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金森工厂》教案_第1页
《在哈金森工厂》教案_第2页
《在哈金森工厂》教案_第3页
《在哈金森工厂》教案_第4页
《在哈金森工厂》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1《在哈金森工厂》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三、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四、教学课型:讲读课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设想:学生对邓小平十分熟悉,其事迹不须详细讲述,所以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培养。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传记文学常识(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一、性质。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2、文学性、艺术性二、功能。1、社会功能2、教育认识3、审美作用(4)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考据性传记回忆录日记(5)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6、现当代企业家传7、普通人物传(二)人物介绍: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三)整体把握: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时间事件1921年4月23日来到巴黎1921年10月22日进入香布朗工厂1922年2月14日进入哈金森工厂1922年6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10月17日离开哈金森工厂1923年2月2日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1923年3月7日又离开哈金森工厂(四)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1、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2、在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标准呢?标准:客观事实(五)作业。通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课文研读。作为传记作者,能否在所写的传记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再次阅读本文,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邓小平是一个执着、乐观、坚强、好学、智慧手巧、不畏困难的人(三)课外拓展。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第一节课布置预习)(四)小结(五)作业。第二教材1、伟人并非天生,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经历过苦难,经受住考验,正是法国哈金森工厂的艰苦生活,使得年轻的邓小平获得意志的锻炼,并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可用于“磨难”“考验”“逆境”“锻炼”等话题)2、邓小平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在法国哈金森工厂做工的那种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可用于“乐观”等话题)3、邓小平的学历也不高,他曾对子女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他的知识,主要是在靠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可用于“自学成才”“实践出真知”等话题)《铁肩担道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大钊及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掌握文中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掌握引用方法的运用。3.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二、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中李大钊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革命行为。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侮,于是,多少有志之士为谋救国之道而四处奔走呼号。用他们肩膀担起救国的大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位勇挑救国道义的革命前辈——李大钊。(二)传主简介及背景材料:李大钊,字守常,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89年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7岁入私塾读书,经过9年严格的私塾教育,被称为“奇才”。16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李大钊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面前。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同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他在这里更多地接触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研究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日爱国运动。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1920年3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它号召中国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1927年4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绞刑架下,这位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便绞死了共产主义……”最后,奉系军阀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刑具,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一个慷慨就义。(三)题解: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四)正音正字:滞留Zhì俨然Yǎn谒见Yè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接洽Qià俨然:十分像;整齐。标榜:吹嘘夸耀。豁达:性格开朗。(五)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李大钊的。是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的。第一部分(18自然段),讲述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国内大的局势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92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李大钊被捕以后的遭遇及其思想历程。第三部分(27自然段到结尾),对李大钊的精神进行总体的评价。(六)领悟重点:1、本文是抓住传主的哪些方面进行叙写的?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哪些高风亮节?明确: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的讲述,来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1)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2)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3)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4)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备选:(李大钊亲自参加“三一八”游行示威,在革命形势危难关头,正确分析斗争形势保存革命力量,为推倒段祺瑞政府起了一定作用,白色恐怖下,仍留守北京,配合北伐的统战工作。被捕后,态度从容、镇静,正确看待生死,视死如归,勇于同敌人斗争,为党献身,保守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表现了对党的忠诚。)2、如何看待李大钊的革命行为?明确:李大钊的革命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风范。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游行示威,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采用灵活的方式保存了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中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坚守革命岗位;在监狱中、法庭上和绞刑架上,英勇斗争,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严守中国共产党的机密、忠诚于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结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1、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2、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3、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1、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使用了以下一些资料:(1)引用了李大钊在1920年写的《自然与人生》中对于生死问题的论述:“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没有多大区别。”(2)引用了《牺牲》中的段落:“人生的目的,常在壮烈的牺牲中。”(3)引用了《狱中自述》中的段落:“钊自束发受书,则钊感且不尽矣!”(4)引用了《北京档案史料》中的《李大钊狱中供词》:“他在两份供词(其中一份长达五千余字)中,第三国际共产党与黄色工团问题等等。”(教材12页)5)引用了当时的报纸报道:“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请将李大钊交法庭依法审讯。”“据《顺天时报》报道,何为激励士心。”“此外汉口《民国日报》记者证实此要人就是蒋介石。”(教材13页14页)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2、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1)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2)他不赞成无畏的死,认为只有为了真理而死结和是人生的“佳境”,为革命而死能使精神达到崇高不朽的境界。(3)要求勇敢地面对人生追求真理。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不朽的崇高革命境界。3、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4、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的讲述。(1)临危不惧。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坚守战斗岗位;(2)忠于革命。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3)视死如归。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4)大智大勇。他与敌人的斗争中,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二、剖析难点:1、如何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明确:长句是指字比较多,结构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用得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腻,语意贯通。本文开头第一个句子就是一个长句,要理解此句含义,需从以下入手。首先,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干,找出陈述对象。它有两个主语分别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和美、英、日等8个《辛丑条约》关系国公使,然后再找出各自发出的动作,分别为:联络组织请愿,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运动、提出最后通牒,至此整个句意较为明确了,再按时间先后顺序,先有公使行为后有北京分会、市党部行为。2、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明确:课文里评议性的文字有:第11、12、15、17、18、19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朗读这些段落,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三、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为李大钊同志写一幅挽联。参考:道义铁肩独承起;文章妙手巧著成。《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简案一、

学习的重点:1、了解自传,初步掌握自传的阅读方法2、沈从文逃学的原因以及逃学中的思考和收获3、沈从文逃学经历对其个人及创作的影响二、课前预习与思考请重温《边城》,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的“小书”和“大书”分别指什么?2、沈从文如何读这两本书的?从“读”中你感受到儿时的沈从文怎样的形象?结合细节分析。3、“大书”给了沈从文怎样的影响?请结合《边城》或你读过的沈从文的作品,选择一个角度具体谈谈“大书”对沈从文及沈从文创作的影响。三、课堂讨论与学习(一)文体介绍导入沈从文的自传自传的写作,既是一个让他人认识你了解你的过程,也是一个静默反观清理内心的自我反省的过程。(见课本51页)从写作的角度讲,是“现我”与“旧我”的对话。通过回忆细节,展现自我,“让他人了解你和认识你”,通过“自我反省”,从过往的经验中解释“现我”的形成和确立。从阅读的角度讲,品味传主展现的细节,联系其“自我反省”,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更好地认识传主。(二)谈谈“我所知道的沈从文”。了解沈从文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三)整体阅读:1、沈从文在这篇自传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儿时的逃学生活。2、沈从文的逃学是否严重?为逃学想方设法,不顾惩罚,同伴中逃学的次数可说最多。(四)精读:认识沈从文的逃学;品味细节,感受沈从文儿时形象。1、沈从文逃学如此严重,为什么他还能成才?从逃学的本意看: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逃避知识学习,相反,他还把“小书”读好了。从逃学的原因看:封建式教育压制小孩的天性;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求知欲。从逃学的收获看:逃学对外界生活的探寻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像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会思索,认识了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小小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这些成才的因素对其以后成就的取得产生重大的影响。2、进一步分析。从文中哪些细节你感受到了沈从文的“观察力”“想像力”以及“求知欲”等成才的因素?由此你认识了儿时沈从文怎样的形象?请仔细品味。(五)

拓展:1、的的确确,儿时逃学的生活对沈从文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自己在文中也反思了这些影响,大家能否把相关语句找出来?例如:水的影响、性格的形成、“大书”的影响等等2、请结合《边城》或你读过的沈从文的作品谈谈“大书”对沈从文及其创作的影响。《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概括并提取相关信息。2、精读课文,找出与水有关的段落,分析水意象。3、学习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会作者我手写我心、抒发真实情感的为文方法。4、体会沈从文童年的逃学生活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5、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4【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2、阅读《边城》,找出文中写水的句子3、制作ppt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几位作家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提到鲁镇,人们就会想到鲁迅;一说起老北京,人们便忆及老舍;一谈到湘西,人们自然会念及沈从文。“如果沈从文活到1988年底就一定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于沈从文而非埃及人马哈福兹。沈从文被称为“湘西的歌者”。这是因为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如小说《边城》、《丈夫》、《长河》、《柏子》、《萧萧》和散文《湘行散记》等名篇。他以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和新鲜生活方式为背景进行创作,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凤凰县是沈从文的故乡,那里风光秀丽,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的一条沅水上度过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水不仅养育了沈从文,也成就了沈从文的文学道路。“苦苦怀恋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描写我家乡水边的哀乐人事……”(课件展示湘西凤凰县的秀美风光)二、整体感知课文(略读)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明确:描述了从沈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写出了他在逃学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见闻?明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与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如:逃学到城外庙、看街景、杀人场面、涨水时看热闹、逃学去游泳、抓蟋蟀和斗蟋蟀、听大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声音。3、解题思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者透过题目往往可以窥探出文章的大致内容。沈从文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文题,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明确:小书指书本知识,大书是指自然和社会。三、课文分析(精读)湘西多水,沈从文自幼在水边长大,他的自传中自然少不了对水的描写。1、思考:文中写到水的段落有哪些?(5段、15段、16段)2、找出15、16段与水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略)细节描写作用:把逃学中的经历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到社会生活对作者的深刻影响,体会到自然和生活这本“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3、学生朗读第5段。思考:在第5段中,作者记叙了逃学时偷偷游泳的事情。于是,沈从文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的影响?明确: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校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四、拓展阅读1、与水的接近,使沈从文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以《边城》为例进行分析。“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选自《边城》)明确:《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纤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2、沈从文的创作与水的关系:“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选自《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3、小结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瀑布、洪水)又具有清凌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沈从文的作品多写女性,写女性的顺从,与世无争,柔中带刚的个性。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在古诗文中,水被认为是忧愁、隔离的象征,如《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将牛郎织女分离的天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水间,脉脉不得语。”所以从文先生的小说又蒙上水一般淡淡的忧郁。五、课后探究沈从文为什么要逃学?他的逃学与后来的成功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分析文章的第14、15自然段在逃学的过程中,沈从文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学会了许多的人情世故和生活知识。1、在第14段中,有一段对杀人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明确:鲁迅的小说《药》、《示众》中都有对杀人场面的描写,他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把群众的麻木、愚昧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此文只是通过一个小孩纯真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2、文章的第15段是作者对边街上的一些生活场景的回忆。请找一下作者一共为我们展现了几个生活场景?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3、思考:看起来最普通的生活小景,却成为了沈老最甜蜜的回忆,即便只是作为一个读者,也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明确:作者用真实的笔调,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的趣事展示出来,也把我们每个人心底里最宝贵的记忆都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4、请找出其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三、思考与探究探讨逃学与成功的关系台湾作家三毛年少时也有过一段逃学的经历。在散文《逃学为读书》中有所记载。作者并未鼓励读者像她一样逃学,而是要描述和说明课堂之外的教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在一次又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与思想,突然发现,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在象牙塔里看书,实是急不得的,一旦机缘和功力到了某个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地会消失的,而“真理”,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们显现了。我家里也有一个六层的古木书架,曾经,上面摆得满满的全是书,教科书,辅导书,娱乐书等等,可以说,书陪我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曾经挑灯夜读,曾经与友人海阔天空,曾经在高三的时候,仍然两三天看完一本书。然而现在,进入了大学,好似荒废了。真是可惜。你怎样评价沈从文逃学这一行为?补充:在私塾中这人不逃学,老实规矩的念书,日诵《幼学琼林》两页半,温习字课十六个生字,写影本两张,这人是有病,不能玩,才如此让先生折磨。若这人又并无病,那就是呆子。呆子固不必天生,父亲先生也可以用一些谎话,去注入到小孩脑中,使他在应当玩的年龄,便日思成圣成贤,这人虽身无疾病,全身的血却已中毒了。虽有坏的先生坏的父母因为想儿子,这儿子,还能心野不服管束,想方设法离开这势力,顾自走到外边去浪荡,这小孩的心,当是顶健全的心!(摘自沈从文《在私塾》)明确:“逃学”中沈从文汲取了许多有利于以后成才的因素。如: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锻炼,他学会思考、认识美。注意:引导学生探讨逃学和成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明白,尽管幼年的沈从文逃学,但他从未放弃对小书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最终能成为一代名人,还是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沈从文并没有放弃小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的课程很轻松的。“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当书本的知识不再满足他的需求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非常广博的大自然、社会生活。对自然万物的眷恋、对人生百态的关注,为其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四、写作训练学会用真实的笔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选取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断,写自传。《为世界工作》教案

一、

导入:在《传记选读》的第一个单元里面,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名人。这个单元我们把视线伸得更远一些,漂洋过海去认识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人,感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生。第一篇课文《为世界工作》传主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的思想他的实践改变了世界,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很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那么作者是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呢。下面请大家先阅读课文,概括一下全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马克思?

二、整体感知:

传记可以是选取传主一生来进行创作,也可以选取传主某个时期来作传,本文主要选取马克思哪个时期进行介绍?本文主要是对马克思的晚年进行了介绍。

(1)这篇传记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跟同是写革命工作者的《铁肩担道义》有什么不同?

明确:《铁》描述的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马克思虽然也是一个革命领导人,但作者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而主要是通过描绘他的日常生活细节、生活片断来体现他的精神品质。就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表现马克思的伟人风范。与哪一课类似?(《布依总统孙中山》)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马克思不是一个神圣化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作者应用马克思的话“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日常生活的描写正把他作为一个“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他的伟大,不是脱离世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在平凡所孕育的伟大。

(2)主要从生活哪些方面来写?

第一方面:主要讲述晚年马克思的健康状况以及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为了革命工作忘我的献身精神)

第二方面:主要介绍马克思对文学、数学的爱好与看法。(兴趣广泛,文学艺术修养深厚)

第三方面:描述马克思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远离所谓的社交生活,但与家人、朋友有着良好的互动。

(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嫉恶如仇

冷静、专注

自我克制——意志坚强)

第四方面:简单交代1875年的马克思迁居以后的情况。

三、重点研读:究竟这些方面都体现这位伟人什么样的特点?

1、作者在开头就说:“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但他接着又说“这是过分夸张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从文章看,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的?

明确: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身体健康十分糟糕,几乎无法挽回,这确实是走向死亡。但马克思在这十年里仍然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这又绝不能说是一种慢性死亡的状态。马克思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态度是以工作需要为准的。为了工作,他会尽量锻炼身体,保持体力;但同样也是为了工作,他又无暇顾及身体健康,过度工作以致损害了身体健康。

2、

文中说,“他经常从事的唯一的体育活动是散步。他能一面谈话,一面连续行走几个小时,或是攀登小山,而丝毫不感到疲乏。但是他通常也只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想才表现出这种能力来。”从这些生活细节看,马克思是如何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的。

明确:从课文所说的细节来看,马克思的体质本来是很好的,有一个相当强壮的身体,而且他自己也很懂得休息的作用以及如何休息,并绝不缺乏这样的能力。但在他心里,革命事业才是第一位的,工作的重要性压倒一切,他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与休息都服从工作的需要。

(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革命工作忘我的献身精神。)

3、

除了这一点之外,从其他的方面你们觉得马克思还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1)从第二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另一面,他有着广泛的兴趣,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精通上至中世纪的德国文学,对法国文学、英国文学都有着很精到的认识。他评判文学的标准和他的革命思想紧密联系着。比如对狄德罗的重视,对拜伦和雪莱的不同评价。

(3)从第三部分,我们从他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

(4)文中说,“他盛怒时的激动同他转而阐述自己对当代经济事件时的宁静态度恰成鲜明的对照。他毫不费力地从预言家和猛烈的谴责者一变而为宁静的哲学家”。从这种态度的转换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个性?

明确:马克思谈到自由党及它的爱尔兰政策也就是英国资产阶级执政党以及它的殖民地政策时的盛怒与激动,是他作为个革命者、战士,对敌人嫉恶如仇的表现。这也说明他性格热烈、富于感性,表明马克思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而阐释当时的经济事件时的宁静,则表现了他作为学者和科学家所具有的冷静、沉着、专注乃至痴迷的品格。而他从盛怒时的激动轻而易举地转换为哲学家的宁静,则说明他虽然性格热情,但能够自我克制,这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拥有的素质。

四、怎样理解标题“为世界工作”的含义?

明确: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他的自我写照。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的一生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他不仅仅属于德国,他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另外,他的工作是为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生活而工作,这也是马克思有别于一般学者的地方,也就是说马克思不是做远离现实世界的抽象的研究,而是直接面对现实、为现实服务的。全文主要体现他“为世界工作”的博大胸怀和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忘我精神。

五、延伸思考:在古今中外,象马克思这样为了事业而不惜牺牲健康、忘我工作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为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打动,但也有人提出了一些看法,他们认为爱惜自己的健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那么对于“事业与健康”两者的关系你们是怎么看的呢?请以此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文章:

《为什么不宣传袁隆平爱惜身体

时间:2002-2-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胡永球

被科学界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2月6日到武汉市硚口区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一个中学生说,他看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楚天金报》2月7日)

读了这条消息,我对袁院士的敬仰又增了几分。他不愧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对于强加在身上的“光彩”坚决推开,而且有分寸地否定了不顾身体只管工作的做法。这段话值得我们所有的宣传工作者好好思考。我感受最强烈的一个问题是:科学家在几十年如一日从事艰苦繁重的科研过程中,又注意爱护身体,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条极具价值的新闻。这几年关于袁隆平的报道那么多,有的是全方位报道,为什么就没有提到老科学家爱惜身体?是记者们疏忽了,还是知道了而不写?也许两种情况都有。不过可以肯定,出现这个遗漏,并且编造他累倒的“事迹”,绝对不是偶然的。

长期以来,在典型宣传中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先进人物一定是不顾家庭不顾身体,工作努力一定是废寝忘食,科研入迷就是走路撞到电线杆上,勤奋敬业最好是累倒或病倒在岗位上,如果没有这样的事编也要编出来。至于先进典型爱惜身体,照顾家庭,要么闭口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宣传家庭美德的典型除外)。杜撰袁隆平累倒在稻田的记者就是出于上述心理。在他看来,像袁隆平这样攻克重重难关,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累倒累病才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写他爱惜身体,那就有损科学家的形象。

这种思维定势指导下的典型宣传害处很多。一是使典型可敬不可学。他们太高大太完美了,超出人之常情。二是败坏了典型的名声。宣传失实,典型周围的人往往以为那些拔高的情节是典型自己为沽名钓誉而提供的。典型宣传中屡见不鲜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与此大有关系。三是袁院士批评的“误导”。比如那位佩服袁隆平的中学生,他以后走上科研岗位,可能就认为只有累倒了才能取得出色成就,才是先进的行为。现在许多中青年科学家忽视体育锻炼,身体状态堪忧,不能否认,与长期以来宣传奉献精神中的片面性有一定关系。

个人、家庭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当两者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两种利益在多数人群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可以兼顾也应当兼顾的。先进人物在繁忙工作中,应当抽出一定时间照顾家庭,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尽可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锻炼身体。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有利于工作和多作贡献,有利于人民利益。不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下,废寝忘食工作累倒累病不宜提倡。在特定情况下,先进人物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在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献身精神时,必须说明非这样做不可的背景,以免造成误导。

在和平时期,应当提倡珍惜生命和健康。袁隆平的实践证明,科技工作者能够做到既勤奋工作,同时又爱惜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干劲。如果把袁隆平院士处理好两者关系的事迹和经验原汁原味报道出来,这种报道给读者的启示,较之编造他累倒在稻田里的虚假情节,不知强多少倍。

陈逸飞之死与轻伤要下火线

《广州日报》2005.04.12

闻过

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逝世消息传出后,引发一片惋惜之声,因为他才59岁。与中国人目前72岁的平均寿命相比,他走得太早了。

最能说明社会对陈逸飞之死看法的是网络上正在进行的调查:您觉得陈逸飞逝世与他的导演工作有何关系?超过八成的人回答是,绝对有关,他是劳累而死的。对陈逸飞因劳累英年早逝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他生前取得的艺术成就的评价。

陈逸飞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媒体:“陈逸飞先生玩命地干,常常连续几日不休不眠。他前段时间就曾发生过胃穿孔,后来又一直感冒发烧,但他一直坚持,实在挺不住了,才进了医院。”一个典型的轻伤不下火线的知识分子,就这样倒下去了。

“轻伤要下火线”。在钟南山院士不久前提出这一观点后,很快就成了广州的一句流行语。钟院士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是在和平时期,轻伤下火线,养好身体,才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这是被后世推为“医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所描述的人的生存状况。大意是,为了外在的名与利,人们忘记了最为根本的健康和生命。放眼当今社会,“本”“末”倒置的现象,在现代职场和生意场上司空见惯。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谋更大的利,或者为了升迁,或是为了保住饭碗,太多的人都在玩命地干。“爱拼才会赢”成为许多人信奉的人生信条。别说轻伤下火线,有病也要硬撑着干下去,这种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不少。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生命,来不能却,去不能止,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关于生与死,你可以说活出生命的质量———活得精彩———比延续生命的长度———活得久———更有意义。但我想说的是,期冀长寿,实在是常人最最普遍的一种人生愿望。试想,陈逸飞如果不是这样拼命地干,不是这样过早地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是否将会更大一些呢?

《健康是“一”名利是“零”》

《四川日报》

2000年09月13日

关邑

一位年轻气盛的艺术家,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患了肠癌。不得不永别他心爱的观众和舞台,他躺在病床上,对前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们,一边含泪检点了过去不爱惜健康、任意挥洒健康的不经意,一边痛心疾首地诉说:“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这个,就什么都等于零……”一位职高权重的首长,他吃穿不愁,一呼百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知是营养过剩,还是劳心太过使他得上了肝癌。当他倘佯在阴阳界上,即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不由得羡慕起身边比他年纪还大的保姆来,她无权无势,每天听人使唤,终年辛勤劳作,但年过花甲,身子依然硬朗,吃得、睡得、做得。这位首长叹道:“健康才是福呀!”……

对大多数人来说,健康既重要又不重要。在失去健康的时候,健康就是最重要的;而在拥有健康的时候,健康便是最不重要的。然后又不约而同地共吃一剂后悔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人,正在重复着这条路:他们现在正拥有健康,但他们正在挥霍健康。他们中吞云吐雾者有之,贪恋杯中物者有之,忘情于麻坛、舞池者有之,大吃大喝者有之,迷恋毒品者有之……一旦病魔上身,失去了健康,面对的结果就只有一个:吃后悔药,但为时已晚矣!

一位保健名家曾用数字“一”和“零”,既形象又生动地说明健康的价值:“一”代表健康,“零”代表金钱、地位、权力等等,如果“一”即健康存在,那么与它组合的“零”越多越好,如果“一”即健康失去,那么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力,都没有任何意义了,最终的价值只能是零。

寄语世人,珍惜健康要从健康时开始,切莫走“拥有健康—挥洒健康—失去健康—吃后悔药”的老路。漫漫人生路,若总能与健康结伴而行,那才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从细小处开始》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从文中细小处感悟幸福。

2、体会自传中富兰克林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文风。3、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4、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演讲能力“听”的能力——快速捕捉演讲内容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同学的介绍了解富兰克林一生的功绩。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要点、主旨,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3、通过将学生习作与本文展开对比,进一步明确自传的写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传记学精神,感受富兰克林的美德,注重细节造福大众,也让自己成就大业。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1、作为传记的学习,有了高一必修2的学习,有了选修9《传记选读》第一单元的巩固,学生已经掌握了传记文学的基本阅读思路和方法。作为选修课,应在节选的传记文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主的高贵品格。2、本文的思路清晰、选材精细、文风严谨,对于学生进行自传的创作的有很好的启迪作用。结合本文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传的/ws/Index.html>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从文中细小处感悟幸福。

(2)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2、教学难点: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三、教学设想:传记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传记,感受传主的高尚人格,进而有所借鉴,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在进行传记教学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从文中感受传主的精神,用传主的精神来激励学生。因此结合选修课的特点,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传主理解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将对课文的拓展巧妙地转化为听说教学的内容。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传记文阅读经验,因此对这篇传记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点拨为辅,在掌握了传主的高尚人格之后,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以往学过的自传以及自已所写自传展开横向的对比,来加深对自传写法的认识,并通过修改自己的传记来强化对自传/ws/Index.html>写作的理解。四、教学媒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Soft/Index.html>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对重点问题的归纳整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课前准备:1、预习《幸福从细小从开始》。

2、每人写一篇自传。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围绕传主的主要业绩展开演讲,拓宽学生对传主的认识:由三位学生分别从学习、道德和科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富兰克林展开介绍,拓宽学生对富兰克林的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兴趣。(通过听讲学生的复述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听演讲时要集中注意力,适当做笔记以增强听的效果,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引导演讲者在介绍人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通过相关细节的描写来强化人物的性格,而非泛泛而谈,此外,也可适当引导演讲者适当运用重音、重复、语调的变化来强化重点内容的能力。真正使学生的演讲成为课堂有机的组成部分,提高课堂的效率。)(二)导语:在《从文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本“大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沈从文一生所产生的影响,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谢坤山对绘画那种执着不辍的狂热对他的艺术人生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优秀的富兰克林呢?我们只要认真地读他的自传就可以读到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借助他的自传节选部分的学习,来感受一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富兰克林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幸福从细小处开始》(三)预习检测:——多媒体/Soft/Index.html>课件显示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泥淖nào

弥漫mí

酬金chóu

羸弱léi

碾踏niǎn

渲染xuàn

炽热chì

喝令hè

毗邻pí

体己tī(四)整体感知:1、分析文章的题目。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与文题相对应的语句,找出文章的主旨句。2、明确全文的主旨句。明确:“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3、请细读全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出这个结论的?请用几个短语来概括这几件事。参考答案:路面的修整、路灯的改造、街面的清扫(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在文中提取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几篇自传的结构展开横向的对比,比如《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确在/ws/Index.html>写作自传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ws/Index.html>写作目的巧妙的构思谋篇,也即在“学习链接”中提到的“手巧”。并暗示学生同自己/ws/Index.html>写作的传记在结构上展开对比。)(五)重点研读:——多媒体/Soft/Index.html>课件显示1、从文中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小之处的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传主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在/ws/Index.html>写作自传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融入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已的性格特点。)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了这篇传记之后,富兰克林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对自己的现实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传记之后,对传主的人格精神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传记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从中获得人生启迪。)3、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观察敏锐,对公众利益十分关心的具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之外之,通过文本的的阅读,还能感受到富兰克林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上了解了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之后,能够更加深入到文本之中。因为对于传记的阅读,不同的人从文本中所受到的启发是不尽相同的,很多时候是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取己之所需,所以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因此希望借此引导学生能够从传主身上得出自己人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自传/ws/Index.html>写作的引导重点在“眼细”上,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挖掘出一些细节来刻画自己的性格,使传主的形象能够更加丰满突出。)(六)从比较中明确自传的写法并加以小结:——多媒体/Soft/Index.html>课件显示1、借助所学过的自传,谈对创作自传的看法。写自传文应做到“心诚”、“眼细”、“手巧”。(见“学习链接”)(1)写自传的目的:明确:刻画真实的自己,让他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记录自己独特的人生及情感体验,传达对人生的思考感悟,促使自己反观人生,规划人生。(2)写好自传的方法:(先由学生借助所学的自传,谈这些自传对自己的启发,在学生谈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明确:要选择和组织好材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应蕴涵一定的人生哲理。2、从学生的自传习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两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明确在自传的/ws/Index.html>写作中存在怎样的不足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为修改自已的传记做准备。参考:没有学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刻画自已的性格,缺少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没有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七)作业:在自己原来所写的自传的基础上围绕老师提示的问题进一步加以修改,并定稿。

附注:文中的楷体字为对相应教学环节设计意图的解释说明。教学后记:这节公开课上完之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展开了反思。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认为定位是比较准的。虽说在必修1学生初步接触到了传记,但由于当时教学进度吃紧,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说是在这个阶段才比较系统地对学生开展传记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渐渐地喜欢上了传记,所以我就趁机让学生自己去写自传。可收上来一看,和我预计的水平相差甚远,突出的表现就是不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刻画自已的性格,在自传中缺

9.一个学派的诞生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生动、风趣的叙事风格。

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费米:最后一位“文武双全”的物理学大师。在五十年前逝世的费米,在物理学理论和实验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第一流的贡献。他是最后一位硕果仅存的“文武双全”的物理学大师。费米亦有他独特的研究风格,不可以用常规来衡量。

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现代物理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

1901年9月29日生于罗马,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是中学教师。中学时是模范学生,各方面名列前茅。从小对机械着迷,曾和哥哥一起设计与制造电动机,设计飞机引擎等。他酷爱数学和物理,10岁时听大人们谈论

表示圆,就独自弄懂了这一表示式。独自钻研了大量代数、几何、分析题目。17岁时以第一名考入比萨大学师范学院。他的入学试卷“声音的特性”详细探讨了振动杆的实例,写出了振动杆偏微分方程,求得其本征值与本证函数并对杆的运动作傅里叶展开。主考教授对这一通篇无错的答卷惊讶万分,交口称赞,认为是意大利科学复兴的希望。图书馆里的书籍是他最好的老师。在比萨大学,他被认为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最高权威。大学三年级就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

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3年去格丁根大学随M.玻恩工作,1924年到荷兰的莱顿大学,随厄任费斯脱(PaulEhrenfest,1880~1933)工作。同年回意大利,在罗马大学任教,1925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任讲师。1926年起任罗马大学教授。此后10年,是他创造的黄金时代,并在他周围形成著名的罗马学派,192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移居美国。1939~194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44~1945年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194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教授。

他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技术物理等方面的研究。1925年12月,与狄拉克各自独立地提出具有半整数自旋粒子的统计法(费米-狄拉克统计法)。1928年给出描述和计算多电子原子基态的近似方案(托马斯-费米原子模型)。

1938年意大利颁布了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法,由于费米的妻子是犹太血统,他于1938年11月利用去瑞典接受诺贝尔奖的机会,携带家眷离开意大利去美国,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费米于1929年被选为意大利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

为了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原子序数为100的元素以他的姓氏命名为镄(ferium)。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设立了费米奖金,1954年首次奖金授予他本人。20世纪以来,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发展得很快;很少有人能在几个领域都作出重要的贡献。可是费米对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些还是开创性的成就,这在20世纪是少见的。费米一生的最后几年,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1949年,揭示宇宙线中原粒子的加速机制,研究了Л介子、μ子和核子的相互作用,提出宇宙线起源理论。1952年,发现了第一个强子共振──同位旋四重态。1949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振宁模型)。1954年11月29日费米病逝于芝加哥。终年53岁。费米国家实验室(Fermilab)原名为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图为第一任所长罗伯特

R.威尔逊在主环破土动工仪式上)

二、问题探究(分小组讨论)

1、本文和《幸福从小处开始》一样,都是介绍一位科学家,但在形式上两文是不同的,有什么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