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试题(真题集锦命中率极高)资料_第1页
《公共政策》试题(真题集锦命中率极高)资料_第2页
《公共政策》试题(真题集锦命中率极高)资料_第3页
《公共政策》试题(真题集锦命中率极高)资料_第4页
《公共政策》试题(真题集锦命中率极高)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政策试题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1-97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韦伯

D.西蒙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教战守策》)1-91A.《国策》

B.《谏逐客书》C.《教战守策》D.《盐铁论》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西蒙)1-94A.安德森

B.戴伊C.拉斯韦尔

D.西蒙1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2-169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D.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变动17.下列关于政策与法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2-150A.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B.公共政策是法的一部分C.政策不具有强制性D.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统一的18.下列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是(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154A.公共政策无法实现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B.公共权力机关代表公众制定政策,不存在自身利益C.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D.政策的确立和改变完全由民意决定22.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的证据来源包括(文献

、档案记录、访谈

、直接观察、物理人工制品)1-82A.文献

B.档案记录C.访谈

D.直接观察E.物理人工制品23.下列属于美国总统决策的有(国情咨文、立法否决、外交决策)2-136A.国情咨文

B.批准预算C.立法否决

D.外交决策E.司法审查31.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2-152答: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一、管制功能。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二、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三、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四、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2011.71.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政策一般)1-70A.政策主体系统B.政策过程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2.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2-129A.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D.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3.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2-133A.委员会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总统制D.议会制4.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公共政策功能中的(调控功能)2-154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5.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2-166A.政治性B.权威性C.强制性D.公共性26.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形式主要有(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2-137A.行政法规B.基本法律C.人大决定D.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E.部门规章3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67答: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2012.41.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林德布洛姆)1-59A.拉斯韦尔 B.德洛尔C.林德布洛姆 D.西蒙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诞生的著作是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1-97A.《政策科学》 B.《政治体系》C.《政治学》D.《公共决策》3.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1-109A.复旦大学 B.清华大学C.中山大学 D.北京大学4.下列关于司法决策的说法正确的是(我国司法决策产生于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中)2-140A.我国司法机关的判决具有公共政策文件的一般特征B.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归司法机关C.我国司法决策产生于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中D.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属于国家的法律5.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为标准,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2-128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D.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6.邓小平指出“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好多事情都不好办”,战略也被称作(宏观决策)2-124A.微观决策 B.中观决策C.宏观决策 D.行政决策21.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常见形式是()1-77A.焦点团体座谈会 B.内容分析法C.德尔菲函询法D.二次分析法E.头脑风暴法第3-4章习题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伊斯顿)A拉斯韦尔B伊斯顿C戴伊D安德森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渐进主义模型)231页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民主集中制)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D合议、民主集中制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行政机关)184页A选民B立法机关C利益集团D行政机关E领袖人物12.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西蒙)230页A.德洛尔B.西蒙C.拉斯韦尔D.韦伯26.使“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和建立公共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的学者是(戴维·杜鲁门、莱瑟姆)236页A.戴维·伊斯顿B.戴维·杜鲁门C.莫斯卡D.帕累托 E.莱瑟姆27.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有(公民、民主党派、社会团体)184页A.执政党B.公民C.民主党派D.国家领导人E.社会团体28.公共政策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有(执行子系统、功能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反馈子系统)A.结构子系统B.执行子系统C.功能子系统D.决策子系统E.反馈子系统31.试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220页答:(1)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2)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和政策的认识,影响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4)大众传媒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第二卷5.美国学者莱瑟姆从集团理论的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而集团理论是于1951年出版的《政府过程》一书使之更加系统化的,这部著作的作者是(戴维·杜鲁门)A.托马斯·戴伊B.戴维·伊斯顿C.詹姆斯·安德森D.戴维·杜鲁门17.提出渐进主义决策模型的学者是(林德布洛姆)231页A.德洛尔B.西蒙C.林德布洛姆D.贝塔朗菲6.美国学者戴伊和齐格勒提出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是(精英模型)238页A.精英模型B.集团模型C.机构—制度模型 D.规范最佳模型11.下列选项中,实行委员会制决策的典型国家是(瑞士)A.中国 B.法国C.英国 D.瑞士12.公共政策问题不同于一般公共问题的关键在于(前者被列入政策议程)A.前者影响范围更大 B.前者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C.前者已被政府领导人所察觉D.前者被列入政策议程27.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的子系统是(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咨询子系统、评估子系统)A.对象子系统B.信息子系统C.监控子系统D.咨询子系统E.评估子系统第三卷1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科学决策)A.决策现代化B.本土化C.民族化D.科学决策24.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是(政治系统模型)A.政治系统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 D.最佳分析模型29.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某些领袖人物)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执政党组织 D.智囊团E.某些领袖人物37.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答: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有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从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这个模型受到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在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第四卷4.强调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政策的理论模型是(政治系统模型)A.政治系统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C.理性主义模型

D.精英模型5.混合扫描模型的提出者是(埃齐奥尼)234页A.洛克

B.培根C.埃齐奥尼

D.西蒙6.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是(监控子系统)A.信息子系统

B.执行子系统C.决策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3.“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A.后现代主义B.理性主义C.逻辑实证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2.“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科学决策)A.中国化B.科学决策C.民族化D.大众化10.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公共政策的制定)185页A.公共政策的制定B.公共政策的执行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监控29.公共政策本质上所具有的“二重属性”是指(阶级属性、社会属性)196页A.阶级属性B.社会属性C.道德属性D.文化属性E.伦理属性第五卷4.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是(政治系统模型)A.混合扫描模型B.现实主义模型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5.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源于(笛卡尔)A.莱布尼茨B.笛卡尔C.罗素 D.斯宾诺莎6.规范最佳模型的提出者是(德洛尔)A.德洛尔B.林德布洛姆C.西蒙 D.埃齐奥尔8.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信息子系统)A.信息子系统B.执行子系统C.反馈子系统 D.决策子系统10.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是(美国)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2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立法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A.立法机关B.利益集团C.行政机关 D.执政党E.领袖人物31.简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答:“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但是,由于科学决策是这个模型的根本追求,所以乐于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是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的,如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领导模型、个别-一般模型等。这些亚模型在现阶段上只是一个轮廓,比较粗放,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充实。更有意义的是,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方法、计算机决策辅助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第六卷5.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林德布洛姆)A.西蒙B.林德布洛姆C.德洛尔D.埃齐奥尼8.公共政策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智囊”的是(咨询子系统)A.信息子系统B.决策子系统C.咨询子系统D.反馈子系统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代议机关)3-183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

D.代议机关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3-208A.英国B.法国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

C.瑞士:委员会制典型

D.美国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精英模型)4-238A.精英模型B.集团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D.渐进主义模型13.下列关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正确的是(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3-210A.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B.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C.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总是正相关的D.公共政策的直接利益总是大于间接利益26.简述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3-185答:(1)认定政策问题;(2)确认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第七卷7.下列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政策咨询系统)3-190A.政策制定系统 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执行系统 D.政策反馈系统8.实行超级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俄罗斯)3-208A.俄罗斯 B.瑞士C.法国 D.美国10.下列关于公共决策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是(多数规则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3-207A.绝对多数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B.简单多数规则也称“比例多数制”C.多数规则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D.简单多数规则一般要求决策群体的成员数量为偶数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的学者是(伊斯顿)4-235A.西蒙 B.伊斯顿C.德洛尔 D.埃齐奥尼12.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在集团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策模型是(集团模型)4-237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 D.理性主义模型22.下列关于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大众传播能够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大众传播能够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大众传播经常成为影响政策抉择的意见领袖、大众传播能够充当政策执行效果的监测者和裁判者、大众传播在影响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公共性缺失”的问题)3-220-223A.大众传播能够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B.大众传播能够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C.大众传播经常成为影响政策抉择的意见领袖D.大众传播能够充当政策执行效果的监测者和裁判者E.大众传播在影响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公共性缺失”的问题24.下列政策过程模型中注重反映和解释政策过程的社会本质的模型有(机构—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 )4-236-238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 D.理性主义模型E.渐进主义模型第八卷6.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政策监控系统)3-190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7.属于象征性联邦制的国家是(巴西、墨西哥)3-198A.美国B.巴西C.加拿大D.德国E墨西哥(ACD是真实的联邦)8.在我国,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是(民主集中制)3-207A.全体一致规则B.简单多数规则C.民主集中制D.绝对多数规则9.从国家最高决策权来说,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议会制)3-208A.议会制B.总统制(美国)C.委员会制(瑞士)D.双首长制(法国)10.在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中,揭示现代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的模型是(精英决策模型)4-239A.机构—制度模型B.精英决策模型C.集团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11.由于公共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无法依靠市场中的个人行为得到解决,因此,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4-245A.市场决策过程B.个人选择过程C.非理性决策过程D.公共选择过程27.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包括(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3-191A.地理自然环境B.经济环境C.政治法治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E.国际环境32.简述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3-217答:社会团体是公民社会的主体,也是公民社会利益的载体,具有非官方性、自在性、自愿性等特点。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政策信息沟通。信息原则是重要的政治资源,也是公共政策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社会团体是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四大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这种权威性分配也可出现失误、不当或不公,从而引起国家与社会、公民与政府的矛盾和突。(4)角色替代。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公共权力让渡给社会团体,形成社会团体自我理和自主的权力,这样,使其能够有效地动员公民社会的资源,依靠身的力量解决一部分地方性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5-7章试题6.系统议程又被称为(公众议程)267页A.政府议程B.行政议程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7.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外在创始模型)273页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 D.史密斯模型8.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制度一般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A.全民公决B.委员会制C.行政首长负责制 D.个人负责制11.将政策执行看作是一种赛局的模型是(博奕模型)A.过程模型B.循环模型C.互适模型 D.博奕模型2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A.替代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照搬式政策执行 D.观望式政策执行29.公共政策问题的边界分析法所包括的具体方法有(饱和抽样法、边界估计法、诱导性提问)263页A.类比分析法B.饱和抽样法C.边界估计法 D.类别分析法E.诱导性提问30.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讨论决、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315页A.决策方案的提出B.法制部门的审查C.领导会议讨论决D.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E.检察部门的监督33.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答:(一)紧扣政策目标(二)规划多重方案(三)方案彼此独立(四)方案要有创新(五)方案切实可行34.简述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答:由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他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有如下四个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利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第二卷5.我国行政法规的发布形式是(总理令)A.主席令B.总理令C.新闻报导 D.中共中央文件6.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C.决策人数的多少D.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7.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行政决定)A.行政决定B.人大立法C.行政计划 D.行政监督8.公共政策的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A.政府议程B.政策议程C.公众议程 D.正式议程9.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是(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A.大众传媒的报导B.公共政策的制定C.公共政策的监控D.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10.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公共政策的制定)A.公共政策的制定B.公共政策的执行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监控11.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立法过程)A.立法过程B.司法过程C.政府过程 D.执法过程12.在政策规划的多元化主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A.公众B.立法机关C.政府 D.司法机关13.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B“挂羊头,卖狗肉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D不折不扣落实14.互适模型即“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326页A.霍恩B.雷恩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15.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公共政策执行)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监控30.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有(客观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觉察、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团体与组织的活动、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A.客观的社会现实B.问题的觉察C.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D.团体与组织的活动E.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答: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从个人角度看,许多政策抉择往往与决策者个人的感知、感情和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公共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决策者或相关人员的个人感情、感知和利益需求等对问题的影响;从组织角度看,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提出问题的主体大多是一些组织,因此,公共问题的分析也必须重视分析组织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问题的影响;从技术角度看,从最优模型出发分析有关问题,具体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概率统计、成本-利益分析、计量经济学以及系统分析等。多角度分析适用于分析和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对于复杂的公共问题,通常都要从多角度对问题的性质、原因和严重性做出分析和判断,否则就很难真正弄清问题所在,也就更难以推动进入政策议程。34.简述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答:1.忠实原则2.民主原则3.法治原则4.创新原则第三卷13.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公共政策的制定)A.公共政策的制定B.公共政策的执行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监控14.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为(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302页A.政策目标的确定B.政策问题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设计D.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15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确定政策目标)A.拟定政策方案B.评估政策方案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合议、民主集中制)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D.合议、民主集中制17.立法决策通过议案的规则一般是(过半数通过)A.全部通过B.三分之二多数通过C.四分之三多数通过 D.过半数通过18.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公共政策执行)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监控21.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B.挂羊头,卖狗肉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2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A.立法机关B.利益集团C.行政机关 D.执政党E.领袖人物第四卷12.原因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分类分析法)A.类比分析法B.边界分析法C.分类分析法 D.多角度分析15.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独立)A.互为因果B.彼此独立C.互相交叉 D.互相影响17.从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看,政策法律化是(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A.政策科学化的一种形式 B.政策方案选择的一种形式C.公布政策的一种形式 D.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19.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A.霍恩B.雷恩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29.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包括(过程模型、互适模型、循环模型、博弈模型和系统模型、综合模型)A.过程模型B.互适模型C.循环模型 D.博弈模型和系统模型E.综合模型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答: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2.政策环境的变化3.人们认识的变化4.政策偏差的变化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36.试述政策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答: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创始模型;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和外压模式,并认为关门模式日渐式微,其他模式日趋活跃)37.试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答:(一)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二)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三)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四)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五)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第五卷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政策设计)6-287A.问题界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计

D.政策抉择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概念学习)6-300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C.社会学习D.组织学习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系统议程)5-268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程

D.规划议程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循环模型)7-327A.过程模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型

D.系统模型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7-330A.公众的支持

B.执行人员的精神状态及领导策略C.监督机关的支持

D.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16.政策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社会状况的方法称(外推预测)6-312A.直观预测

B.外推预测C.理论预测

D.判断预测21.按照议程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政府议程可以分为(界定或认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5-268A.界定或认定议程

B.规划议程C.磋商议程

D.循环议程E.实质议程24.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制度资源)7-329A.人力资源B.财物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E.制度资源29.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5-250答:(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0.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7-350答:一、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2、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3、法治原则。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4、创新原则。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二、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全真的信息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政策信息的非对称性,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任务。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公民参与执行计划;(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3)公民参与执行评估。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引入竞争机制;(2)打破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1)首长负责制;(2)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4)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31、试述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答: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1)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广义上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它们都会成为公共问题的提出者。(2)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通常是指通过法定的途径占据国家或各种政党或政治组织高层权力地位的政治领导人物。(3)政党组织。政党是近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它往往是超地区、超行业、超血缘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问题的重要主体。(4)利益集团。往往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其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而在于千方百计地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益集团也会经常向政府和有关公共组织提出公共问题。(5)大众传媒。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影响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更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在提出公共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政府决策越来越要求科学化。因此,适廊决策科学化需要的相关专家人士及政策咨询机构的作用也日渐突出。它们如今成为现代科学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自然,它们也成为提出公共问题的一种重要主体。(7)公民和社会团体。公共问题还有可能由公众和社会团体以各种方式提出。对于公众而言,除了将直接诉诸媒体的渠道外,还可以通过民意代表、信访、建言献策、参与各种民意调查等意见输入渠道汇总问题,公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共性问题往往容易演变为公共问题。32、试分析在本案例中专家人士所提建议是怎样成为公共问题并进入政策议程的。5-265、269答:问题认定的主要有以下步骤:(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有国外学者认为,某种问题进入政策议程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问题达到危机状态,不能够再加以忽视,那么它将被列入议程;(2)具有特殊性,代表了一个更大的问题;(3)从人类利益角度来看,该问题带有情感特征,或吸引了媒体的(4)具有广泛的影响;(5)质疑社会中的权力和合法性;(6)具有时尚性。注意:在本案例中,专家人士在认识到问题后勾勒出问题的轮廓,经研究审视提交给政府高层,即政策制定者那里,由于该问题具有前瞻性,所解决的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具备了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立即就得到关注,被政策制定人认可,从而进入了政策议程。第五卷9.政策抉择的第一个环节是(政策论证)6-309A.政策设计 B.政策论证C.政策审议 D.政策采纳13.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多角度分析)5-263A.伦理分析法 B.假设分析法C.多角度分析 D.边界分析法14.只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政策问题)5-250A.社会问题 B.政策问题C.公共问题 D.私人问题15.在政策执行研究中,强调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分立性,偏重政策执行实务与个案研究的研究路径是(“自上而下”执行研究路径)7-322A.“自上而下”执行研究路径 B.“自下而上”执行研究路径C.整合性执行研究路径 D.执行研究的“向后推进策略”16.用博弈论来分析政策执行,并构建政策执行分析的博弈模型的学者是(巴达克)7-328A.梅兹曼尼安B.萨巴提尔C.雷恩 D.巴达克20.针对政策问题而提出或草拟各种可能解决方案的过程被称为(政策规划)6-294A.政策对话B.政策采纳C.政策论证D.政策规划23.政策学习的主要类型,包括(工具学习、概念学习、问题学习、社会学习)6-299A.工具学习B.概念学习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E.政治学习26.简述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6-284答:(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30.试述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5-251答:(1)关联性与公共性。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政策问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会与其他领域、地区或部门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和科技问题等都有密切的相关性。在治理河流的排污问题上,政府无论是采用禁止附近企业和居民向河流中排污,还是建立严格的排污标准,都将影响到河流附近的企业的效益乃至生存。这就涉及经济问题。如果企业按照国家的排污标准,改进污水处理系统,那么就涉及技术政策问题。一种政策问题的处理可能会产生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其他相关的政策问题。这就要求在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时,要从政策问题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高度去把握。政策问题的公共性表现在政策问题是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一般都影响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大多数人,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公共权力机构对政策问题的解决,表现为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指示等形式的公共政策,对其所针对的所有人员都具有权威性和普遍的效力。(2)客观性与主观性。无疑,任何政策问题都基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而得以成立。例如,突发自然灾害、人为事件、社会变迁以及科技变迁等客观事实的变化多会引发政策问题。但是,同时它们又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和其他主动行为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因而必然更具有主观性。同一状况,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标准、价值、利益和规范等出发就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可能认为须制定一定的政策予以解决,有的则可能并不这样认为。因此,有学者针对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指出:“我们可能会分享相同的数据,至少我们相信我们分享相同的数据,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到同一件事。价值观、信仰、意识形态、利益以及偏见等都塑造我们对事实的感知。”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污染标准就有相异的看法。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普通民众感受突出的公共政策问题在统治集团那里可能根本就不被当回事;统治集团感受到的公共政策问题也不一定为普通民众所认同。另外,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也可能造成国家间对问题的不同认识。例如,关于核能政策问题,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的先入之见往往会影响到该领域政策问题的不同建构。在讨论核能政策问题时,美围政治家关注价格控制、市场机制以及核电厂的所有权问题;而法国政治家则关心私人收益、工人的健康以及国家能力的执行;瑞典的政治领袖则讨论应该建设12个还是13个反应堆的问题。瑞典人很少提出所有权和国家能力的问题,美国人几乎不考虑国家能力或反应堆的精确数量问题,法国人从不质疑市场中的政府干涉问题。(3)历史性与动态性。所谓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尤其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是已有政策遗留、衍生的,也可能是环境与事态的新变化所致。这些都说明公共政策问题常常具有历史性。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中我们又可获知政策问题还具有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不但可以从纵向历史发展方面去看,而且可以从横向状态上来观察。31、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7-350答:(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这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32、从政策失灵的角度分析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7-350答: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从政策失灵的角度看,是由于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导致的。目标群体是政策执行的对象,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公共政策执行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整合,是将社会利益在目标群体中进行分配和调整。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社会公众对公共政策了解、认识不够,不能感受到政策执行对他们带来的好处,或者是某一政策执行时社会公众的利益受损,社会公众便会不予配舍,甚至采取抵制和反抗的行为。没有目标群体配合的政策执行就可能导致执行无效。33.政策审议阶段的可行性评估主要考虑哪些因素?6-313答:学者们对政策方案可行性分析的对象尽管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基本上还是比较一致的,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能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更大的认同。(1)所谓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的具体产出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它会直接针对方案是否会正常运行,如桥梁建设能否改善交通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效力。效力标准集中关注政策是否会达到它的预期效果,这种效果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可量化还是不可量化的、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2)所谓经济可能性,主要关心政策实施的成本大小、产出的收益多少。这是经济学分析工具在政策方案评估方面的具体运用。涉及的基本经济学概念有成本、收益、利润率、成本效力等。(3)所谓政治可行性,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或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的成效。涉及的政治学概念有可接受性、适当性、回应性、法定性、公正性。(4)所谓行政可操作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的可能性,如人员配备是否到位等。这里的主要概念涉及:权威性、制度化的责任约定、能力、组织支持。34、从政策审议阶段的可行性评估角度,分析《社会救助法草案》被否决的理由。6-313答:从政策审议阶段的可行性评估角度来分析:1、政治可行性:《社会救助法草案》在内容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与《社会保险法》的一些条款打架。2、经济可能性:这部法律牵扯问题比较大,要考虑国家财力是否能承受。3、行政可操作性:社会救助法草案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第六卷12.由一定数目的专家学者或者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5-264A.头脑风暴法B.层次分析C.多角度分析D.类别分析13.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5-268A.政府议程B.正式议程C.公众议程D.实质性议程14.科珀等学者认为,动员模型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5-273A.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B.不太民主的社会C.民主和平等的社会D.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15.在政策学习的类型中,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的学习被称为(社会学习)6-300A.工具学习B.概念学习C.问题学习D.社会学习16.政策抉择前期的第一个环节是(政策论证)6-309A.政策论证B.政策审议C.政策合法化D.政策采纳17.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其中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后推进策略)7-323A.向前推进策略B.向后推进策略C.整合策略D.以政策为中心的路径18.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所构建的政策执行模型是(互适模型)7-326A.过程模型B.博弈模型C.互适模型D.系统模型1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忠实原则)7-350A.法治原则B.创新原则C.民主原则D.忠实原则28.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6-288A.结果B.目标人群C.执行机构D.法规E.规则29.公共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有(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7-341A.政策规定性B.主动性C.受动性D.主观差异性E.效果统一性F.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3.简述导致政策无效执行的因素。7-345,346答: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表现形式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具体分析起来可以佾为两大方面。(1)主观原因。执行者的素质缺陷也是造成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这种缺陷表现为:有限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的执行能力以及缺乏战略主见和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2)客观原因。一方面难以通过多变的社会现象去发现和揭示问题本质,另一方面一种社会问题可能与其他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纠缠,可能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地方、不同国家,要使这些问题获得解决,又需要许多方面和部门通力合作与统一协调,而协调各个方面或部门却又要有更多的资源消耗。36.试述公共问题认定的步骤。5-265答:一、问题的认定、界定或形成,也是问题构建的过程。问题构建往往需要构建者能运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邓恩把问题人定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问题搜索、问题决定、问题详述与问题感知,并不断地从元问题到实质问题、正规问题和问题情势进行逐步深入、具体的构建或界定。二、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为七个步骤,现简介如下:(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对观察到的情况给予初步整理和完整描述,弄清楚有哪些个体和群体与此有关,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对该问题有什么影响。(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弄清楚该问题产生和持续发展的时间;问题的发生有多大的空问范围,已造成多大影响;与哪些因素相关;发展的趋势如何。(3)搜寻事实依据。系统收集该问题的事实材料,从多种途径查阅数据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核实数据并将它们与已有的事实材料进行比照。(4)列举目的和目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行为者的目的予以概要陈述或目标列举,以便能够对它们进行衡量和检测。帕顿和沙维奇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可以接受取决于行动者各自的目的和目标,对某些目的或目标我们可能必须进行常识性的陈述,然后随着分析的进展加以修正,而对其他目的或目标只能进行推断。”(5)明确政策封套。所谓政策封套(PolicyEnvelope),指的是政策研究者在进行政策分析时所受到的各种因素限制,即与该政策问题有关的各种力量给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设定的框框。在进行问题认定时,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须弄清楚有关政策封饔的重要线索,须确定可能影响政策的广度和深度的均衡点。“如果这些政策敏感性变量没有被包括在内,那么将无法弄清楚更高层次的政策;即使弄清了,也无法实施。”(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将匡算的结果用文字叙述或者图表展示出来,指出如果该问题获得解决,各政策相关者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要最后思考一下是否现在就必须针对该问题制定公共政策。三、问题认定足政策制定过程的初始阶段。经过问题认定,有些公共问题被纳入了政府机关的政策议程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有些公共问题则被搁置,甚至有些被社会舆论炒得很热的公共问题则被认定为假问题(Pseudo-Problems)。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舆论不时地爆炒一通“中国崩溃论”或“中国威胁论”,就属于人所共知的假问题。假问题一般是不会被纳入政府的政策议程公共政策8-10章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评估(回应性)370页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C政策效能D回应性23、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政策监控)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24、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政策调整)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30.公共政策终结的推动力量包括(政策评估者、政策反对者、锐意改革者、明智领导者)A.政策执行者B.政策评估者C.政策反对者D.锐意改革者E.明智领导者18.如果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尚未解决且该政策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该政策一般应该(持续)A.变动B.调整C.持续D.终结22.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提供竞选支持等方式来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这种监控方式是(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A.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B.政党对政策的监控C.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D.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23.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政策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估(政策效率)A.政策效率B.政策效能C.政策效果D.政策效益29.公共政策外部评估,主要包括的类型有(受委托进行的评估、私人投资机构所组织的评估、研究或学术团体的评估)A.公共权力机构的评估B.政府机构的评估C.受委托进行的评估D.私人投资机构所组织的评估E.研究或学术团体的评估30.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查、关系调整)A.主体调整B.客体调整C.目标调整D.方案调查E.关系调整2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政策评估的技术分析,是指对政策本身的伦理考量和价值判断)A.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B.人类有记录的政策评估活动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后C.政策评估一开始就存在价值判断层面和技术分析层面的分野D.政策评估的技术分析,是指对政策本身的伦理考量和价值判断2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策的监控,属于(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A.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B.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C.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D.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29.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公正)A.政策效率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政策效益D.社会健康发展E.社会公正30.政策终结的方式有(替代、合并、分解、缩减)A.替代 B.合并C.分解 D.评估E.缩减13.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A.20世纪30~40年代B.20世纪50~6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70~80年代15.“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政策变通 )A.政策修正B.执行再决策C.政策变通 D.政策替代28.科学的政策评估一般来说包括(评估总结阶段、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A.评估反馈阶段B.评估总结阶段C.评估准备阶段 D.评估实施阶段E.评估分析阶段18.下列关于政策监控的说法,错误的是(

政策监控只存在于政策执行阶段)A.政策监控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B.政策监控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C.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都可以对政策进行监控D.政策监控只存在于政策执行阶段21.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A.激进性的

B.渐进性的C.断裂性的

D.突变性的22.造成不良社会后果的政策僵化现象来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