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分析】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光未然的《黄河颂》歌颂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堂小孩眼中的法语课的情形,以小见大,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理形象,鼓舞人心;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3.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选领会文意,培养语感。4.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设想】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课时安排】本单元共9课时。《黄河颂》1课时,《最后一课》2课时,《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课时,《土地的誓言》1课时,《木兰诗》2课时,《综合性学习》2课时。6《黄河颂》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情感。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及情感基调。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情感。三、内容研讨: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发扬滋长!”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激励中华民族)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气势雄伟)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四、小结1、学生有感情朗诵2、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五、板书设计黄河颂序曲:赞美黄河颂序曲:赞美绘黄河:气势雄伟绘黄河:气势雄伟颂黄河:养育;保卫;激励颂黄河:养育;保卫;激励学习精神:伟大坚强学习精神:伟大坚强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5、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感受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写作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三、整体感知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四、重点探究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1、“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2、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镇的人。教师1、“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2、“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1、“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2、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3、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五、课堂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2、“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什么?(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3、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4、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三、环境描写作用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四、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五、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2、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七、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作者你了解李大钊吗?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发表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三、朗读感知(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课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三)揣摩文章的语言: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3、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四、重点突破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五、拓展延伸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六、总结全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八、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9《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并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了生你、养你的故土,你的心情会怎样?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人。《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东北全境,使3000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日本侵略军在攻占中国东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被屠杀。在日本侵略者刺刀和枪炮的胁迫下,无数男女老少踏上了流亡各地的漫漫路途。迎接这些流亡者的,是饥饿、严寒伤痛,还有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九一八事变”十年后,抗战依然艰难,流亡者依然无家可归。炽痛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地燃烧着作者的胸膛,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激情,写下了千千万万东北流亡者的心声——《土地的誓言》。
三、听读感知
1、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朗读。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人家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听完后问:同学们,听完这篇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们十分希望重返故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2、指名分段朗读,学生评价。
3、同学们,初读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句
1、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2、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精读课文,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
2、你积累到了哪些爱国的名言、诗句?能给大家推荐几条吗?
七、板书设计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人称的恰当运用。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10《木兰诗》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文章故事,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②概述故事情节,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三、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四、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背诵抽查。二、问题探究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三、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四、品味语言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1、体验反思: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六、课堂小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八、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活动目标】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学习黄河的精神。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索、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5、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黄河背诵古人写黄河的诗导入:“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板书课题:《黄河,母亲河》二、在大屏幕上先出示课题:“——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出示了十幅黄河的图片,并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音乐。要求:学生听音乐,看图片,并且感受黄河。(有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黄河夕照图,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壶口瀑布的图片,黄河地形图等等)三、让学生谈谈对黄河的感受?四、让学生配乐朗诵光未然的《黄河颂》。五、“黄河知识知多少”知识擂台赛。(同时在大屏幕上出示:第一篇章:溯源篇———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竞赛规则:(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计分,你来问,我来答,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的内容记五分,如果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积累起来)附资料:1、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带“黄河”的词语(包括一般成语、俗语、谚语)十个。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洗不清;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海晏河清;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2、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有关带“黄河”字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谁能唱一首或几句关于“黄河”的歌?参考答案:《黄河大合唱》《黄河颂》《黄水谣》《黄河船夫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等。4、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参考答案:(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5、你知道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吗?(至少说出三个。)参考答案: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6、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参考答案: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7、你知道“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参考答案:毛泽东在撤退延安时说的。8、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三个来吗?
参考答案: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9、你知道黄河干流有多长、流域面积有多大吗?
参考答案:全长5464公里,面积79.6万平方公里,流经九个省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10、有人说:黄种人就因为黄河而得名。你说对吗?
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1、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12、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
参考答案: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用量超过其自然的限度,及人类的需求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剧烈的反映。13、你最想对黄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14、你最愿意为黄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15、请你为改造黄河献一计。第二课时出示黄河现今的一些图片(黄河断流、污染、黄河流域主要污染河段示意图等)出示了一幅黄土高原赤裸裸地袒露着宽阔的胸膛,被起伏不平的山丘和纵横交错的沟壑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图片和黄河断流图。二、让学生讨论,并且说说黄河断流带来的影响明确:1、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损失已逾11亿元。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2、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经常由于供水不足,采取限时限量供水3、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①海岸侵蚀后退。②地下水环境恶化③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三、让学生讨论:造成黄河断流、干旱和“地上悬河”的原因有哪些?1、用水量巨增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2、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3、缺乏统一管理,水利用率低四、
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要有创意。
让黄河之水源源不断,让母亲乳汁永不干涸。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黄河不能停止奔腾,中华的血脉容不得玷污五、课堂上在学生配乐朗诵描写黄河的诗文,讲述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旨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感情
。六:小结并且布置课后作业: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2、写一则周记,总结一下参加本次活动的收获。补充资料:黄河(Yellow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学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天然药物绿色制备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4420+T+55-2024《龙舟竞渡文化体验服务指南》
- DB2310-T 149-2024铃兰分株育苗技术规程
- 有关招聘计划锦集五篇
- 专业领域学习技巧探讨座谈会考核试卷
- 宠物行为问题诊断与矫正考核试卷
- 农药制造的质量保障与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木材采运管理中的协同与协调机制考核试卷
- 弹射玩具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考核试卷
- 2024至2030年中国大米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3.1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2课时 列代数式) 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2024)
-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技术指南第4部分:医药制造业
- 变压器二手买卖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年全国高考Ⅰ卷英语试题及答案
- 个人不再信访承诺书
- 2024年山西航空产业集团限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NB-T 10436-2020 电动汽车快速更换电池箱冷却接口通.用技术要求
- 毓璜顶医院出院记录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含答案
- xf124-2013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