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_第1页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_第2页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_第3页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_第4页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录序言 2第一章心血管病概论 5第一节病因 6第二节“2多1少” 9第三节致病机理 12第四节早防早诊早治 14心血管病各论 15第二章高脂和高脂蛋白血症 15第一节高脂血症 16第二节高脂蛋白血症 19第三节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 26第四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8第五节混合性高脂血症 33第三章高血压病 37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 40第二节妊娠高血压 48第四章原发性肥胖病 51第五章糖尿病 57第一节II型糖尿病 59第二节I型糖尿病 64第六章痛风病 70第一节单纯性痛风病 71第二节混合性痛风病 74第七章慢性高山病 79第一节高原肺源性心脏病 80第二节高原高血压和低血压 81第三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82参考文献 84序言一,据7~8年前报道,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并且还在逐年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重超标和肥胖人不断增多,导致高血压、肥胖病、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若不早防,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还会不断上升,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二,病因:人类早已知道,心血管病是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什么原因导致代谢障碍?就是5大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如低张性、血液与循环性、中毒性、疾病性缺氧和遗传性缺氧,使人体血氧含量长期降低,或间断反复降低,引起食物糖、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代谢障碍,产生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同时血氧含量降低也能引起全身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产生酮体、尿酸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根源。人体对缺氧虽有多种代偿功能如心跳、呼吸加快,红血球增多等,但若有几种缺氧积累加重,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必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和组织器官引起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必须长期严防多因素缺氧,确保人体细胞代谢——每分每秒不能停止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就必须减少和消除多因素缺氧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例如孕子宫挤压腹主动脉,使血液循环受阻,能导致孕妇多器官慢性缺血缺氧,引起妊娠高血压,肝性黄疸,肾性蛋白尿,妊娠糖尿病,缺氧性脑病子痫等心血管病;用5种体位减轻孕子宫对腹后壁大血管的挤压,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妊娠高血压和多器官受损。三,发病机理:由于多因素导致人体血氧含量降低,引起细胞分解代谢障碍,产生酸性物质和氧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能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早期自由基主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全身动脉收缩-痉挛,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时间长了,导致血管壁纤维硬化,管腔狭窄;中期由于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逐步加重,导致组织器官微循环缺血缺氧和供氧中断,引起组织器官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源性“2多1少”,损伤器官使器官细胞肿大、凋亡,数量减少,被血浆脂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充填,形成弥漫性纤维硬化瘢痕,使器官功能不断衰退,从而引起以血压升高、肥胖、糖尿、痛风等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四,心血管病一旦形成,全身动脉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器官细胞肿大、凋亡,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使多器官功能不断衰退,疾病形成后就很难恢复;长期服药只能减轻症状;同时缺氧未消除,细胞代谢障碍仍存在,遇到劳累、情绪激动、寒冷等刺激,引起全身动脉收缩-痉挛,缺氧加重使血压大幅度升高,随时可导致心或脑血管破裂而终,占死因的95%;故必须早防、早诊、早治。五,三早:心血管病是完全可以早防、早诊、早治的。因为只要减少和消除多因素缺氧,早期发现前期病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消除前期病变,心血管病就不能形成。早诊:定期普查,早期发现前期病变,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早防:心血管病必须早防,及时查明不同患者代谢障碍的主要缺氧原因,减少或消除主要缺氧因素,使细胞代谢恢复正常。早治:就是治疗前期病变,长期保持血脂、血糖、血尿酸含量正常,把心血管病消灭在早期。例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的主要缺氧原因是长期“三高“饮食,导致血脂、血糖或血尿酸含量过高,减少食量,加强活动,同时查明和消除其它因素缺氧,使血脂、血糖、尿酸恢复正常。六,三早的好处:能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下降,使人类体质增强,寿命延长,可为社会增加劳动力和财富;能保护人类遗传物质基因染色体结构的相对稳定,减少新遗传性心血管的形成。若不早防,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将会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不断提早,使人类寿命缩短。七,两点说明:本文总共7章,每章都是讨论病因(多因素缺氧)和大同小异的发病机理,显得重复较多;但由于缺氧的类型不同,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如低张性缺氧、血液与循环性缺氧等5大缺氧因素,都能引起心血管病,缺氧类型不同,危害大小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为了把不同心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说清楚,故又不得不重复。由于笔者个人学识、能力有限,疏漏、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作者:明英2014年7月15日农历6月19日第一章心血管病概论人类早已知道心血管病是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是由于5大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使血氧含量降低,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引起消化道内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产生乳酸、酮体、尿酸等酸性物质和自由基增多,释放能量(ATP)减少,产生外源性“2多1少”经门静脉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同时也能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尿酸和自由基增多,释放ATP减少,形成内源性“2多1少”;内外源性“2多1少”早期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引起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中期因全身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多器官微循环血氧供给不断减少和中断,损伤多组织器官结构-功能,从而引起以血压升高、肥胖、糖尿、痛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由于人类祖先长期在氧气充足的环境里产生、生存、进化和发展,食物分解代谢和细胞核酸分解代谢都能充分氧化,最终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即时排出体外,故不会损伤人体细胞导致疾病。现代由于人口增多,工农交通业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吸烟,饮食过量,活动过少、多种慢性病等,均可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使血氧含量长期降低、或反复降低,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必引起食物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所以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据几年前报道,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为1700万,并仍在逐年上升。现在年轻人冠状动脉硬化,血栓阻塞,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不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心。因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禁止吸烟,严防饮食过量,加强活动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是早防心血管病和新遗传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当务之急。第一节病因心血管病的病因就是五大因素缺氧,即低张性缺氧、血液与循环性缺氧、疾病性缺氧、细胞中毒性缺氧,遗传性缺氧。它们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或间断反复缺氧;在人体内只要存在1~2种缺氧积累加重,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必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导致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原因。一,低张性缺氧:由于空气中的氧含量和氧分压下降,使动脉血氧含量和氧分压低于正常水平,即低张性缺氧。如果吸气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到60mmHg时即可引起缺氧症状。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一)空气污染:大工厂、矿山排出大量废气,矿物灰尘等;城市汽车过多,排出大量有害尾气;室内外空气长期不流通,高山空气氧分压过低等,均可导致低张性缺氧;厨房CO等废气不能及时排出,可引起细胞中毒性缺氧。(二)先天性心血管缺陷:如先天性动-静脉漏,房室间隔缺损,右心血液向左心分流达心输出量的50%时,使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可引起低张性缺氧。(三)长期吸烟:烟雾在肺泡、支气管停留时间较长,使氧气吸入减少;同时烟雾含有大量尼古丁、CO、氰化物等有害物质,可引起低张性缺氧和中毒性缺氧;低张性缺氧早期损伤支气管内膜,引起应激反应和支气管痉挛,形成慢性支气管炎,又导致全身低张性缺氧。二,血液-循环性缺氧: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脂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从而引起血液与循环性缺氧。(一)长期“三高”饮食:引起血糖、血脂、血浆脂蛋白浓度增高,使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和血氧含量降低,可导致血液-循环性缺氧,引起消化道内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产生乳酸、尿酸、酮体等酸性物质和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形成外源性“2多1少”,经门静脉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二)先天性主动脉或肾动脉狭窄,后天孕子宫或腹腔巨大肿瘤挤压主动脉或肾动脉,使血液循环阻力增高,循环速度减慢,也可导致血液与循环性缺氧;三,疾病性缺氧(即缺血性缺氧):如慢性肾炎、肾结核、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可引起全身小动脉反复痉挛和缺血缺氧。如肺部感染引起慢性气管炎,过敏原引起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贫血红血球过少等,均可导致人体慢性缺血缺氧。四,细胞中毒性缺氧:由于细胞中毒不能利用氧,引起的缺氧为中毒性缺氧。如氰化物慢性中毒:HCN、KCN、NaCN、NH4CN可由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再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导致呼吸链中断,使细胞不能利用氧,从而引起中毒性缺氧:如CO慢性中毒:CO进入人体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比氧血红蛋白(HbO2)稳定210倍,极不容易分解;同时CO还能抑制HbO2释放氧,即使是少量CO也能导致人体慢性中毒性缺氧。五,遗传性缺氧:由于细胞遗传物质基因缺失、缺陷、或变异,导致代谢过程中酶、辅酶、受体的缺失、缺陷、或变异(遗传物质基因变异)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血管,使动脉收缩和痉挛引起的缺氧为遗传性缺氧;举例说明:如1,先天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遗传性缺氧)引起蚕豆嘧啶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坏红细胞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如2,先天脂蛋白脂酶缺乏导致血乳糜粒和甘油三脂(TG)代谢障碍,使血浆TG和乳糜粒含量增高、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即遗传性缺氧)导致血液-循环性缺氧,引起高乳糜粒血症;如3,患者细胞膜表面缺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即遗传性缺氧)引起血浆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代谢障碍,使血浆TC和LDL-c浓度增高(即遗传性缺氧)导致血液-循环性缺氧,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因为脂蛋白脂酶缺乏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都是遗传物质基因变异所致。人体对缺氧虽然有多种代偿功能,如呼吸、心跳加快,红血球代偿性增加、代谢过程中各种酶代偿性增多等,均可减轻缺氧;但若缺氧过重,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就可以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导致人体缺氧的原因很多,对每个人来说,只要存在1~2种缺氧累积加重,即可引起食物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即可导致高血压、肥胖、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例如有的人长期吸烟(存在低张性缺氧和缺血性缺氧),同时又长期三高(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导致血液-循环性缺氧,所以在长期吸烟和三高饮食人群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达50~80%。第二节“2多1少”的原因及危害一,“2多1少”产生的原因:在血氧含量充足的条件下,食物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都能充分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时排出体外,产生足够的能量(ATP)供合成代谢消耗,故不会引起疾病。但在人体缺氧超过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就会引起食物在消化道细胞内分解代谢障碍:糖酵解增强产生乳酸增多;脂肪分解代谢产生酮体增多;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分解代谢产生的ATP都大大减少,产生外源性“2多1少”;同时血氧含量减少使细胞内缺氧和缺ATP,促使细胞内核酸分解加速,ATP分解成ADP-AMP-腺苷…次黄嘌呤时发生代谢障碍(停滞),在大量黄嘌呤氧化酶(XO)的催化下使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黄嘌呤最终在XO的催化下也不能充分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产生ATP减少,产生内源性“2多1少”。缺氧时XO为何增多?因为人体缺氧时引起代谢障碍,导致氧自由基增多,损伤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肿大,细胞外的钠、钙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Ca2+增多,能激活几种蛋白酶,其中蛋白酶Captain被激活,能不可逆地催化黄嘌呤脱氢酶(XD)转变成黄嘌呤氧化酶(XO)。不缺氧时XD最多占90%,缺氧时大量XD转化为XO,所以缺氧时XO大大增加。二,“2多1少”的危害:(一)ATP减少的危害:1,ATP减少能引起合成代谢障碍,使血糖、血脂不能及时合成糖原和脂肪储存,导致血糖、血脂浓度增高,使血氧含量降低,引起缺氧不断加重的恶性循环。2,ATP减少能促使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ATP分解成ADP-AMP-腺苷…次黄嘌呤后即代谢障碍),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XO)的催化下生成黄嘌呤;黄嘌呤代谢障碍,生成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内源性“2多1少”;(二)自由基增多的危害:氧自由基氧化能力很强,能损伤多种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肿大、变性、凋亡(即坏死)。1,损伤红细胞:如羟基(OH)使二价铁血红蛋白(HbFe2+)氧化生成三价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很稳定,不易离解,使血红蛋白不断减少,导致缺血性缺氧。如自由基能损伤红细胞膜结构,使红血球变性,聚集成团成串,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最终使红血球破裂、凋亡贫血,导致缺血性缺氧;所以临床可见,心血管病患者多有轻~中度贫血。2,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自由基损伤全身动脉和微循环小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导致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免疫细胞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导致大中小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增厚、管腔狭窄,导致缺血性缺氧;3,损伤血管内膜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单层细胞,构成血管内膜,内膜有多种重要功能:如1)血管内膜能促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2)能产生1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防止和抵抗血栓形成,故血管内膜是保护血管结构-功能完整的重要防线;3)内皮细胞能合成、分泌血管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如内皮素和前列环素),有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维持血压稳定,抵抗血栓形成的功能;因此,血管内膜损伤是导致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器官微循环阻塞,引起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三)酸性物质增多的危害:1,尿酸增多:尿酸能与血浆阳离子结合,形成尿酸盐分子很小,可随血液运行至全身,沉积在多组织器官微循环小血管、大小关节、皮下等,形成大小不等的尿酸盐结石,随着时间的延长,结石增大,数量增多,阻塞和挤压局部组织器官微循环小血管,使组织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引起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多关节疼痛、变形,和多器官功能衰退,是引起痛风病根源。2,酮体(包括丙酮酸、β羟丁酸、乙酰乙酸)增多,可引起酸中毒;在糖尿病晚期,因血糖大量丢失,导致脂肪动用增强,产生大量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和血浆高渗性昏迷。第三节致病机理由于有5大因素可以导致人体缺氧,在人体内只要有1~2种缺氧因素就可以积累加重,使血氧含量降低,若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就能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人体:早期自由基主要是损伤血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痉挛,使血液细胞变性,聚集成团成串,阻塞微循环小血管;使血管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导致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纤维蛋白、糖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内膜下层;同时动脉反复痉挛,使动脉中层环形平滑肌代偿性增生肥厚,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可引起血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中期由于全身大中小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导致多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氧供给不断减少,使器官细胞缺血缺氧或供氧中断,引起器官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使器官细胞肿大,凋亡,数量不断减少,被血浆糖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免疫细胞等充填,在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心、脑、肾、胰等器官功能不断衰退,从而引起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心血管病都是慢性病,病程长达15~30年,病情发生发展的速度与缺氧程度直接相关;如果血脂、血糖、尿酸和血浆脂蛋白浓度长期增高,血氧含量长期持续降低,病情发展加快;如果是间断反复缺氧,程度较轻,病情发展可以减缓。总病程可分三个阶段:早期-血管损坏期,中期-器官损坏(疾病形成)期,晚期-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出现)期。一,早期-血管损坏期:由于多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或间断反复缺氧,使全身血氧含量降低,超过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可引起脂肪、糖、蛋白质在消化道细胞内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外源性“2多1少”,由门静脉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引起应激反应和全身大中小动脉收缩和痉挛,使动脉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导致血管内膜水肿、糜烂(小伤口);血浆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等沉积在内膜下层;同时小动脉长期反复痉挛,使动脉中层环形平滑肌代偿性增生肥厚,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全身大-中-小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增厚,管腔狭窄;多因素缺氧→分解代谢障碍→“2多1少”↓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脂蛋白等沉积血管壁↓动脉硬化,狭窄→器官血氧↓→“2多1少”↓组织器官细胞凋亡,纤维硬化→功能衰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图1,心血管病发病机理二,中期-器官损坏期:由于全身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导致多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氧供给不断减少和供氧中断,产生内源性“2多1少”,损伤组织器官细胞膜结构,使器官细胞肿大、凋亡,数量不断减少,被血浆糖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充填,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使多器官功能逐步衰退,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从而引起心血管病;如全身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引起高血压病;如胰岛细胞肿大、凋亡和数量减少,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逐步升高引起I型糖尿病;如尿酸盐等沉积在大小关节、皮下引起多关节疼痛,皮下结节等导致痛风病等。三,晚期-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出现)期:若缺氧病因不能减轻和消除,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使血压持续继续升高,心-脑-肾-胰等器官缺血缺氧进行性加重,使器官内弥漫性纤维硬化瘢痕的范围逐步扩大;由于心、脑耗氧量最大,故缺氧对心、脑损伤最重,脑血管壁硬化、狭窄、厚薄不均,当患者情绪激动、或用力过大时,血压大幅度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破裂、出血和心、脑衰竭的最多占95%;肾细胞凋亡、纤维硬化导致肾功能衰竭的约占5%。第四节早防早诊早治心血管病只能早防、早诊、早治,不能等待血管壁纤维硬化和多器官纤维瘢痕形成;这些病变形成以后器官功能就不能恢复;长期服药只能减轻症状;因为缺氧病因未消除,细胞代谢障碍和“2多1少“依然存在。只有消除缺氧因素,才能确保细胞代谢正常和前期病变血脂、血糖、尿酸浓度正常,心血管病就不可能形成,所以必须早防、早诊、早治;一,早诊即定期普查:血糖、血脂、血浆脂蛋白、尿酸浓度,了解细胞代谢是否正常,为早防早治提供依据。二,早防是关键:早防5大因素缺氧,才能确保人体细胞代谢正常,使血氧含量正常,才能使血糖、血脂、尿酸浓度正常。1,早防4大因素缺氧(即低张性、中毒性、血液-循环性和缺血性缺氧),确保代谢顺利进行,使血糖、血脂、血浆脂蛋白和尿酸含量长期维持正常水平,心血管病就不可能产生。2,早防遗传性缺氧:只要能早防前4种缺氧,就能减少和消除自由基损伤基因,遗传性缺氧就能随之减少。三,早治:就是控制和消除心血管病的前期病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浆高脂蛋白血症;只要早诊发现前期病变,及时查明缺氧原因,消除缺氧因素,使细胞代谢恢复正常,前期病变就能消失,就能把心血管病消灭在早期;因此,只要能作好三早,心血管病就一定能减少和消除,使人类健康水平增强,寿命延长。心血管病各论:第2~6章,第2章讨论心血管病的前期病变,即高脂和高脂蛋白血症;第3~6章分别讨论高血压病、肥胖病、糖尿病、痛风病、慢性高山病。高脂和高脂蛋白血症血脂主要是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脂(TG),血脂不溶于水,但都能与血浆载脂蛋白自然结合,形成脂蛋白大分子后均可溶于血浆。因此,血脂浓度过高必引起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故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是相依相存的,都是心血管病的前期病变。一,血脂:血脂就是血浆中的脂类,包括甘油三酯(TG)、胆固醇(HC)、磷脂(PL)和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又分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两者之和称总胆固醇(TC)。血脂主要是指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脂(TG)。脂肪即甘油三脂;脂质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类固醇。二,高脂血症:即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脂(TG)浓度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过低,均称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有4种:即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TC和TG均增高)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三,高脂蛋白血症:因为血脂(TC和TG)不溶于水,但都能与血浆中载脂蛋白自然结合,形成脂蛋白大分子后即可溶于血浆,随血运行到全身,被多组织器官细胞吸收、利用。因此,血脂浓度过高必引起血浆脂蛋白浓度过高,形成高脂蛋白血症。第一节高脂血症高脂血症: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脂(TG)浓度过高,超过正常同龄人的血脂水平,或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低于正常同龄人的水平,均称高脂血症。一,分类:根据高脂血症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一)原发性高脂血症(即遗传性高脂血症):由于家族遗传因素引起的高脂血症,为原发性高脂血症,或遗传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症等原发性高脂血症。(二)继发症性高脂血症(即后天性高脂血症):由于长期“三高”饮食,量过多,活动过少,导致血脂(甘油三酯、或胆固醇)浓度过高,从而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甘油三酯、胆固醇浓度均过高);继发性高脂血症主要是继发于超重、肥胖人群。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是心血管病的前期病变,在肥胖、高血压人群中,早期都有高血脂和高脂蛋白血症。前期病变的危害就是使血液浓缩,粘度增大,循环速度减慢,导致血氧含量降低,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酸性物质和自由基增多,能量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根源。二,病因:原发性高脂血症与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脂血症与长期“三高”饮食量过多,活动过少有关。(一)原发性高脂血症产生的原因:与遗传有关。1,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单基因突变、缺失、缺陷,可导致代谢过程中酶、辅酶的缺失、缺陷或变异、细胞膜表面受体缺失、缺陷或变异,均可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就是引起单纯性高脂血症的原因。2,先天合成血脂过多:正常情况下,肝脏和大肠能利用糖代谢中间产物合成胆固醇,约占人体总胆固醇的70~80%,若先天合成过多也能导致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小肠粘膜能利用脂肪代谢中间产物再合成甘油三脂,大约占总甘油三脂的10%,均由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如果先天合成过多也能导致遗传性高甘油三脂血症。3,血脂排出减少:正常情况下,血浆脂蛋白能被组织器官利用的只有1/3,2/3在肝内被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除和排出;若先天LDLR缺乏或功能降低,使血脂排出减少也能引起血脂浓度过高和血浆脂蛋白浓度过高;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就是由于先天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缺乏或缺陷,使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能经受体途径代谢,导致TC和LDL-c代谢障碍,使血浆TC和LDL-c浓度积累增高,从而引起FH。(二)继发性高脂血症产生的原因:主要与长期“三高”饮食,量偏多,活动过少有关。长期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量偏多,在小肠内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血糖、血脂浓度过高;如肥胖、糖尿病人都有继发性高血脂、高血糖等前期病变。三,分型及诊断标准:(一)分型:根据化验检测结果,高脂血症可分4种类型:即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二)诊断标准:1,高胆固醇血症:空腹血浆总胆固醇含量增高>5.72mmol/L,甘油三酯含量正常(<1.70mmol/L),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2,高甘油三酯血症:空腹血浆甘油三酯>1.70mmol/L,总胆固醇正常(<5.72mmol/L)可以确诊。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增高,总胆固醇含量>5.72mmol/L,甘油三酯>1.70mmol/L,可以确诊。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0.9mmol/L,可以确诊。因为高密度脂蛋白(HDL)分子最小,密度最高,能清除LDL,保护心脏和血管。若血浆HDL含量过低、或血脂(TG、HC)含量过高,均能损伤血管和多器官结构-功能,导致心血管病。总血脂正常值:我国健康成人的总血脂正常值为500~750mg%,胆固醇为150~230mg%,甘油三酯为90~120mg%,脂蛋白400mg%以上,高密度脂蛋白40mg%以上。正常情况下,血脂含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才能维持正常血液浓度、粘度和血压,给多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确保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高脂蛋白血症由于血脂(TG、TC)与血浆载脂蛋白自然结合形成脂蛋白大分子后能溶于血浆,随血运行到全身;因此,血脂浓度过高必引起血浆脂蛋白浓度过高,高脂血症必引起高脂蛋白血症。一,分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血液用电泳和超速离心后,根据血浆脂蛋白的组成成分不同,可分6种类型:I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FCS);病因是由于患者先天缺乏清除乳糜粒的脂蛋白脂酶,导致血浆乳糜粒代谢障碍,积累增多,故引起血浆乳糜粒、甘油三酯明显增高,TG/CH比值>5,胆固醇正常或轻度增高;乳糜粒含TG占85~95%,蛋白质含量最少,分子最大,比重最轻,能阻塞微循环小血管,故危害很大。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性,故称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但此型临床罕见。IIa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病因是由于患者先天细胞膜表面缺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导致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代谢障碍,使血浆CH和LDL-c浓度明显增高,LDL含CH40~50%,含TG7~10%。此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发病率较高,故危害最大。IIb型高脂蛋白血症(即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血CH和TG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都增高;由于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血CH、TG和LDL、VLDL均增高,此型临床最多见,危害最大,肥胖人群多属此型。III型高脂蛋白血症(宽β脂蛋白血症):血浆TG和CH均增高,TG/CH比值为1左右,中密度脂蛋白(IDL)增高。IV型高脂蛋白血症(β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由于长期高脂和高糖饮食,导致血浆TG明显增高,CH增高或正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糖耐量降低。V型高脂蛋白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血浆VLDL和CM均增高,VLDL中含TG64~80%,含CH7~14%,血浆CH和TG均增高。二,分类:6型高脂蛋白血症可分2大类:即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一)遗传性(单纯性)高脂蛋白血症: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高脂蛋白血症;如I型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和IIa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都是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由于父或母遗传所致。若不早防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患儿出生,随着时间的延长,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将会不断增多。(二)继发性(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IIb型~V型都是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除了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以外,多数是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因为饮食是混合性的(高脂、高糖、高蛋白),由于血氧含量降低引起代谢障碍,所以导致血脂TG、TC都增高,同时血糖、血尿酸也能增高。老人饮食长期单纯以高嘌呤蛋白为主食可引起单纯性痛风病。三,高脂蛋白血症的危害:由于血浆脂蛋白大分子浓度过高,导致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使血氧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必引起消化道内食物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不能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酮体、乳酸、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外源性“2多1少”;同时也能引起全身器官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尿酸和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内源性“2多1少”;因此,高脂蛋白血症的危害就是“2多1少”的危害:(一)ATP减少:ATP减少能导致细胞分解、合成代谢障碍;1,ATP减少能引起细胞内核酸(DNA)分解代谢障碍;ATP分解成ADP-AMP-腺苷-次黄嘌呤;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XO)的催化下生成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产生ATP减少,形成内源性“2多1少”;2,ATP减少能引起合成代谢障碍,使血脂、血糖不能及时合成脂肪和糖原储存,导致血糖、血脂浓度增高→血氧浓度降低→合成代谢障碍→血脂、血糖浓度更增高→缺氧更加重,形成缺氧的恶性循环。(二)酸性物质增多的危害:尿酸能与血液中阳离子结合生成尿酸盐分子小,能随血运行至全身多组织器官微循环小血管内,沉积在泌尿道、大小关节、皮下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尿酸盐结石,随时间的延长,结石增大、数量增多,阻塞和挤压局部血管和神经,就是引起痛风病的根源。血浆酮体增多能转变成乙酰CoA,再转变成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导致血脂浓度更高。(三)氧自由基的危害:氧自由基的氧化能力极强,能与各种细胞膜的脂质结合产生过氧化反应,损伤各种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水肿、凋亡:早期:损伤血液细胞,使血液细胞变性,聚集性增强,形成团串;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收缩,使缺氧加重;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水肿、凋亡,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内膜下层,时间长了,导致全身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增厚,管腔狭窄;中期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和管腔狭窄,导致全身多组织器官微循环小血管血氧供给不断减少和供氧中断,引起器官细胞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尿酸和自由基增多,ATP减少,损伤组织器官细胞,使细胞凋亡,数量减少,被糖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充填,在多组织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组织器官功能不断衰退,从而引起高血压、肥胖、痛风等心血管病。(四)由于肥胖、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细胞基因长期受到自由基的损伤,可导致基因缺乏、缺陷、或变异,从而引起代谢过程中酶、辅酶、受体的缺乏、缺陷、或变异,因此,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也能遗传;所以肥胖、高血压等心血管病都能遗传。若不早防继发性肥胖、高血压等心血管病,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也会不断增加。四,致病机理:高脂蛋白血症的危害就是使血氧含量降低,引起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心血管病的病程长短,与血浆脂蛋白浓度增高的程度直接相关;血浆脂蛋白浓度越高,血氧含量就越低,引起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也越重,损伤血管和器官的速度加快,使病程缩短;否则相反。早期自由基主要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和血液细胞膜结构,使血液细胞聚集成团成串,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导致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随着时间的延长,使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中期血管壁硬化和管腔狭窄导致多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氧供给逐步减少和供氧中断,又引起器官细胞代谢障碍,产生内源性“2多1少”,损伤器官细胞膜结构,使细胞肿大、凋亡,在器官内形成纤维化瘢痕,使功能不断衰退,逐步形成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等全身性疾病。高脂蛋白血症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导致心血管病总病程分三个阶段:早期-血管损坏期、中期-器官损坏期、晚期-器官衰竭期;这三个阶段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延伸、互相制约的。(一)早期-血管损坏期:由于长期“三高”饮食、遗传等多因素导致人体长期缺氧,使血氧含量降低,损伤血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膜的结构,引起应激反应和全身动脉收缩-痉挛,使血氧含量多次降低,导致血液细胞变性,聚集成微血栓,阻塞微循环;同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肿大,凋亡,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免疫细胞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全身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增厚,管腔狭窄。“三高”饮食→血氧↓,代谢障碍→“2多1少“↓动脉痉挛,内膜糜烂→脂蛋白等沉积于管壁↓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器官血氧↓,供氧中断↓细胞凋亡→多器官纤维硬化→功能衰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痛风等全身性疾病↓血压过高→心,脑血管破裂,功能衰竭图2,高脂蛋白血症的致病机理(二)中期-器官损坏期:由于全身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导致多组织器官内血氧供给不断减少和中断,引起器官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器官细胞,使器官细胞肿大、凋亡、数量不断减少;被血浆脂蛋白、纤维蛋白、糖蛋白、尿酸盐等充填,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导致心-脑-肾-胰等器官功能不断衰退,从而引起心血管病;如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冠心病;全身大、中、小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引起高血压;高乳糜粒血症阻塞胰岛微循环小血管,可引起急-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三)晚期-器官衰竭期:由于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使血压持续性升高;多器官内弥漫性纤维化瘢痕范围逐步扩大,导致多器官功能进行性衰退,遇到寒冷、或暴饮暴食等使缺氧加重,随时可能引起血压大幅度升高,导致心、或脑血管破裂而告终。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发现: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长期过高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五,三早:以早防为主。早防就是确保细胞代谢正常,把心血管病消灭在前期病变阶段,即长期保持血脂、血浆脂蛋白、血糖、尿酸浓度正常,心血管病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不早防前期病变,心血管病形成以后就不能治愈。(一)早诊:定期普查血脂、血糖、血浆脂蛋白、尿酸、血氧浓度,若有异常可为早防早治提供依据;(二)早防方法:1,早防早治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I型和IIa型由遗传所致。1)凡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高龄35岁怀孕者,在孕20周前应作产前诊断,若发现基因异常,有酶或辅酶的缺失、缺陷或变异者,及时终止妊娠,可减少患儿的出生。2)早防孕期缺氧损伤胎儿基因:孕20周后,孕妇应该保持减压体位,可防止孕子宫长时间挤压背后大血管,避免胎儿缺血缺氧。(多向左侧卧、多活动、多走动和散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仰卧、半仰卧、久站、久坐。请参阅参考文献《妊娠挤压病与难产》一书)。2,早防早治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与饮食有关,因为饮食主要由脂肪、糖和蛋白质组成,所以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多数是混合性的。主要防治方法:就是长期控制饮食量,坚持活动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标准体重,严防血液-循环性缺氧及其它三因素缺氧,确保细胞代谢正。第三节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FCS)是由于患者先天缺乏脂蛋白脂酶,引起甘油三酯(TG)和乳糜粒(CM)代谢障碍,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和乳糜粒浓度过高,引起高乳糜粒血症;脂蛋白乳糜粒分子最大,能随血运行到全身,能阻塞多器官微循环小血管,使器官内弥漫性缺血缺氧和供氧中断,引起器官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自由基损伤器官细胞膜结构,导致器官发炎、肿大,细胞肿大凋亡,使器官功能衰退,从而引起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又称脂蛋白脂酶缺乏症,或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I型。一,遗传方式及发病率:高乳糜粒血症是一种极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兄弟姐妹的患病率为25%,无症状的隐性基因携带者占50%,完全不携带此基因,也不患此病的占25%。FCS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二,病因:由于前辈缺乏脂蛋白脂酶(LPL);多种因素能损伤前辈细胞基因(已有研究发现LPL在22号染色体8P22位置),导致前辈脂蛋白脂酶缺乏,引起甘油三酯和乳糜粒代谢障碍,使血浆甘油三酯和乳糜粒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积累增多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和乳糜粒浓度异常增高,并能代代遗传,故在同一家族中的发病率明显高,1个人可导致几十、几百人以上发病。三,发病机理:因遗传导致患者脂蛋白脂酶缺乏,引起乳糜粒代谢障碍,使血浆甘油三酯、乳糜粒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和乳糜粒浓度异常增高(TG/CH的比值大于5);乳糜粒分子最大,含TG85~95%,随血运行到全身,阻塞多器官微循环小血管,导致器官细胞缺血缺氧或供氧中断,引起器官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从而引起高乳糜粒血症(病)。病程可分早、中、晚三个阶段:(一)早期-血管损伤期:由于脂蛋白乳糜粒分子最大,血浆乳糜粒浓度异常增高,随血运行到全身,使血氧含量降低,引起消化道食物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外源性“2多1少”由门静脉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自由基损伤全身动脉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导致血管内膜水肿、糜烂(小伤口);血浆脂蛋白乳糜粒、纤维蛋白等沉积在内膜下层;同时全身小动脉长期反复痉挛使动脉中层环形平滑肌增生肥厚,导致全身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逐步升高;(二)中期-器官损坏期:由于全身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氧供给不断减少或中断,引起组织器官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源性“2多1少”,自由基损伤器官细胞膜结构,使器官细胞肿大、凋亡、数量减少;血浆脂蛋白乳糜粒大分子、糖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导致多器官功能不断衰退,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能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如乳糜粒大分子阻塞胰腺微循环小血管,使胰腺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可引起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如消化道微循环小血管缺血缺氧,可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如视网膜小血管被阻塞,使视网膜苍白、视力下降;皮下小血管被阻塞,甘油三酯和乳糜粒沉积在皮下组织形成黄色瘤等病变。(三)晚期-器官衰竭期:由于多器官细胞凋亡,导致组织器官微循环小血管被阻塞的数量不断增多,器官内弥漫性纤维化瘢痕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时间的延长,使多器官功能进行性衰退,患儿10岁前后即可出现胃肠痉挛,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等病变,随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血管破裂而终。四,三早(一)早诊:在孕早期应调查每个孕妇家族遗传病史,若有家族遗传病史,在孕20周前应作产前诊断:检查胎儿遗传物质基因有无异常,酶、辅酶、受体有无异常。(二)早期防治:若孕20周前作产前诊断,若发现胎儿脂蛋白脂酶(LPL)缺乏;可及时终止妊娠,减少先天遗传病患儿的出生。高龄35岁怀孕者,在孕20周前也应该作同样的检查和处理。多种因素能损伤前辈细胞基因。(三)万一这种遗传病患儿已经出生,2012年底欧联盟首次批准,可用该病的基因药Glybera治疗有效,但价格昂贵,高达160万美元。第四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由于先天细胞膜表面缺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引起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代谢障碍,使血浆TC和LDL-c浓度积累大幅度增高,导致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使血氧含量明显降低,从而引起食物分解代谢障碍和全身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LDL-c大分子、纤维蛋白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引起全身大中小动脉管壁纤维硬化,管腔狭窄;导致多组织器官微循环缺血缺氧,损伤全身组织器官结构-功能,从而引起FH。一,分类及发病率:有两种类型。(一)纯合子FH:患者血浆胆固醇浓度比正常人高6~8倍;LDL-c高达600-1200mg/dl;但甘油三脂正常,病程短,发展快,童年10岁时发病,病情严重,发展迅速。(二)杂合子FH:患者血浆胆固醇浓度为300~400mg/dL是正常人的2~3倍,30~40岁发生心血管病,女性发病比男性晚10年。有的患者血浆胆固醇浓度增高幅度很小,但也能引起多种病变,症状较轻,出现较晚。发病率:在欧美、非洲是常见的遗传病之一。纯合子发病率为1/100万,杂合子发病率为1/500;二,病因: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引起低密度脂蛋白(LDL)分解代谢障碍,导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积累增高;Goldstein和Brown已研究发现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的类型有10多种。(一)遗传:由于患者先天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缺乏或异常,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使血浆TC和LDL-c浓度异常增高,使血液浓缩、粘度增大、红血球减少、血氧含量大幅度降低,从而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二)食物中胆固醇、饱和脂肪酸过多,消化吸收后也能导致血浆TC和LDL-c浓度增高,使血液浓缩、粘度增大,循环速度减慢,使血氧含量降低,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三)多因素缺氧:如大气污染,吸烟,年龄增长,长期活动过少,患慢性病等因素,均可引起血氧含量降低;人体内存在的缺氧因素越多,可积累加重,超过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必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多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引起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根源。三,发病机理:FH的病程长短与血浆TC和LDL-c浓度有关,血浆TC和LDL-c浓度越高,病程越短,发病越早;总病程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血管损坏期,中期-器官损坏期,晚期-器官衰竭期。(一)早期-血管损坏期:由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和LDL-c)大分子浓度大幅度增高,随血运行到全身,导致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使血氧含量明显降低,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和血液细胞,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痉挛,使血氧浓度再度降低;导致食物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和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LDL-c大分子、纤维蛋白、免疫细胞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全身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甚至瘤样扩张;(二)中期-器官损坏期:由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导致多组织器官微循环小血管缺血缺氧和供氧中断,引起器官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器官,使器官细胞肿大、凋亡、数量减少,TC、LDL-c大分子、纤维蛋白等沉积在心-脑-肾-胰等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阻塞微循环小血管,导致多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减少,使功能进性衰退,从而引起多种病变:如TC和LDL-c大分子沉积在全身大中小动脉、冠状动脉血管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沉积在心瓣膜和心内膜形成黄色瘤和瘢块,引起冠心病;沉积在多关节、肌腱引起关节炎、腱鞘炎、黄色瘤;沉积在眼睑皮下形成黄色瘤;沉积在角膜形成角膜弓等;纯合子在10岁左右即形成冠心病;杂合子在30岁以后出现冠心病,在冠心病死亡人数中占1/20。血浆TC、LDL-c水平越高,发病越早,病情越重。(三)晚期-器官衰竭期:晚期由于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管等大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加重、甚至出现瘤样扩张;同时因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过高,阻塞多器官微循环小血管,使器官内纤维化瘢痕范围不断扩大,导致器官功能衰退加重,随时可能发生致命性的并发症:如冠状血管阻塞、破裂,导致心衰;脑血管阻塞、破裂导致脑衰而告终。四,三早:遗传性高脂血症只能早诊、早防。早诊:孕早期调查有家族遗传史,父母有高胆固醇者应作以下检查:1,查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功能测定:LDLR活性在正常值的25%以下;2,查血浆总胆固醇(TC)浓度,若TC大于9.1mmol/L(350mg/dl)、LDL-c持续增高,TG正常或轻度增高,可以确诊;同时有家族遗传史,父或母有高胆固醇血症。(二)早防早治:1,重症高胆固醇血症:现在没有特效药治疗,只能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促进血脂的消耗,同时还要坚持服降脂药,使血TC和LDL-c含量长期保持正常水平。2,轻度高胆固醇血症:由于血浆TC和LDL-c浓度轻度增高的发病率高约1/500,危害的人数多,引起的病变也很多,如能引起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子宫肌瘤;与肝内胆管癌、胆囊癌、宫内膜癌发病密切相关。故要重视轻度高胆固醇血症的早防早治。早防早治方法:只能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促进血脂的消耗和排泄,若血浆TC和LDL-c仍然增高,就必须服降脂药,使血TC和LDL-c含量长期维持正常水平。1)严格控制饮食的质和量:不用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饮食,同时只能用低糖饮食,因为糖过多,肝-肠能利用血糖合成胆固醇过多,或肾排泄减少,均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2)减少-消除多因素缺氧:即减少和消除低张性、血液-循环性、缺血性、中毒性缺氧。临床观察和动物试验都表明:运动锻炼能增加血脂的消耗,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氧含量增加,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可促使血TC和LDL-c水平下降。3)如果血TC和LDL-c水平仍然过高,就必须坚持服降脂药,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减少,确保细胞代谢正常。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TC和LDL-c水平;同时还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药物负作用损伤肝、肾;发现副作用可以调换药物。(三)早防先天患儿出生:1,凡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高龄35岁怀孕者,在孕20周前应作产前诊断,若发现基因异常,有酶或辅酶的缺失、缺陷或变异者,可及时终止妊娠,减少患儿的出生。2,早防胎儿缺氧:孕20周后,孕妇应该保持减压体位,可防止孕子宫长时间挤压脊柱前大血管,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孕妇应多向左侧卧、多活动和散步,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孕妇应该避免仰卧、半仰卧、久站、久坐,避免子宫挤压背后大血管(请参阅参考文献《妊娠挤压病与难产》一书)。第五节继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即血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CH)浓度均增高,为混合性高脂血症。混合性高脂主要继发于肥胖人群,常与高血糖或高尿酸并存;由于血脂、血糖、尿酸浓度都明显增高,导致血浆脂蛋白、血糖、尿酸浓度都过高,使血液高度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使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血液循环性缺氧,从而引起食物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产生乳酸、酮体、尿酸等酸性物质和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形成外源性“2多1少”,由门静脉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早期自由基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和血液细胞膜结构,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痉挛,使血氧含量再降低,导致血液细胞聚集成团成串阻塞微血管,使全身血管内皮细胞肿大、凋亡,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大分子、糖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使血管壁粥样硬化增厚,管腔狭窄;中期血管壁硬化增厚,管腔狭窄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内弥漫性缺血缺氧和供氧中断,损伤组织器官细胞,使细胞肿大、凋亡,被血浆糖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小分子充填,在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使多组织器官功能不断衰退,引起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一,病因: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是长期“三高“饮食,量偏多;同时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缺氧;(一)“三高”饮食量偏多,活动过少:长期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量偏多,使血脂、血糖、血浆氨基酸浓度过高,随血运行到全身,导致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同时活动过少能量消耗过少,导致血液-循环性缺氧,使血氧含量降低,引起食物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根源;(二)多因素缺氧:由于生活环境中存在其它因素缺氧,只要人体内存在1~2种缺氧,积累加重达一定程度,超过人体代偿功能时必引起食物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内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二,致病机理:由于血脂TG、TC浓度过高,同时血糖、或血尿酸浓度过高,导致血液浓缩,粘度过高,循环速度减慢,使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随着时间的延长,即可形成心血管病。血脂、血糖、尿酸浓度越高,血氧含量就越低,病情发展就越快,否则相反。混合性高脂血症导致心血管病的总病程,分早、中、晚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互相延伸、互相影响的;早期主要以损伤血管为主,对器官微循环小血管和器官细胞也有损伤;中期主要以损伤器官为主,同时对全身血管也继续损伤;晚期并发症出现(血管-器官功能衰竭)期。(一)早期-血管损伤期:由于长期“三高”饮食量过多,初期刺激胰岛β细胞代偿性增生,胰岛素分泌不断增加2~3倍,使血糖、血脂、氨基酸大幅度升高和降低,引起食欲增强,体重不断增加和肥胖到一定程度,对人体健康不利,又刺激人体防卫功能,使脂肪细胞产生抗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原不能变成有活性的胰岛素,导致血脂、血糖、血浆脂蛋白大分子浓度不断增高,使血液浓缩,粘度增高,循环速度减慢,使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糖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血管壁硬化增厚、管腔狭窄不断加重。(二)中期-器官损伤期:全身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导致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氧供给不断减少或中断,引起器官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多组织器官细胞,使器官细胞肿大、凋亡、数量减少,被脂蛋白、糖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充填,在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故导致心、脑、肾、胰等器官功能进行性衰退,从而引起以血压升高、糖尿、痛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为何引起几种疾病?因为饮食中的主要成分脂肪、糖、蛋白质食入量过多,故肥胖人群大多数都有混合性高脂血症;同时还会引起高血糖、或高尿酸。若饮食以脂肪、蛋白质为主者,则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和痛风病;若饮食以脂肪、糖为主者,则引起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因此肥胖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痛风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均显著增高。(三)晚期-器官衰竭期:由于全身组织器官微循环阻塞,导致组织器官内纤维化瘢痕的范围不断扩大,功能进行性衰退,随着时间的延长,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遇到疲劳、情绪激动等,随时可能出现心、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心、脑功能衰竭。三,三早:混合性高脂血症、高血糖、或高尿酸都是心血管病的前期病变,只要能早期发现和消除前期病变,心血管病就不能形成,一旦形成就不可能治愈;所以必须早诊、早防、早治。(一)早诊:定期检查血脂(TG、CH)、血糖、尿酸浓度,可确诊混合性高脂血症,为早防早治提供依据。(二)早防早治:就是长期控制饮食的质和量,消除多因素缺氧,确保细胞代谢正常和血脂、血糖、尿酸浓度正常。1,长期控制饮食质和量,从小开始定量进食,若体重超标,及时减少食量,体重过低,适当增加食量;长期保持标准体重,使血脂、血糖含量正常,可早防血液-循环性缺氧使细胞代谢正常。2,改善环境,减少和消除大气污染,减少私人汽车,改善公共交通,消灭烟草和各种烟的制造,可早防低张性和中毒性缺氧。3,减少和消除急、慢性感染、过敏性疾病、气管炎、肾炎等慢性病的形成,可早防疾病性缺氧。4,凡有家族遗传病者和高龄35岁怀孕者,在孕20周前应作产前诊断,发现胚胎有遗传物质异常,可及时终止妊娠,可早防先天遗传性心血管病。第三章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由于多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引起消化道内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产生酮体、乳酸、尿酸和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形成外源性“2多1少”进入血液循环;早期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导致全身大中小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逐步升高,导致多器官缺血缺氧和供氧中断,进而引起器官细胞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源性“2多1少”损伤多器官细胞,使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导致多器官功能不断衰退,从而引起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高血压病。发病概况:WHO曾公布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15%。我国成人患病率为7~10%;据我国2013年某地区报导,在8~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升高,有的地区高达8%;肥胖、吸烟、脑力劳动、高龄人群的发病率最高,并还在逐年上升。诊断标准:成人正常血压为140/90mmHg(18.3/12kpa),若血压等于或大于160/90mmHg(21.3/12.6kpa)即可确诊高血压;但必须每天或每周测血压,观察3~6个月,血压不能恢复正常者,才能开始服降压药。若观察3~6个月血压自然恢复正常者,也不能确诊高血压,应继续观察。分类:高血压病有六种类型。一,根据缺氧的轻重和病情发展的速度不同,可分急性高血压和慢性高血压。(一)急性高血压:由于缺氧较重导致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升高,引起血压持续升高者,为急性高血压。如1,高山重度缺氧可引起急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脑病,先昏迷,后抽搐,危及生命。如2,孕子宫挤压腹主动脉或肾动脉,也可引起急性妊娠高血压和高血压脑病(即子痫)先昏迷,后抽搐,危及生命。。(二)慢性高血压:由于轻~中度长期慢性缺氧,或间断反复缺氧,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和血液细胞,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痉挛使缺氧加重,损伤小动脉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导致血管内膜水肿,糜烂,使内膜下层胶原组织显露,血浆脂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胶原组织上,使大中小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逐步升高,随时间的延长,引起慢性高血压病。二,根据外周阻力高低不同和心排血量多少不同,可分两型:即高排低阻型高血压和高阻低排型高血压。(一)高排低阻型高血压(收缩期高血压):只有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或偏低,为高排低阻型高血压,或收缩期高血压。如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肾上腺皮质肿瘤,醛固酮分泌增多,使血容量和心排血量明显增多,故引起高排低阻型高血压;如主动脉闭锁不全,心肌代偿性收缩增强,可引起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差增大,是高排低阻型高血压的特征。此型无全身小动脉痉挛,但心脏负担长期过重,可导致左心肌肥大。(二)高阻低排型高血压(双期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如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逐步增高,导致心肌代偿性收缩增强和心肌肥厚引起的高血压,为高阻低排型高血压,即双期高血压。三,根据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一)原发性高血压:由于人体内长期慢性缺氧、或间断反复缺氧,使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动脉痉挛和缺氧加重,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使内膜下层胶原组织显露,脂蛋白大分子、尿酸盐、纤维蛋白等沉积在胶原组织上;同时由于动脉尤其是小动脉长期反复痉挛,使动脉中层环形平滑肌代偿性增生肥厚,随时间的延长,导致全身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逐步升高,这样引起的血压升高,为原发性高血压。此型临床最多见,约占95%。(二)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导致的血压升高,为继发性高血压。如孕子宫挤压腹主动脉或肾动脉引起的妊娠高血压,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增多引起的高血压等,均为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1~5%。只要治好原发性疾病,继发性高血压即可全愈。但有的继发性高血压由于持续存在的时间过长,已导致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不能恢复,也可变成终生不愈的慢性高血压病;如妊娠高血压,因孕子宫挤压大动脉过重,时间较长,已导致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和肾脏的损害,产后不能恢复,故可留下终生不愈的慢性高血压病。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由于人体内血氧含量长期降低,或反复降低,引起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血管内膜,引起应激反应和全身动脉收缩和痉挛,使缺氧加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动脉内膜水肿、糜烂;血浆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内膜下层,使血管壁粥样硬化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起全身器官微循环小血管血氧供给不断减少和中断,引起器官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使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器官内形成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使多器官功能逐步衰退;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的损坏,导致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原发性高血压病。一,病因:长期“三高”饮食量过多,活动过少,高盐饮食,特殊职业和生活环境,吸烟,遗传因素等与发病有关。高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