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含答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1、右图是以“封”字为图案的百家姓图片。“封”字在金文中写作或,从字形上来看,意思是植树为帜、划定疆界。可是,图画内容则是以中华百家姓的姓氏出现的。这说明封姓源于(A)A.地名B.植树的过程C.战争D.祭祀2、“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C)A.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臣药)B.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僚佐)C.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使药)D.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指僚佐)相关知识:使者:奉使命办事的人。各味药用途见题中解释。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A.焙姻美满B.合家团圆C.健康长寿D.子嗣兴旺相关知识:九九重阳节,老人节4、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B)A.本纪B.世家C.列传D.书相关知识:《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5、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D)A.天干地支纪年法B.帝王年号纪年法C.王公年次纪年法D.年号和干支兼用6、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B)A(朔B(望C(既望D(晦注: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7、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中未涉及帝王年号的是(C)A.建安文学B.开元通宝C.康乾盛世D.绍兴和议8、45、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享”。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即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是(B)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相关知识: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古人幼时命名,一般由父亲或尊长取定。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古人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也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号是由自己取定,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9、《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A)A.乡试B.会试C.院试D.殿试10、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D)A.隋朝、北宋、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相关知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第一名叫案首。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6)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杏榜)【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金榜)11、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请问“关”和“山”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D)A(山海关和泰山B(雁门关和太行山C(玉门关和贺兰山D(函谷关和嵋■山相关知识: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崂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唐代亦指洛阳。(山东也有称太行山以东的)12、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A)A(《聊斋志异》B(《王文公文集》C(《欧阳文忠公文集》D(《范文正公文集》相关知识:古人作品命名(1)、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世称柳(2)、以“书室”命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3)、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王安石,谥号“文”,又称“王文公”)(4)、以“名号”命名《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5)、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6)、以“官职”命名《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7)、以“年号”命名《嘉祐集》作者苏洵,该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庙号谥号年号尊号:(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炸(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日“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见第7题解释。13、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A)A.SBPJB.膑刑C.宫刑D.鼻【J刑相关知识:墨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瓢刑(在脸上刺字),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鼻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非」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刖断足的刑罚。也称非」刑。重于鼻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屐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宫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膑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14、“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C)A(空手B(顿首C(稽首D(肃拜相关知识: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颗,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赖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15、五岳中“东岳”指的是(B)A(华山B(泰山C(嵩山D(衡山相关知识: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16、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A)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B.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D.《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相关知识: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宛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五音相当于五音”最早见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于《孟子?离娄上》。“五声”一t^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五音”最早见“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liuyao《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解析:天子死:崩,也叫“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死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殛、夭殛、早逝(英年早逝)、天逝、夭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殛、早夭。(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土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殛”。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殛”;12,15岁死者为“中殛”;16,19岁死者为“上殛”。但男子已订蜡,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殛”。青壮年死者谓之“天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三)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四)根据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谓之“圆寂”、“示寂”;喇嘛死谓之“涅槃”;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等等。(五)民间对死的敬称(礼貌用语)。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殒”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与世长辞)、“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18、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髯(tiao)”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更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1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跟(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腰板伸直,上身耸起。20、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相关知识:避讳种类【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先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另有避名称字、改变称呼.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忌讳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用邻走舍;古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大夫曰卒、土曰不禄、庶人曰死”。21、日本古都奈良仿照唐都长安城修建而成,不仅其皇宫、寺庙类似于长安城内的建筑,而且其城内也有一条朱雀大街。那么奈良城的朱雀大街处于奈良城的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相关知识: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22、《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A)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23、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红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妞,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D)A玉玺代表信物B玉玺为天子专有C皇位的世袭罔替D天子的权利至上24日战争发生在民国(26)年,结束于民国(34)年BA2735B2634相关知识:民国年份二公元年份---191125”孟春”就是农历(正)月,孟姜女在家排行第(A)A老大B老二相关知识:“伯”、“仲”、“叔”、“季”、“孟”,它伸号的本羲不同,但都可以用来表示兄弟姊妹行辈房幼排行的序次。(1)“伯”,本羲是房子。引中悬排行第一,指兄弟中最年辰的,“伯”也可以用於女子的排行,指姊妹中最年H的。“伯姊”就是大姐。(2)“仲”,本羲是“中”。引中悬排行第二,就是“老二”。“伯”和“仲”余圣常逋用,表示兄弟的排行,(3)“叔”,“叔表示比父貌年少的父辈,即“叔父”,引中悬在兄弟排行中表示第三。(4)“季”,本羲是“少子”,即最小的兄子引中悬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彳爰的、最小的。(5)“孟”,本羲是“列悬首位”的意思“孟,辰也。”引中悬兄弟姊妹中排行居房的。孔子是老二,字仲尼,“孟女”就是房女。“伯”、“仲”、“叔”、“季”,可以逋用,表示兄弟行辈中辰幼排行的次序,引中悬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伯也称孟。二者的区别,一般认为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若是只有兄弟三个,那就只有伯、仲、季,没有叔,若是兄弟超过四个,那么伯、仲、季仍是老大、老二和最小,其余的就都是叔。同一个父亲,伯、仲、季分别只能有一个,而叔可以有多个。“孟”、“仲”、“季”,遢可以用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月份。“孟”,由本义“列悬首位”可以引中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中各季的头一(0月,即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孟春”是指春季的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孟夏”是指夏季的1g—他月,即农历四月。“孟秋”是指秋季的1g一他月,即农历七月。“孟冬”是指冬季的1g一月,即农历十月。“仲”,由本羲“中”引中悬春、夏、秋、冬四季各季三(0月中居中的那他月,即农历二月(仲春)、五月(仲夏)、八月(仲秋)、十一月(仲冬)。“季”,由“排行最彳爰”引中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的最彳爰一他月,即H唇三月(季春)、六月(季夏)、九月(季秋)、十二月(季冬)。上古^“四季”,是一年四季中各季最彳爰一他月的泛耦。“季”作眷夏秋冬四季的“季”用,是汉代才出琨的。唐宋以彳爰普遍使用。一季有三个月,如春季,分别以孟春、仲春、季春为称,也是这种用法。只有三个月,所以没有叔春。“孟春,仲春,季春”都指的农历而言。26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家必须具备四种品德,即不畏强暴(史德),分清邪正是非(史识),鉴别史料真伪(史学),不为浮词妄饰(史才)。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这主要体现出他的(B)A史德B.史识C.史学D.史才.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晡晡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今天的(C),(元旦,(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材料中的“元旦”指的是(B),公历元月一日,阴历正月一日,阴历正月十五,阴历三月一日相关知识:我国古代历法指农历、阴历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朔,(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更历(农历、阴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以中华民国纪元,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但公历并没有完全推行。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是中国各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与这一节日的最终确定直接相关的古代历法是(A)A.太初历B.十二气历C.大衍历D.授时历.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学(bo)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著名的哈雷彗星命名源于(A)A.人名Bo地名C.星球名D.河流名31.孔子曾用“而立”不惑”31.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近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栽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是(C)A2030B30、40C40、50D50、6032、“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女子和男子的岁数是(D)A(13、18B(15、20C(15、18D(13、20相关知识: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髯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探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半百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鱼台背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髯,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兴起于古代的农村庙会习俗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著名的山东泰山庙会、北京白云观庙会等经久不衰。庙会习俗体现了古代(B)A草市与儒家信仰的统一B草市与宗教习俗的结合C市坊制度向农村的扩展D农村市镇兴旺发达.”.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C)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中医将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为木火土金水五行C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D司马懿仰观天文见将星失位,遂断定孔明不久将死相关知识: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古人把一夜分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称五更或五鼓,每更等于现今的两个小时。《祝福》结尾段写到: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五更相当于现在的(B)A1点到3点B3点到5点C5点到7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防网络诈骗和网络贷款教育材料智能1711
- 2025-2030年中国CPP行业需求量预测分析及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计划
- 会计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计划
- 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计划
- 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护理
- 小店销售管理系统概述
- 企业文化建设的月度活动计划
- 新员工融入的总结与计划
- 反冲运动教学设计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DCIM技术方案
- 企业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策略
- 2024届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课件
- 小水滴的诉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第五课滴答滴答下雨了课件
- 新教师岗前培训讲座中小学教学常规PPT
-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现浇梁钢管柱+贝雷片支架验收表
- 制作自然发酵酸奶的方法
- 《肖申克的救赎》中英双语剧本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