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复习考试指导_第1页
导读2复习考试指导_第2页
导读2复习考试指导_第3页
导读2复习考试指导_第4页
导读2复习考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复习考试指导第一部分关于期末考试的说明关于本次考试的形式:本次考试为开卷,时间为90分钟,在考场内完成纸质考试。考试题型:本次考试是主观题,试题类型为作品分析题。试题分布:作品分析题100分,一道题,二选一。作品分析题要求:

熟读教材中所选小说,重点阅读《春之声》、《故里三陈》、《棋王》、《透明的红萝卜》、《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了解作家的创作特点、创作风格,熟悉作品的具体情节。

考试时是在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但如果仅仅照抄参考资料中的观点和内容,没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不能得高分。分析文字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很重要,先审题,再动笔第二部分重点复习内容一、《春之声》1.《春之声》题名:(1)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2)指季节上的春天即将到来;(3)指我们国家的春天即将到来;(4)指主人公及作者自己的春天即将到来。2.《春之声》结构特点:

《春之声》的结构很特殊,主人公岳之峰,由大量感官印象,触发起种种联想,这联想是活泼的、跳跃的、时空颠倒交错的,构成他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思绪飞扬的心理图景。3.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主人公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日月。这小与大、嘈杂拥挤与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产生比较复杂的艺术触动,因而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鸣。4.主人公岳之峰及其出现的意义王蒙小说世界中人物形象系列,出现最多的是一个饱经沧桑坎坷平生的人物,如:岳之峰,《布礼》中的钟亦成,《蝴蝶》中的张思远等。这些形象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物的多面立体组合,也可以看做是王蒙小说世界中的中心人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物?

联系作家的生活基础和他联系的社会层来考虑:八千里和三十年,充满了风云变幻坎坷多艰的内涵,数量与质量的堆积、结晶,聚成了这个饱经沧桑的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的经历和他接近的社会层的一个投影,常常随着作家自己的笔游动。

这也是一个见事的人物,在他身上凝聚着多层社会矛盾,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地位低下,“文革”十年又遭受惨重的打击,他们既能从下层感受到真正的痛楚,又能从哲学上审视和思考现实;既有思辨的明察,又不足以成为斗士;既能看到时事的底里,又不得不委曲求全;既有精神负担,又有自省、自责和自励。这个人物的灵魂是矛盾的复合体,岳之峰表现了一个在往昔与今日杂乱的情绪中躁动不安的灵魂。5.《春之声》的基本结构是主人公的“意识流”。试选取不同的段落,分析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整篇小说围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X城开往N地的“闷罐子车”上两个多小时的所见所感所想,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主题是辞旧迎新,反映拨乱反正后出现的勃勃生机。全文以主人公的联想、回忆、闪念来组织素材,从而形成了“放射状”的结构特点,使文本打破了时空界线,过去和现在,季节上的春天与改革的春天,心理时空与物理时空,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都随着主人公的意识而跳跃变化。这使小说具有了现代主义的色彩。如第一段的意识变化:先由墙上的月光联想到了童年的摇篮,再由摇篮联想到童年和小伙伴一起游泳的生活,又从童年的流逝中联想到逝去的母亲和衰老的父亲,由月光而生联想,由列车的摇晃而发生意象的跳跃,从中可见人物的思维线索。再如第五段中,人物先由旱烟的辣味想到针灸手术,接着从烟味和方言想到南瓜的香味,从车厢里联想到了车厢外火车站卖的南瓜以及各种各样的水果,又从柿饼的香味中联想到了乡亲们携带的绿豆的香味,由绿豆想到兔子,由兔子想到故乡的原野以及原野上的一切,从中秋的月夜想到银灰色的狐狸。其它段落都有表现,不仅在一段之中,段与段之间更是具有跳跃、链接。总之,意识流的写法以心理为轴心,以外界的各种刺激为联想的触发点,或对立思维,或相关思维,共同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与西方意识流相比较,中国的意识流更多一种潜在的理性,有收有放,中心始终明确;而西方的意识流更多无意识与非理性,跳跃的幅度更大、更广,甚至读者较难把握其思维的线索。二、《故里三陈》1.如何理解《故里三陈》《故里三陈》塑造了故乡三个姓陈的能人巧人形象,三篇写法各有不同。其中《陈小手》一篇写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的经历与命运。小说开头就交待男性产科医生在当地绝无仅有,同时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一个职业。但陈小手不仅不以为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小说简单交待了陈小手的经历,也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却并未交待他为何要做产科医生。后半部分详细描写给团长太太接生的经过,最后轻描淡写地安排了陈小手的结局:仅仅因为他出于职业需要接触了团长太太的身体,这样一个有个性有手艺而又敬业的能人,被团长一枪打死。《陈小手》是汪曾祺的奇作。团长的一声枪响,洞穿了汪曾祺刻意营构的平淡与和谐。陈小手的一汪鲜血足够将流氓时代的丑恶真实地映现在广袤的天幕上。但作者不敢为此投射人性之光。他随手牵来冷峻的布幔,轻轻地将这一汪鲜血掩住,然后心平气和地这样结束全文:“团长觉得怪委屈。”简直需要一种大痛苦大刻毒大觉悟,才能在加此暴烈的地方写出如此平和的奇文,它给读者的震憾是深长持久的。这是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最为奇崛最为辉惶的一笔,尽管还有点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可总算是显出了一点想直面人生的姿态。有人说他写男女之情是“发乎情,止乎礼”,我看他写到暴力与黑暗时,他是发乎恐惧,止乎斯文。他对自己的恐惧感感到恐惧。刚刚掀开一角,就闭目塞听,撒手而去,然后忙于洗手整衣,恢复士大夫的斯文风度。凡是威胁到斯文风度的恐惧,他要么忘掉,要么化掉,即使忘不掉化不掉,也只能按下不表。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呲牙咧嘴呼天抢地。他给自己定位为小悲小欢的写手。在文学作品中,制度暴力总是以人格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不可抗拒的威力几与军事暴力相一致。陈四常年深陷在平静卑琐的瓦匠生活中,只在每年一次的赛会上以出神入化的高跷表演体会到人生的辉煌。然而那个体制中的头面人物乔三太爷一个巴掌就将他的辉煌打得粉碎,从此他永远告别了这种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气息的表演,生命进入了漫长的黑暗和卑琐之中(《故里三陈·陈四》)。2.汪曾祺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1)以苏北高邮作为背景,在对故乡风情的描写中着意点染人物,从题材上表现出一种对地域文化的偏爱和依赖,是汪曾祺小说的主体部分。(2)小说中陈小手、陈四、陈泥鳅等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能工巧匠、奇人怪人,都在各自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一二亮点,新鲜奇特,又时有苍凉底色、悲哀结局。其主题意蕴是向人们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3)造境——白描——点睛,是汪曾祺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惯用手法。造境,追求和谐与“气氛即人”是汪曾祺的美学主张。小说从营造“气氛”的总体观照起笔来写人,把淳朴的民风民俗,作家的真情实感和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融合为一,创造出一种诗化的抒情艺术境界,把人物描写放到这个总体“气氛”中去作为其有机部分进行创造。对三个人物都是从“我们那地方”(或“我们那个城里”、“我们县的人”)写起,“接生”、“迎会”、“救生船”,蓄满情势,造足“气氛”,然后才用极少的文字写其人其事。特别是《陈四》一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民间盛事,“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队列、着装、表演,只用“擅长表演尚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一句一点,小说的主人公才算出场,对主人公的直接描写,几乎是不着一字,而其主角的地位、高难的功夫、飞扬的神采,确定无疑,如在眼前。另两篇对陈小手、陈泥鳅的描写,则穿插在“接生”、“救生”事件的叙述之中。白描,在特定的情境中,用省俭、朴素、平实的文字写人。小说对三陈的描写,都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点睛,点睛之笔、画龙点睛,是文学创作中对绘画手法的借鉴,小说对三陈形象内蕴的揭示,或悲哀、或善举,都有点睛之妙,创造了令人深思的余韵。3.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1)散文化的笔法,是汪曾祺小说风格的重要特征。他受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桐城派散文和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重“文气”,轻结构,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多采用淡化情节的方法,不追求故事的戏剧性,不刻意编织情节,往往选择生活中的某些碎片加以连缀,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又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陈四》中从“迎会”的胜景到陈四的“表演”;《陈泥鳅》中从救生船黑屁股,到运河上的清水潭,到“他也好义,也好利”,到从通湖桥桥洞里拖出女尸,到“径直走进陈五奶奶家”;《陈小手》中从老娘接生,到“白马陈小手”,到陈小手为“联军”团长太太接生的故事等,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章法,形成了散漫的结构,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在生活原生态的表现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作者对人物及人物的命运不加评论,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去感受、体味。(2)不注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舒缓平和的笔调中深情地回顾往昔,含蓄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爱和思考。汪曾祺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作品中回避矛盾的激化和对立,强调个体的内心均衡。陈泥鳅的利与义;陈四的“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等,都是人的心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因此,汪曾祺小说的意境常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4.汪曾祺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①以苏北高邮作为背景,在对故乡风情的描写中着意点染人物,从题材上表现出一种对地域文化的偏爱和依赖,是汪曾祺小说的主体部分。②小说中陈小手、陈四、陈泥鳅等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能工巧匠、奇人怪人,都在各自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一两亮点,新鲜奇特,又时有苍凉底色、悲哀结局。其主题意蕴是向人们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③造境——白描——点睛,是汪曾祺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惯用手法。三、《棋王》1.如何理解《棋王》?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2.《棋王》的环境描写《棋王》以知青生活为题材,但与当时其他知青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关于知青题材的作品无一例外地以悲愤的情感痛说这一段历史,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而《棋王》则是笑咪咪地诉说这段生活,把一个关于“棋王”的故事讲得意趣横生。主人公王一生所处的时代具有强烈政治氛围,但作品尽量淡化了这种政治色彩,没有突出描写知青在农村的自然、社会环境,也没有强调王一生们所遭遇的精神磨难与生存困境,营造的是非政治化的文化环境。3.小说突出描写两个意象:吃和下棋。棋代表着积极进取的功名意识,吃代表平凡普通实际的生活态度,在吃与下棋之间,王一生更倾向于吃,这是平凡普通的人生价值。重点阅读教材第230页至231页,体味作者是如何描写王一生的吃态;体味这种吃态中所隐含的历史思考与传统的人生观;(“民以食为天”是最朴素的生存意识,而“特殊的时代”却不重视人这种最基本的自下而上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重点阅读教材237页至结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4.《棋王》的语言风格。(1)语言风格是平和、冷静、不温不火,人物刻画逼真精到,尤其是王一生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处世不惊、怡然自得的性格,与其它知青形象拉开了距离。如教材所选部分中,第11段与第12段,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第11段中,写“我”与王一生对于“吃”的理解,王一生认为“我”在“吃”上要求较高,而他只要“比较实在”就行,而且主要的兴趣不在于“吃”,也没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只有下棋才是最大的快乐,作者在简洁的语言中就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位达观、忍辱的知青形象。此外,在第12段中对王一生吃相的描写尤其细腻、精到,“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尤其对粮食的珍惜,“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的”。对于“吃”的详细描述就完全不同于其它知青小说中对于大事件的记述,阿城的成功就在于在平凡小事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它如写王一生“车轮大战”等情节,都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语言特点。(2)在色彩感上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用简洁的白描手法,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如对王一生“呆事”的叙述,对王一生从农场归来时的外貌及言行的描写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倒数第1段,第8段等段的描写)(3)在句式方面,作者避免运用句,句式较为简短,并且大大量使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如选文第P239页第1段、第2段等,《棋王》的语言特点不同于同一时期的其它知青小说的语言,其它的知青小说在当时多采用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风格模式,而阿城采取的是在日常化的平和叙事中,来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作家意在表现有为与无为、阴柔和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5.从王一生对吃与棋的态度看阿城对道家文化的认同。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但是王一生却绝对要在吃饱饭的前提下才能下棋,生存是第一要义,没有人能够脱离正常的物质需求,关键是王一生在一种平凡的生活状态中凝聚着某些形而上的、超越世俗的东西,那就是他于吃无争,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对于小说来说,主要不在于对饥饿进行社会、经济、政治的否定(这是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主题),而是从饥饿中引出不同当下社会、经济、政治的人格与文化超越。这就是象棋和蕴含在象棋中的文化。“何以解忧,唯有象棋”,象棋是王一生战胜心理饥饿和生活匮乏的法宝,简直就是他的生存意义,是他的生命本身。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王一生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派别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绪、蹉跎岁月里的感伤和无奈,都似乎未曾搅乱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扰。他心如止水,在下棋中进入一种状态,进入状态,就能达到不为物喜,不以己悲的审美境界,自得其乐,从而保持了人在困境中的自我完整性。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如果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代表了人所谓“雅”的一面,而衣食物质需求则更多被视为“俗”,那么这部作品是在“雅”与“俗”的自然统一之中,完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塑造。6.捡烂纸的老头儿曾送给王一生一样什么礼物?这个人物设置对王一生有什么影响?王一生认识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被老头儿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捡烂纸的老头儿棋下得好,并送他一本棋谱。这是本异书,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手抄,边边角角儿,补了又补。上面写的东西,不像是说象棋,好像是说另外的什么事儿。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呆子执意要替老头儿去撕大字报纸,不要老头儿劳动。不料有一天撕了某造反团刚贴的“檄文”,被人拿获,又被这造反团栽诬于对立派,说对方“施阴谋,弄诡计”,必讨之,而且是可忍,孰不可忍!对立派又阴使人偷出呆子,用了呆子的名义,对先前的造反团反戈一击。一时呆子的大名“王一生”贴得满街都是,许多外省来取经的革命战士许久才明白王一生原来是个棋呆子,就有人请了去外省会一些江湖名手。交手之后,各有胜负,不过呆子的棋是越下越精了。这一遭遇与老头儿不无关系。同时老头儿还给他讲了中国道家的阴阳。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不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具体内容如下: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在要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玄是真玄,可细琢磨,是那么个理儿。我说,这么讲是真提气,可这下棋,千变万化,怎么才能准赢呢?老头儿说这就是造势的学问了。造势妙在契机。谁也不走子儿,这棋没法儿下。可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高手你入他很难,这就要损。损他一个子儿,损自己一个子儿,先导开,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下自己的入势。这时你万不可死损,势式要相机而变。势势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老头儿说我只有套,势不太明。套可以算出百步之远,但无势,不成气候。老头儿遵循祖训——‘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四、《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创作情况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小学五年级辍学后,回乡务农近十年。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1985年2期)轰动文坛。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代表作还有《金发婴儿》、《红高粱》等。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食草家族》、《红树林》、《爆炸》等。

2.莫言作品的两类题材(1)“红高粱”系列以及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的骁勇血性的理想状态的寻找;(2)写当代的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生存状态、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特别是描写文革时期农村生活的篇章,表现了农民的麻木、驯顺、苟安、卑微。3.如何理解黑孩这一形象黑孩是中国农民能够在任何严酷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发展的无限的生命力的抽象和象征。黑孩那种超自然的、神秘的承受苦难和忍耐痛苦的能力,在刚刚能活下去的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那么多幻想,仍能顽强地去追求的炽烈感情,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人物性格,而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反思,其中有他的热爱、理解和信任,也有忧虑、怀疑和批评。

作者想表现他对生活的一定感情和态度,但是他没有采用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写实方法,而是藉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将现实因素和非现实因素溶成一体,形成一种十分特殊的小说艺术形象。这种小说写法自然与追求“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

4.黑孩形象的象征意义

黑孩这个没有姓名也很少说话的孩子是莫言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浓缩。

一方面,这是作者对生存体验的开拓:黑孩子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正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显得既奇特又新鲜的世界。他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用自己的体验丰富了人类的体验,他既是我又超出了我,他既是人又超越了人。

5.作品“超现实”的诗化色彩

莫言的小说着重表达的是“感觉”,《透明的红萝卜》就是通过小精灵般的黑孩的眼睛和感官印象呈现出来的。这使小说具有了“超现实”的诗化色彩。黑孩的爸爸去了关东,后娘一直虐待他,干重活也常常挨揍,变得沉默寡言,但感觉特别敏锐,有着超出常人的感觉,世界在他面前就是以感觉的方式呈现的。小说重复了莫言的“食物主题”。黑孩眼里的“红萝卜”就是其表现。小铁匠经常让黑孩去偷生产队地里的红萝卜。小说中描写铁砧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晶莹透明,黑孩想去吃,结果被小铁匠扔到了河里。后来,黑孩在地里偷萝卜时,拿起萝卜看时,却看不到上次的光芒。莫言在创作时,还以动写静,以无声写有声,以具体的色彩表现抽象的意义,色彩的声音在文本中达到极具诗意的结合,如对阳光、月色、土地、黄麻地、河流、工地、人群的描写极具视觉性、画面感。笔下的世界是一种感官的王国,一个由瞬间感官经验的碎片拼合在一起的物象世界,映衬出一个充满焦灼与渴望的骚动不安的世界。从而使他的作品有了超现实的诗化特征。五、《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风格《许》以一种平静、客观、节制的叙述语调,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人生故事,表面似乎无大悲大喜,文本中却始终回荡着内在的悲剧性的韵律:一个人为了自身与家人的生存,不断地卖血,他的生命之血不断被抽取,直至最后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苦的深刻揭示。这一风格具体表现在:(1)表现在人物的对话语言中,作者不仅在对话中展示人物各自的性格,同时还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收到了多重效果。如“他们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等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复沓的艺术效果,叙述者置身于文本之外,仿佛是一个事件的旁观者,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阅读感受。(2)表现在叙述者的叙述语言中,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同样有利于控制作者的情感,较少地投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且小说中是由人物的动作及对话组成故事的情节,很少有叙述者的议论,其中略带幽默的语调也主要来源于故事本身,而非叙述者的有意为之,这也带来了小说客观的叙述风格。(3)表现在情节的设计上,大致相似情节的重复,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反复出现从而突出了小说对于生命苦难的展示,情节中也少有大苦大悲悲壮感和崇高感,都是普通人平常的悲欢,事件没有一起可称得上是具有深远意义或重大贡献的,但就在这些小小悲欢中写出了沉重的主题。2.阅读小说第十八、十九章,注意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之中,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1)这两章写的是大跃进和节粮度荒年代,吃食堂、饿肚子、喝稀粥、精神会餐。下面几章则写了许三观为让全家人吃一顿饱饭,第四次卖血。(2)许三观有着困苦不堪、经历坎坷的一生。小说让历史以背景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把他摆在前台的位置上,承受非常历史时期所施与的种种打击和折磨,他以自己的朴素和单纯对抗苦难,保护自己和家人,而他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这实际是一种承担苦难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他反抗苦难的坚韧意志和生存勇气的嘉许和敬意。(3)作者以对整个人类的永恒生存境遇的象征性表现,最终抒写出人在这种境遇里所秉有的生存意志和精神气度,从而开掘出小说特有的审美意味。3、结合作品,谈谈《许三观卖血记》在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1)重复是本篇小说叙述的基本手段。许三观的生活历经艰辛,又比较简单,循环不止的“卖血”构成了他命运的主旋律。九次“卖血”,许三观的生命历程不断得到拓展和延续,犹如一首优美而悲怆的受难曲,包含着对生命的真诚和尊重,令人久久聆听和回味。(2)重复还表现在叙述语句上,叙述语句的一次次简单重复、回环复沓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童话韵味。如选文中“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等在不同段落中反复出现;许三观为三个儿子作了一回精彩的口头烹饪表演,三次烹饪都是红烧肉,一次一次的重复产生出一种令人震惊也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3)对话时的重复,也增添了小说叙事的旋律和音韵美。上述精神会餐时,一乐、二乐、三乐和许三观的对话,就是例证。类似的对话在小说中俯拾皆是。简朴纯净,富于流动感、表现力。有人说,正是对这些叙事手段和方式的灵活运用,作者将音乐与小说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中国传统的古老叙事艺术,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把小说叙事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有一定道理的。4、《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一共卖了几次血?他一生中最迫切、最委曲、最痛彻心肺的那次卖血是为了什么原因?你以为作者这样安排要表达些什么?许三观是个丝厂的送茧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一生中,每当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总是靠卖血得来的钱渡过难关。《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一共卖了11次血。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他本来暗中喜欢同厂的女工林芬芳,但卖血回来遇到的第一个人也是他暗中喜欢的“油条西施”许玉兰,便请她上馆子并立即求婚,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许玉兰的父亲,硬生生地从何小勇手中夺走了许玉兰。婚后许玉兰接连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乐、二乐和三乐。但人们都说一乐不像许三观,许玉兰也承认了与何小勇的一夜之情,许三观便以此为由在家里当起了老爷。许三观最喜欢的是一乐,可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肯“花钱买乌龟做”,便要一乐回去认何小勇为父,被何小勇赶了回来。许三观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许三观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许玉兰不忍丈夫卖血伤身,去何小勇家讨伐,与何小勇的妻子大打出手。始终耿耿于怀的许三观又想起了林芬芳,林芬芳却因为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许三观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然而,林芬芳的丈夫一看到十斤肉骨头和五斤黄豆,就知道这份大礼背后必有奸情,径直打上门来,许三观只得束手就擒。时间进入了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便是全民大饥荒。无论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许三观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许三观第四次找到了李血头。一家走进胜利饭店去吃热腾腾的面条时,却将一乐撇到了一边,让自己去吃烤红薯,让一乐伤心致极。11岁的一乐终于自己去找自己的亲爹了,但没人要他,当许三观重新找到他时父子二人和好如初。两年以后,何小勇遇车祸,因为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他妻子只得来求一乐为他爹喊魂,一乐在许三观的要求下很不情愿地喊了魂,许三观也向众人宣告:一乐从此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文革”开始了,许玉兰被当作妓女剃了阴阳头,天天拉出去陪斗。许三观虽然知道她不是妓女,却要她当着儿子的面交待她与何小勇犯下的“生活错误”。几年以后,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在送一乐回乡下的时候,许三观悄悄走进医院,第一次将卖血的钱给了一乐。可是刚送走一乐,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许三观,只好求你再去献一次血了。”然而,这次卖血却遇到了麻烦,虽然由于血友根龙的求情,李血头勉强同意了他连续卖血,但随后根龙的死亡却让他感到了恐惧。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许三观一个上午借到了63元钱,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再次找到李血头。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40年以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空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有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了……”这是他一生中最迫切、最委曲、最痛彻心肺的一次卖血,作者这样安排是有其深刻寓意的。许三观在家庭中的最大价值是通过卖血来拯救他的家庭,显示一个丈夫、父亲所应有的可贵和非凡的牺牲、爱、无私、坚忍。因此卖血不仅是一种存在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于是许三观无需卖血去卖血。这是他迫切重温他的人生价值。可是却因年老而遭拒绝,他感到委屈,失落,痛心。这无疑是对其存在价值的否定。外在生存环境的改善却带来内在精神的失落,喜剧悲剧交织,内在审美张力陡然倍增,让生命在这种荒谬的困境中达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哀戚体验。这是一个小人物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