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_第1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_第2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_第3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_第4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单元总体介绍

本单元是继《探秘水世界》学习后,在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领学生探究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变化之秘。在学生已初步形成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看物质的变化的基本观念后,初步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组成的元素观,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单元总体介绍本单元是继《探秘水世界》学习后,在学生对2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的计算原子中的电子3.2元素元素与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3.3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其及意义化合价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3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的电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3.2元素3.3物质组成的表示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4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元素与元素符号概念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结构应用3.3物质组成的表示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元5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3.3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其及意义意义读法与写法化合价常见化合价与化学式关系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化学式量各元素质量比某元素质量分数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36《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图。单元总体介绍《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图。单元总体介7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主题,是化学学科教育内容中最能体现学科基本观念、最具典型教育价值的重要章节。因此,立足该主题知识内容体系,充分挖掘学科德育课程价值,精准吃透“立德树人”之核心要义,对传承和发展化学科学智慧,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意义。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物质的化学8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9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103.本单元课时安排课题课时3.1原子的构成2课时3.2元素2课时3.3物质组成的表示3课时单元总体介绍3.本单元课时安排课题课时3.1原子的构成2课时3.211第一节原子的构成一级二级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物质构成的奥秘微粒构成物质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写科普小品:“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原子结构模型1.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第一节原子的构成一级二级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可供选择122.教材分析一、原子的结构原子能不能再分?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发现电子。原子呈球状,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展示原子结构发展史从问题开始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交流共享:研讨实验现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从象科学家一样思考。活动天地: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质子数;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2.教材分析一、原子的结构原子能不能再分?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13二、原子质量的计量原子质量很小,如何计量?O确定标准计算公式二、原子质量很小,如何计量?O确定标准计算公式14三、原子中的电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易得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不易得失电子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意义。多识一点:原子的稳定结构。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氯化钠、氧化镁、氯化钾等都由离子构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三、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易失电15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

观念教学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的考古。任何化学知识都有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知识寻根问底,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观念就会很容易地建立起来了。本节教材的呈现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从最初人们对原子的认识(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到汤姆森发现电子,再到卢瑟福等人的α粒子散射实验,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原子结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这个故事中,学生确信了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这些观念在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后就会自然形成,并从中体验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原子构成的相同点,即不同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差别在于它们的数目不尽相同。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等化学基本观念。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162.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到计量微观粒子质量的科学方法。教学时在使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标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使用中要把原子的实际质量转化为相对原子质量?”其中的“化繁为简”“以小比小可以放大”(“以大比大可以缩小”)的方法,不仅可以迁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中,而且更可以成为学生的生活中的智慧被广泛应用。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2.相对原子质量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7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完成“二、原子中的电子”和“三、原子质量的计量”。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课时安排: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18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2.体验“发现问题→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一、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19(1)学情分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重新组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那么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对此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既然分子可分,那么原子一定也可分;也有的认为,既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原子应该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了。本节起点因为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引领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1)学情分析20(2)教学资源分析

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可采用多种策略,如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图比较等给学生提供帮助、降低难度。本课将“阴极射线实验”和“α粒子散射实验”等实验模拟动画提供给学生,还原模型建构初始状态,会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具有的的教育价值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挖掘和表达。(2)教学资源分析21《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22(一)情境导入——原子可以再分吗?播放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和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前面我们学习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可分呢?

(一)情境导入——原子可以再分吗?23(二)过程推进:原子结构探究之旅版块一:“打开”原子,发现原子核和电子活动1:展示汤姆生的阴极管实物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模拟动画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电子和揭示了原子内原子核的存在,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观看动画时,1、发现大部分的α粒子穿过金箔,按原来的方向运动,这是因为金箔中的金原子间存在间隔,使α粒子能够从间隔中顺畅无阻地通过。2、少数的α粒子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受到力的作用,前面我们说α粒子带正电,由此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的粒子

3、发现极少数的α粒子被原路弹回,说明α粒子受到质量很大的粒子的阻挡被弹回,由于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说明阻挡物的体积很小,卢瑟福大胆猜测原子中存在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粒子。从而归纳出原子核的特点: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荷,居于原子中央。(二)过程推进:原子结构探究之旅24版块二:

“打开”原子核,发现质子和中子

活动2学生观看原子核的内部构成的动画

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且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版块二:“打开”原子核,发现质子和中子25版块三:

解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活动3原子内各种粒子的数量情况原子\元素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版块三:解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元素质子数中子数核外26补充建议:①原子的构成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子结构的发展史的有关素材,让学生从中体会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的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补充建议:27第二课时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2.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知道离子的电性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明确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第二课时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28(1)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也是原子结构的一部分,它使原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本课时是从量的角度,继续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继续形成微粒观,同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1)教材分析29(2)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水分子的引领下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质量很小,这是本课时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原子质量到底有多小”、“怎么表示这么小的质量”、“用常见的方法行不行”等潜在疑问,这是本课时的生发点。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微观粒子的计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又比较抽象,对一般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2)学情分析30(3)教学资源分析

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有趣的素材,构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模型,外显两种量的的关系。浅入深出体会计量原子为什么要用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建立起原子、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联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卡通模拟动画,直观形象地把二者的电子转移过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具化,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变化来其结合过程,经历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的抽象过程,体会“小图大智慧”。(3)教学资源分析31《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32补充建议: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应强调原子质量太小,计算和记忆均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质量。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举例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原子量标准。例如,有的老师采用钻石的质量计量方法,来类比就很好。补充建议:33对于本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教材中设置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的总结对原子的认识。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中对原子的有关描述,并指导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短文,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不随物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对于本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教材中设置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34第二节元素1.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一级二级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可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化学元素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高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③收集有关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第二节元素1.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352.教材分析:元素与元素符号基本问题物质为什么会变化无穷,循环往复?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原子才能归为同种元素?情景与活动前人认识:元素是水、火、土、气,元素是金、木、水、火、土…活动天地: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科学事实: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基本理解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原子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元素的概念核心概念建立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符号概念运用单质与化合物自然界元素的分布元素的表示表示的意义元素汉语名称的来源重理解会描述重识记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2.教材分析:元素与元素符号基本问题情景与活动基本理解元素的36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多识一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活动天地:认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多识一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37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元素概念的发展史元素概念是化学中的第一个基本概念。元素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元素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原始物质或原初物质、始基。古代自然哲学家把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觉到的自然物,如水、气、土、火或金、木、水、火、土等视为组成万物的本原,随着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元素的认识逐步深入。但是从古到今,尽管人们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其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元素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本原、基础或基本要素。本节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就简单地介绍了元素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了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对物质组成“追根求源”的认识思路,并且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这部分内容旨在引领学生经历化学元素的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认识一切事物都要从其本源开始,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在建立元素概念的同时,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元素概念的发展史382.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学习对整个初中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元素符号是化学符号语言的最基本单元。由于元素符号开端,演绎形成化学的符号语言体系;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另外,原子还可以直接构成了某些物质(比如金属),认识原子是“微粒构成物质”观念的具体化,元素符号可以建立起宏观物质与原子微粒的联系;③元素符号是化学的一个发明,它具有简洁、规范、国际统一的特点。元素符号对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具有双重指代作用,符号成为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元素符号含有比一般的字母丰富得多的意义。首先,代表该元素;其次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再次,代表直接由该原子的纯净物(单质)。就连元素符号中的数字也有比数学中数字丰富得多的意义,例如,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代表该元素的原子个数,而其他的意义就没有了,而如果把数字写在右下角,或者右上角,这些数字就又有了另外的意义。理解了元素符号的含义也就建立了“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化学入门的关键。2.元素符号39课时安排: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完成“一、元素与元素符号”;第二课时完成“二、元素周期表简介”并安排本单元的复习。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课时安排: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40第二节

元素(设计人:姚书俊)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建立元素观、分类观。第二节元素(设计人:姚书俊)41确定依据(1)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习水、氢气和氧气等物质时,在给出分子结构模型的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另外,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饮料、食品和药品的标签,都使学生对元素一词和元素符号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简单介绍和对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基本性”的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元素的科学概念。确定依据42(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2)学情分析43(3)教学资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用语的开始,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3)教学资源分析44【板块一】走进元素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相对分子质量,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还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思考:碳原子:(1)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

(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7氧原子:(1)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

(2)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为碳元素,核电荷数为8的一类原子为氧元素。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什么是元素?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板块一】走进元素45【板块二】化学之谜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元素原子区别

①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②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③元素可以组成物质。

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

①原子指微观粒子。

②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联系①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②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板块二】化学之谜46【板块三】元素的分类、物质的分类

自然界中的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而在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那么仅有的这些元素怎样组成了那么多的物质呢?阅读课本60页内容,自学:单质、化合物。【板块三】元素的分类、物质的分类47【板块四】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的意义[设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提示]阅读课本P60资料[归纳]书写规则:“二大一小”。[点拨]1.由一个字母标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活动2:[设问]元素符号有何意义?[举例说明]如“H”、“N”[归纳]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板块四】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的意义48

补充建议:(1)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一方面要从元素概念的产生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形成元素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物质与元素,元素与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将蔬菜看成一种物质,那么芹菜、白菜、西红柿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颗白菜可以看做是一个原子;如果把水果看成物质,那么苹果、梨、桃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个苹果可以看做一个原子;如果把每一个汉字看做一种物质,那么点、横、竖、撇、捺等就是组成元素等等。补充建议:49(2)元素符号的教学在元素符号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元素符号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熟知的几种物质,从宏观物质到其微观构成再到符号表示,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应使学生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2)元素符号的教学50元素符号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即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二是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可以安排在课上,也可以安排在课下。元素符号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散难点,逐步记51第二节

元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基于原子中更“基本”的粒子——质子,对元素排队,得到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第二节元素52确定依据:

(1)教材分析:本节课从学习方式上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授“元素周期表”的内容,第二部分是随后对元素概念的复习。元素周期表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层次并不高,但是它在初中化学学习乃至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都占有绝对意义的重要地位。(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等知识,但是这些内容的内在规律性还没有被进一步认识,也没有对“表格”这一整合、呈现信息的结构、方式有足够透彻的分析和把握。因此,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引导学生既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提供的信息,又籍此体会建表的思路、意义和用表的方法,会使学生的收获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对具体表格对象的学习。(3)教学资源分析

本节课利用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找规律,横向排列与纵向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整理信息的一般方法:当认识的事物较多以后,就产生了“分类”、“排序”的想法。确定依据:53

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组成的表示”中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提到“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能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而化学式作为化学的“重要语言”,其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课程标准要求:

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1.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54教学整体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并且从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就开始接触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但是学生对化学式的含义以及物质的化学式为什么这样写等等都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已知化学式上,如H20、O2,H2、CO2等,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物质(金属铜和食盐)入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明确化学式的含义。然后从化学式引出化合价,让学生了解化学式中的数字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再由相对原子质量到相对分子质量。最后,在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总之,在进行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对学生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训练: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整体分析:55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有了前面元素符号学习的相关铺垫,以及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提前渗透,化学式的意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再次强化“宏观——微观——符号”三方面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同时还要注意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对化学式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打下基础。(2)化合价的学习不能仅限于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和化学式的书写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从原子、分子、离子三种不同微粒的角度对化合价进行解释。既要“知其然”,也要大致“知其所以然”。(3)化学定量内容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内容中,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从微观上真正理解定量表示的含义,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用的,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有了前面元素56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设计人:韩之伟)第一课时

化学式及其意义一、教学目标:1.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物质(金属铜、水和食盐)入手分析,让学生能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物质,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水的化学式的意义的总结,体会符号的浓缩、通用和简洁的功能;3.通过学生化合价自学和老师指导,认识到化合价就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时自身得失电子的能力,并熟记常见元素或根的化合价。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设计人:韩之伟)57确定依据:(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已知化学式上,如H20、O2,H2、CO2等,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物质(金属铜和食盐)入手分析,在进行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对学生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训练: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明确化学式的含义。然后从化学式引出化合价,让学生了解化学式中的数字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确定依据:58(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也已经对各类物质的代表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物质的宏观组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接触过不少物质的化学式,但是学生对化学式的含义以及如何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等等都是模糊的。(2)学情分析59(3)教学资源分析本节课可以课前,复习有关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然后利用课本上“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的图形结合练习学生思维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符号联想到微观的意识,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充分展示化学符号背后的意义,为以后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打好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是一种科学表示事物的方法,具有浓缩、通用、简约的功能。

化合价的学习是一个难点,简单地讲,化合价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并按一定规律结合时所表现出的元素的一种性质。其根本规律是“等价交换”原则。这个“价”的单位就是电子得失数(或共用电子对数)。学习的重点是知道常用元素的化合价并会运用于化学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并应用规律的智慧。(3)教学资源分析60《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61版块一:化学式活动:探究物质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1、回顾单质铜、氯化钠和水中组成元素和基本构成微粒、基本微粒的符号。2、看图理解从宏观物质到微观微粒,再抽象到符号。3、再练习从符号到微观粒子,再到到宏观物质实物。版块一:化学式62版块二:化学式的意义活动:1、请阅读课本67页第一二自然段,划出重点部分。2、完成课本67页交流共享版块二:化学式的意义63版块三:化合价活动:请同学们从字面意思剖析“化合价”中“化合”和“价”的意思;思考氯化钠形成时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达到稳定结构形成化合物的?思考水形成时氢原子和氧原子是如何达到稳定结构形成化合物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7-68页相关课本文字,再次思考化学价是怎么回事?化合价数值与谁有关?什么是“根”?化合价是固定的吗?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二氧化硫(SO2)酒精(C2H6O)白糖(C12H2205)氢氧化钠(NaOH)、氯化铵(NH4Cl)氯化钙CaCl2的构成微粒是分子还是离子?6、总结常用元素的化合价口诀背诵。版块三:化合价6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68页交流共享得出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和书写化学式的依据。2.通过活动天地“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的学习,能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读出化学式。3.并能依据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某元素的化合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65确定依据:(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物质组成表示的第二课时---------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是继教材前面在学习了元素符号的书写、认识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化合价之后。再进一步探究发现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和为零,并正确利用这一规则规范书写和命名化学式以及求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化学反应的表示-------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读法进一步做好铺垫。确定依据:66(2)学情分析

通过对化学式的意义和化合价的初步学习之后,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符号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重要桥梁。但对化学式为什么这么写,如何写还不是很明白,这是他们最想知道的。这也是学生的好奇心,一开始就给同学们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处理好了以后就会省心省力。同学们也接触过一些化学式,知道他们的读法和写法。因此也具备了学习化学式的前提条件。(2)学情分析67(3)教学资源分析

本节课元素符号复习以及化合价的记忆是本节的重中之重,应做好过关性普查。再练习化学式书写时,除了氧化物外,还应练习氯化物以及含有各种“根”的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求化学式中化合价的方法应注意求的“谁”,是利用其他元素的化合价求它,不是直接从口诀中背出来。(3)教学资源分析68《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69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让学生推导总结出求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的公式。2.通过探究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让学生推导总结出求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3.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学式量、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和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第三课时70确定依据:(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物质组成表示的第三课时。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已经对化学式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本节将再次基础上继续从质量方面探究挖掘化学式的意义。教材还是沿用前面问题的处理方法宏观问题微观化研究,并进一步借助数据进行定量研究。通过研究局部代表微粒研究整体的学习方法,学习由化学式求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确定依据:71(2)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式的宏观意义微观意义,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但是对于化学式也能体现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还不知道。但对相对原子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这些是本节学习的理论前提。通过本节的学习加深“符号是科学表示事物的一种方法”的理解,对符号的浓缩、通用和简洁功能有了一定的深刻的认识。(2)学情分析72(3)教学资源分析利用好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这一原理。总结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的公式和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进一步分析点拨公式的其他用途。知道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纯净物才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3)教学资源分析73《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74

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

叶澜教授一堂好课的标准五实扎实充实平实真实丰实扎实:有意义、学生有收获的课充实:有效率,有多少学生进行了有效学习丰实:有生成的课,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平实:是常态下的课,心中只有学生真实:有待完善的课,有缺憾,可以重建的课。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叶75谢谢!谢谢!76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77单元总体介绍

本单元是继《探秘水世界》学习后,在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领学生探究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变化之秘。在学生已初步形成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看物质的变化的基本观念后,初步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组成的元素观,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单元总体介绍本单元是继《探秘水世界》学习后,在学生对78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的计算原子中的电子3.2元素元素与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3.3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其及意义化合价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79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的电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3.2元素3.3物质组成的表示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原80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元素与元素符号概念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结构应用3.3物质组成的表示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元81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3.3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其及意义意义读法与写法化合价常见化合价与化学式关系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化学式量各元素质量比某元素质量分数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知识结构物质构成的奥秘3.1原子的构成3.2元素382《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图。单元总体介绍《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图。单元总体介83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主题,是化学学科教育内容中最能体现学科基本观念、最具典型教育价值的重要章节。因此,立足该主题知识内容体系,充分挖掘学科德育课程价值,精准吃透“立德树人”之核心要义,对传承和发展化学科学智慧,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意义。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物质的化学84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85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德育要素的挖掘单元总体介绍863.本单元课时安排课题课时3.1原子的构成2课时3.2元素2课时3.3物质组成的表示3课时单元总体介绍3.本单元课时安排课题课时3.1原子的构成2课时3.287第一节原子的构成一级二级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物质构成的奥秘微粒构成物质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写科普小品:“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原子结构模型1.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第一节原子的构成一级二级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可供选择882.教材分析一、原子的结构原子能不能再分?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发现电子。原子呈球状,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展示原子结构发展史从问题开始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交流共享:研讨实验现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从象科学家一样思考。活动天地: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质子数;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2.教材分析一、原子的结构原子能不能再分?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89二、原子质量的计量原子质量很小,如何计量?O确定标准计算公式二、原子质量很小,如何计量?O确定标准计算公式90三、原子中的电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易得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不易得失电子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意义。多识一点:原子的稳定结构。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氯化钠、氧化镁、氯化钾等都由离子构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三、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易失电91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

观念教学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的考古。任何化学知识都有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知识寻根问底,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观念就会很容易地建立起来了。本节教材的呈现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从最初人们对原子的认识(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到汤姆森发现电子,再到卢瑟福等人的α粒子散射实验,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原子结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这个故事中,学生确信了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这些观念在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后就会自然形成,并从中体验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原子构成的相同点,即不同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差别在于它们的数目不尽相同。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等化学基本观念。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922.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到计量微观粒子质量的科学方法。教学时在使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标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使用中要把原子的实际质量转化为相对原子质量?”其中的“化繁为简”“以小比小可以放大”(“以大比大可以缩小”)的方法,不仅可以迁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中,而且更可以成为学生的生活中的智慧被广泛应用。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2.相对原子质量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93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完成“二、原子中的电子”和“三、原子质量的计量”。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课时安排: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94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2.体验“发现问题→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一、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95(1)学情分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重新组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那么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对此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既然分子可分,那么原子一定也可分;也有的认为,既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原子应该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了。本节起点因为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引领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1)学情分析96(2)教学资源分析

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可采用多种策略,如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图比较等给学生提供帮助、降低难度。本课将“阴极射线实验”和“α粒子散射实验”等实验模拟动画提供给学生,还原模型建构初始状态,会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具有的的教育价值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挖掘和表达。(2)教学资源分析97《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98(一)情境导入——原子可以再分吗?播放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和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前面我们学习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可分呢?

(一)情境导入——原子可以再分吗?99(二)过程推进:原子结构探究之旅版块一:“打开”原子,发现原子核和电子活动1:展示汤姆生的阴极管实物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模拟动画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电子和揭示了原子内原子核的存在,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观看动画时,1、发现大部分的α粒子穿过金箔,按原来的方向运动,这是因为金箔中的金原子间存在间隔,使α粒子能够从间隔中顺畅无阻地通过。2、少数的α粒子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受到力的作用,前面我们说α粒子带正电,由此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的粒子

3、发现极少数的α粒子被原路弹回,说明α粒子受到质量很大的粒子的阻挡被弹回,由于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说明阻挡物的体积很小,卢瑟福大胆猜测原子中存在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粒子。从而归纳出原子核的特点: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荷,居于原子中央。(二)过程推进:原子结构探究之旅100版块二:

“打开”原子核,发现质子和中子

活动2学生观看原子核的内部构成的动画

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且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版块二:“打开”原子核,发现质子和中子101版块三:

解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活动3原子内各种粒子的数量情况原子\元素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版块三:解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元素质子数中子数核外102补充建议:①原子的构成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子结构的发展史的有关素材,让学生从中体会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的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补充建议:103第二课时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2.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知道离子的电性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明确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第二课时原子的构成(设计人:高霞)104(1)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也是原子结构的一部分,它使原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本课时是从量的角度,继续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继续形成微粒观,同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1)教材分析105(2)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水分子的引领下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质量很小,这是本课时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原子质量到底有多小”、“怎么表示这么小的质量”、“用常见的方法行不行”等潜在疑问,这是本课时的生发点。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微观粒子的计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又比较抽象,对一般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2)学情分析106(3)教学资源分析

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有趣的素材,构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模型,外显两种量的的关系。浅入深出体会计量原子为什么要用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建立起原子、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联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卡通模拟动画,直观形象地把二者的电子转移过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具化,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变化来其结合过程,经历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的抽象过程,体会“小图大智慧”。(3)教学资源分析107《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课件108补充建议: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应强调原子质量太小,计算和记忆均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质量。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举例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原子量标准。例如,有的老师采用钻石的质量计量方法,来类比就很好。补充建议:109对于本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教材中设置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的总结对原子的认识。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中对原子的有关描述,并指导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短文,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不随物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对于本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教材中设置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110第二节元素1.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一级二级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可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化学元素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高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③收集有关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第二节元素1.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1112.教材分析:元素与元素符号基本问题物质为什么会变化无穷,循环往复?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原子才能归为同种元素?情景与活动前人认识:元素是水、火、土、气,元素是金、木、水、火、土…活动天地: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科学事实: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基本理解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原子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元素的概念核心概念建立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符号概念运用单质与化合物自然界元素的分布元素的表示表示的意义元素汉语名称的来源重理解会描述重识记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2.教材分析:元素与元素符号基本问题情景与活动基本理解元素的112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多识一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活动天地:认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多识一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113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元素概念的发展史元素概念是化学中的第一个基本概念。元素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元素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原始物质或原初物质、始基。古代自然哲学家把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觉到的自然物,如水、气、土、火或金、木、水、火、土等视为组成万物的本原,随着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元素的认识逐步深入。但是从古到今,尽管人们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其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元素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本原、基础或基本要素。本节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就简单地介绍了元素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了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对物质组成“追根求源”的认识思路,并且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这部分内容旨在引领学生经历化学元素的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认识一切事物都要从其本源开始,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在建立元素概念的同时,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3.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元素概念的发展史1142.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学习对整个初中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元素符号是化学符号语言的最基本单元。由于元素符号开端,演绎形成化学的符号语言体系;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另外,原子还可以直接构成了某些物质(比如金属),认识原子是“微粒构成物质”观念的具体化,元素符号可以建立起宏观物质与原子微粒的联系;③元素符号是化学的一个发明,它具有简洁、规范、国际统一的特点。元素符号对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具有双重指代作用,符号成为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元素符号含有比一般的字母丰富得多的意义。首先,代表该元素;其次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再次,代表直接由该原子的纯净物(单质)。就连元素符号中的数字也有比数学中数字丰富得多的意义,例如,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代表该元素的原子个数,而其他的意义就没有了,而如果把数字写在右下角,或者右上角,这些数字就又有了另外的意义。理解了元素符号的含义也就建立了“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化学入门的关键。2.元素符号115课时安排: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完成“一、元素与元素符号”;第二课时完成“二、元素周期表简介”并安排本单元的复习。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课时安排: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及建议116第二节

元素(设计人:姚书俊)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建立元素观、分类观。第二节元素(设计人:姚书俊)117确定依据(1)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习水、氢气和氧气等物质时,在给出分子结构模型的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另外,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饮料、食品和药品的标签,都使学生对元素一词和元素符号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简单介绍和对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基本性”的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元素的科学概念。确定依据118(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2)学情分析119(3)教学资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用语的开始,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3)教学资源分析120【板块一】走进元素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相对分子质量,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还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思考:碳原子:(1)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

(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7氧原子:(1)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

(2)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为碳元素,核电荷数为8的一类原子为氧元素。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什么是元素?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板块一】走进元素121【板块二】化学之谜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元素原子区别

①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②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③元素可以组成物质。

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

①原子指微观粒子。

②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联系①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②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板块二】化学之谜122【板块三】元素的分类、物质的分类

自然界中的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而在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那么仅有的这些元素怎样组成了那么多的物质呢?阅读课本60页内容,自学:单质、化合物。【板块三】元素的分类、物质的分类123【板块四】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的意义[设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提示]阅读课本P60资料[归纳]书写规则:“二大一小”。[点拨]1.由一个字母标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活动2:[设问]元素符号有何意义?[举例说明]如“H”、“N”[归纳]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板块四】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的意义124

补充建议:(1)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一方面要从元素概念的产生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形成元素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物质与元素,元素与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将蔬菜看成一种物质,那么芹菜、白菜、西红柿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颗白菜可以看做是一个原子;如果把水果看成物质,那么苹果、梨、桃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个苹果可以看做一个原子;如果把每一个汉字看做一种物质,那么点、横、竖、撇、捺等就是组成元素等等。补充建议:125(2)元素符号的教学在元素符号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元素符号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熟知的几种物质,从宏观物质到其微观构成再到符号表示,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应使学生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2)元素符号的教学126元素符号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即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二是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可以安排在课上,也可以安排在课下。元素符号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散难点,逐步记127第二节

元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基于原子中更“基本”的粒子——质子,对元素排队,得到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第二节元素128确定依据:

(1)教材分析:本节课从学习方式上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授“元素周期表”的内容,第二部分是随后对元素概念的复习。元素周期表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层次并不高,但是它在初中化学学习乃至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都占有绝对意义的重要地位。(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等知识,但是这些内容的内在规律性还没有被进一步认识,也没有对“表格”这一整合、呈现信息的结构、方式有足够透彻的分析和把握。因此,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引导学生既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提供的信息,又籍此体会建表的思路、意义和用表的方法,会使学生的收获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对具体表格对象的学习。(3)教学资源分析

本节课利用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找规律,横向排列与纵向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整理信息的一般方法:当认识的事物较多以后,就产生了“分类”、“排序”的想法。确定依据:129

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本节是课程标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