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文化_第1页
拉丁美洲文化_第2页
拉丁美洲文化_第3页
拉丁美洲文化_第4页
拉丁美洲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序言一、概况拉丁美洲地处西半球的南部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处在热带,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只有一小部分(乌拉圭、智利南部、阿根廷南部、墨西哥北部等)处在温带。拉丁美洲北起墨西哥—美国边界上的布拉沃河(美国人称之为格兰德河),南至合恩角,全长13500公里。西临太平洋,东接大西洋,南与南极相邻。拉美各国使用的官方语言分别是西班牙语(绿色,18个国家、1个地区)、葡萄牙语(橙色,一个国家)、英语(12个国家、7个地区)、法语(蓝色,1个国家、3个地区)和荷兰语(1个国家、2个地区)。此外,在许多国家印第安各部族的语言仍在一定范围内流行。人口的种族构成有印第安人(8%)、欧洲白人(35%)、非洲黑人(7%)、混血人种(50%,包括印欧混血人、黑白混血人、印黑混血人等)、亚裔、犹太裔等。1492年10月哥伦布和他的船队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他错误地以为来到了东方的印度,因此命名该地为Indias,而称当地的土著居民为indios。1501--1503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éricoVespucio,1454-1512)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两次沿巴西海岸南下探察,曾到达了拉普拉塔河口,于是认定这片土地是一个前人从未知晓的“新大陆”1507年,德国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Waldseemüller,1470-1518)在绘制新的世界地图时,便以这位发现者的名字给新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简称美洲。美洲,习惯上是指北美、南美和加勒比地区。还有一种划分法,把墨西哥以南直到巴拿马地峡这一地区成为中美洲,墨西哥往北的三个国家构成北美,南部大陆为南美,此外是加勒比海上的大、小安德烈斯群岛。拉丁美洲,既不单指北美,也不是仅指南美,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人文—文化概念,指美墨边境的格兰德河以南直至火地岛的广大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为母语的国家及地区。由于这三种语言均属拉丁语系,故称这一地区为拉丁美洲。三、拉丁美洲文明区域的划分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语近似于普通话,因为其覆盖面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其次西语和葡萄牙语是近亲,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并不十分困难,因此说西语和能听懂西语的人至少占90%的人口。此外,英语、法语、荷兰语以及各种印第安语也都覆盖一定的面积。使用印第安语的人口大多数集中在西班牙语地区,主要居住在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墨西哥等国,以克丘亚语(兰)、艾马拉语(橙)、纳瓦特尔语(红)、瓜拉尼语(黄)、玛雅语(绿)、马普切语(黑)为主。四、拉丁美洲各民族的同一性作为人文概念或文化概念而存在的拉丁美洲,具有先天的民族之间的统一性,此处的民族更多的是指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国家的人民,一种强大的认同感将这些民族维系在一起,使之感受到作为拉美人的特有身份和作用。和其他大陆的人相比,拉美人可能比欧洲人、亚洲人和非洲人有更强的认同感,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和思想,主要归于以下几种原因:1、历史原因2、政治原因3、经济原因4、语言原因5、心理因素1、历史原因1492年之后,整个拉美的历史则整齐划一地被切分成4个时期:征服与殖民时期(1492-1542年)、殖民化时期(1542-1810年)、独立战争时期(1810-1824年)和共和国时期(1824-)。2、政治原因拉美各国在管理机制、国家模式、权力分配、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均十分相似。3、经济原因拉美各国无论是比较先进的中等程度的工业化国家,还是经济上仍然较薄弱和落后的国家(如海地、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等),都属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诸如经济结构改革、解决农民土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总而言之,拉丁美洲文化中充满了对立和统一,正是这一特点赋予这个大洲绝然不同于旧大陆的特殊秉赋和罕见的魅力。当然,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它长期以来挣扎在边缘的境地并为腾飞而不断努力。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环境的特点自然环境产生的问题第一节 环境的特点打开拉丁美洲的地形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北向南有三块纵向的区域:西面太平洋沿岸是穿越整个大陆的安第斯山脉,中部是从山脉延伸下来的平原和谷地,东面沿大西洋沿岸是波状起伏的高原和热带草原。从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巅到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过渡,就等于从极地到赤道两个极端的气候带的过渡。从滴水不见的干涸之地到世界上最大的水域仅咫尺之遥位于智利北部的“世界旱极”、阿塔卡阿塔卡玛沙漠内,频临太平洋的伊基克城阿塔卡玛沙漠内,频临太平洋的安托法加斯塔城拉丁美洲自然环境的几项世界之最:亚马逊河——世界上水量最丰富的大河,河口年均流量:12万立方米/秒安第斯山——世界最长的山脉,在南美洲境内的长度为9000公里巴西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公里伊瓜苏瀑布——汛期宽4000米,为世界最宽的瀑布安赫尔瀑布——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落差:979米中央高原(墨)火山群——世界上火山最集中的地区,从左到右六座火山分别是:Ixtaccíhuatl,Popocatépetl,Matlalcueitl(Malinche),CofredePerote(mostdistant),PicodeOrizaba,SierraNegra阿空加瓜火山——世界最高的死火山,海拔6960米亚马逊森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覆盖着250万平方公里的绿色植被)智利——世界最狭长的国家1拉丁美洲的山系:安第斯山脉5、拉丁美洲的热带雨林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橫越了8個国家: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圭亚那和苏里南。亚马逊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潮湿的热带雨林中有极为丰富的物种,据专家估计,每1平方公里的亚马逊雨林中可能含有超过75000种树及15万种植物。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生长着橡胶、树脂、热带水果、药材、优质木材、观赏花卉和树木等等。从物种的角度来说,由于适于包括温带、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生产,此地的植被极为丰富,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温带大草原、热带草原、荒漠植物、稀疏林木等。欧洲人经过不断的勘察,发现了数不胜数的前所未见的珍贵植物品种:树木、花草;有观赏价值的、有经济价值的、有药物作用的、有科学研究价值的,等等。而动物的种类也毫不逊于植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特殊类型的动物,诸如美洲豹、羊驼、骆马、蜂鸟、獏、食人鱼等,而更为特殊的是存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在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巨龟、巨蜥等动物。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是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也是美洲大陆最大的采矿业公司,被誉为巴西“皇冠上的宝石”和“亚马逊地区的引擎”,这是CVRD所属的卡拉加斯露天铁矿(Carajós)。智利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全世界已探明的28个大铜矿中,有6个在智利。埃斯贡迪达矿(ESCONDIDA)是世界上产量最大露天铜矿。智利国家铜公司所属的露天铜矿丘基卡玛塔矿(CHUQUICAMATA)是智利最重要的铜矿之一,产量仅次于埃斯贡迪达矿(ESCONDIDA),是世界第二大露天铜矿。智利厄尔特尼恩特矿(ELTENIENTE)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铜矿。智利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由200多个采矿点组成。从1880年开始,数千名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矿工在这里开采硝石矿,现在其遗址已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troleosMexicanos,简称Pemex)成立于1938年,是墨西哥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公司。墨西哥的油田主要有雷福尔马陆上油田和坎佩切海上油气田。拉美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200多亿吨,墨西哥约103亿吨,委内瑞拉107亿吨。据预测,拉美石油的潜在储量超过2000亿吨。这是位于墨西哥湾的坎佩切海上油气田的钻井平台。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世界上产量最多、开采最悠久的石油湖(从1914年开始开采)如今,委内瑞拉3/4的石油来自于马拉开波湖底,马拉开波市已成为委内瑞拉的第二大城市秘鲁的钦查群岛——鸟粪开采量最大的群岛巴西——世界咖啡、香蕉、甘蔗、橙汁产量最高的国家美洲驼生活在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安第斯山区海拔3500至5750米高的半干旱草原上,包括羊驼(左)和骆马(右)。美洲狮(学名:Pumaconcolor)又称美洲山狮。是美洲仅次于美洲虎的猫科动物。它跳跃能力很强,轻轻一跃能达8、9多米远第二节自然环境产生的问题拉丁美洲的大自然是慷慨的,给它的居民们准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仅从物种的角度看,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生物宝库,其他大陆拥有的,稀缺的或者没有的,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连一些在别的土地上早已灭绝的物种,也在拉丁美洲这片令人称奇的土地上延续着它们古老的生命。但是,大自然也制造了一系列问题,给本地区的文明发展设下了障碍。重岩叠嶂的群山既阻隔各种文明的交流,也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使得那些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印第安人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极端贫困、闭塞、落后的生活,其生产方式比先进区域的要落后几个世纪。至今依然如此。流速迅猛的河流也是个障碍,像马格达莱纳河、奥里诺科河和圣弗兰西斯河都是水流湍急,且多瀑布,不利于作为航运线路使用。低地、热带草原、雨林因气候条件、植被因素等,不宜于人类居住和从事农耕,因此降低了其利用价值。缺少可修建大型港口的天然海湾也是问题之一,目前拉美的较大港口都是人工修建的,如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巴西的桑托斯、秘鲁的卡亚俄等。拉丁美洲的大自然极富挑战性,各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西拉文化概况(第四部)完第二章印地安文明(西拉5)概述古代印地安文明印地安文化的遗产概述美洲印地安人的起源美洲印地安人起源于亚洲,在冰川期,即大约在5万年前穿过白令海峡的陆桥进入北美。当时亚洲东北部正处在冰河时期,气候寒冷,而在美洲大陆的内部没有冰川,气候温和,很多动物(如驼鹿、麝牛、猛犸等)生活在这片区域,因此那些来自亚洲的猎人来到美洲后便留居于此。美洲土著和蒙古人身上的基因变体相同,均为四类;从生理特征上看,二者均有面形宽、圆颅、肤色较深、毛发略少、头发直硬、体型中等、瞳仁为黑色或黄色等特点。二.印地安人的界定1949年第二届美洲印地安人代表大会(秘鲁库斯科)通过的关于印地安人的定义:印第安人是哥伦布到达之前美洲土著居民的后代,对自己的人格-身份有同样的社会意识,基本信守固有的劳动制度,语言和传统。而且他们自己和外人都从这三方面对这种人格给与认同。三.印地安人目前的分布克丘亚人(Quechua):拉丁美洲人数最多的印第安人。专指居住在安第斯山区温暖谷地的部落,以区别于住在寒冷高原的艾马拉部落。现约1000万人。使用克丘亚语,属印第安语系克丘亚语族。有文字。多信天主教,有些人保留传统的拜星教、拜农教等宗教信仰。目前主要分布在:秘鲁中部和南部各省(以库斯科省和阿亚库乔省为最多);玻利维亚南半部的奥鲁罗、波托西、科恰班巴、丘基萨卡等省;厄瓜多尔的大部分山区和部分沿海地区;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的高原沙漠地区。克丘亚人聚居的国家印欧混血化过程在加速,克丘亚人所占比例趋于减少,但绝对数仍在增长。艾马拉人(Aymara)玛雅人(Mayan):中美洲地区和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现在的玛雅人大多数生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州、坎佩切、金塔纳罗奥州、塔巴斯科和恰帕斯,以及中美洲的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的西部和萨尔瓦多。在21世纪初,此地域約有7百万玛雅人,以玛雅语作为主要语言。现代玛雅人基本上务农,种植玉蜀黍、豆类、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几乎所有的玛雅人都在名义上信仰天主教,但一般都带有当地宗教的色彩。一些玛雅人已经相当地融入了现代文化,另一些人还在继续着传统的习俗。萨波特卡人(Zapoteca)居住在墨西哥南方瓦哈卡(Oaxaca)州东部和南部的中美洲印第安人,其文化随居住地带(山区、河谷或沿海)和经济形式(自然农业、经济作物或城市生活)而不同;语言则各个村子都不相同,有数种互不相通的语言。萨波特克人的社会是以村庄或城镇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各有农业基地。主要作物是玉蜀黍、豆类和南瓜;咖啡、小麦和甘蔗等商品作物只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方种植。他们也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食物。耕作方法是先烧荒再用犁和牛翻地。某些地区仍盛行手工业,以制陶、编织及棕榈纤维纺织为主。服装兼有传统及现代两种。女性传统服装有长裙、长外衣、披肩等﹔男性非现代的服装是宽松衣裤,草鞋、草帽、皮帽等。萨波特克人信仰天主教,但对异教神灵的信仰以及异教的仪式和神话依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和基督教混在一起。基切人(Quiche):中美洲印第安人。又称玛雅基切人。主要分布在危地马拉的基切、克萨尔特南戈、托托尼卡潘诸省,少数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州。使用基切语,属印第安语系。基切人的祖先原居住在墨西哥中部高原,随着其他部落的大迁徙,逐渐向东南方迁移,最后到达危地马拉中部地区。古代基切人是一支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受到古代玛雅文明的影响,文化生活与玛雅人相似。1821年危地马拉独立后,基切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文化对中美洲文明的形成有深远影响。现在说基切语的人约有70万,经济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主要种植玉蜀黍、豆类、南瓜和咖啡,织布、制陶和木工业发达。他们名义上信仰天主教,异教的神话和仪式依然普遍流传。马普切人(Mapuche):又名巴塔格尼亚人(Patagonian),南美洲南部主要印第安人部落之一,现在大约有100万人,主要分布在智利中部偏南的比奥比奥河与托尔坦河之间的广大森林谷地,部分居住在圣地亚哥、康塞普普西翁等大城市,另有一部分分布在阿根廷境内。马普切人除少数人皈依基督教外,绝大多数信奉原始多神宗教,讲马普切语,也能讲西班牙语,。“马普”在印第安语中是土地的意思;“切”是主人;和起来是土地的主人。马普切人身材魁梧高大(脚板尤大)﹑肌肉发达﹑行动敏捷闻名﹐殖民者称其为巴塔哥尼亚人(西班牙语意为“大脚汉”)。马普切人以其为期350年的反抗西班牙人和智利人的统治而著名,成为拉美唯一未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印第安部族。至今,马普切人仍然一直在要求政府归还他们之前被没收的土地。瓜拉尼人(Guaranies):南美印第安人,使用瓜拉尼语,属印第安语系图皮-瓜拉尼语族。现约170万人。主要分布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域及查科地区北部,已分别构成巴拉圭、巴西、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居民成分。多信天主教,相信再生,宗教礼仪简单、原始,迷信巫术。经济以狩猎、捕鱼为主,辅以采集块根植物、水果和蔬菜。目前大部分人务农,在种植场和庄园当季节工;部分人从事编织、制陶等生产及制作羽毛工艺品等。热带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在亚马逊的热带雨林中,至今还生活着一些印第安的部族,他们还按照他们的传统方式生活,通过传统的游牧打猎和收集得到他们的大多数食物.但是外部世界对他们着装、工具、农作物种植和商品交易等方面的影响在不断扩大。雨林中几个典型的印第安部族:瓦拉尼人(Huaorani):是居住在厄瓜多尔亚马逊雨林中的半游牧民族(厄瓜多尔地图中的绿点)。直到一九五八年才初次與傳教士有和平的來往。瓦拉尼人凶残好战,在古代是一个最嗜殺的部落。亚诺马莫人(Yanomamo):居住在委内瑞拉(黄色区域)和巴西(红色区域)的热带雨林中。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中居住的215个部族的印第安人巴西目前有印第安人33万,占总人口的0.2%,其中半数生活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7个州中。亚马逊雨林中有215个印第安部族,使用语言170种,5000人以上的部族有10个;人数最少的部族只有12人;还有60多个离群索居的部族未曾与外部发生接触。第一节古代印地安文明一、发展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石器时期(从2万多年前开始至约公元前6000年)第二阶段—古代时期(约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第三阶段—前古典时期(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50年)第四阶段—古典时期(约从公元250年至1000年)第五阶段—后古典时期(约从公元900年至1500年)二、古代文明区域的划分根据文明发展的程度来划分,拉丁美洲存在着三个区域:1、先进文明区域:包括安第斯山中部、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北部和中部。在这片地带孕育和形成了三大文明中心:阿兹特克(以及前期文化)、玛雅和印加。2、刀耕火种和狩猎–采集区域:包括热带丛林地带、加勒比海岛屿、南美洲北部、格兰查科平原东部、巴塔哥尼亚以及一些河流的沼泽区,气候过于寒冷难以种植庄稼的地区等等。3、中间区域:包括安第斯山北部、中美洲南部、委内瑞拉部分地区、玻利维亚东部。三奥尔梅克文明奥尔梅克(Olmec)文明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它存在和繁盛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中美洲,现在墨西哥中南部的圣洛伦索(SanLorenzo)和拉文塔(LaVenta)。这一带气候炎热多雨,河流众多,水草丰美,并且橡胶树成片,因此当地居民被称之为“奥尔梅克人”,意为“橡胶之乡的人”。1939年1月16日在特雷斯·萨波特斯出土了一块石碑,石碑的正面刻有“点”(表示一)、“横”(表示五)组成的数字,竖行排列,经破译为7,16,6,16,18。这种记录体系是奥尔梅克人最先使用,并被中美洲所有文明继承的。其计数法是20进制,这个历日换算成公历,是公元前31年的某一天。它是已知中美洲碑文中记载的最早的历日。石碑的背面刻有美洲豹的形象。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这个基础上生成了特奥蒂瓦坎文明和玛雅文明。前者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先导。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洲,甚至可能是整个美洲文明的母体。四、阿兹特克(Azteca)文明401、前阿兹特克文明在阿兹特克文明出现之前,在墨西哥中央谷地最重要的文明之一是特奥蒂瓦坎文明(Teotihuacan)其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300—600年间。这一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大型建筑群——特奥蒂瓦坎城。这座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城市的中心是一组南北朝向的广场,其北端是月亮金字塔,其东面坐落着宏伟的太阳金字塔。羽蛇神庙只剩下一座六层的棱锥形建筑的底座,它的每一层都有众多的羽蛇头像和雨神头像石雕间隔排列。蛇身是浅浮雕,蜿蜒在石板上。鸟蝶宫是特奥蒂瓦坎古城的最豪华的建筑,它的每幢房子都是四方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房子中间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天井,典型地反映出当时特奥蒂瓦坎城建筑的特点。特奥蒂瓦坎文明中的诸神雕像托尔托克文明最突出的例证是图拉城的一座金字塔。此塔建在山丘上,共分五层,顶部是一个开阔的大平台,建有羽蛇神庙。庙体采用石刻巨型人像柱支撑,人像均为全副甲胄的武士,表情凝肃。金字塔的正面(南面)脚下是一片由石柱支撑起的巨大门厅。巨型武士像石柱用火山岩雕成,高约4.6米,均为男性人像。这些雕像被刻画成了羽蛇神的形象,他们头戴羽毛装饰,双手顺着身体放置,胸前有巨大的蝴蝶状盔甲,背部有象征太阳的圆盘。体现了托尔特克人尚武好斗的本色2、阿兹特克文明的兴起(56)阿兹特克人于12世纪末自北方进入墨西哥谷地,据说他们在特斯科科(Texcoco)湖区看见一只鹰立在仙人掌上,口叼着一条蛇,这是神谕,兆示着此地是阿兹特克部落的发祥地。于是他们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定居了,并将定居之地命名为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án)阿兹特克人接受了墨西哥谷地的前期文明,并与周边其他较弱小的部落结盟,到了15世纪后期,阿兹特克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范围涵盖今天墨西哥的绝大部分地区和中美洲的部分地区。阿兹特克的首府特诺奇蒂特兰是一座岛城,占地13平方公里,居民14万人,是中美洲文明中人口空前稠密之地。城中有3条宽达10米的石堤与湖外陆地相通,城内建有宫殿、神庙、官邸、学校。阿兹特克社会划分为两个主要阶级:贵族与平民。还有一部分没有任何权利的奴隶,他们大多数是战俘、囚犯或债户。宗教信仰阿兹特克人信仰多神教,实际上是一种以自然万物为灵的自然宗教,宗教渗透了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人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受所谓神谕的控制。正因为如此,活人祭祀之风才在此地出现,他们用活人的鲜血和心脏供奉太阳神、战神和所有大神,以祈求神们的庇佑。在大型祭祀典礼上,往往要杀掉大批人做牺牲,这样就迫使酋长们不断征伐,目的之一是抓俘虏作祭献。阿兹特克人崇拜的诸神阿兹特克人的经济活动阿兹特克人利用湖泊发展人工灌溉系统。在特奥奇蒂特兰城全部的1.5万条人工河道中,在如今的墨西哥城南的索奇米尔科(Xochimilco)仍保留有900条。阿兹特克人充分利用旱地植物龙舌兰,用其汁液酿酒,是为龙舌兰酒,至今仍是墨西哥人的至爱阿兹特克商业活动活跃。特诺奇蒂特兰城内有多处市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此作易货交易,货品名目繁多,已出现了充当货币的代用品:金砂、贝壳、可可豆、珍稀鸟羽等,但为数较少。文化阿兹特克人虽然好战,但是也很重视文化的发展。在其“帝国”疆域之内设有学堂,教授知识,传授法律观念,并用良好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举止行为。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HernánCortés)进攻阿兹特克,蒙特祖马二世(MoctezumaII)誤認其是羽蛇神的化身,恭迎他們到首都,并签订和约。成为西班牙殖民者的傀儡。1520年6月MoctezumaII向人民劝降时被群众击伤而死。科尔特斯侥幸逃命1521年西班牙人卷土重来,阿兹特克人在新酋长夸乌特莫克(Cuauhtémoc)率领下,与殖民者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由于粮食和水源断绝,加之天花肆虐而失败。1521年8月,西班牙人占领特诺奇蒂特兰,在城中大肆屠杀,并将该城彻底毁坏。似乎一切都中止了。然而就在这片废墟上建起了墨西哥城。城名和共和国的国名都是为了纪念阿兹特克古老的族名——Mexica,城市的地基下就是特诺奇蒂特兰城,二者至今仍息息相通。五玛雅(Maya)文明玛雅文明覆盖的地区包括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州、塔巴斯科州、伯利兹、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和萨尔瓦多,总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一带有山地、平原、高原和低地。气候和自然环境都适合人类繁衍和发展。玛雅文明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400年形成,开始其发展历程。一般将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250年)、中期(公元250年至1200年)和晚期(公元1200年至1500年)。在中期阶段,文明发展中心转移到今危地马拉的蒂卡尔(Tikal)和洪都拉斯的科潘(Copán)以及墨西哥的帕伦克(Palenque)等地。其成就主要是君主(酋长)统治体制得到强化,在建筑、绘画、雕刻、科技等领域的进步也十分突出。在晚期,奇钦伊察(ChichénItzá)、乌希马尔(Uxmal)城邦国家出现在尤卡坦半岛(Yucatán),以后又有几个小的城邦国家在南部高原和北部低地兴起。这些城邦实行议事会集体统治制度,相互争夺土地和势力范围。当西班牙人到来时,这些城邦之间连年混战,玛雅文明已经处在没落阶段。蒂卡尔(Tikal)位于危地马拉北部佩腾省东北部丛林中,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马雅文明顶峰期最大的集居地。蒂卡尔在瑪雅語中是「声音之地」或「舌頭之地」的意思。碑銘上的瑪雅象形文字常常稱它為穆塔(Mutal)或雅克斯穆塔(YaxMutal),意為「綠色的捆」。蒂卡尔面积超过65平方公里,共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坛、石碑等遗迹;影响的区域方圆500平方公里,仅在其中心区域,就有大型金字塔十几座,小型神庙50多座。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在近几十年的考古中被发掘。科潘(Copán)科潘(Copán)遗迹位于洪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省,靠近危地马拉边境。遺址座落於13公里長、2.5公里寬、海拔600米的峽谷地帶,科潘馬雅遺址是馬雅文明最重要的古城遺跡之一,遗迹中有金字塔、广场、庙宇、雕刻、石碑和象形文字石阶等建筑,帕伦克(Palenque)帕伦克位于墨西哥恰帕斯州,是玛雅文明中期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在约公元600-700年间从帕卡尔二世(PacalII)的统治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到了十一世紀,帕伦克已大部分被棄置。目前已经挖掘的遗址有一座宫殿和五座神庙,以及大量的石柱、雕像和浅浮雕作品。帕卡尔二世陵墓中的石棺用一块5米长、3米宽的巨石雕成,棺盖上刻着一幅精美的浅浮雕,有人认为是一个驾驶着宇宙飞船的太空人,也有人认为描述的是玛雅神话的9个冥间主神。乌希马尔(Uxmal)乌希马尔古城遗迹主要有:魔法师金字塔、王宫、四方修道院、乌龟宫、鸽子宫乌希马尔(Uxmal)位于墨西哥東部Yucatan半島的熱帶叢林之中,鼎盛时期約在玛雅文明晚期的公元800-1000年間。乌斯马尔古城遗址分布在一个东西600米,南北1000米的长方形区域内,主要建筑物顺乌斯马尔南北方向的中轴线,并根据当时所知的行星的位置而排列。代表金星的建筑处于最显著的位置。乌希马尔的魔法師金字塔(PirmidedelAdivino)是一座与众不同的阶梯金字塔。它的外形呈椭圆而非常见的矩形或是正方形。魔法師金字塔位于东方,它西面的梯道每当夏至的那一天,正好对准西沉的太阳。魔法师金字塔高48米,前、后两面都有石阶,前面的石阶呈60度角,共有121级,一直通往顶端平台,使人望而生畏。而古玛雅的祭司们就在这陡峭的梯阶上昂首挻胸、面目莊嚴地拾级而上,登上金字塔舉行宗教儀式。乌希马尔古城遗迹中的王宫(PalaciodelGobernador)是现存玛雅文明遗迹中最为宏大、精美的建筑。王宫建在巨大平台上,整个王宫长98米,宽12米,有着中美洲最长的建筑正面。金字塔用符号和雕刻来装饰着雨神,代表了玛雅人建筑艺术的顶峰奇琴-伊察(ChichénItzá)在玛雅文明发展晚期,奇琴-伊察城邦国家出现在尤卡坦半岛(关于奇琴伊察将在后面专题介绍)1农业和手工业(100)玛雅人的食物主要就是玉米,他们自称是玉米人,而他们的文明也被称作“玉米文明”玛雅人采用一种“米尔帕”(milpa)耕作法:他们先把树木统统砍光,过一段时间干燥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肥料,覆盖住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茬庄稼,其后再休耕1-3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长达6年,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以后再烧再种。2、社会组织和政体玛雅社会是阶级社会,分为贵族、中等阶级及平民。政体是城邦国家,最高统治者专权,实行政教合一,并以议事会的形式实行集体统治。各城邦之间主要是贸易联系和经济关系,因此受利益驱使,彼此时有战争,政局不稳。3、宗教玛雅人崇信多神教,认为万物皆有神。他们的许多神话都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自然力的畏惧,这些神话塑造出一些原始神,它们大多象征着某种自然现象。根据存世的玛雅经卷中的描述,胡纳伯·库(HunabKu)是玛雅人心目中的创世神,他在一片空洞之中创造了世界,所有物质都源自于他。但这位造物主无影无形,他对人们生活没有直接影响,不是玛雅人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神祗,根据玛雅经卷的记载,在玛雅诸神中有10位神祇地位显赫,在各种祭祀仪式中频频出现。这十位神祗每一位都是玛雅的卓尔金历法(tzolkin)中20个专名“日”中某一日的保护神。天神伊扎姆纳(Itzamna);死神阿·普切(AhPuch);玉米神吁姆·卡虚(YumKax);黑战神艾克·曲瓦(EkChuah);雨神恰克(Chac);风神库库尔康(Kukulcan);羽蛇神库库尔坎(Kukulcan);大地女神伊希切尔(Ixchel);北极星神夏曼·艾克(XamanEk);自杀女神伊希塔布(Ixtab)天神伊扎姆纳(Itzamna伊扎姆纳是创世神胡纳波·库的儿子,在玛雅诸神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既是天地创造和毁灭之神,也是人间王权之神。它是馬雅20天周期最重要的主宰日Ahau这一天的守护神。伊扎姆纳的形象是位上了年纪的男性,没有牙齿,脸色古铜,长着引人注目的罗马式的鼻子。他是玛雅文字的发明者,玉米神吁姆·卡虚(Yumkax)玉米神是玛雅宗教观念中掌管玉米等五谷和森林的神祗,形象清秀,通常以玉米为头饰,和農民一樣只用腰布圍身,沒穿上衣,是個亲切而勤儉的神,是馬雅農民的神化崇拜。玉米神若與雨神同在,表示庇祐,與死神相對,則表示激烈鬥爭。雨神恰克(Chac雨神是玛雅诸神中地位显赫的一位,他的形象特别,长而尖的鼻子,彎取的長獠牙一前一後伸出,頭飾是一個打結的箍帶,以闪电为斧头,砍击云雾,导致打雷和降雨。雨神有紅黃黑白四種面相和色彩,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的降雨。他是玛雅日历中Ik這一天的保護神。雨神是生命與創造的善神,非常受崇拜。羽蛇神库库尔坎(Kukulcan)羽蛇神是一个在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祗,一般被描绘为长羽毛的蛇形象。羽蛇神主宰着晨星、发明了书籍、立法,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玉米。羽蛇神还代表着死亡和重生,是祭司们的保护神。死神阿·普切(AhPuch)在馬雅惡神中,以死神阿普切(Ah

Puch)為首。形象是骷髅头、无肉的肋骨、多刺的脊柱。衣服上有黑圈圈代表腐爛,头上颈上系着金质小铃铛,他是第九层地狱的主宰。祂經常与黑戰神艾克曲瓦一同出現。祂的保護日是玛雅日历中的Cimi日。4、贸易玛雅人的贸易形式主要是集市贸易,买卖双方用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交易。5、建筑6、绘画和雕刻7、玛雅数学8、天文和历法127玛雅人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129天,现代人测算为365.242198天,误差仅0.000069天。玛雅人测算的金星年为584天,现代人测算为583.92天,误差率每天不到12秒。玛雅人通过著名的金星公式,计算出月亮、太阳、金星的运行周期经过三万七千九百六十天后,便会相遇在一条直线上,那时“神祉”就会到一处宁静的休息处所。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预言9、文字玛雅人是新大陆居民中唯一发明并使用了文字的人,从玛雅人的石柱、石碑、陶器、各种雕刻、壁画和残存的典籍上,能看到85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大多是关于占卜、天文历法、数学、大事件和统治者的世系这类内容玛雅古抄本也称玛雅刻本。是前哥伦布时期玛雅文明的文献,是以玛雅文字写在脱毛榕木的内树皮制成的纸上。这些刻本是由专业抄写员在神明的任命下写成的。目前残存的三个古抄本分别保存在马德里、巴黎和德累斯顿。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土著民族在与欧、亚、非古代文明完全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开创的辉煌文明。其成就可以与旧大陆的人类文明相媲美,特别是在农业(驯化作物)、科学(天文历法、数学、医药)、文化(象形文字)等方面的伟大建树。西半球的另外两大文明阿兹特克和印加虽然各有其特点,但仅文字一项就难以与玛雅匹敌。玛雅文明的几度兴衰和几次“消失”的原因始终是现代人孜孜不倦地研究的目标,而神秘的玛雅文字的完全破译也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关注。玛雅文明的全部辉煌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揭示和了解。六.印加文明137(Lacivilizaciòninca印加文明的发祥地和势力范围在南美洲,即今天秘鲁的沿海和山区,延至整个安第斯山中部,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区、山区和森林区,即今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部分地区、阿根廷北部和智利北部。1、前印加文明一、早同一期(前900~前200)。此期安第斯地区第一次出现文化上的同一性,查文文化广泛传播。此期社会为氏族公社形式,农业上出现了初级的灌溉系统,农作物有玉米、花生、鳄梨、木薯等。定居的村落扩大了,甚至还建有简陋的庙宇。在手工艺方面,查文人能做金银首饰和加工简单的纺织品。

二、早中间期(前200~公元600)。又称古典期。此期出现国家,文化上的同一性消失,各地出现一些较小的中心,其中北方以莫奇卡文化为主,南方以纳斯卡文化为主。各地的艺术、建筑、金属冶炼、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

三、中同一期(600~1000),此时安第斯地区文化出现第二次统一,主要文化是蒂亚瓦纳科文化。

四、晚中间期(1000年~15世纪中叶)。此时又出现许多小国,其中主要是奇穆帝国。青铜的传播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征。

五、晚同一期(15世纪中至16世纪中)。此时为印加帝国统治时期,16世纪中叶为西班牙殖民者所灭。查文文明(Chavin查文德万塔尔(ChavíndeHuántar)山谷,是查文文化的发源地和名称由来,被誉为中央安地斯山文明之母。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科迪勒拉·布兰卡山东侧,瓦奇埃克撒河和莫什纳河两条河的汇流处,海拔大约3200米,地处秘鲁群山峻岭间贸易往来的多条交通要道上。莫奇卡文明(Mochica莫奇卡文明或稱莫切(Moche)文明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100年前后在秘魯北部沿海河谷地區形成。此文明灌溉發達,農業進步,種植玉米、南瓜、花生許多作物。莫奇卡人在特鲁吉由(TRUJILLO)用一億四千萬塊泥磚建造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泥磚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已經進行了相當部份的挖掘考古研究。莫奇卡人以其精美的陶艺出名,陶器製作匠心獨具,留下許多人物造型圖案與肖像納斯卡文明(Nazca)146纳斯卡文明是公元前300年至700年间,出现在秘鲁南部纳斯卡地区的文化,它和莫奇卡文明是同期出现,只是一南一北纳斯卡文化以其荒原巨画闻名于世,也称“納斯卡线条”。在方圆400平方公里的荒原上,用石子和沟渠构成了巨大的线条、几何图形、动物和植物的形象,其中最大的图形占地达5平方公里。纳斯卡文明的另一个代表文物是陶器,底色以磚紅或橙黃為主,上面再以紅、黃、褐、灰、紫、黑、白等十一種不同顏色描繪鳥獸、草木和神怪圖案,頗具特色。阿卡帕纳金字塔(PiramidedeAkapana奇穆文明(Chimú)蒂亚瓦纳科文明于公元12世纪解体。而莫奇卡文明在公元800年前后没落后,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直到公元1100-1200年前后莫奇卡人再度兴起,建立了奇穆王国。奇穆王国首府昌昌(ChanChan),位于秘鲁北部海岸,离特鲁希略(Trujillo)不远,奇穆帝国的缰土就是从昌昌开始向沿海地区伸展966公里。奇穆人的文化以农业为基础,得力於大量灌溉工程。奇穆人有高超的城市建设规划技术,他们是熟练的能工巧匠能制作精美的织物和金、银、铜器。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发明了铜锡合金——青铜。2、印加文明(Inca)160“印加”,意为“太阳之子”,原是对君主的称谓。人们称印加君主为萨帕-印加(Sapa-Inca)意思是“獨一無二的君主”,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后沿传至今。印加人原为印第安人中克丘亚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公元1200年前后向北迁移,定居于库斯科地区,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形成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其疆土東西最寬1,200多公里、南北最長4,000多公里,包括今秘鲁、玻利维亚(大部分地区)、厄瓜多尔和智利及阿根廷北部,人口约400万,首都在库斯科(Cusco)。印加人从1200年前后在首领曼科·卡帕克带领下来到库斯科起,到1533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帝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间印加王共传12世、13王。曼科·卡帕克(MancoCapac,傳說中的開國君主,約在1200年前后在位。)辛奇·羅卡略克·尤潘基邁塔·卡帕克卡帕克·尤潘基(約在14世紀在位)印卡·羅卡亞瓦爾·瓦卡克(YahuarHuacac)維拉科查(Viracocha,?~1437在位)帕查庫特克(Pachacuti,1438~1471在位,征服秘鲁高原的大部)圖帕克·印卡·尤潘基(TupacIncaYupanqui,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王国,后又扩张到秘鲁南部沿海地区)瓦伊納·卡帕克(HuaynaCapac,1493~1525在位,征服整个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达到顶峰)瓦斯卡爾(Huáscar,1531年,瓦伊纳·卡帕克死后,长子瓦斯卡尔与异母弟阿塔瓦尔帕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双方伤亡极大,加之瘟疫流行,国家元气大伤)阿塔瓦爾帕(Atahualpa,1533年被西班牙人殺害)1政治体制印加人把他们的领地称为Tawantinsuyu(塔万廷苏约),这是克丘亚语,意思是“四个部分”。印加帝国的行政建制分为4个“苏约”(suyo,即区域),西北方位叫钦查苏约(Chinchaysuyu),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约(Cuntinsuyu),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约(Antisuyu),包括东部森林和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约(Qullasuyu),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瓦马尼”(wamani,类似省),下面再细分若干级,社会的最基层组织是艾柳“ayllu”,所谓艾柳,是指“共同耕作和从事其他劳动并有同一血统和图腾的人的组合”,即氏族公社。2社会结构5宗教信仰第二节古文明辉煌的实证(马丘比丘,奇琴-伊察在今天的美洲土地上所能见到的古印第安文明的城池、典礼中心、宫室、金字塔、浮雕、壁画、石刻等都是残垣断壁、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劫后余生的一些工艺品,有的是墓葬,有的是被入侵者弃之不顾的,总算得以保全。在这种情况下,一无足够的典籍可查,二无大量实物可考,对古印第安文明的成就的了解就变得十分无奈。人们似乎永远也无法真正估计到那个时代、那个地区、那些民族的智慧和能力到底达到了何种高度正当马丘比丘城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在某一时间,一切都中止了,城市被放弃了,并走出了人们的记忆,直到1911年,一个美国人的到来,才唤醒了这座被安第斯山和丛林封存起来的神秘国度。 至于马丘-比丘留给现代人的谜,仍然是未知数。 1983年,马丘-比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奇琴-伊察古城(玛雅奇琴-伊察(ChichénItzá)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是玛雅文明古典时期一座重要的宗教、商业和文化中心,是玛雅最大最繁华的城邦。奇琴-伊察遗址占地约9平方公里,分为南区(旧区)和北区(新区),分布着许多金字塔和神庙、球场、宫室、观星台、祭井(石井)等公共建筑,其功能各有不同,但主要都服务于宗教。琴伊察这座弃城里包含着多少玛雅人留给现代人的秘密,还有待人们去一一破解。大约在13世纪中期,也许遭到更加强大部落的袭击,奇琴-伊察衰落了,它被遗弃的年份大约在1224年前后。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第六部)第九章近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发现”征服殖民化独立战争多元文化的形成现代社会的基本轮廓“发现”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开始了他的发现之旅。第二节征服1519年,以埃尔南·科尔特斯为首的远征队从古巴出发,前往尤卡坦一.征服墨西哥二.征服秘鲁三.征服智利五.关于征服的历史评价在漫长的美洲历史长河中,征服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硝烟尚未散尽,大火的余烬还在发着红光,征服者们已经着手殖民化行动。征服者的暴行造成了加勒比地区诸岛屿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第三节 殖民化拉丁美洲的殖民史是最漫长的,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自1492年到16世纪末,西班牙占有了北起今美国—加拿大边界,南至合恩角的全部土地(巴西除外)新西班牙总督区包括今墨西哥、中美洲和安德列斯群岛。设有五个检审庭辖区,分管安德列斯群岛、委内瑞拉和佛罗里达;墨西哥中、南部;墨西哥北部和今美国西南部;以及中美洲。西班牙人到新大陆的目的之一(应该是主要目的)是发财,是占有黄金和香料。结果他们不仅发现了黄金,还有储量极为丰富的白银、钻石、其它宝石、锡和一些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特产(木材、橡胶、烟草等)。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从拉丁美洲通过大西洋航线流向西班牙农业劳动力是印第安人和从非洲贩运来的黑人。劳动制度主要是委托监护制、奴隶制、征调制和督办辖区制。殖民社会中的宗教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主导或者至少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使调查、监督、建言的辅助殖民化的作用直接参与殖民扩张活动传教及主持和组织宗教活动行使其社会职能、慈善事业与教育制度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巴西三.法国、荷兰和英国的美洲殖民地法国殖民地包括海地、法属圭亚那和其他安的列斯岛屿。荷兰殖民地包括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英国殖民地包括今圭亚那及安的列斯岛屿中的大多数岛屿。其社会结构与巴西相似,上层阶级由白人构成,他们都是大庄园主、大种植园主和官员,还有少数经商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其它欧洲国家的移民。第四节独立战争71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席卷整个地区,参加人数达数百万,其最终结果是结束了绝大部分区域的西班牙殖民统治,催生了一批共和国,揭开了伊比利亚美洲近代史的序幕。一.独立战争的背景及起因一些美洲殖民地的思想家和后来独立运动的先驱们,如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左),西蒙·玻利瓦尔(右)等人撰文宣传欧洲启蒙思想,揭露和控诉殖民者的暴行,主张实施民主共和制,给拉丁美洲自由和主权。二.独立战争在法属殖民地海地,起义者于1790年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三.独立战争的意义84进步性:经过二十几年的持续斗争,欧洲老牌殖民主义的统治被摧毁,许多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赢得了主权,结束了君主制,确立了共和体制。不彻底性:革命的反封建和反殖民体制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造成共和国期间大庄园制依然存在,在国家政体上保存着严重的封建制特点,导致了军队独裁长期成为拉美地区的通病。第五节多元文化的形成在拉丁美洲,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经过三、四百年的激烈冲撞,磨合与交融,最终形成了一个多源性与多元化的拉丁美洲文化,它不同于其源头文化,但又蕴含着源头文化的特点。一.伊比利亚的文化遗产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新大陆引进了许多此地从不曾有过的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以及种类繁多的运输工具、劳动工具、生活日用品等等。伊比利亚人带来并传播了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是两种表现力强、规则完备而且应用范围很广的语言,是当时欧洲的流通语言。二.其他欧洲文明的遗产法国、英国、荷兰等国殖民者在其殖民地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都留下了深深的宗主国的印记,主要表现在体制、社会模式、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等方面三.印第安文明的遗产除了玉米、土豆和红薯,古代印第安人还培育出40多种其它农作物,例如花生,向日葵,西红柿,西葫芦,豇豆,菜豆,黄瓜,扁豆,菠萝,鳄梨,草莓,可可,木瓜,番石榴,龙舌兰,木薯、辣椒等等。四.非洲文明的遗产108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白人奴隶贩子从非洲劫掠和诱骗大批黑人,把他们像货物一样塞到船里,穿过大西洋,运到美洲。五.多文化的形成在文化的碰撞和磨合中,一种独特的、新型的、混血的拉丁美洲文化诞生了。第六节现代社会的基本轮廓进入20世纪之后,拉丁美洲不再是独守一隅的“新大陆”,它以几十个主权国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并且积极参予国际事务。墨西哥革命(1911—1917)20世纪初,执政长达34年的独裁者波菲里奥·迪亚斯已使墨西哥陷入暴政、贫穷、贪污腐败的境地。二.古巴革命20世纪拉丁美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大事件之一是古巴革命。三.智利的社会主义政权在1970年的全国大选中,以社会党领袖萨尔瓦多·阿连德为首的“人民团结阵线”获胜,此前他获得了包括智利共产党在内的左派联盟的支持。四.21世纪的“左派”政府被公认的左派或中左派当政的国家有南美洲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和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共8个国家。第十章宗教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3古代印第安人的信仰天主教与征服非洲黑人的宗教:唯灵论拉丁美洲宗教的本土化和“混血”天主教与拉美当代社会第一节古代印第安人的信仰在拉丁美洲的各个土著部落中存在着不同的信仰: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神灵崇拜、萨满教、图腾崇拜、巫术等,十分盛行。一.阿兹特克人的宗教信仰阿兹特克宗教有其前期文明的印记,如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和周边地区的托尔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等,其基础是自然崇拜和农事崇拜,即信奉太阳神、月亮神、花神,也信奉与农事有关的玉米神、雨神、丰收之神等神祇。阿兹特克宗教有其前期文明的印记,如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和周边地区的托尔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等,其基础是自然崇拜和农事崇拜,即信奉太阳神、月亮神、花神,也信奉与农事有关的玉米神、雨神、丰收之神等神祇。二、玛雅人的宗教玛雅文明的历史远比阿兹特克文明悠久,其宗教信仰有一个比较长的演化过程,其基础也是自然神崇拜。玛雅神数不胜数,在不同的玛雅部族中,已知的神约有166位。玛雅神可分为4类:世俗现象、人格化的神、兽形神和动物。主要神有雨神恰克、风神、玉米神、天神兼太阳神伊察姆纳、死神阿普契等。玛雅宗教和中美洲的宗教一样,都有这样几个主题:“包括二元性、死亡和地狱概念;具有特定个性、功能并在不同场合为了不同目的显灵的众神;祭品——包括动物、人和自我献祭——以及周而复始的时间和一系列的关于创世的故事。”玛雅人的祭祀中心是梯形金字塔的神庙。人们为了取悦神,常常向神献祭。一般的祭品是食物或者珍宝(玛雅人喜欢用金器和玉器),偶尔也用人祭。三、印加人的宗教印加人为了统一远近的各个部落,强调太阳神印帝(Inti)是其主神,而印加人是太阳的子孙,印加王是太阳神之子和最高祭司。安第斯的宗教往往把众神想象成不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神力,掌管不同的领域。印加社会中的特殊阶层之一是祭司们,他们来自上层社会,接受过严格的教育。其中大祭司的权限极大,必须是印加王的兄弟或叔伯方可当此重任。最重大的仪式就是祭祀太阳神印帝。按照印加人的信仰,太阳神赐给他们农业收成、雨水和牲畜兴旺,因此他们必须向太阳神献上丰厚的祭品,如珍贵的羽毛、宝石、金银制品、玉米、野兔、其恰酒、羊驼等。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时刻,例如发生战争、地震或瘟疫,他们采用活人祭献,主要是儿童。第二节天主教与征服征服与传教同时进行,在殖民统治的3个世纪,整个拉丁美洲的民族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罗马教皇的臣民。教会的作用:153传教者-殖民统治的参与者-文化混血与精神混血的推动者-慈善事业的组织者一、传教者1493年,在西班牙港(埃斯帕尼奥拉)建立了第一个美洲教会组织。到殖民统治的后期,在美洲大陆共有10个大主教区、38个主教区以及下辖的规模不等的教区。教会的基本建制是大主教区、主教区、代牧区、高级教士管辖区以及下属的小教区,小到一个村庄也必有一个教堂、一位神父和若干助手。二、殖民统治的参与者教会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人实行的强制性入教,是确保殖民制度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步骤。为了防止出现“异端”,土著和黑人的原始宗教被尽可能地灭绝,其他教派也被禁止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登陆。三.文化混血与精神混血的推动者西班牙传统文化顽固的保守性和所谓的正统性导致了多次宗教战争和对其他宗教的残酷迫害,驱逐犹太人和改宗的摩尔人以及宗教裁判所的令人发指的判决就是这种倾向的明证。从殖民初期开始,天主教修士们就协助当局建立各级行政建制,并在其中成立各级宗教机构,同时为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印第安人聚居地建立另一种形式的村镇,即“天主教归化村”。在这些来自西班牙的宗教人士中还保留着一些源自早期基督徒的建立乌托邦社会的理想。在整个传教区内禁止实行监护制、米达制和奴隶制,宣布土著人有自己的权利。在与印第安人接触的过程中,一些文化修养较高、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较深的教士,对于已经濒临灭绝的印第安文化做了极为可贵的记录、整理和抢救工作。在整理印第安文化遗产方面做出贡献的传教士中,贝尔纳尔迪诺·德·萨阿贡是很突出的典型.《新西班牙事物通史》就是其劳动的成果。为了方便宣教,在殖民地活动的一些西班牙传教士开始学习各主要土著语言,还编纂了多部西班牙语—土著语言的词典,介绍了这些部族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珍贵语言文献和工具书四.慈善事业的组织者17世纪,教会建立了一个济贫教团“贝特莱米塔会”(Betlemita),专门致力于对印第安人的救助。这一模式至今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拉美一些国家仍得到部分保留。修道士和修女们的日常功课之一是到医院和孤儿院等慈善机构提供服务。第三节非洲黑人的宗教:唯灵论170所谓唯灵论,其核心观点是人死后灵魂不灭,可以通过灵媒(如巫师)与活人沟通。第四节 拉丁美洲宗教的本土化和“混血”1493年,罗马教皇亚力山大六世宣布,新大陆为天主教世界。从形式上看,基督教化似乎非常彻底,土著人受洗后都取了基督圣徒的名字,连姓氏都拉丁化了。西班牙王朝的统治者仍嫌不够,他们认为一个基督徒不能穿“异教徒”的服装。于是,卡洛斯三世下诏,规定印第安妇女的服装必须仿效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安达卢西亚和巴斯克地区劳动妇女的服装式样,连今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印第安女人的中分式发型都是当年西班牙总督托雷多定下的。负责督建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士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在神圣的“上帝之家”里那些有固定的基督教内涵的装饰图案被印第安工匠们给偷梁换柱了第五节天主教与拉美当代社会193二教会改革的背景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欧洲和亚洲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三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正在签署正式启动梵蒂冈第二次会议的文件。他明确提出了关注穷人和社会正义的问题,号召教会面对社会现实,实施改良;主张教会要了解科学进步的成果,与其他宗教派别和解,甚至应与无神论者对话。三教会的改革1968年8月26日在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召开了拉美第三届主教会议,经过激烈的论战,大部分与会的主教们主张革新。麦德林会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拉美军政权期间充当反对派的代言人-参加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在政治冲突中充当调解人,以促进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和解-自我改良第六节解放神学206一什么是神学解放?20世纪60年代,解放神学诞生在拉丁美洲,这是一种宗教改革的神学理论,也指在该理论指导下以天主教神职人员和天主教徒为主体的群众运动。二解放神学的基本理论解放神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基督的拯救工程与人类解放相一致的命题,即拯救史就是人类的解放史。解放神学还强调,教会是世界的一部份,是为世界服务的,因此应该反对穷人遭受的苦难,反对“体制性暴力”,认为信仰者是平等的,反对等级制度三解放神学的实践内容1、学习和讨论《圣经》2、创立“穷人的教会”。3、革新宗教仪式以适应普通劳动者和穷人的需要。4、亲身参加受压迫的普通劳动者要求正义的社会运动5、亲身参加反独裁政府的武装斗争。6、亲身参加革命政权的行政管理工作。7、向天主教会沿袭了几个世纪的教规——独身制发起挑战。8、建立相关机构,对拉丁美洲社会现状(贫穷、腐败、侵犯人权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将结果整理成文,在社会上发表。四对解放神学信奉者的迫害1980年3月24日,萨尔瓦多主教罗梅洛,一位解放神学的追随者,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在教堂做完弥撒之后被暗杀,胸部中4弹。“解放神学意味着基督教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源,重新翻到了它自己最动人的、最富有魅力和英雄气概的、最光荣的一页历史......这一重要性迫使拉丁美洲所有的左派意识到,解放神学是我们时代所发生的最根本的伟大事件之一。”拉美文化概况7第十一章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的历史分期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巴西文学简况建筑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舞蹈电影艺术一.古代印第安文学阶段

(公元4世纪-16世纪初期)波波尔·乌》集中了玛雅-基切人的许多神话传说,讲述了部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一部玛雅-基切人的英雄史诗,又名《公社之书》,或者《咨询之书》,是用基切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的手抄本,大约出现在16世纪。在各个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寓言、民间传说往往历经几代,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对大自然的感情,表达了人们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和对超能力英雄的向往。二.殖民地文学阶段

(1492年-19世纪初期)《新西班牙征服信史》(贝尔纳尔迪诺·德·萨阿贡)西班牙17世纪的巴洛克派代表人路易斯·德·贡戈拉(1561-1627)是殖民地诗人潜心模仿的对象,他的风格和常用词汇出现在许多拉丁美洲诗人的作品中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墨西哥长诗《初梦》,发表于1689年,自由体,共975行。诗人将自然科学形象化,并与神话故事相融合,把读者带进宇宙之梦。她的散文也很有成就,特别体现在《答索尔·菲洛特亚·德拉克鲁斯德信》中,这是她公开答复普埃布拉大主教劝她多看圣经少看闲书,放弃科研的一封信。她阐述了妇女的权利,并批判了社会对妇女的偏见。这是一篇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非常珍贵的文献。三.独立运动时期的文学

(1790-1826)1790年海地起义拉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1826年西班牙驻秘鲁卡亚俄(Callao)军队向玻利瓦尔的起义军投降。至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大陆长达近30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美洲的新古典主义”的特点:1、拉美作家在独立运动的感召下,主张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战斗和宣传的工具,要维护和倡导科学与进步,独立与自由。2、重视古代印第安文化的价值,努力挖掘和整理印第安文学的手抄本。3、作为拥有独立主权的拉丁美洲各共和国的公民,着力讴歌自己祖国的壮丽山河,体现出开发和建设新家园的蓬勃热情。4、在诗歌方面继承西班牙文艺复兴的传统,在散文领域积极传播启蒙主义思想,在戏剧领域开始了美洲戏剧民族化的尝试。四民族文学发展时期

(19世纪30年代-1916年)25浪漫主义文学:诞生于欧洲,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对传统封建统治的反抗。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于19世纪末,现代主义风格远离社会现实,现代主义诗人们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气质,追求新颖奇特的构思,典雅绮丽的辞藻,自由和谐的韵律,虚幻的意境,异国情调,忧伤的感情。五现代和当代文学时期

(20世纪初期至今)第一阶段20世纪初期----30年代第二阶段1930年----50年代末第三阶段60年代----80年代第四个阶段80年代-----20世纪末30到50年代末:受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立体派等潮流的影响,一些作品的结构、叙述方式、时空关系、语言都从传统形式改为更加新颖而复杂的模式。60到80年代(“爆炸文学”时期)拉美新小说的作者们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理念,使作品展现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第二节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杰出的智利女诗人、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一生中共发表了四部诗集:《绝望》、《柔情》、《塔拉》和《葡萄压榨机》。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诺贝尔奖文学奖(1967)当代危地马拉作家中的泰斗,也是拉美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人物。《总统先生》、《玉米人》、《强风》、《绿色教皇》、《被埋葬者的眼睛》,出版了故事集《危地马拉神话》,短篇小说集《危地马拉的周末》等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其情节较简单,叙述一个中国博士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人充当间谍的故事。但是小说的结构及其复杂,就如一座迷宫。按照作者的解释,小说的主题就是时间,“时间是无限延续的”,“时间是一张正在扩展、变化、分散、集中、平行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割断,或者几个时间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这是一部充满深邃哲理的小说。其他作品也用不同方式表现复杂的哲学见解,阐述了关于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主题。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以小说见长。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百年孤独》(1967)、《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1985)、《迷宫中的将军》等。《百年孤独》是作者的扛鼎之作,被视为他艺术成就的顶峰。作者在《百年孤独》中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是它把现实放置在一片神话构成的环境中,主观与客观、想象与实际交织在一起,非理性的魔幻色彩开拓了客观世界的空间,深化了对题材的拓展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第三节 巴西文学简况1601年,由移民巴西的葡萄牙人本托·特谢拉撰写的史诗《拟声》在里斯本正式出版,这就是巴西文学诞生的标志。进入20世纪,一批民众作家异军突起,他们敢于直面巴西的社会现状,批判地揭示并分析社会矛盾,推出了具有鲜明时代标志的作品,翻开了巴西文学史的新篇章。在1945年前后,巴西文坛上异军突起,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究,关注人类共性的问题,在技巧方面,作家们对用词、句式结构、篇章结构、文体形式等都做了大胆的创新。第四节建筑艺术70一.古代印第安建筑1、玛雅建筑古典时期(5-9世纪)+后古典时期(9-16世纪)2、阿兹特克(包括前阿兹特克时期)建筑3、印加建筑阿兹特克人继承了前期文明的金字塔的模式:平顶式造型、刻着羽蛇神头的基座、武士形石柱以及灰泥浅浮雕装饰的墙体等。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又做了少许改动:塔顶有时建有双座神庙,供奉雨神特拉洛克和战神威齐洛波齐特利,塔的斜面上也设有双阶梯,直通双庙。宗教建筑153正面的十二根柱子代表耶稣的十二个门徒,教堂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里面有许多具有珍贵历史美术价值的图像雕刻雕像。三.19世纪的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波哥大大教堂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四.20世纪的建筑202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图书馆楼第五节 造型艺术217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