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考前演练:丑奴儿_第1页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丑奴儿_第2页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丑奴儿_第3页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丑奴儿_第4页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丑奴儿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本词的作者(人名)是派词人的代表。(2分).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4)."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21世纪教育网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5).“层楼”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初中诗歌考前演练(6).“赋”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碑.的一项是(2分)“爱上层楼”描绘少年活泼向上的勃勃生气。“强说愁”写出了词人年少无知却故作深沉。“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无法排解内心忧愁。D.整首词表现了词人识尽人生愁苦之后的旷达。初中诗歌考前演练(7).这首词的题目是,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姓名)。(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不识愁”与“识尽愁”形成对比,突出词人“而今”的愁苦之深之重。“强”读为qieng,与《黄生借书说》中“强假焉”的“强”音同而义异。“天凉”实为借口,诗人避谈心中的辛酸愁苦,反凸显出孤独与压抑之感。D.本词作于诗人赋闲谪居期间,其“愁”非关个人境遇,实因国家命运而生。初中诗歌考前演练(8).“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赋”的意思是。 (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B.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的愁绪得到排解。C.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D.本词主要表现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初中诗歌考前演练(9).“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0)7、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之意,下片含有之意。(2分)8、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2分)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1).辛弃疾,代词人。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2分).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碑.的一项是(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2).“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2分).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TOC\o"1-5"\h\z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四年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3).“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 ,在结构上彼此呼应。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4).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 ”和“"、"”和“”构成对比。(2分).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5)."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6).这首词的作者是(姓名),词牌名是。(2分).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 “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C.上片慷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厚重。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7).作者是南宋词人。(人名)(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下阕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8).词中“少年”指的是(2分).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例.的一项是(2分)A上阙写了少年涉世不深就知“愁”。B.下阙写了而今历经沧桑深知“愁”。C.上阙是文人形象,下阙为闲适之人。D.抒发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哀与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9).这首词围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少时的幼稚无知和天真。“爱上层楼”叠用表现了少年活泼、顽皮的特点。“识尽”写出词人阅尽人间艰辛,饱尝忧患苦难。D.“却道”句突出了词人心头难以摆脱的沉重抑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0).下片中划线处“愁滋味”具体指的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强”字,表现作者故作深沉,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很完整。B.“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本词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好”字,表现作者积极洒脱,将愁苦情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轻松豁达。“愁”字,贯穿全篇,表现作者“少年”至“而今”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例.的一项是( )(2分)A.上片中的一个“强”字,写出了少年时无愁装愁的好胜与纯真。B.下片中的“尽”字写尽了词人一生的艰难与辛酸。C.两个“欲说还休”重叠,表现了词人内心愁闷的孤独与压抑。D.“天凉好个秋”结句看似洒脱,实则沉沦,无奈的感叹。.这首词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2).本词的作者是(朝代)词人(人名)(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B.下阕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忧时之情。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3).下列选项中的“秋”与上文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_。(2分)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C.沙场秋点兵 D. 鬓先秋,泪空流.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2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4)【甲】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近,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5)【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2分)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乙句: 丙句: )(2分))(2分)B. 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D. 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6)蝶恋花无言谁会凭阑意。为伊消得人憔悴。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丑奴儿•无言谁会凭阑意。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6.两首词都写“愁”情,前一首是分)之愁,后一首是之愁。6.两首词都写“愁”情,前一首是分)之愁,后一首是之愁。(2.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首词都触景而生“愁”情。.词中人对此“愁”都无怨无悔。“强乐还无味”突出了“愁”情挥之不去。“却道天凉好个秋”表明词人摆脱了“愁”情。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7)丑奴儿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6、以下内容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2分)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 C、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7、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填入空格后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 ) (2分)A、因为 所以 B、虽然 但是 C只有 才 D、即使 也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8)【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 【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 “—(2分).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9)(甲)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甲词的词牌名是《丑奴儿》,题目是。乙词中,“麾”的意思是。(2分).对两首词理解不正画.的一项是( )(2分)A.甲词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乙词表达了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悲愤。C.都是通过对比表达了报国无门的痛苦。D.都以时间为线索表达深沉真切的哀愁。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0)【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 —(1分).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画.的一项是()(2分)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 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1)【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 —"。(2分).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两首词都运用了典故。.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C.两首词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答案部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尝够(深深懂得)(2分)C简析:“为赋新词”中的“为”不是动词, “写”,而是介词“为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6.本词的作者(人名)是派词人的代表。(2分)8.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B.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辛弃疾豪放.A(简析:以“愁”为线索,非主要内容)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2分)尝够(深深懂得)(2分)C初中诗歌考前演练(4)."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附1的一项是( )(2分)A.“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21世纪教育网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7.qi3g勉强地(或“硬要”)8.B初中诗歌考前演练(5).“层楼”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高楼(2分).C(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6).“赋”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碑.的一项是(2分)“爱上层楼”描绘少年活泼向上的勃勃生气。“强说愁”写出了词人年少无知却故作深沉。“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无法排解内心忧愁。D.整首词表现了词人识尽人生愁苦之后的旷达。(2分)写出,写,写作,作,创作(2分)D初中诗歌考前演练(7).这首词的题目是,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姓名)。(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不识愁”与“识尽愁”形成对比,突出词人“而今”的愁苦之深之重。“强”读为qieng,与《黄生借书说》中“强假焉”的“强”音同而义异。“天凉”实为借口,诗人避谈心中的辛酸愁苦,反凸显出孤独与压抑之感。D.本词作于诗人赋闲谪居期间,其“愁”非关个人境遇,实因国家命运而生。5.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6.B初中诗歌考前演练(8).“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赋”的意思是。 (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B.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的愁绪得到排解。C.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D.本词主要表现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6.B(2分).孟子儒家(每空1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9).“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高楼(2分).D(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0)7、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之意,下片含有之意。(2分)8、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2分)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TOC\o"1-5"\h\z7.闲愁(无病呻吟),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 (2 分)8.B (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1).辛弃疾,代词人。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2分).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宋;破阵子/(*青玉案)(2分).C(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2).“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2分).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TOC\o"1-5"\h\z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四年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2分)忧国伤时之愁(满腹愁苦)想说,但无法(无处、不能)述说[要点:揭示出心理矛盾的具体所指,只写“想说而终于(却)没有说”,得1分。](2分)C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3).“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 ,在结构上彼此呼应。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2分)尝够,深深懂得。(2分)D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4).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 ”和“"、"”和“”构成对比。(2分).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少年”和“而今”;“强说愁”与“欲说还休”; “不识”与“识尽”。写出两组即可(1+1分).C(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5)."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2分).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6).这首词的作者是(姓名),词牌名是。(2分).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 “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C.上片慷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厚重。(2分)辛弃疾丑奴儿(2分)C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7).作者是南宋词人。(人名)(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下阕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2分)辛弃疾(2分)C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8).词中“少年”指的是(2分).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例.的一项是(2分)A上阙写了少年涉世不深就知“愁”。B.下阙写了而今历经沧桑深知“愁”。C.上阙是文人形象,下阙为闲适之人。D.抒发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哀与愁。(2分)作者自己(2分)A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9).这首词围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少时的幼稚无知和天真。“爱上层楼”叠用表现了少年活泼、顽皮的特点。“识尽”写出词人阅尽人间艰辛,饱尝忧患苦难。D.“却道”句突出了词人心头难以摆脱的沉重抑郁。(2分)愁(2分)B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0).下片中划线处“愁滋味”具体指的是。(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强”字,表现作者故作深沉,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很完整。B.“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本词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好”字,表现作者积极洒脱,将愁苦情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轻松豁达。“愁”字,贯穿全篇,表现作者“少年”至“而今”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2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哀愁。(2分)C(应是看似洒脱,实则辛酸苦闷)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上片中的一个“强”字,写出了少年时无愁装愁的好胜与纯真。B.下片中的“尽”字写尽了词人一生的艰难与辛酸。C.两个“欲说还休”重叠,表现了词人内心愁闷的孤独与压抑。D.“天凉好个秋”结句看似洒脱,实则沉沦,无奈的感叹。6.这首词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2分)(2分)D(“天凉好个秋”结句看似洒脱,实则满含辛酸,深表词人无处倾述的苦衷)(2分)对比(1分) 突显了词人精神上的深重苦闷(1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2).本词的作者是(朝代)词人(人名)(2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B.下阕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忧时之情。.宋(1分)辛弃疾(1分).C(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3).下列选项中的“秋”与上文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C.沙场秋点兵 D. 鬓先秋,泪空流.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22分).D.有愁无处诉(或:愁绪太多,无从说起)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4)【甲】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近,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6.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 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 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等,言之成理即可( 2分)7.B(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5)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2分)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乙句: 丙句: )(2分))(2分)B. 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D. 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渴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D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6)蝶恋花无言谁会凭阑意。为伊消得人憔悴。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丑奴儿•无言谁会凭阑意。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两首词都写“愁”情,前一首是之愁,后一首是之愁。(2分).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首词都触景而生“愁”情。.词中人对此“愁”都无怨无悔。“强乐还无味”突出了“愁”情挥之不去。“却道天凉好个秋”表明词人摆脱了“愁”情。.相思(怀人思念)(思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者)(壮志难酬者)(第一空填“怨妇”不给分(2分).C(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7)丑奴儿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6、以下内容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2分)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 C、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7、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填入空格后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 ) (2分)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