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_第1页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_第2页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_第3页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_第4页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PAGEPAGE19第页(共18页)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指导老师*****摘要:农民一词本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民群体在自身发展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既不可动摇又充满局限的复杂的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宏观数据与实地调查信息的综合分析,从什么决定了农民主体作用入手探究我国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和产生的问题,从而就激发和利用农民主体作用促进农民群体自身发展并推动社会整体进步提出建议。关键词:农民群体主体作用现代化InvestigatingandResearchonExertionoftheFarmers’PrincipalFunctionWrittenbyCHENZhaoweiDirectedbyWULianghuaTheSummaryTheelementarymeaningofthewordfarmeristhelaborforcesthatworkattheagricultureproduce,theChinesepeasantry,thatareupagainsttheconstructionofthenew-typeruralarea,possesslimitedunshakeableandcomplexprincipalfunction,whentheyaredevelopingandpromotingthesocialdevelopmentasthewhole.Thisdissertationstartswiththequestion,whatdeterminesthefarmers’principalfunction,thenresearchesintotheexertionofthedomesticpeasantries’principalfunctionanditsproblem,bygeneralstudiesfromthecommunitydataandspotinvestigationinformation,atlasttotableaproposalisabouthowtoinspireandmakegooduseofthefarmers’principalfunctiontodeveloppeasantries’themselvesandsocietyasawhole.KeyWordsThepeasantryPrincipalfunctionModernization一、引言关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定义,国内外许多专家根据各自研究立场或地区发展水平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首先,“主体”一词就包含了三方面内涵:⑴事物的主要部分,⑵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⑶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1】《现代汉化与词典》,Page.1641,商务印书馆,1999【1】《现代汉化与词典》,Page.1641,商务印书馆,1999历史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农村建设分别将农民主体作用归结为农民现代化、农民发展和新型农民的培养。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本质是传统农民通过向新型农民的转变,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并在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文献回顾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农民主体作用叶汝贤在为潘逸阳的《农民主体论》作序时提出,从中国历史来看农民从来就是历史的主体,这是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家历史特点紧密相连。这样的历史主体性的根源是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性。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而农民阶级则是主体和主力军。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农民沦为被剥夺和淘汰的对象,资本家迫使农民离开家园变成雇佣工人,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原始积累的全部过程的基础与必然结果,是农民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体之一的象征。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20世纪后期,依然不能漠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我国市场经济演进带来的巨大好处,例如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他们率先创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办起了被邓小平称之为历史创举的乡镇企业,吹响了向市场经济建设进军的号角。正如潘逸阳总结的那样:农民因为其历史作用而成为创造主体,同时还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现代化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也应证了人的因素才是现代化的关键,之于农民群体就是“三农”的现代化,就是他们的主体性质和能动作用。㈡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认识农民主体作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在社会结构中占很大的比重,基础大、数量大、比重大,共同造就了“三农”中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张晓梅在其专著《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脱贫致富都有赖于农民群体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文化观念的普及,站在人力资本的高度开发并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张晓梅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总结为农民群体受教育、科技投入、心理状况、卫生与身体状况、法制意识五个方面,将利用途径总结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城市迁移两个方面。从人力资本角度认识农民主体作用问题,就是从农民群体的人口状况、思想意识、经济、社会构成四个层面出发认识其自然形成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客观具备的促进发展的作用和通过主观实践产生的促进发展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样的主体作用立足点还在人的发展上。㈢从新农村建设角度认识农民主体作用十七大后中央提出“三农”问题的重点应向“建设”转变,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个立场出发,《人民日报》刊载的李燕凌的文章认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集中体现在:⑴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⑵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⑶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⑷新型农民的培养;而从改善教育环境提高农民受教育观念以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培养新型农民是保证其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三、研究方法与假设㈠研究方法概述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农民主体作用的概念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重要本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通过调查,分析调查数据,验证相关假设,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如图3-1所示,本文把新型农民与农民群体的现代化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去考察这样三方面因素:⑴客观具备的自然形成的因素,包括人口和资源等,它们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物质基础;⑵客观具备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制度、宏观经济环境等,它们与自然因素一样是农民自身无法选择并客观存在的内外因素的总和;⑶实践产生的因素,包括受教育、科技文化等,它们是影响农民思想意识的因素,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的因素。在以上因素的制约和推动下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是通过其群体自身发展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表现出来的。分析这些因素及它们带来的发展结果的指标便可以相对全面的认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从图3-1框架的思路着手,本文首先开展文案调查,通过对各方面宏观数据的比较和归纳大致分析我国整体上的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现状,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出假设,为调查的指标体系的确立和最终形成问卷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阶段的实地调查分为结构化便利抽样和开放式小样本深访,最后汇总的信息通过统计技术和定性的分析,在全国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对川渝地区的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做出判断。假设1农村人口结构与土地资源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普遍的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化规律是递减的,如表3-1所示:表3-1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5019601970198019902001世界726663605652发达国家494034302827发展中国家837975716559中国878482807263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由此可见我国的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每十年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减少5.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6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4.4,八十年代以后这样的趋势愈加显著,说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十分突出,这样的趋势是农村人口作为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成分在国家城市化或者说现代化演进中发挥主体作用且潜力巨大的重要象征。农村人口基数大,在我国总人口中比重大,但农业用地资源却相对较少。以耕地为例,不仅全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的警戒线,还普遍存在质量下降退化严重的问题。此外,80年代后期到2001年虽然农村人口实现20个百分点以上的城市化转移,但至少有3400万以上的农民失去或减少了土地。以现有经济发展速度推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将下降到总人口的半数以下,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1】转引自《农民失地问题严重,国土资源部决心整顿》,中新网,2003-11-24这将造成包含社会经济文化在内的多方面影响。⑴按照我国人均耕地0.7亩计算,每征用1亩耕地有1/0.7≈1.5个农民被迫转移就业。87年到2001年非农建设征用耕地3394.6万亩,意味着有近6000万农民被迫就业转移。【2】转引自《征地剥夺农民两万亿,官员呼吁农民拥有土地》,中国三农网,2003-11-12农村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伴随了300万农民就业转移,这无疑会冲击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⑵失地农民收入增减不一,差距拉大,其消费支出结构出现城市化并实际降低其生活质量,如津、粤、辽、晋、渝、宁六地区失地农民03年净收入平均减少了108.8元。⑶失地农民家庭模式与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作为农村基本资源的耕地在人口和经济双重压力下面临的问题是复杂,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村年均15%的非农基建增长有其积极面,因为它是农民实现生产生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农民耕地减少或丧失带来的矛盾却有其消极面【1】转引自《农民失地问题严重,国土资源部决心整顿》,中新网,2003-11-24【2】转引自《征地剥夺农民两万亿,官员呼吁农民拥有土地》,中国三农网,2003-11-122产业状况及农民收入比较1978年至2001年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并将1981年开始的数据以五年为单位汇总入表3-2:表3-21981-2001年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年份GDP占比从业人员占比从业人员人均GDP(元)198131.846.423.768.118.413.5519.22807.81792.4198627.144.028.960.921.917.2884.34005.63343.1199124.542.133.459.721.418.91367.16563.95901.0199620.449.530.150.523.526.03981.820774.411411.4200115.251.133.650.022.327.74001.330133.315954.4资料来源:1993年1998年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表3-2可以判断第一产业的基本趋势是:GDP和从业人员占比均递减,从业人员人均GDP递增。通盘考虑1978年到2001年的数据还发现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就业人口比例年均约0.9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这样的转移每年为全国GDP拉动2.7%的增长。当年发表的《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认为,第一产业在GDP总量中的占比下降与人均GDP增长乏力的事实还反应出它对二、三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有力证明了农民群体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之一。但另一方面占据劳动力构成半数的第一产业仅贡献七分之一不到的GDP,1997年后第一产业人居GDP下降与三大产业人均GDP比值不断扩大都说明了农民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劳动力产业转移深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作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表现虽然现状略显艰难但潜力十分巨大。进一步截取2003年各省的数据,将它们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分为三个“梯队”并控制其变异系数。表3-32003年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区分(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省份数均值(元)MAXMIN选取样本样本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一梯队45552.6上海(6654)天津(4566)13.4%浙江(3)5389.0二梯队63494.3江苏(4239)河北(2853)15.5%福建(7)3494.3三梯队212138.0海南(2588)贵州(1565)15.4%安徽(22)2127.5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挑选出收入最接近“梯队”均值的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作为样本首先考察其当年农村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关系汇总入表3-4:表3-42003年农村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举例农村城镇加总浙江0.3640.3050.4418福建0.3300.3300.4170安徽0.3260.3110.4133全国平均0.3680.3220.4386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不管从样本还是全国平均数据来看农村基尼系数均高于城镇,即使纵向比较1978年到当年的数据这样的规律也存在。正如Dagum基尼系数分解理论【1】记城镇与农村人口份额分别为p1、p2,人口分别为s1、s2,平均收入分别为μ1、μ2,记城镇与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G1与G2,则合计的基尼为p1s1G1+p【1】记城镇与农村人口份额分别为p1、p2,人口分别为s1、s2,平均收入分别为μ1、μ2,记城镇与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G1与G2,则合计的基尼为p1s1G1+p2s2G2+(p1s2+p2s1)|μ1-μ2|/|μ1+μ表3-52003年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占比举例(%)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浙江47.843.34.64.3福建36.354.02.17.7安徽38.556.41.73.4全国平均35.058.82.53.7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或者说传统途径获得的收入依然重要,但在收入总量位于第一梯队的浙江省其比重已经低于50%且低于工资性收入,较其余两省均高出约10个百分点;代表农村居民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财产性收入浙江更是显著高于福建和安徽。进一步分析安徽的情况,该省当年,小于总体基尼系数,而其他三项收入基尼系数均超过0.4,用同样的方法纵向比较历史数据后便可证明该省农村基尼系数扩大主要受到其他三项收入的拉动,特别是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集中度趋高。综上,本文得到的两条结论:⑴收入来源构成是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成果的体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绝对数、比重及增收贡献度的提高说明农民作为贡献主体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本来巨大的提升空间可能被压缩。⑵公平分配既是农民群体合理分享发展成果又是这样一支主体力量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但作为贡献主体之一的他们并没有真正成为分享成果的主体。3农村文教娱乐比较三个样本省份文教及娱乐的支出结构汇总入表3-6:表3-6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结构举例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恩格尔系数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占比人均支出绝对值排名浙江30.3820.124531.113福建70.4500.109296.6510安徽220.4600.116184.6425全国平均—0.4560.121235.68—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正如恩格尔定律指出的那样,农民纯收入排名最靠前的浙江具有显著低于其他两省的食物支出比例,但三个省份的文教娱乐支出占比却并未出现太大差异,只是在绝对值拉动下三个省份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与收入存在一定秩相关关系,一方面看出农民增收并未有力促进其群体文教支出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尽管不显著但三个省份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随经济水平呈阶梯分布是事实,说明农民群体内部文化发展水平已经产生差距。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教普及程度及公平既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拓展这种主体作用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但农民群体本身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主管单位对于其价值认识还不够,农村文化教育不仅整体水平欠佳地区间不平衡也已出现。综上所述,以新型农民与农民群体现代化为立足点本文得出以下假设:假设1: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长久以来的提高方式显然过于狭窄且后劲不足;假设2:农民群体还处于对教育与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获得教育成果带来的实质性收益不足,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阶段;假设3:农民群体法律意识也有所提升,但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民作为分配主体之一的地位被忽略,农民群体真正的民主意识、政治素质不高四、重庆周边与川东北地区实地调查接下来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调研设计并制定了第一阶段结构化问卷和第二阶段开放式访谈问卷(见附录1和附录2)。因本文不是单纯的调研报告,故不对调研设计做过多赘述。调研第一阶段从08年6月开始至次年1月结束,采用便利抽样方式总共回收有效问卷90份,汇总入表4-1:表4-1问卷样本分布汇总一级地区二级地区14-18岁19-29岁30-39岁40-59岁60岁及以上合计主城周边巴南区广阳坝3231+12114+13+1137九龙坡区西彭1+12+1153714618万州冯家镇23122358涪陵普光镇1111132四川达州城区石桥111223宣汉土主211+1+12143渠县岩峰1121243四川巴中清江3+1222+1+172合计44131413119145344468272423890深色单元格部分为男性样本数加号代表访谈样本(总计10份且3份与结构化样本重合,不计入合计)上述样本数量和分布达到设计要求,编码后笔者使用了SPSS进行处理,但介于访问本身随机性的局限,处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保守的估计方法来对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㈠结构化问卷数据分析结构化问卷主体包括四部分,从农民日常生活逐渐深入至科教普及,政治生活与公共服务,经济生活,剖析影响其主体作用发挥的主客观因素。1.日常生活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体现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以此为思路重点调查了较能体现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八种家电的保有情况:保有最高的是电视和手机,样本涉及的47个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的达到42户,4户拥有两台或以上,39户拥有至少一台手机;保有最低的是空调和电脑,47个家庭中只有1户拥有空调,1户拥有电脑。上述数据与当年西部地区整体数据较吻合。思维方式现代化则首先要以对外界接触的频繁化为前提,因此问卷考察了样本外界信息接触和外出距离两个问题,分析得出两点基本结论:⑴样本中表示经常了解国家或地方新闻的有69人,19到29岁年龄段的27个样本达百,途径以电视为主;⑵有81人表示至少去过村社所在地的城区(以五个一级调查地为中心),19到59岁的74个样本中有40个离开过该采样城市,29人去过四川或重庆以外的地区,但男性占8成。思维方式现代化还表现为生活方式文明化。将五种休闲方式配对比较并量化后得出各自的平均优选次数排序从高到低为:麻将或纸牌(3.1)、看电视(2.6)、体育锻炼(1.7)、文化及文艺活动(1.3)、看书(0.7)。分析得出两点基本结论是:⑴被调查者在休闲方式上麻将和纸牌以平均3.1次的优选次数高出看书0.7次的3倍,但他们却一致同意聚众赌博是一种陋习;⑵此外虽然所有被调者均表示所在村舍组织过文体活动,但平均参与性评分只有45.7(附录1partⅠ.Q8),个人平均优选次数也仅有1.3次。2.科教普及科教普及既是农民群体思维现代化的前提又是其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保证。此次实地调查在科教普及方面主要关注农民的受教育意识。首先分析82位18以上受访人的受教育情况:⑴未接受过任何教育的4人,为60岁以上的3名女性和1名男性;⑵其余受访人受教育情况与当年西部整体情况较吻合,40人分布在初中,21人分布在小学,15人分布在高中且13人集中在第二年龄组;⑶有高中以上受教育经历的2人为1名20岁的回乡探亲大学生和1名33岁的村干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包括1名19岁以下和2名60岁以上样本在内的48人表示有外出务工经历,虽然他们一致表示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务工至少有一定帮助,但接受过的仅6人,占一成左右。其次考察被调查人对“上学读书”的认识也就是基本教育观念(附录1partⅡ.Q14),对其赋值分析后发现:⑴从第二组开始随着年龄递增上述观念逐渐弱化,19到29岁的年龄段以77的平均分最高,且略高出第一组的70;⑵“上学读书是增加收入的途径”这项贡献分值最多,对其“完全同意”的占近八成;⑶在男女教育平等方面呈现出较一致的认识是“女孩受教育也非常重要”。观念源于主观意识,那么就客观条件来说,样本涉及的65位家长对包括硬件设施、教学水平、周边环境、学风环境在内的所在地农村基础条件的综合评价偏向于基本满意,但当被问及经济压力与子女教育的关系时,35位家长选择了有一定压力,13位家长选择压力较大,3位家长表示压力难以承受,合计占比77%。问卷通过排序题考察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自身对于“新型农民”相应素质的认识,采用位秩赋值【1】把单个样本对该问题的态度排序由先到后依次赋予一定分值,如排第一的赋值5分,排第二的【1】把单个样本对该问题的态度排序由先到后依次赋予一定分值,如排第一的赋值5分,排第二的赋值4分,以此类推最后得出一个该选支的平均得分进而得出样本总体排序。3.农民政治生活与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不仅是农民“三化”的体现,也是保障农民群体基本权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对这两方面的考察可以为认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提供另一个视角。首先以相同方式分析18岁以上样本对农村基层干部应有素质的认识,一个综合的排序是:扎根实干意识、民生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组织政治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其次,设计几个独立单选题考察样本关于法律、农村群众组织、村务公开与基层民主及地方治安的态度:⑴包含所有样本的被访人均表示知道并愿意参与普法教育,其中22人曾参与过,近八成被访人认为法律知识是一种在生活中避免遭受侵害的手段;⑵63名18岁以上被访人不清楚自己所在村社是否存在民间组织或协会,占该组样本的近8成,13人表示所在村社有民间组织或协会,但只有6人是这些民间组织的成员;⑶82名18岁以上被访人均知道村务公开制度并称所在村社有这项制度,对于它的态度则是五成多的49名被访者表示对其并不了解,且21人集中分布在第二年龄组,7人表示这项制度作用不大实施与否无所谓;⑷82名18岁以上被访人中的10人认为“基层民主”对自己来说是个不知从何理解的概念,27人认为“基层民主”离自己的生活遥远,实行与否无所谓。⑸看图打分将被访人对所在村社的治安状况的看法量化,加权平均后得出分值为5.5,八个次级调查地的分值极差仅为0.78,说明接受访问的农民普遍认为所在村社的治安基本良好。最后考察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情况。不管问卷调查还是访问人现场观察,八个次级调查地所在的村社均有卫生所,被访人对卫生所的硬件设施,医疗水平和收费根据调查地不同存在差异,但上述三个方面的态度却普遍相关——对硬件设施满意的普遍对医疗水平和收费满意,反之亦然;将八个次级调查地的数据合并分析结果是被访人对于村舍卫生所的三个态度点均表示基本满意的占5成,总体满意率在70%。4.农民经济生活农村居民经济水平高低取决于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程度又表现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因此对它进行分析可以最直接地认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对样本经济情况的考察从家庭成员构成和收入水平入手,将月收入分布与家庭平均常住(包括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构成交叉列表如下4-2:表4-2家庭月总收入与家庭成员结构合计/平均户数141819647占比(%)29384013100平均常住家庭成员数23.54.14.04.04.03带来直接经济收入的成员数11.752.22.62.82.42劳动力平均负担12.01.91.531.431.72通过上表可以发现:⑴样本家庭收入分布的峰值出现在了1000至1999的区间,合计占比近八成;⑵家庭总收入与拥有的直接产生经济收入的成员数成正相关,与劳动力平均负担数成负相关,这两点的都与全国整体规律相符合。从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来看,务农收入依然是主流,但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6个家庭则均表示主要来源于本人或家庭其他成员外出务工;支出结构上依然以食品为主,平均在35%到40%,与当年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恩格尔系数持平。本次调查还重点关注了收入递增时的偏好,既被访人在满足基本生活开销的前提下如果收入增加时更愿意把增加部分用于何处,这样的偏好排序用秩赋值法分析后得到一个总的排序如下:农业生产投资、储蓄、医疗保健、教育或培训、文化活动或旅游。㈡开放式访谈调查概述08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开放式访谈结合本文框架并充分考虑结构化问卷的不足与可以深度挖掘的问题点拟定了提纲,访问旨在通过样本对提纲所描述问题的多角度启发性的陈述来较深层次地探究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访谈按照与前阶段相同的年龄段分组,每组选取一人进行,其中19岁以下男性一人与19至29岁的男女各一人与结构化问卷样本相重合。访谈首先希望了解被访人如何认识自己生活的农村与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不同,得到的意见核心倾向是城市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文教环境包括休闲娱乐环境,巴中清江年仅17的男性被访者初中毕业就到的巴中市区的餐馆打工,他的回答可以归纳为“城里上网比较方便,玩耍的场所也多”。参与访谈的10人中有7人有外出务工经验,提纲第二部分希望了解其对于外出务工的认识,重点在务工原因、现状和未来发展上。经过对意见的归纳比较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特征:⑴29岁以下的3人均表示外出务工的根本原因和以后的理想出路是留在城市发展,包括成家立业,除了24岁有职高学历的女性已经在打工的工厂担任上组长并表示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外,其余2人则称对现在工作不满意但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3人均表示希望能继续接受职业培训;⑵29岁以上的5人中,除一名36岁在汽修厂打工的已婚男性希望以后把妻女一同安排到县城居住外,另外一名62岁男性已经未在外务工,1人由于打工企业裁员返回农村,其余2人则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在外面务工多久要根据行情和身体状况来定,但总归是要回到农村生活,他们均对现在的或曾经的工作表示满意,尽管4人都希望能接受一些职业技能培训,但3人怀疑自己能否学会。第一阶段的调查被访人在新型农民应具备的素质排序上将职业技能和农业经营技能排在最后,本阶段则首先要被访人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这两种技能,得到综合的意见是:职业技能应该对外出务工有帮助,但自己缺乏获得的渠道,也很难判断应该学习何种职业技能,因为外出务工种类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至于家中从事的务农距离所谓的经营遥不可及,所在的村社也普遍是这样的情况,而相比起来基础文化、农业技能显然更实际,而较高的文化层次在村民看来也的确是“有出息”的象征;关于科学知识的看法,10名被访问者均认为的确应该多加学习但对他们来说不是缺少途径就是认为以自己的能力接受起来有点难度,总的来说还是略显遥远。访谈还关注了农民对自己家庭增收的看法。正在读普高的16岁女性被访人表示希望通过自己考上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改善家庭生活环境,2人表示对此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剩余7人的意见则集中在通过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员继续外出务工或找到更好的务工岗位上,他们同时认为在家从事传统务农很难对增收产生实质性的贡献,因为即使种植更好的作物品种依然很难带来像外出务工这么多的实质性增收况且农村也确实很难留下青壮年劳动力。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访谈获取的意见主要特征是:2名60岁以上的被访人都表示对自己的养老存在一定忧虑;8名19岁以上的被访人认为自己如果遭遇重大疾病可能将无所适从。㈢结论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体现在其群体作为价值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物质生活水平并积极了解接触外界事物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长久以来的提高方式显然过于狭窄且后劲不足;⑵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体现在其群体作为创造主体不断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或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文化科学素质,我国农村文教事业的发展、农民受教育意识的进步都从正面应证了这点,但总的来说农民群体还处于对教育与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获得教育成果带来的实质性收益不足,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阶段;⑶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体现在其群体作为社会公民主体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强化自身法律意识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享受社会公共福利上,事实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农民进一步享受到经济进步带来的增收,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福利待遇不断普及,农民群体法律意识也有所提升,但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民作为分配主体之一的地位被忽略,农民群体真正的民主意识、政治素质不高综上,我国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概括起来就是:农民群体自身的现代化程度通过其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动在不断提高,但困难很多、方式粗放、后劲不足,其对于自身是现代化主体之一的地位认识也不够。五、创造性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建议通过对我国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现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区域性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农民主体作用提出建议:⑴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农民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比总体较小,且地区差异大,来源单一,通常集中在简单劳动领域,整体而言截止2003年的保守估计是在农村4.8亿劳动力中有近2亿处于隐蔽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困境中,即使剩余的2亿多劳动力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产业升级时遭遇结构性失业的风险也很大,因此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摆脱困境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竞争力就需要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强化其对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办好乡镇职业教育。⑵深层次的新农村建设是改进和提升农民群体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现状是农民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占比还普遍不高,究其原因除了农民自身意识方面的保守闭塞外,农村地区缺乏文娱设施才是根本原因。所以加强硬件建设,引导农民参与对身心发展有利的文娱活动是从思维或精神层面开放观念摒弃愚昧并激发和促进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必要措施。⑶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一方面缓解大城市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消化难以实现远距离转移的部分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多层面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对促进乡镇经济和谐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作用显然大于远距离转移,而且客观来说农民在乡镇企业就业更能发挥自身建设家乡的主体作用。此外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被忽略的重要途径,是农民作为第一产业价值与创造主体发挥自身作用的根本。⑷发展基层农民群众组织,落实农村基本社会保障。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可以使农民群体以更集中的姿态和力量参与社会竞争维护自身权益,一些具有正式组织性质的协会是农民群众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手段,一些具有文教性质的协会还是农民提高自身修养丰富物质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此外,落实农村基本社会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加强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选择适合当地农民实际情况的医疗保障模式,制定切实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这些都是农民作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之一长久以来被漠视的问题症结,创造性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前提就是农民群体要成为有基本福利保障,获得合理发展收益的主体之一。六、结语本文以新型农民与农民现代化为视角,通过考察农民群体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与政治意识状况,对我国农民主体作用发挥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暴露的问题在定性与定量的基础上了做了简单分析和概括,也就进一步激发和利用农民主体作用提出了建议。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本文对它的探索只能选取一些特定的片段来进行,实地调研过程中也由于样本构成和数量方面的缺陷限制了定量分析技术的使用。但总的来说本文对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的探索研究是有成效的,今后本研究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推进加强:⑴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纳入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中,通过更大规模的标准化抽样对它进行数量化模型化的研究。⑵在研究过程中更多的引入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实例作为参考,拓宽研究视角。参考文献<1>潘逸阳,《农民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李小云左亭叶敬忠,《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5<5>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5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孔祥志,《聚焦“三农”:180位专家学者破解“三农”难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刘诗白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age.93,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李燕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日报》,第09版,2006-12-13<10>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9-4<14>王祖祥,《中部六省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J],06年第4期<14>李学灵张尚豪,《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与分解》:《统计研究》[J],05年第三期<16>《农民失地问题严重,国土资源部决心整顿》,中新网,2003-11-24<17>《征地剥夺农民两万亿,官员呼吁农民拥有土地》,中国三农网,2003-11-12附录1:附录1:农民主体作用发挥调查问卷(流水号【0】【】【】)S4问卷编号S1.访问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S2.访问进行地点_____区(县)_____镇(乡)_____村(社/组)S3.访问起止时间___月___日___时___分至___时___分(24小时制)S4.[单选]本问卷是否全部完成:1.是2.否(本题由访问审核人在访问结束后填写)亲爱的朋友:您好!接下来我们的访问将正式开始。访问过程中,访问员将对每个问题以口头的方式向您提出,语言将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希望您能认真思考后做出回答,并亲爱的朋友:您好!接下来我们的访问将正式开始。访问过程中,访问员将对每个问题以口头的方式向您提出,语言将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希望您能认真思考后做出回答,并使答案最真实地反映您所要表达的意志或最客观地说明具体事物或环境。本次访问采取的是无记名制,所采集的资料将全部用于非营利性目的的学术研究,所以尊重个人隐私是我们对您最基本的承诺。对您给予本次访问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表示由衷地感谢和敬佩。PARTⅰ.农民日常生活Q1.[填表]表01是对您家中拥有的电器或通讯工具情况的调查,请按照相关提示完成:电视电话手机冰箱洗衣机电脑微波炉空调1.是,我家拥有的数量是2.否,我家中没有(填写0)Q2.[单选]您平时是否通过各类媒体去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新闻?1.是,我有去了解2.否,我从未去了解过(若选择2请跳问Q3)Q3.[单选]您最常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国家及地方的新闻?1.电视2.广播3.报纸4.网络5.村镇的宣传栏Q4.[单选]您平时最长关注的新闻是:1.国际国内的时事政治2.农业生产3.地方经济4.文体5.科技Q5.[单选]到目前为止,您离开居住地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1.村(社/组)所在的乡镇上2.(以调查地为基准的中心城市)3.外省市4.国外5.我从未离开过现在居住的村(社/组)Q6.[配对比较]下面的表02中,我们列举了您可能参与的一些日常休闲活动,请根据您对它们的喜好程度将它们两两进行比较(以表格的横向对纵向进行比较,黑色部分填写无效):麻将或纸牌体育锻炼看书看电视文艺及文化活动麻将或纸牌体育锻炼看书看电视文艺及文化活动Q7.[单选]农闲、节假日和集会是现代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您所在的村/镇组织过文艺演出、体育竞技比赛等类似的文体活动吗?是的,有组织2.否,没有组织过(若选择2请跳问Q9)Q8.[填表]请根据您对身边的类似文体活动的看法填写下表03:陈述项目评价选项(限选一项)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这样的文体活动很重要我身边的文体活动开展得充分我身边的文体活动开展得令人满意我乐意参加这样的文体活动Q9.[填表]请根据相关描述完成表04:同意不同意①聚众赌博是一种陋习。②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合理的。③生育孩子是女性最重要的“使命”。④适龄女孩前往学校接受教育非常重要。⑤诚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⑥“科学”对我来说空洞而遥远,所以无所谓。⑦邻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所以邻里之间关系好坏无所谓。⑧尊敬老人是一种美德,包括尊敬并不相识的老者。⑨奥运的召开与我关系不大,所以关心奥运与否无所谓。⑩通过合法手段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是值得赞美和学习的。PARTⅱ.农民科教普及状况Q10.[单选]您最多接受过:1.小学教育2.初中(包括同等学历)教育3.高中(包括同等学历)教育4.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5.我从未前往学校接受教育Q11.[单选]您是否有外出务工的经历?1.有,我有外出务工的经历2.否,我毫无外出务工的经历(若选择2请跳问14)Q12.[单选]外出务工前您是否参加过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1.是,我参加过2.否,我没参加过Q13.[单选]您认为这样的劳动技能培训对于自身外出务工的帮助程度是:1.相当有帮助2.有一定帮助3.几乎没有帮助Q14.[填表]请根据您自身对于“上学读书”的看法完成表05:陈述项目评价选项(限选一项)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上学读书”是增加今后收入的重要途径20100-10“上学读书”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20100-10“上学读书”是男孩子的事情,女孩子没有必要-1001020“上学读书”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修养20100-10下一代“上学读书”的问题是事关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20100-10Q15.[排序]培育新型农民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核心。对于“新型农民”所应具备的素质,请您将下列的项目依照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表06相关表述①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或外出务工所应有的工作技能②农业技术技能——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相关技术③基础文化知识——基础教育(9年义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技能④农业经营技能——从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所应有的管理能力和市场辨别能力⑤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9年义务教育)以上所提供的知识技能,包括普高、职高、高等教育表07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Q16.[单选]请问您目前的身份是是:1.学生(高等教育除外)2.学生家长(有子女或孙子女/外孙子女正值学龄阶段,高等教育除外)3.以上都不是Q17.[填表](若Q16选择2请回答此题)您或您的后代对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的基础教育(小学至初中)的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教师水平等)的满意度如何,请根据提示完成表08:陈述项目评价选项(限选一项)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我不清楚或不好评价所就读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的学风环境Q18.[单选](若Q16选择2请回答此题)坦率地说,根据您家(孙子女/外孙子女所在的家庭)的经济情况,保证他们完成现阶段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是:1.有一定经济压力,但尚能承受2.经济压力较大,但勉强可以承受3.经济压力过大,准备中止他们现阶段的教育4.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压力Q19.[填表](若Q16选择1或2请回答此题)请根据您对高等教育的看法完成表09:12345经济上能否承受依然是我或我的后代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参考依据即使在经济上遇到困难也会尽力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争取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与否非常重要,是事关个人甚至家庭前途的关键接受高等教育与否完全不重要,与个人以后的发展也关系不大支持我或我的后代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和共识就我或我的后代是否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家庭内部分歧极大坦率地说,如果需要供养一名大学生,家庭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坦率地说,如果需要供养一名大学生,家庭不能承受的PARTⅲ.农民政治生活与农村公共服务Q20*.[排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它的构成主体,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所应具备的意识包括多个方面。请您根据自己的认识,将以下所列举的各种意识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表10相关表述①市场经济意识——懂得并会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主动带领周围的人致富奔小康的觉悟②民生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能主动为周围群众解决各种生活困难③改革开放意识——善于引入先进经验,主动认识和规避不足,与时俱进,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④扎根实干意识——能够扎根农村,不畏艰苦,切实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的精神⑤组织政治意识——善于把握社会政治动态,在基层做好民主改革与民主工作,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表11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Q21.[单选]请问您对在农村居民普法教育的认知情况是:1.我知道普法教育活动,并或多或少的参与过2.我知道普法教育活动,虽然还未参与过,但还是很想参与的3.我知道普法教育活动,但我根本不想参与4.我完全不想参与普法教育活动Q22.[单选](若Q21选择1或2请回答此题)法律知识对您来说,最主要意味着是:1.在生活中避免遭受各种侵害的手段2.维护甚至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合法权利的途径3.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方面4.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的根本方式Q23*.[单选]您所在的村/社有类似于老年人协会、文化队之类的民间组织或协会吗?1.有,而且我是(曾经是)其中的成员2.有,但我不曾加入过3.不清楚是否存在Q24*.[单选]您知道所谓的“村务公开”制度吗?1.是的,我知道2.否,我不知道Q25*.[单选]您对“村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