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李佑红)课件_第1页
离骚(李佑红)课件_第2页
离骚(李佑红)课件_第3页
离骚(李佑红)课件_第4页
离骚(李佑红)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万宁附中李佑红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在他的作品中,随处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其另一基本内容是民本思想。

代表作:《九歌》、《天问》、《离骚》简介楚辞简介楚辞

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风骚释义风骚1〈书〉①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②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风骚2[fēngsāo]指妇女举止轻佻:卖弄~。风骚3清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骚出处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2、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简介“风骚”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解题1.诗人“太息”“掩涕”是为什么,这两句在开头有何作用(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分析:这两句承上,形象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呢?有哪些原因?

“余以蕙纕”“以揽茝”灵修“浩荡”“不察民心”众女“嫉余”“谣诼”时俗“工巧”“偭规矩而改错”

(3)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你周围的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娥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分析:写君主贤愚不分、忠奸不辨别;群小对自己的诬陷。

(4)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俗本来适合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分析:写周围风气的败坏。

3.屈原怎样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分析:无奈而痛苦的感叹。分析:自己虽遭遇不幸,但决不改变自己的节操。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也不肯同流合污,卑躬屈节。

(6)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鹰和凡鸟不能同处一群啊,从远古以来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分析: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内心苦闷,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小结:

自述“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示不愿同流合污,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9)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赶着我的马车缓步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岗暂时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分析:诗人无奈中退让,但仍带着倔强,洁身自好。(10)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剪裁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做为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答案:

(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

(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12)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我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花香会更加芬芳。分析:诗人从各个方面描写衣饰的高洁,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政治态度:屈心抑志、九死未悔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结构图:前七节后六节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课文大意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C、“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离骚》体裁上(语言形式)有何特点?小结

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思考与探究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托物言志)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移情法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汉

王逸《离骚》序)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