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_第1页
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_第2页
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_第3页
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_第4页
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摘要: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便捷人们的工作,与此同时也对人的意识形态有了相应的改变,人的生活有了新的方式--时代在向前迈进。中国正处于崛起的时代,这就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来处理正由于处于这个特殊的时期所产生的一系例问题,其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埋下大量的制险源急需解决,加之人们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的没有随着提升,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会凸显出来,使之犯罪率不断攀升--突出的表现是共同过失犯罪越来越突出,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刑事司法尤其是理论研究上,都应该加强对过失犯罪的惩治和防范。所谓的共同过失犯罪,通常认为是指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一定的危害结果,因而分别构成犯罪的情况。尽管从实质意义上讲,共同过失犯罪已不属于共同犯罪之范畴,但由于它与共同犯罪有着千丝万缕的客观联系,从中能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共同过失犯罪。共同过失犯罪在刑法理论中是一个复杂细致的问题,如何有效的保护社会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权不受侵犯需要我们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能够做到有罪必罚、罚当其罪和合理的追究数个过失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还社会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本文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存在想从起源头入手,去找寻如何更正确认识共同过失犯罪,因此在可能性上去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关键词: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同过失犯罪共同正犯TOC\o"1-3"\h\u11470摘要: 页第一章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可能性辨析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丰富起来,与此同时对人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但以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犯罪现象也越来越复杂。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由共同过失行为而导致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刑事案件却屡屡出现,但在刑事立法中对共同过失行为却没有合理的认定,不利于公平合理地追究共同过失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此研究共同过失犯罪对刑法理论的发展和司法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究其共同过失犯罪的源头希望能找出更合理的认识共同过失犯罪,只有更正确的认识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分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该法条已经很明确提出了共同过失犯罪不作为共同犯罪处理。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犯罪的理解和看法的不同也决定了对其犯罪的形式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本部分将对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辨析。第一节有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观点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构成共同犯罪,一直是国内外刑法理论界争论不休的头疼问题。但刑法理论界关于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主流的观点有三种:肯定说、否定说和限制肯定说。并在各国立法中寻找突破口。1.肯定说肯定说的观点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一般以行为共同说和目的行为论为其理论基础。行为共同说只需要有共同的客观行为,主观上即使存在过失,也可成立共犯。目的行为论认为过失行为也应当是一种意识行为,是一种违反注意义务的不注意的目的行为,由此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构成共同犯罪成立。肯定说为“行为共同说”的学者所倡导,日本刑法学家大场茂马、藤木勘三郎、冈田朝太郎以及前苏联刑法学家特拉伊宁等学者都主张共同过失犯罪肯定说。所谓“共犯”是指犯罪的成立乃由数人共同加担,至于加担,则不问其出于故意还是过失,也不问其为故意之罪还是过失之罪,凡一犯罪成立,有数人共同行为时,便成立共犯,惟出于故意者为故意共犯,出于过失者为过失共犯。[1]木村龟二也认为“行为共同说只需要共同行为的意思就足够了,不需要对结果的共同意思,因而也不需要故意的共同,只要有共同行为的意思,所有的共同者对全部责任都要承担责任。”这一理论也在一些国家的刑事立法中得到支持,例如意大利现行的《罗科法典》就在其第113条中明确规定“在过失犯罪中,当危害结果是由数人的合作造成时,对每人均处以为该犯罪规定的刑罚。犯罪共同说虽被我国刑法界广泛采纳,但行为共同说体现了刑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更有助于突破传统刑法理论的局限,把法律实践问题带到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去解决。我国本世纪初期的刑法学者也坚持过失共犯论,此种见解还曾影响到我国当时的刑事立法。如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第35条规定:“于过失罪,有共同过失者,以共犯论。”另外,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通过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第5条第2款明确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表明行为共同说已在犯罪共同说上开了口子。2.否定说否定说否定共同过失犯罪属于共同犯罪,并认为共同犯罪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由此共同犯罪需要各行为人之间有犯罪需要的意思联络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其主观上必须是故意,二人以上故意实施共同犯罪行为的才能构成共同犯罪。但共同过失犯罪不具有这种犯罪所需的意思联络,因此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主张犯罪共同说的学者认为,共同犯罪以双方具有故意的共通为必要,因此,过失犯罪不可能存在共同正犯,存在过失教唆、帮助他人的行为时,即使他人实施了故意之行为,也不成立过失教唆犯与帮助犯,另外故意教唆、帮助他人实施过失犯罪的,也不成立共犯。否定说以我国刑法典为依据,明确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且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共同犯罪应该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只有行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行为人彼此之间的意思联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成立共同犯罪,而这一点,共同过失犯罪恰恰是不具有的”。目前我国刑法理论通常认为,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都有失片面,而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我国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一之原则贯彻到底。中国的刑法理论界普遍未将共同过失犯罪纳入共同犯罪之范畴,刑事司法也立足于现有的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论,将共同过失犯罪只视为过失犯罪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不当作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究其原因,乃是认为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就必然背离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理论,有走“客观归罪”之嫌疑。3.限制肯定说从过失犯罪的性质上讲限制肯定说认为,对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而导致犯罪结果的,通常不能作为共同正犯,但当法律对共同行为人科以共同的注意义务,共同行为人共同违反了该注意义务时,就应当肯定过失的共同正犯。持限定肯定说的学者认为,从过失犯的性质上看,对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导致危害结果,通常不能认为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但当法律对共同行为人科以共同的注意义务,共同行为人违反了该义务时,就应当肯定他们的行为构成共同过失犯罪。但教唆犯与帮助犯的体样,以因果关系的终断而存在,而他人过失行为的介入,其因果关系便不为之中断。在这种场合,虽然产生间接正犯的体样,却不产生共犯关系。故成立共同过失犯罪,必须具有以下条件:第一,法律上必须有共同的注意义务。这种注意义务是随着科技、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在相互分工、协作、依赖的工作中衍生出来的。当法律对各行为人科以共同的注意义务时,特别是具有协作关系的行为人从事伴随着危险的业务之际,各行为人不仅自己要遵守义务,还必须尽到使具有协作关系的他人的行为也不具有违法性的义务。第二,存在着二人以上者共同包含着发生属于某犯罪要素的一定结果的高度危险性行为。并且在因果关系不能查明的场合,如果不承认过失的共同正犯,就显然不合理。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为日本刑法学者大冢仁,其认为“在基于数个行为人的过失惹起了犯罪性结果的场合,不是只根据行为人存在共同行为就当然能够成立过失共同正犯的,只限于共同行为人具有共同注意义务并且存在共同的违反时,才能认为成立共同过失犯的共同正犯。”共同犯罪有事实上的共同犯罪与法律上的共同犯罪之分。事实上的共同犯罪应该包括共同故意犯罪与共同过失犯罪,这就如同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一样。而法律上的共同犯罪则是对事实上的共同犯罪的一种法律确认,其范围应当取决于客观存在的共同犯罪现象以及惩治共同犯罪的司法实务的需要。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两人以上的共同过失犯罪,主体之间没有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因此与共同故意犯罪相比较,其社会危险性明显要小于共同故意犯罪。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人以上因为共同过失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行为是大量存在的,虽然行为人之间没有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但是他们都存在没有尽到必要注意义务的过失,因此我们可以有条件的认定两人以上共同过失而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成立共同过失犯罪,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体的注意力度,从而保护利益不受到侵害。所以本人赞同限定肯定说,当共同过失行为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各国的立法各国的立法为例,涉及共同过失犯罪的规定主要有三种模式:⑴、明确否定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规定共同犯罪是二人或二人以上故意共同参加实施某项犯罪,排除了过失犯罪也能成立共同犯罪的可能。譬如《苏俄刑法典》第17条和《蒙古刑法典》第13条。⑵、模糊规定。规定了二人以上共同实行了犯罪者为共同正犯,至于是共同故意还是还是共同过失,则没有规定,而是由学说和判例去解释。日本刑法典第6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都是正犯。第61条规定:教唆他人实行犯罪的,判处正犯的刑罚。第62条规定:帮助正犯的,是从犯。近年日本的判例也承认了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⑶、明确肯定共同过失犯罪。1930年的《意大利刑法典》第113条规定:在过失重罪中,如果结果是由多个人的合作引起的,对其中的每个人都按法律为该罪规定的刑罚处罚。由此可见,共同过失犯罪在实施的刑法中也并非一律不予认可。那么,从立法论的角度,是否应当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呢?本文认为,这需要从理论上考查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是否与共同犯罪的本质相悖——这也是大多数学者反对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理由;还需要从司法实践、刑事政策等角度考查共同过失犯罪有无成立的必要性。以日本的一个案件为例不难发现共同过失行为造成的犯罪,其行为人的行为也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统一体,所以应当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甲、乙二人是在同一地道中一起从事通信线路施工的工作人员,当他们同时退出地道时,本来应当相互检查他们使用的两个焊接灯是否熄灭,却因为疏忽而没有检查,以致焊接灯的火焰燃烧了布制的防护带,从而烧毁了很多通信电缆。东京地方法院1992年1月23日判决甲、乙成立业务上失火罪的共同正犯。理由是:本案中,甲、乙二人一起从事着危险的工作,负有互相检查两人所使用的焊接灯是否熄灭的共同注意义务,却因为两人的不注意而没有履行该共同的注意义务,从而导致了火灾事故的发生。就本案来说,虽然甲、乙二人并没有犯罪故意,双方之间也没有意思联络,但是作为从事相同职务行为的行为人,他们负有共同的注意义务。这种义务不但要求他们自己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且要求督促他人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他们的过失,行为人并没有尽到自己的注意义务。同时,行为人懈怠的心情也助长了他人的不注意。在本案的情形下,行为人所具有的共同注意义务将其紧密的联结在一起。行为人在其懈怠的共同心情的支配下,实施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从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此时,很难说各行为人的行为是单纯的过失行为的竞合,其行为实际上已经结合成为一个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统一整体,必然的而非偶然的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应当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更何况,本案由于无法判明具体的因果行为,即到底是谁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结果,若不按共同犯罪进行处理,则很难对行为人进行处罚。从中不难发现,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与共同犯罪的本质其实并不相悖,在现行的刑法理论框架内更应该承认共同过失犯罪的。第二节司法实践相关案件与此同时,我们从司法实践、刑事政策等角度承认共同过失犯罪成立需要有更清醒的认识。有些案件就不能得到妥当的处理,否认过失共同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阻碍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各行为人过失地发生了认识错误的案件。例如,甲、乙商定共同狩猎,由于两人的不注意,误认人为野兽,两人同时开枪,结果打死了被误认为野兽的人。但究竟是谁的子弹打中了该人,无法查明。这种场合,如果不认为甲、乙成立过失共同犯罪,就会导致事实上是过失地造成了危害结果的行为人在法律上却不受处罚的现象。另一类是各行为人过失地造成了加重结果的案件。例如,赵某和钱某共谋伤害孙某,在共同伤害的过程中,由于赵某和钱某的不注意,伤害过重导致孙某死亡。这种场合,能够认为赵某和钱某之构成伤害罪的共同犯罪而不构成伤害致死罪的共同犯罪吗?如果不构成伤害致死罪的共同犯罪,谁对孙某的死亡负责?如果肯定赵某和钱某构成伤害致死罪的共同犯罪,作为其前提,首先就要肯定过失共同犯罪。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有必要突破通说,肯定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事实上,在审判实践中存在按共同犯罪地原则处理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况。例如,相约在一阳台上,选中离阳台8.5米左右处一颗树干上的废瓷瓶为目标比赛枪法(共用一枝某型半自动步枪)。两人轮流各射击子弹3发,均未打中。但其中一发子弹穿过树林,飞至离阳台100余米附近,将行人龙某打死。虽然不能查明击中被害人的子弹由谁所发,但重庆市九龙区人民法院以及重庆市中级法院,均认定两被告人构成过失犯罪,各判处4年有期徒刑,但却没有适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像这类的类似这样的案件,并不少见。另外,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而言,也有必要肯定共同过失犯罪。在现代工业社会,随着科技的发达,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工作越来越多,但并非人人都能适应该类工作的要求,导致过失犯罪在犯罪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增大。对此,一方面有必要在工作管理中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赋予工作人员互相监督的义务;另一方面,也有必要以这种相互监督的义务为基础,在工作人员的过失行为导致严重危害结果发生时,追究其过失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第三节本文观点阐述我们应当肯定以行为共同说为基础的肯定说和以犯罪共同说为基础的否定说对理论产生的时期里解决共同过失犯罪问题都起到过一定的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从刑法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的话,两种学说也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肯定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共同犯罪理论,对于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共同过失行为导致一系例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过失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对于刑法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正由于该说过分强调客观行为的共同,从而忽视了主观方面的差异性,这就难免有客观归罪之嫌,从而扩大了刑罚对象,这有悖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说完肯定说,那么否定说有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说说否定说。以犯罪共同说为基础的否定说,则立足于怎么更好的保障人权,保护人们的正当权利并努力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罚的扩张,由此同时可能会出现对过失犯无法处罚的情形,会助长不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不好的影响,增加犯罪各种心理,给社会埋下不安的隐患,有违刑罚的公正性的同时也使社会不安定起来,从而影响刑法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共同过失犯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应当肯定共同过失犯罪也是共同犯罪的形态之一。正是因为共同过失犯罪具备各过失行为人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具备各过失行为人共同过失的主观心理态度,所以,对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以共同犯罪认定和处罚,不违背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办法。通过上述的描述,个人有着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个人认为,共同过失犯罪需要有界定的阶段,通过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情节,挖掘细节,从中找出符合事实真相的大致的情况,根据所产生的影响酌情量刑,分阶段分步骤的对共同过失犯罪进行更合理分析。第四节共同过失犯罪确立的实际作用1.共同过失犯罪的确立,对于实现刑法的公平,公正是很好的典范刑法的确立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即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的侵犯。刑法以刑罚的规定来保护人民的正当的权利,当然也会对刑罚权作出制约防止心术不正的人滥用刑罚权而侵犯人权。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对共同过失犯罪的否定,会导致共同犯罪认定的范围过小,从而有失刑法的公平正义。再者共同过失犯罪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否认,如果这种共同过失犯罪不予以打击的话,会导致人们慢慢放纵犯罪,让人们失去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不利于刑法的公平公正的实现。最后从司法实践来看,多人共同过失行为这一类型所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的案件有很多,甚至其危害后果严重程度在一部分案件中超过了故意犯罪,如果对这种犯罪现象不作为相应的处罚的话,势必会造成罪犯逃脱法律应有制裁,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公众不满,继续纵容话,会让不法分子心存侥幸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公众也会慢慢的一一效法。2.共同过失犯罪的确立,一定程度上完善理论和立法上的不足刑事立法是用来指导司法实践的,但立法往往滞后于司法实践,这是现实的问题。人们对于刑法理论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行刑法条文的注释记忆,更应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复论证,理性地分析、接纳,而不是一味排斥、否定。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当将共同过失犯罪可能性作细致的分析,来完善共同过失犯罪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对其相应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量刑,以便立法能尽快的跟上司法实践,丰富现有刑法理论,有利于弥补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特殊犯罪理论的立法缺陷。3.共同过失犯罪的确立,能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诉讼程序上,共同犯罪案件一般都是合并审理的,除非遇有特殊情况才会单独审理。这样便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再者现行《刑法》规定,共同过失犯罪要分别定罪处罚,这就会导致对属于同一案件中的不同被告人重复进行审理,徒增法官的工作量,无疑增加了诉讼成本,当然也降低了诉讼效率,而且如果分别审理各被告人会互相推诿,否认事实,拒不认罪,存在无法消除的弊端,给案件审理带来诸多不便。对行为人共同过失行为合力造成的法益侵害,理应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合并审理。4.共同过失犯罪的确立,能更好的贯彻落实我国的刑事政策我国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共同过失犯罪的确立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的这种刑事政策。首先,共同过失犯罪的确立能实现刑事责任的合理分担。其次,共同过失犯罪的确立能预防或者减少犯罪。对负有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人,在他们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共同注意义务而造成现实危害时,应当对严重不负责任者予以刑罚威慑,实现刑罚的功能。

第二章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以及成立范围第一节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1.犯罪主体共同过失犯罪作为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其犯罪主体当然要符合我国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也就是说,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会成为共同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并且人数限定在二人或二人以上。本文认为,这种主张对共同过失犯罪主体身份进行限制的做法是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并不是只有高科技、工业发达的领域中的职业才有共同注意义务,即便是普通职业活动领域,由于工作上的相互协助、协作、监督也会导致共同注意义务的产生。虽然共同注意义务是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前提,但是没有必要将犯罪主体资格作出特殊的限制。如果把共同过失犯罪主体限定在负有法律规定或者职务、业务要求的义务的人,将会导致司法实践中很多共同过失犯罪得不到应有制裁。实际上共同注意义务的要求已经限制了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范围,无需再对犯罪主体作出特殊限制。2.犯罪主观方面共同过失犯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共同犯罪过失。共同犯罪过失要求各行为人在主观罪过上均表现为过失,并且是“共同”的,并要求各行为人的过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并产生一定的危害,而联络需要酌情考虑,本文上述也存在没有联络也产生过失的案例。具体指行为人在负有特定共同注意义务的场合,由于各自的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应当履行的共同注意义务,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过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共同注意义务是判断共同过失是否存在的前提。第一,共同注意义务的界定。共同注意义务是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前提和核心。认定共同注意义务,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共同”的含义。林亚刚教授从纵、横两方面予以界定:“是指各行为人不仅负有要防止自己行为产生违法结果的注意义务,而且负有督促其他与自己的活动有关,负有相同注意义务,注意防止发生违法结果的义务。”本文赞成林亚刚教授的观点,并且认为要符合几个条件才能成就共同注意义务。第二,共同注意义务的来源。具体来讲,共同注意义务主要来源于: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义务上要求的义务。③共同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④法律行为要求的义务。第三,共同过失的界定。本文认为,尽管共同过失犯罪不具有共同故意犯罪意义上的犯意联络,也不具有共同的犯罪目的,但在主观上必须存在共同过失,而且共同过失只能由各行为人共同的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因为只有当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负有特定共同注意义务并且对于懈怠履行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可能会引发危害结果的发生有认识,同时对他人这种怠于履行共同注意义务的过失行为可能引发危害结果的发生也有认识,便在各行为人之间产生认识上的意思联络,在这种状况之下才能认定各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过失。尽管各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均持否定态度,但是毕竟由于各行为人的共同过失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应当追究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而对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由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没有认识的,因此这种过失心理各行为人之间无法产生意思上的联络,只是偶然的联系在一起,当然不符合共同犯罪的实质,所以不能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各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分别定罪处罚。3.犯罪客观方面共同过失犯罪客观方面要求各行为人之间有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共同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其中共同过失行为是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客观基础。第一,各行为人之间存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行为。所谓共同过失行为,是指在共同过失犯罪中,各个行为人都不仅自己没有履行注意义务,防止结果的发生,也没有履行督促共同行为的其他人防止结果发生的注意义务。第二,共同过失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共同过失犯罪是结果犯,发生严重的危害结果是确定共同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和逻辑起点。没有危害结果,就无从谈起共同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承担。第三,共同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共同过失犯罪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共同过失行为是“因”、危害结果是“果”,二者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共同过失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还必须具有“合力性”。这种“合力性”是指各行为人的共同过失行为之和是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合力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4.共同主体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且各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两个条件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同时,在共同过失犯罪中,对犯罪主体的身份还应有特殊的要求,即共同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应该是根据法律规定或职务、职业要求有共同的特定注意义务的人。比如没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几个行为人,由于不特定的原因而共同实施过失行为导致某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以过失共同犯罪论处,只能作为过失犯罪的竟合或过失犯的同时犯。因此,共同过失犯罪的主体是具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人。5.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过失行为共同过失犯罪各行为人之间负有共同注意义务而没有履行该注意义务,过失的导致了该危害结果的发生。共同注意义务的范围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共同注意义务的范围应限定在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注意义务范围内。其二,行为人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的注意义务。其三,因先行行为产生的注意义务。其四,基于常理、习惯产生的注意义务。对该处“共同”的理解,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如林亚刚博士认为:“共同是指相互注意、相互协作、相互关注的注意义务”,又有日本学者做出如下表述:“一方面对他方的行为必须一直注意”、“各行为人对其他共同者的行为相互具有应当一直慎重予以关注的场合”、“共同行为人仅对自己的行为有注意义务是不够的,对其他同伴的行为也应当顾及”。通过上文所述我们应认识到共同注意义务主要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职务和业务的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要求的重要注意义务。因此,构成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是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6.共同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这里的共同过失行为,是指各行为人均未妥善履行共同注意义务而实施的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或不作为。其具体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共同的作为,共同的不作为或者是数种作为与不作为的混合。然而在此处的过失行为我们认为应该是过失实行行为,因此对现实生生活中存在的过失教唆和过失帮助不以共同过失犯罪来罪定罪量刑。就行为发生的时间来看,共同过失行为的实施既可能是同时实施,也可能是先后实施的。正是由于这些也许相同或也许彼此并不相同或并不同时发生的行为共同导致了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使得共同过失犯罪的客观基础成立。7.过失心理这种违反共同注意义务上具有的过失心理要求“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不注意的过失犯罪的心理态度,即有着过失犯罪意识的联系和互动”。在设定这种意思联系和互动时,我们不可能说是犯罪意图的联络,而只要求各行为人之间表现为一种注意义务的共同心情,行为之间也只是表现为一种互助、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可。[13]过失犯罪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只有当二个以上的行为人存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具有共同过失时才使得各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连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在共同过失犯罪中,虽然在主观上各行为人不存在共同故意犯罪那样明确的意思联络,不存在共同的犯罪目的,但是,在共同过失犯罪中,各行为人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上存在共同的懈怠,这种懈怠不仅使行为人个人违反了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注意义务,同时也助长了他人的不注意,即各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因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麻痹了自己的思想,同时,因为各个行为人的义务具有关联性,其个人的不注意又直接导致或助长了他人的不注意的心理,从而违背了所负有的提示和警告义务。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各行为人的过失心理从而组合成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总体的过失心理,这便使得共同过失犯罪的主观基础成立。第二节共同过失犯罪的认定1.共同过失行为的认定共同过失犯罪以共同过失行为为前提,其客观条件包括:一.行为人实施了过失行为,作为和不作为都可以。二.行为人共同引起了违法结果的发生。从行为样态而言,共同过失犯罪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过失的共同作为。在此种情况下,各行为人都过失地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之积极行为。例如甲乙二人在山顶共同将巨石推落,因疏忽大意而将行人丙砸死。过失的共同不作为。在此种情况下,各行为人都有义务实行并且能够实行某种积极的行为,但由于共同过失而没有实行,以致造成危害社会之结果。在认定过失的共同不作为的时候,应首先查明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之义务,如果各行为人不具有这一义务,甚或只是一方具有义务,另一方不具有义务,则都不能构成此处所谓的过失的共同不作为。例如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都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救助而使病人死亡。一方过失的作为与另一方过失的不作为所构成的共同过失犯罪。此种情况下,一方过失地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积极行为,另一方具有实行某种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实行而未实行,以致造成危害社会之结果。例如一个护士配了一剂药过量的药准备注射到病人体内,医生发现后因过于自信认为不会有危险而并未阻止其注射,结果造成病人受伤。司法实践中,在具体认定共同过失犯罪时,在把握其客观行为方式之后,需要确定其客观行为与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过失犯罪是结果犯,以一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而共同过失犯罪则是过失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因此它也是结果犯,且通常表现为多因一果之关系。在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的情况下,如果各行为人的行为互相作用共同造成某一危害结果,那么,这些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各行为人都应对危害结果承担罪责。当然,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还会出现因果关系中断之情况,也即先导行为已经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但在因果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介入了其他行为,导致原因果链条中断。在把握这个问题时,我们只需以直接因果关系来判定即可。2.共同过失的认定共同过失犯罪是指,在具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场合,两人以上的行为人由于过失违反自己的注意义务,共同引起基本内容相同的违法结果产生的一种犯罪形态。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除了要具有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及客观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不注意的过失犯罪的心理态度,即有着过失犯罪的意思联络和互动。在主观上,共同过失犯罪中的行为人不可能具有共同故意犯罪那样存在意思联络和共同的犯罪目的。但是,由于行为人之间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上有着过失犯罪意思的联络与互动,各行为人都应当注意并促使其他的共同行为人也加以注意,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自己或他人能够避免违法结果的发生,正是由于各行为人都没有加以注意,懈怠了对共同注意义务的履行,产生了不注意的共同过失心理,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如前所述,共同过失通常有三种形态:一是共同疏忽大意的过失;二是共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三是一方疏忽大意与另一方过于自信混合而成的共同过失。在二人以上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情况下,认定其是否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就需要首先查明各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是否都出于过失。若各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都是出于过失,则为共同过失,可成立共同过失犯罪;若一方为过失,另一方没有过失,则不能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第三节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处罚1.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如上文所述,共同过失犯罪必须是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因过失共同实施违反共同注意的义务而导致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的犯罪形态。在因果关系不能查明的情况下,如果不承认过失的共同犯罪显然不合理时,也应按共同过失犯罪论处。因此,与共同犯罪不同,不能一概的以部分行为对全部责任负责来定罪量刑,而应该区别对待。其一,以同一罪名论处。根据两人以上过失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是否明确,按照同一罪名论处分为以下两种:两个以上的各过失行为人基于共同的过失心理、违反共同的必要注意义务、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过失的共同正犯,应以同一罪论处;两个以上的各过失行为人没有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产生,而该危害结果和共同行为者各自的过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又不能查明的情况下,按照“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共同犯罪的原则,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其二,以不同罪名分别论处。在共同行为人各自都有过失且彼此之间不具有必要注意义务或存在过失教唆与帮助行为的场合,需要证明各个实行行为、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不满足按照共同过失犯罪一罪处罚的条件,因此只能根据各行为人的行为性质、恶意程度以及危害结果分别单独定罪量刑。2.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明确区分共同过失犯罪和过失竞合原则过失共同正犯的问题,是指两个人以上的行为人在共同实施一定的行为时由于全体成员的不注意导致引起过失犯罪的该当构成要件的结果,对这些人是应当认定为过失犯的共同正犯进行处罚,还是仅仅作为过失犯的同时犯进行处罚的问题上,对共同过失犯罪进行定罪量刑时一定要对共同过失犯罪和过失竞合加以明确的区分。共同过失犯罪是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各行为人由于过失造成了统一的危害结果,而过失竞合只是各过失行为的同时或先后的偶合,如:某医生因疏忽大意为病人开错了药,一个护士在配置该药物时又过量并注射到人体内,医生与护士先后偶合的过失行为结果导致了病人的死亡。共同过失犯罪按照共同犯罪的处罚原则处罚,而过失竞合按照一般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加以处罚,即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在对共同过失犯罪进行处罚时不能任意加大处罚范围,违背刑法的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按传统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即各过失犯罪人独立责任原则,每个行为人只对共同造成的危害结果负部分责任,而这部分责任是与其过失行为相适应的责任。而事实上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的传统刑法理论却无法提供较确切的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责任分配,这样会出现刑事责任承担的不平衡。在对共同过失犯罪之各行为人具体裁量刑罚时应当明确,对共同过失犯罪人只有从共同过失行为的整体性出发,坚持主客观相统一,才能真正体现罪责刑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对共同过失犯罪应适用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每个行为人对危害结果都负有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刑事责任承担的不平衡,做到不枉不纵、罪责刑相适应。3.区别责任原则。对共同过失犯罪行为人之间的定罪量刑并不是对所有的行为人都科以相同的刑罚,各行为人的法定刑是有区别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大小是由过失程度和过失行为对结果的原因力的大小来决定的,因此在确定各行为人刑事责任大小时,既要考察行为人的过失程度,又要考察行为人在共同过失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在对共同过失行为人定罪量刑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不同法律地位的人追究同等刑事责任,要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确定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不违背主客观相一致的量刑原则。共同责任原则这是由共同过失犯罪人主观上未尽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和客观上的共同行为的整体性特征决定的在共同过失犯罪中,各个行为人违背共同注意义务的过失和行为的互动协作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指向过失犯罪的侵害结果,过失地导致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全体共同过失犯罪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应付共同责任。在对共同过失犯罪具体量刑时,主要应考虑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过失程度及其危害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原因力的大小。其一,过失程度。共同过失犯罪人的罪责大小,首先取决于过失程度。凡是过失程度大的,罪责也大;过失程度小的,罪责也小,甚至可以不予以定罪处罚。至于各共同过失犯罪人过失程度的考察,则应将过失程度的一般考察方法与共同过失犯罪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认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看注意义务的要求程度。这需要根据行为人所从事的活动、业务及所实施的行为加以判断。据此,对于行为人的注意义务要求程度越高,则其过失程度就越高;反之,对其注意义务要求越低,则注意义务就越低。(2)看注意义务的可履行程度。行为人被赋予的注意义务的可履行程度,决定了行为人的过失程度。注意义务越容易履行,而行为人却未能履行的,则其过失程度就越重;反之,注意义务越难履行,而行为人也未能履行的,则其过失程度就越轻。(3)看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愈强,其过失程度愈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愈弱,则其过失程度愈弱。此外,犯罪过失的程度还受到行为的动机与起因等其他诸种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考察行为人之过失程度时,也需要把握的。其二,原因力之大小。共同过失犯罪人的罪责大小,还决定于各过失行为对于危害结果的原因力之大小。原因力大小的决定,一般应建立在过失程度相同或相当的基础上。在过失程度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