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素质测试初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该年所属的世纪是A.公元前5世纪初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前6世纪初D.公元前6世纪末2.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搜集的主要参考书目应包括①《雅典政治制度》②《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③《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④《古兰经与伊斯兰文化》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3.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A.遣使入唐B.大化改新C.文明开化D.明治维新4.“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这段话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国抗日战争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法国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5.“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超越)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一段文字被镌刻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石碑上。此开国者应是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林肯 D.亚历山大二世6.有位诗人在谈到拿破仑及其军队时说“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法国人在意大利土地上所流的每一滴鲜血的价值;但是看到拿破仑军队的离去,我有说不出的喜悦。”这里的“价值”在于A.帮助意大利统一B.在意大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C.动摇了意大利封建统治D.奴役了意大利7.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新作《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首发,影片《苍穹之下》认为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揭示出我国燃煤和燃油存在的问题。下列哪项发明带动了煤炭开采和利用的爆发式增长?A.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B.瓦特的改良蒸汽机C.卡尔.本茨的内燃机D.史蒂芬孙的火车机车8.(单位:亿马克)年份世界贸易总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850年14533.8152112.8A.新航路的开辟B.三角贸易盛行C.资产阶级革命D.工业革命完成9.“就人类文明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反映的科学成就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C.达尔文的进化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0.右图是某一个单元包含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确定该单元的主题是

A.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

B.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C.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1.19世纪后期,日本开始社会变革。其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消除封建残余C.积极对外扩张D.允许土地买卖12.下列哪一个国家与其它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A.美国B.法国C.英国D.俄国13.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这样评价英国:“它留下的遗产是不可估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的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而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以下各项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①最终确立共和政体②利用议会限制王权③建立了工厂制④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学说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4.帕麦斯顿指出,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战”期间,其行为与此最吻合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15.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右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巴黎和会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历史背景B.召开时间C.主要内容D.主要影响16.一战后有两个国家没有在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一个是没能达到领导战后世界的美国,一个是主权遭到严重践踏的国家,这个国家是A.英国B.埃塞俄比亚C.捷克斯洛伐克D.中国17.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A.《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B.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主要表现18.有人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这句话的背景是:A.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C.经济危机破坏严重D.美苏争霸19.那个臭名昭著的阴谋想牺牲一个小国的利益来保全大国的和平,结果那个叫希特勒的纳粹分子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这句话中“很好的一课”是A.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B.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党C.英法遭到法西斯侵略D.纳粹德国突袭苏联20.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事件属于“过去两年经验”的是

A.巴黎和会

B.慕尼黑阴谋

C.德军闪击苏联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21.“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是A.凡尔登战役 B.诺曼底登陆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柏林战役22.“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因素是A.日本突袭珍珠港B.苏德战争爆发C.德国突袭波兰D.诺曼底登陆23.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相似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B.美国都从中获利C.中国都是战胜国D.日本都是战败国24.方明同学在学完“冷战”内容后,整理笔记如下,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方式:采取一切手段B.目的:遏制共产主义C.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D.范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25.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l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而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科技条件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德国品牌的汽车,这些都离不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不断增多。(1)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始于“地理大发现”,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指的是哪两国?

(2分)(2)材料一中“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科技条件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指的是古代中国哪一项科技发明?(2分)(3)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4)材料二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5)材料二所述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应如何来解决?(2分)(6)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科技和全球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2分) 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国内反应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这个条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一政府官员:“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掉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材料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面对困难,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了德国政局的极度混乱。材料三:当法西斯已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时,西方大国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了纵容退让的政策,一些国家屈服于法西斯铁蹄之下。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挑起的。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德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因素。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坦克(1916年第一次出现于战场)

图二:原子弹(1945年第一次使用于战争)材料二

一战和二战情况比较表

战争名称

波及人口

双方伤亡人数

财产损失

战争名称波及人口双方伤亡人数财产损失一战15亿3000多万3400多亿美元二战20亿1亿多4万亿美元材料三

核轰炸的消息传来,杜鲁门和许多官员兴高采烈,大多数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却心情沉重。爱因斯坦便痛心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的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1)图一和图二所示武器的出现分别采用了哪次科技革命的哪项发明?(4分)(2)

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概括一战和二战的共同特点。(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4分)(3)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关于核爆炸的消息,政治家和科学家的不同感受来自哪两种不同的认识角度?(4分)29.(12分)从欧共体到欧盟,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手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材料二: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材料三: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大国崛起》材料四: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