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卡片_第1页
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卡片_第2页
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卡片_第3页
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卡片_第4页
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卡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9页(共59页)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卡片1.病句辨析修改【考点讲解】一、考查形式该知识点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E.病句辨析常用选择题考查,修改病文,常用简答题,与完整连贯综合考查。二、知识讲解高考考纲明确要求掌握病句类型有以下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一)语序不当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多项定语是指主语、宾语中心语前的多个定语,它们一般按照语法规则排列,如果排列不当,就会出现语病。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②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表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2、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不当。多项状语指的是动词前的多个修饰成分,它们应按照语法规则合理修饰该动词,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多项状语的排列次序,一般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短语;②表时间的词或短语;(D表处所的词或短语;④表语气的副词或表对象的介词短语;⑤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另外,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一般紧挨着中心语。3、并列词语或短语次序不当。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是否恰当,与分句的主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二)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2、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3、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这种病例通常发生在主语“是”宾语的句子中。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都有固定搭配,不能取(三)成分残缺或赘余1、缺主语。主语残缺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1)主语套在介语短语中,造成主语残缺。(2)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3)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4)不恰当的主语省略,造成残缺2、缺谓语。谓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2)误以介词短语作谓语3、缺宾语。宾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2)误把宾语前的定语当作了宾语(3)句子稍长,说到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的呼应,这一条是造成宾语残缺的主要原因。4、缺其它(1)中心语残缺(2)介词残缺(3)关联词语残缺(四)结构混乱1、句式杂糅。句式杂糅即两种句式混在一起表达,造成了结构上的混乱。常见句式杂糅类型:(1)表对象。对于……上(2)表决定。以……即可(3)表事由。借口……为名(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6)表被动。被(受)……所(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8)高达……之巨(9)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10)表范围。大多以……为主(11)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12)表时间。长达……之久(13)表限制。超过……以上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2、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中途易辙型句子一般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1)句子结构复杂,在混乱表达中前后表意背离或违背逻辑。(2)所给句子是个复句,前后分句却暗中偷换主语。前面分析的第一种情况所给句子虽然也可能是个复句,但是前后分句表意还不清晰,就冒出第二个分句出来。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所给的句子虽然前后语脉相通,表意也比较明确,但是却暗中偷换主语。中途改弦易辙的句子,往往可搭配使用划分句子成分,或者寻找搭配关系手段来进行,有时甚至还需要揣测句子的逻辑关系,才能发现其表达上的不合逻辑。(五)表意不明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主要指代词指代不明。代词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示代词,如“此”“这”“这方面”等;二是人称代词,如“自己”“他(她)”等。指示代词指代不明指前面的句子叙述了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后面的句子中用指示代词“此”或“这”等来替代前面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造成后面的句子有两种以上的理解。另外,句子叙述两种以上的情况通常采用“是……还是”“……或(者)……”“有……也有……”等句式结构。2、修饰两可造成歧义。中心名词前有多个定语。多个定语既可以同时修饰中心名词,也可以存在定语之间的相互修饰,当断句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理解。另外,一词多义、语序不当等也会造成歧义。(六)不合逻辑1、概念并列不当。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用2、否定失当。(1)是否使用否定词判断不当。(2)多重否定导致造成否定失误(3)“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3、不合事理。【规律总结】(一)辨析病句的方法:1、语感直觉扫描法。凭语言经验,读读句子是否顺畅,从而对语句是否有语病直接作出判断。可反复体会,快捷有效。2、语法分析法。从语法结构入手,进行主干枝叶梳理,先去定状补,看主谓宾是否有语病,再看定状补的语序及其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语病。3、句意分析法。先看句意是否明确(一个句子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唯一的,有两种以上的理解是歧义),再看句意是否合理。4、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主结构造句,用一个常用的句子和原句比较,找出不同,再作分析。5、逻辑分析法。从概念的判断、推理、使用方面考虑,即进行逻辑意义上的分析。6、词语审视法。①看否定词。如: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三重否定)而是说这希望非常渺茫。【数清否定词,反问也算一次否定,双重否定为肯定。再看否定的具体含义,以防句意说反或前后矛盾,还要特别注意词语本身暗含否定﹣﹣拒绝、反对、禁止、避免、阻挡、忌、防止、无时无刻等。②看两面词(是否、能否、优劣、好坏、高低、生死等)。如: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个人努力。③看关联词。复句的病句,首看关联词呼应,次看有无这种关联,再看位置是否得当,最后看内容顺序是否合理。④看介词。介词造成的病句只要是缺少主语,主客颠倒,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漏用滥用,造成歧义等。⑤看并列短语。易出现的病点是不完全搭配、交叉或包容,还有歧义。⑥看数量短语。主要病点是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约数词重复等。⑦看代词。病点是指代不明。⑧看助词。“的,着,了”等使用时,易造成不合逻辑、漏用、句意不明等。⑨看隐含词语的重复。如:见(付)诸于、这其间(中)、涉(波)及到、凯旋而归、差别悬殊、报刊杂志、互相厮打、体育教育、十分罕见、您令郎、妄自菲薄自己、正方兴未艾、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被人贻笑大方、来我校莅临指导等。⑩看特殊句式。A、“把”字句。B、被字句。⑾看误用词语。(二)病句修改题﹣﹣通语感,理主干,抓标志1、通读全句,从语感上看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规范,以判断有无结构混乱的问题。2、将句子的主干成分抽取出来,看主干之间、主干与枝叶之间是否存在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问题。3、抓住句中的标志词看使用是否合理、准确。标志词主要包括:(1)两面词,如“能否”“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对不对”及“是非”“胜负”等,看是否两面失衡;(2)介词,特别是句首介词,如“通过”“经过”“在”“从”“隨着”“关于”“对于”“对”等,看是否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3)重复词语,如“提出质疑”“十分悬殊”“突然猝死”等,看是否存在语意重复的毛病;(4)否定词,如“不“否”“没有”“不能”等,看是否有否定失当的毛病;(5)代词,看其指代内容是否明确,是否存在指代不明的问题;(6)数量词,“降低”“减少”“缩小”“缩短”等的后面不能跟倍数,概数前面不能加“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等词语;(7)时态词语,句中若出现“日前”“目前”“已”“已经”“将”“将要”“正”“正在”等时态词语,看是否存在时态矛盾、不合逻辑等问题。(三)修改原则和方法(1)原则:保持原意,多就少改。(2)方法:a、补﹣﹣残缺成分;b、删﹣﹣多余混乱;c、换﹣﹣搭配不当;d、调﹣﹣顺序错乱2.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明确提出“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二、考查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三、知识讲解:近几年来,关于“语言连贯”的考题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序排列型。其考查的形式是,给定一组句子,要求将它们排列成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的语段。二是句子衔接型。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在它的开关或者中间,或者结尾空缺一句,然后提供四个选项,从中选择一项填入空白处。(一)“简明”应遵循的准则是:1.在一段文字内,不能有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两个成分,交际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应该简化或简略。2.能用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不要再重复。如“中国象形文字总会使你产生无穷诗情画意的遐想,中国象形文字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造。”此句中后一个“中国象形文字”可用“它”来代替。3.词语能省的应省。如“这是我新买的红色的毛纺织的衣服。”这句可简化为“这是我新买的红毛衣。”4.所提供的语境应足以确认多义词的词义。这是防止简而不明的措施。(二)“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语义衔接(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要保持语言的连贯,得讲究三个条件:(1)要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即谈话、语言表述的中心内容;“统一”是要求话题一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歧的话题,要首尾如一,不能偏离、偷换话题,要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如:“这幅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作风不深入、做事不坚持到底的现象。例如我们不少学生学习不深入,到处找复习资料,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就是不抓课本。有的干部也是这样,整天坐办公室,办事虎头蛇尾,使工厂亏损,与漫画中的挖井一样,毫无实效。”这个语段话题不断转换,一会儿学生,一会儿干部,从而造成语言不连贯。(2)要注意合理的句序。句子(含分句)的排列顺序合理,必须“言之有序”,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句子排列有序,语言表达才能连贯,思路才显得清晰。句间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前两种较为熟悉,现专讲后两种:①心理顺序,是以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为组合语句的线索。如:“大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镁、磷、铁、硫等矿物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达到将近40%,比其他粮食都高。”这段话先讲大豆的各种成分,再讲其中的某种成分含量特别高。这是由一般到特殊。(三)“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语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语言“得体”的变化。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目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场合、手段等。要使语言“得体”,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注意称呼的得体(1)敬称和谦称:称对方亲属时,常加“令”字表敬重,如令尊、令堂、令爱、令郎等。相反,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龄大的平辈,称呼前常加“家”字,表谦称,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亲属,称呼前常加“舍”字,表谦称,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过去对敬称与谦称的用法,有个七字诀:家大、舍小、令外人。(2)掌握一些习惯用语。如称岳父为泰山,夫妻为伉俪,女婿为东床等。2.注意特定文体的得体特定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同。如议论文讲究语言准确严密;记叙文讲究语言的流畅生动;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严谨;应用文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新闻稿讲究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稿、演讲稿要求明白易懂、口语化,避免同音字混淆;广告词通俗凝炼、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述清楚,杜绝歧义;贺辞热情典雅,寿礼庄重,讣告严肃沉郁;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此外,一篇文章中还要保持语言得体的统一性。3.注意场合的得体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此不同的场合决定不同的用语,如在医院里看望病人,不宜提“死”字;在人多的地方批评人,不宜直截了当;欢乐的场面,语言宜热情奔放;悲伤的场面,语言宜严肃低沉;在有许多不同人的场合,不能随便,一定要兼顾各种人,否则会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4.注意特定目的、对象的得体同一内容,不同的语言表达,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或者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就得选择恰当的语言,否则就达不到目的,甚至会背道而驰。所谓“对象”,一是指讲话者,二是指听话者。由于他们的地位、身份、学识、性格、修养的不同,决定着讲话者应讲怎样的话,掌握语言的分寸感。说话要看对象,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千万不能混淆。【规律总结】1、简明的三种方法:去次留主法: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考生要善于找到所给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以次作为答案的核心内容,删除无关的语句。辨识歧义法:可从以下角度辨识: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删除繁冗法:多出现在改错题里。找到题目中的重复、繁冗的词语并删除掉。2、连贯的八项注意:a.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换了话题,整个句子就显得不连贯。b.事理的逻辑性:在行文中,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中违背了逻辑,就一定会影响语言的连贯。c.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d.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e.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不然就显得不协调。f.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中,也要满足这样的顺序。g.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这样就保证了句子由短而长的自然顺序,语句就显得连贯了。h.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通畅性。3、得体的四个方面:①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②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③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和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④要考虑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指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3.名篇名句默写【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二、考查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三、知识讲解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1.突破生僻难写字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以上句子中的“偭”“巉”就极易写错。2.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3.区分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4.要留意具体环境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下面列举了几个省市的默写真题:(北京卷)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天津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重点空缺部分。(5分)(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羁鸟恋旧林(2)樯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以孝悌之义(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8分)(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______.(《诗经•卫风•氓》)(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3)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4)_____________,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5)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_____.(《论语•宪问》)(8)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8)在地愿为连理枝(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2)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3)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诗经•氓》)(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鹧鸪天》)答案:(1)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3)士贰其行士也罔极(4)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答案:(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辍)(3)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5.要注意语句出处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如:同样是关于“三人行”后一句的填写,如果后面出处标注是《论语》的话,则填写“必有我师焉”,而若标注是韩愈的《师说》,则需填写“则必有我师”。【规律总结】(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4.散文阅读【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散文的考查侧重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三、知识讲解(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散文的特点1.选材广泛自由。散文取材广泛,国家大事,市井琐闻,社会变改,家庭细故,山川风物,书籍刻绘,故友消息,个人情怀……凡有感有思,皆可托之于“即兴之笔”,正如林语堂所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2.抒发真情实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散文抒发的感情要真实,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征服读者。3.形散神聚,笔法灵活。“神”指每一篇散文中贯穿全文的主旨或主题。“形”指文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和事件。“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4.具有美感性。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于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三)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途径: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以及人物的形象意义;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对比、映照、衬托等;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2.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解读途径: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3.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解读途径: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联系文章主旨。4.哲理散文。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的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他们明白其中包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从近年来高考的选材看,哲理散文比较常见,所以应当引起考生的关注。阅读时要细细品读、细细琢磨,准确把握,既能找到切入点,又能挖掘得恰到好处。解读途径:把握全文主旨;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四)散文的表达技巧1.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散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3.常见的描写手法及其效果: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会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即散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也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主题思想表达程式:本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写,反映了……的社会生活,赞美了……的精神品质(或批判了什么样的思想/现象),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或思想情感)。【规律总结】一、如何读懂散文1.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②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③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二、散文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三、记叙三种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2.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3.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四、各类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1.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重复。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组织答案了。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有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3.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五、理解标题内涵题的思考方向1.深刻理解标题中的词语。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2.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3.联系文章主旨和背景。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六、“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无原则解读,需要“五注意”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4.相互联系,力求有据。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当代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体验、知识储备等进行个性化解读。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5.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查材料为论述类文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为考查热点。客观选择题为重要考查形式。二、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兼有,课标卷一直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一般设3个题目,以单选为主,部分自主命题卷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题型。三、考点讲解(一)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指: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②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③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④有深层含义的词语;⑤有具体语境义的词语;⑥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层内涵、隐含义和语境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的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能承前启后的过渡句。③从表达方式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④从修辞上说,指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⑤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形式,“文章思路”是作者按一定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与脉络,二者互为表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来的。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因此,在解答试题前,阅读文本,就是沿着文章作者思维轨迹活动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就可对文章有深入、全面的认识。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扼要的话表达,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的内容加以梳理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地阐发或概括,是“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的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方面: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所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应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有一定的保留。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宏观及微观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不同的论据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如何,论证过程怎样,等等。解答时除了要了解论述类文本的一般常识,还要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结构有全面而正确的解读,从而做出判断或准确归纳。【规律总结】一、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二、论述类文本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6.从信息的准确度上,有推测变肯定、肯定变推测两种。推测变肯定﹣﹣选项把原文中可能、或许发生的事说成是一定、绝对会发生。肯定变推测﹣﹣选项把原文中一定、绝对会发生的事说成是可能、或许会发生。三、准确解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试题,要做好三个加强1.加强快速找准论点的训练。议论文的考查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考生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当一篇议论文中出现多个论点时,需要明确的是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2.加强分析论据作用的训练。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源。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相关的统计数字等。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其正确性应以公认的、规范的论证过程为基础。3.加强论证方法分析的训练。论证方法包括结构和方法两个方面。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1.仔细准确审读题干,如果题干中有原文的词语或句子,首先要找出它们在原文的位置。因为答案基本上就在附近(就近原则)。2.结合上下文语境推导答案,答案有时不会集中在一处,更多时候要善于通过标记性词语或结构相似的句式来推导答案。3.如果能原文照抄则最方便,但是一般来看,需要考生根据所需变换句式。肯定句、否定句互换,各类型问句换成陈述句等,把有效信息加工成准确的答题语言。4.答题要完整。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考生所忽略的。答题分点作答,要写好序号;答题要使用陈述句;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完整,清晰地罗列答题要点。6.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想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3.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4.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翻译的时候词义偏在“入”。5.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的意思。(2)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思。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的意思。(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的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的意思。(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的意思。数词活用为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的意思。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全、满”的意思。(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规律总结】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且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晶有关。2.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3.联想推断法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4.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握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5.语境推断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的推断方法。6.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7.通假推断法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据通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二、文言虚词“推断7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语法推断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3.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4.句位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对称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6.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7.词性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三、文言断句八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二)虚词断句法。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3.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5.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6.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2.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五)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四、分析综合题(选择题)答题技巧(一)设误类型1.时序错乱。在概括传记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2.张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说之话“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将甲的观点态度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3.因果混乱。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强加因果关系,或者将原有的因果关系颠倒。4.曲解文意。即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或者故意忽略关键词语,致使转述背离原文。5.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大成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6.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信息,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7.地点不合。指将不同空间的事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关系。(二)解题关键点1.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选项。因此解答时,考生应依照选项内容,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语段或语句,锁定比对区间。2.从七大角度思考比对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的内容一般包括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等。比对的七大角度:(1)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人物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2)时间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3)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4)关键词语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5)添加内容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6)因果关系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7)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五、分析综合题(简答题)(一)六大命题角度1.概括特点:从命题实际来看,可分为人物形象特点和事物形象特点。2.概括主要情节: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3.概括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等语气词,或批评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4.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5.提炼作者观点: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6.探究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二)答题三步骤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时始终扣住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比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关键词是“治学方面”“哪些特点”“简要概括”,找出了关键词,也就找出了提问方向及答题注意点,就是“简要概括治学特点”。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答题的区间。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区间,有的没有给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锁定区间,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几段。无论是某段还是某几段,都要找准,不要遗漏。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赋分猜测有几个要点,比如赋分4分,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3分,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摘录法这是选摘原文词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考生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2.句意(层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考生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六、文言文翻译(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三)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7.古诗词阅读【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二、考查形式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三、知识讲解(一)诗歌的分类: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政治讽喻诗等。当然,诗歌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同一首诗歌可能属于不同题材的诗歌,如边塞征战诗中也有抒发思乡怀人情感的,那也可以归入为思乡怀人诗。且上述分类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诗歌,只是几种最常见的诗歌。(二)诗歌的结构章法:诗:1.绝句:前两句写景(次要),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2.律诗:前四句写景(次要),后四句(抒情)(主要)。词:1.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度,主要以写景为主(次要);2.下片:抒情(主要)。(三)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反、相关、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规律总结】一、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