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最终稿_第1页
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最终稿_第2页
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最终稿_第3页
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最终稿_第4页
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最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摘要]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空前强化,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等级制度更是发展到极致,不论是建筑布局的组织原则,还是建筑的结构形式,亦或是在建筑色彩装饰等方面,无不充斥着“分尊卑”、“别贵贱”的建筑等级制度思想。这种建筑等级制度根本上影响了建筑的类型面貌,制约了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正是这种秩序美,又大大加深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使建筑更加富丽堂皇、层次多样。[关键词]明清;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庄雪芳,刘虹:《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初探》,大众科技,2005年第7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君主专制思想空前强化,而封建等级制度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不论是建筑布局的组织原则,还是建筑的结构形式,亦或是在建筑的色彩装饰等方面,无不充斥着“庄雪芳,刘虹:《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初探》,大众科技,2005年第7期。一、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的表现(一)明清时期建筑布局与等级中国古代城市一般被称作“城池”,从元末明初开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城池建造运动,并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康乾时期。早在周朝,城池的建筑规模就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天”。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9页。明清时期的城池建筑布局更是严格依照等级制度、天道人伦进行规划,以明清北京城为例,全城以皇宫建筑为核心,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骨干,所有城内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内城中轴线上的建筑总平面外形犹如一把剑,景山至神武门为剑把,皇城为剑身,午门至大清门为剑锋,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的正门正阳门,依次往北经过箭楼、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外朝三大殿、乾清门、内朝三大殿、御花园、出神武门入景山,直至钟鼓楼。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8卷十三-十九世纪亚洲美术》,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10页。其他干线均与之平行或直角交叉布置,街巷沿干线两边修盖,整齐划一,等级森严,皇宫色彩鲜明,高大豪华,民房矮小灰暗,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也彰显出“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9页。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8卷十三-十九世纪亚洲美术》,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10页。(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图一明清北京城平面示意图(二)明清时期建筑结构与等级中国传统建筑总体上是以木结构为主,砖、瓦、石结构为辅建造的,北宋匠师喻皓曾在他所撰的《木经》中写道“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全译》卷十八《技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65页。这里的“上分”、“中分”、“下分”分别大致对应了传统建筑的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每个部分又以各自特有的形式,展示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全译》卷十八《技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65页。孙丽娜,蒋晓春:《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等级制度》,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屋顶造型与等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区分等级的一大标志。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出檐深远,翼角飞扬,在汉代就已经有四阿,九脊,不厦两头,硬山,攒尖五种形式。到了明清时期,屋顶等级划分更加规范,依次可划分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等九个等级。明代以后规定,庑殿式、歇山式的屋顶形式,只能用于宫殿、帝王陵寝与寺庙殿宇之上,用以显示封建皇权的至尊地位,像著名的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其屋顶样式分别为重檐庑殿顶、单檐四角攒尖顶和重檐歇山顶,而平民的“房舍并不得施用重檐”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服舍违式”条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2.屋身间架与等级屋身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部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梁与梁,表示房屋的宽度;“架”指的是桁与桁之间的距离,代表房屋的深度。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从封建等级关系看,开间越多,进深越深,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等级就越高。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单数中的九、五仅为帝王专用,如皇宫大殿九间,五进深(即所谓九五之尊),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孙丽娜,蒋晓春:《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等级制度》,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宋代《营造法式》把梁架的形式分为殿堂造和厅堂造两种形式,清代则把殿堂造和厅堂造细化为大式和小式两种做法,汪梦林:,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山西建筑,2013年第13期。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在清时由九开间增加至十一开间,这更显示了“皇威”(如图二)。《明会典》规定,公侯所居前厅七间或五间,两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屋三建五架;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门房三间五架;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后堂五间七架,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还规定庶民的房屋不能超过三间五架。王云五主编:《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79页。而《清律例》中又规定,一、二品厅堂七间九架,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九品及庶人,厅房正门间数并同明制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汪梦林:,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山西建筑,2013年第13期。王云五主编:《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79页。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服舍违式”条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8页。图二北京故宫太和殿3.台基栏杆与等级台基亦称基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部分,除了具有支撑、防腐和防潮等作用外,也昭示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台基包括台明、台阶、栏杆和月台四个部分。台明是台基的主体,分为须弥座、满装石座、砖砌三种形式,须弥座台基等级最高,用佛像的底座显示建筑的崇高级别,可采用汉白玉材质,使建筑显得更加宏伟高崇,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天坛祈年殿都设三层汉白玉台基,等级最高。汪梦林:,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山西建筑,2013年第13期。汪梦林:,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山西建筑,2013年第13期。中国传统建筑的台基“以高为贵”,《礼记·礼器》中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汉)戴圣著;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礼器第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9页。明清时期规定更加具体,如《大清会典》中记载:“公侯以下,三品以上房屋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及庶民房屋台基高一尺。”王云五主编:《大清会典》卷二十九《礼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08页。又如《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汉)戴圣著;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礼器第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9页。王云五主编:《大清会典》卷二十九《礼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08页。李洵,赵德贵等校点:《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一十三《营建志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7页。(三)明清时期建筑装饰与等级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区分人们的等级地位,对建筑物的细部装饰都做出了等级的限定,以至于外人只要看一眼建筑物的外部装饰,就可以知道主人的门第品级和社会地位。明清时期,封建等级制度空前强化,这种现象更是明显。1.门饰与等级门,是安装在房屋的出入口并能开关的障碍物,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孙丽娜,蒋晓春:《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等级制度》,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传统社会的门饰等级,首先当体现在铺首上。《汉书·哀帝纪》就有记载:“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哀帝纪·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4页。铺首原是一种驱邪的装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彰显皇家贵族气势的等级装饰。按等级铺首可划分为金质、铜质、锡质和铁质四个等级。《明会典》记载:“(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哀帝纪·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4页。王云五主编:《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79页。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9页。除铺首外,还有一种门饰极尽明清建筑之等级,即门钉。最早的门钉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装饰之物,横竖成行,排列整齐,门钉的数量也便成为一种区分建筑等级的标志。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没有规定。到了清代,据《大清会典》记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亲王府,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间距:亲王七之二(七分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爵门钉纵横皆七,侯爵以下至男爵递减至五五,均以铁。庶人无。”王云五主编:《大清会典》卷二十九《礼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08页。王云五主编:《大清会典》卷二十九《礼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08页。2.兽吻装饰与等级兽吻是中国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兽吻不仅是重要的结构构件,而且代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龙绘锦:《中国古代建筑的兽吻艺术》,科学大众,2009年第1期。《明会典》记载:“公侯屋脊用花样瓦兽,五品以上官皆用瓦兽。”王云五主编:《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79页。到了清朝,“职官一品、二品屋脊许用花样兽吻,三品至五品许用兽吻。”龙绘锦:《中国古代建筑的兽吻艺术》,科学大众,2009年第1期。王云五主编:《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79页。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服舍违式”条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3.斗拱、藻井装饰与等级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它一开始具有传递荷载的作用,但自明代开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到清朝时,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而成为一种装饰和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藻井是常见于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自唐朝以来,就规定“王公以下,凡有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唐)长孙无忌著:《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舍宅车服器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2页。,明清时期也有“重拱藻井虽品官亦不许用”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8页。的规定。这种强制性的规定进一步体现了明清时期建筑的等级制度。(唐)长孙无忌著:《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舍宅车服器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2页。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8页。4.影壁装饰与等级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门内或大门前的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也是封建等级的一种标志。明清时期的影壁,主要有一字形和八字形,其中最精美的当属故宫的琉璃九龙壁,它由彩色琉璃砖砌成,主体有九条龙,庑殿顶设有五条脊,当中正脊上也有九条游动的行龙,斗拱之间采用五九四十五块龙纹垫拱板,无不显示着天子的九五之尊和皇权的不可侵犯(如图三)。而民宅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或土坯砌成,没有华丽的装饰,基本只有灰与白两种颜色,可以轻易地区分出屋主的等级地位。图三故宫琉璃九龙壁(四)明清时期建筑色彩与等级绚丽的色彩和彩画也是明清建筑中凸显等级关系的标志之一。梁栋、斗拱、檐角,只有品官才能加以彩饰。明代规定:“公侯用彩色纶饰,门窗杇柱用金漆或黑饰;一至五品官梁栋、斗拱、檐角用青碧纶饰;六至九品梁栋止用土黄刷饰。”王云五主编:《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79页。清制品官纶饰同明制,庶人自不得以彩饰加于栋宇,自唐迄清皆然。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8王云五主编:《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79页。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8—149页。明清时期,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为最高等级的建筑材料,只能用于帝王宫殿、陵墓、皇家园林和奉旨兴建的坛庙(如孔庙),其后依次为黄绿色、绿色、黑色琉璃瓦,而庶民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可用绿色,项岩松:《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山西建筑,2009年第11期。而居民则只能用黑、灰、白为主要色调,如北京民居统一的平房灰墙和灰瓦,同色彩绚丽的紫禁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等级差别。项岩松:《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山西建筑,2009年第11期。二、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的影响和评价在儒家看来,美不仅在于形式,而主要在“善”,即讲究的是社会秩序。建筑中的等级制度,着眼于社会意义。曹春平著:《中国建筑理论钩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明清时期建筑文化等级制度对其城市、建筑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曹春平著:《中国建筑理论钩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第一,从根本上影响了当时建筑的类型面貌,制约了其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艺术、技术的发展。明朝建国初,朱元璋尚简朴,“至于台榭苑囿之作,劳民费财,以事游观之乐,朕决不为之,饬所司如朕之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〇一“洪武八年九月戊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705—1706页。但礼制的约束终究挡不住日益繁荣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使这种等级制度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第二,它又使城市中的建筑保持某种秩序、统一和协调。城市之中,庶民住宅低于品宫第宅,衙署、寺观高于住宅,等级最高的是宫殿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主次分明、统一协调的城市形象。从而达到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〇一“洪武八年九月戊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705—1706页。陈宝良著:《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三、结语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化等级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是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在建筑上的深刻反映,它从根本上影响了建筑的类型面貌,制约了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艺术、技术的发展。但正是这种秩序美,又大大加深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我们现今的建筑师们应该以传统建筑文化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时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更美的建筑。参考文献[1]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2]赵晔撰.吴越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3]戴圣著;王文锦译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