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管理第5章 森林评价_第1页
森林资源管理第5章 森林评价_第2页
森林资源管理第5章 森林评价_第3页
森林资源管理第5章 森林评价_第4页
森林资源管理第5章 森林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森林评价第1节森林评价概述一、林评价的概念与意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首先要求对各种自然资源作出经济评价。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确切地估价森林的作用,其经济效益评价除应包括它的全部直接产品外,还应包括各种间接效益,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及保健游憩等项效益。由于森林一般分布于广大山区,林木生长周期很长,对自然的依赖性也很大。而且具有林木蓄积(资本)和林木生长(利息)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森林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公益效益)等特点。因此,森林资源与环境评价不能与一般的经营计算和不动产的鉴定评价等同而论。在林学领域内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种有关森林特有的评价计算科学。森林资源与环境评价就是以森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作为资产进行货币价值计算的科学。实际工作中,森林资源与环境评价方法用于森林的买卖、交换、分割、合并、借贷之外,还用于森林遭到灾害时计算损失大小及补偿额;确定征用林地和解除林地使用权时的补偿额;在具有抵押权的情况下担保价值的评定;实行森林保险时保险金额及损失金额的核定;森林纳税标准的确定等等。此外,也可应用于过去几乎不接触林价算法的林业企业资产评价及经营计算等,特别是近年来,对有特殊用途的森林,例如各种防护林、天然公园、风景林等在经营上受限制的一些森林评价以及特用林、砧木、根茎、野生树木的评价,都广泛需要森林评价的知识。二、森林评价的内容通常在评价时要考虑的主要内容有:林地、林木、其他产品及附属设施,另外还有森林环境或景观。具体如下:林地因地理位置、面积、气象、地形、地质、土壤等自然因素及林道和其他人工设施的不同,其评价也不同。一般因分为不同的地位级、地利级并分别按有林地、采伐迹地、无林地、建筑用地、沼泽地等进行评价。林木分别树种,起源(人工林、天然林),用途(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年龄,径级(已到伐期的,未到伐期的,已到利用期的,幼龄的林木)以及按普通材,施业上受限制的森林等分开评价。副产品按林内动植物、土石、矿物等不同种类进行评价。设施分别按林道、贮木场、建筑物、保护设施、观光休养设备等林内建筑设备逐个评价。公益效能分别涵养水源、防止泥沙流失、保健游憩、保护野生动物、供给氧气和净化大气以及清除噪音等公益效能进行计量评价。三、林业利率(一)利率的概念所谓利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利息与原来资本(本金)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利率的时间单位有年、月和日等,分别称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等。在林业评价中多采用年利率。利率可按以下分类:部门种类分为林业利率、农业利率、工业利率、商业利率、普通利率等。期间的长短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前一种通常指几个月以内的期间利率,用日息计算就属这一种。后一种是几年到几十年为期限的年利率,林业利率就是代表。现实性分为现实利率和评定利率。前一种为金融或经营成果所得的利率,后一种是根据估计而定的利率。林业利率一般属于后一种。用途分为经营利率和还原利率。前一种为经营的收益率对比判断收益程度等情况时应用,后一种当计算资本价时使用,属于一种评定利率。数值性质分为主观利率和客观利率。前一种是根据特殊经营情况所定;后一种属于具有普通适应的利率。除上述外,还有各种利率的概念。例如在金融上有公定利率和民间银行利率,贷款利率及存款利率等。此外,因货币贬值及物价上涨而引起的有名义利率,相应的还有实际利率。(二)林业利率林业利率是表示林业资本与利息关系的利率,一般可分为换算成本价值的还原利率;根据利息和资本之间求算的经济利率;以及根据利息与资本之间实际所得的利润率3种。在评价工作中,由于林木生长期间很长,多采用长期的复利计算。其利率属长期利率。另外从个别经营的计算利率来看,属于评定利率的性质。可以认为是表示最低水平的目标利益率的主观利率。此种最低利率由于经营目的及条件不同,属于评定利率的林业利率,虽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定,但各种经营起码应当一致。根据以往林价算法及林业较利学经验,林业利率在下列情况下起重要作用。把过去的收获或经费换算成现在价;或对预测将来的收获估算成现在价。由利息和利率来估计资本数额,或用资本和利率来计算利息数额。以利润率与利率的比较,判断收益程度。以上计算用的利率标准,多采用普通利率,但从来就有林业经营收益比普通利率偏低的学说。一般来说,林业经营收益较低,从林业利率的本质看,不可能采取高利率。如勉强采取高利率,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使各种评价计算发生困难。何况森林资源与环境评价计算并不仅限于林业内部,而且可以应用于各种目的。因此,原则上希望能有表示一般标准的有实用价值的林业利率。我国现状是以普通利率为标准,尽可能采取低些的林业利率为好。四、计算基础下面就评价中经常用的利息计算法及复利计算公式加以说明。(一)利息计算方法对于森林或者一个林分来说,收获与投入的费用不在同一时期进行,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森林资源与环境评价一般采用复利算法,但对一年以内完成的评价则采用单利算法。1.单利法所谓单利法,仅以本金计算利息,对所获得的利息不再计息,计算公式如下:Vn=V0(1+nxp)(5-1)式中v0——本金;np——年利率;n计息年数;匕——本金与利息总和。2.复利法所谓复利法,不仅本金计息,而且先前周期的利息在后继的周期中也要计算利息。计算公式如下:VnF(l+P)n(5-2)式中符号意义与(5-1)式中一样。例如,某人以年利率6%借了1000元,预计3年后偿还全部本金与利息,求其偿付额?如果按单利法计算,3年后的偿付额为:Vn=Vo(1+pXn)=1000(1+0.06X3)=1180(元)如果按复利法计算,则3年后的偿付额为:Vn=V0(1+P)n=1000(1+0.06)3=1192.02(元)(二)用复利计算公式的一些方式由于林木生产的长期性及林木每年按复利生长,森林评价往往也采取每隔一年把利息滚入本金的复利算法。所用复利公式,用下列符号说明。V—后价(本利和);nV0—前价(本金);P一计息周期的利率;n一计息周期数。a一连年利息(n年内,利率p条件下每期期末对本金V0或Vn所作等额的偿付额)后价的基本公式后价或终价是指资本在一定期间生利后的本利和。设某年投放本金V0以p为利率,到n年间生利后,期末收益为n年间的复利与本金的合计(匕)。计算的基本公式为:Vn=V0(1+p)n前价公式前价或现值是指在一定期间后能获得本利和Vn的本金V0。也就是由n年期末的本利和换算成现在价。根据匕,p及n,用公式(5-2)求V0将Vn=V0(1+p)n变换为"+p)nW则V0=Vn/(1+p)n(5-3)等额分期付款后价,现值这两个基本公式只用于一次性付款和事件,在评价中许多情况是要考虑定期的支出和收益相同的事件。例如森林经营者需要计算每年用于纳税,劳力和基本经营费用等相同款项的后价和现值。采运者则要定出采伐磨损支出一览表,以便在采运机械报废时有足够的资金更换机械,或者森林经营者希望每5年评价一定财产中的等量收益。这一系列等量的分期支付,可应用公式(5-1)或(5-2),进行累加得出。有限期系列的后价设a为等量付款数,w为期间长度,,为分期数,我们可以用下式计算各项:V=a(1+p)(i-1)w+a(1+p)(J-2)w+…+a(1+p)w+a对上式进行变换得:TOC\o"1-5"\h\z\o"CurrentDocument"Vo=a[(1+p)n-1]/[(1+p)w-1](5-4)(4)有限期系列的现值我们用现值公式(5-2)和分期系列后值公式(5-4)来求一组系列付款的现值公式。\o"CurrentDocument"Vo=a[(1+p)-1]/{[(1+p)w-1](1+p)}(5-5)(7)永续定期系列付款的现值如果无期间限制的连续系列支付,公式(5-5)可简化为:\o"CurrentDocument"Vo=a/[(1+p)n-1](5-6)第2节林地评价一、林地评价基础林地价格理论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租和地价理论,认为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土地价格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土地可分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还原利率。例如,一块土地的年地租量是200元,而当时的银行利率为5%,那么,其价格就为200/5%=4000(元)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土地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土地是一种商品,西方经济学关于土地价格的理论大多是在市场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以供求理论,土地收益理论等来分析土地价格。下面,我们就以土地收益理论和土地供求理论为代表来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土地价格理论。(1)土地收益理论土地收益理论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收益即地租的资本化。在这里,土地收益是指:正常情况下的土地收益;处于最佳利用方向上的土地收益:是指土地纯收益。最早提出土地收益理论的美国土地经济专家伊利,他认为土地的收益是确定它的价值的基础。土地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点之一是,土地的使用会不断地、年复一年地产生收益。把预期的土地年收益系列资本化而成为一笔价值基金,这在经济学上就称为土地的资本价值,在银行辞汇中则称为土地的售价。即土地价格就是土地收益的资本化。用公式表示为:V=a/p(5-7)式中:V——土地价格;a—土地纯收益;p资本还原利率。关于土地收益和土地价格的关系,伊利认为,不是土地价格决定土地收益,而是土地收益决定土地价格。在对土地的实际估价中,各种各样的模型大都是以这一原理为依据的,都是V=a/p的各种变化形式。(2)土地供求理论台湾张德粹教授在论述土地价格时指出:“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土地与其他商品一样,其价格取决于本身的供给和需求。土地供给增加,需求不变,则地价下跌;土地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则地价上升。马尔萨斯、萨伊、马歇尔、萨缪尔森是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完全由其需求来决定。如图5-2所示。图5-1地价与土地关系(无弹性)图5-2地价与土地关系(有弹性)SS为土地供给曲线,由于土地稀缺且不可再生,故可看成供给不变,dd为土地需求曲线,因为在总量上土地的供给弹性接近于零,因此,土地的均衡价格完全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然而,就一般情况来讲,土地的供给需求都是能够变动的。土地供给并非完全无弹性,土地供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时刻在变动;如产业结构的变动,土地供应计划的改变等;土地需求亦随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而变动。如图5-3所示。需求的扩大,致使价格上升,从而进入供给的土地数量增加,而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又会导致需求减少,又使价格回落,供给需求的相互运动形成均衡价格点E。(二)林地价格的种类林地价格种类很多,由于其作用各不相同,因而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定一位林地投资商以10000元购入一块林地,为了改良林地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又投入5000元改良资金。他发现,他能以20000元的拍卖价格出售这块林地的所有权,但若是50年的使用权,其价格只能是18000元。但当他把这块林地向银行作抵押时,其价格只有12000元,而政府则只能以17900元的价格征收。当政府向这块林地征税时,该林地只值14099元,然而,若他把这块林地租赁出去,他每年就能得到1850元的收益。可见,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块林地会具有不同的价格形式。一般可概括为如下几种:交易价格指林地在市场交易中成交的买卖价格。由于交易的具体环境不同,林地交易价格又可分为公平交易价格和非公平交易价格。征地价格、拍卖价格、协议价格、招标价格、转让价格等,都属于交易价格。评估价格指依据一定的评估方法对林地所作的价格性估计。如我们用费用价法,市场价法,期望价法等对林地进行评估,所得的结果便是评估价格。它是交易价格的基础。林地在进行交易前,一般都要进行评估,得出评估价,而后,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的评估在市场中讨价还价,最后成交。因而,同一块林地,利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有不同的评估价格;评估的人不同,其评估价格也不同,而交易价格也可能与评估价格相等或不相等。租赁价格指承租方为取得土地租赁权而向发租方支付的代价。林地所有者和林地使用权人都可以把林地租赁出去。因而租赁价格的实质是定期支付的地租。抵押价格指以林地为担保物而取得贷款时,银行对林地所估定的价格。一般要比交易价格低。而贷款额的多少则是根据抵押价格的某一百分比计算的。林地所有权价格林地所有权价格是人们为购买林地所有权而支付的代价。林地使用权价格林地使用权价格是人们为取得林地使用权而支付的一定的经济代价,其实质是地租。因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林地使用权人与林地所有权人的经济联系是地租。在两权分离的状态下,林地使用权取得的年限可长可短,向林地所有权人缴纳地租的形式可以是逐年支付,也可以是一次付清。在逐年支付的情况下,林地使用权一年的价格就是当年支付的地租;如果是一次性付清,则一定年期的林地使用权价格就是按现值计算的一定年期的地租的总和,即V=a/p[1-1/(1十p)n],a:林地的年收益,p:利率,当n-8时,V=a/p,即在数量上与林地所有权价格一致,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即使n-8,林地使用权价格一般要比林地所有权价格低。二、林地评价的方法一般可采用市价、费用价、期望价或者将其结合起来进行评定。(一)林地市价林地市价又叫林地买卖价。待评价的林地是以类似性质的其他林地实际买卖价格为标准来评定的,也就是按现实行情来确定价格。一般可参考附近类似林地的买卖事例以及固定资产税纳税价格等资料来评定市价。这是评定不动产所采用的市场资料比较法的一种。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保密关系不一定能收集到买卖的实际情况,评定时还要根据立地情况及评定时间进行必要的修正。比较评分法比较评分法是采用比较评分表,以交易实例地的综合评分之比作为修正系数来计算地价。也就是把认为合适的许多买卖实例加以平均,以此作为交易实例地的标准地价,再乘以由比较评分表所求的修正系数即得评价地的价格。可利用下列公式:林地评价Ss=交易实例林地市场价Sx评价地评分)(5-8)交易实例地评分比较评分表是由自然条件评分表和经济条件评分表组成。自然条件评分表除分别按树种、年龄、树高所表示的树高条件评分(适于年龄15年以上的林地)以外,还有采用按树种,按林地位置、地形、土壤划分的土地评分表以及按地区划分的海拔系数表(适于年龄15年以下的林地)进行评分(a)。经济条件评分表先要编制标准评分表,表上按干线道路距离及不同标高等级分别表示的标准评分。并且利用分别不同汽车载重量编制的干线道路减分表和支线道路减分表,通过对标准评分减分的办法对经济条件进行评分(b)。并以(a)x(b)作为综合评分。假设评价地综合评分为4900元,交易实例地综合评分为4640元,交易实例s为1300元/hm2,则:评价林地Ss=1300元/hm2X4900/4640=1372.8元/hm2立地指数法评价林地Ss=交易实例sX评价地立地指数/交易实例地立地指数(5-9)这里的评定立地等级指数,如果为人工林,则利用收获表上的树高(标准年龄40年)先求其地位级,用每公顷总平均生长量(立方米)作为立地等级指数。如果为无林地或天然林难以确定地位级时,可通过设立的样地,各种环境因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编制的某种树种立地等级指数评分值作为树高,再与同树种的收获表上查出地位级,然后再求地位指数(用标准材种的单位材积原木换算价格表示),再与上述立地等级指数的乘积作为地位指数。(二)林地的费用价林地的费用价又叫土地费用价。它是取得林地的费用和将林地维持到现在的状态所需的费用之和,在评价时用本利和表示。因费用是根据林地取得的情况及后来对林地投入的情况而有不同,故不能用一定的公式表示。林地费用价一般用下列3种费用构成。购买林地及其他为取得林地所需的费用;林地取得后,为造成适合于林木的培育状态而投入的林地改良费用;从投入上述费用的时候开始到评价时为止的年间费用的利息。当评定的林地是近几年购进的,则比较容易计算费用价。例如:设N年前用V0元购进林地,m年前投入G元作为林地改良费用时,林地费用价为:Sc=V0+(1+p)n+G(1+p)m(5-10)但当n年前用V0元购入林地后,每年投入改良费用G元共投入n年时,其费用价可按下式计算:Sc=V0+(1+p)n+[G(1+p)n-1]仞(5-11)不过,实际上林地多半早已到手。而且,除购入方式外,还可通过转让、继承、抵押权移交,共有地的分割分配等方式取得,所以按林地费用价评定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当林地及其投资费用较明确,且处于以下几种情况时,可以应用林地费用价。为了卖掉林地,至少打算收回所投入到林地上的费用时;投入到林地上的资金,需要知道如何提高经济效果时;该林地生产力不清,而且按市价或期望价评价有困难时。(三)林地期望价林地期望价是指该林地的作业永续的进行,并能取得期望的纯收益的前价合计。由于林地期望价的计算公式因林分的特征及作业法而异,所以下面将对主要作业法的传统评价方法加以说明。林地期望价的计算公式本来是以实行皆伐的林地为对象发展起来的。最普遍的就是在无林地上人工造林,并按一定的伐期龄永久反复实行皆伐作业的情况下导出的。今假设某林地的收益分为主伐(Au)和间伐收益(Da),经费分为造林费(C)及每年的管理费(V),则同龄林林地期望价可用下列公式表示:SEV=[Au+Da(1+p)u-a+...-C(1+p)u]/[(1+p)u-i]-V/p(5-12)式中:SEV—u年时的林地期望价;Au——u年时的主伐收益;Da——a年时的间伐收益;C——造林费用;V——每年管理费用;p——利率;u——轮伐期。如果我们知道每个轮伐期的净现值,则上述公式可以简化为:SEV=a/[(1+p)u-1](5-13)式中:a一轮伐期内从T年开始每T年的净收益;u——轮伐期(年数);p利率。例如,考虑一亩同龄杉木纯林的收支现金一览表,轮伐期30年,按5%的贴现率,在轮伐期内的价值如下表所示,在轮伐期内定期a的净价值估计为每亩8069元,林地期望价为:SEV=a/[(1+p)u-1]=8069/[(1.05)30-1]=2429元/亩表5-1轮伐期为30年(利率5%)的杉木纯林每亩成本和收入收支项目每亩价(元)按利率累积公式(%)利率因素的价(元)轮伐期时收支总额(元)收入:30年时主伐240502405015年时疏伐600(1.05)152.0789124720年时疏伐1400(1.05)101.6289228025年时疏伐3500(1.05)51.27634467轮伐时总收入32044支出:第一年整地与造林3000(1.05)304.116112348每年保护与管理费用175(1.05)-1/0.0566.438811627轮伐时总支出23975轮伐时纯价值8069林地期望价公式是以同一种作业永远继续为前提,而且在一个轮伐期中的收益(主伐收益,间伐收益等)及费用造林费,管理费等)所产生的时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把它们的价值换算成伐期时价值,然后算出林地纯收益,以此定期纯收益作为资本所求得的定期系列连续现值就是林地期望价。因而收益愈大则SEV愈大,而费用愈大SEV愈小,对利率p的关系是p愈大则SEV愈小。另外从伐期(w)的函数来看SEV的变化时,开始逐渐增加,到某个时期达到极大,以后渐减,这种关系如图5-4所示。图5-3收益、费用、利率与林地期望价的关系SEV最大时的伐期(u)叫做林地纯收益最高的伐期龄。通常受主伐收益、间伐收益、造林费以及利率的影响,即主伐收益增大的速度愈缓慢,间伐收获愈大,造林费愈少,利率愈大,则SEV达到最大时间愈早。第3节林木评价林木评价是用市价、费用价或者期望价等评价方法对林地上生长的立木价格加以评定,一般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现在不立刻采伐利用林地的评价和马上进行采伐利用的林地评价。前者一般用于评价幼龄林或未到伐期的壮龄林,并多用费用价评定;后者用于达到伐期以上的林木,多以市价评定。一、林木市价林木市价又叫林木买卖价或林木卖价。它是通过选定与评价的林木性质相似的林木买卖价格作为标准所评定的林木价。林木市场评定有直接法和间接法。前一种是直接以立木的买卖实例为标准来评定,后一种是以市场木材的买卖价格反算而求立木价格。直接评定法按与评定林木在树种、树龄、直径、树高、形质、数量、采伐方式、地利条件、交易情况等相类似的林木买卖实例为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通常各种因素完全相等的林木几乎是没有的,因此用直接评定进行客观的评价是有困难的,另外,即使有这种买卖的实例,也多限于伐期以上的林木,而幼龄或未到伐期的壮林,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是不买卖的。因此,林木市价又叫采伐价,或伐期价格。当直接评定林木市价时,要详细调查买卖实例的内容,如某内容与评价的林木不同时,可适当的加以调整,再进行评定。另外买卖实例与评价当时在时间上有差异,而在此间价格有所变动时,则应根据其变动加以调整。具体的做法就是对所评定的整个林木按树种,直径调查材积,将其与买卖的实例进行比较,对立木单价进行修正,然后将各自的材积乘上核定的单价即可求得整个林木的市价。市场价倒算法由林产品(原木,薪材,木炭等)的市场价格反求,间接地对林木市进行核定的方法叫作立木价的市场反算法。林木市价本来是以当地的林木买卖实例为标准而评定采伐价。而采伐价等于把林木采伐下来销售后从所得金额中减去所有采运费用后的金额。因此,从市场价格反算时可以求出山上林木价。这是假定把评价林木进行采伐并制成原木等产品后运至附近市场销售为止的具体采伐运输过程来估算采运费。然后再从与其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中减去所估计的采运费,就是所要评定林木的市价。其评价式为:X=f[A/(1+p+mp)-B「V(5-14)式中:X——林木市价;f——利用率(出材率);A——木材产品单价;B——单位材积费用;p企业利润率;m——资金回收期;V——立木总材积。从上式可以看出,它是根据立木的出材率、市场单价、事业费用等计算的林木价。也就是从所要评价的林木中预计能生产多少产品,能销售多少,然后分别计算不同产品种类的单位平均价格,因此要估计林木的出材率,并要调查附近市场销售产品的有利的预定市场价格,同时还计算采伐运输、销售所需要的事业费用。为了按市场价反算法合理评定木材市价,计算市场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市场价常用的几种方法做一简单介绍。(1)标准木法对要评价的林木实行每木调查,根据各径阶立木造材的第一段原木小头直径,并在相同单价范围划分直径级,并分别树种,直径级统计整理。以直径级中具有标准树高和标准胸径的立木作为标准木。对各个标准木能出材的原木按长度,粗度,产品等级加以统计并求算材积,再乘以各个原木市场单价即可求出各标准木的原木单价,由此可求出各径级立木出材量的市场单价。用各个直径级的立木材积乘以各自的出材率即可求得各直径级的原木的出材量,然后再以以上的市场单价,即可求出市场价,合计起来就是立木生产木材的市场价。(2)P、Q表示法按树种、直径级的立木所生产的原木并按长度、粗度、数量根据实验资料推算价格。由此求出价格系数(P)和材积系数(Q),按立木直径级表示的,叫做P、Q表。P/Q就是各直径级立木能生产的原木的平均市场价格。因此,原木市场单价(A)可按如下公式求得。A=£nipi/£niQi(5-15)故利用P、Q表,调查各直径的株数,,即可计算原木的平均市场价格。(3)原木平均价格表法事先要编好计算用表,这种表是按不同树种、直径阶的林木所产生的原木及其不同长度、粗度、产品等级的生产比重,以及每株立木造材的原木材积和市场价格来计算销售价合计而编制的。用此表乘上各直径阶株数即可求出原木材积合计及市场价。二、林木费用价林木费用价就是根据林木培育所需费用的后价合计而计算的林木价格。也就是,在要评价的林木到现在为止所投入的经费(地租,造林费,管理费等)的后价中减去在这个期间所获间伐等收益的后价。假设人工造林而育成的林木成本有造林费(C),每年的管理费(V),每年的地租(SEV・P),到m年为止所获得的间伐收入为D,它们在m年时的后价如下:I(1)造林费的后价C(1+p)mI(2)管理费的后价合计V・[(1+p)m-1]/P=V[(1+p)m-1](3)地租的后价合计SEV・p[(1+p)m-1]/p=SEV・[(1+p)m-1]间伐收入的后价合计Da(1+p)m-a+Db(1+p)m-b+…因此,从以上经营的后价合计中减去收获的后价合计后,可以得到如下的林木费用价式:GC=C(1+p)m+V[(1+p)m-1]/p+SEV[(1+p)m-1]-[Da(1+p)m-a+D(1+P)m-b+„](5T6)b当m=0时,Gc=C最初年份的费用价等于造林费。林分年龄m愈大,费用价也愈大。当m=u时,Gc=Au。对于未到间伐年龄的幼龄林来说,因为没有间伐收益,则只能按逐年投入经费的后价合计来计算。设待评价的林木的年龄为m,从造林到现在为止各年投入经费按现在市价换算的金额分别为q,C2,„Cm年利率为p可按下式计算林木费用价:Gc=C1(1+p)m+C2(1+p)m-1+„+Cm(1+p)(5-17)一般认为按林木费用价评定的价格表示林木价的最低限度,它意味着不低于成本价格。实际上,越是立地条件不良的造林地或造林成绩不好的造林地上的林木,越是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因此,立地条件良好的造林地常比不好的造林地林木价计算便宜些,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另外,由于成本的性质及上述存在的问题,虽不能认为是普通的评价方法,但是作为幼龄林评定标准之一,还是可以应用的。三、林木期望价所谓林木期望价,就是对要评价的林木,预计在一定伐期时采伐,从现在到预计采伐年为止能期望收获的前价合计减去这个期间所需要的费用的前价合计,也叫做林木收益价。假设林木到达伐期(u)为止期间能期望得到的收益为间伐收获(Dm)和主伐收获(Au),而每年所付费用有地租(SEV・p=r)和管理费(V)。如果都按当时的市价评价,m年时的前价如下:⑴从m年到伐期为止的年数为(u-m)年,故主伐收获的前价为:Au/(1+P)u-m造林n年(n>m)后有间伐收获,从评价时开始到间伐为止的年数为『m)年,故间伐的前价为:Dm/(1+p)n-m=Dm(1+p)u-n/(1+p)u-m由m年到伐期为止每年的地租在m年求算的前价合计为:r[(1+p)u-m-1]/p(1+p)u-m]=SEV[(1+p)u-m-1]/(1+p)u-m]从m年起到伐期为止,每年的管理费用在m年的前价合计为:V[(1+p)u-m-1]/p(1+p)u-m]=V[(1+p)u-m-1]/(1+p)u-m林木期望价则是有收获表的前价合计(1)+(2)减去经费的前价合计,用下式表示:Ge={A+D(1+p)u-n-(B+V)[(1+p)u-m-1]}/(1+p)u-m(5-18)由公式可知,收获愈大则Ge值也愈大;而费用愈大,Ge愈小。与利率p的关系是:p值愈大则Ge愈小。另外,由伐期(u)对Ge的影响可以看出,伐期愈长Ge值急剧上升,到某年龄时达最大,以后则逐渐降低。用图5-5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5-4Ge与SEV因年龄的变化尽管林木期望价在理论上使用于到伐期为止的各个年龄的林木,但实际上只适用于能够分开主副林木的,成林以后的林木评价。对于需要预测将来的收获和经费的幼龄林来说,是不适用的。按林木期望价算出的数值表示林木价的最高限。四、林木价的实用评价法格拉泽式格拉泽曾收集各个树种林木买卖资料用图解表示单位面积林木生长而引起的价格变化。他依据立木材积与其价格两个因素的变化事实,用统计学方法导出林木价的近似式。设林木伐期为Au,m年林木价Am,最初年度造林费为C0,K为常数,则实验式如下:Am-Co=m2KAu-C=U2K0即(Am-Co)/m2=(Au-Co)/U2=KAm=(Au-C0)m2/u2+C0(5-19)采用上式进行评价,具有不同利率,计算简便的特点,但所求的林木价,对于造林费多的幼林来说,比起林木费用价,多少有些偏低的倾向,但对于接近伐期的林木来说,比林木市价也略微偏低。因此,格拉泽适用于伐期以前中间龄级林木的评价。马丁艾特式马丁艾特提出m年生林木价的近似值式:Am=Au•m2/u2(5-20)此式等于格拉泽式中省略造林成本费(Co),被称为马丁艾特森林利用价法的简易式。适用于不需要造林费的天然同龄林的林木评价。年龄价值曲线法年龄价值曲线法是事先把林木各年龄价格用曲线图解法表示,以此作为评价类似林木的简易评价法。在绘制曲线时,对要评定的林木,分别树种、年龄计算费用价、期望价、采伐价等。并对买卖实例(市价)加以调查,以此作为资料,图的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林木价。用上述资料,在图上修匀成平滑曲线。以造林费作曲线的起点,幼龄林木用费用价,中龄林木用期望价,伐期以上林木用采伐价。在决定平滑的年龄价值曲线时,可采用在图上连结平均值的修正值法和根据格拉泽式并加以数字修正等方法。此种方法表示在同一市场范围或生长地区内的不同树种、地位级的林木价的标准。因此,评价目的、地点及时间不同,还需要另外绘制年龄价值曲线。特别是在木材价格变化剧烈及货币价值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反复修改曲线,故实用性不大。为了便于应用,使年龄价值曲线法一般化,多采用年龄价值系数。所谓年龄价值系数是各年龄林木价与其伐期龄林木的采伐价对比的系数。这种系数是分别树种,根据年龄的增长林木材积也随之增长的实际经验求得。一般采用年龄价值系数表来进行操作,编制年龄价值系数表有种种方法,通常采用表5-2的形式,分别树种编制。表5-2年龄价值系数表油松、伐期龄60年■...年龄1020304050607080地位级一地位级0.050.180.340.600.821.001.151.26二地位级0.070.180.330.550.791.001.151.28三地位级0.090.190.320.510.771.001.161.31由上表的例子来看,年龄对系数差别影响虽大,但与年龄价值线不同,因地位级的差别并不大。由此系数表求算某年林木价时可用年龄价值系数表乘各地位级的主伐价格即可。第4节森林环境评价一、森林环境评价基础森林环境效能的效益是属于外部经济,是无法以市场经济结构去保证社会需求量的公共财产,森林具有社会资本的性质。由于森林环境效能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给森林所有者带来利益,所以,使个体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产生了差别,要保证社会需要的公益效能的水平和内容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国家进行政策干预。补助金、贷款和纳税制度等辅助措施能够部分消除个体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之间的差别。要想完全消除这种差别,从理论上来说,需要通过提高辅助措施给森林所有者补助,其金额同森林公益效能的货币价值相等。有关森林环境效能的费用分担是这些辅助措施所需财源的社会负担。因此,要确定费用分担标准,就需要对公益效能进行计量和评价。(一)森林环境评价特点森林资源与环境评价应该包括综合生产力中的各项因子。所谓综合生产力,即指一定立地条件下林地单位面积上可经营利用产品的年产量及间接效益年平均利用量的总和。任何一种资源的经济评价均要求具有该种资源的数量统计指标。由于现阶段森林培育粗放,统计水平较低,况且,间接效益从未进行过统计,因此,森林环境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此外,森林环境效能的统计指标具有多样化特点,某些效益可采用计量单位计量(保护农田、释放氧气),而另一些效能(游憩、降低噪音)则需要采用特殊指标计量。森林公益效能形成过程中付出的劳动消耗是经济评价问题的关键。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对天然林内自然形成的公益效能和人工林内付出一定劳动消耗获得的效能未加以明确区分,尽管如此,这些资料的经济评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森林环境效能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根据世界林业大会文献资料,森林环境效能的计量问题在任何国家均未得到完全解决。前苏联、美国及德国等国家的概算数字表明,森林环境效能的经济评价数字应为木材生产评价数字的1.5〜2倍。世界各国目前采用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效果评价方法和消耗评价法。前者评价森林公益效能的利用效果,如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及河川水文状况和水质的改善等。后者评价利用,保持及加强森林公益效能的直接和间接消耗,如恢复土壤肥力消耗,游客游憩消耗及设立人工游憩设施消耗等。森林公益效能消耗评价方法同样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同一效益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用的森林公益效能消耗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1)以木材最大利用量(年平均生长量)实际价值或森林游憩利用导致的木材蓄积量损失为依据;(2)以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公益效能作用结果相同的产品生产费用为依据;(3)以利用森林公益效能的附加劳动消耗和费用消耗(包括营林消耗)为依据;(4)以可以补偿森林公益效能利用损失的育林费或育林补偿消耗及公益效能利用消耗总额为依据。上述第一种评价方法把与森林公益效能利用无直接关系的木材利用量作为计算依据是错误的。第二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当不可靠,况且,并非所有的森林公益效能均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第三种评价方法最切合实际,最合理,而且最有发展。这种方法采用可补偿的具有潜在利用能力的森林公益效能做出评价。此外,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使森林综合生产力各项因子的经济评价采用统一的方法。二、涵养水源功能评价河川的水文状况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气候、地质形态、土壤因素等。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形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它能降低地表融雪水和雨水的径流量,并使其渗入地下,变为地下径流,从而可降低洪峰高度,提高平水期的水位,防止水库被土壤水蚀产物淤塞,并可改善水质。森林的水源调节效能的经济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集水地区径流的增长状况(与无林地相比);②水源的经济评价值。前苏联林学家在考察了乌克兰3个自然区域(低地沼泽林区、森林草原地区、草原地区)的130个河川集水区后,从涵养水源角度确定了最佳森林覆盖率。在最佳森林覆盖率条件下,森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对集水区水源平衡及河川径流状况的有益影响,即地下径流的增长量可达最高值。低地沼泽林区的最佳森林覆盖率为35-65%,森林草原地区为20%〜30%,草原地区为15%〜20%。进行经济评价时,采用与实际最佳森林覆盖率相符的地下径流增长平均值。水源调节(地下径流量)可按下式确定:V=10X/CrX100/p(5-21)式中:V——水源调节量,(m3);/Cr一地下径流增长量;p——森林覆盖率,(%)。采用上式求得的评价指标不难对森林水源调节效能做出经济评价。进行实际计算时,确定评价地区获得附加水源付出的最小增长值,该值可反映附加水源利用获得的国民经济效果。除此之外,根据森林采伐前后的水土流失量变化也可以评价森林涵养水源和调节水分效能。由于森林采伐后地表径流增加会使水源平衡状况受到破坏,从而使修建水库、水闸及堤坝的费用增加。尽管水利工程措施是一种有益措施,但有时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如淹没农田等。因此,只有调整采伐利用强度才是一种避免产生这种不良现象的有效方法。森林采伐利用后因水源涵养效能变化产生的水源损失可按下式确定:Y=S・O・P・T・V(5-22)式中:S——伐区面积;O一地区年降水量;P——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地表径流变化系数;T——采伐迹地恢复原径流状态的周期;V——根据土地统计资料确定的水源经济评价值。日本在70年代,对全国的森林涵养水源效能进行过计量和评价,他们是以森林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为基础,求森林土壤对降水量的贮存能力,然后推测出渗透量为2900亿t。由于它包括树木蒸腾消耗,所以应扣除(估计为600亿t),余下的2300亿t以地下水形式慢慢注入河流。这些水就是水源涵养效能的计量值。同时,以水库代替森林水源涵养效能,以天然水生产原价(每立方米7日元)为基础进行评价,所产生的年效益额为6100亿日元。其中,降水贮存量是通过下式计算的:降水贮存量(t/hm2)=10000m2X森林土壤的平均厚度(m)X•-•森林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5-23)关于水资源储存量也可以用下式来定义,即:W=P-E(5-24)式中:W一水资源贮存量;P——降水量;E——蒸发散量。而蒸发散量可用下式求得E=a•A•(Rn-G)/(A+r)+pp(5-25)式中:Rn一纯放射量;G地中热流量;A——饱和水气压曲线的斜率;r——干湿度;a、P——常数。三、防止泥沙流失效能评价治理土壤侵蚀是一项复杂的农业、林业及水利工程综合技术措施,其中水利工程措施是为了防止侵蚀沟的形成和发展,农业技术措施是为了保持土壤肥沃的表层,而水源调节林和护田林则是为了改善农田水文及小气候条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显然,由于土壤侵蚀治理采用了综合性措施,因此,其经济效益的确定也要采用综合性计算方法。土壤侵蚀会给水利、渔业、河运、公共事业、水利发电及道路建设等为数众多的部门造成重大的损失。水土保持林和水利工程设施是可长期发挥防护作用的设施,并以折旧形式算入附加成本中。林分保护和抚育费用及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费和农业费用,全部加入该年度的农作物生产成本中。根据计算目的不同,可分别确定出总经济效益和对比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可根据土壤侵蚀治理措施系统获得的效益与实施这些措施的费用消耗之比进行确定:y=AP/K或y=(V—C)/K(5-26)式中:AP——年利润增长值或防止土壤侵蚀免遭损失的金额;K—营造防护林和建设水利工程设施的基建投资;V——农作物增产部分的价值;C——增产农作物的成本。对比经济效益指标为最低换算费用,可用下式确定:C+E•K=最小值式中:K—基建投资C——实际费用E——基建投资效益的标准系数(不低于0.12)。土壤侵蚀治理措施的总经济效益包括有:(1)由于农田小气候和水文条件改善获得的农作物增产收入;(2)由于减免土壤侵蚀而减少的损失金额;(3)销售防护林抚育伐产品和更新产品获得的收入及其他林副产品收入。治理土壤侵蚀的年费用开支包括有:(1)防护林的经营管理费用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实际维修保养费用;(2)实施农业技术措施的年附加费用消耗;(3)征用耕地营造防护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设施的损失费。日本在评价森林防止泥沙流失效能时,以有林地和无林地地表侵蚀泥沙量的差进行计量。结果是:日本全国森林每年抑止的泥沙流量为57亿m3。以防沙水库代替森林抑止的泥沙流失量,以它所要的堰堤修筑费为基础进行评价,如果按每贮lm3泥沙需要49.12日元的堰堤修筑费,求得2800亿日元便是这种效能的评价额(年额)。四、保健游憩效能利用实际尺度来间接计算森林保健游憩的作用,计量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介绍的是用货币价值来计量其效益的经济评价法,即政策价值法、费用价值法、代替价值法。所谓政策价值法就是森林主管单位在其所管辖地区内,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经过深思熟虑,对森林作出最佳判断而赋予的价值。阿特奎逊法、普罗丹法就是属于这类系统方法。所谓费用价值就是利用森林保健游憩效能,以人们的消费金额作为森林保健游憩效能的价值。克拉逊法是这种方法的代表。所谓代替价值,可以把它当作与森林的保健游憩这种服务相等的价值,若还有其他手段的保健游憩服务,便以“其他手段”的服务费用作为森林保健效能的价值。关于代替价值的计算,有帕普斯特计算法。(一)阿特奎逊法的评价这一方法是1956年在美国发表的,其观点是:所有森林都具有两种效能,即木材生产效能和保健游憩效能。对各类森林来说,这两种效能中都有一种效能优先于另一种效能。在美国,国家公园内的森林,以保健游憩目的优先,木材生产次之;在其他普通森林(以下称普通林)中,木材生产则优先。因此,对国家森林公园来说,可以列公式表示:保健游憩价值3木材生产价值保健游憩价值=每天直接从森林得到的价值X游客数X天数(5-27)由此可得:木材生产价值/(每天直接从森林得到的价值X游客数X天数)W1或:木材生产价值/(游客数X天数)W每天直接从森林得到的价值就普通林而言,这些不等号的方向则相反。从国家公园的森林和普通森林中分别抽出样本,依上述公式,逐个计算这些样本,然后按其比值大小依次排列。这时,国家公园林的比值和普通林的比值是不相同的,国家公园林的比值比普通林的比值要小得多。森林每天的游憩价值,即由于接待森林游客,所以每天获得的保健游憩价值:国家公园的木材生产价值/(国家公园林的游客数X天数)WVW普通林的木材生产价值/(普通林的游客数X天数)V比在国家公园林得到的最大值还大,并且比普通林所求得的最小值还小。它是图5-6中的斜线区。国家公园林最大值普通林最小值II比值国家公园林普通林图5-5阿特奎逊法示意图在计算这一实际比值时,按照每年必须保持森林木材生产价值与立木价格平衡这一假定,阿特奎逊采用了立木价格游客逗留天数这一数值。他由样本计算出比值为:普通林8700〜736(美元/每位游客),国家公园728〜2(美元/每位游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