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的复习思考题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的复习思考题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的复习思考题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的复习思考题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的复习思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的复习思考题二、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答: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城镇化水平不高。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三、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真正在过去几年房价反复异动的主要是沿海屈指可数的特大城市。坦率说不管房价,城市人口已经过载的。限制人口涌入恐怕是一个长期不可避免的政策。我们要让大多数人住在城里,又要防止人口过渡涌入,那么人口住哪?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结构调整,我们永远用限购、限生孩子,限什么,都解决不了今天所面对的房价和其他一些困扰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不希望把城镇化变成一种畸形的令人可笑的中小城市发展,我们希望有产业依托的,能够提供更多更充分就业能力的这样的中小城市。

第三,对环境保护的挑战。漫步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街道,汽车的尾气、化工厂排放的气体等等,弥漫在空气中,行人掩鼻而走。燃煤排放的烟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以保护大气环境,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无法回收,排入大气后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仅仅是燃煤,城市大量的汽车、密集的人口、直接燃烧各种燃料也在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重。还有,现在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拆迁运动,政府很少或全然不考虑老建筑或新建筑对环境的协调或破环作用。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环境问题是一步一步侵害市民生活质量的。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也许生活其中的我们一时感觉不到,但如果不注意的话,等到发现不能适应的时候,已经是城市病很重程度了,而且我们那时恐怕也已经深受其害、不能逃脱了。

关于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假设201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1至2020年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例如达到70%。而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趋于平衡稳定,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城市化水平不会一味的增长,则至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会趋于75%左右。四、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答:城市化及城镇化基本规律有:1、人口职业的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大量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致使城市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负面效应。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答: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PS:“对称”。就是以北为上,以南为下,以中间为中心,为上,以两边为偏房。城市布局都是座北朝南,从南向北,划一条中轴线,把重要建筑部署在中轴线上,例如北京,沿中轴线布局为大前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宫,神武门。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唐朝以前,是王权至上思想。就是宫城在最北面,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向南是皇城,是大臣住的地方,在向南是郭城,是百姓住的地方,充分体现了皇帝至上的思想。

宋代以后,是王权中心思想。例如北宋的都成,开封,明清两代的都成,北京。宫城在最中间,也在整个城市的最中间,向外是皇城,最外面是郭城。充分体现了王权中心的规划思想。

尽量规划为正方形城市,棋盘式城市。

二、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答:就中国来说,主要的规划思想有三类:其一是礼制思想,也就是《周礼考工记》里的内容,主要以工整为主,体现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其二是“象天法地”的思想,也就是追求自然为主,最早现于《管子》一书,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理念;其三为北宋中叶开始的街巷制度,是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

从这三点出发,对应的经典城市规划案例有:唐代长安城的修建(礼制思想)、战国时期吴国阖闾城(象天法地)、北宋中叶后的开封城(街巷制度)。

礼制思想带来的中轴对称布局,对未来部分以行政为主的城市规划仍有借鉴作用。而象天法地的思想,对于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城市建设来说,更是极其重要的。街巷制度对于如何改进至今已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的封闭式居住小区规划和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答:1.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欧文的新协和村;傅里叶的法郎吉。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3.卫星城。卧城-半独立卫星城镇-独立新城的发展进程。

4.现代建筑运动以及《雅典宪章》。勒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赖特的广亩城市。

5.《马丘比丘宪章》肯定《雅典宪章》并完善《雅典宪章》。

6.邻里单位规划思想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

7.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

8.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9.城市设计的研究。

10.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11.全球城、全球化理论到全球城镇区域。

12.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对称是从儒家思想来的···先是居民住宅位置与尊卑产生11然后影响到公建影响到整个城市布局···第二章的一题答案很怀疑哈,倒是二题答案像一题的对吧。二题答案里没有曹魏邺城也很惊讶啊感觉等级制度在中轴线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中轴线营造庄严气氛,个人理解是为体现统治者的威严服务的,古代很多普通城市其实是因地制宜布局的,中轴线更多的出现在都城中。等级制度的话从“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和贵族与平民居住区分离中更能体现)主要古城的规划建设思想

⑴周代洛邑城:

“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合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文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⑵曹魏邺城

邺城于公元213年营建,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⑶三国时吴国国都金陵(今南京)

金陵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形胜”时对周礼制城市空间规划思想的重要发展,金陵时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的典范。

⑷隋唐长安城

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合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相当成熟。长安城主要特征:①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②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③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⑸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元大都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也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

元大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并经明清两代的继续发展,成为至今留存的北京城。一、城乡规划体制除了本章介绍的4个子系统外,你认为还应包含哪些子系统?

答:城市规划教育系统。

一个国家的规划教育系统包括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教育、规划师职业准入制度、规划管理干部的培训和规划师的职业协会学会组织等的总和。

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专业基本上是在以前的建筑学和地理学教育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较差。一方面,普遍需要加强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生态学、城市工程技术交通学以及管理学和法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形成各学校各具特色,但又是以其城市规划专业内核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城市规划教学大纲。

同时,还应避免城市规划学科边缘化引起的专业内核空心化的现象,城市规划教育必须抓住其专业内核,城市土地空间布局发展的控制与引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城市规划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应成为专业教科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同时也应该成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你认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体系下一步应重点补充哪方面的法规?

答: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文件,是特定范畴内的基本法。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在领导和管理国家的各项行政工作中,依据宪法和法律而制定有关经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外交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主要规范地方行政管理问题,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依据。

5.部门规章。部门规章规定事项的目的在于执行法律或国务院行政法规特定事项。

6.地方政府规章。

7.技术标准(规范)。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行业标准(规范)。

三、结合你所了解的城乡建设中的事件,思考城乡规划体制在其中的作用。

答:

1.健全管理体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的“纲”。抓住了“纲”,就抓住了根本,就能带动城市建设的全局,引领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规划先导。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保障城乡规划统一管理。二是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委托高水平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保障规划编制高标准。三是建立了市规划技术委员会和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两级审批制度和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审批机制,保障规划审批高水平。四是建立规划部门、属地、项目业主、设计单位联动的服务机制,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保障规划推进高效率。

2、提高规划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

结合城乡规划实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一是继续理顺管理体制,形成覆盖整个规划区“横到边、竖到底”的管理体系,强化规划统一管理。二是继续坚持技术委员会、规委会两级审批制度,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创新规划管理理念,加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宏观把握城市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一是以许昌新区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按照“三规合一、三规同向、三规同步”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带状城市规划,构建许长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二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积极编制好控制性详规,完善交通、供水、供气、社区、医疗、教育等专项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三是继续做好市区重要区域规划,重点抓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规划,强化调控效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四是精心做好项目规划,对重要项目严格把关,精益求精,打造亮点,彰显特色。五是加快县(市)城区、重点城镇、中心村规划编制,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进一步维护规划权威。规划的生命在于实施。一是强化过程监管,对批后项目实行从工程放线验线、验槽、验基础、验主体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监管机制,确保项目按审批的规划实施。二是对私搭乱建和违反规划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遏制违法行为,维护合法建设。(第二题“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你认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体系下一步应重点补充哪方面的法规?”你的答案应该是立法形式。是法规系统构成。而书上有一句原话“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这样所给的答案就有点不能全部附和题意了而由于城市的物质环境建设和管理包括多个方面。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因此需要各种相应的立法加以规范,而伴随着的现今的规划和各部门的越发紧密渗透。而相关的法律却并没有跟上脚步,所以我认为下次不应该补充相关法方面的法规。。。(以上是自己观点。对错不知))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一、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二、永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说永续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

答: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指出:“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①‘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②‘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人类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生活。特别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发展更是硬道理。问题是要从全局,长远的观点去认识发展,达到永续的发展,真正是最本质的战略目标。如果只顾眼前的短期局部效益出发,从长远全局看可能得不偿失,这种发展只能是饮鸩止渴,最终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反而相悖。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所以说,永续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

三、和谐城市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谐城市”的柱锥模型?

答:1997年在北京国际会议上签署的《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在回顾20世纪城市及其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于核心纲领提出了“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和谐城市就是城市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和谐城市以永续性(sustainability)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第四章老师给的几个重点:

1、城市规划的概念

2、永续发展的概念

3、和谐城市的价值观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一、城市发展会带来哪些可能的生态压力?城市可以为生态系统贡献哪些有益要素?

答:

答案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会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一方面掠夺式的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加之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渐趋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由于大量开采、大量运输、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和大量废弃的资源消耗线性模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蔓延等问题。

答案二: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城市自我稳定性差,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他的脆弱性。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最终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有益要素:

1.城市生态系统特有的是非生物生产,它是指人类利用各种资源生产人类社会所需的各种事物,不仅包括衣食住行所需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括各种艺术、文化、精神财富的创造。这是生物生产所不能完成的。

2.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和传播机制方面都较有优势。在能量来源方面,能量来源趋于多样化,有太阳能、地热能、原子能、潮汐能等多种类型;在能量传播机制方面,能量传递大多是通过生物体外的专门渠道完成的,例如输电线路、输油与供气的管网等。

3.城市作为以人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各类信息汇集的焦点。城市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水平信息处理人才汇集的重要场所。

二、观察你所在的校园,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你所在校园的生态系统缺少了哪些要素?试用拓扑关系图表述该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

答:答案略。(稍后整理拓扑关系图)

三、什么是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请查询一种方法,试计算你自己一年中的生态足迹。

答:城市环境的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及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内容。

城市环境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文化环境质量等。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答案纠正)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你认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体系下一步应重点补充哪方面的法规?

答: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1)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从属法规与专项法(P053表3-2-1)

①行政法规

②地方性法规

③部门规章

④地方政府规章

⑤城乡规划技术标准(规范)

3)相关法(P055表3-2-2)

第二问:

而由于城市的物质环境建设和管理包括多个方面,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因此需要各种相应的立法加以规范。而伴随着的现今的规划和各部门的越发紧密渗透,相关的法律却并没有跟上脚步,所以我认为下一步应该补充一下各部门各司其职与各部门之间有机结合等方面的法规。关于一书两证,三证一书的故事:

“三证一书”是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三证一书”是在“两证一书”的基础上,随着《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的调整而出现的。

所谓的“两证一书”,是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两证一书”是我国城市实施规划管理的基本工具。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一、结合你身边最新发生的经济与产业现象,思考它们可能对城市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山东泰安高新区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六大特色工业园区。(机械装备制造、医药及食品、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输变电设备产业园、食品医药产业园、矿山设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六大特色工业园区)

影响:山东泰安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把握产业生成规律,走“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园区化”的发展路子。通过规划引导、重点项目招商、政策扶持等措施,聚集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六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大大带动提升了泰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也为今后高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反梯度模式理论,泰安高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极化”经济核。另外,由于产业种类较多,还可以充分发挥“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能效,让城市更好地发展。

二、选取一个你所熟悉的城市,思考其主导产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泰安------旅游业

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截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独成一体的人文和自然结合的六大旅游区,即泰山主景区旅游区、泰山周边旅游区、徂徕山旅游区、莲花山旅游区、东平水浒文化旅游区、肥城桃园世界旅游区。六大旅游区优势互补,各显风采。泰安市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泰安大旅游格局已经形成,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为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泰山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来泰山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于四至十月,由于供需的时空矛盾,导致泰山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旅游管理的难度大,安全隐患多,服务与游览质量难以保证。景区的城市化、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在岱顶,常住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多达数百人,所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严重危及生态环境;过多过乱的店铺地摊、不绝于耳的叫卖声、体量巨大的商业广告牌等,造成了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氛,与泰山自然风貌和人文胜景极不和谐。给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造成极大的危机。

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联系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城市规划应如何应对?

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联系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具有分散性,同时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意味着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它加剧了世界资本与产业的转移和重组的步伐,导致区域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1)新劳动地域分工促进了“国际都市”和“城市地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联系产生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导致了产业活动在一些地域空间的高度集中和极化,由此促进了“国际都市”和“城市地区”的形成。因此,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联系对上一些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其作用和影响十分明显。

(2)新劳动地域分工促进了两大类“全球城”的分化。一类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的总部或管理中心所在地,“第三产业化”特征明显;另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城市,特别是一些新兴城市,成为国际性生产加工基地,“集约工业化”特征突出。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联系将带来新一轮的城市蔓延热潮。

城市规划应对:

1)全球化不可避免的会促进大城市进一步向外扩张。城市规划应认清城市容量与质量,及时为城市发展做出明确方向,准确地选择主导产业区类型,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乃至和谐发展。

2)全球化发展使得城市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影响,本地要素的影响或作用越来越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部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大大增强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地方城市规划立法在中央规划立法为指导的前提下,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建立以中央立法为指导、以地方立法为主体、适应本地区发展、立足于本地区实际问题和矛盾的地方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同时,通过地方法律制度“自下而上”的发展,将为中央规划法规的修订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国家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面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反映的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规划要求,也已经明显不符合今天的实际状况,必须及时检讨、修改、补充和完善,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

4)全球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国际性”的影响,也有“本土性”的要求,“国际性”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本土性”是形成和保持地方特色的需要。全球化是在承认差别基础上的兼容并蓄,只重视国际性,忽视或破坏本土性是不可取的;反过来,仅强调本土性,不注意国际性发展的需求,也势必会影响到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总之,城市规划要在各类分析方法基础上,力求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制定适合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一、结合书中所介绍的方法,预测中国2049年的人口总量以及人口结构。

答:百度百科数据统计运算可知:1990~2000十年人口增长142430000人,2000年人口总数为126582504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96%,约为0.6%;2000~2010十年人口增长73899804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由于自然中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无法明确得出,下面将增长率作为整体分析。

就中国整体而言,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所以可以选择综合增长率法预测人口总量。

高方案,由于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加重的问题,故而死亡率会降低,部分地区出台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出生率可能会增加;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出国移民可能会增加。整体态势相对来说增长率还是呈上升趋势,至2049年上升幅度不会很大。因此形成人口预测高方案:r1=0.60%.

中方案,按照10年的平均年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的中方案:r2=(0.60%+0.57%)/2=0.585%,取值0.58%较为合适。

低方案,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虽然未来不免除生育高峰的可能,但整体自然增长率仍不会上升,可能还会下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密切,将来会掀起一阵移民浪潮,最终会趋于稳定状态,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机械增长率的下降。因此形成人口预测的低方案:r3=0.55%.

高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60%)^39=1730660751人,约17.3亿人;

中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8%)^39=1717292785人,约17.2亿人;

低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5%)^39=1697429116人,约17.0亿人。

人口结构:

1)年龄结构:托儿组、幼儿组、小学组会与现状相对稳定,中学组、成年组人口会稍微下降,老年组会上升。

2)职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会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也上升;第一产业明显下降。

3)家庭结构:家庭人口数量会下降,男女比例失衡,辈分数量会有增加(不住在一起也算)。

4)空间结构: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会增大,卫星城人口密度也会相应增加。农村人口数量会减少,随着农村社区化管理及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人口密度会急速减少,居住户性质居民会相应有所增加。

二、透过周边的城市人口与社会现象,思考城市规划未来可能的对策。

答:开发区、高新区之类的现象。

大体对策:

1)做好开发区、高新区的功能定位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基础建设配套

3)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持续竞争力

Ps:这个问题得长篇大论吧,等时间充裕了准备个论文吧。

三、在中国城镇化道路上,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失,会对农村居民点规划产生哪些影响?

答: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多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加重了农村地区知识型人才流失;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从事农业劳动力不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流转困难;后备干部选拔困难,使农村地区集体事业发展受到阻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艰难;比较利益驱使厌农思想严重,农村地区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在对农村居民点进行规划时,应适当做出调整与对策:

1)推广土地集约化经营。要打破传统思想,对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较多的村,可探索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让业主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做到集约化利用土地,又就地转移了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系统提升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结合留守劳动力的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1~2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

3、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关系很大,尤其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品牌打不出去,特色产品不能真正形成,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做好新村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开展农村环境的集中整治活动,发挥中心集镇的带动作用,坚持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搞好农村道路、治水、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新起来、美起来,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

(参考网上别人的论文整理的)

第四章节重点知识整理一、城市规划的概念(没有找到这个概念,所以下面整理一下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目标)

答:城市规划的任务: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3)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是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4)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地空间环境和公正地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的目标:

从本质来看,城市的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利维(J.M.Levy)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目标进行了总结:①健康,即土地使用要有助于保证公众健康;②公共安全,即在城市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保障市民的安全;③交通,即为社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④公共设施的提供,即为社区提供诸如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⑤财政健康,即城市开发要考虑社区的财政状况;⑥经济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或维持现有经济水平;⑦环境保护,即限制城市开发和土地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⑧再分配的目标,即将城市规划作为再分配的工具。

二、永续发展的概念(见课后题二题:“需要”+“限制”)

三、和谐城市的价值观

答:

1)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和谐城市”不再是站在自然环境对立面的一个人工环境,它应该成为自然整体系统中间的一个部分,它不再是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费者”,而应该是生态系统循环中间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以理性和智慧最大可能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更应该能够成为自然资源和能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场所。

2)人与人的社会和谐

“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集团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

3)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即强调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的经济和市场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设施进行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第八章历史与文化

一、查询除了本章提及的分析方法外,还有哪些可能创新的城市历史分析方法。

答:分析历史上的军事。

虽然军事由于特殊地位与性质,一直是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但是军事储备力量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保障。分析历史上的军事,不仅可以为当代军事发展提供资源与依据,更能从中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源。

二、编绘你生活过的城市的历史年表。(这么奇葩的题都能出!!!)

答:泉城------济南

远古夏商时期: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主导产业为农业,尚未出现集权或主导思想来影响社会发展。乃至夏王出现,私有制产生,亦未出现主导哲学思想。直到商朝的诞生,出现了商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虽未成形,但为未来的影响地位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属齐国。战国时期,济南城打破了严格的对称布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分布并不对称。秦置历城县,属济北郡。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随着秦朝统一,中央集权的出现,后来的城市发展或多或少都受到尊卑有序思想的影响。

汉朝三国时期:深受儒学礼仪思想影响,民众大肆祭祀城阳王刘章,这从侧面反映出儒学思想在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后三国时期曹操任济南相,摧毁庙宇,禁止祭奠,也间接说明了中央集权的重要地位。

隋唐宋元时期: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元初改为济南路,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这都表现出极强的社会等级观念。

明清时期: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全省政治中心。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利津、沾化、蒲台9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比起西方工业化时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历史经济相对滞后,经济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民国时期: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全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战争与和平是每段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时代话题,战争对城市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解放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各市逐渐解放,济南于1948年9月27日解放。1992年3月,“津浦铁路济南站”的拆除成为济南人民永远抹不去的痛!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城市规划思想与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逐渐形成今日的济南市现状。

三、结合地域文化的特征,思考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性格,在城市空间中可以做哪些改进?

答:济南------“中庸”“书山艺海”

徐北文先生曾这样分析济南“济南虽以其湖山秀丽,古迹众多,名贤辈出闻名,却从未享有全国京师的殊荣,历来仅有作为县、州、府、省的份儿,现在也只是全国的一座中等城市。然而在众多的省会城市中,它既是文化古城,又是近代史上自动开辟商埠招商引资的最早的一个。它既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柔日丽之美,又处于巍巍泰山滔滔黄河之间。它位于内陆,又离海洋不远;地处华山,却又‘潇洒似江南’。

它特色是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明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一切都那么中不溜儿的具有‘中庸之道’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它才有其典型的意义。”(《泉城忆旧》序)

济南曾被誉为“书山艺海”。一个山,一个海,同样也是济南人文化特性的真实写照:山一样的深邃,海一样的豁达。相声、评书、京剧、豫剧、黄梅戏,抑或那吴侬细语的越剧、评弹,济南人一概不排斥,而且欣赏得有滋有味。王朔的小说,济南人看得津津有味;钱钟书的文集,在济南也卖得很俏。可以这样说,兼容并蓄,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济南和济南人的性格魅力。

空间改进:(摘取部分济南市总体规划)

1.主城区

主城区包括原主城和大金、党家组团。

其中,老城保留城市商业、服务业中心的职能,加强古城保护,以体现泉城历史文化风貌为特色。主城中的污染工业外迁。

城市新区建设城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CBD)、国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大型物流中心、高档居住区,要求高标准建设,体现城市现代化风貌。

其中,经十路以南地区(腊山以南)的开发建设强度不宜过大。可作为体育、物流、教育、科研、高档居住用地,不得放置工业项目。

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2.南部水源保护地,风景旅游区

应避免任何开发性质的建设,加大控制力度,搬迁区内污染设施,植树造林,尽快恢复生态平衡。位于城区正南向的仲宫镇,地处卧虎山水库水源保护区,旅游资源和山区林果资源丰富,其发展应严格控制规模,遵守水源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控制开发建设强度,保护水源水质。

3.绿色生态隔离地区

在主城区和长清片区之间、主城区和东部产业带之间分别保留至少5公里宽(西部)和2公里宽(东部)的绿色生态隔离带,以避免三者连接成片。第九章技术与信息

一、列举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阐述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城市发展的?

答:

1)随着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诞生的手工技术使城市进入手工技术时代,城市的分布首要考虑自然因素,更多的分布在河川港湾地带和交通要道。这时期的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职能单一,城市发展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2)178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以及其技术为指导的技术时代到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导致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出现大片工业区、仓库码头区、商业区等新的城市职能。

3)信息技术的诞生是城市的组织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沟通与交往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交流受到环境制约越来越少,知识的生产也呈现了几何级别的增长。

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城市中人类的生活组织形式,影响了城市经济与产业组织,也对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最终这些影响会在地球表面留下它的空间投影。

1)城市作为一种生活空间,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共处方式,从而带来了对空间的不同需求。

2)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技术进步改变了经济组织方式,不断催生新的产业类型,回过头来又改变了城市物质空间的形态。

3)城市作为最大的人工构筑物,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改变了人与环境共处的方式。

二、城市规划信息与技术对城市规划专业本身有哪些作用与影响?

答:

新技术的进步对城市规划领域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城市规划中的计量模型的应用;②城市规划的成果表现与沟通交流方法的改善;③城市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

与城市设计关系密切的信息技术有: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这些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技术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1)因特网技术(Internet):

通过因特网不仅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还可以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报建单位。

过因特网,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

因特网技术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邮电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

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2)遥感、GP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

它主要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卫星遥感图像的精度将有可能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而无人驾驶的采用GPS定位的小型飞机或航空模型装载CCD数字像机可以直接、快速的获取高精度城市规划有用的信息和制作数字化影像图和矢量地图。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则采用电子平板仪加上GPS定位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电子数据直接输入的计算机系统中,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3)GIS与CAD技术:

它主要解决现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行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道路、地下管理线等)使城市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使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取。

4)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

它使人们借助于各种设备感觉信息空间所反映的现实世界,使计算机的使用更为方便,更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信息世界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

虽然说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也有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但信息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这使人类构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的信息世界,人们将生活在由原子组成的现实空间和由比特(BIT)构成的信息空间中,现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接合面是由计算机及网络和数据库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这接合面可跨越现实空间与一些时间的限制,了解现实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进行思想交流。城市规划将在信息空间中构画城市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建设者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三、畅想未来会有哪些新的技术产生?这些会对城市及城市规划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我希望人类能离开地球,摆脱规划城市与被规划城市的命运。改变星球构成或改变人体体质,去外太空生活啊,什么破题啊!

这么多选择,想去哪就去哪!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答:要素:土地的区位、环境、性状以及可使用程度。

土地是国家的基本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拍卖制度,能够保障各地政府从城市的土地资源中获取收益,进而用以城市的整体建设,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从本质上来讲,土地拍卖制度是可行的。但是土地拍卖中“价高者得”的现象,抬高了城市地价、提高了城市经营及生活成本、降低了城市竞争力,直接引发房价虚涨,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并可能直接引发房地产的金融危机,将城市推向难以逆转的发展危机边缘。所以应该完善土地拍卖制度,保证城市永续发展。目前,上海已经采取了“资格预审+有限区间内价高者优先”的土地招投标规则。这种新的土地招投标办法,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的非理性出价,从而避免因地价再次攀高而导致房价更高。所以各地方政府可以效仿上海市的做法,甚至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办法,因地制宜地探索土地拍卖的更合理方式,而不必叫停土地拍卖。二、城市用地评价应当考虑哪些要素?在你所居住的城市中,对城市安全影响最大的自然或工程要素是什么?

答:城市用地评价要素:自然要素、社会要素。

1)自然要素(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

2)社会要素(权力、经济、法律)三、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要素是什么?如果你所居住的城市需要进一步发展,主导方向应当是什么?为什么?

答:城市用地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城市的功能组织和城市规划布局形态,同时对城市的生态友好性,建设的工程经济和城市的运营管理都有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