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学生版_第1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学生版_第2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学生版_第3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学生版_第4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专题六专题六××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命题趋势命题趋势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5.毛泽东思想6.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思想考点清单考点清单[线索提炼]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线索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历经酝酿、提出、成熟并最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常规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名家论史】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历史解释】(1)表现①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其所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西方制度及思想。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2)特点①传播内容:源源而入,由表及里,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度—思想)。②传播区域:由通商口岸到沿海地区再到内陆省份。③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如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大论战。④国人的态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师法,再到自主选择。⑤主要媒介: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3)影响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③思想潮流: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教育文化: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⑤科技: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⑥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四、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学术前沿】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历史解释】(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②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①策略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②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③阶级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④经济根源: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3)评价①进步性:变法图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了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局限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又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走向失败。二、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学术前沿】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辛亥革命历史研究》【历史解释】(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吁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三、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内涵的演变及原因【名家论史】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史学家张正明【历史解释】(1)演变①1894~1912年民族主义主要是以“驱满”和“反清”为主要特征,带有鲜明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清朝,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但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②1912~1919年民族主义思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以“五族共和”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五族共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但“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③1919~1924年民族主义发展到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自决,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自决”思想是孙中山民族观的一次进步和飞跃,它既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也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思想经验。这一阶段是孙中山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达到了充分成熟的发展阶段。(2)原因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斗争的屡次失败,使他对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思考和反思。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国际背景,使孙中山认识到中国也可以学习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这成为其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③五四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认识到帝国主义才是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孙中山从五四运动中还看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认识到人民群众可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力军和坚强后盾。④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外部因素。⑤孙中山个人与时俱进、爱国、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其思想转变的主观原因。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热点链接】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从“管理”到“治理”转型。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亦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因此在治理模式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保持我国各项建设稳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历史解释】(1)特点①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③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传播的。(2)影响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②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统治危机。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3.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二、“中体西用”思想1.内涵:“中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2.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3.评价(1)积极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2)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三、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早期维新派主张从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2.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改革教育等。3.影响: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常规考点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各民族平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为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意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历史背景1927年,民主革命遭遇了重大挫折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解决问题中国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大作用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指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预测考点一手抓二、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名家论史】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解释】(1)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它打出“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以及外交现代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三、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学术前沿】郭嵩焘肯定西洋也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其富强绝非偶然,有其本末、体用,且西洋文明“实多可以取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本末”观。他批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只注重引进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民用工艺而忽略西方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做法,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广收博纳、兼容并包的态度。很明显,郭嵩焘这种新的“本末”观和广泛学习西方文化的主张,已经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时代超前性。——《中学历史问题研究》【历史解释】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1)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称呼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的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2)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名家论史】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历史解释】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1.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的萌发原因(1)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代表林则徐、魏源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维新变法思想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A.特点(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戊戌变法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3)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反映,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B.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C.评价(1)进步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4.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1)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2).新文化运动的辩证评价(1)积极作用: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5.“平均地权”≠“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6.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7.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包围城市是我国特殊的民主革命道路,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实践方式。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简言之,用割据的方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8.中国共产党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A.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2)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3)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4)“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B.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2)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4)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C.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1)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2)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任务。D.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2)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3)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E.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题集训精题集训(70分钟)经典训练题经典训练题1.某学者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仍认为只要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并不难回到“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盛世。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力

B.向西方学习成为历史潮流C.民族危机己经空前严重

D.华夷观念遭到了彻底颠覆2.1887年,曾纪泽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用英文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该文以北洋海军的建设等军备现代化为中国觉醒的根据,主张强兵应先于富国。后来,香港人何启、胡礼垣认为曾纪泽的这个主张不彻底,并撰文予以强烈批判。由此可知,何启、胡礼垣主张()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B.进行政治变革C.富国应当先于强兵

D.实现民族独立3.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几变其政治理论,从“醉心民约之洋学生”到“自命时髦之旧官僚”,受众广泛。严复批评他:言论多变、无固定操守,是戊戌政变后中国乱象环生的罪魁祸首。梁启超也承认自己“性喜论议,信口辄谈,每或操觚,已多室阂”。梁启超几变政治理论主要原因是()A.梁启超性喜论议,性情所致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

D.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4.“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B.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C.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D.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5.193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B.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C.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D.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作准备高频易错题高频易错题6.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7.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8.针对中国“百弊丛积”的现状,他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体制内寻找解救之道,指出“夫天下国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不得世传其子孙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这里的“他”主张()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9.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10.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大量文献、指示和电文中,以下文献按写作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将革命进行到底》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A.①④②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精准预测题精准预测题11.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2.《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13.魏源认为土“夷”专指“残略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而洋“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魏源的这一思想()A.恪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B.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C.与当时主流社会思想相吻合

D.利于士大夫接受“师夷”思想14.孙中山提倡“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还指出“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这反映出,孙中山()A.固守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理想目标C.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D.倡导中西文化交融的价值取向15.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A.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B.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有利于结束国内战争,稳定社会秩序D.开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无论是夏代发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是商的“当于民监”,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于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材料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倡导“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经典训练题经典训练题1【答案】A【解析】据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仍认为只要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和材料“并不难回到……的盛世”说明魏源对于世界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士大夫阶层仍然沉醉于天朝上国之中,反映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力,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全社会的互动不能体现向西方学习成为历史潮流,排除B项;材料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C项;根据所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观念,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材料中何启、胡礼垣“认为曾纪泽的这个主张不彻底”的原因在于,“强兵应先于富国”的主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因此二人主张进行政治变革,故选B项;材料中二人对曾纪泽的批判,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突破而非固守,排除A项;“强兵”与“富国”无论二者顺序如何,体现的都是物质层面的变革,都是不彻底的,因此C项并非何、胡二人的主张,排除C项;实现民族独立并不是何启、胡礼垣与曾纪泽的矛盾所在,不能体现二人对曾“主张不彻底”的批判,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戊戌政变后中国乱象环生”说明当时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这促使梁启超不断变化其政治主张,故选C项;性喜议论是梁启超的性格,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属于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梁启超等主张君主立宪制,但这种制度与其几变政治理论无关,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表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在道德上的缺失,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中对伪道德的批判进行解读,并未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人性进行赞美,排除C项;作者的看法中并未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无法判断作者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对国人道德观有颠覆作用,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材料“半殖民地”“根据地”“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故选B项;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放弃革命领导权,材料毛泽东论述的是民主革命道路,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不同于俄国革命“城市中心道路”,排除C项;材料1930年日本军国主义还未发动侵华战争,排除D项。高频易错题高频易错题6.【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可知,他对该制度持肯定态度,说明其对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有所认识,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一些看法,不能扩大为“洞察了世界大势”,排除A项;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持肯定态度,并不等同于他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C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而题干之意主要是论述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没有涉及抵抗西方的侵略之意,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8.【答案】B【解析】题干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并且还体现“君臣”,可以判断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能体现主权在民,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不符合“体制内”,排除C项;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实现民主共和,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而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时间是193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是在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是在1947年,《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在1949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精准预测题精准预测题11.【答案】B【解析】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以历史考据的方式说明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伪造的,其真实用意是借此说明,顽固派借助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言论,反对变法改革的理由都是不可信的,而《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考证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改革创新,可知康有为把孔子宣传为具有改革精神的儒学先师,为维新变法寻找合乎统治阶级意愿的理由,故选B项;从材料中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是王莽篡汉伪造的,结合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主张变法改革,可知探求儒家思想的真谛并不是其真实目的,排除A项;从《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内容可知,康有为并不是考证儒家经典的演变过程,只是为了实现维新变法而写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儒家思想,排除C项;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描绘成为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只是康有为等人希望掀起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对孔子形象的一个重新塑造,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魏源将“土夷”与“洋夷”进行对比,并指出“洋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意味着魏源对“洋夷”持肯定态度,在当时“天朝上国”思想流行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