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第五章中药的应用_第1页
中药学课件-第五章中药的应用_第2页
中药学课件-第五章中药的应用_第3页
中药学课件-第五章中药的应用_第4页
中药学课件-第五章中药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一、概念:根据病情需要、用药原则,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附:《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二、配伍的必要性:⑴单味药药力有限,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⑵某些药有副作用或毒性,需以他药加以制约。附:单行——单味药使用。用于病情单纯、病情较轻者;也可以是病情危重,急需治标以救急;草药多用;民间验方多用。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一、概念:根据病情需要、用药原则,有选择三、各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1、相须:性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疗效增强。《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蒙筌》:“有相须者,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2、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蒙筌》:“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同类,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宣发是尔。”3、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三、各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畏者,畏其制我,不能自纵。”《蒙筌》:“有相畏者,我有能而彼畏之也。此二者不深为害。”4、相杀:一种药可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的毒副作用。《纲目》:“相杀者,制彼之毒也。”《蒙筌》:“有相杀者,中彼之毒,用此即能杀除也。”5、相恶:两药合用后彼此抵消,使疗效降低。《纲目》:“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恶者,恶其制我,不得自尽。“《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6、相反:两药合用后因互相对抗,产生毒性。《蒙筌》:“有相反者,两相仇隙,必不可使合和也。”《纲目》:“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医学正传》:“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若所谓相反,则各怀酷毒,两仇不共,共必害事也。”四、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1、增强疗效——相须、相使。2、减轻毒副作用——相杀、相畏。3、使疗效降低——相恶。4、产生毒副作用——相反。6、相反:两药合用后因互相对抗,产生毒性。七、配伍关系的选用

《神农本草经》:“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按:《本草纲目》:“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神农氏七、配伍关系的选用神农氏第二节用药禁忌概念: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一.配伍禁忌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1、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九畏:按:并非相畏。第二节用药禁忌概念: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证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二、妊娠用药禁忌概念:因可能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或易导致生产困难;或损伤母体,妇女在孕期不能使用或须谨慎使用某些药物。歌诀: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妇均不得使用。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药性滑利之品。妊娠禁忌歌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附:《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乌头附子与天雄牛黄巴豆与桃仁芒硝大黄牡丹桂牛膝藜芦茅茜根槐角红花与皂角三棱莪术薏苡仁干漆卢茹瞿麦穗半夏南星通草同干姜大蒜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闻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概念:即食忌、忌口。指服药期间不能同时食用某些食物。目的:⑴避免影响疗效;⑵避免加重病情;⑶避免食物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附:《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分类:

1、服药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生冷、油腻、辛辣、腥膻、干硬等品。

2、针对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如热性病——辛辣、油腻;皮肤病——辛辣、鱼虾、羊肉等;水肿——盐、碱等;阳亢——辛辣、酒等。

3、针对某种具体药物的禁忌:如薄荷——蟹肉;荆芥——无鳞鱼、河豚;茯苓——醋;土茯苓、使君子——茶;人参——萝卜、茶;猪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等。分类:第三节用药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用药剂量1、概念:临床使用某味药物的分量。一般情况下,⑴某味药的剂量指一个成人在一日内该药的用量。⑵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比较分量。2、剂量的单位: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公、市制的单位换算:1钱=3克(3.125);一两=30克(31.25)。第三节用药剂量与用法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植物药:5—10克;矿物贝壳药:10—30克。小儿用量: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4、决定用量的因素:⑴药物:作用强弱、毒性大小、价格、质地、用法等。⑵病人体质:年龄、壮弱及特殊时期等。⑶病情:轻重、虚实、病程等。⑷其他:季节、地域等。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中药的用法1、给药途径⑴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⑵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可用于内病外治。⑶直肠:用于肠道远端疾病,也可用于发热等。⑷吸入:用于肺及心脏疾病等。⑸注射:分为肌肉、皮下、静脉、穴位等多种注射部位。2、剂型汤剂最多用。古代还有栓剂、散剂、洗剂、软膏、浸膏、糖浆等;后来又出现丸剂、锭剂、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现代出现胶囊、片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丸剂现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糊丸等多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现代尝试将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中药的用法1、给药途径3、煎药法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可不讲乎?”(一)一般煎药法⑴器皿:砂锅或砂罐。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米左右;③煎前浸泡:20—30分钟。⑶火候:先武后文。⑷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⑸榨渣取汁:以提高利用率。⑹煎煮次数:2—3次。3、煎药法(二)特殊入药法⑴先煎:矿石贝壳及特殊药性者。先煮30分钟,后纳入余药。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不耐高温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分钟时入本类药。⑶包煎:细小颗粒、粉末、绒毛等药。以白面布或纱布包裹后入煎。⑷另煎:贵重药,以免损耗。⑸烊化:胶质药。以温药液、温酒或水溶化后兑服。⑹冲服:液汁类及入水即化类药物。(二)特殊入药法4、服药法一剂药2到3次煎煮的药液混后再分2—3份服用;一般要与进食间隔1-2小时。⑴时间:①饭后——多数药选择此时,尤其是消食健胃药及对胃有刺激性者。②饭前——补益药。③空腹——驱虫、泻下药。④睡前——镇静催眠药。⑵温度:①温服——多数药物,尤其是和解剂。②热服——辛温解表药;热药热服以治疗大寒证;寒药热服以治疗假寒真热证。③冷服——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热药冷服以治疗假热真寒证。4、服药法⑶服药宜适度: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泻、热退为止,不可尽剂,以免病去药存,克伐正气。⑷服药频度:顿服——病重或病在下部;频服————入口即吐或病在咽喉。⑸吐药的处理:小量频服;寒药吐者,可服少许姜汁;热药吐者,可服少许凉水。⑸其他:丸剂——温开水送服;丸太大,可分为若干粒送服;丸太硬,可温水化开后服;散剂,直接温水冲服或用蜂蜜调后服,或装胶囊、桂圆肉;膏剂,温水冲稀后服。⑶服药宜适度: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泻、热退为止,不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一、概念:根据病情需要、用药原则,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附:《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二、配伍的必要性:⑴单味药药力有限,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⑵某些药有副作用或毒性,需以他药加以制约。附:单行——单味药使用。用于病情单纯、病情较轻者;也可以是病情危重,急需治标以救急;草药多用;民间验方多用。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一、概念:根据病情需要、用药原则,有选择三、各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1、相须:性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疗效增强。《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蒙筌》:“有相须者,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2、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蒙筌》:“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同类,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宣发是尔。”3、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三、各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畏者,畏其制我,不能自纵。”《蒙筌》:“有相畏者,我有能而彼畏之也。此二者不深为害。”4、相杀:一种药可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的毒副作用。《纲目》:“相杀者,制彼之毒也。”《蒙筌》:“有相杀者,中彼之毒,用此即能杀除也。”5、相恶:两药合用后彼此抵消,使疗效降低。《纲目》:“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恶者,恶其制我,不得自尽。“《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6、相反:两药合用后因互相对抗,产生毒性。《蒙筌》:“有相反者,两相仇隙,必不可使合和也。”《纲目》:“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医学正传》:“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若所谓相反,则各怀酷毒,两仇不共,共必害事也。”四、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1、增强疗效——相须、相使。2、减轻毒副作用——相杀、相畏。3、使疗效降低——相恶。4、产生毒副作用——相反。6、相反:两药合用后因互相对抗,产生毒性。七、配伍关系的选用

《神农本草经》:“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按:《本草纲目》:“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神农氏七、配伍关系的选用神农氏第二节用药禁忌概念: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一.配伍禁忌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1、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九畏:按:并非相畏。第二节用药禁忌概念: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证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二、妊娠用药禁忌概念:因可能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或易导致生产困难;或损伤母体,妇女在孕期不能使用或须谨慎使用某些药物。歌诀: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妇均不得使用。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药性滑利之品。妊娠禁忌歌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附:《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乌头附子与天雄牛黄巴豆与桃仁芒硝大黄牡丹桂牛膝藜芦茅茜根槐角红花与皂角三棱莪术薏苡仁干漆卢茹瞿麦穗半夏南星通草同干姜大蒜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闻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概念:即食忌、忌口。指服药期间不能同时食用某些食物。目的:⑴避免影响疗效;⑵避免加重病情;⑶避免食物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附:《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分类:

1、服药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生冷、油腻、辛辣、腥膻、干硬等品。

2、针对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如热性病——辛辣、油腻;皮肤病——辛辣、鱼虾、羊肉等;水肿——盐、碱等;阳亢——辛辣、酒等。

3、针对某种具体药物的禁忌:如薄荷——蟹肉;荆芥——无鳞鱼、河豚;茯苓——醋;土茯苓、使君子——茶;人参——萝卜、茶;猪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等。分类:第三节用药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用药剂量1、概念:临床使用某味药物的分量。一般情况下,⑴某味药的剂量指一个成人在一日内该药的用量。⑵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比较分量。2、剂量的单位: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公、市制的单位换算:1钱=3克(3.125);一两=30克(31.25)。第三节用药剂量与用法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植物药:5—10克;矿物贝壳药:10—30克。小儿用量: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4、决定用量的因素:⑴药物:作用强弱、毒性大小、价格、质地、用法等。⑵病人体质:年龄、壮弱及特殊时期等。⑶病情:轻重、虚实、病程等。⑷其他:季节、地域等。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中药的用法1、给药途径⑴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⑵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可用于内病外治。⑶直肠:用于肠道远端疾病,也可用于发热等。⑷吸入:用于肺及心脏疾病等。⑸注射:分为肌肉、皮下、静脉、穴位等多种注射部位。2、剂型汤剂最多用。古代还有栓剂、散剂、洗剂、软膏、浸膏、糖浆等;后来又出现丸剂、锭剂、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现代出现胶囊、片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丸剂现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糊丸等多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现代尝试将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中药的用法1、给药途径3、煎药法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