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简答题答案_第1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答案_第2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答案_第3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答案_第4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2).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共产党成立长征五次反围剿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十一五计划五年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港澳台问题】经济特区【深圳,厦门珠海等】亚太组织金砖四国上海世博会等都是的(3).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状况主要是反映在双重性上,即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也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他们有用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的强烈愿望;而由于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并且与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又具有妥协性.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不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是单纯靠出卖劳动获取收入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无产阶级划分为普通无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在实际使用的含义中,近似的等同于近代以来出现的,主要受雇于资本家,依靠雇佣工资生活的工人群体.

故其特点为: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最革命的阶级;最有组织性和团结性的阶级;是其他劳动阶级的唯一的天然代表,无产阶级范围不仅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还包括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4)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内容:经济方面,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不论男女,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政治方面,建立新的管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乡官制度。太平天国采用君主制的政体形式,其政权机构分中央、省、郡、县四级。(5).辛丑条约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俄、英、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本息合计达白银9.8亿两,成为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样,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6).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7).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旧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

评价:三民主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政治思想,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后来孙中山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

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也未能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8).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分别是什么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9).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抛弃了资本主义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外国资本不允许决定了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产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而他从产生起就一直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清政府封建势力的压迫。技术依赖外国就要受制于外国,开办企业也要封建官府批准,自然也向官府妥协。所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有软弱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与外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背景不同,而其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不能带领中国走上正确的现代化道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方法,试图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希望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帝国主义势力是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毛主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毛主席也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走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是:美国打击封锁,苏联不信任。而中国就要自己寻求发展道路。由于当时财政的统一、中国资本主义弱小、国营工业的强大以及考虑到当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同时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旧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里数不清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一直压迫者中国广大的人民,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巨大的阻碍。而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否借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都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主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当时状况的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是消灭私有制。因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是也导致了原有封建社会主义全部结构崩塌瓦解。一战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发展企图缓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经体现出资本主义的缺陷,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会引发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使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急剧分化。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中国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道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是正确的,是先进的,是历史必然的。(10).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意义1、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协作正式构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反动联盟。这次大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反动具有严重意义,成为新的反动高潮的起点。2、大会的宣言对三民主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反动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协作的开端。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气有详细的政党;第二件是用政党的力气去改造国度。大会经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反动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协作的开端。(11).秋收起义(12).1927年的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释义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2、召开背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机关、共青团中央、地方代表共21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由于当时环境极其险恶,会议只开了一天。3、会议意义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12).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1931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下,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政策。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要表现在:1.对革命性质、形势和阶级关系作出了错误的分析。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实行“关门主义”,主张“进攻路线”;2.对革命道路问题和城市斗争的方针问题提出了错误的政策。低估根据地建设和农村游击战的重要性,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主观力量的发展,坚持“城市中心”论,号召全党准备决战;3.在土地问题上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极“左”政策。在组织上大搞任人唯亲的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军事上强调所谓的“正规化”、“正规战”、“全线出击”等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13)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西子长县瓦窑堡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14).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方针的转变【逼蒋抗日】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采取的一项策略方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对日推行退让妥协、对内屠杀的反动政策,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反蒋抗日”的策略口号,即组织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军事集团在内的抗日反蒋统一战线。1936年5月5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要求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宁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实现全国一致抗日。同年9月,中共中央又发出了《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策略上实行的一个重大变化,它有利于团结愿意抗日的一切力量。后来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就是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胜利。(15).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会议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动摇,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会议内容: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战和反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就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会议标志: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中共针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以前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且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6).延安整风运动主要起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彻底解决。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度引起党内思想混乱,必须予以肃清。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毛泽东思考如何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深远影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上毛泽东个人意识与全党意识相统一实现了毛泽东全党领袖地位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党当代政策的现实意义(1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

勇敢担当领导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立常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30日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4月15日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20日又发出《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这些宣言、通电和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愿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事变。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同时,提醒全党“必须更深刻地了解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共产党要在中国革命中取得领导权”。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毛泽东针对新的形势鲜明地提出了“我们的领导责任”问题,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还把无产阶级能否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看成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且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勇敢地表明了担当抗战领导责任的态度,并且在政治领导等方面开始实施,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在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

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守军进攻,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这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控制下的南京政府,对内对外是代表国家的。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实现自己的领导责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一是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捐弃前嫌,主动推动、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倡导进行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如何抗战问题上,国共两党存在根本的分歧。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只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参与的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针对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我党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我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就是在全面抗战中担当领导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是共产党坚持和领导了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8月,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立了在抗战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便独立自主地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此,以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逐渐被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体的游击战所代替。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的总形势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防御阶段一年零三个月期间,国民党军队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一直退到四川,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国土,断送了中国半壁河山。1938年10月,中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略军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2月,以国民党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充当了汉奸;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这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便落到了共产党身上。

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常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依托抗日民主根据地,抗击了二分之一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也渡过严重困难,进入再发展时期,华北和其后各个根据地开始对敌军发起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19块,面积9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9550万人;军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后,在中国战场,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作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八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在敌后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八路军、新四军伤亡60余万人,各抗日根据地群众伤亡600余万人。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要坚持和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是领导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三是共产党实现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思想指导。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是执政党,但它在这个时期通过在不同阶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思想指导。

“卢沟桥事变”后,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对付日本的进攻应坚持坚决抗战的方针,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争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得到自由解放的前途。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贯彻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指明了方向。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19)重庆谈判意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历史发展中的大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得到国民党方面承认,成为战后解决国内问题的根本方针。

二、中国共产党在谈判中坚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三、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与各民主党派的交往推动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凝聚与发展。

四、重庆谈判为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建国协议奠定了基础。(20)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1、政府改组问题。14日,国民党代表提出《扩大政府组织方案》,表示可将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3,即由36名增至48名;主张国民政府委员要由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党外人士充任,由主席提出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委员中国民党员要占稳定多数,以确保其领导地位;国民政府主席有紧急处置权,国府委员会职权中无用人权。此方案仍然是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实行个人独裁,遭到与会各方代表的反对,经过辩论协商后,国民党被迫让步,28日达成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规定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可讨论与决议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政大计、财政计划及预算、各部长官及监察委员之任免、主席交议的事项等。协议还规定国府委员为40人,半数为国民党员,但施政纲领变更时须2/3的委员通过;还规定必须有3/5的国府委员同意时,国府主席方可使用否决权。2、施政纲领问题。16日,中共代表团提出《和平建国纲领草案》,吴铁城、章伯钧、常乃德等也在讨论中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最后,以中共提出的方案为依据,协商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纲领中确定了用“政治方法解决政治纠纷,以保持国家的和平发展”的原则。同时就人民权利、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财政、教育及文化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3、军队问题。军队问题是斗争的焦点。国民党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方针,要中共将武装交给政府。青年党也强调要中共交出军队,再实行民主政治。民盟主张国共双方都交出军队。中共代表认为,军队国家化必须以政治民主化为前提。现政府是独裁政府,如不废除独裁制,中共将军队交出,只能为国民党吞并、消灭。因此,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必须同时进行。经过激烈争论,达成《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明确了建军原则:军队属于国家,军人责任在于卫国爱民;确立了整军原则:实行军党分立,军民分治,以政治军等;由三人军事小组照原订计划,确定整编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区军队的办法。4、国民大会问题。17日,国民党方面提出《关于国民大会之意见》,主张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五日召开“国民大会”;第一届“国民大会”的职权为制定“宪法”,1936年选出的国大代表仍然有效,在此基础上合理增加名额。对此,中共、民盟等代表表示反对,但为顾全大局,最后做了一些让步,达成《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这个协议同意将原有的选举法产生的区域和职业代表1200名保留,增加台湾、东北等地区的代表150名及各党各派、社会贤达代表700名,共计2050名代表。还规定宪法的通过,须经出席代表四分之三同意。5、关于宪法草案问题。国民党代表坚持将1936年通过的《五五宪草》塞给大会,其他各方代表一致反对。国民党被迫同意组成新的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对《五五宪草》进行审议和修订,然后提交“国民大会”审议。最后,会议通过了《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决议》,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制的政治制度。(21)十二月会议1947年12月25号,中共中央在陕西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举行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由于它是在十二月召开的,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十二月会议”。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2月25号,中共中央召开的这一次会议,就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作的准备。

会前,周恩来、任弼时广泛收集了情况,准备了资料,分别对军事形势、土改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毛泽东起草了作为会议主题报告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会议开始前先召开了18天的预备会议,与会者分成政治、军事、土改三个小组对有关问题交换意见。会上,毛泽东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土地改革、整党、经济、统一战线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今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任务。报告指出,没收官僚资本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的一个重要发展,是为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条件。

报告总结人民军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打歼灭战,“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十大军事原则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新经验,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出明确而完整的论述。这个报告,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

十二月会议到28号闭幕。这次会议,在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时刻,为全国人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2)1947年10月10日(双十节),中共中央向全国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23)《五四指示》意义“五四指示”发出后,各解放区根据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已经有2/3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亿万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的支援,解放战争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以前是主页问题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以往的论著大都认为,《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以前土地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是右倾,颁布以后“左”倾才成为主要问题,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从“五四指示”下达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之前,这一年多时间的土地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在1947年春以前各解放区主要是贯彻“五四指示”,在1947年春以后主要是进行土改复查。在1947年春以前的第一阶段,土地改革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五四指示”下达以后,各解放区立即进行了贯彻,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的斗争,很快从地主、豪绅、恶霸、汉奸手里获得很多土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时,有的地方曾被批评为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对地主、富农照顾过多,土地改革不彻底,例如有的中央领导曾批评晋绥解放区的群众运动是非常零碎的、没有系统的、不彻底的,许多干部不信任群众,害怕群众运动,因而六地委五个县1500多个村,分得土地者只有200多村,而且还分散在五个县,不成一片,没有一个县甚至一个区已经像样地解决了土地问题,从而晋绥的土地改革一直被作为右倾的典型。我认为,对这些问题应该作具体分析,当时有些地区发动群众不够是有客观原因的。就拿晋绥解放区为例,经过1940年至1945年的减租减息,土地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主、富农的很多土地已经转移到了农民手中,他们占有的土地已经不多了。据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的调查统计,在老区9县20村中,各阶级1945年的户数及占有土地与1939年相比,地主户数从5.2%降到了2%,土地从38.5%降到了5%;富农户数从9%降到了3.6%,土地从23.5%降到了9.9%;中农户数从31.3%上升到59.9%,土地从20.3%上升到了70.8%;贫雇农户数从49.4%降到了31.6%,土地从11.4%上升到了13.98%。也就是说,到1945年,5.6%的地主、富农已经只占有14.9%的土地。这时即使不保留富农的土地,对地主不加照顾,将全部土地按全部人口平分,也只能从地主、富农手中得到9.3%的土地,如果按“五四指示”的规定一般不动富农的土地,则只能从地主手中得到3%的土地。如果再按“五四指示”的规定,对中小地主等各种人给以适当的照顾,就更没有多少土地可分了。正是根据这种情况,晋缓解放区认为老区的土地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决定以生产为主消灭空白村庄,同时强调纠正侵犯中农利益。我认为,这种认识和决定基本上是从实际出发的。当然,由于群众运动发展的不平衡,不能否认在当时的土地改革中会有一些地方发动群众不够,没有努力按照“五四指示”的要求去做,群众不满意;有些条件许可的新解放区,没有大胆地开展土地改革等现象存在。如果将这些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称为右倾的话,那么“左”倾错误,在另一些地区也一直存在着。事实上,“左”倾现象不仅在“五四指示”下达之后一直存在,在它下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中共中央1946年4月15日批转的晋冀鲁豫中央局的一个指示中就曾说:从1945年11月开展诉苦清算、减租、增资的群众运动以来,“有些区发展了均产均地运动,过分的打击了富农与中小地主。在那些地方,提出三亩推平的口号,即每人三亩平均分配,经济上消灭地主富农。同时,也重重地打击了中农,他们主张不分斗争果实,中农亦在被推平之列”。这里所说的有些地区,主要就是指冀南。对于冀南这种“左”的倾向,“五四指示”作了坚决的纠正。但是,在“五四”指示发布以后,这种“左”的倾向并没有纠正过来,在有些地区甚至进一步发展起来。1946年6月9日,华中中央分局在指示中强调,在土地分配上要“力求其平”,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平分。在6月28日《关于土地问题给各级党委的一封信》中,华中中央分局再三强调,“土地改革的基本方针,就是要人人有田耕,人人得其平”,“不要害怕均产思想”。这种平均主义的做法,难免要侵犯中农利益和过分地打击富农。晋冀鲁豫解放区在接到“五四指示”以后,就对地主清算得相当彻底,在土地分配上除“中间不动两头动”外,有的地方包括中农在内全部皆动,即打乱平分。这种做法,毫无疑问要侵犯中农的利益。1946年9月22日晋冀鲁豫中央局又发出指示,号召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翻身大检查,“割封建尾巴”(消灭封建残余),“干部洗脸擦黑”(反省并交出多占果实),开展“填平补齐”运动。到11月,这种运动达到高潮,普遍出现“左”倾,严重地打击了中农和富农,并错杀了很多人。美国友人韩丁在经历了这场“左”的运动之后说,“这些数字最后极为清楚地揭示出战后初期的‘左’倾对中农损害的程度”,他说“所有这些困难都起因于没收运动过了头,大大扩大了打击面,把中农当作富家,把富农算作地主,剥夺了他们所有的财产”。关于杀人过多问题,可以太行区为例。太行老区的土地问题本来在1946年11月以前已基本上解决了,但11月以后,由于受半老区运动的影响,也自发地开展起来,从此新老区一起上,“左”的情形就厉害起来,打死人很多,武安在12月的三天中就杀了二百多人,搞得气氛非常紧张。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中,不但没有批评这种“左”的倾向,反而肯定了“填平补齐”运动,指出约三分之一未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地区,必须于今后继续努力,放手发动群众;在已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解决不彻底的地方,必须认真检查,实行填平补齐。于是,很快掀起了土改复查运动,使这个时期的土地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左”的倾向在更多的地方发展起来。这些情况说明,在从“五四指示”下达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前半阶段的土地改革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说一些地区发动群众不够等缺点和不足就是右倾的话,那么“左”倾的问题也从一开始便存在着。到了第二阶段,“左”倾已经成为各地土地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因此,《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以前的主要问题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五四指示》《五四指示》图册三、土地改革中“左”的倾向与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关系是什么?上面的分析已经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中的“左”倾,并不是在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之后才成为主要问题的。但是,这并不说明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与这次“左”倾没有关系,相反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对这次“左”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它在各解放区迅速发展并突出起来,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东北解放区,全国土地会议后,“左”的倾向迅速发展,在冀东、热河等地普遍而严重地侵犯了中农利益和工商业,并且打人普遍,杀人过多。在合江省桦川县一个区,传达土地会议精神后一夜之间就平分了20多户中农的财产。一些地区在1947年冬至1948年春还将挖财宝运动发展成了“打堂子”运动,开始还以村为单位,即让地主、富农净身出户,把他们的财物都拿来分掉;后来便发展成为以区、甚至以县为单位的“联合打荡”,有时出动成千上万以致十几万人在村与村、区与区之间互相“扫堂子”,大大扩大了农村的打击面,使一些中农也被当作地主斗了。晋绥解放区在全国土地会议以后,“左”的倾向继续发展,以老区的兴县、保德、静乐、临县较为严重,新区亦有“左”的偏向。当时侵犯中农是普遍现象,兴县蔡家崖行政村525户中,被错定为地主、富农的有50多户,约占总户数的10%。由于老区实行平分,中农被分出土地的一般超过三分之一。由于受晋绥“左”倾的直接影响,连早已基本解决土地问题的陕甘宁边区,也发生了极左的偏向,乱斗、乱扣、乱打、乱拷、乱没收财物、乱扫地出门。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中、华东各解放区,情况也大体类似。1948年3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政策与经验的关系问题致刘少奇的电报中就指出:“晋绥分局,对于在订成分上侵犯中农,对于征收毁灭性的工商业税,对于抛弃开明绅士,都是自己犯了错误的。”为什么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以后,“左”倾会迅速发展起来呢?我认为,这与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错误规定是分不开的。首先,全国土地会议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看到会前土改中的主要问题是“左”倾,反而认为是右倾,强调继续反右。在这次会议上,也谈到了反“左”的问题,刘少奇在会议的结论中就曾说:“特别是在贯彻平分土地政策的情况下,左倾情绪在党内、群众中有很大的基础。这就是流氓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投机性;有的地主富农出身的党员干部怕别人说右,故意搞‘左’;党内还流传着一种‘左’比右好的观点。有犯左倾错误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土地分配方法简便,容易使我们犯左倾错误。”但是,他虽然提出要“防止左倾”,却没把“左”倾当作主要危险,相反仍认为右倾是主要的,因此,“党内思想斗争以反右为主”。既以反右为主,原来已经过左的做法当然会越来越“左”了。其次,全国土地会议没有着力纠正“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错误理论和尾巴主义。在会前的土地改革中之所以出现“左倾”,把“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依靠群众自发”等误认为群众路线而加以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全国土地会议上,虽然也说过尾巴主义、自发论“要不得”,不要以为要群众路线“就不要领导了”,但主要地还是反对“富农路线”,反对不相信群众、不支持群众的右倾情绪。其三,《中国土地法大纲》未强调防止侵犯中农利益,反而作出不分新区老区一律按人口彻底平分土地的错误规定,因为有一部分中农按人口平均占有的土地超过了全社会按人口平均占有的土地数量,所以不分男女老少按人口绝对平分土地,特别是打乱平分,肯定会侵犯中农的利益。《中国土地法大纲》不分新区老区,规定一律平分土地。当时老区早已基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中农占了大多数,地主、富农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平分,有很多就是分中农的土地,当然更要侵犯中农利益了。当然,这里强调指出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对于“左”倾错误的推动作用,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事实上,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还有功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虽然作出了新区老区一律平分土地的错误规定,但它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比“五四指示”前进了一大步,在土地改革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四、土地改革中的“左”倾是什么时候彻底纠正的?过去一般认为,对于全国土地会议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立即引起了警惕,在1947年12月于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及其以后,连续发出了许多指示,采取了许多措施,到1948年春就基本纠正了。我认为,对于严重破坏工商业、乱打乱杀乱斗、新区老区一刀切、拔高中农的成份而加以打击等“左”的错误,到1948年春确实基本上煞住了。但是,对于侵犯中农利益、过分打击富农的“左”的做法,却很长时间没有彻底纠正过来。因而,对这次“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是远在以后。当时,中共中央虽反复强调不要侵犯中农利益,要坚决保护中农,但是侵犯中农利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彻底平分土地,只要平分土地的做法不纠正,侵犯中农利益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对于平分土地这个核心问题,中央却很久没有纠正过来。例如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的报告中,一方面强调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同时又强调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说“这是最彻底地消灭封建制度的一种方法,这是完全适合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的”,在平分时虽然要分出一部分富裕中农少数多余的土地,但“他们也愿意拿出来平分,这是因为在平分后他们的土地税的负担也减轻了”。1948年1月22日任弼时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也一方面强调纠正“左”的倾向,一方面又肯定了平分土地的办法。1948年2月3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的电报中指出,在半老区即土地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的地区,完全适用土地法,即采用平分土地的办法。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的党内指示中,明确指出新区土改应分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即实行平分土地。2月23日,中共中央同意了阜平中央局提出的在土改极不彻底之地区仍可实行平分土地的办法。3月15日,中央工委在给热河分局的指示中,仍一方面强调纠正“左”的错误,一方面肯定了平分土地的做法。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著名讲话中,虽然批判了绝对平均主义,但仍然说赞助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1948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晋南、晋中新收复区土改的指示中,再次肯定原则上实行平分。到1948年冬,中共中央则基本上没有再提平分土地的口号。194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对东北局关于新区土改指示的修改意见中,便肯定了东北局指示中“中农(包括富裕中农)绝对不得侵犯”的做法,没有再提平分土地的口号。但是,中共中央明确纠正平分土地的口号,还是在1949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中。这个指示指出:“我们同意以中间不动两头平的政策作为解决河南土地问题的基点,对中农土地完全不动,而不要按土地法大纲上关于中农土地的规定,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土地法大纲须要有所修改。”至此,平分土地这个口号才算彻底抛弃了。从而,也就从根本上防止了侵犯中农利益的“左”倾错误的发生。综上所述,认为在贯彻“五四指示”阶段,各地的地土地改革总的还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说一些地方发动群众不够等是右倾的话,“左”倾也从一开始就存在,到了土改复查阶段,“左”倾已经成为各解放区的主要问题了;全国土地会议未看清这个问题,仍强调以反右为主,并在《中国土地法大纲》中作出了不分新区老区一律彻底平分土地的决定,因而推动了“左”倾的迅速发展;这个“左”倾错误到1948年春基本得到了纠正,但直到1949年8月,即彻底纠正“平分土地”的口号以后,才从根本上防止了侵犯中农的“左”倾错误。(23)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主张(一)第三条道路的破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道路。民主党派中的少数人鼓吹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1947年4月,张东荪在文章中提出和平的死因是“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为挽救时局,中间派的责任就是“把他们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团结、批评、教育的方法对待民主党派中出现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党派的压制、迫害,使他们打破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认识到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作出抉择,其中绝大多数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转向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从而使曾在一部分民主人士中有过影响的"中间路线"(即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迅速走向破产。(二)民主党派在斗争中前进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对爱国民主力量的疯狂镇压,对民主党派进行迫害。继枪杀李公朴、闻一多之后,著名民主人士杜斌丞又在西安被杀害,民主同盟的许多成员被逮捕、绑架,所办的几家报社被捣毁或遭袭击。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盟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11月,民盟总部在上海被迫发表公告,通告盟员:“自即日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动,本盟总部同人即日起总辞职,总部亦即日解散”。国民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残酷镇压,使得各民主党派处境日益艰难,被迫相继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在这困难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再次向民盟及各民主党派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民盟等一部分领导人转移到香港活动,努力开展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团结工作。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之无理而又狂妄的举动,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总结了民盟斗争的历史经验,清算了中间路线,制定了联共反蒋的政治路线。会议明确主张:彻底推翻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赞成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本;放弃中间立场,支持武装斗争,与中共携手合作,为建立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转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正如民盟领导人史良所说:它“以民盟历史上的政治转折点而载入史册。从此,民盟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合作的光明大道,在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7年11月12日和25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国民党其他民主人士在香港召开了两次会议,为联合创建国民党革命派组织进行准备。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正式成立,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民革成立后,民联和民促仍作为一个组织继续存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当时中国政治斗争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实现了国民党民主派的大联合,表明了国民党内部的民主派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决裂,完全站到人民民主等方面来了。从而更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孤立了反动顽固派。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也明确表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巩固与扩大。1948年1月后,在香港集中了民革、民盟、民联、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救国会等民主党派的总部和主要领导人,领导本组织的成员开展了大量而很有成效的反美反蒋活动,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4)简述中国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⒈实现工作重心转变的方针.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了城市.”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策.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首先深刻论述了它的基本出发点.⒊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在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⒋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三种方式.在军事上,毛泽东提出了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三种方式,即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问题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思考的重要问题.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英、苏、法等一些外国政府先后通过一些渠道,向我们试探,表示愿与我们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毛泽东、周恩来也在这时开始从建立新国家的角度考虑对外关系问题.⒍党的建设的新课题.从乡村到城市,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对于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建设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新课题.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5)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此术语是毛主席的独创。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人阶级掌握国家领导权、成为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是由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工人阶级是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和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同时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使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使命。中国的工人阶级还有自己的特点:它在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因此革命最坚决;它从承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重任开始,就始终处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中最有觉悟的阶级;它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够结成牢固的工农联盟,并以此为基础团结一切爱国者,为振兴中华共同奋斗。工人阶级成为中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2.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都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的重要保证。3.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是相同的。不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都担负着以下职能:一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民主的范围,二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对那些利用各种机会与方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犯罪分子,进行无情的镇压;三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等等。4.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积累,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后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这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1949年10月,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个空前统一的人民共和国。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管辖下回归祖国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管辖下回归祖国怀抱,洗去了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加诸中国的最后的耻辱。金瓯完璧,领土主权的完整实现了。这在旧中国是不能解决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长远意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实施没收官僚资本为人民的国家所有,1949年年底基本完成。对于在华的1300多家外国资本企业,没有采取直接没收的政策,而是首先废除了外国资本企业依据不平等条约所享有的经济特权,然后通过监督和管制、收购、征购等办法,妥善处理外国在华企业。到1952年底,基本上清理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势力。新中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国营经济。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形成了人民共和国的物质基础,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了发展经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完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成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破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实行“耕者有其田”,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下一步任务——实现社会主义也难以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这是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标志。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支持力量,也为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很好的铺垫。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契机。我们看到,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失败、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现代工业只是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若干城市,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很小的比例,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且改变中国传统农业国家的地位,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1949年以后大规模开启的。1978年以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