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1页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2页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3页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4页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命题出自顾颉刚《致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是顾颉刚此后所有"疑古"论作的核心预设"。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据顾先生自己说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顾于是形成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2、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3、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4、人道史观种理论的抽象,历史是人性的实现。是一种《汉书种理论的抽象,历史是人性的实现。是一种《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据行事,仍人道,,说的就是这种人道史观。5、姜嫄姜嫄,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善的元妃。下弃。弃后来教人务农,被任命为农官后稷,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诗经・大雅姜嫄,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善的元妃。下弃。弃后来教人务农,被任命为农官后稷,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诗经・大雅・生民》说她“履帝武敏歆”,生也是周人的祖先。毛诗序说:“《大雅•生民》,6、古公亶父古公亶父被周人追称为“周太公”。据《诗经・大雅・绵》,他被周人称为“仁人之君”,带领族人从豳地迁徙到岐山之阳(后世成为“周原”)定居,从此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使周族进入空前繁盛的时期,为以后周人的进一步发展乃至进据中原奠定了基础,是周人发展史上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7、三监周朝周武王灭商后为监管殷遗民而采取的措施。周武王攻克商都后,在政治上无法马上建立起足以取代商朝的统治。他仍保留帝辛之子武庚在商朝故地承袭王号、统率殷商遗民,并将商朝畿内之地一分为三,分命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带领重兵镇守,就地监管,史称“三监”。8、共和行政周厉王时,国人暴动,厉王狼狈从王宫出逃至彘邑,史称“厉王奔彘”。厉王奔彘后,国人便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史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行政后有了不间断的明确纪年,共和行政结束于共和十四年(前828年)。9、大宗与小宗大宗和小宗是源自西周宗法制的一对概念。根据宗法制,只有继始祖的一系嫡长子才有资格祭始祖,这种继始祖的一系称为大宗,大宗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其余的不能祭始祖的各系后代,均为小宗。同时在每个小宗中,又有它自身的大宗和小宗。在大宗和小宗的基础上,便产生了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度。这样,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姬姓宗族中一个严密的权力与财富的继承分配制度,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基础。10、异姓为后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在处理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相互关系上,西周一方面将其宗法、嫡长继承与分封制度推行到各异姓诸侯国中,同时又使姬姓诸国在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中占优先地位,实行了这一原则。主要是在姬姓与异姓诸侯之间,通过政治联姻来加强联系。这既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也是宗法制度的组成部分。11、井田制井田制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背景下,西周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归结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土地形式,是田地因划定疆界而由沟渠、道路整治分割整齐的井字方块;一是指经营方式,即在分割成井字的农田中分出公田和私田,庶人首先要共同为各级奴隶主贵族的公田耕耘,然后才能耕种被指定的私田。井田制下,庶人集体工作,即“千耦其耘”。12、工商食官西周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制度。西周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生活享用和战争需求,将整个生产完全垄断在奴隶主贵族的官府手中。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个诸侯国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当时的手工业生产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工商食官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业发展的自由,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于推动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3、赤狄狄是东周时期中原人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山海经》所记,其最初约活动于“北海之内”,即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赤狄为东周北狄诸部族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又分为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等诸部。春秋中叶以后,散居于今山西长治地区至河北邯郸地区的太行山两侧。齐桓公于周惠王十五年(前662年)、十七年(前660年)两度伐狄,存邢救卫,迁邢于夷仪,安置卫之余众于楚丘,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从而威信大增,为中原诸国所拥戴。14、春秋十二公指《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其中昭、定、哀三公为孔丘所见世,文、宣、成、襄四公为孔丘所闻世,隐、桓、庄、闵、僖五公为孔丘所传闻世。15、嵋之战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国势日渐强盛,企图东进中原。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无功而返,西还经嵋山时,晋国联合姜戎出兵截击秦军陷入重围,全军覆没,秦将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嵋之战后,秦国东进受挫,只好乘西方戎狄诸部不合之机,四处征伐,“遂霸西戎”。16、城濮之战齐国势力稍衰后,楚国向北发展,势力增长很快。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楚会战于卫地城濮。此战为晋文公和成王的争霸战争,以楚军大败告终。楚国北进锋芒再次受挫。战后,晋文公举行“践土之盟”,遂成中原霸主。著名成语“退避三舍”也出自这场战争。17、葵丘之会周襄王元年(前651年),齐桓公欲成霸业,约集鲁、宋、卫、关B、许、曹等国国君,于葵丘举行会盟,史称“葵丘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会盟,共同订立盟约。齐桓公从此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业遂成,史称“齐桓公始霸”。18、弭兵之会春秋中叶以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中原各国深受其苦,关B、宋两国尤甚。“弭兵”运动由宋国发起,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在鲁成公十二年年(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第二次在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主持发起)。弭兵之会主要是针对晋楚两个大国,希望结束大国的争霸战争。晋、楚等国前后两次相会于宋国,订立盟约,史称“弭兵之盟”,即弭兵之会。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战事有所减少。弭兵之会对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19、田氏代齐指齐国田氏代取公室姜姓成为齐国统治者的过程。春秋时期,奴隶制日趋衰落,新旧势力不断更替,田氏代齐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典型。春秋中期,齐国田氏势力逐渐强大,而原齐国公室姜姓,则因为统治黑暗,而不断衰弱。随着齐国奴隶和平民反对公室的斗争日益激烈,田氏适应形势需要,逐渐走上了背离公室的道路,转而夺取公室的权力,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五年之后获得周安王承认,正式完成了田氏伐齐过程。20、三家分晋指,韩、赵、魏三分晋国的过程。周定王十三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伐灭智氏,分别据有晋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成为晋国实际统治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赵、魏伐灭晋侯,三分其地,完成三家分晋的过程。21、初税亩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进步,垦殖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土地由“田里不鬻”变为“土可贾焉”,私田的发展蒸蒸日上,井田制面临瓦解和崩溃。新的封建式的剥削方式开始出现。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开始实行按亩征税,史称“初税亩”。“初税亩”从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2、《法经》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战国法家开山祖李悝实行变法。在法律制度方面,李悝“集诸国刑典”制定《法经》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制裁对私有权的侵犯,制止对新建立的政治秩序的破坏行为,对于稳定魏国的政局起了积极作用。《法经》的制定,标志着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创立,因而成为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原本,李悝也被奉为后世法家的始祖。23、徐州相王战国初期,魏国首先变法成为头等强国,魏国的强盛,使韩、赵、齐、秦等国深以为虑。公元前342年,因韩国借故不参加魏国举行的逢泽之会,魏国出兵攻韩,韩求救于齐。公元前341年,齐国军事孙膑采取退兵减灶法,诱敌追击,全歼魏军,是为“马陵之战”。随后齐、秦、赵三面攻魏,魏惠王无力兼顾,于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魏尊齐为王,齐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随后,合纵连横也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24、燕王哙燕王哙是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相子之曾经改革燕国政治,做事果断,受到燕王哙的信任。公元前318年“苦身以忧民”“勤身而忧世”的燕王哙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当国三年,把政治搞得很乱,百姓恐惧,燕太子平和燕将市商议攻杀子之,结果被子之打败,太子平、市被杀。这次燕国内乱达数月之久,"死者数万,百姓离志"。齐潘王乘机攻燕,占领燕都,以及大半燕国疆土,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29、七国之乱汉初郡国并存,分封同姓王,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矫枉过正,诸侯王的权力过大,伏下了分裂的危机。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诸侯王的政治野心日渐滋长。到了汉景帝的,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借故大削诸侯王封地,双方矛盾激化。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潺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的名义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最后,七国之乱被平息。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30、察举汉初的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一是从郎官中选任。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日益加强的专制王朝的需要,除沿用原有制度外,又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其中包括察举。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察举制正式确立。这是由下而上进行考察和推举人才为官,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汉察举的实行,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普通地主子弟,甚至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有做官的机会,扩大了西汉统治的社会基础。31、中朝外朝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削弱丞相权力,在中央机构中形成了“中朝”、“外朝”之分。由大将军、侍中、中书、尚书等官组成中朝,成为中枢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朝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集中,但是也埋下了外戚或宦官专权的危机。32、杨可告缗,向工商业主、高利贷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集中财权的措施,由杨可主持。元狩四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

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人,以没收违令商人的资产的一半给告发人。算缗等经济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因对周边大规模作战造成的经济困难,从而承重打击了商人、豪强、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向工商业主、高利贷33、刺史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抑制地方豪强,于元丰五年(前106年)将全国除靠近京师的七个郡以外的地区,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叫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置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起到监察郡国的作用。刺史监察对象是地方上的郡国长吏,权利极重,但并不直接处理地方政务。刺史的设置是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不妨碍地方正常行政的有效措施。34、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西汉后期匈奴单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在匈奴内部斗争中失败,遂降汉,请居汉地河套北的光禄塞下,成为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并在汉的帮助下,重新统治匈奴地。竟宁元年(前33年),他再次入朝,并迎娶王昭君为“宁胡闷氏”。呼韩邪单于附汉,使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汉匈战争暂时结束,匈奴内战也停止下来,这对汉匈双方都是有利的,北方出现了安宁的局面。35、“王田”制度王莽称帝后,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实行“王田”、“私属”制,规定天下田皆为王田,不得买卖,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冻结土地和奴婢的买卖,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农民奴隶化的过程,但遭到地主官僚的强烈反对,很快失败。39年)下令36、度田土地兼并在东汉一出现就存在,东汉初年,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光武帝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令37、三独坐东汉初,加强监察制度,改由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掌监察,权力仅次于尚书令;又由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犯法者。司隶校尉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见皇帝时,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会同并席而坐,号称“三独坐”,可见监察权之大。监察制度的加强,说明东汉初期对吏治的重视。38、白虎观会议自从董仲舒把阴阳五行说引进儒学后,儒学中的迷信思想进一步发展起来,到西汉后期形成“谶纬”之学。东汉光武帝刘秀正式确立用谶纬与经学相结合,彳为东汉的统治思想。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群儒于洛阳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使诸儒共证经义”,最后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这次会议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39、氾胜之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汉成帝时,氾胜之为轻车使者,在三辅提倡种麦,获得丰收。氾胜之撰书总结关中一带农民的经验,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后世称之为《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40、王充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著《论衡》八十五篇,是一部反对谶纬神学和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不朽之作。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和人死为鬼之说,否定有天神和鬼怪的存在,不迷信学术权威,打击了谶纬迷信。王充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根本问题上,树立了唯物主义的鲜明旗帜。41、部曲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新莽末农民大起义中,地方豪强曾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武装力量。宾客的部曲化,在中国历史上这是首次出现。东汉时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由地主把青壮年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叫做“部曲”或“家兵”。他们的最初任务是“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后成为豪族地主镇压农民和进行割据的武装力量。42、宦官袭爵东汉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死。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安帝庶子刘保为帝(汉顺帝),孙程等人同时封侯。阳嘉四年(135年),顺帝又特别批准宦官可以收养养子,并允许宦官的养子可以承袭封爵,是为“宦官袭爵”。宦官袭爵是东汉宦官势力膨胀的结果,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宦官专权的局面。43、董卓东汉末期人物,先后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后拥兵自重,驻兵河东。为陇西豪强、凉州军人集团的首领。曾镇压羌人与黄巾起义。趁宫廷内乱,率兵入京后,废少帝,另立献帝刘协。他不仅专擅朝政,还纵容部下为非作歹,引起朝内外不满,杀害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后遭袁绍讨伐,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最终被吕布诛杀。44、州牧出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为有效镇压黄巾军,遂赋予刺史民政和军政权利,称为州牧。刺史(州牧)遂集民政、军政、监察大权于一身,可全力镇压黄巾军,史称“州牧出镇”。但是,这一举措,却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45、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虢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夷陵之战后,蜀军已无力攻吴,吴也无力西进。辅政的诸葛亮致力于孙权结盟,共抗曹魏。三国鼎立的形势才最终稳定下来。46、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三国时曹丕以魏代汉,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实行了这一套选官制度。延康元年(220年),颍川陈群建议,由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之职(后又增设州中正),负责察访散在各地的本郡人士。中正官采择乡里舆论,综合家世才德,评人士优劣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反应出曹魏初期选择人才之权仍由中央掌管,力求压抑大族名士以“清议乡论”垄断选举的陋习。同时,也照顾了世家大族在舆论评定上强大的社会影响。故在实行之初,对人物才行尚有评及,唯才是举的精神仍有体现。魏晋之际,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中正之职多为世家大族把持,评品任务逐渐只看门第,不及才行,完全“计资定品”,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并为土族门阀制度的确立铺平了道路。47、山越山越是中国汉代对在今天江苏、安徽南部及浙江、江西、福建一带山区生活的百越族人的称呼。其中有古代越族的后裔,也有亡命山中、逃避剥削的汉民。他们多由大族控制,组成“宗部”,据山险以自保。三国时,孙吴的扩张引起山越的反抗;孙吴统治者更需要山越人补充兵源,充实编户。孙权执政后,向山越大举进攻,绝大多数山越被驱赶出山。山越中精壮的被编入军队,充实了孙吴的国力;同时山越封闭落后的状态也被打破,客观上促进江南的民族融合和平原地区的经济开发。48、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得以独揽魏国大权关键的一步。魏明帝死后,托幼于司马懿和曹爽,曹爽乘机独揽大权,司马懿选择以退为进,托病不出。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等人随魏帝曹芳出城祭扫明帝高平陵(洛阳城南)时,迅速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曹爽被罢职,旋即被杀。该政变即为“高平陵之变”。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曹魏,建立了西晋。49、贾后干政西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后贾南凤既有政治野心,又阴险毒辣。元康元年(291年),她诛杀多位大臣,掌握了朝政,是为贾后干政。贾后干政催生了其后的“八王之乱”。50、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永康元年(300年),司马伦杀干政的贾后,害辅政大臣张华。次年,废惠帝自立,引起多方声讨。至此,宗室方镇多卷入火并,卷入的主要八位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颛、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永兴三年(305年),司马越毒死惠帝,另立惠帝之弟司马炽即帝位(晋怀帝)。八王之乱至此方告终。但是,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大大消耗了司马氏集团的元气,为西晋速忘准备了坟墓。51、永嘉之乱东汉时期开始有“五胡内迁”,西晋时期,中原王朝衰弱,内迁各族不满于被控制的地位,纷纷反抗,并开始建立政权。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继位的刘聪派遣王弥、刘曜等率军攻入洛阳,俘晋怀帝。洛阳城被洗劫一空,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大夏、北凉为匈奴所建,后赵为羯族所建,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为鲜卑所建,前秦、后凉为氐族所建,后秦为羌人所建,加之其他少数民族所建政权,一共有十六个,旧史称为“五胡十六国”。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与南方汉族发生矛盾,遂有反抗,亦以五胡为甚,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59、崔浩崔浩(?—450年),字伯渊,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在明元、太武两朝几乎成为最高决策人物,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但随着北魏政权的日益封建化,守旧的鲜卑贵族越来越感到威胁。崔浩试图全面推行门阀制度,更触犯他们的利益。于是,找借口诛杀了崔浩,并诛连崔氏及诸姻亲大族。60、府兵制度中国古代兵制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兵农合一,由西魏宇文泰创建,历北周,至隋唐臻于鼎盛,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废止,历时约200年。府兵最初的含义是军府之兵。西魏府兵,则是将鲜卑拓跋族旧分八部,成八军之制。府兵制度在西魏的创建实行,不仅保障了西魏的兵源,增强了军队的实力,后来,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也对消除民族隔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1、“三玄”玄学是魏晋间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产物。魏晋之际玄学家的理论核心是“贵无”思想,他们把把《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作为论辩的主要经典,合称三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62、制图六体制图六体,是西晋大臣、制图学家裴秀撰《禹贡地域图》时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二为"准望";三为"道里";四为"高下";五为"方邪";六为"迂直"。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3、《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记汉晋间士大夫阶层遗闻逸事,尤多清谈家的言行,生动的勾画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富于史学和文学价值。64、《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著名学者刘勰所撰,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30篇,以骈文之体对西周以来的文章做系统的批评总结,体大而思精。65、陈寅恪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陈垣、吕思勉、钱穆)。陈先生的研究,极为重视种族、家族、地域、文化等几大因素,往往从习见的史料出发,由小见大,提出并解答了许多前人认识所不能及的问题。陈寅恪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教史、边疆史、文学史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五四以后关于古史的辩论很热闹,但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研究却异常寂寞。1928年清华改旧制为大学,陈先生应聘为中文、历史、哲学系三教授,1931年开始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题课。而这段历史的研究,似乎也从此在史学界逐渐兴旺起来。”1949年前,研究范围包括魏晋南北朝的史学大家,或是直接受业于陈先生的学生,或多少受到陈先生学风的影响;由此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时至今日,诸多的中青年学者,其研究课题、研究路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多有在陈先生以及上述诸位先生基础上进行的。66、王仲荤王仲荤(1913—1986),教授。浙江余姚人。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等。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魏晋南北朝史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界一致公认有两大家即“南唐北王”①。北王就是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荤先生。67、长沙走马楼吴简1996年于长沙在市中心临近五一广场地带发现的一批古简,总数高达14万余枚,涉及纪年、职官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记录了三国东吴当时基层政权的日常活动,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官府的关系。这批吴简是研究孙吴基层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了三国时期文献史料之不足,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68、《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同时《三国志》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69、袁绍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天下。为关东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为东汉末年各派军阀中势力最大的。建安四年、五年(199、200年),于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主力丧失殆尽,两年后,忧愤而死。①注:南唐为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唐长孺先生70、徽率与祖率魏晋间数学家刘徽通过圆内接六边形、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直算到圆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得出圆周率为3.14,称徽率。南朝宋、齐间祖冲之求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的精确数值在3.1415926至IJ3.1415927之间,又用355/113(密率)和22/7(约率)表示圆周率。二、问答题(3*20分)1、春秋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霸政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应注意霸政兴起的深刻历史根源、经过和影响,尤其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贵族文化复兴运动和礼义观念的形成。【历史根源】:一、周室东迁,引起共主衰微,王命不行,中原诸侯与王室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二、霸政领袖针对当时时代的弊病(平王有弑父之嫌,诸侯内乱而相互兼并,戎狄横行而内侵),提出了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制兼并等口号;三、源于周初实行的分封制的固有弊端,诸侯王自管财政,自拥武装,遂致强盛,不复听命于王室。【经过】:春秋五霸迭兴。春秋霸政始于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下,改革齐国内政外交,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终九合诸侯,最先成就霸业;宋襄公为霸业做出了一些努力,两次召集诸侯,于霸政的形成有助;春秋霸政完成于晋,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的是晋文公,他他推行改革措施使晋国富强,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赢得“尊王”之誉,又打败楚国,取得霸权;楚国素有称霸中原之心,至楚庄王时,问鼎中原,又打败晋国,终成霸业;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是越王勾践,吴越争霸,最终越王勾践在经历失败之后,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在灭吴之后,勾践循夫差北上故辙,于徐大会诸侯,一时号称霸主。【影响】:1、文化上:促进了“诸夏观念”和“礼观念”的形成,促进和扩大了诸夏共同体的民族认同和融合,为后华夏民族的技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同化边远外族,使之渐融于华夏诸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2、经济上: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在战争贡赋压迫下,土地不断向权贵势族集中,原来的公田或井田被破坏,农工商业得到很大程度而定发展,开启战国时期农战一体的军事集团化的国家形成;3、政治上:霸政成为变相的封建中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天子的地位,使得封建可以苟延残踹。加强了各国的联系,减少了相互兼并。开创了战国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