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_第1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_第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_第3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_第4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拜月日星期课题: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凭票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用谈话的方法和中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现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I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4)充分肯定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其不足和存在的危机。(5)补充讲解大清洗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6)全面认识、了解和评价斯大林,分阶段或一分为二地去认识他。(7)补充讲解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一一斯大林模式。二、难点: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教学过程】R复习并导入力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R讲授新课》一、工业化方针(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工业化方针提出的背景。2、实现工业化方针的提出和目的。3、苏联工业化的特点。4、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与教训。5、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二)讲解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日为了加强国防;(引导学生看P119“资料卡片”,了解原因)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⑥:这部分内容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需要指出两点:一、突出特点一一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看左边“知识链接”,加强理解)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引导学生阅读P120表格材料。②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5、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或:思路提示:工业建设的成就是多种因素(方针和政策、投资、民心、国际形势、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等)作用的结果。探究思路:⑴方针和政策、投资:1925年,联共(布)14大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8年,开始实话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工业投资的3/4用于重工业。⑵民心:苏联人民不仅勒紧裤腰带而且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⑶国际形势:苏联利用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量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接近并赶上了西方的工业发展进程。(4)各产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而且压缩农业和轻工业投资来保证重工业的投资,促进了重工业的飞速发展。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工业强国。二、农业集体化方针(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分析农业逐步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2、结合教材归纳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原因。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结果。4、分析农业集体化的影响。5、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结合毛泽东的这段话,谈谈你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思路提示:毛泽东批评过斯大林的农业政策,但毛泽东时代的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几乎是斯大林模式的精确拷贝。为何斯毛两人会如此的相似,这是社会主义赶超资本主义的必然过程还是偶然措施?苏中两国的农业集体化值得进一步地认识和思考。探究思路:1927年联共(布)15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农业集体化在1929年加速,1937年完成。⑴目的:一是农业本身的现代化,二是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后者是更深层次的目的。⑵方式: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一开始是自愿参加,1929年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强迫命令农户参加。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⑶作用: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与农业集体化配套进行的消灭富农的斗争,使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在1932年被消灭;虽然维护了工人的利益,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由于私有财产权被否定,极大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⑷价值评估: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但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失去了平衡,使工业的发展成为一种畸形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从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可以看出,强迫性的集体化办法不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其弊大于利。6.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思路提示:理科的特点是精确化,如一个西瓜重5.55千克,谁称都一样,因为有精确的衡量标准一一秤。文科的特点是相似化,如一座山,“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精确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对人和人的历史而言更是这样。探究思路:(1)以上三种说法都有片面性。(2)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方式、作用、价值评估。(参考上题之探究思路。)(二)讲解1、原因:苏联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目的:改变落后状况;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2、背景:①原因:结合教材归纳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原因。A工业发展的需要;日粮食供应的困难;C、斯大林的决策(通过幻灯片补充“斯大林对农业的看法”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播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供给农民以他们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交换农民剩余粮食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U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政策的变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解决国家所需的粮食。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结果和影响:①过程:依据教材内容即可,注意引导学生看P121表格。②结果: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勺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4、影响:A积极性: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B、消极性: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结合P12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加深理解)三、斯大林模式(一)阅读第三目,思考:1、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是什么?2、简述斯大林模式含义。3、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4、完成表格:斯大林模式的内容。5、评价斯大林模式。(二)讲解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问:苏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指什么?(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已取得了彻底胜利;苏联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一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3、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封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通过幻灯片打出一些相关资料: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4、表现:①经济体制:A表现: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R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家指令性计划,使企业失去了活力。②政治体制:A、表现: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补充大清洗运动的一些资料。)R影响:在当时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但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③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虽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④三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5、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⑴从功绩和弊端角度: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但这一模式也有明显的弊端: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表现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⑵从模式角度: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带来的明显弊端告诉我们: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⑶从历史影响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