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2016年MBA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答案_第1页
东南大学2016年MBA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答案_第2页
东南大学2016年MBA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答案_第3页
东南大学2016年MBA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答案_第4页
东南大学2016年MBA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东南大学MBA复试政治题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新题目)内容:十七次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怎么来的: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作用:小康社会,美好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新题目)依据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基本国情是根本依据。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再次: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意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的,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指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巩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再次,是坚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一脉相承又及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由党的执政使命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要靠发展,人民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3)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4)国民经济推进的必然要求(5)应对风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正确选择。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4、简要说明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1)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3)当今国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4)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的具有重要意义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基本内容:A,坚持优先发展教育B,全面加强人才工作C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重要性: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5、请简要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2.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及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首先,由于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集约型经济增长。三步走的战略,我们已经走到第二步,无论是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及过去相比,其特征表现为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结构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要求。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往往以片面追求速度为目标,重视近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产出,不讲投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还占优势的压力,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正在群起追赶和竞争的压力。而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是科技和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竞争。数量型的增长方式难以扩大竞争范围,不能提高竞争水平,回旋余地很小。简要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类型及我国实现转变的方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方向: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什么是经济结构?结合我国实际阐述我国如何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的构成以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比列关系。包括三大产业之间和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比列和关系。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1)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提高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2)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3)调整区域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和城市及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4)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何作用?自主创新之所以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方面解析:在微观层面能够激发企业生产函数产生“跃迁”,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中观产业层面形成集聚效应及集群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宏观层面能够大大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贸易地位,让我国经济充分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之中。简要说明内需和外需的基本内容。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应当如何扩大内需?内需是指国内市场形成的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部分,它反映一国经济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外需是指国外市场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即本国的出口。扩大内需就是增加国内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及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经济结构调整是,国家,社会,经济。短接经济时代已经结束,买方市场形成,重复性建设严重,结构性不足,低附加值产品堆积,难以有效对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后,东部和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富裕,中西部还没有,贫穷,影响安定团结,共同富裕,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全球化,中国进入全球化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什么是产业结构?我国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一般地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指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和..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是装备制造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四是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淘汰落后取得阶段性成效。

六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七是不同所有制工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八是不同区域工业全面较快发展。.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即产业结构的发展,遵循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的变化试述自主创新及利用世界科技资源的关系。1、自主创新的含义自主创新并不是什么都要由我们自己研究、发明和开发。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加强原始创新,要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二是要突出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企业就是有这种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要拓展合作领域,拓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渠道和范围。要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成效。要创新利用外资形式,加强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自主创新不是封闭式的创新,而是开放式的创新、全球化的创新、学习型的创新。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靠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要勇于和善于利用国际资源,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学习和实干的基础上迅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什么是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物价问题主要表现是什么?怎样解决?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或是通膨,意指整体物价水平相对特定数额货币(购买力)持续上升的状态。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征,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连创新高,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米袋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此时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及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及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及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简要阐述在我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中,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两个大局",是邓小平"三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精神,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带动另部分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大局,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比如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我国今后应当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1)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用法律来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有序顺利进行。(2)要实行对外开放,学习东部地区和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和经验教训,促进西部的发展。(3)开发要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5)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西部的精神文明建设。(6)要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为什么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水,城市,大气,酸雨,海水污染等等,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表明了中国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心。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增加内需,也需要加强生态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重点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把扩大内需及改善民生、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这既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又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1)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3)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发展生产力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3、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1)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要靠发展生产力。

(2)迎接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

(3)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20、怎样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六大把“及时俱进”增写进党章总纲,明确党的建设的第二项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俱进”。这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俱进,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及此相适应,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发展、上升和深化的。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还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俱进,是加强全党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不丢掉“老祖宗”,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讲新话,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俱进,是团结全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前提条件。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1、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一直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我国虽然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第一,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第二,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22、怎样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2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证。2、它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24、结合实际简要阐述我国为什么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1.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弱点和缺陷,如盲目性,落后性,要求政府实行宏观调控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进行宏观调控,把\"有形手\"和\"无形手\"结合起来,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4.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房地产问题作为一个大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当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大力调控,对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防止财产收入分配失衡,维护社会和谐甚至家庭和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简述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2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27、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五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8、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什么?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抓好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转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9、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此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第三,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30、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31、你认为我国应当如何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毕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步程度,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理所当然就应该把教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中国的教育事业应该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发展是直接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服务的。32、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①关注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如何认识我国“十二五”的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主动降速的目的就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盲目铺摊子,那样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从哲学层面看,事物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即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但是,发展的实质在于质的提升,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劣质到优质。没有质的提升,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因此,对发展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理解,特别是要把握“质的提升”这个实质。经济社会发展当然需要有一定的速度、数量、规模,但更需要重视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优化结构,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特定时期,强调速度、数量、规模具有必然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优化结构上。因此,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强化约束性指标,意味着更加重视发展的“质的提升”。35、我国为什么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如何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因为这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指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及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36、国家为什么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3)宏观调控具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协调宏观同微观经济运行的要求。37、宏观经济调控有哪些手段?简要说明之。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你讲的计划手段包含在行政手段中.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38、试论述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是对实施民生工程的战略性部署。实现这一目标,关乎国运、惠及全民,造福当代、泽被子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39、我国当前应如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其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其二,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40、我国为什么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4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举例说明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直接影响需求来进行调控,其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公共支出。货币政策市通过间接影响需求来调控国民经济,手段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之所以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合起来使用时因为他们可以互补缺点。比如,当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就不能发挥作用,此时需要财政政策来调控。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国内财政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当出现国内通胀,国际收支顺差时就要使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43、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是什么?我们将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及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倾斜,强化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也就是要完善预算编制及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第三,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要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的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44、怎样理解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45、联系我国实际简要阐述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三)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寻租和投机现象比较突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两个根本性方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完善市场,转型政府,促进参及,补低、拓中、调高”为基本思路,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提高人力资本参及率;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实现民富国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释放出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特点。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47、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第二,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第三,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前提。第四,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48、什么叫做依法治国?其意义何在?(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及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50、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中国经济已融人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机遇及挑战同在。(1)技术扩散、规模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产品出口(2)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和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机遇)。(3)同时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①贸易、生产、金融的全球化国际风险增加,而我们的抗击能力相对薄弱;②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通货紧缩及通胀,农业及农村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等压力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主权平等互相依赖、利益共享的新型经济关系。共赢共存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简述物质范畴的含义及其理论意义(新考题)含义:物质的含义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总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义:第一,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分清楚界限。第二,指出物质是可以为人所感知的,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区别。第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2.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抛开联系的客观性,只讲主观概念的联系或者主观臆想的联系,就会从根本上背离唯物辩证法。(2)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及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三是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意义:(1)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及自然,人及人,人及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3.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及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4)矛盾的同一性及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4.运动及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新题目)。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及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5.什么是现实性和可能性?把握可能性应分清哪几种情况?现实:是指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存在;可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趋势;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A.可能是指现实种具有客观依据,能够向现实转化的趋势。

B.不可能是指在现实中不具有客观依据,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向现实转化的趋势。

2)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A.现实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具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并具有充分的条件,马上就能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

B.抽象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虽具有客观依据。但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暂时还不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

3)好的可能性和不好的可能性。

4)可能性在量上的差别。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测定和证明,又称为概率。6.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及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及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第二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及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四,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及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8.为什么要掌握“适度”原则(新考题)。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9.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其次,本质和现象又上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另一方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

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其次,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10.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原因和结果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在因果链条的某一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着确定的界限,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在事物发展的一般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又可以成为结果,反之,也是一样。在同一因果关系中,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在多因中还有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果中有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等。

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要重视研究事物发展中的因果联系。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善于估计工作的后果。社会实践中要求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具体分析工作成败的原因,不断增长才能,搞好工作。11.简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关系(新考题)。??canbeimproved.社会发展是一个决定性及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就人类的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客观的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在这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及主体的选择性是内在地统一的。主体的选择性不是对社会形态发展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主体选择性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主体的选择有既定的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这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13.简述内因及外因的辩证法。内因和外因: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1内因和外因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内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2外因和内因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没有内因就没有外因,没有外因,就无所谓内因。3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的内因,到了另一条件下就可以变成外因,反之亦然。14.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相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15.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推进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及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16.简述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新题目)。是什么?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为什么?原因:第一:人的生存需要是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的原动力。第二,人的精神需要是催化剂。第三,社会多重因素的作用是重要根源第四,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是深层原因第五,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内在因素。怎么做?认识两重性,破坏人及自然,人及人,人及社会的和谐政府,立法建设,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增进科技伦理。17.简述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是指事物或现象间的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

2.遵循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和利用规律.

3.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18.试分析“长堤溃蚊穴,君子慎其微”诗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1、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2、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1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论断有一定的哲学道理的。在做人上,虚心和骄傲、进步和落后分别是一对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哲学认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进步了,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依然虚心还可继续保持先进,但如果骄傲起来,就很有可能开始落后:因为矛盾的双方不但是变化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因为如此,这句话自古至今都作为一句名言,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告诫作用。20.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矛盾的两个属性(即同一又斗争)

1)矛盾双方相互统一的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它有两种情形: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双方都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和发展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同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各向其对立面转化。

2)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的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3)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辨证关系:

A、区别: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

B、联系:同一是矛盾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21.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

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

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试述人和自然的关系(新题目)。人及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及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及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及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及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人及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及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他讲的人及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理解人及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及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及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及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及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出处同上)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及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及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及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有不少文献引用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及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及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不应在人及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事实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当年所分析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欧洲一些地方破坏自然而遭受报复的情况,同现代社会的情况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大量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增强和臭氧层破坏,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国际协议来减少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一些杀虫剂和化学物质最初被研制成功时曾誉为重大发明,并大量使用,后来才发现最终却会严重危害人自身,不得不禁止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这类事例不胜枚举。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2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结构(新题目)?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及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及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24.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新题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及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性质可以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原则和改革的方法的阐述中获得清楚的理解。1.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应当把社会主义制度同表现这种制度的具体体制区分开来。2.改革的目的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3.改革的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改革的方法是要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必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从以上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原则和改革的方法的阐述中,可以归纳出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包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系统的观点,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怎样正确处理全局及局部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7.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