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谢登旺社会文化学报JOURNALOFCULTUREANDSOCIETY第十五期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十二月VOL.15Dec.2002摘要社区总体营造自1994年在XX首度倡议后已蔚成一股莫可阻挡的力量,政府各部门都因它不得不动起来,民间的力量也雀跃欲试,专业团队更想一展身手,只可惜民众未必充分认知。事实上社区总体营造有理论、方法,有实践可行性;它可由点而线而面,它涵涉多方面的改造,更代表一全面的社会改造工程,今后在实践上只要针对若干问题加以克服解决,从基础、手段、本质、体质、目标一一寻绎答案,相信它是丰裕的希望工程。众所皆知,社区总体营造是在建立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历史、环境与历史间彼此的新关系,而长久以来原住民地区处于经济弱势,但在文化上或许有某一程度优势,如何藉营造创造一个可以工作、生活、学习的好所在,从而建设新的生活、新的家园、新的社会、新的人心,是为本文探讨旨趣所在。关键字:社区总体营造、原住民、社区、灾区重建、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前言「社区总体营造」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1994年十月三日,当时文建会前主任委员申学庸向立法院作施政报告,首度提出此一概念及相关计划,主要乃延续对于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之整合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政策。同年十二月九日在国立XX大学举办之沟通系列研讨会,也引起普遍的关心和讨论。行政院随即在1995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列入包括软硬件的文化建设计划,文建会并研订「社区文化活动发展」、「充实乡镇展演设施」、「辅导县市主题展示馆之设立暨文物馆藏充实」、「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空间」等四项计划,期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建立基层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激发社区自主及自发性,重建温馨有情的社区生活环境。实施的方式则是由居民透过民主的参与,凝聚社区意识,关心社区环境,营造社区文化特色,进而重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陈郁秀,2001鉴于社区总体营造方兴未艾,本文旨在将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予以阐明并述及相关问题、难题安在?且从实践角度探究其在原住民地区如何落实社区总体营造理念。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如何透过社区总体营造的推动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公民社会的概念在现代化福利国家中渐受重视<Sykes,2001>,这也是政府政策重要的理想及目标之一。自1994年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这个名词,统合文化政策的理念及操作方式,以「人」、「文」、「地」、「产」、「景」等面向切入文化发展及再生策略,由生活问题的解决、社区环境改善、古迹及地方文史保存整理、社区艺文活动、终身学习等较容易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切入,激发社区意识,作为社区改造及文化再生的触媒,并透过社区居民的讨论、组织、行动,先由外部政策带动「由下而上」、「民众参与」、「社区自主」、「永续发展」的运作原则与方式,使地方和社区重新恢复活力与生机,并将之转化为民主社会的公民意识与社区意识的凝聚作用。所以「社区总体营造」的目标,不仅在于营造一切实质的环境,最重要的在于建立社区成员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以及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陈郁秀,2001社区总体营造原理与过去社区工作的理念是相同的,虽以行政部门的施政计划为出发点,但其意义及动力主要则是来自民间力量的凝聚和社区意识的建立,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自我改造过程。<Hepworthet.al.,1997>藉由社区公民及知识分子间相互学习,进而营造社会整体提升的生活环境。〔陈郁秀,2001但与1960年代在XX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社区发展」本质上并不相同,过去社区发展的工作主要在贫穷地区,虽有助于当地改善环境,但本质上却是行社会控制之实。但1990年代之后,在欧洲社会所兴起的社区主义,强调的是地方政府;社会福利组织及社区行动者<collectiveactors>之间伙伴关系<partnership>,由地区民众自己定义需求及提供服务,而由传统地方行政单位提供技术上的协助,政治上协商能力及其他标准化的服务资源<Jordan,1998>。并强调新管理主义<NewManagerialism>介入社区工作的运作与评估,使其更符合社区民众之需<Baldock,1998>。至于社区总体营造的意义为何?依据XX的文化建设委员会对社区总体营造的定义如下:「社区总体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藉着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区总体营造理念的推动,使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让社区居民共同经营『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文化事务发展』、『地方文化团体与社区组织运作』、『整体文化空间及重要公共建设的整合』及其他相关的文化活动等,如此因社区民众的自主与参与,使生活空间获得美化、生活质量获得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再行复兴,原有的地景、地貌焕然一新,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现,如此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与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为『社区总体营造』」。〔黄世辉、宫崎清,2002:66准此定义,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不只针对地方的空间而已,尚包括以下项目:〔黄世辉、宫崎清,2002:66w强调社区共同体的存在与生命共同体的意识。w社区共同意识的形成来自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共同参与。w不同社区应该各自展开属于自己的生活文化运动。w居民的主动参与是改造社区、活化社区的最重要力量。w社区总体营造重视步步为营的企划与经营,是一创造性的过程。w关心的是社区里包括文化、产业、环境、教育、公共行政等的整体。w自己的地区,社区要由自己来创造,且采用由下〔社区而上〔政府的方法。揆诸社区总体营造的形成实肇因于:w解严后,民间对本土与家乡的寻根情怀;w社会对底层生活需求的提高;w媒体掌握时代脉动,推波助澜;w超级推销员李登辉的成功演出。〔刘蕙苓,2000:244-248它的实质意涵,可以说是:以人人为主体的文化地貌、环境景观、生活质量全面改造的工程,它是一种社会的改造,透过人心的改变,让传统的人际网络拌入决定未来的社区民主意识,去营造一个新的人、新的家园、新的社会。此外,值得特别注意者,过程中如缺乏在地精神与特色,将流于硬件的拷贝、技术的转移,看不到任何社区的理念,终将走上失败之途。因此,所谓「社区总体营造」直指一个社区自发性力量的培养过程及一个社区需要面对诸多问题面向,它可以看出「总体」一词的必要性,如"问题挖掘、资源调查、资源活化、文化产业、环境保护、环境美化、观光营销、社区设计、产业振兴、社区博物馆、居民参与等,无不环环相扣而需落实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林崇熙,2002。社区总体营造是一项社会改造工程,它绝不是仅止于一项文化政策而已。社区的范围也不能从狭义来看,举凡学校、寺庙、各相关单位均可纳入,若从社区生活角度看,也可从环境、景观、产业、文化、民俗、艺术……等切入。鉴于过去传统的社区政策只重硬件不重软件,加上大家都有本位主义,居民的认知与参与都明显不足,社区一直是徒具形式意义,因此未来在推动社区营造工程时,亟需针对相关问题作一通盘认识。XX的社区总体营造包含以下7个切身的问题:〔黄世辉、宫崎清,2002:67-68都市计划的策定过程中,居民参与的不足;尤以都计未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因此引起居民的危机意识,从而促使社区运动的萌芽。w农山渔村的衰退和人口的流出;结果导致农地废弃、山的荒废、地方的社会系统的破坏、地方文化的丧失等。w生活环境的混乱;包括物理环境混乱,精神环境的混乱以及地方文化的恶俗化。w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污染不离水、空气、食物等,已少有一块净土。w地方传统文化与个性的丧失;受工业化、都市化影响,各社区、地区放弃其特有的文化与个性。w由上而下的计划方式,无法满足地方的需求,缺乏与居民的互动,无法活用地方的活力。w教育与地方的乖离;过去因戒严关系致学校教育、生活教育与地方关系疏离,肇因于经济与产业优先,一定忽视生活空间和文化。另外,刘蕙苓〔2000:253-255也指出社区总体营造问题有:w政府本身并不「总体」,各有资源、各自为政,使得资源难以整合,造成单位间彼此较劲的心结。w社区数量一直规划出来,但没有让「社区意识」与「社区组织」结合,发展出较属于地方的多元面貌。w政府的力量支持太多,反而遏阻社区参与自主的特性,像过去一直努力制造典范社区的标准答案,仍在重演。w操作的模式流于传统的建物改善、公园河岸绿化、看不到社区的影子和社区的理念,反而流于地方首长手中资源,作不公平的分配。没有社区精神,象是做了许多徒具形式的垃圾和破坏。刘蕙苓更对社区总体营造指出以下二点:w硬件VS.软件孰重:社区总体营造最重要的是关系的营造,派系、村落,甚至一栋公寓当中,如何让大家的关系更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做那些硬件的建设。w社区改造是否引到「观光」的方向,即代表「发展」?果真如此简化了乡村发展的可能性,应该援引「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希望从生活技艺和生活文化中,找出有产业价值,让它有商业和观光的附加价值,才能成功。综合以上,吾人可知社区总体营造乃是:w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一切,让社会有小市民的、本土的思考空间。w偏重在民间自发的特性与跳出社区发展协会或村里办公室的框框。w赋予弹性空间、强调本土和草根的自发性,挑战官僚体系的僵化,落实在民间,造就一波社区改造运动使其形成一股风气。再者,社区总体营造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有不同的力量加入,当然也有不同的问题存在,在整体感觉上,似乎仍有以下不同层次的课题需加以正视并兼谋改进之道,笔者归纳有十「要」:w人才要多:社区总体营造亟需各类人才加入,如建筑、景观、设计、文物保存、教育、社会、哲学、美学、经济……等人才,换言之,除建筑设计、都市规划以外的人才安在?恐得努力寻觅,包括在公部门的「社区规划师」、「文化工作师」或在学校培育社区工作种籽,办理各种研习,以解决目前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w速度要快:营造工程进行之际,往往需行政体系的配合,但行政文化本身如充满着迟缓、僵硬,故应避免「介入多」、「帮助少」否则将形成一股阻力,使工程不致多快。w总体要够:政府部门目前多部会参与总体营造,但往往各有预算,各有计划,追逐各单位一己绩效,因「本位主义」可能忘了「总体」二字为何义?意谓大家都差不多做同样的事,反而无形中浪费了不少资源。w协调要足:无论中央或地方政府祇要事涉多部门,就出现有分工而无合作,水平单位之间沟通协调联系往往欠缺足够机制,应立予改进。w参与要多:社区总体营造主要建立公民社会,即在国家与社会间找到平衡,只可惜在政治冷漠文化驱使下,民众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遑论参与,故民间活力往往无法活现。w认识要深:社区总体营造有其理论,有其系统概念与整全思考,但一般人在概念层次上无法正确认知或作系统性思考,致支离破碎的见解层出不穷,反而造成推行上的障碍。w企业要愿:当任一项重大工程或建设推动之际,都需大笔经费支持,又因公部门预算,财政出现困窘,亟愿私部门如企业界投入公私合伙之行列,只因企业反馈社会之风气未如预期热烈,常有裹足不前之叹。w内发要强:总体营造强调自主、自力、自治或自发,但因民族性使然或经验不足,案例不多,无论个人之居民或社区藉由内造所散发之热力往往十分薄弱,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形式力量来协助营造工程。w资源要进:协助总体营造所可能援引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等等,常因欠缺转介运用之适当机制而使资源闲置或也因本位主义作祟,把持资源不愿分享有之,致使欲使用资源时无资源可用情事。w窗口要立:社区总体营造虽曰政府介入愈少愈好,不过以目前XX现实环境,仍需政府在法令、制度、预算上多少予以资助,但又因事涉多部门,民众或社区人士若有求问不知何去何从,故宜设立单一窗口以受理类此案件。原住民地区社区总体营造之规划XX原住民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生存环境、文化发展、经济条件……方面均属相对弱势,吾人如从历史阶段考察,可知XX原住民族的传统经济,是狩猎、渔捞与山田烧垦农作并重的生计经济,日据时期由于采隔离政策,各原住民族的生计活动、社会组织及部落文化,大体维持传统风貌,未有基本改制。四十年代,政府推行「生活改进运动」、「奖励定耕农业」、「育苗造林运动」及山地保留地地籍测量与调查,才开始有重大变迁。五十年代受市场经济体系影响,原住民外出打工谋生成为风气,造成原住民部落快速解组,原传统组织与营生方式无法有效运作。六十年代,大量的青壮原住民到汉人占多数之都会区谋生,目前原住民已遍布全台闽地区357乡镇市,约40万人占全台总人口的1.8%左右。〔转引李明政2001:296-297XX原住民人口虽不多,但族群多、文化差异大、空间分布散、生活机会及资源相对匮乏,尤其XX光复后,部落时期的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组织、营生方式等都面临巨大冲击,造成族群的永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职是,为改变原住民族的现况,需思考如何凝聚原住民的共识力量,发挥民族文化的原味、特色,创造永续发展的希望工程,因此有计划地推行社区总体营造乃是必需的,其有一定的步骤与工作阶段。而规划原住民部落总体营造模式与推行步骤,包含:〔巫铭昌,1999:18w原住民部落总体营造内容与范畴。w居民之参与模式,以及人才培育方式。w地方产业配合模式。w地方行政机构之配套措施。w社区发展委员会对各项服务项目之具体目标与推行步骤。如再就工作阶段而言,可列如下表:〔表一表一:原住民社区之总体营造计划工作阶段规划地方文化、文化产业、建设主体、社会资源、行政配合倡导总体营造、社会发展、社区参与、成立小组配合措施〔居民-部落-行政执行文化传承、产业辅导、社区活动、就业辅导资料来源:整理自巫铭昌,1999:17-19要之,原住民部落的总体营造必须具备以下特性:〔巫铭昌,1999:17w重视部落居民的自主性运动;w强调由部落居民共同推动、参与、与维系的过程。w营造部落居民整体性的生活模式〔生活的改善→价值观的形成→文化层次的提升;w重视原住民部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顺应居民的个性与意愿,确立与自然共生的原则;w由部落居民以创意性的活动;凝聚智慧,开始于文化风物、风纪礼仪、景观风光的介绍,而至地方产业、民众教育与就业辅导等生活问题的建设活动。尽管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推行并非易事,但也非不可为,祇需在若干重大方面力谋突破则可。一般而言,原住民地区在推展社区总体营造运动,待改进事项尚有:〔黄煌雄等2001:274-275w文化政策方面:提供符合多元文化教育内涵之课程与教材,以传承原住民文化;推广原住民语言传承。w人才培育方面:加强原住民社区规划人才、培训年青义工加入。w辅导计划方面:包括技术协助、绩优奖励措施及经费资助均应予支持。w专业参与方面:除外来的专业团队外,尽量鼓励当地原住民组成团队,除参与硬件的建设外,更应注意及软件的建设。w文化产业方面:建立原住民部落的文化特色,尚有产业营销、协助解决建地不足,保留地抵押贷款等难题。由于社区总体营造即是在进行地方生活文化的再生运动,地方文化包括自然、人、技术、历史等融合而成的传统文化,如何让它恢复与创新,这不只是一个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而当原住民地区受重创或传统文化延续受外力威胁濒临流失之际,如何重建回复?乃当务之急。以下拟再针对九二一地震后如何以社区总体营造理念进行重建?并对长远性的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再做探讨。社区总体营造与九二一地震原住民灾区的重建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时四十七分发生于南投县日月潭附近,规模达芮氏七‧三级的九二一大地震,对南投县、台中县、台中市等中部地区县市居民带来空前灾难。而原住民地区受此次地震影响,死亡29人,重伤14人,轻伤9人,失踪2人,房屋全倒1175户,半倒1107户,主要灾区为南投县仁爱乡、信义乡、苗栗县XX乡、台中县和平乡等山地乡,及苗栗县南庄乡、南投县埔里镇、鱼池乡〔德化社、台中县东势镇、太平市、大里市及雾峰乡等平地乡〔镇都会区。〔行政院原民会,2000:1如从实务工作上,对震灾救灾分三阶段:抢救、安置、重建。抢救代表立即投入紧急救援、实物捐赠、交通运送、经济补助、安置照顾、医疗处理等救灾工作;安置包括建构帐棚、组合屋、货柜屋或利用军方营舍、公有闲置建筑就近安置灾民;重建在使灾民往后的生活、生涯、生命能安、能定、能兴,做到协助灾民重建家园,以达「塑造关怀互助的新社会、建立社区营造的新意识、创造永续发展的新环境」的重建标的。〔黄煌雄、郭石吉、林时机,2001:145-147若从进程目标来看,灾后社区重建可分为短、中、长程三部:〔黄煌雄、郭石吉、林时机,2001:149-150w短程目标:安定居民生活、再造家园。w中程目标:探寻社区特定、社区组织、运作机制之建立。w长程目标:凝聚社区居民意识,创造永续生活环境。实际上九二一原住民灾区重建大概情形如下:〔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2000:1-6w灾民安置:协助进住临时住宅〔组合屋共306户。w受灾户房屋辅助措施:行政院发放房屋倒塌慰助,全倒每户20万元,半倒每户10万元,原民会全倒每户15万元,半倒每户6万元的家园重建特别慰助金计发2282户,金额二亿四千二百六十七万元整。w原住民聚落重建:共有二十三个村落急需办理就地重建及迁住,共核准总预算经费共十五亿八千三百七十五万元。w原住民生活重建:包括办理急难救助计划、原住民灾区家庭生活状况调查、独居老人暨身心障碍者居家暨营养餐饮服务计划及托儿所照顾方案;积极掌握就业态势及建立失业者人力数据库,补助灾区各乡镇市提供公共设施重建临时工作机会,另外,办理职业训练;办理心灵复健活动、感恩祭典、震灾回顾艺文创作及歌唱比赛、协助灾区教会重建;针对灾区就读高中职以上因地震父母死亡、自有住宅全倒或半倒之原住民学生提供急难救助金。灾后重建工作的成败,系之于重建计划是否能确实反应灾区居民的需求,能否落实社区总体营造的精神与理念。重建计划包括:公共建设重建、生活重建、产业重建及社区重建。所有计划最后均落实于社区重建计划中。而社区重建计划系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核心,重建家园,其作法是由下而上,由地方主导,民间参与、中央支援,将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完全落实在实际的灾后重建工作中。〔黄煌雄、郭石吉、林时机2001:156九二一震伤XX的心脏地带,但也震醒了XX的民间活力。此际在重建时应思考如何开创一个安全、健康、便利、舒适、永续的社区生活环境、重建不只是硬件复建,还包括自然景观、文化历史古迹、区域观光、产业经济、灾民身心等等的资源再造。因此除近程的救灾,中程的都市景观重建,国中小教育工作之复原及更新,长程的地方信心重建、生机再造、经济活力的复甦、产业的活化升级等,需政府、社区及民众或专业团队相互长期合作投入经营,才能成功。〔黄煌雄、郭石吉、林时机,2001:148职是,社区总体营造的原住民灾区重建方式应该朝以下原则、方向设计:加强社区的永续能力:灾区的重建除了基本的重建工作外,更应以永续社区为最高原则。如不思永续环境策略,恐怕祇是加速偏远区域的现代化,放任式的「开发」与「加强建设」而已,因此做法上应:〔灾后重建议题工作小组,2000:63-64检讨永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连,重建工程仅需回复生活机能,而非无所限制的建设。震灾重建,一方面要恢复生活机能与经济产业,二方面应着重于旧有文化脉络的社群关系重振。应趁此机会合理的检讨现行的国土规划,回复山林空间,期许灾区永续发展。灾区重建可能是永续或趋于毁灭的分水岭,宜趁此重建机会建立一个具有民主性、教育性、容他性及参与性的社会生活,并配合在家园、社区、城乡等三个层面永续发展式的实质环境改造:〔李永展,2000:24-29营造安全适居的家园:包括提供不同类型的住家单元;落实建筑的防灾观念;管制建筑物质材,避免造成不适居的住家环境;推动绿建筑及省能设备;推动住家建筑环境观念,如污水处理、废水再利用、节约用水,规划设计更多的透水层,减缓地表水的迳流,增加地下水的补注〔因而减少下游急遽暴发的洪流,入渗过程也可以净化水质。创造安全、健康、有特色的社区:如提供充足的城镇基础设施;建立公私部门与社区间的伙伴关系;建立安全的社区环境,以脚踏车及步行者为主的社区环境,避免汽机车太多造成空气及噪音污染;鼓励居民参与营造;落实社区学习,以社区空间为教室、社区文化为教材、社区智者为导师,负担起传承社区文化的责任;结合地方文化环境及进行社区为单元的资源回收、垃圾减量。以永续发展为基础的城乡关系:要控制无计划性的乡村区成长,减少城镇扩张;鼓励跨县市行政资源的整合,共同解决区域与城乡问题;从供给面审视能源的有效利用,将省能的概念纳入城镇规划体系中;规划以大众运输系统为主的交通建设;建立城镇防灾及环保体系,营建剩余土石方之再利用;文化资产的保存活化及落实政府与民间合作的绿色希望工程应建设。另有学者研究指出: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主要目的在促进人类居住模式的永续,故永续社区的特性如下:〔陈昱茜、李文瑞,2000:15w尽可能减少人民与财产生活在自然灾难的威胁中,是一个能够很快地从灾难中复原〔disaster-resilient的社区;w必须体验到基本生态条件的限制并寻求如何保护并增强与生态系统的整合;w能认识自然环境并促进其他的密切结合;w基本上尽量减低对土地与资源的利用;w必须体认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间的相关性;w必须运用整合与整体性的策略以及树立新的道德标准;w寻求一个在资源、机会与环境风险公平且公正的责任分担。w透过灾区居民参与的营造模式:唯有居民参与,才能反应重建需求,再加上透过社区组织整合各项资源,并适时由其与灾民做好沟通,使重建的决策过程中各种意见得以反应并实时作出回应,如此才能落实成果。强化策略构想:w原住民灾区社区总体营造如要奏效,必需要有一套策略构想,不外乎:w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核心,重建新家园。w建设与生态、环保并重,重塑景观优美之城乡环境。w强化建物、设施与社区防灾功能,建立迅速确实及具应变功能的运输、道路网。w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产业型态,推动传统产业振兴。w鼓励民间积极参与,建立民众、专家、企业、政府四合一工作团队。w考虑政府财政能力,善用民间资源。w社区总体营造与原住民文化产业的再造问题意识两岸都有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可能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有些议题正有其相似性,恰如大陆学者方铁的分析,大陆近10余年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受明显冲击,一些传统文化甚至面临流失或解体的危险,造成这一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方铁,2002w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自身的影响,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现代化的程度提高,必然造成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明显改变。w中外文化交融和以现代生活及其观念为时尚,影响了少数民族。w都市文化泛滥的情况,通过广播、影视和因特网等先进途径,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w少数民族外地打工、做生意和旅游把外来文化带回家乡。w少数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或认为民族即将灭亡,传统文化不再有保存的价值。笔者也大胆认为:XX的原住民地区同样受到「现代化」、「都市化」、「外来文化」…等影响,使原本传统文化面貌早已改头换面,此意谓今天XX的原住民居住地区也面临了环境恶化的问题,包括人口的外移、初级产业的没落、自然资源的破坏、经济的掠夺…等,亟需重新寻找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此际「社区总体营造」适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依陈其南〔1998b:2的见解:w产业活动转型的方向:地方文化休闲游憩产业。w文化的市场性与经济价值:「文化的时代」与「文化产业化」w产品的个性化、定着化与质量化:「地方的时代」与「产业文化化」w人性化的社区家园:丰富的自然资源、美感的、景观空间干净舒爽的环境、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洋溢魅力的产物与民艺、优雅精致的艺术活动。产业活动与地方生活的结合:为了住民,为了下一代的社区总体营造。因此为了原住民地区再现契机,必须从「产业」、「文化」、「艺术」、「环境」、「资源」、、、等各方面问题、课题,适时找到对策,规划构想方案,并付诸实际活动,才能看到再造成功希望。策略方向原住民地区受到过去的产业发展政策忽略了地方和社区,造成地理上的城乡差距,今后解决之道可藉由产业型态的调整,改变经济和生活形态的落差,而要地方和社区恢复生机与活力,必须做到如: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游憩计划,发展多目标、多机能的文化产业,这就是所谓「营造」工作。每一原住民社区和地方,为个别就自己的条件与特色,进行营造新社区、新产业的运动,它需要居民的参与,更者要以自主、自治和独创性的原则,发挥敏锐的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地方的特性。〔陈其南,1996a:113至于营造的方法如何?要之,「社区总体营造」即企图在当前的掠夺性经济发展思考模式之外,寻找一种地方导向型和内发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取代以引入外来资金带动地方发展的做法,以免带来了各地均质化,单一化的发展面貌,使地方的特色在发展过程中流失。这种生态性的地方发展策略,目的就是要维持地方产业与环境生态的平衡,开拓出一条永续的发展方向。〔陈其南,1998c:7更以社区共同体化的生产模式,发展永续性和地缘性的产业类型,例如景观产业、文化产业、学习产业和活动产业,振兴地方的活力与生机。祇是千万不以降低成本,大量开发的经济模式,从事地方产业的发展,把地方人完全变成纯粹的生产线工人,丧失其生活自主性,而造成产业与地方脱节。〔陈其南,1998c:7至于原住民地区要发展何种产业才是最佳选择?吾人再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原住民地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第四级产业,有人称之为「美感游创性」,意思是指美学、感性、游憩与创意而言,这就是广义的文化产业。〔陈其南,1996a:112除上述的产业发展之外,今天原住民地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居住人口的流失、向外迁移,所以社区总体营造的目的是要重新营造一个大家都愿回来居住的环境,因此,今后原住民地方社区的重建问题,最主要的议题仍在于如何保持既有乡村传统景观格局,又能提供生活的便利和舒适。让住在传统乡间的现代人,包括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也都可以应付裕如,那么乡村地区也就可以保持定住人口数量,吸引都市居民回归,以维持一个合理的社区规模,促进资源有效的分配。〔陈其南,1998b:5发展文化产业原住民地区如同XX许多的农村地区一样,其原初级产业已没落,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不见得能走向工业化、都市化的道路,而且也不必要,因此如在经济上要维持生机和活力前已述及,恐怕得走上「文化产业」的方向来开发。地方上,不论原来是何种类型的产业,传统的农渔业、土产特产业、观光游憩业,都可以加上文化性的包装,增加其吸引力和价值。另一方面,传统的和创新的文化特质,也可以走向「农业化」的方向,而附加上经济价值。例如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民俗庙会活动,都可以加以包装,建立地方特色。〔陈其南,1996a:112正如陈其南直言:「在现代」,乡村和社区已经脱离了纯粹初级产业的生计经济基础,「文化」产业和环境几乎是维系其生机的唯一出路。」〔陈其南,1998b:5又说:「假如我们说社区是文化的总体表现,并主张用文化来营造一个地方和社区,那绝不是一个过分理想化的念头,反而这才是最实际的策略。社区总体营造的内容、精神和原则,最后的归结点必然是文化的。」综合以上可知,文化产业是一条必走的路,而文化产业究系何指?黄世辉界定为:「以社区居民为共同承担、开创、经营与利益反馈的主体,以社区原有的文史、技术、自然等资源为基础,经过资源的发现、确认、活用等方法而发展而来的,提供社区生活、生产、生态、生命等社区文化的分享、体验与学习的产业。」〔黄世辉,2001:24另时下许多人对「文化产业」、「产业文化」多有混淆,不可不辨。所谓产业文化指的是产业所具有的文化,亦即某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在多年产品〔包括农林渔产品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基于对材料选择与处理的仔细经验、产品设计制作的创意与品管,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而文化产业是指运用文化特色的产业,亦即将生活文化、生态文化、生产文化等加以发挥应用而成的产业。当一部份的产业开始发挥其生产文化内容,并进而以产业文化为主要的传达信息时,这些产业也变身成为文化产业〔黄世辉,2001:24兹将二者概念绘如下图:〔图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内容的发掘内容的活用图一:产业的文化发现与转变资料来源:黄世辉,2002:24众所皆知XX原住民地区蕴藏丰富的文化技艺,如雕刻、衣饰、生活用品;文化艺术常表现在的工艺文化中;文化资源,如各艺师、自然资源、山林、植物、鸟兽、古迹等,甚且许多原住民传统文化资产,都可开发成文化产品的形式与项目,兹将其列如下表〔表二表二各文化产品之形式与项目形式项目保存性产品旧部落遗址,自然景观记录性产品传统文化技艺保存记录并成立新的社区活动中心,期望于空间设计中发挥文物馆之功能再生性产品传统之木雕、石雕、编织、服饰、饰品等活动性产品祭祀、节庆、等活动纪念性产品结合文化特色包括现代与传统风格,兼顾实用与欣赏资料来源:巫铭昌,1999:40,笔者略加修正。以上这些原属原住民地方的特产,若缺乏了社区总体营造的文化包装,便顿然失去了价值无法吸引消费者。即便一个小小的文具、工艺品,正因为它充满了历史的文化和故事,故而即使价格再昂贵依然相当有销路。〔陈其南1996b:66世界先进国家所销售的产品,最主要的卖点即是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再也不是一个装饰性、消费性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充满无限潜力的生产性活动,是让地方重现生机与活力的思维方法与理念。〔同上吾人深知过去在原住民文化政策或作为上忽略了保存、维护文化和地方传统的产业价值,故今后如何再造原住民地区「地方的传统」激发「地方的魅力」?陈其南〔1998b:17提出以下几点大方向,允值参采:地缘化文化产业化的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产品必须地方化,地域化,这样才对地方各种相关产业活动的振兴有直接的帮助。内发性就是要以地方本身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基于地方的特色,地方的条件,地方的人才,甚至是以地方的福祉做为优先考虑,来发展产业。发展的出发点来至地方,以地方自发的或内发的动力与潜力来思考地方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地方的居民更珍惜他们的居住环境,地方的传统资源,传统特色或是自然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导向居住环境的考虑,基本上就是一种生活质量和生活美学的提升,是所有其地精致文化资产发展的开端。知性导向原住民的原始生活状态完全保留下来,不是做为活标本供外人参观娱乐,而是以骄傲的传统做为部落和地方恢复生机和活力的基础。藉「新故乡运动」和「新部落运动」重建后,让部落可以存下去。接着以社区总体营造的策略将原部落初级产业整合后变成第四级产业,就是以文化和学习做为定位的信息和知性产业。共同体生产模式为了使少量而多元的地方产业能够发挥其经济效益,其社区性和区域性的整合应必须相当高。即是文化的生活的产业必然是社区化的和地方化的产业。譬如原住民社区有的家庭种小米、有的经营民宿、有的从事传统工艺、有的维持祭祀活动、整个村落的生产型态必须重新整合,重新配置,这是一种新的社区生活方式〔modeoflife或社区生产方式〔modeofproduction。除上述方向之外,尚可呼吁:活用社区多样资源,进行一村多特色之社区再造。日本社区营造大师,千叶大学工学部教授宫崎清介绍日本大分县的社区再造时,提到过去「一村一特产」的运动,无疑地是落入了近代经济学思维的死胡同中,终将导致社区溃败,走向绝路。职是,为了对抗「一村一特产」的大量生产型运动,改采「一村多特色,少量制作」的运动,让社区里的每一个人的个性,变得多元而生气活现,这就是丰裕社会,多元文化并存,每个社区文化或个体都能成为主角的社会。〔宫崎清2001再者,可在原住民地区推行「地方资源再发现」运动,正如宫崎清所称:地方上实在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资源,在地方上沈眠着,未受到活用,因此推行「地方资源再发现」及以不带成见的眼睛为社区策划…,等等行动的彻底贯彻,是此后社区总体营造里最重要的事情。〔宫崎清,2001氏又提到社区寻宝活动,尽可能以徒步的方式寻访社区,要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总动员,同时也培养「社区优先」的眼光,就能看到蕴含在地方上的无限财产,开始确认社区的认同,个性等等是一个宝,进一步把它与地域振兴运动结合。〔同上此正与笔者参与桃园县社区总体营造成立大会时,曾任大溪镇长,对社区营造着有贡献的林禧达委员所提:知宝、惜宝、典宝的观念吻合,希望今后在原住民社区可以努力找到更多的宝」。要之,原住民地区的文化产业再生,靠社区总体营造得以实践,此中关键在于:培养人才,打造良好居住环境与终身学习机制的建立,此三者即社区总体营造的三个支撑点。而在过程中,要实现「社区自立」「社区感到自傲」,从中培养原住民的同体〔生命共同意识、同演〔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同梦〔与社区居民追求共同愿景的「二自」「三同」精神内涵。〔黄武忠,2002:63相信原住民的文化产业在社区总体营造促动下会生机活现。结语社区总体营造是一项民间力量凝聚的工程,它呈现了「公民社会」的形式,社区总体营造的精神也是一种民主巩固的体现,它代表由下而上、全民参与、地方自主,它有理论、有方法,它需要专业参与、民众正确认知,期使社区能自发、自治、自力,而其工程浩瀚,故所改造者,包括:造人〔思想、心灵、造街〔镇、〔景、造产、造活动〔文化、艺术,若能在原住民地区用心规划,找出人才、找到资源、找来伙伴、找进灵感,相信它是充满希望的工程。参考文献一、中文部份方铁,2002,〈论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两岸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坜:元智大学社会学系主办,20XX8月26日。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2000,《九二一地震救灾重建项目报告》,20XX9月11日。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1,《绿色硅岛建设蓝图暨相关政策方案》,20XX5月。巫铭昌,1999,〈原住民部落总体营造经验谈〔文化产业篇--屏东县泰武乡万安部落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五期,台东:国立台东师范学院原住民教育中心主篇,1999年8月,页16-46。李明政,2001,〈原住民福利服务〉,收入:詹火生、古允文编《社会福利政策的新思维》,台北:厚生基金会,页295-310。李永展,2000,〈永续发展式的灾后重建〉,收入:《中大社会文化学报》第十期,中坜: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20XX6月,页17-33。灾后重建议题工作小组,2000,《九二一灾后重建建议书》,台北市:全国民间灾后重建联盟。林崇熙,2002,〈打开心内的窗〉,收入:黄世辉《社区自主营造的理念与机制》,序,台北:建筑情报。宫崎清,2001,〈江户庶民生活学习之地域资源活用方式--宜住宜游之社区再造〉,收入:《社区总体营造年会成果汇编》,台北:文建会,页63-87。陈昱茜、李文端,2000,〈灾后社区重建与发展策略〉,收入:《社区发展季刊》第九十期,内政部社区发展杂志社,20XX6月30日出版,页9-30。陈其南,1996a,〈社区营造与文化建设〉,《理论与政策》,八十五年春季号,页109-116。陈其南,1996b,〈地方行政与社区总体营造〉,《XX手工业》59期,1996年7月,页60-68。陈其南,1998a,〈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地方社区产业发展〉,《历史月刊》,1998年4月号,页14-21。陈其南,1998b,〈重建设区新文化〉,《福利社会》66期,1998年6月,页1-14。陈其南,1998c,〈社区总体营造的永续发展策略〉,《社教资料杂志》,241期,1998年8月,页5-7。陈其南,2001,〈文化政策研究发展〉,《典藏之艺术》102期,页104-106。陈郁秀,2001,〈迎接社区总体营造新纪元:创造文化生活新故乡〉,收入:《社区总体营造年会成果汇编》,台北:文建会,页11-14。黄世辉,2001,〈文化产业与居民参与〉,收入:《社区总体营造年会果汇编》,台北:文建会,页23-31黄世辉,2002,《社区自主营造的理念与机制》,台北:建筑情报。黄世辉、宫崎清,2002,〈从产品设计到社区设计:XX总体营造的发展与方法〉,收入:黄世辉《社区自主营造的理念与机制》,台北:建筑情报,页58-76。黄武忠,〈如何以社区总体营造观念推动桃园县文化艺术活动〉,收入:桃园县政府,《桃园县地方发展公共论坛大会手册》,20XX8月15日,页63-64。二、英文部份Hepworth,DH;Rooney,RH;Larsen,JA<1997>.DirectSocialWorkPractice:TheoryandSkills.5thEdition.Pacific.Grove:Brooks/ColePub.Jordan,Bill<1998>TheNewPoliticsofWelfare:SocialJusticeinAGlobalContext.London:Sage.Baldock,John<1998>.ThePersonalSocialServicesandCommunityCare.InAlcock,Peteetal.eds.TheStudent’sCompaniontoSocialPolicy.Oxford:Blackwell.Sykes,Robert;Palier,Bruno;Prior,PM.<2001>Globalization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某地地铁线路建设贷款合同2篇
- 2024年度招投标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合同3篇
- 2024年度软件项目外包与团队协作合同2篇
-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金融企业会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鸿诚担保招聘」人才储备与选拔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物业服务合同的权益保障条款2篇
- 2024年度网络安全技术检测与评估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度智能设备销售预付款协议书3篇
- 2024年农作物品种选购协议3篇
- 2024年度学校食堂设备维护保养合同3篇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DIY厨房项目商业计划书
- 02-6 0-36月龄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 技师、高级技师管理办法
- AD15封装详细说明
- 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分析及防范
- 印染厂定型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 国家开放大学《流通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MJS工法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
- 养殖户粪污污染情况整改报告2篇
- 2022年营配贯通项目背景,相关系统及工作内容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