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楼卫琴_第1页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楼卫琴_第2页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楼卫琴_第3页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楼卫琴_第4页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楼卫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楼卫琴讲课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2009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评析第二部分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解读第三部分2010年高考命题预测第四部分对2010年高考备考工作的思考第一部分2009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评析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依然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主要特点:一是重视基本史实、概念、结论的考察。比如考察分封制、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抗日战争、人民民主、人文主义、世界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代议制等等。二是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察考生的知识迁移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百分之八十的选择题提供给考生的都是考生从未见过的实物、图片、新闻报道等史料,涉及的问题涵盖纳税、民主政治、经济全球化等等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突出历史学科特点,考查考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包括对史料的鉴别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去伪存真,如14题关于大跃进年代的经济数据;也包括运用史料及新情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还包括要求考生做到一分材料得出一分结论,如26题,试题给学生提供了不同材料,哪些是能直接得出来的,哪些是得不出来的,要求考生能与课本中的观点建立某种联系,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材料对应。四是注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引导。过去的高考试题提供的材料大多只是作为丰富课本观念的论据而存在的,而近几年,出题者力求设置一些与课本结论不同的东西,如08年试题中关于蒋介石的形象问题的考察。目的是希望考生能关注更复杂、更立体的历史。07、09年我们都虚拟了研究性学习的场景,取得了比较好的测试效果。五是传达具有重要意义的史学理念。一是历史地看问题,应把历史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评判,对历史人物应怀着理解、同情的态度,不能苛责古人。如09年选做题对孔子的评价,对人物的评价结论与评价者的身份、时代密切相关。二是是历史不能机械的分割,应坚持“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的融通,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与空间感,如09年东方红与神舟飞船试题。三是历史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命题者会刻意提供一些情景与课标和教材相矛盾,展现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四是彰显历史教育的功能,体现时代感与使命感,重视历史学科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与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历史意识、洞察能力等等。历年高考历史阅卷中发现的问题1、时间概念错乱:公元前3世纪、18世纪70年代、20世纪60年代末等相对时间概念模糊不清。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清。把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写成“多极化趋势”,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部分模糊。3、专用概念表达不准:议政王大臣会议、理学、戊戌变法等概念表达时少字或多字;苏联、俄国相互混淆。4、看问题视角过于单一:分析问题过于机械,如第28题空间技术问题,需要从国内、国际的角度分析原因。不少考生仅仅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归纳;另外考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也偏弱。1、史实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与历史物品、遗迹等政治学概念(如革命、国家、民族、国际关系等)、经济学概念(如贸易、关税、生产力、技术等)、文化概念(艺术、文学创作、艺术流派等)、哲学概念(内因与外因、矛盾、必然性、量变与质变等)、历史哲学概念(历史中的时间与空间、史料、史论等)等。史论概念学生答题的现状:只有罗列,没有逻辑;只有发散,没有思维;只有表达,没有表述。学生的答卷中反映出来的教学中的问题:史实不是问题,概念是问题;知识不是问题,过程是问题;结论不是问题,方法是问题;做题不是问题,选题是问题;听课不是问题,讲课是问题。2、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高考中常用的史学观点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象1:着眼于内容的必上部分与课外阅读部分。直接抛开《指导意见》《考试说明》,凭经验上课。如:必修三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①如从文明史观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和口号,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维新思想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救亡与启蒙并举,传播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革命派是借鉴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以三民主义为旗帜。②如从现(近)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习西方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现象2:学法指导的单一性和模糊性,学法指导缺乏时效性。1、读书的方法:动笔读书:一张白纸、读读写写,逐字逐句、圈圈点点;搭架读书:先认识整个单元或专题的框架,框架下细读、精读;静心读书:心静才有效率。2、指导记笔记的方法:记体系、记未曾注意或从未听说过的、记难以理解的或自己难以复述的,尤其教师应该突出关注概念的梳理。如:(09年广东’29):(2)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3)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选举资格——代议制——西方民主制度——西方民主政治3、解题的方法的指导:逆向思维的训练:如:材料题答案的归纳:找关键词,归纳答案,尝试给答案。僵化预设与漠视生成随处可见。现象3:新课与复习课没有区分。僵化预设与漠视生成随处可见。全包全揽的复习方式,让该拔高的部分没有上去,该淡化的却在强化。大量使用预设的学案。建议:搭建框架,自主填充,最后点拨第二部分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解读一、2010年考纲重大变化(一)命题的指导思想(二)考试的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三)内容的比例(四)试卷结构与难度范围二.对2010年《考试说明》的解读1、重视材料教学,加强思维训练。2、关注学科内综合用以指导教学。3、关注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热点,把握教学重点。第三部分2010年高考命题预测一.结合全国高考试题谈五年来广东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1.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主要有:倡导制度创新、倡导社会改革、倡导思想解放、倡导民主共和、倡导理性爱国、倡导社会保障、倡导和平与发展、倡导民族团结、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倡导制度创新: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通过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稍为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给科举制度这一古

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再如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再如2009年安徽文综 35题,通过对比深入分析、探讨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演进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凸显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倡导思想解放:如2009年山东文综卷27题通过对中西方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为主题,倡导了思想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福建文综37题,通过考查中西方思想解放凸显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再如2009年全国文综卷II第37题,已列入2010年《考试说明》示例题,把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运动进行对比,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倡导社会改革: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以“学习历史活说改革展望未来”为主题,要求考生用现代的视角把握四个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与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广东卷和江苏卷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彼得大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山东文综卷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又如2009年福建文综41题,通过对中西方社会变革的比较,强调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与重要性;2009年全国卷I第37题,以农业税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倡导了社会改革的重要意义。倡导民主共和: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16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宁夏文综卷第42题考查了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江苏卷第24题通过对比拿破仑和华盛顿,加深考生对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的理解。此外,不少题目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民主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如全国文综卷二第16题从反面揭露了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的虚伪,第22题指出民主体制的建立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又如2009年浙江文综38题考查近代中国对民主道路的探求,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倡导理性爱国: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7题通过呈现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的变迁,倡导理性的爱国主义,既要反对西方人妖魔化中国,也要冷静地分析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如2009年全国文综卷二第37题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欧洲的文艺复兴、亚洲的古学复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查,在评价的过程中体现了理性爱国的思想倡导。倡导社会保障如2008年上海文综B组第17题考查了福利国家的概念以及德国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等内容,分析了福利国家的意义和困境,倡导建立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重庆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英国和美国进行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教训;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山东文综卷基本能力测试第45题考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又如2009年广东卷30题考查了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内容及评价问题;2009天津文综第12题考查了古今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福利制度。突出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倡导和平与发展: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22、23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了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中日友好的努力;宁夏文综卷第43题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山东文综卷第35题肯定了联合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倡导民族团结: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9题提供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详细材料,讴歌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江苏历史卷第l0考查了西藏自治区的历史;山东文综卷基本能力测试第57题考查了汉藏之间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江苏历史卷第23题视野开阔,从中、苏、美、英四国的历史经验全面考查了19、20世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第28题在价值观教育上也是一道。又如2009年宁夏文综40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发的相关内容。以“统购统销”为切入点将经济史中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展现并分析,倡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更多从社会史方面选材,命题角度新颖第一,家庭史。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6题考查内容为汉代农民家庭的生产方式以及年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山东文综卷第27题考查内容为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的变迁。第二,商人史。如2008年海南卷第26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到近代商人地位的变迁;江苏历史卷第21题提供了宋代商人种类的材料;天津文综卷第17题提供了中国近代工商业阶层兴起的材料。第三,人口史。如2008年天津文综卷第l9题考查了l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日本东京人口的变化;海南历史卷第21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科技人员向内地迁移。第四,教育史。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比较;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天津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近代新式学堂和德国近代大学的兴起:广东卷第l3题考查了建国后教育方针的变化:海南卷第25题考查了建国后我国高校的院系大调整。第五,生态史。如2008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宁夏文综卷第34题提供了珠海成为联合国确认的宜居城市的材料;四川文综卷第39题提供了中国古代和美国两个因生态环境变化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例子。第六,抗灾赈灾史。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14、15题考查内容为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太平天国的抗灾意愿:重庆文综卷第37题对比了自然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和唐太宗对待百姓的不同措施。第七,社会结构变迁史。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提供了科举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材料;全国文综卷二第17题提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迅速城市化的材料;第20题提供了19世纪初英国农、林、渔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材料:宁夏文综卷第25题提供了中国唐朝政府打击宗族势力的材料。第八,从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看历史。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20题提供了的19世纪末日本儿童用10种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的材料;全国文综卷二第l9题提供了法国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人们相互称呼变化的材料;北京文综卷第19提供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口号变化的材料;江苏历史卷第6题提供了19世纪中叶后中国民间对男性医生为孕妇接生看法的材料。天津文综卷第24题提供了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纽约、莫斯科和哈瓦那市民反应的材料;宁夏文综卷第40题提供了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问社会回复到物物交易状态的材料:四川文综卷第17题借用胡适的话表述了20世纪20年代整个社会对待科学”这一概念的态度;山东文综卷第11题提供了我党宣传标语的材料,第29题提供了近代以来西方事物影响了中国日常语言的材料。3.命题逐步体现现代史学观,注意教学思维的更新传统史学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一是突出对基本文史知识的考查。强调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强调对文史知识和既有研究成果的继承,是传统史学的特点之一,也是目前历史高考的主要特色。如全国文综卷一考查了中国古代地名中“阴”的方位,文综卷二则考查了“阳”的方位;2009年全国卷还考查了“司徒、司马”等姓氏的由来;北京文综卷考查了北京正阳门的历史变迁;广东历史卷考查了中国古代祠堂的牌匾;江苏历史卷考查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十二_地支和十二生肖的概念;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考查了中国古代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名言名句;广东历史卷提供了宋代主要农业区地图。二是重视基本史料的作用。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史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教学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年全国的历史试卷对史料功能的发掘作出了莫大的努力,材料内容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材料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叠彩纷呈。而且对史料的选用观点与现代史学研究密切相关,大量选用教材原话或单纯使用旧材料的情况减少了。三是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传统史学认为历史学家与侦探家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要掌握充足的证据、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历史事物的真相。2008年广东卷第4题是最具争议的选择题之一。160个字的文字量就包含了从理解史料到根据史料作出推断再到得出合理结论的完整思维过程;2008年广东卷第26题的四个问则完全是历史学家做学问的思维方法,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满盘皆输。现代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摆脱了传统史学过分重视民族国家政治史的倾向,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经济、制度、外交、教育、医药、宗教、地理、家庭、人口等各个方面,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表现在高考上,就是试题涉及的领域与范围大大拓宽。如2008年江苏卷第21题直接引用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名言: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进而提供了中国古代的商人、戏曲和民间生活的素材。二是突破了传统史学宣扬的绝对客观主义的束缚.承认历史研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我们过去的认识,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只有唯一的答案,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但现代史学认为,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解释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是历史学研究的趋势。体现在高考上,一是提倡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历史:二是可能出现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题。如2008年广东卷第10题提供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一段对蒋介石的报道文字,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蒋介石在美国人笔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形象;第27题提供了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和20世纪50年代等三个历史阶段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给西方人截然不同的印象。三是借鉴了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由于与其他学科联姻,现代史学极大地丰富了方法论的内容。今年不少试题的命制都借鉴了计量史学的方法。如2008年广东卷第26题通过展示“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表”的具体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把从书本上看到的“古代农民赋税负担很重”的认识具体化了;宁夏卷第30题呈现了l870--1910年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的数据表,四川文综卷第37题呈现了大量的关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数据,天津文综卷第19题呈现了1800--1950年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的数据。这些题目都说明了由于数学思想的进步和统计工具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方便准确地从量的角度去分析史料,从而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识。二.对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的初步预测(一)古代史部分1、比重下降,单独命一道主观题的可能性极小,主观题与其他知识相融合,可能只有一两问。2、原来高考已经考了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今年高考考查的可能性极小;3、古代史可查的重点依旧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的通史观念;4、重点注意中国古代经济史和思想史;5、西方古代史中人文精神和罗马法律尤其显得重要;(二)近代史部分1、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集中在中国的近代化上,即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2、世界近代史重点内容集中在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下的世界3、特别注意中西近代化的比较问题:(1)中外民主与法制;(2)中外工业化(3)中外人文精神(4)西学传播与中国思想解放4、早期和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法制建设;5、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6、不可忽视的三大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7、中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表现;8、中山大学历史研究的招牌——辛亥革命;9、重点注意法国革命史10、年年都考了的马克思主义(三)现代史部分1、中国现代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把握阶段特征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注意对过渡时期和新时期的掌握;2、重点注意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外交成就;3、中山大学的又一招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现代世界史的核心内容集中在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5、重点把握经济建设的三种模式: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6、特别注意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下的中国与世界7、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与世界8、大国崛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四)主观题的考查特点及方向1、强调历史四大考核目标的综合运用,特别注意历史研讨和历史论证能力的考查;2、可能会出现以经济史或政治史、思想史为中心的主观题;3、可能会出现以某一问题为中心而兼容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内容的主观题;4、可能以某一阶段为线索而兼容中外历史内容的主观题;5、在设问上,一般会涉及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回答原因、现象、特点、过程、作用、评价、比较、变化、两者间的关系、论点与论据、史料与史学解释、史学观点、史学评价等。6、主观题中总会出现一问或两问是考查学生理解课标的试题,因此,背诵课标(特别是课标的第二部分)很有必要;7、主观题一共有两道大题,共计52分,一般不会超过8问,否则,学生就做不完。TOC\o"1-5"\h\z8、主观题考查的方向:(1)民主与法制;(2)近代化;(3)三农问题;(4)全球化史观;(5)人文精神与思想解放;(6)共和国的历程;(7)科学技术与三次科技革命;(8)政治格局与大国崛起;(9)社会生活变化;(10)三种经济建设的模式;(11)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之路;(12)中外比较与联系。第四部分对2010年高考备考工作的思考一、今后的教学方向1、强调教学的针对性,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有的放矢。2、强调对历史概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