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备考复习23_第1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备考复习23_第2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备考复习23_第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备考复习23_第4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备考复习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汕头市潮阳区华侨初级中学初三备课组胡少燕等.复习目标: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明确复习的''用力点”。结合近几年中考有关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题,做到活学活用。.复习设想: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是中考备考的重点,难点,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阅读类得分率仍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生重基础,轻阅读,语感能力不强;二是平时阅读教学不落实,教师分析多,学生感悟少;三是中考复习时的“题海战术”,在一味的做、讲、评中甄没了学生的感悟,忽略了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必须优化复习思路。优化复习思路,就是要明确复习的基本的能力点,在专项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复习与文体类复习。从实战意义上讲,基本点复习到位了,考生就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几乎所有的材料阅读。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专项复习”设计。.复习内容:“八大基本能力”的训练:1.整体感知2.思路分析3.要点概括4.领悟情感5.品味语言6.技法探究7.迁移拓展8.综合理解.复习时数:12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复习内容: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复习过程:.明确复习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它是读者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文章进行宏观的理解,把握文章的概貌,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对文章形成总的印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包括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寓意,能找出反映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2.一般我们可以采用“浏览、粗读”的阅读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如表明文章思路的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总说句等,进行提炼、筛选、合并等,从而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答题时,语言表述要层次清晰,用词规范准确。三.重点例析例1:纳米卫星纳米的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科学家们把卫星按重量分为好多类,1000千克以上的为大型卫星,100千克—500千克的为小型卫星,10千克一100千克的为微型卫星,10千克以下的为纳米卫星。纳米卫星体积很小,仅仅比麻雀略大一点。首先,纳米卫星的研制成本低。目前,平均每1千克卫星的研制费用为8万——10万美元;每千克卫星的发射量用为2万—4万美元。研制发射一颗质量为1000千克的卫星,其费用至少需要1亿美元,而一颗纳米卫星的造价不到100万美元。其次,纳米卫星的研制周期短。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第三,纳米卫星不仅仅节约了发射、回收成本,而且还节约了轨道空间。第四,纳米卫星可以发挥群体优势。科学家正在设计由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其功能使不少的大卫星甘拜下风。发展高频段的、高速宽带的低高轨道星座系统,构筑太空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21世纪的热点。因为它比光纤通信成本低、建造容易,是信息时代的主力军。若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等间隔地布置648颗功能不同的纳米卫星,就可以保证对地球上任何一点进行全面天候、全天时的监视。纳米卫星突破了传统的“一星多用,长久工作”的设计思想,不追求全面、综合、完美,而主张简化设计,采用成熟技术和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所以,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广泛用于通信、遥感、天文等诸多方面。这样就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介入纳米卫星的研制领域,从而扩大了卫星研制和应用范围。纳米卫星将成为未来卫星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它的研制会给空间技术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典型题析:.问题:概括回答纳米卫星有哪些优势?(2)(3)(4).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就是要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要回答这类题目,就得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范围局限在哪些段落,然后采用找中心句的办法,标出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信息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解答这道题,我们在通读全文之后明确答案的范围局限在第3自然段,然后通过找出关键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第四”,和相关的信息加以概括就能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故答案是:1.成本低;2.研制周期短;3.不仅节约发射、回收成本,而且节约空间轨道;4.可以发挥群体优势。例2:改变一生的闪念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典型题析:.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第⑤段中“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分析和参考答案:这两道题都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我们首先采用粗读的方法先把握文章的概貌,明白这一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如解答第1题,在粗读全文之后已经明确这一文写了什么人和什么事,再从文中摘取关键的词语加以合并、概括就能准确的回答了。故答案是: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解答第2题,在通读全文,对文章形成总的印象之后,抓住题干,找出“她所料想的那样”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就能快速地找出它所指代的内容,故答案是: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例3: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设计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遐迩闻名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有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癖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缺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医、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的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或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倘若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绰约多姿。”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因它又是一个完善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典型题析:.问题:(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从文中看,人们往往“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和参考答案: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然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次浏览,锁定范围。如解答第1题,找出文章的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文章论点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示型的,即在文中明确标出中心论点,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或基本看出来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另一种是蕴含型的,即没有明确所指,表述又不集中,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第一种形式,只要明确文中论点的指示位置就可顺利找到中心论点。论点常出现的位置有在文题,标题就是论点;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文尾,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文章中心论点;在文中,论点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提出,而是在初步展开议论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第二种形式,要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然后从中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一篇文章的论点就蕴含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必须在通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之后分析论据,看文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再摘选文中关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故这道题的答案是人生是不完美和有待修正的,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解答第2题,只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锁定范围,联系上下文,从中准确提取信息就能解答了,答案就在文中的第④段,故答案是一方面源自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或源自急于实现终极目标所产生的焦虑感),另一方面源自和别人进行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或源自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式而产生的自卑感)四、训练提升(一)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儿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居然而立。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问题:.从上下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那林/心、 、 、 、 、 J/4,叹。(用文中的词语填空).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二)“平台”,书面语中新热点时下,"平台''一词成了人们书面用语中的新热点,日渐流行开来。“信息平台”、“交易平台”、“技术平台”“政务平台”等举不胜举,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平台”一词并非新造词,古已有之。唐李白诗《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诗《玉台观》之二;“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这里的“平台”指的是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这种用法现今也有,如“记者现场看到,经过修复,绿荫中的苏州河亲水平台重新焕发了风采”。但这并非本文要说明的时下流行的“平台”。流行的新“平台”是什么意思呢?改革开放后,电脑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如“菜单”、“因特网”、“点击”等。“平台”原先也是电脑中的专业术语。《电脑常用英语》中有个词语“systempladorm^^,解释为“系统平台”,意思是系统为应用软件所提供的基础的支持。这样的“平台”在许多电脑科技书中都可以看到。可见从英语“plalfonn”翻译过来的“平台”,意思是电脑操作系统。由于电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普普通通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热衷的一个“新词”,一个与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的时髦词语。这个“平台,,在电脑行业中运用最广泛,如:,,构筑这数字化的多彩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实现和高科技生活接入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如今,"平台''的运用范围日益宽泛,扩展到电脑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同时它的意义也从“电脑操作系统”扩大到“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在物流业,“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在科技界,“西门子运用java技术平台为手机用户开发多种无线服务”;在文化艺术界,“上海、巴黎架起交流平台,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将举行“,"阳光‘、’新浪’并购,共建国内最大跨媒体平台”;在工商界,”共建企业电干商务智能平台”;在卫生、教育界,”国内外中医药共建平台”,“为孩子们提供平台”。电脑的普及促使了“平台”在许多领域中的流行,由于它简洁形象,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问题:快速浏览全文,写出“平台”一词的本义和在电脑业、其他行业的不同含义。本义: 电脑业: 其 他 行业 :参考答案:(一)1.喜欢、陶醉、迷恋、惊讶。2.顽强而默默无闻,沉稳而奋发进取。(二)本义: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电脑业:电脑操作系统。其他行业: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第二课时思路分析复习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复习过程:一.明确复习内容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所谓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分析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文章,所以它是阅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步骤。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在中考阅读题中,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有: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寻找线索;找寻伏笔;简析照应;把握过渡等.要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要注意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这样有助于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对理清文章线索、找寻伏笔照应一类的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部的起承转合,要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关键信息中提炼。三、重点例析例1: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典型题析:.问题:(1)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2)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分析和参考答案: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文中作者描写景物所用的顺序,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所以阅读时要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清文章中的写景顺序。如第3段中的“沿着石壁”——“从云端俯瞰下来”,第4段中的“榕树”——“榕树的背后”,从这些语句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即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第2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来达到“神聚”,其中包括要使到文章的结构严密,条理清楚,这就必须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本文也是如此,开头写榕树有“更雄壮的进行曲”,结尾写“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这样在结构上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更能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故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例2:愚昧比富有更可怕人说"愚昧比贫穷更可怕",难道富有了,愚昧就不可怕吗?无数事实证明,愚昧比富有更可怕。改革开放后,确有一些贫困者,侥幸富了起来。富了起来之后,又怎样呢?我的见闻较偏狭,接触这类富人的机会不多,不过,在别人口中,从电视里、报刊上,从对社会上种种现象的观察,总可以管中窥豹,略知一斑的。目前,社会上流行一句时髦的话,叫做"过把瘾就死"。死不死我没见过,然而有的人每天在那里"过瘾",似乎倒是的确的。过什么瘾?曰:吃喝瘾(摆豪门宴)、赌博瘾(一掷千金)、玩乐瘾(泡歌厅、夜总会),个别的还有吸毒瘾(吸食鸦片、海络因)……诸如此类,沉溺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享乐"之中。不以为非,反以为富有就该如此。岂但如此,有的人还养狗、修坟、建庙宇、烧香、拜佛、卜卦、算命……搞封建迷信活动。据说只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温州市每年造坟都在三万座以上,并以造豪华、新奇坟墓扬名于世。许多城市养狗为患,据说一只所谓"西施狗",售价从几万到十几万元。有位女士养一只狗,平时喂肉,某日主人外出,这只狗饿了,竟把主人的亲生小儿咬死了……这些行为、现象,均为某些富有者所为,那么,它所表现的是聪颖、文明呢,还是愚蠢、愚昧、愚不可及?有位海外华人回来,看到类似现象感到十分震惊。他说:"海外许多爱国华人愿意资助祖国经济建设,造福家乡父老,而对此感到痛心。"是的,一面是无私的捐赠,一面却是荒唐与奢侈,怎不令人震惊?长此以往,将如这位海外华人人所言:"一个人如果挥霍浪费,奢侈腐化,他的产业早晚有一天会葬送在他的手里!"纵观生活中,物质上富有了,人却处于愚昧状态的事例,恐怕还多。比如,富有起来的父母,无端地给自己一无疾病、二又健壮的小儿喝什么"人参蜂王浆""小聪聪母液"之类的药品,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弄成早熟的小大人;有的人暴殄天物,管它什么生态环境,滥捕乱猫珍禽异兽,然后去换取钞票以发家……对这些人来说,"富有"岂不是变成可怕?何以会可怕?愚昧所致也。所以说,愚昧比富有更可怕!于是我想,治贫固然重要,而治愚更是当务之急。看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实在是一个又艰巨又迫切的任务。典型题析:.问题: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结构的能力。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思路,可以通过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析。阅读时,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如这篇文章,开头用设问句,引出中心论点。据此便能很快地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首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十分显豁;第二段是总提段,显然是了开启的论证;六、七两段总结上文,回应开头,深化论点。故答案是: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为引论,第二部分是二至五段为本论,第三部分是六、七两段为结论。例3:秃的梧桐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那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棚树。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技,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子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薛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若是这样惋惜地说。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典型题析:.问题: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把握记叙文线索的能力。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标题、反复出现的词语、议论抒情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中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如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秃的梧桐”,再分析文章中各个材料是靠什么纽带有机的联结在一起的,那就是一年四季:春一夏一秋一冬,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作者是以秃的梧桐在一年四季里的不同为线索来组织这篇文章的,故答案是:本文以秃梧桐在不同的季节的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四、训练提升(一)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背诵。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至IJ“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思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③自然段的几个论据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二)蝠蝠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蛔帼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蛔蛔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嵋蛔笼子。“小囱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整整一天,帼蛔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于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嵋蛔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整个白天,蛔嵋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蛔蛔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嵋蛔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蛔蛔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蝇蛔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于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爸爸,嵋蛔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蛔烟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住那儿,可里面的蝠蛔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问题:浏览全文,将自己的理解填写在括号中。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嵋嵋的( )写到( )再写到( ),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顺序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背诵。2.古今中外(二)1.不叫叫 不停地叫。2.时间 蛔蛔。第三课时要点概括复习内容:要点概括复习过程:一.明确复习内容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理解段落意思,概括内容要点理解段落意思是指在阅读文章或段落时能总览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根据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体会段落中各段的含义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并作点分析、评赏。.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逐段阅读,确定重点句段,根据题干要求,把内容要点组成有条理的文字。概括要点,应根据段落内部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具体有以下方法:(1)提取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2)组合法。即段落中没有中心句,就要结合文中关键性词语或语句进行概括,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这几年的考题可知,考生在判断时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解题思路和技巧(1)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对照考题,找到答案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案的语言。(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三.重点例析例1:①波兰作曲家肖邦1830年准备出国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②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③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④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典型题析:1.问题:1.③④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2.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是测试概括事例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须先通览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根据提示的信息范围。抓住③④两个自然段去筛选、提炼。弄清每段中叙述的作曲家肖邦的“请求”,就可以明确答案:①托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去;②托付朋友把祖国的泥土撒在自己的棺材上。例2:①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遭受沙尘暴袭击;南方有些城市出现泥雨天气。几十年来,我们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为何沙尘暴和沙漠化愈演愈烈?②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荒漠化地区草场牲畜超承载率为50%—120%,有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的荒漠化地带。另一方面,荒漠化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建设力度不够。防治沙漠化的经费相对于广袤沙源地而言,只是——③现在,国家林业局计划采用三项重要措施来遏制沙化土地扩展,使“沙进人退”的局面能得到根本的改变。④第一项措施是,在我国沙化严重推进地带开展大规划的防沙治沙工程。第二项措施是依法治沙。第三项措施是建立起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体系。⑤令人欣慰的是,防沙消费品沙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典型题析.问题:归纳出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所产生并愈演愈烈的原因。.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是考查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一,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内容。然后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第②段。根据第①段提出的问题,抓住第②段开头“由于”这个词。就知道第②段是说明“愈演愈烈的原因”的。第②段共有4句话,前3句各说明一个原因。可以直接用原句回答:①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②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③荒漠化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建设力度不够。例3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典型题析:.问题: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旨在考查对没有中心句的段落意思的概括。解答时,要仔细体会每段所写的内容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儿段意思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选文第1段先写要去赵庄看社戏时的心情,接着写伙伴们动身出发及行船的情形,然后写行进中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物等。接下来的每一段,都写到了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所见所闻和“我”的心理活动。把这几段意思归纳起来,就是写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而从某一角度就某方面内容(行船情景、景物描写或“我”的心理活动)去概括,就是以偏概全了。因此,可以明确答案: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四、训练提升(-)我在念书时不是大家认为的“好学生”。所以我可以比较放开地阅读我喜欢的读物,培养我较喜欢的兴趣。我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的自传,受到很大感动,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人生活在世上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像居里夫人有这么美好的生命,我觉得十分羡慕。一般而言,今天很多大学的科学教育只是训练一些技术员,但这也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是今天的科研的确也很需要技术性的工作。一个好的技术员是很重要的。可是要在科学领域打开新的局面,做些尖端的、有创意的科学工作的话,光有技术就不一定行得通了。据我所知,比较好的学校或实验室,为了要解决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学生都有广泛的训练,不仅是他专业的东西,科学哲学、科学史或科学社会学也非常重要。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全世界与我们从事同样工作的就有几十个人,我们为什么做得比较成功呢?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反复地在每一步每一步的小地方下功夫实践。如果有一百步的话,我一步比别人做好5%的话,这是1.05的100次方,这样就有很大的差别了。人家问我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科学家,就用一句我常常规劝年轻人的话作答:要做好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因此,在现实社会里很容易妥协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生活上客易妥协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很好的科学家,即便他读了不少书,花了许多时间在实验室,也没有多大用处。在科学的研究上也像其他事情一样,一个人的成败系于最艰难的处境中,有些人能继续努力,有些人承受不了。你如果问我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大概我比较会坚持吧。(李远哲,美籍华裔物理化学家。1986年与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本文是他在颁奖大会上的演讲)问题:.本文的论题是 .本文是从三方面来展开论述中心的,请用三个短语或句子概括这三方面的内容。(二)萌芽刘柳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来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知道。”“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还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男孩毕竟还小,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种出葡萄来。”“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知道。”“那你干吗还这样?”“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开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d潴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答: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答: (三)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②''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上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可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明月儿时有”说起。③“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太阳光照不到,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峨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了。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④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29.52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⑤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4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今天的3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也就是说,那时一个月不是30天、29天、而是9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7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40天、50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⑥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的答案历来是不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问题:.要想读懂一篇文章,必先读懂每一段文章,请将本文第2、4段的大意写在横线上。第1段: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问题)第2段:o第3段:月缺月圆与月亮地球旋转的速度有关。第4段:o第5段: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从来就未固定,将来也是这样。.这篇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科学家,或成为一个好科学家的条件。2.①广泛的兴趣;②科学的实践(训练);③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根究底的精神)(二)1.第一件事: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帮助。2.答案要点: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让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三)1.第二段:从两个方面对“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这一答案进行评价。第四段:“明月十五有”这个答案只适合“今天”。2.“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或者:“明月几时有”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第四课时领悟情感复习内容:领悟文章的情感复习过程:.明确复习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提示.情感,是指文章中流露的对特定的人、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比如:喜欢、愉悦、爱慕、渴望、珍爱、激动、感激 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忏悔、自责、愧疚。文体不同,情感的体现方式也不尽相同,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主题、文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说明文的写作动机、议论文的论点,往往都是情感的最集中的体现。.一篇文章,从哪些具体的地方最能看出情感的流露之处呢?从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结尾以及文中抒情议论的地方往往最能看出情感的流露之处。回答整体感悟作品类题目,要求准确把握文章要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应直言其事,简洁明了。回答分析类题目,要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挖掘文中的美点、看点、亮点、感点、妙点,要求写得深刻,有美感,耐人寻味,要先评说,然后再举例:并用规范的格式完成答题要求,有的可用“妙在……”“美在……”“巧在……”等句式来表达,要求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再细说。回答启示感悟评价或价值取向类题目,要求选准角度,或谈感想,或谈体会,或谈顿悟,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回答审美情趣或价值取向类题目,要求用理性的思索来整合文本的思想内容,最好能形成哲理性的观点,让人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三.重点例析例1: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掏出那钱的……“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嚼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注:竹篮里装着一篮鸡蛋)典型题析:.问题:第四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分析和参考答案: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家中非常困难,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支撑家庭,50元的学费对于她来说,已是来之不易,她再也无法筹到47.5元以补足全部学费。然而,为了儿子能升学读书,她拿出了家中仅有的一篮鸡蛋,让儿子送给老师,并且寄希望于老师的同情。母亲的困窘与无奈,令他伤心;母亲的拳拳之心,又令他深深感动。这里的修饰语“呜呜地”正表现了这种伤心和感动。例2: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终于向母亲开了口。“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儿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如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典型题析:L问题:文中加黑的“居然”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析和参考答案: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一直盼望有一只碎花布拼成的书包,现在终于有了,其喜悦之情可以想像得到;而当“我”发现书包里面还有一个夹层,更胜过其他小朋友所有,自然由喜悦而惊喜,这里的“居然”就表现了这种意外的惊喜之情。“居然”的上文“惊喜地发现”和“居然”的下文“独一无二的设计”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正确答案是:“居然”一词不能删去,它表现了“我”意外的惊喜。例3: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卜.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个饼,我要她正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匕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乂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典型题析:.问题: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分析和参考答案: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事隔多年"''还能记忆犹新”,说明作者对月光饼印象深刻,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参考答案: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四.训练提升:(一)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州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问题:. 母亲有很多可写之处,对母亲的介绍,作者为何只提到①段画线句一处?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 .第②段画线句写的是一个重大事件,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答: (二)穷人的自尊欢蓉①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f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②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80多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教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鲜的鸡蛋。”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③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一脸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尊严才'震慑“住。吃饺子时,父女俩依然拘谨,但很高兴。④送走女学生和她的父亲,丈夫一脸诧异。他惊奇从来都把送礼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因十几个鸡蛋而折腰?还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⑤望着丈夫不解的眼神,我微微一笑,讲述了20年前自己经历一件事。⑥在我10岁那年的夏天,父亲要给外地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天黑了,我跟父亲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去10里以外的小镇邮电局。我肩上挎的布兜里装着刚从自家梨树上摘下来的7个大棉梨。这棵梨树长了3年,那年第一次结了7个果。小妹每天浇水,盼着梨长大。但那天晚上,梨被父亲全摘下来了。小妹急得直跺脚,父亲大吼:“拿它去办事呢!”⑦邮局早已下班。管电话的是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让我喊他姨爹。进屋时,他们一家正在吃饭。父亲说明来意,姨爹嗯了一声,没动。我和父亲站在筹靠门边的地方,破旧的衣服在灯光下分外寒酸。一直等姨爹吃完饭,剔完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在这儿等着我去看看能否打得通。”5分钟之后,姨爹回来了,说:“打通了,也讲明白了,电话费9角5分,”父亲赶紧从裤兜里掏钱。⑧父亲又让我赶快拿棉梨。不料,姨爹一只手一摆,大声说:“不,不要!家里多的是,你们去猪圈瞧瞧,猪都吃不完!”⑨回来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兜,哭了一路。仅仅因为我们贫穷,血缘和亲情也淡了。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眼里好像就没有一点点自尊。⑩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姨爹摆手的动作一直深深藏在我心里。它像一根软鞭时时鞭打着我的心灵,我不会做姨爹那样的手势,给一个女孩子的记忆抹上灰色的印痕。我相信,我今天有饺子将给女孩子留下抹不去的记忆,因为爱心的力量总比伤害的力量大得多。问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寄托了女学生的父亲什么情意?.第4段两个问句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在原文中找出揭示主旨的一句话,并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三)病人①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都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信她典雅的气质。②她很友善,每次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④楼里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⑤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掘。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工说话间已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说:“口腔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她的行为是不太正常。问题:.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尾处“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和“大家觉得她的行为是不太正常”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提示:(一)1.母亲的刻苦自律影响着少年鲁迅,母亲的知书达理也熏染着鲁迅,对鲁迅以后走上文艺救国之路起着一定的作用,蕴涵着无限的敬意。2.表现了作者对告密者卑劣行径的不屑和轻蔑,暗示了作者执著的人生追求。(二)1.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2.表达了“我”对父女俩的尊重,对穷人的尊重。3.文章最末句。(三)1.对比鲜明,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治疗。2.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第五、六课时品味语言复习内容:1、品味词语2、赏析句段复习过程:一.明确复习内容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一)知识点提示.“品味语言”应包括哪些内容?.“品味语言”在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哪些考点的体现?(二)能力点提示.品味词语(1)解释词义考题形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等解题思路:A、联系文章的主题、论点、说明对象、人物形象、作者的感情等来答词语的含义B、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2)明确指代词的含义解题思路:指代词指代范围广,能代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分析句子结构,有助于找出指代内容。(3)词语的作用(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解题思路:结合具体语境思考A、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B、这个词好在哪里?C、不用行不行?.赏析句段(1)哲理性句子的深层含义解题思路:A、紧抓关键词语B、结合具体语境C、结合文章主题D、结合写作手法、修辞方法(2)段落的理解考题形式:把握文段的基本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品味文段的表达作用、辨析文段的组织顺序、揣摩文段的情感抒发等解题思路:A、要胸有成竹,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主要表达形式具体地进行赏析B、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C、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迅速而准确的赏析段落、解读文章。三.重点例析例1:不幸的地球①这颗绝对美丽、闪烁着蔚蓝色的光泽的球体,就是人类的家。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这个家,却变得越来越肮脏,空气、海洋、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人们已称我们的地球为“不幸的地球”,人类“不幸的家二②地球的不幸在于它原有的占陆地2/3的76亿公顷的森林,到20世纪80年代已不足28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就大大地降低了地球对空气的净化作用。目前全世界约有9亿以上的人生活在十分有害的环境中。③地球的不幸还在于全世界每年要产生3.3亿吨有害废物,排放200万吨铅、78000吨碑、11000吨汞、5500吨镉到大气层中,这些均超出其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严重污染了空气,以至于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温室效应也日益加剧。④地球的不幸更在于人们不仅污染了陆地、天空,还污染了海洋。每年,人们要从船舶倾倒600万吨废物到大海,从船上扔下500万个塑料集装箱,漏油40万吨;目前地球上已有10%的监测河流受污染,70%的人饮用不到安全的食用水,水源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⑤⑧从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到水资源被污染,这一切人类都被追究为罪魁祸首!⑥这就是地球的最大不幸 人满为患!©生态学家、科学家们指出: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亿人口,而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102亿,到2500年,地球上每一平方米土地上就有一个人!©偏偏地球又只是茫茫宇宙中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孤岛!⑥无须再说地球的不幸!让我们用欧文的话结束全文。60年代末,美国宇航员欧文登上月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伟大而美丽,又是那样的微小和脆弱……请告诉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请好好地照料地球、珍惜地球!典型题析.问题:.结合语境,解释“孤岛”的含义。.在“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一句里,“只有”一词在句中起作用,这句话与第⑤段®⑹©©四句中句形成呼应。.分析和参考答案:这两题主要是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题1,文中“地球又只是茫茫宇宙中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孤岛”中“孤岛”前有“茫茫宇宙中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修饰词,就对孤岛进行了限制,实际上这正是“孤岛”在此语境中的含义。题2考查的是副词的作用,“只有”在这里显然是“强调作用”;“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这句话正好同文中第⑤段的◎句遥相呼应。例2:①古语说:“天下之事,必作于细。”科学研究尤需如此。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精细、严格就是要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字当先,就是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确地测量计算,精细地搞好试验;严字当头,就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技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理样,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科学研究中,面对同一现象,粗心的人不以为然;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蹒保(指事物的媚目)O这个之间,简直二个地,:个不。德国化学家维勒研究一种铝矿石,漫不经心,自然无缘与钢结识;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伏。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粗心大意,浅尝辄止,结果与新元素溟失之交臂;法国化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溟的发现者。在其他学科领域,这样的情况也并不鲜见。②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的严密性、工作的精细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成严肃、严格、严密、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习惯,应是当代科技工作者,也是立志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青少年必备的素质。典型题析:.问题:.对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按要求作出回答:①“这样”在文中指代的是;②文中与“端倪”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3)“一个地,一个天”在文中的于意思是o.文中第①段横线上应填的短语是(A、粗心与细心B、细心与粗心),理由是o.文中“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是当代科技工作者……”两句中,加点词语“现代”、“当代”都是从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