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心理发展课件_第1页
第二部分心理发展课件_第2页
第二部分心理发展课件_第3页
第二部分心理发展课件_第4页
第二部分心理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宋京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2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种系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种系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3广义与狭义的发展

广义发展=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即“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狭义发展——个体发展,即个体受精卵出生、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特征广义与狭义的发展广义发展=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即“从无到4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决定了人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动力系统部分(个人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作用;外因——环境——条件阶段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断发展性,在一定阶段下的相对稳定。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决定了人发展的可能5心理的毕生发展

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毕生发展阶段的划分

心理的毕生发展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6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

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7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

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提出尊重儿童8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1842—1897)《儿童心理学》(1882)形成时期(1882—第一次世界大战)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各种心理学流派的影响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飞速发展。演变和增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理论到具体研究工作都有了巨大变化儿童心理学的演变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9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

全程发展的研究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但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做了研究(荣格(C.G.Jung,1875—1961)“中年危机”)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古德伊洛弗(FlorenceL.Goodenough)也同时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

全程发展的研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10毕生发展阶段的划分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生物学的影响+文化社会因素毕生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11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period,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period,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period,7—12岁)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period,12—15岁)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13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影响了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14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学前期/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影响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影响个人未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学前期/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15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最终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16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老年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17毕生生理发展(physicaldevelopement)孕期和童年期的发展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成年期的生理变化毕生生理发展(physicaldevelopement)孕18胎儿的形成过程

胎儿的形成过程19影响胎儿成长的因素

母亲的自身条件:体重、身高、孕史、营养状况、年龄、疾病、情绪状态父亲的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使用药物(酒精、吸烟)、精神状况、对母亲的照料程度环境:化学、辐射、高空、噪音、污染等影响胎儿成长的因素母亲的自身条件:体重、身高、孕史、营养状20婴儿的生理发展

婴儿的脑功能重量:出生——350—400克(25%)6个月——700—800克(50%)2岁——1050—1150克(75%)15岁——接近成人大脑单侧化——左例(利)手(2岁左右)皮质中枢婴儿的生理发展婴儿的脑功能21婴儿的生理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整体动作——动作分化上部动作——下部动作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4个月——平衡觉形成的关键期婴儿的生理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22幼儿生理的发展(3—6、7岁)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大脑结构的发展:脑重量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大脑发展不平衡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幼儿生理的发展(3—6、7岁)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23青春期的生理发育(12岁左右)生理发育高峰(1)身体外形的改变:身高、体重、头面部发育接近成人(2)内脏机能的成熟:心脏压缩机能增强;肺的发育明显加速;肌肉力量增强;大脑机能发展加速(3)性的成熟:性激素增多;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发育逐渐成熟青春期的生理发育(12岁左右)生理发育高峰24成年期的生理变化绝大多数65岁以上的人会丧失某些视觉功能——水晶体变黄、僵化丧失听力在60岁以上的人中相当普遍在中年和老年,生育能力下降,女性在50岁左右经历更年期,男性精子数在60岁后开始降低成年期的生理变化绝大多数65岁以上的人会丧失某些视觉功能——25儿童心理的发展

胎儿的发展婴儿的心理发展(0—3岁):心理现象发生+生理变化最快=人生生长的第一高峰幼儿心理的发展(3—6、7岁)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6、7岁—12、13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胎儿的发展26毕生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早期认知发展成人期的认知发展毕生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早27毕生社会性发展Erik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毕生社会性发展Erik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28道德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道德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他律向自律的转化29Kohlbery的道德推理阶段水平和阶段道德行为的理由前常规道德愉快—痛苦定向避免痛苦或避免被抓住代价—收益定向;互惠性—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取得奖赏常规道德好孩子定向获取赞同,避免遭反对法律和规则定向服从规则,避免责难有原则的道德社会契约定向推进社会的福利道德原则定向达到公正,避免自责普遍道德定向坚持普遍性原则,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超越社会规范的指导Kohlbery的道德推理阶段水平和阶段道德行为的理由前常规30婴儿的心理发展(0—3岁)心理现象发生+生理变化最快=人生生长的第一高峰婴儿的心理发展(0—3岁)心理现象发生+生理变化最快31婴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指人对世界的认识,心理学把认知看作是一种认识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过程。认知的特性可以归结为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就是指人对世界的认识,心理学把认知看作是32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视觉的发生:4—5个月的胎儿即具备初级视觉反应4个月的婴儿表现出颜色偏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3.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有明显的立体觉听觉的发生:5—6个月的胎儿——胎教3—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视听协调能力味觉的发生:3—4个月的胎儿嗅觉的发生:7、8个月的胎儿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视觉的发生:33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触觉的发生:49天的胎儿已经具备初级触觉反应4个月的婴儿视触协调能力发展物体知觉的发生:3个月的婴儿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备大小知觉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触觉的发生:34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一出生就具备注意,其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新生儿已有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对外界进行扫视(visualscanning)的能力注意的发生与发展婴儿一出生就具备注意,其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35记忆和学习的发生与发展

8个月的胎儿就已有听觉记忆,在胎儿末期有学习活动,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记忆和学习的发生与发展8个月的胎儿就已有听觉记忆,在胎儿末36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行为的目的性是思维发生的标志,3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6个月时婴儿已经能够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已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

思维的发生与发展行为的目的性是思维发生的标志,3个月的婴儿37婴儿的言语发展

龄主

征前言语发展

妊娠中后期(5—8个月的胎儿)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可辨别语音新生儿期(0—1个月)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发音游戏期(2—3、4个月)互相模仿式的发音游戏语音修正期(5—8、9个月)鉴别言语节奏和语调特征学话萌芽期(9—12个月)辨别母语音素和意义言语的发生

9个月的婴儿第一个词的产生言语的发展

10—15个月第一批词的产生19—21个月词语爆炸20—30个月基本掌握语法36个月谈话者婴儿的言语发展阶段年龄主要特征前言语发展38婴儿的气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气质比性格稳定,但可变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的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39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最初的情绪反应:不断分化,分化类型更高级5—6周:社会性微笑3—4个月:愤怒、悲伤6—8个月:依恋、陌生人焦虑1.5岁: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的情绪反应:不断分化,分化类型更40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5周后:对人产生特殊性反应5周—3.5个月:无差异的社会性微笑3.5—4个月:区分熟悉和陌生,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4个月后:母亲—父亲—……—陌生人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微笑41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的依恋:抚养者与婴儿之间最初社会性联结

0—2个月:前依恋时期——无选择依恋(无差别社会反应)3—6个月:依恋建立期——区别母亲、周围人、陌生人6个月—3岁:特殊情感联接——对母亲特别关注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矛盾型)形成原因:取决于母亲的行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动作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婴儿的依恋:抚养者与婴儿之间最初社会42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意义促进婴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促进婴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能力及情感的发展6—12个月:以客体为中心——注意对方的玩具、东西等16—18个月:简单交往——对同伴行为发生反应(控制对方)22—30个月:互补性交往——合作、互相模仿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意义43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4—6个月:游戏伙伴关系7个月:我动“他”也动12个月:区别自己和别人3岁左右:区分“你”“我”,进行自我评价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44幼儿认知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容量增加;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步发展;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语词记忆有所发展;记忆策略和元记忆逐步形成思维的发展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具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幼儿认知的发展记忆的发展45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言语不断丰富:“造词现象”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初步掌握书面言语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期儿童言语不断丰富:“造词现象”46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的种类: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游戏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游戏的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47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

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7岁前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自我评价——3.5—4岁自我情绪体验——4岁,自尊萌芽(3岁)自我控制——4—5岁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

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48小学儿童(6、7岁—12、13岁)学习一般学习特点(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6、7岁—12、13岁)学习一般学习特点(一般认识49一般学习特点

(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3)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一般学习特点

(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1)在学习50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使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意志力也得到培养锻炼,对其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实施,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能,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自觉性和有意性都明显发展,思维活动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51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3)

学习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儿童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道德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3)

学习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儿童在5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1)

学习动机:儿童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2)

学习态度:低年级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依恋和尊敬,中年级逐渐产生选择性和怀疑性态度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1)

学习动机:儿童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53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3)

学习兴趣: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步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兴趣在初步发展;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步降低;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3)

学习兴趣: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外部54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2、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3、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4、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5、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55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四年级(10—11岁),也可提前到三年级(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56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1)概括能力:只能利用一些已经了解的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个概念中的所有的特征或属性(2)比较能力:对于事物的相异点要比相同点容易发现(3)分类能力: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分类三、四年级——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组合分析分类五年级——组合分析分类能力明显发展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1)概括能力:只能利用一些已经57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2)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3)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系统化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58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1)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年龄差异,又表现出个体差异(2)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推理范围的抽象度也在加大,推理的步骤更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3)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中,小学儿童掌握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1)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的59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1)

思维敏捷性(2)

思维灵活性(3)

思维深刻性(4)

思维独创性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1)

思维敏捷性60小学儿童(6、7岁—12、13岁)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2、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3、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小学儿童(6、7岁—12、13岁)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6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发展(2)自我评价:产生于学前期,进入小学后从顺从他人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象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具体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3)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发生于学前期约4周左右,与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从比较具体的外6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63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1)父母—儿童关系:交往时间明显减少;处理问题的发生变化;冲突数量减少;控制力量减少(2)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3)师生关系:从绝对服从到选择性评价;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期望更为敏感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1)父母—儿童关系:交往时间明显减少;64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2、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3、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65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出现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与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响应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4)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品德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关键年级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66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1)由服从向独立发展(2)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3)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冲突较少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1)由服从向独立发展67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水平随年级增高而向高级水平进化;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道德行为: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风尚,遵从集体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68初中生智力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发展2、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初中生智力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69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发展(1)运用假设(2)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发展70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3)思维中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假想的观众;独特的自我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7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1、12—17、18岁)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初中生个性的发展高中生个性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1、12—17、18岁)初中生面临的心72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生理发育高峰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生理发育高峰7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身体外型上的变化带来成人体验;性成熟带来性渴望和性压抑(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3)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的倾向及行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身体外型74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身体外型上的变化带来成人体验;性成熟带来性渴望和性压抑(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3)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的倾向及行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身体外型75初中生个性的发展1、

自我意识高涨2、

反抗心理3、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4、

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5、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初中生个性的发展1、

自我意识高涨76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77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交往的方式:交友范围逐渐缩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到初中阶段后期逐渐开始融洽相处(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榜样作用的削弱(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不盲目接受任何教师,开始品评老师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交往的方式:交友范围逐78初中生的消极心境(1)烦恼突然增多: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2)孤独(3)压抑初中生的消极心境(1)烦恼突然增多: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79高中生智力的发展1、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2、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3、高中生辨证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发展比较迅速并逐步占据优势高中生智力的发展1、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80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特点(1)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特点(1)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81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1)概念的发展:对所理解的概念作出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合乎逻辑的定义(2)推理能力的发展:高二以后基本成熟,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3)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高二以后趋于成熟,但在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上存在不平衡性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1)概念的发展:对所理解的概念82高中生个性的发展1、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

价值观的确立3、

自治需求高中生个性的发展1、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83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1)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独立意向发展;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强烈关心自己个性的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自我评价能力增长;对自我分析的要求提高;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1)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独立意向发84价值观的确立(1)高中阶段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其有能力以相对熟练的模式应对问题;人生抉择的需要;体验更广泛的内心冲突(2)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对理论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价值观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并反映其个性色彩;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3)价值观的确立在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价值观的确立(1)高中阶段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认知能力的85自治需求(1)高中生自治需求的表现:与父母的直接冲突减少;在职业选择上有一定自主性;对现实社会的不满(2)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环境;心理成熟水平自治需求(1)高中生自治需求的表现:与父母的直接冲突减少;在86青年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重大变化青年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87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88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一、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二、大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四、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五、大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一、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89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1、感知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更明确,感知的选择性和计划性明显增加2、感知的精确性趋于完善,在观察的速度、广度以及精确度上都有很大发展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1、感知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更明确,感知的选90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3、逻辑性知觉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把知觉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和对比,对知觉对象的概括水平显著提高,但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逻辑性知觉水平仍然较弱,学要通过逻辑四发展和实际锻炼加以改善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3、逻辑性知觉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把知觉到91大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有意注意得到充分发展,接近成人水平,能根据学习要求选择和调整注意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明显提高2、注意品质有了新的提高,注意范围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稳定性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有很大关系,注意分配与转移的能力趋于成熟大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有意注意得到充分发展,接近成人水平,92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容量显著增加,人的记忆发展高峰年龄为18~29岁(W.R.Miles,1944),大学生记忆内容和效率都极大提高2、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3、抽象逻辑记忆处于最佳时期,人的抽象逻辑记忆在20~25岁达到顶点,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H.E.Jones&H.S.Conrads)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容量显著增加,人的记忆发展高峰年9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的严密性有显著提高,不仅能够掌握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而且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符合逻辑规则的判断和推理2、从惯常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发散思维有所发展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94大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想象有意性得到高度发展,想象空间不断扩大,想象的目的性和稳定性空前发展,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并根据需要,持久理智地控制想象过程2、想象的现实性更加明显,把想象与客观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3、想象的创造成分进一步增加,创造想象的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想象有意性得到高度发展,想象空间不断95大学生心理活动的重大变化1、

自我意识更加强烈2、

性意识进一步强化3、

心理活动的两极性有所扩大4、

自控能力显著提高5、

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大学生心理活动的重大变化1、

自我意识更加强烈96大学生情感意志发展特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的意志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情感意志发展特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97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继续呈现两极性的特征2、情感体验的内容越来越深刻3、情感自控力逐步提高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继续呈现两极性的特征98继续呈现两极性的特征1)情感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波动性2)外显性依旧存在,但内隐性的发展趋向成为主流3)情感的爆发性时有发生,但迁延性的表现更值得关注继续呈现两极性的特征1)情感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99情感体验的内容越来越深刻1)

道德感体验2)

理智感体验3)

美感体验情感体验的内容越来越深刻1)

道德感体验100大学生的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对行动的目的有清楚深刻的认识,并在正确信念和世界观的调节支配下主动使行动符合预定的目的意志行动的果断性明显增加,在遇到复杂问题或突发事件时,一般能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根据事情的起因和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做出适当的决断大学生的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对行动的目的101大学生的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行动的自制力稳步发展,意志行动的理性成分进一步增加,抵御外界刺激、干扰或诱惑的能力明显增强意志行动的坚定性日趋增强,坚持性和顽强性都有了新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行动的自制力稳步发展,意志行动的理102大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特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大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特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103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随着辨证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发展和积累,对人生与价值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基本形成比较系统的人生概念和价值体系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04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我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人感以及与其相关的公民意识更加突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增强,人生定位趋于合理自我体验丰富强烈,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个别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和情境性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我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人感以105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呈现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在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独立与依赖、开放与封闭等许多方面都存在尖锐的矛盾自我探索能力显著增强,自我完善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自我意识的发展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自我探索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个性的完善,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呈现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106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低年级——理想确立的基础阶段中年级——理想确立的关键期高年级——理想基本定型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低年级——理想确立的基础阶107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程度明显提高对政治、历史课程的兴趣有所增加对人类本性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人生、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仍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冲击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程度明显提高108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性格已相对稳定,基本成型大学生的性格仍存在一定可塑性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性格已相对稳定,基本成109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社会性需要在内容层次和价值层次上都趋于多样化群体意识不断增强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化途径进一步增多,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社会性需要在内容层次和价值层次上都趋于110群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年级——再适应阶段,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多方面帮助以形成对高等学校新群体的初步归属与认同二、三年级——凝聚力的生成阶段,群体舆论、人际关系和目标激励的作用明显四年级——凝聚力的扩散阶段,大学生成为群体意志的自觉执行者,受纳群体意见的自觉性大大提高群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年级——再适应阶段,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多方面111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社会交往

范围不断扩大师生关系开始疏远,但学生对某些教师仍会产生敬仰的感情同学交往的选择性大大增强亲子关系逐渐处于游离状态——断乳现象,但从总体上看,随着大学生成人感的不断增强,其对父母的责任感和理解程度也在逐渐增加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社会交往

范围不断扩大师生关112社会化途径进一步增多,

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个人对环境的认识等内在因素调节为主的社会化方式对榜样任务的选择具有更强烈的理性色彩通过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文化进行社会学习立足“准独立”而进行的“职业预演”和创业活动为将来正式走向社会提供准备社会化途径进一步增多,

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个人对113大学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显著增强,对道德的社会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比较自觉地选择适当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道德动机中的理性成分明显增加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渐趋稳定品德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大学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显114成年心理的发展成年初期(25—35岁)中年期(35岁—60岁)老年期(60岁—死亡)成年心理的发展成年初期(25—35岁)115成年初期(25—35岁)1、职业与工作2、婚恋及育子成年初期(25—35岁)1、职业与工作116中年期(35岁—60岁)1、事业成就与价值转变2、危机与压力3、空巢中年期(35岁—60岁)1、事业成就与价值转变117老年期(60岁—死亡)1、认知变化2、退休3、丧偶4、疾病5、死亡老年期(60岁—死亡)1、认知变化118老年期认知变化(1)听觉最早衰退(2)视力在55岁后急剧衰退(3)记忆力减退(4)非语言性流体智力衰退(5)言语性晶体智力增长老年期认知变化(1)听觉最早衰退119成年期的社会发展亲密感(intimacy)再生力(generativity)老年期的文化建构年龄歧视成年期的社会发展亲密感(intimacy)120性别发展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差异(sexdifferences)——生物特征性别(gender)——学习得来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现象性别认同(genderidentity)——个体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纳程度性别角色(genderrole)——一个特定社会中被认为恰当的性别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发展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121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认同(Sex-roleIdentity)和性别化:14—22个月——性别偏爱(对玩具的选择)2岁左右——分辨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2.5—3岁——正确分辨性别但不理解性别的不可变2.5—3.5岁——具备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6岁之前——具备刻板、严厉的性别角色标准观念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认同(Sex-roleIdentit12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先天遗传环境因素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先天遗传123环境因素

胎儿期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因素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

胎儿期环境因素124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宋京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25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126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种系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种系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127广义与狭义的发展

广义发展=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即“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狭义发展——个体发展,即个体受精卵出生、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特征广义与狭义的发展广义发展=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即“从无到128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决定了人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动力系统部分(个人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作用;外因——环境——条件阶段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断发展性,在一定阶段下的相对稳定。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决定了人发展的可能129心理的毕生发展

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毕生发展阶段的划分

心理的毕生发展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130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

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毕生发展概念的提出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131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

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提出尊重儿童13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1842—1897)《儿童心理学》(1882)形成时期(1882—第一次世界大战)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各种心理学流派的影响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飞速发展。演变和增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理论到具体研究工作都有了巨大变化儿童心理学的演变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133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

全程发展的研究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但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做了研究(荣格(C.G.Jung,1875—1961)“中年危机”)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古德伊洛弗(FlorenceL.Goodenough)也同时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

全程发展的研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134毕生发展阶段的划分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生物学的影响+文化社会因素毕生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135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period,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period,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period,7—12岁)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period,12—15岁)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36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137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影响了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138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学前期/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影响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影响个人未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学前期/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139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最终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140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老年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141毕生生理发展(physicaldevelopement)孕期和童年期的发展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成年期的生理变化毕生生理发展(physicaldevelopement)孕142胎儿的形成过程

胎儿的形成过程143影响胎儿成长的因素

母亲的自身条件:体重、身高、孕史、营养状况、年龄、疾病、情绪状态父亲的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使用药物(酒精、吸烟)、精神状况、对母亲的照料程度环境:化学、辐射、高空、噪音、污染等影响胎儿成长的因素母亲的自身条件:体重、身高、孕史、营养状144婴儿的生理发展

婴儿的脑功能重量:出生——350—400克(25%)6个月——700—800克(50%)2岁——1050—1150克(75%)15岁——接近成人大脑单侧化——左例(利)手(2岁左右)皮质中枢婴儿的生理发展婴儿的脑功能145婴儿的生理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整体动作——动作分化上部动作——下部动作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4个月——平衡觉形成的关键期婴儿的生理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146幼儿生理的发展(3—6、7岁)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大脑结构的发展:脑重量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大脑发展不平衡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幼儿生理的发展(3—6、7岁)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47青春期的生理发育(12岁左右)生理发育高峰(1)身体外形的改变:身高、体重、头面部发育接近成人(2)内脏机能的成熟:心脏压缩机能增强;肺的发育明显加速;肌肉力量增强;大脑机能发展加速(3)性的成熟:性激素增多;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发育逐渐成熟青春期的生理发育(12岁左右)生理发育高峰148成年期的生理变化绝大多数65岁以上的人会丧失某些视觉功能——水晶体变黄、僵化丧失听力在60岁以上的人中相当普遍在中年和老年,生育能力下降,女性在50岁左右经历更年期,男性精子数在60岁后开始降低成年期的生理变化绝大多数65岁以上的人会丧失某些视觉功能——149儿童心理的发展

胎儿的发展婴儿的心理发展(0—3岁):心理现象发生+生理变化最快=人生生长的第一高峰幼儿心理的发展(3—6、7岁)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6、7岁—12、13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胎儿的发展150毕生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早期认知发展成人期的认知发展毕生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早151毕生社会性发展Erik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毕生社会性发展Erik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152道德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道德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他律向自律的转化153Kohlbery的道德推理阶段水平和阶段道德行为的理由前常规道德愉快—痛苦定向避免痛苦或避免被抓住代价—收益定向;互惠性—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取得奖赏常规道德好孩子定向获取赞同,避免遭反对法律和规则定向服从规则,避免责难有原则的道德社会契约定向推进社会的福利道德原则定向达到公正,避免自责普遍道德定向坚持普遍性原则,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超越社会规范的指导Kohlbery的道德推理阶段水平和阶段道德行为的理由前常规154婴儿的心理发展(0—3岁)心理现象发生+生理变化最快=人生生长的第一高峰婴儿的心理发展(0—3岁)心理现象发生+生理变化最快155婴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指人对世界的认识,心理学把认知看作是一种认识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过程。认知的特性可以归结为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就是指人对世界的认识,心理学把认知看作是156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视觉的发生:4—5个月的胎儿即具备初级视觉反应4个月的婴儿表现出颜色偏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3.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有明显的立体觉听觉的发生:5—6个月的胎儿——胎教3—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视听协调能力味觉的发生:3—4个月的胎儿嗅觉的发生:7、8个月的胎儿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视觉的发生:157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触觉的发生:49天的胎儿已经具备初级触觉反应4个月的婴儿视触协调能力发展物体知觉的发生:3个月的婴儿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备大小知觉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触觉的发生:158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一出生就具备注意,其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新生儿已有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对外界进行扫视(visualscanning)的能力注意的发生与发展婴儿一出生就具备注意,其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159记忆和学习的发生与发展

8个月的胎儿就已有听觉记忆,在胎儿末期有学习活动,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记忆和学习的发生与发展8个月的胎儿就已有听觉记忆,在胎儿末160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行为的目的性是思维发生的标志,3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6个月时婴儿已经能够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已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

思维的发生与发展行为的目的性是思维发生的标志,3个月的婴儿161婴儿的言语发展

龄主

征前言语发展

妊娠中后期(5—8个月的胎儿)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可辨别语音新生儿期(0—1个月)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发音游戏期(2—3、4个月)互相模仿式的发音游戏语音修正期(5—8、9个月)鉴别言语节奏和语调特征学话萌芽期(9—12个月)辨别母语音素和意义言语的发生

9个月的婴儿第一个词的产生言语的发展

10—15个月第一批词的产生19—21个月词语爆炸20—30个月基本掌握语法36个月谈话者婴儿的言语发展阶段年龄主要特征前言语发展162婴儿的气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气质比性格稳定,但可变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的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163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最初的情绪反应:不断分化,分化类型更高级5—6周:社会性微笑3—4个月:愤怒、悲伤6—8个月:依恋、陌生人焦虑1.5岁: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的情绪反应:不断分化,分化类型更164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5周后:对人产生特殊性反应5周—3.5个月:无差异的社会性微笑3.5—4个月:区分熟悉和陌生,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4个月后:母亲—父亲—……—陌生人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微笑165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的依恋:抚养者与婴儿之间最初社会性联结

0—2个月:前依恋时期——无选择依恋(无差别社会反应)3—6个月:依恋建立期——区别母亲、周围人、陌生人6个月—3岁:特殊情感联接——对母亲特别关注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矛盾型)形成原因:取决于母亲的行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动作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婴儿的依恋:抚养者与婴儿之间最初社会166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意义促进婴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促进婴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能力及情感的发展6—12个月:以客体为中心——注意对方的玩具、东西等16—18个月:简单交往——对同伴行为发生反应(控制对方)22—30个月:互补性交往——合作、互相模仿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意义167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4—6个月:游戏伙伴关系7个月:我动“他”也动12个月:区别自己和别人3岁左右:区分“你”“我”,进行自我评价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68幼儿认知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容量增加;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步发展;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语词记忆有所发展;记忆策略和元记忆逐步形成思维的发展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具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幼儿认知的发展记忆的发展169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言语不断丰富:“造词现象”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初步掌握书面言语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期儿童言语不断丰富:“造词现象”170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的种类: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游戏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游戏的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171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

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7岁前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自我评价——3.5—4岁自我情绪体验——4岁,自尊萌芽(3岁)自我控制——4—5岁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

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172小学儿童(6、7岁—12、13岁)学习一般学习特点(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6、7岁—12、13岁)学习一般学习特点(一般认识173一般学习特点

(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3)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一般学习特点

(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1)在学习174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使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意志力也得到培养锻炼,对其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实施,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能,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自觉性和有意性都明显发展,思维活动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175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3)

学习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儿童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道德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3)

学习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儿童在176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1)

学习动机:儿童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2)

学习态度:低年级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依恋和尊敬,中年级逐渐产生选择性和怀疑性态度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1)

学习动机:儿童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177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3)

学习兴趣: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步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兴趣在初步发展;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步降低;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3)

学习兴趣: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外部178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2、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3、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4、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5、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79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四年级(10—11岁),也可提前到三年级(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180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1)概括能力:只能利用一些已经了解的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个概念中的所有的特征或属性(2)比较能力:对于事物的相异点要比相同点容易发现(3)分类能力: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分类三、四年级——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组合分析分类五年级——组合分析分类能力明显发展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1)概括能力:只能利用一些已经181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2)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3)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系统化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182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1)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年龄差异,又表现出个体差异(2)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推理范围的抽象度也在加大,推理的步骤更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3)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中,小学儿童掌握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1)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的183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1)

思维敏捷性(2)

思维灵活性(3)

思维深刻性(4)

思维独创性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1)

思维敏捷性184小学儿童(6、7岁—12、13岁)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2、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3、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小学儿童(6、7岁—12、13岁)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185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发展(2)自我评价:产生于学前期,进入小学后从顺从他人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象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具体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3)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发生于学前期约4周左右,与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从比较具体的外18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187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1)父母—儿童关系:交往时间明显减少;处理问题的发生变化;冲突数量减少;控制力量减少(2)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3)师生关系:从绝对服从到选择性评价;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期望更为敏感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1)父母—儿童关系:交往时间明显减少;188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2、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3、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89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出现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与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响应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4)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品德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关键年级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190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1)由服从向独立发展(2)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3)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冲突较少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1)由服从向独立发展191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水平随年级增高而向高级水平进化;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道德行为: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风尚,遵从集体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192初中生智力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发展2、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初中生智力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193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发展(1)运用假设(2)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发展194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3)思维中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假想的观众;独特的自我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195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1、12—17、18岁)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初中生个性的发展高中生个性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1、12—17、18岁)初中生面临的心196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生理发育高峰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生理发育高峰197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身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