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区现状与模式报告(节选稿)_第1页
中国开发区现状与模式报告(节选稿)_第2页
中国开发区现状与模式报告(节选稿)_第3页
中国开发区现状与模式报告(节选稿)_第4页
中国开发区现状与模式报告(节选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6中国开发区模式与经验借鉴中国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近30年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梳理开发区的形态模式、管理体制、成就、经验与趋势,对于中国更好的参与非洲开发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国内开发区的形态模式与功能定位我国开发区的兴起,以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标志。其后全国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各类特殊经济区域林立。目前,我国共有5个经济特区、13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个国家级保税区、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29个其他国家级开发区。再加上省级开发区,我国的开发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格局。图图-1中国开发区的形态模式经济特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综合开发区图2.1中国开发区形态模式1、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投资环境较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逐步开放的措施,1978年12月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特区的目的是,在当时总体的投资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还不尽人意的时候,把特区的投资贸易环境搞得更好一点,使这些地方像试验田和孵化器一样创造好的环境,企业先能站住脚再逐步地扩大。此后,海南省在1988年成为特区;1990年,浦东新区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比邻香港、澳门、台湾的优势,大胆吸收境外资金、技术进区投资,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图2.2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特区的形式也不断得到多样化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政策,分别有出口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等。许多省、市地方政府也建设了各类地区性的开发区。在市场经济制度推广到全国范围、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特区已逐渐失去了其在政策上的特殊,而演变成一种工业化模式:政府划拨一片土地,进行基础建设并提供优惠措施以吸引外资;开发商(通常为国有企业)负责日常运营、招商引资并统筹协调各类便利措施,包括生活起居方面的配套服务。实践证明,这样的综合性管理是经济特区在中国成功的一大关键,因为经济特区大大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使企业能集中精力于经营生产。而开发商能从土地升值中获得回报,政府则喜见经济增长和就业繁荣。2、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是在总结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蛇口工业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特区等地之后,明确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5月正式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为使这些城市尽快形成较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创造对外资有较强吸引力的“小环境”,推进这些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这些城市“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由此,在这些沿海港口城市首批兴办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增至131家。此外还有若干省级和省级以下的开发区。由于各开发区的地理位置不同,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有差距,因而其开发模式也不相同,大体分为三类:1、发展尖端科技,建立新兴产业的开发区。它所依托的城市一般是工业基础较雄厚,工业门类较齐全,科技和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和天津。2、沟通内外经济联系,发展转口和出口贸易的开发区。一般毗邻深水良港、交流网络发达,地处国际航运发达的地区,并具有较广阔的腹地、对外经济活跃的开发区,主要起传递经济信息,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增进中外经济联系和交往的作用,如大连、宁波等;3、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中外经济合作的开发区。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前来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包括矿产、能源、农业和旅游资源。(1)资源类开发区。在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地区或邻近地区建设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工业开发区。开发区的内容是对开发区内或开发区附近的矿产资源进行产业链开发。由于资源矿产集中区往往地处偏远、荒芜之地,资源矿产型开发区的建设在整合矿产品产业链加工链条的同时,还会附带功能齐全的新城镇建设,已解决开发区人口生活问题。资源类开发区可以立足于一种或多种矿产资源,但必须有足够的开发前景和经济效益潜力。此类开发区以能源为主,如立足于石油或者天然气,也可以立足于矿产资源,或者二者兼有。同时,此类开发区的布局最好能选择交通运输较为发达的地点,否则,开发区的效益要足以补偿物流的高额成本。(2)农业开发区。农业开发区一般称为现代农业开发区或综合农业开发区,一般以种子种苗产业、农业工程产业、农业设施、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科普教育等产业中的集中产业组合为开发内容。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包括几乎以上所有产业;宁波市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区、生态示范园、科研服务区三大业务领域。农产品生产、加工是农业开发区的两个基础内容,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农业开发区设立地点的重要参考。农业开发区可以针对国内或国外市场,入区企业可以是外销导向或内销导向。(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旅游设施和经营旅游方面的产业,包括房地产业、娱乐业、商业等为主。适用于地处风景名胜、周围地区旅游资源发达的开发区。目前,国家级旅游开发区有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等11个区域。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863火炬计划的产物,兴办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智力密集的地区,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力量,将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10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1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高新区的最初定位是吸引国内技术力量和国内资本结合,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经济模式,后来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在产业定位、功能定位上都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别不大。表2.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内涵及发展领域丰富的内涵发展的领域1、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2、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3、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4、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5、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6、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7、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1、电子与信息技术;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5、航空航天技术;6、海洋工程技术;7、核应用技术;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9、环境保护新技术;10、现代农业技术;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4、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是中国沿边开放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区域。为了推动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双边经济合作,自1992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在我国部分边境地区兴办了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对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睦邻友好关系、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表2.2中国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序号名称序号名称1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2绥汾河边境经济合作区3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4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5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6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7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8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9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10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11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12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13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14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15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5、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1)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其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保税区一般依托空港或水港(海港、河港)而建。(2)保税物流区。保税物流园区一般是在保税区与港区之间划出的专门区域,并赋予特殊的功能政策,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达到吸引外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外贸出口的目的,它是目前中国法律框架下自由贸易区的初级形式。保税物流园区一般要与港区配套。(3)保税港区。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的功能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在我国,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4)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综合保税区整合原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实行最先进的海关监管模式。我国综合保税区政策始于2006年,目前包括重庆西永在内,全国共设有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凭祥、江苏昆山等9个综合保税区。1990年6月,经中央批准,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来,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和1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即天津港、大连、张家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厦门象屿、广州、青岛、宁波、汕头、深圳盐田港、珠海保税区以及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全国15个保税区隔离设施已全部经海关总署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营。目前集中开发形成的功能有保税物流和出口加工。表2.3保税区与非保税区的政策比较项目保税区非保税区海关管理实行保税制度,货物从境外运入保税区或从保税区运往境外,免进口税,免许可证;只是对保税仓库或保税工厂实行保税制度;货物从保税区运往国内非保税区,视同进口;货物从国内非保税区运入保税区,视同出口;国外货物到达口岸后必须办理进口手续;国内货物离开口岸必须办理出口手续;区内企业与海关实行电脑联网,货物进出采取EDI电子报关。只有少数大企业实行EDI电子报关。以《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为法规保障。​外汇管理外汇收入实行现汇管理,既可以存入区内金融机构,也可以卖给区内指定银行;经常性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外汇必须卖给指定银行;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均可以按规定开立外汇账户;不办理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手续;内资企业未经批准不得保留外汇账户;企业必须办理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手续;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开支,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统一的管理政策,由开户银行按规定办理。内资企业在结、售汇等方面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区别。以《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为法规保障。​6、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又称加工出口区。狭义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为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扩大对外贸易,以实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专为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而开辟的特殊区域,其产品的全部或大部供出口。广义还包括自由贸易区、工业自由区、投资促成区和对外开放区等。有单类产品出口加工区和多类产品出口加工区之分。后者除加工轻纺工业品外,还加工生产电子、钢铁、机械、化工等产品。出口加工区由自由贸易区发展而来。加工区内,鼓励和准许外商投资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加工企业,并提供多种方便和给予关税等优惠待遇,如企业可免税或减税进口加工制造所需的设备、原料辅料、元件、半制品和零配件;生产的产品可免税或减税全部出口;对企业可以较低的国内捐税,并规定投产后在一定年限内完全免征或减征;所获利润可自由汇出国外;向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收费低廉的水、电及仓库设施等。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并规范和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务院于2000年4月批准在全国15个城市建立第一批出口加工区。其中,昆山出口加工区是我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为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热点,我国出口加工区一般设在国家级开发区内。2007年起,国家允许在重点的省级开发区内建设出口加工区。迄今,国务院共批准了四批58家出口加工区。建立出口加工区的目的:①外资吸引和利用②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③增加就业机会④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⑤带动其它地区经济发展。7、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其外延方面: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根据上述定义,现代物流园区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即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按满足物流服务需求的划分,三种类型:(1)区域物流组织型园区。其功能是满足所在区域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如深圳市的港口物流园区、成都龙泉公路口岸物流园区等。(2)商贸型物流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在功能上主要是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条件。商贸流通物流园区基本位于传统、优势商品集散地,对扩大交易规模和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具备商贸流通功能的物流园区。如佛山城北商贸物流园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等。(3)运输枢纽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相对集中的区域,从运输组织与服务的角度,可以实现规模化运输,反过来,规模化进行运输组织也就为物流组织与管理活动的集中创造了基础条件。因此,建设专门的运输枢纽型的物流园区,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功能也是物流园区的重要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属于运输枢纽型的物流园区包括双流空港物流园区、上海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等。8、综合开发区综合开发区是一个特大型区域,往往是与行政区域统一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港口、工业、贸易、金融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现有的综合型开发区有上海浦东新区、珠海西区、苏州中新工业园区,最近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综合型开发区,开发面积大至几百平方公里,多种产业并举,开发后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而成为新城镇、新市区。9、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业、农业或服务业园区,以吸引中国企业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方针,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深化与有关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对外经贸工作的客观要求,经国务院批准,自2006年以来,商务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引导企业有序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分两批批准了19家境外合作区。第一批于2006年

11月底审批结束,共批准了8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第二批于2007年底审批结束,共批准了11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我企业正在13个国家建设1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亚洲6个国家7个合作区,分别是: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越南龙江工业园、越南中国(海防一深圳)经贸合作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韩国韩中工业园;非洲5个国家6个合作区,分别是: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莱基自由区、尼日利亚奥贡自由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毛里求斯晋非经贸合作区;欧洲1个国家2个合作区,分别是: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俄罗斯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南美洲1个国家1个合作区,为委内瑞拉库阿科技工贸区。经过几年开发,目前合作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新形式的“走出去”工作初见成效:1、投资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合作区实施企业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美元,协议入区企业286家,协议投资总额45.87亿美元,实际投资总额21.30亿美元。2、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推进。合作区实际平整土地21.02平方公里。3、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合作区入区企业累计实现产值82.46亿美元,向当地政府缴纳税费2.89亿美元,为当地提供19807个就业机会。4、增进与所在国友好关系。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设有中赞友谊医院,尼日利亚奥贡自由贸易区内我国援建了一所小学,天津市、山东省、无锡市、深圳市分别与合作区所在国地方政府建立了友好省市关系。经过几年探索,合作区呈现出一些积极效应:从经济层面看,可有序转移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有利于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从政治层面看,有利于巩固我与有关国家友好关系,促进双边互利合作,帮助所在国增加就业、扩大出口;从企业层面看,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比较经济、可靠的海外发展基地,有利于形成贴近市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成本。图2.3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情况(截至2011年12月)表2.4不同开发区的目标与功能定位国家级目标与功能的开放最初设立时间数量(截止2012年)经济特区创造对外资有较强吸引力的“小环境”,推进这些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1979年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经济技术的综合开发1984年13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1988年105个保税区推动国际货物流转1990年15个新区综合改革1990年2个出口加工区推进出口加工业的集中和发展2000年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双边贸易合作1992年1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200719个其他国家级开发区

200729个(二)中国开发区的空间布局模式1、中国开发区区划布局的三种基本形式(1)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划出一片土地作为开发区,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资,从事经济开发。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如苏州、天津开发区。(2)在老城区边缘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新区的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行政、经济和社会功能。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老城区的城市现代化。如上海浦东、青岛的黄岛开发区和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3)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开发区与老城区合为一体。如北京的中关村海淀试验园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孵化器。图2.4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布局2、中国开发区三种扩张模式(1)扩展型。开发区内的土地开发完了,就向四周“摊大饼”似的扩大领地。如黄岛开发区就把开发区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黄岛县,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一下子扩展到220平方公里;(2)组合型。把几个临近的开发区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开发区;(3)走出去。利用开发区积累的实力、人才、经验、品牌走出去开发,如上海闵行、虹桥等开发区。(4)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是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融合的探索和尝试。典型案例:长三角跨域合作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异地联合建设开发区。对非洲开发区建设的启示:酌情进行跨区域开发区合作,助推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3、典型案例分析:长三角跨域合作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异地联合建设开发区为例(1)背景。目前,各类开发区仍然是长三角区域产出最高、动力最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土地空间减小及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开发区原先以要素聚集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方式已经面临瓶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已成为区域相关经济主体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其有关“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的众多表述中,提出了“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再次“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江苏省在借鉴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模式基础上,在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导下,于2003年首次试行开发区“异地联办”模式。为长三角加快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2)跨区域合作领域中商业模式理念与价值创新互利共赢。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的实践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间合作的商业模式能否保证双方的利益: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合作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竞争和冲突的一面,但是在面临资源约束的环境中,又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以便减少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的分工与重构。不同利益主体可以通过对价值链上价值活动进行细分,清晰地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然后对其内外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实现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合作主体都应在价值活动的链条上明确自己定位,让自己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些活动,而将其余活动外包给合作伙伴。(3)长三角异地联合建设开发区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践【案例:江阴和泰州的均衡发展型挂钩合作模式】江苏无锡的江阴和泰州的靖江以项目为纽带,实施两地“园园挂钩”——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市场运作、各得其实”原则,首度实现省内跨域合作共建。“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已被证明是比较成功的做法。该园区总规划60平方公里。双方合资成立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金1亿元,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管理体制上他们实行了“行政混血”的办法,“投资、管理以江阴为主,土地、劳动力和环境配套以靖江为主”。作为先导区和示范区,园区在项目审批、财税扶持、用地政策和港口开放等八个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享有省辖市的项目管理权限。而且江阴市、靖江市在10年内都不从园区内分区投资收益,10年后投资收益两市对半分成,设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计划单立,收益上缴江苏省财政统一监管,全部用于园区滚动开发。这样的合作管理模式是在更高级政府支持下的创新,具有一定强制性。目前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试点,让苏南和苏北合作共建10个省级开发区。具体思路是,在苏北10个现有省级开发区内,单独划出一块土地,由苏南苏北的开发区合作共建。这块共建土地由南北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开发公司来管理,实际运作中由苏南的开发区负责规划、招商等工作,共建土地的收益按照双方的股本构成分配。商业模式的企业视角与政府视角【案例:上海-江苏的腾笼换鸟型跨省合资模式】——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国务院1990年6月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的园区面积承载力有限,随着开发率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瓶颈、环境承载力和劳动力成本等矛盾越来越突出。外高桥保税区内特别是IT龙头企业HP、IBM、INTEL、联想和几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发展进入综合制造中心转型阶段,亟需生产、物流等配套基地。部分知名企业如JVC和先锋等生产制造类企业迁离外高桥保税区。为了避免总部、研发、采购、设计、物流和营销等产业链高端企业的转移,外高桥保税区需要开发新资源,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2008年1月,上海外高桥开发区通过下属公司与江苏启东签订协议,联合建设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位于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合作双方成立合资的股份公司,具体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表2.5异地开发区典型案例的商业模式分析价值主张南北挂钩、级差地租生态补偿、异地扶贫品牌输出、级差地租组织设计管委会、开发公司管委会、开发公司合资成立开发公司利益相关者江阴、靖江磐安县、金华外高桥集团、启东市价值链定位江阴:投资管理运作靖江:环境配套磐安:独立运作金华:业务指导外高桥:品牌输出,腾笼换鸟启东:土地增值、招商引资价值分配机制江阴市、靖江市10年内都不从园区内分区投资收益,10年后,投资收益两市对半分成一期收益归磐安;二期开发收入前5年归磐安,第6-15年磐安县与市政府“五五分成”;第16年后全部交给金华市政府根据股权承担风险,承担收益。外高桥60%,启东40%园区主导者江阴(90%控股权)磐安县外高桥60%控股权利益协调者省政府省政府公司治理机制价值链的稳定性权责划分、园区独立性问题面临新一轮谈判价值分配设计机制不稳定,双边仍有谈判空间风险收益权责明确(三)中国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政府和企业的不同定位和演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是随着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而变化的,几种管理模式相互联系。1、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三种基本类型与特点行政主导型行政主导型¡­召集企业积极避实施自保自救。混合型公司制在开发区建设的早期,往往采取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工作力度,进行建设初期的资源投入和规划。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园区逐渐进入正常运营和管理阶段后,混合型管理模式更加适用。在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下,管委会不直接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起监督协调作用,开发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混合型模式兼顾了行政职能和效益目标公司制的管理模式更适合于成熟的开发区。以利润和服务为导向的公司制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根植性网络,提升园区竞争力图2.5三种管理模式的联系2、开发区管理机构三种类型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开发区的管理层级大致有三种类型。(1)开发区管委会,或管委会加开发公司一级管理。大部分功能单一的中小开发区采取这种管理结构。(2)决策与经营两级管理。主要适用于一区多园的开发区。开发区有一个负责总体政策和规划的决策管理机构,下面每个园区还有具体的管理和经营机构。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由一区五园组成的。在管理层级上,设立了中关村园区大管委会和各区管委会两级管理机构。中关村大管委会主要负责总体发展战略、政策、条例和规划的制定,各区的管委会则负责区内具体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3)三级管理。如深圳高技术开发区采取决策、管理和经营服务三个层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分散的一区多园开发区。3、我国开发区的运营模式

开发区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进行运营模式创新,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的演变。(1)开发前期阶段。明确开发方针。大多数国家级开发区在开发之前,就明确了“一区多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政策、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开发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速度发展。完善资金筹措模式。早期的开发建设除少量的注册资本金和启动资金外,主要是以土地(使用权)资产为基础,通过财政的贴息和担保,由开发公司通过借贷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开发,之后快速招商,引进项目,通过土地资本的运作实现开发公司的损益平衡。(2)开发中期阶段。随着入区企业建成投产并产生税收,管委会利用国务院给予开发区的税收返还政策,将留存的税收按比例拨付给开发公司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和土地征用的滚动开发,实现了“滚动开发,良性循环”的运作。(3)开发后期阶段。第三阶段(开发后期),随着开发任务的完成,开发区管委会逐渐替代开发公司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开发区管委会逐渐成为开发区规划控制及招商引资的主体,同时也成为开发区市政及公共配套建设的投资者。另一方面,随着开发公司完成开发任务之后,或承担本开发区的深化开发,或承担本开发区的日常运营任务譬如物业管理,或者寻找新的开发空间继续履行开发任务。(4)开发完成后的运营阶段。开发过程中和开发任务完成后,开发区逐步与所在城市融合,并成为所在城市的产业示范区、经济增长极、产业聚集地、技术辐射源和现代化的新城区。4、中国开发区管理模式在非洲的适用有限国外(非洲)运作开发区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是制度环境不同。(1)管理模式的不可复制国内的开发区大部分是由政府派出机构管委会主导,可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各方面匹配相当到位;而境外合作区设立的原则是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主要是由企业在做。(2)盈利模式的不可复制国外运作开发区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是,国内开发区大都采用土地开发费用和财政税收捆绑而形成的资金大循环模式,而此模式在境外不适用。土地的大量开发以及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园区运营商在资金方面可能会遇到回收时间较长、盈利不足的问题。所以,作为市场化运作的开发企业,必须找到自己企业的盈利模式才能持续发展。(四)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的特点总结中国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是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顺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的,其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已成为世界经济开发区发展重要的借鉴和组成部分。中国开发区的共同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1、经济特区、开发区是重要的经济集聚空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在建的两江新区以及苏州工业园、中关村园区的发展实例均证明,由于政策优惠、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相对完善,开发区已经成为地方吸引资本、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为集中的地区。例如,2010年深圳特区人口密度为4412人/平方公里,是广东全省的8.13倍;人均GDP达10.67万元,是广东全省的2.26倍;单位面积产出47083.71万元/平方公里,是广东全省的18.42倍,成为典型的经济集聚空间。这种空间集聚打破了要素受到的空间距离和地域分割的极大制约,形成了特定的产业关联和经济氛围。伴随着规模收益递增和产业经济关联的提高,开发区从产业集群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中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逐步演化为经济发展的高地。表2.62010年度经济特区、开发区与所在省市经济指标比较深圳市广东省浦东新区上海市苏州工业园苏州市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市人均GDP(万元)10.674.729.338.7819.148.6022.847.03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4412.03541.774167.543030.232413.191233.514637.571194.96单位面积产出(万元/平方公里)47083.712556.0438891.9526610.5546180.5610603.2105911.098395.76数据来源:根据各省市2010年统计公报和年报数据核算。其中中关村科技园人均GDP和人口密度的人口基数选取2010年末从业人员数核算,其他地区人均GDP和人口密度的人口基数选取地区常住人口核算。2、经济特区、开发区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发区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开发区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依靠这种辐射扩散效应,开发区通过区内外的产业联系引导新的制造业活动集聚,发展本地化经济。同时,通过区内外零售和消费服务业增加拉动本地经济增长。此外,通过区内外税收的增加,极大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健康有序地发展。例如,苏州工业园,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贡献了苏州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同时,苏州工业园以江苏省宿迁市、南通市进行园区合作开发建设。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聚集区。通过技术支持和技术扩散,推动苏通科技产业园发展高科技产业。苏州工业园已加快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步伐。3、经济特区、开发区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参与经济特区、开发区的科学建立和成功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地方政府为企业发展建立起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极大地解决了企业发展面临的负外部性和市场失灵。这些行政手段集中在:优惠政策、更多的自主权、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完善的规章制度、统一的发展标准、创新激励等。优惠政策是经济特区、开发区区别于其他开发地域的重要要素;更多、更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能够保障开发区在国家的基本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自主发展,推行适合本地发展特色的优惠政策,不断地吸引资本、人才集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条件。统一的规章制度、发展标准能够确保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创新激励则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4、经济特区、开发区的建立需要做好发展规划储备“规划先行”,做好充分的战略规划储备是我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各开发区特别注重发展规划,坚持以规划引导建设,强调规划执行的权威性,注重基础设施先行,为扩大发展预留足够的拓展空间。同时,坚持高水平规划和科学定位,从全球视野出发提升自身建设水平,使开发区建设具有超前性,不断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5、发展模式要与地方环境紧密集合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的经验指出,成功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地照搬和复制,要与地方发展环境紧密结合。例如:苏州工业园借鉴了新加坡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和本地高端制造业密集、临近上海都市区等特点紧密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借鉴了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台湾新竹科技园的“科学城”模式,与北京科技资源多且分散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一区十园”的布局模式等。表2.7各特区开发区分类及特点

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苏州工业园中关村科技园类型综合型经济特区副省级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副省级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副省级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准成立时间1979年8月1992年10月1994年筹建,2000年正式设立管委会2010年6月挂牌成立1994年2月1988年5月规划面积1979年8月批准395.992平方公里,2010年5月扩区至1948平方公里1992年10月批准532.75平方公里,2005年6月批复成立综合改革实验区,2009年4月扩区至1210.41平方公里1994年筹建时批复110.85平方公里,2009年11月扩区至2270平方公里1200平方公里批复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一区十园,其中核心区海淀园133.06平方公里功能综合型经济特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全国惟一聚集了高新区、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包括重庆北部新区和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将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启示与经验借鉴在中国特殊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开发区模式,能否成功走到非洲去?在其“走出去”的过程中,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又有哪些需要做适应性调整?1、对非洲国家的启示(1)高度重视开发区的拉动作用中国的成功经验一再表明,开发区建设能够不断积聚经济要素,促进和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地区和国家的竞争优势。非洲国家要特别重视开发区的带动作用,依靠开发区吸引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集聚,不断培育地区发展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增长极。(2)将中国经验与当地国情紧密结合非洲国家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建设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紧密结合,在开发区发展建设进程中少走弯路,实现科学高效的发展路径。(3)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科学的发展规划能够合理确定项目规模和发展方向,稳步实现发展目标,合理有序配置资源,提高开发区运行效率。非洲开发区建设要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构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项目发展路线图,确立详细进度目标。依托规划的实施,有效防控风险,科学预留发展空间。(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需要从法律政策制定、经济监管监督、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支持和参与地方发展的治理过程,推进开发区的高效、持续发展。2、可复制或借鉴的经验(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近30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循区域开发的客观规律,注重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劳动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准确把握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发展模式。经济技术开发区多选在工业集中的大城市,以发展制造业、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为主;高新区主要选址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较为集中的地方,致力于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边境经济合作区则建立在边境地区,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加工贸易;保税区设立在港口城市,以扩大贸易出口和推动港口发展为目的。(2)坚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开发区注重发挥自身的政策、体制、区位和人才优势,以开放、借鉴的态度,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进改革与创新。开发区在全国创新土地开发模式,率先进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率先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高效的管理体制,实行干部聘用制度,进行科技、环境、党建、社区工作等制度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在各项工作中大胆实施改革和创新,才能焕发蓬勃生机,推动开发区事业健康发展。开发区是外向型经济区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在引资方向上,更在管理和投资环境上体现开放性。实践证明,开发区只有按照国际惯例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坚持与国际资本、市场、服务、观念全面接轨,才能不断提高开发区的发展水平。

(3)坚持正确的发展方针和科学规划我国政府对各类国家级开发区自设立起就有明确的方针目标,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不久就确立了以“三为主,一致力”

的发展方针,根据发展实践,至2004年国务院对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

的发展方针,赋予了崭新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以“发展高新技术、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开发区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与所在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保证了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开发区制定和坚持科学的发展方针和规划,是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

(4)坚持依托和服务母城,推进开发区与母城的共同发展

在开发区成立和发展过程中,母城在资金、人才、政策和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对开发区建设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都很好地利用了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大幅提高。同时,开发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开发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吸引了生产要素集聚,带动了城市公用设施、房地产、商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功能,为母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表2.8开发区发展一般规律主要步骤主要工作主要特性策划政府提出战略思想,策划园区愿景战略规划组建筹建机构,组织专家选址,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总体规划(产业和空间),政府制定特殊政策和法规科学开发成立管理机构,招聘培训团队,开发土地,建设基础和配套设施,招商引资,建立投资服务环境可行建设引进投资与企业,项目建设,土地、厂房楼宇建设,建立企业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投资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支柱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技术创新扶持资金和平台,经营园区效益提升产业发展与调整,引进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增值创新优化产业技术创新环境,打造国际化园区品牌,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保障,持续(六)国内典型开发区案例分析1、制造业开发区案例——天津开发区(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起步阶段迅速扩张稳步前进阶段1:1984-1993涉外手续服务阶段2:1993-2000年物流保税服务阶段3:2000年至今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九通一平”五个主导产业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均以跨国企业为核心开始第二次创业,致力于建设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中国北方的加工制造业中心,并将产业定位为半导体和电脑大量引入外资开始建设一些大的能源项目和重大交通市政设施,现代化的生活设施1984-1989利用国家低息贷款5.2亿元、财政收入以及出让土地收入完成了开发区七通一平引入能源公司,建设能源项目大举引入外资、财团、大项目进行开发,取得了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双方面的进展措施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世界生产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独特的地理位置,海陆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备外资进入热潮地理位置优越机遇国内各高科技园区在半导体、电脑公司引进上激烈竞争上海、北京等开发区对项目的激烈竞争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缺乏财政支持在盐碱滩上,各项设施落后挑战(2)对非洲开发区建设的启示天津开发区采取了“借贷开发,滚动发展”模式,在盐碱荒滩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天津开发区采取“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在起步阶段,总公司以3.2亿元贷款,先期重点开发建设了3平方公里的起步工业区和1.2平方公里的生活区。在发展阶段,开发区在优先偿还开发性贷款的前提下,将全部土地使用费和返还的财政收入捆绑,用于区内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实现了滚动发展。通过这种模式,在1984-1999年间,总公司累计完成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亿元,共开发土地24平方公里。1992年以后,开发区提出了“以抓大项目、大集团为重点”的新思路,形成了“融资划片开发”的模式,借他人之力,引鸟筑巢,先后建成了韩国工业园地、泰丰工业园区、海晶工业区、中航小区、金泰金融贸易区等园区。开发区针对建筑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实行了大型项目垫付资金条件下的招标,提出了“借鸡下蛋、借兵打仗、用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用明天的钱干今天的事”的融资思路。天津开发区创造了“1-2-3”投入产出模式,即每投入1元人民币用于开发,就要吸引2美元的工业投资,创造3美元的工业产值。2、中外合作开发区案例——苏州工业园区(1)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成立,依靠2000万元贷款启动,进行自费开发,滚动发展。多年来,高新区坚持跨越发展、争先进位的发展导向,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和谐统一,成为苏州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新兴产业核心区。2011年,高新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产值近19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末,高新区主导产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装备制造业将跃上千亿元产业发展能级,成为高新区经济腾飞强大的推动力。“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人均GDP超过2.5万美元,实现经济运行质量的明显改善和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攀升。苏州工业园区在我国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依靠贷款启动,依照市场机制经营,通过高起点、高规格的滚动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园区环境;二是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政府的经济与公共管理经验,建立了“亲商”、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并积极完善园区的法制环境。(2)苏州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和体制苏州高新区实现了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分离。管委会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则是中外合资的企业法人,具体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开发事项园区管委会实行的是混合制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园区坚持政府和企业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政府所做的不是“管什么”而是“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将政府的任务定位为把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好。对园区内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园区管委会以“改革、统一(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在园区全面行使管理职能)、精干(职能综合化,“宽职能,少机构”,上级许多部门园区不对口设立,但工作实行兼职)、主权(借鉴新加坡,结合中国实际,独立行使主权管理职能,“对内接口,对外接轨”)、逐步完善(先行过渡、分步到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五原则设立了7套12局常设机构和1个非常设机构。园区的设置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3)利润的爆发式增长首先来自政府的特殊财政支持,其次来自经营模式的转变表2.9苏州工业园经营模式阶段经营模式利润来源对CSSD的意义外方控股阶段单一土地开发业务围绕第一期8平方公里范围区域进行土地整理和土地转让,取得收入土地开发阶段同质化竞争激烈,低利润甚至负利润中方控股阶段--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调整主营业务,打造成以土地综合开发为龙头,以房产项目开发、公共设施配套服务、高科技投资等多种业务为支撑的业务格局532政策的财政支持:自2004年园区管委会将每年园区内商住地的拍卖总收入的5%分成给CSSD。根据CSSD每年对外招商的注册资本额和管理政府工程货币工程量,管委会将给予2%的招商代理费和3%的工程管理费。“五三二”政策有效期暂定5年,成了CSSD的有偿服务收入土地转让提成、招商代理费和工程管理费是对政府采购服务和外包职能的补贴,保证了CSSD主营业务收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土地价差补偿:管委会还承诺对CSSD转让的工业用地给予一定的价格补差确保工业用地转让的盈利产业楼投资建设:利用对外招商和工程建设的优势,CSSD介入园区工业标准厂房、代建厂房、打工楼等的建设和经营在产业楼投资建设销售运营上获得长期稳定回报自身开发高档住宅和别墅:在园区独墅湖高档住宅区还拥有21公顷低成本的住宅用地,CSSD计划用5-8年的时间完成高档住宅和别墅项目的开发,04年周边楼盘最高价达到1.5万元/平方米通过住宅地产标杆性提升周边房价,提高盈利能力控股子公司中新置地开发住宅房地产:与地产经营管理公司共同投资6亿元成立中新置地,从事工业、商业和住宅房地产开发,包括湖左岸等高尚住宅、左岸商业街等高档商业、苏虹苏春工业坊标准厂房和配套的打工楼以目前市场价格在地价上有1亿美元以上的利润储备,成为重要的中短期利润支柱参股房地产开发:参股建屋、华新国际园区地产开发公司,协同多方力量进行园区开发在5年时间内房价上涨3倍多(4)苏州工业园的借鉴园区开发企业的利润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开发为基础的丰富业务模式;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为苏州工业园的开发提供良好的财务支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程序,实施严格中有灵活的规划管理,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从政府政策、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等角度帮助入园企业成功,吸引产业巨头入驻,成功打造出产业链,加速了园区的繁荣;实现了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分离,政企分开,各司其职,兼顾行政导向和效益导向,管委会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则是中外合资的企业法人,具体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开发事项。3、技术密集型开发区案例——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1)基本情况。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5平方公里。目前进区的项目近60个,总投资超过12亿美元。1999年,上海市政府决定“聚焦张江”,园区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和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聚各路英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把张江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域。

张江示范区将全面启动“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制定示范区建设规划;将扩大为300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多园”的格局;将通过理念更新、机制再造、转型突破、功能辐射,在更为广袤的地域,推动内涵式、跨越式、开放式发展。

张江示范区将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特区建设、科技金融改革等一系列先行先试;将着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更加健全的体制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有力的保障推动自主创新再次集聚和裂变。(2)发展阶段。寻找方向寻找方向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阶段1:1992-1998阶段2:1998-2002年阶段3:2002年至今表2.10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发展历程没有主导产业上海加大了对张江的支持力度“聚焦张江”活动,加大了宣传,使张江成为上海的高科技中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微电子行业抓住了第一批跨国微电子产业入驻中国的契机,但在园区管理和基础设施上管理落后,发展缓慢·具有前瞻性地大力促成与中芯国际的合作并以其作为产业核心·配套产业入驻,集聚效应成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力资源基地制药业第一批小规模制药业入驻制药企业稳步增长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力资源基地(3)对非洲开发区建设的启示。张江高科通过丰富的融资手段打造多元化融资平台,同时实现从土地开发向多元业务的控股公司转型表2.11张江高科技园区融资方式1992-1999年“滚动空转开发”模式1999年-目前的多元化融资模式融资方式张江高科技园区启动后前八年,主要实行以土地开发、批租为主的“滚动空转开发”模式其套路为:政府注入土地,开发公司以土地使用权向银行贷款获取开发资金,然后再批租土地、引进项目张江开发公司与上海久事公司共同设立了股份公司,并于1997年在上交所上市,统一负责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土地成片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转让及综合经营。张江公司这种模式,拓宽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对开发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引入了建设经验丰富的股东2001年将土地资本转变为高科技项目股权融资30亿。高科技产业的增资扩股:96年上市募集资金1.3亿元,98年和01年两次配股,其中01年10:8的超比例配股,募集股市资金7.2亿元,为母公司创造了1.6亿的股权投资差额其它手段:除国开行长期低息基本建设贷款、公司债券、海外融资等直接融资之外,还充分运用股权经营、政府回租、杠杆收购、增资扩股等各种金融工具,多渠道融资50多亿元人民币。搭建风险投资平台:通过构筑孵化器、创建技术产权交易所、推荐区内企业到海内外上市等,搭建了风险投资平台,投资1980万元参与组建了注册资金1.7亿的张江创投,投资3550万元增资成立注册资金1个亿的浦东创投,并吸引了投资公司5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10多亿元,该体系使得投资家从种子期投入、产业发展直到变现退出都有了条件,实现良性循环效果对比后一种模式上张江园区每投入1元钱,就吸引了14元民间资本、12美元外资园区依托这股活力,两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前八年。·完成土地开发8平方公里,相当于前八年4倍;·固定资产投资102.6亿元,相当于前八年的24倍;共引进项目231个,相当于前八年的5.4倍;·吸引外资45.6亿美元,相当于前八年36倍;吸引内资51.5亿元,相当于前八年的26倍。4、多园化开发区案例——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模式——实行大管委会和各园区管委会两级管理体制北京市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是由分布在各区县的相互独立的5园1区组成的。为了加快首都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政策,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园区,成立了大管委会,实行大管委会和各园区管委会两级管理体制。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各园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每个开发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划基本是由所属政府决定。如海淀园采取管委会与行政区分离的方式,税收、工商都由海淀区政府负责,管委会进行落实政策,协调企业与政府各方面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企业服务等。在兴县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采取封闭式的管委会管理体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是各独立园区之间的政策不统一,形成竞争;转变政府职能和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原有行政体制的制约,如大管委会确定的有些政策和制度创新难以在行政区体系中得到贯彻。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国务院批准的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目前城市建成区约16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县级杨陵区,有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1)“杨凌示范区”模式的主要做法①省部共建和厅局共建的管理体制。独特作为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领导管理体制,由国家科技部等23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建设,陕西省政府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②)众多的优惠政策支持。杨凌示范区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③指导原则:“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④明确的建设目标。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⑤雄厚的科教资源支撑。杨凌示范区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做科技后盾。⑥优越的地理位置。杨凌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腹地,地处西安——宝鸡中心位置。距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公里。郑西宝鸡高速客运专线途径杨凌,建成后15分钟可达西安。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从杨凌穿境而过,477铁路货运专线、530万吨铁路货运站保障物流运输。(2)“杨凌示范区”模式的主要内容将杨凌示范区作为一个模式来看,包括的主要的杨凌示范区已经形成了由城镇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内容构成。在生态旅游建设方面,杨凌还有当地旅游资源作依托,可以相互带动。表2.12目前“杨凌示范区”模式内容构成主要板块主要内容城市建设生态旅游园区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杨凌农林博览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水上运动中心、教稼园、有机体验开心农场、秦岭山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树木园(观赏美景、增长知识)所当地旅游资源、景点农大校区、五台山(绿地)、隋泰陵、崔西沟民俗村特色产业4类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资产业、生物材料产业和生物育种产业四个产业方向;6类绿色食品工业:肉类制品加工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果品加工企业、蜂产品加工企业、保健食品加工企业、低碳新材料板材加工企业、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面粉、大米加工等粮食加工、蛋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已起步(3)“杨凌示范区”模式对东非农业开发区建设的借鉴与启示“杨凌示范区”从1997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经历了近15年的建设与发展,以上所呈现的是目前杨凌示范区现状,与最初规划建设时期相比无疑会更加成熟、完善和发达。在借鉴杨凌示范区模式时,有必要照顾到拟建类似开发区国家、地区的条件、优势、限制与不足,在时间规划上对采纳杨凌模式内容在时间进展上进行安排,在项目不同时期按照可行性合理采纳杨凌模式的具体内容。具体到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两国借鉴杨凌示范区的问题上,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借鉴杨凌开发区模式时,要注意到其管理模式特点在非洲的不可复制性,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探索企业主导开发区建设管理的模式。②必须注意到杨凌示范区一直在享受众多国家相关政策优惠,是一片试验田,这一点在非洲同样不可复制;在非洲建设开发区则纯粹是企业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独立建设农业示范区时盈利能力问题的研究探讨,以使开发区经济可持续;③在开发区内容借鉴上,在非洲两国农业开发区建设初期应显然不能全盘照搬杨凌模式内容,应部分、合理,分期、分批采纳;④不拘泥与杨凌模式的经验、内容,根据当地条件与需求,进行创新。6、湛江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凭借重化工腾飞早在1984年,湛江就率先成为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作为我国首批建立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湛江开发区的工业产值不仅远远落后于大多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且还逐渐被部分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迎头赶上。(1)湛江开发区概况①产业定位失误、工业用地不足延缓湛江发展湛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滞后是以往“两水一牧”产业发展定位的体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经济开始迈人高速发展的时代,湛江却明显落后于时代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