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塑理想世界——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与都市的对比作者:何亚强指导老师:杨珺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构建了湘西和都市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湘西世界原始质朴,未经现代文明污染,是一个自然优美的理想世界;都市世界虚伪喧嚣,到处弥漫着腐化堕落的风气,是一个人性扭曲变态的世界。这两种世界的对比,恰好表现着沈从文先生重新塑造的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望。这种对比性的城乡叙述也与他自居乡下人的文化心理密不可分。关键词:湘西世界;都市堕落;“乡下人”心理沈从文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写作了大量内容复杂的小说。从沈从文先生的整个创作内容来看,可以将他的小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湘西系列小说,表现的是人性的优美、健康,使得人人向往;另一类是都市系列小说,表现的是人性的虚伪、堕落,让人设法逃避。正是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描写,沈从文先生给我们展示了我国古老传统文明中的闪光点,同时也揭露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病,从而在湘西与都市的极端对比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世界,“一个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下面就从两个方面对比论述沈从文笔下所塑造的理想世界。一、湘西世界的赞歌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陷入遍地战火的时候,我们很奇怪地看到在沈从文先生的乡土小说中并没有太多血腥的杀戮情景,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更为优美健康顽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他所构造的湘西世界里。这个世界中“人性皆善”,人们依旧保留着湘西原始民性中的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和质朴的人际关系。那么沈从文先生所塑造的这个“边城”迷人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他所赞美的又是什么呢?(一)世人理想中的“桃花源”世人都说: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儿女,生活在沅水流过的湘西苗族人更是验证了这句古老的箴言。如果我们按着地图去寻找“边城”的位置,它就像不被注意到的一株野草,生长在偏僻的川湘交界,未被外人发觉,这里天朗、风轻、水清,安静活泼,生机盎然。在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里,“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1]生活在“边城”的人民过着原始状态的生活,人际关系简单质朴。这里没有阶级等级,人人平等,掌水码头的与撑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这个社会未经城市文化的污染,人们的商业往来是在一种人情的信托中进行的,买卖双方都不存心机。比如,老船夫进城买节日货物,卖猪肉的老板决意要优惠他,切好肉,不收钱,作为顾客的老船夫却要买次肉,在推让中千方百计交了钱,茶峒小饭店门前男顾客和女掌柜作公平买卖时,还表现出无伤风雅的男女调侃,给主人顾客的商业往来中增添了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味,体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作品中,宽厚善良的老船夫是“人性善”的化身,也是“边城”人真、善、美的化身。他忠厚朴实,一生为人摆渡,从不收取过往客人的渡钱,只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过着简陋的生活,体现出一种自在生命状态下宽厚热情,慷慨大度,重义轻利的美德。“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体现着善和关,是充满诗意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山灵水秀的风景,才孕育出了简单质朴的人际关系,细细品读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会发现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天人和谐的地方风情画。“边城”令人向往还在于它始终保留着优美而古朴的风俗习惯。《边城》描写了茶峒一带的三种民情风俗:中秋节的月下相会,端午节的龙舟赛,走车路和走马路的婚恋方式。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当晚大家都会起来看月亮,就会有了因看月亮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龙舟赛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改善伙食、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赛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争,助喊雷动。赛舟过后,还要放30只大雄鸭到河里去,军民同乐,谁都可以下水捉鸭子,谁捉住就归谁。从早到晚,热闹一天。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族青年的婚姻,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程式的,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一一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的,但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一一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2]翠翠在梦中、在潜意识里,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爱上了傩送。走马路、唱歌、求爱,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民间风俗。这一幅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二)优美自然的人生形式居于湘西迷人的山水风情画中,偏远的“边城”孕育出了一种健康优美、而不悖乎人性的一种人生形式。《边城》中,翠翠精灵,纯洁、温柔、聪慧、自尊。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体贴入微,愉快地承担着家里的生活担子,还常常帮爷爷划船渡人。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爱得痴心;当傩送驾船远走,她又忠贞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爱得又那么坚定执著。一个弱女子,满心盛的都是“爱”。年逾古稀的老船哭,把义务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职和最大快乐,年老力衰了,依然不肯休息,坚守岗位。他把自己的孙女当作掌上明珠,精心地关爱、呵护她,耐心地教育、启发她,既默默地为她的婚事操心运筹,又完全尊重她的个人意愿和选择。这是一个纯朴、坚韧、乐观、慈祥,又有点幽默的老船哭,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湘西乡民的美好品格和人性。还有天保、傩送兄弟俩,水码头管事顺顺,退伍老军人杨马兵等,都刻画得真实、鲜活、自然,无不闪烁着芸芸众生身上关的人情与人性。在作品《三三》中,乡村少女三三,五岁时爸爸就丢下碾坊同他们母女,什么话不说就死去了。“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就是这样的三三,依然能够从生活里发现生命的乐趣:捉蛔蛔、吹芦管,总也玩不厌倦。在三三那份恬淡的生活里,一举一动还有一言一笑之间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也辐射到周围的人事上,形成了一个多情的生命世界。再如《萧萧》中,一个乡村女子萧萧,渴望和追求着美好生活,却由于花狗的私情,她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事情败露后,“悬梁、投河、吃农药,被禁围着的萧萧,漫无边际的全都想到了,究竟是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却不曾做”,极为平常的话传达出一个生命最真实的“我要活下去”的愿望。后来萧萧因为生了儿子免于一死,萧萧抱着儿子看别人娶媳妇,还逗弄怀里的儿子说“以后要给儿子娶个女学生做媳妇”。萧萧蒙昧不觉醒,那也只能说是她在向着生命美好的方向前进。生命意识的延续,是一代代湘西人的自然追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吃穿住行等都比较灰暗,但在作品虚化淡化的处理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生灵涂炭的呻吟,而是从容,恬静,自足。正如沈从文明确表示的那样:“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3]这是便是作者理想中的世界,是作者所想赞歌的世界。二、都市文明的批判相比之下,有赞歌就有排斥,因为世界上本没有什么事物是完美的,更何况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怀揣梦想希望的沈从文先生来到了大都市,看到的是却是另外一幅图景:金钱、权利、肉欲等等,这他感到莫名的排斥,并且与他心中理想中的世界相去甚远。在他的内心里,一边回忆着湘西世界的美好,一边痛斥着都市的沦丧,表达着对都市生活和生命的厌烦和不屑,抨击着都市世界中人性的变态、丑陋和扭曲。于是在他的都市小说中便展示着现代文明造成“人性丑”的恶果。下面我将从都市道德的退化和都市变态的人性两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沈从文先生笔下堕落的“都市文明”。(一)都市生命的退化沈从文总是用赞美的笔调,讴歌他记忆中的湘西,对待他生活其中的都市人生、社会,却常用一种“嘲讽”的语气。在这些都市小说中,他认为是“都市文明”让生命不断地退化,都市里到处充溢着都市人生的荒谬性与社会现象的病态性。沈从文先生曾说过他讨厌这种城里人。也正因为如此,沈从文时时注意将自己同这些城里人区别开来,牢牢固守着湘西世界所赋予的一切。在《八骏图》中,甲乙丙丁戊戌庚辛八位大学教授,从身份角度而言,“人人皆赫大名”,属于上层社会的“千里马”阶层。从角色面具来看,个个“为人显得很庄严,很老成”,儒雅而正派。他们或信奉独身主义,或标榜清心寡欲,或恪守道德名分,或大谈泛爱人生。但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在他们各自的原欲本能处,却现出与身份角色极不相称的淫乱和猥亵。标榜清心寡欲者,私下里贪恋《五百家香艳诗》,暗服红色肾丸;声称恪守道德名分者,一旦远离妻子,便深情属意她人,很快移情别恋;大谈泛爱人生者却不与任何一位女性恋爱结婚……同沈从文笔下的那群活泼、粗野的湘西男女相比,他们实在是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都市有高等知识的人都已经变得畸形无聊,何况那些真正的小人呢,显然他们的生命变得是毫无意义。《绅士的太太》中的“绅士淑女”们无论男女,表面各有德行与操守,“稳重”“娴淑”,背地里,丈夫瞒着太太幽会情人,妻子避着丈夫与人偷情,姨太太与少爷通奸乱伦。在这个家庭表面,一派家族亲情间的温情脉脉,一派上等人家的风度修养,实质里,充溢着毫无愧色地相互欺骗和敷衍,无所顾忌的放浪堕落与醉生梦死;充溢着真诚的发誓与谎言的游戏,安慰解释与虚情假意。在沈从文看来,城里人是要礼节不要真实的,要常识不要智慧的,要婚姻不要爱的。沈从文撕开绅士淑女虚伪的道德面具,凸现出都市“道德”的虚伪与病态,并以一种“类型化”方式扩大到都市人生界面。这就是为什么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不对人物作个性化细节化描摩,而多以轶名方式,用代号和符码(如“甲乙丙丁”如“或人”)去指称人物。以类型化符号化的方式抹去都市人的个体特征而显现出他所理解的都市人类的本质。这里值得提及的是,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仅暴露了都市人性的扭曲和变异,也试图在文明重压下的都市环境中寻找自然人性与生命强力。如同在湘西小说中沈从文把自然人性理想集中在一群乡下少女身上一样,在都市小说中,沈从文也着力刻画了一群知识女性形象,如《如蕤集》,渴望“出之于男子直接的、无商量余地的那种气概”的“压迫”,甚至要求对方将“斯文”除去,“取一种与道德相悖驰的霭段”(《薄塞》);她们厌倦“平常、琐碎、世故、虚伪”的都市人生,鄙弃那些围绕在她们身边的温文尔雅、谦卑柔弱的知识男性(《一个女剧员的生活》)。沈从文对“丑陋”都市的描写,集中在都市“上等人”“绅士淑女”们的人性解剖方面。或许,受制于沈从文独特的“乡下人”身份和孤独而凄凉的都市生活经历,沈从文的都市道德批判,大多集中在都市知识者的身上。《八骏图》、《绅士的太太》、《若墨医生》、《王谢子弟》、《烟斗》、《来客》、《有学问的人》、《某夫妇》、《或人的家庭》、《或人的太太》等作为一个系列,构成沈从文对都市“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的道德虚伪的连轴画卷。这些作品里,活动着都市的达官新贵,旧家弟子,大学教授,官场职员,以及与他们或是夫妻或做情人的太太淑女。他们是有身份地位的“场面上人”组成了“高等人”的“衣冠社会”。(二)都市变态的人性沈从文对都市世界中人性异化的抨击,主要将矛头指向了礼节和知识,认为这二者是造成都市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沈从文说:“禁律益多,社会益复杂,禁律益严,人性即因之丧失净尽。”《都市一妇人》表现出了上流社会青年女子变态人性的爱情婚姻。小说女主曾出没于北京上层贵族社交界中,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环绕在身边的是没有光和热的死尸,在误入上流社会的浊流中被几番玩弄遗弃后,沦落风尘,在这样的病态人生里,主人公力图挣脱这种庸俗人生,“厌倦了那些成为公式的男子,与成为公式的爱情”,想从旧有的生活牢笼里摆脱,渴望一种新的生活,甚至“希望在被人强暴中得到快感”。然而,挣扎和结局全都是徒劳:“她带了一种复仇的满足,很奢侈很态肆的过了些日子……她的事业就是愚弄男人”⑷最后,在性变态的疯狂中买通卖药人弄瞎那位年轻的军官的眼睛,试图以此来延续与年轻军官的婚姻关系,动机也许还有善良的意味,但是这种变态的爱,真是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痛心,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总而言之,沈从文先生在这些小说中不论是批判畸形心态的绅士和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渲染渴望走出生命压迫的知识女性,作者只是将他们当作改造都市社会生活中的形象载体,通过他们传达出作者对野性和生命能力的呼唤和探寻。而生命力在作者所塑造的湘西世界里到处可见,这就告诉我们:作者生活在都市,但无时无刻不厌弃着都市;远离着湘西,内心却永久的存留在古老的湘西世界。三、个人文化心理的抉择读者读到的湘西是真实的吗?恐怕所有的读者都要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怀疑这个问题。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湘西和都市之间,沈从文必然会出现文化心理上的矛盾:前者固有经验中的湘西情结所产生的价值判断——选择湘西,后者后天生活的积累所带来的巨大落差逃离都市。现实中,抉择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湘西如此美好,都市如此摧残人性,年轻的沈从文为什么要脱离湘西奔赴都市呢?成为北方文坛上的名人后,日益趋近社会文化精英,又愈加开始攻击都市否定都市一切呢?湘西情结能一言以蔽之吗?“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是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得诡诈。”⑸这种挥之不去的乡下人情结,必然会影响到沈从文的创作。我必须说的是,湘西情结是头脑中固有的,而都市的批判是后天才具有的,这才是真实的沈从文的内心世界。要不然,为什么要离开湘西呢?可是,来到都市又怎样呢?如果仅仅从文本的层次来解释沈从文的创作,很难解读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只有从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生命认同等作为切入口,才可能真正地把握其创作上的矛盾和内心的苦痛。可以这么说,从湘西来到京城再回归湘西,作者的心理路程经历了从自卑到自尊再到自醒得状态。(一)从湘西到京城,从自卑到自尊1923年,厌倦了行伍生活的沈从文离开湘西,雄心勃勃的他到了大都市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决定靠写作来维持生活。但是想象很关的京城冷落了这位文学天才,求学不顺,卖文受辱,生活陷入极度的艰难,这个巨大的打击对年轻自信的沈从文来说不亚于让沈从文害了一场大病,自尊好强的天性使他有了与众不同的体验,早已在湘西炼就的宽容只得在伤感中蒙上一层阴影,湘西情结由此形成。借用荣格对精神分析上“情结”一词的解释,情结实际上是人的深层次无意识心理中聚集的种种冲动和情绪,“很显然是代表一种自卑感,它是某种难以应付、难以解决、发生冲突的东西也许是障碍,不过同时也是激励人向上的刺激物,换言之,就是导向成功之路的东西。”⑹自卑和自尊并存,艰难和希望同在。沈从文京城生活艰难下的心态呢?“一个陌生少年,在这茫茫人海里,更何处去寻同情与爱?”[7]摆脱人生卑微处境和都市冷漠,获得人间温暖与人生平等的内心欲求溢于言表。《看爱人去》《老实人》《焕乎先生》等系列小说明显带有自传色彩。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无一例外的表现为一个孑然孤独的青年,他天资聪颖,居住的是窄小的地窖,就连普通人都要走的街道在小说中一下子也变得拥挤肮脏起来,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客居京城者,是这个充满了诱惑也遍布了机遇的京城的漂泊者。作为一个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深感都市道德的沦失、腐化,发出“都市真是太肮脏了”的感叹。“钱(稿费)一得,就房租呀,伙食帐呀,洗澡呀,吃一点什么糖呀,玩呀、喝呀的用,钱稍多则买一点本不必要的东西”⑻,“乡下人”与城市人生存的精神状态,两者形成的对照造就了沈从文独特的审美倾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化选择上的情感线索:“从对乡下人物资生活困苦的体恤同情转而到对都市文明丑恶现象的厌恶,又从对现代都市人生的遗憾转而对湘西生活的深切怀念”⑼。沈从文来到都市,开始是失败的,最终是成功的。当然,失败是导致他成功的动力,说这话也许是在用辨证法,但是,失败尤其也主要是物质层面的困难暂时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几年后,娶妻生子,作品受到格外关注,当上了大学教师一一他成功了。这时自尊才基本得到树立,没有基本的物质满足,人是无法自尊的。但如果一旦物质满足,精神层面的要求就出来了。这时,沈从文先生的思考,就转向了都市文明。如果有谁敢大胆的假设:沈从文会不会再次选择湘西的生活?答案确实很难让人说得准确,毕竟创作是创作,生活是生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沈从文到了都市后仍然信奉的人生哲学还是以前的自然人性理想,即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的湘西魂魄。毕竟是人在京城,心在湘西。(二)从京城再到湘西,从自尊再到自醒在直面都市弊端的同时,沈从文先生笔端的湘西也有了变动的痕迹,他于1934年和1937年两次重返故乡的所见所闻,直接影响了他,让他充分地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湘西,这推动了他在两种文化的感情选择上开始注入更多的理性思考。眼前的现实破灭了他的“湘西之梦”,早先和谐的大自然不复存在,黑暗腐败的社会“新生活”正残害着湘西儿女,人性中致命的弱点逐渐放大,人们单纯中多了麻木。对乡土的怀疑、忧虑、悲悯和批判,开始萦绕在他的头脑里。这个时候,他感叹:“地方的好习惯早已消灭了,民族的热情也下降了,所有的女人也慢慢的象大城市里的女人,把爱情转移到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上来了”,[10]“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都似乎在崩溃,向不可救药的一方滑去了”。[11]现代文明带来的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观念,正在把曾经平静的湘西打乱。还有,“但乡下人究竟是现实主义者,回来后,既不见财富,又听不到什么道理,对于这个老水手就俨然不足为奇了”。[12]代表作《边城》《长河》,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也较熟悉”。[13]沈从文先生醒来了,湘西变了,对都市的失望强化了沈从文的乡下人意识,原本就较为牢固的湘西情结在现实的洗礼中变得更为坚固,这也意味着沈从文走出了朴素的个人情感,心灵在与湘西的水乳交融的精神契合中,让理智多了对湘西全面的反省。沈从文从湘西到大京城,两种生活模式的时间上穿越了几千年,而空间上的穿越也是几千公里,时空的转换让沈从文似乎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本能的逃离,既逃离湘西,与昔日的湘西告别,又逃离现代都市,毕竟眼前的一切都是心灵无法接受的。对都市精神上的疏离和物质生活的归附,这种自觉的反抗和潜意识的接受,对湘西精神上的亲近和生活上的远离,客观存在着。总之,湘西情结及其与现代都市文明的碰撞支撑了沈从文先生的文学骨架。湘西情结尽管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尽管沈从文先生难以摆脱这种制约,但是他依旧按照湘西精神的图腾塑造着理想中的世界,追求着自由的心境。“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沈从文先生在1961年题名《抽象的抒情》未完遗作一文前的题词。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以美好的人性为写作目标,湘西和都市则是其构筑人性的舞台背景。一种是甜蜜的回忆,一种是黑暗的现实,一种是理想的栖居,一种是本能的逃离。赞美中有遗憾,厌倦中有依恋。从离开湘西到京城,“我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14]他正是在湘西人生命意识和都市文明的两极探询中,思考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前途。参考文献[2][3]沈从文.边城[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第35,52,136页[7]辛世民.湘西情结与都市文明的碰撞[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3沈从文.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第十一卷.[M].上海:上海书店,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媒体发布与管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构成与表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互关互助协议书范文范本
- 【初中数学】正数和负数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数学七年级上册
-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6)余缺和差倍数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吉林师范大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14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学生版)
- 2014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 GB/T 39415.1-2020包装袋特征性能规范方法第1部分:纸袋
- GB/T 17644-2008纺织纤维白度色度试验方法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 《劳动仲裁授权委托书》电子版
- 压力容器日常安全检查记录
- 中国当代诗歌概况的知识
- 视神经脊髓炎(同名980)课件
- 高压旋喷桩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revit教程第22讲:体量课件
- 新农村普法宣传工作课件:法律常识讲座
- 反洗钱管理系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