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特别程序由法院行使审判权处理的民事案件,在性质上可以分为诉讼案件和非讼案件两种基本类型,此两种类型的案件应当分别适用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予以审理。由于非讼案件是法院处理的民事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讼程序也就构成民事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但是,非讼程序具有明显不同于诉讼程序的独立特质,适用与诉讼程序完全不同的审判原则与制度,法律必须在诉讼程序之外对非讼程序作出特别规范。第一节特别程序概说一、特别程序的概念特别程序,是指与通常诉讼程序相对应的、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所适用的特殊审判程序。理解时需注意:第一,特别程序在性质上属于审判程序。它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确认一定的法律事实或者当事人权利义务现实状态的程序规范,与实现当事人权利的执行程序存在根本区别。第二,特别程序是与通常诉讼程序相对应的特殊审判程序。审判程序由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两种不同性质的程序构成,但特别程序并不是与诉讼程序相对应的非讼程序,而只是与通常诉讼程序相对称的特殊审判程序,这意味着特别程序中必然既有诉讼程序,也有非讼程序。第三,特别程序只适用于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争议的案件。所谓非民事权益争议,主要指基于民事法律关系所产生的部分非讼事件。这些非讼事件的突出特征是公民民事权利虽未发生争执但具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这些潜在因素的持续存在不但会导致民事权利人的损失,而且会影响甚至阻滞社会经济的正常流转秩序。为避免今后发生可能的民事权利争执,疏通社会经济流转的管道,超前维护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第四,特别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几种类型案件的程序的总称。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特别程序是非讼案件和特殊类型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的总和。二、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一)适用的法院:从审理法院来说,法律规定只有基层人民法院才有权适用特别程序,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由于其职能所致,它们不具备审理非讼事件的职责;(二)适用的案件:从审理的事件来说,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目前只包括宣告公民失踪事件、宣告公民死亡事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事件、认定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事件以及认定财产无主事件。选民资格案件就本质上说不是民事事件而是政治事件,但我国尚未设立宪法法院,故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归属于民事诉讼中的特别程序之中。三、特别程序的特点与通常诉讼程序相比较,特别程序具有以下特点:(一)由几类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程序构成特别程序不是一类案件的审理程序,而是几类不同案件的审理程序的总称。适用于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每一类各自独立地适用一种特别程序,各种特别程序之间没有联系,也不能混合适用。而作为通常诉讼程序的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各种民事案件。(二)只确认某种法律事实或者某种权利的实际状况依特别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不解决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争议,而只是确认某种法律事实存在与否,确认某种权利的实际状况。按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等通常诉讼程序审理案件,则是依法解决民事权益争议,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三)没有利害关系相冲突的双方当事人特别程序的发动,除了选民资格案件由起诉人起诉外,其他案件均由申请人提出申请而开始。申请人或者起诉人不一定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没有对方当事人,因此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相冲突的原告与被告。通常诉讼程序只能依原告人起诉而启动,而且原告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四)审判组织特别特别程序的审判组织除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难的非讼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外,均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选民资格案件的合议庭也不适用陪审制,只能由审判员组成。通常诉讼程序只有简易程序才实行独任审理,普通程序必须由审判员或者由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五)实行一审终审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判决书一经送达就发生法律效力,申请人或者起诉人不得对之提出上诉。依通常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除最高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以外,均实行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第一审裁判的,有权依法提起上诉。(六)审结期限较短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结期限一般较短,且没有统一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非讼案件必须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30日内审结,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依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依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不得延长,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而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审理期限从立案的次日起计算,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的有关审限的规定。(七)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均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对选民资格案件来说,即使发现生效判决存在错误,也因选举期已过而没有必要再审;对非讼案件来说,发现生效判决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或者出现了新情况、新事实,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的申请,查证属实之后依特别程序的规定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也没有必要再审;而依通常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裁判生效后,不经审判监督程序,任何机关和个人均无权撤销生效裁判。(八)免交案件受理费依特别程序审理案件,申请人或者起诉人免交案件受理费,只需交纳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依通常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无论是非财产案件,还是财产案件,当事人都应当依法交纳案件受理费,原告预交案件受理费确有困难的,只有申请减、缓、免交并获批准的,才能减、缓、免交。第二节宣告公民失踪和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概念公民离开其最后居住地不知去向、下落不明,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限仍无音讯,人民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判决宣告该公民失踪,并为其指定财产代管人的案件,称为宣告失踪案件。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程序,称为宣告失踪程序。(二)宣告公民失踪的条件根据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宣告公民失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存在宣告公民失踪的法律事实。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其为失踪人。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利害关系人,是指与下落不明的公民有人身关系或者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包括下落不明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之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宣告失踪,必须有人提出申请,而且提出申请的人必须是利害关系人。无人申请,人民法院不得依职权宣告公民失踪;提出申请的人与失踪人没有利害关系,其申请就不能成立,人民法院不得宣告公民失踪。申请米取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书应当载明失踪的事实、时间和申请人的请求,并附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关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其中,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关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是申请宣告失踪的必不可少的附件。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执行意见》)的规定,宣告失踪的案件,由被宣告失踪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住所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最后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利害关系人只有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才能启动宣告失踪程序;只有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才能宣告公民失踪。(三)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审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公民失踪案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申请与受理宣告公民失踪,必须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申请的条件就是宣告公民失踪的条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受理;认为申请不合法或者不具备宣告失踪条件的,应当以裁定驳回申请。受理宣告失踪案件后,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清理下落不明人的财产,并指定审理期间的财产管理人。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3个月。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只是其主观认为并经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初步证明该公民下落不明,不知去向、杳无音讯。该公民是否确实失踪,必须经过法定的调查和审理程序才能确定。通过人民法院发出公告寻找下落不明人,是确定该公民是否确实失踪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因此,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公告,是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失踪案件必不可少的程序。作出判决公告期满,公民仍然下落不明的,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申请宣告失踪的事实存在,并依法作出宣告该公民失踪的判决。在公告期间,被申请宣告失踪的公民出现或者已知其下落的,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则应当作出驳回申请的判决。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在作出宣告公民失踪的判决的同时,应当依法为失踪人指定财产代管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失踪人的财产由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对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根据最高法院《民诉法适用意见》的规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经人民法院指定后,代管人申请变更代管的,人民法院应当比照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申请有理的,裁定撤销申请人的代管人身份,同时另行指定财产代管人;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失踪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变更代管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以原指定的代管人为被告起诉,并按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四)宣告公民失踪的法律后果下落不明人被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失踪后,该下落不明人即成为失踪人。失踪人的财产,应当由其财产代管人代管。代管人的职责是管理和保护失踪人的财产。因此,宣告失踪后,代管人可以以失踪人的财产清偿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其中,“其他费用”包括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和因代管财产所需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拒绝支付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其他费用,债权人可以以代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财产代管人有权要求失踪人的债务人清偿到期债务。失踪人的债务人拒绝偿还其对失踪人的债务的,财产代管人可以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偿还债务;失踪人的财产受到侵害时,财产代管人可以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停止侵害,造成损失的,还可以请求赔偿损失。除了法律规定外,财产代管人不得处分失踪人的财产,不得将失踪人的财产据为己有。被宣告为失踪人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并不因宣告失踪而消灭,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被宣告失踪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与失踪人人身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如婚姻关系、收养关系等,也不发生变化。(五)被宣告失踪的公民重新出现的处理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公民失踪,只是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认定该公民不知去向、杳无音讯的事实,该公民完全有可能重新回到原居住地或者与利害关系人取得联系,也就是有可能重新出现。根据法律规定,被宣告失踪的公民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下落的,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权向原审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撤销宣告失踪的判决,以恢复其正常的权利义务状态。原审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宣告失踪的判决撤销后,财产代管人的职责终止,无权再代管财产,并应负责对原代管的财产进行清理,返还原财产及其收益。为管理和保护失踪人财产所支出的必要费用,财产代管人有权要求偿付。二、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概念公民离开其最后居住地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已满法定期限,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判决宣告该公民死亡的案件,称为宣告公民死亡案件。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程序,称为宣告死亡程序。(二)宣告公民死亡的条件宣告公民死亡的法律后果与公民自然死亡基本相同,宣告公民死亡对被宣告死亡的公民及其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义务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民法院宣告公民死亡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进行。根据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宣告公民死亡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必须存在公民下落不明的事实。宣告公民死亡,必须首先存在公民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的事实。确知公民的下落或者确知公民已经死亡的,均不能宣告死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宣告公民死亡的法律事实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正常情况下公民离开其居住地下落不明;二是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三是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只要具备以上三种情况之一且符合其他法定条件的,利害关系人就可申请宣告死亡。根据民法通则执行意见的规定,对于在台湾或者在国外,无法正常通讯联系的,不得以下落不明宣告死亡。公民下落不明必须达到法定期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作为宣告公民死亡条件的下落不明必须达到一定的期限。该期限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在正常情况下,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第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即公民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意外事故发生之次日起,已经连续2年没有音讯、生死未卜;因战争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已经连续2年杳无音讯、生死未卜。第三,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也就是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不受下落不明期间的限制。有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申请。宣告公民死亡,必须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没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不得依职权宣告公民死亡;申请人不是利害关系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宣告公民死亡。根据民法通则执行意见的规定,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是:(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人,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宣告死亡应当采取书面的形式,不得口头申请宣告死亡。申请书应当写明下落不明的事实、时间和请求,并附有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关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公民下落不明,只要符合宣告死亡的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由此也可以看出,宣告失踪程序与宣告死亡程序是两种相互独立而完整的程序制度。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宣告死亡,由下落不明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首先,从级别管辖来看,宣告死亡案件只能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不得管辖宣告死亡案件。其次,从地域管辖来看,宣告死亡案件由下落不明人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利害关系人只有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宣告死亡申请,该人民法院才能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宣告该公民死亡的判决。(三)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审理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公民死亡的案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或者步骤:申请和受理宣告公民死亡,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对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认为手续不完备且无法补正的,驳回申请;认为手续完备的,受理案件,进行审理。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清理下落不明人的财产,并指定审理期间的财产管理人。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人民法院受理宣告死亡案件后,必须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被申请宣告死亡的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公告期间为1年;被申请宣告死亡的公民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其不可能生存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公告期间是寻找下落不明人、等待其出现的期间,也是宣告公民死亡的必经期间,人民法院不得缩短或者延长。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公民失踪后,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失踪人死亡,从失踪的次日起满4年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宣告失踪的判决即是该公民失踪的证明,审理中仍应当依据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1年。判决在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期间,被申请宣告死亡的公民出现,或者确知其下落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驳回申请的判决,终结案件的审理。公告期间届满,下落不明人仍未出现,宣告死亡的事实得到确认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宣告该公民死亡的判决。判决书除应当送达申请人外,还应当在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住所地和人民法院所在地公告。判决一经宣告,即发生法律效力。判决宣告的日期,就是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死亡日期。(四)宣告公民死亡的法律后果公民被宣告死亡与其自然死亡的后果基本相同。具体来说,该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因宣告死亡而终止,其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宣告死亡之日起消灭,继承因宣告死亡而开始。总之,宣告死亡结束了被宣告死亡人以自己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活动中心所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与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人身有关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随之终结。但是,宣告死亡毕竟只是法律上的推定死亡,如果该公民在异地生存,其仍然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民法通则执行意见规定,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五)被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现的处理宣告死亡只是推定死亡,被宣告死亡的公民完全有可能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没有死亡。被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没有死亡的,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人民法院作出新判决后,被撤销死亡宣告的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关系依照下列方法处理:首先,其因宣告死亡而消灭的人身关系,有条件恢复的,可以恢复。被撤销死亡宣告的公民的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其配偶已再婚,或者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子女被他人收养,死亡宣告被撤销后,被撤销死亡宣告的公民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当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其次,被撤销死亡宣告的公民有权请求返还财产。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以不予返还。但依继承法取得原物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或者给予适当补偿。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财产的,除应当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当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第三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审理程序一、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概念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痴呆病人,按照法定程序,认定并宣告该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案件。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程序,称为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是认定已经达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但智力不健全、精神不正常的精神病人的实际民事行为能力状况的非讼程序。通过这种非讼程序,从法律上认定和宣告那些因患精神病或者其他病症丧失了全部或者部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并为其指定监护人,不仅有利于维护该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维护其利害关系人、民事活动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对于确保民事流转安全以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审理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首先要考虑利害关系人的意愿,核心是对有关公民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审查和判断,最终作出该公民是否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定与宣告。因此,此类案件的审理程序一般要经过申请与受理、鉴定与审查、判决等几个主要阶段。(一)申请与受理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应当尊重利害关系人的意愿,只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才能启动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未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作出认定。因此,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是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第一阶段。根据民法通则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具有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定事由。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申请。受申请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当由利害关系人向审理该案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对于符合条件且手续完备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按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对于不符合条件且不能补正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二)进行鉴定人民法院受理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医学诊断、鉴定,以取得科学依据。申请人已提供鉴定结论的,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对鉴定结论有怀疑的,可以重新鉴定。对被申请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鉴定,并不是审理此类案件的必经程序。根据民法通则执行意见第7条的规定,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当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可见,只有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才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医学诊断、鉴定。(三)进行审理对于利害关系人提出的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并以此作为作出判决的基础。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应当由该公民的近亲属作代理人,但申请人除外。近亲属互相推诿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为代理人。在审理中,该公民健康状况许可的,还应当询问本人意见。为被申请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确定代理人,并由代理人实施诉讼行为,有利于人民法院查明事实,作出正确的判决,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四)作出判决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如果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申请成立的,应当作出判决,认定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并为其指定监护人;如果认为申请人的申请没有根据或者根据不足,应当作出判决,驳回申请人的申请。认定公民是否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关键在于对该公民是否能够辨认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根据民法通则执行意见的规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公民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近亲属担任监护人。没有近亲属的,经其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可以由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没有上述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证部门担任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被指定的监护人不服指定,应当在接到指定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经审理,认为指定并无不当的,裁定驳回起诉;指定不当的,判决撤销指定,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判决书应当送达起诉人、原指定单位及判决指定的监护人。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时间从判决生效之日开始,判决生效以前公民所为的行为,其效力不受判决的影响。三、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判决的撤销公民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后,经过治疗病情痊愈,精神恢复正常,能够正确辨认自己的行为,清醒地处理自己的事务的,表明造成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原因已经消除。此时,继续将其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看待,显然与事实不符且不恰当。因此,我国法律规定,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公民恢复正常的理智、能够正确辨认自己的行为后,该公民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原判决的申请。人民法院根据该公民本人或者其监护人的申请,经查证属实,证实造成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从法律上恢复该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同时撤销对他的监护。判决一经宣告,立即发生法律效力。同样,原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经治疗已经部分恢复,可以部分辨认自己行为的,该公民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认定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其申请有理由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认定该公民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四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审理程序一、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概念认定财产无主案件,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将某项归属不明或者失去所有权人的财产判决认定为无主财产,并将其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案件。人民法院审理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程序,称为认定财产无主程序。二、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的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认定财产无主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申请认定的财产必须是有形财产。无形财产或者精神财富,不能成为此类案件的认定对象。财产确实失去了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权利归属长期无法确定。实践中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类型的财产:第一,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财产;第二,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第三,拾得的遗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饲养动物,经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公告招领满1年无人认领的财产;第四,无人继承的财产。财产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持续状态已满法定期间。不满法定期间的,即使财产所有人已经消失或者一时不清,也不能认定为无主财产。必须有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书应当写明财产的种类、数量、目前占有状况或者存放位置、要求认定财产无主的根据等。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的案件,由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由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申请认定财产无主案件,便于人民法院查明核实财产的所有权归属情况,并发挥认领公告的作用,维护财产所有权人的合法权JZ益o三、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审理(一)申请和受理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审理程序,应当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而启动。没有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不得依职权启动认定财产无主程序。同时,申请人的范围非常广泛,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要认为财产无主或者财产所有权归属不明,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申请应当采取书面形式,申请书应当写明财产的种类、数量以及要求认定财产无主的根据。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立案审理;对于不符合条件且不能补正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二)公告人民法院受理认定财产无主申请后,经审查核实,应当发出财产认领公告,寻找该财产的所有权人。申请人申请认定为无主财产的财产,尽管经过初步审查认定其所有权人不明,但是该财产是否确实没有所有权人或者已经失去所有权人,还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才能确认。人民法院发出公告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公示的方式寻找财产的所有权人,防止作出错误的认定,维护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认领财产的公告期间为1年。该期间是等待财产所有权人认领财产的法定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延长或者缩短。(三)判决公告期满,无人认领财产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判决,认定该财产为无主财产,并将其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判决书送达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交付执行。财产由他人非法占有的,执行机构应当责令非法占有人交出财产,拒绝交出的,强制执行。公告期间,有人对财产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特别程序,告知申请人另行起诉,受诉人民法院应当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当然,对财产提出权利请求的人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只有这些证明材料能够初步证明其主张有理由的,人民法院才能裁定终结认定财产无主程序。对于显然不能成立的财产请求,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予以驳回。四、认定财产无主判决的撤销人民法院作出的认定财产无主判决,实质上仍只是对财产无主的一种推定,可能与客观情况并不相符,财产的所有权人或者所有权人的继承人可能出现。因此,我国法律规定,认定财产无主的判决作出后,财产的原所有人或者继承人有权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对财产提出权利主张,请求恢复所有权。人民法院查证属实后,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原判决撤销后,已被国家或者集体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原所有权人或者原所有权人的继承人。原财产尚存在的,应当返还原财产;原财产不存在的,可以返还同类财产,或者按照原财产的实际价值折价返还。财产的原所有权人或者原所有权人的继承人超过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提出权利主张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五节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一、选民资格案件的概念所谓选民资格案件,是指公民本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选举委员会就选民资格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依照法律规定向选区所在地的基层法院起诉要求予以司法解决的案件。有关选举委员会收到对选民名单的不同意见的申诉后,应在三日内根据调查研究、认真核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原则迅速作出决定,就该选民名单的正确性问题作出明确表态。选举委员会的决定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由于事涉政治权利,法律规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选举法》第28条)换言之,向法院提起关于选民名单案的前置条件是:必须经过选举委员会的处理。二、选民资格案件审理程序选民资格案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案件,其审理程序分为起诉与受理、审理、裁判等几个阶段,但是在每个阶段,又具有与其他类型的非讼程序、诉讼程序不同的特征。以下对选民资格案件审理程序的特殊规定进行说明。(一)选民资格案件的管辖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选民资格案件由选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首先,从级别管辖来看,所有的选民资格案件均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不得管辖此类案件。其次,从地域管辖来看,选民资格案件由选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选区所在地与选民的空间距离最近,便于起诉人、与选民名单有关的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鲜花买卖交易合同
- 经典工程清洁保养服务合同
- 小龄儿童育儿嫂聘请合同
- 直播服务推广协议
- 房屋抵押借款合同范本式样
- 苹果销售合同范本
- 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合同
- 大客户采购合同格式范本
- 专业合同种植技术服务范本
- 家庭生活清洁雇佣合同
-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词语表《看拼音写词语》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 2024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
- 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治疗
- 京东物流部管理制度
- 简单的个人包工合同
- 北京开放大学《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终结性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高中高一级部拔河比赛活动实施方案
- 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
- 航空机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深圳卷)-2023-2024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册单元重难点易错题精练(牛津深圳版)
- 项目成本节约措施总结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