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市某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1页
2021北京市某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2页
2021北京市某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3页
2021北京市某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4页
2021北京市某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

2021.4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讲评版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讲评版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又称“可燃冰”。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它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100~200倍,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1m³的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164m³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就是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据估计,其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分布区,资源能量约相当于800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取材于方银霞、刘飞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天然气水合物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洁无污染 B.呈饱和状态C.燃烧值高

D.储量巨大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判断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燃烧值高”处可知选项A与选项C均正确;由材料一第四段“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处可知选项D正确;由材料一第三段第四行“1m3

的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知“饱和状态”只是单位天然气水合物的假设条件,而非题干中“天然气水合物的优点”,选项与题干不符,故选择B选项。【答案】B3材料二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另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还会面临巨大风险,如环境风险、装备安全风险和生产管控风险等。不过,与风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海底地壳活动以及人类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导致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露。因此,开采过程中针对规避风险的各项研究将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工业等领域,会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亦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面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2017年3月28日。试采中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地降压,这一方法的理论和技术都是国际创新,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第二轮在2020年3月26日。试采中攻克了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m³、日均产气量2.87万m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相对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与“三相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试采向水平井钻采的技术升级换代,我国因此又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取材于袁于飞、张辉等人的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水平井钻采技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B.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C.第一次在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D.是我国反复试验才得出的自创成果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水平井钻采技艺”的理解,不正确4【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由材料二第三段“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相较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提出了......理论,并反复实验推演”可知,选项A、选项B以及选项D均正确。而根据材料第三段内容可知,获得连续稳定采气的技艺是“地层流体抽取法”,非题干中的“水平井钻采技艺”,因此选项C错误,故选择C选项。【答案】C5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是最早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其创立的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似海底反射层理论被广泛应用。日本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区域的钻探勘察研究,并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采掘技术的国家。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1999年才开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与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³。日本对其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估算结果表明,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³的天然气须花费2.8~10.8元。我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³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m³,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取材于冯猜猜、张文孝等人的文章)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所遇困难的一项是(3分)A.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 B.储藏在非常深的海底C.所处地层的渗透性差 D.需经历五个发展阶段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局部信息的搜索查找能力。由材料三第三段“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处可知,选项A、选项B、选项C均正确;由材料第三段可知,我国提出“五步走”发展路径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原因,与题干中“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遇到的困难”不符,故选项D错误,选择D选项。【答案】D7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各国都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B.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避免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漏C.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日本,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不如日本D.我国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即将进行商业开采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是最早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其创立的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似海底反射层理论被广泛应用。日本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区域的钻探勘察研究,并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采掘技术的国家。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1999年才开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与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³。日本对其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估算结果表明,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³的天然气须花费2.8~10.8元。我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³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m³,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取材于冯猜猜、张文孝等人的文章)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材8【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推断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开采过程中针对规避风险的各项研究会带来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因此各国都引起重视。与选项A中的“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原因不一致,故选项A错误;且据材料一第四段“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A项表述与之不符。由材料三第三段“与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处可知,开采成本大的原因是开发难度大,而非选项C中的“开采技术不如日本”,故选项C错误。由材料三第三段表示“我国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式跨越。”,而选项D中“即将进行商业开采”的内容,原文并未提到,故选项D错误。所以选择B选项。【答案】B95.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根据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是最早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其创立的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似海底反射层理论被广泛应用。日本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区域的钻探勘察研究,并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采掘技术的国家。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1999年才开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与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³。日本对其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估算结果表明,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³的天然气须花费2.8~10.8元。我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³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m³,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取材于冯猜猜、张文孝等人的文章)5.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105.(6分)

答案示例:

高经济成本可换来很高的科学价值:开采可促进地质学、环境科学、能源工业及勘查开采等领域的科技发展。现在的高耗费可以获得未来的利益:天然气作为传统能源不可逆转地减少,而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开采分“五步走”,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等到了商业开采阶段自然会有很高的经济利益。【评分参考】“科学价值”“未来能源”“商业化之后的利益”3个要点,每点2分。5.(6分)1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天下需要忧虑的事,不是担忧人才不够多,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担忧人才不作为,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让他们有作为。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则国家可以安定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而受外辱,然而位高权重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蒙蔽人的原因。其中最蒙蔽人的,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国家治乱的命运没有帮助;又有人认为自己的爵位俸禄可以吸引天下的优秀人才,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我可以在他们面前骄傲,而他们没有不想依附我的;又有人不探求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个蒙蔽人的原因中还可以讨论失误原因的,只有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不过不知道为何没有人才罢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2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表现靠什么显得与一般人不同呢?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位高权重者如果不深入地考察、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拥有如皋、夔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让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在他们之下的呢?世上受到蒙蔽的人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有才华却不能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东西,它们的区别很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这样之后良驹和劣马才分辨出来。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他们。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能做的工作罢了。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13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使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样做的话,那么愚昧浅陋的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14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通过教育来造就人才,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为什么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依靠他们恢复先王的法度,那么连天下的小事都没有不像先王那个时代的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15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未知其故也特:只不过B.惟其遇事而事治

治:处理得好C.求其所异者蔑矣

蔑:微小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别:告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6【答案】D【解析】“别”在此句中应为区分、有区别的意思,所以D错误。【答案】D17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患材之不众

人之有异能于其身B.不患士之不欲为

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C.而其将无不趋我

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论》)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二、18【答案】A【解析】A两个都是取独用法;B第一个是动词,翻译为做事情;第二个是介词,翻译为“以……为…………”,翻译为“认为……是……”或者“把……当作……”;C两个都是代词,但意思不同。第一个是“他们”,第二个是“其中的”;D都是介词,第一个表目的,“用尽方法来求得贤才并任用”;第二个是用,古代的人在人材这方面有用教育来成就的”。【答案】A19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论》)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二、本大题共20【答案】A【解析】“荣辱忧戚在我”应该是“他们的光荣、耻辱、忧伤都在于我”。【答案】A21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论》)9.(4分)参考答案: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评分参考】4个分句,每句1分。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210.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5分)【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论》)10.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23

材料一:张弓时弓体不偏扭,靠的是木材好。判断木材的标准是看它的纹理,纹理应该不经校正就是直的,这是造弓的人应该知道的。

材料二:战国时六国合纵,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

材料三: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做成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能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决定胜负的宝贵东西。但是如果拿它来做鞭打的刑具,就和一根枯朽的棍棒没有两样了。材料一:张弓时弓体不偏扭,靠的是木材好。判断木材的标准是2410.(5分)

参考答案:

应选择材料三。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适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功用,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评分参考】5分。能指出本段的观点2分,能解释材料三的大意并指出与本段观点一致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先去回文定位,看到【甲】的位置在第三段,然后根据对后一句的翻译,可知在说的主要内容是得到人才需要“用之得方”,也就是强调用人的方法,然后在所给的三个句子中找到大意为使用人才方法的句子即可。10.(5分)25(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5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注释:①仆:御车。②庶:人口众多。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5分)2611.(5分)参考答案: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认识:略【评分参考】思想2分,认识3分。11.(5分)27答案示例:

反映孔子认为人口众多后,要变好就要使他们富有,要变更好,要再教育他们,是一种对“富”和“教”的认识,人民满足温饱后使他们更好,就要教育他们,比如现在我们的“脱贫攻坚”战略和九年义务制教育。脱贫使人民富足,而义务教育又让学生平等受教育,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教”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都促使人民生活的更好,国家更加进步,所以我认为这一思想是正确并且被现代社会所成功印证的思想。答案示例:28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望夫石【明】许炯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答案】BB选项因果关系颠倒,诗中意为思妇因思念征夫而心绪纷乱,进而觉得原本令人喜爱的鹊鸣声,此时听起来却一反常态,分外聒噪。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2913.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望夫石【明】许炯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13.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30【答案】D【解析】A选项“贱妾”所梦见的内容是“梦君归”。B选项所梦见的内容是“美人边思深”和C选项所梦见的内容是“无定河边骨”与题干中“妾梦”望夫石所表达少妇们思念征夫的相思情感一致。D选项“帝乡”“梦渔樵”两个关键词写出了诗人明日就要抵达都城中,他仍在做。【答案】D3114.“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6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望夫石

【明】许炯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14.“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32

14.(6分)

答案示例1:

我更愿意接受王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可以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可以尽情倾诉,饱尝悲苦的思妇可以得到慰藉。如此结局可使故事的情节产生跌宕的效果,而这种有点喜剧色彩的结局也让人看到希望,感到美好,得到安慰。

答案示例2:

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不能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无处倾诉,这漫长的等待及复杂的心绪永远无人知晓。如此处理则思妇的形象更为凄苦,尽管其悲剧性令人难受,但这种悲剧在真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应该接受。

答案示例3:

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休”有喜悦的意思,“石不能言心亦休”可以理解为尽管满腔的思念无法倾诉、无人知晓,但只要征夫能归来就不负这长久的守望,思妇就心满意足了。如此处理突出了思妇不计个人委屈而惟愿心上人平安归来的善良与深情,感人至深。

【评分参考】6分。思妇想说的内容、思妇的心理或形象、效果三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思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14.(6分)33【解析】结合题干要求,明确本诗为开放分析题。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诗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考生可接受“石不能言”,或者接受“石应语”。接受“石不能言”:许诗: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女子苦苦等待远在万里之外、分别多时的丈夫,女子的无尽思念无处寄托,体现出女子此时内心的忧怨之情。相比王诗,许诗更能凸显女子渴望见到丈夫,希望他早日归来的心情。许诗更多体现女子与征边归来的丈夫阴阳相隔,最终女子化为石头,不能和期盼已久、戍边归来的丈夫诉说只言片语,凸显着浓郁的悲剧气氛,是一个“撕碎的悲剧”结局。接受“石应语”:王诗:运用拟人手法,主要写一个女子站在江边,望着悠悠江水,思念自己的丈夫,天天盼望着丈夫回来。最后变成了一尊望夫石,仍旧日夜守候,来往路过的行人都听到石头的低声细语。王诗更能凸显女子等待丈夫归来的坚定执着的相思之情,诗中女子最终化为石头。但却可以和征夫通过言语来进行交流,充满着柔情,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解析】结合题干要求,明确本诗为开放分析题。主要从诗歌内容和34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1)古人常借助写色彩的词语突显景物特征,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滕王阁“

,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2)古诗词中常写到“泪”,陆游“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写的是儿女情长的泪,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

”则写出了英雄壮志难酬之泪。(3)随着我国“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陶渊明笔下那种“

”的温馨和谐、各得其乐的场景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4)高考临近,同学们都在专心复习备考,你的好朋友却总是显得心浮气躁,你可用《劝学》中“

”来告诫他。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3515.(8分)(1)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2)长使英雄泪满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多字、少字以及错字、别字的情况,则该空不得分。15.(8分)36(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6分)16.《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充分体现了贾府内外的种种矛盾。请从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这三个事件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该事件能体现哪两种矛盾。(6分)“元妃省亲”礼教与人伦的矛盾:贾元春——贾母、王夫人等权势与亲情的矛盾:贾元春——贾政贾府经济矛盾:辉煌的大观园——贾府日渐窘迫的经济状况爱情之间的矛盾:林黛玉——薛宝钗“抄检大观园”:母子之间的矛盾:王夫人——贾宝玉上层之间的矛盾:王夫人、王熙凤——邢夫人主仆之间的矛盾:王夫人——晴雯

王夫人——司棋

贾探春——王善保家的仆人之间的矛盾:王善保家的——晴雯贾府深层的矛盾: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贾探春……(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6分)“元妃省亲”37【参考答案】宝玉挨打: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贾雨村来访,“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再加上找琪官蒋玉菡和贾环对宝玉的诬告,“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这件事可以体现出父子矛盾、母子矛盾、嫡庶矛盾等。父子矛盾:一是贾宝玉“爱红”的问题;(抓周——脂粉钗环“将来酒色之徒耳”、袭人的取名)。二是贾宝玉“不喜读书”的问题(求取功名)。母子矛盾:一是贾母偏爱袒护宝玉,隔代亲;宝玉长得很像他爷爷。第29回“就只这玉儿很像他爷爷”。贾政动辄呵斥责骂宝玉为畜生、孽畜的态度截然相反。二是在读书的问题上,贾母随着宝玉的性子,而不是像贾政经常逼着他读书,做文章。第25回,“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第29回,“生生的把个孩子逼出病来了”。贾政打宝玉既是对宝玉种种过失的惩罚,也是对平日贾母王夫人等娇惯纵容的不满。贾母对贾政的责骂、反击句句沉重,令贾政在众人面前无地自容,甚至下不来台。【参考答案】宝玉挨打:38嫡庶矛盾:在中国古代婚姻一夫多妻的制度之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家庭当中的嫡庶矛盾。无论是贵族仕宦之家,还是地方豪门富户。赵姨娘母子三人始终在嫡庶矛盾之中纠结抗争,贾环暗暗算计宝玉,贾探春在意自己的庶出与主子小姐的身份。元妃省亲:元春只停留几个时辰和贾府众人早早迎接形成对比。元春得允归家省亲是件大喜事,与进入贾府后“哭哭啼啼”形成对比。抄检大观园:王熙凤跟随抄家官员与安抚贾府众人形成对比。贾府表层现象与背后的暗波汹涌形成对比。【评分参考】6分。两种矛盾,每种3分。【解析】首先要精准审题读懂题干两个要求。①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事件“三选一”。②注意题干要求“说明该事件能体现哪两种矛盾”。本题为开放性任选题。嫡庶矛盾:在中国古代婚姻一夫多妻的制度之下,不可避免地39优秀答案示例:

选择宝玉挨打。听信谗言,宝玉因荒废学业,淫辱母婢,游荡优伶三个原因挨父亲的打(表现)。挨打之时,贾母与王夫人竭力拉住棍棒。其中荒废学业中体现的矛盾即宝玉不屑仕途经济,追求物我相通之美的传统科举制度下的价值观与前卫的追求美好事物反叛精神,不做禄蠹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实质);其中父亲气极,打儿子而祖母与母亲极力劝阻(表现)也体现了传统教育观中严父所代表的望子成龙的期望与母亲希望儿子安康快乐的不同教育观念的矛盾(实质)。优秀答案示例:40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湘江口

那是一个雨天,我已经走到了一条河的上游。到处都是水流的声音,但看不见河流。

哪里是河的源头呢,我茫然四顾。

出发前,我就被那个名字迷住了,湘江口。我知道那是一条河的源头。

为了寻找这条河的源头,我从北方的那片大泽一路寻来。这是通往瑶山的路,路越走越窄。在无边无沿的蛮荒之中满眼都是混乱的群山,然而我已经走不出这大山了。我不知道,这湘南边地的瑶山,是否存在着某种蛊惑人的魅力,但现在我确信自己迷路了。哪怕找到一条很小的溪流,我也有一个方向。我听见了水响,我朝着那声音奔去,那清脆的响声又从我的身后传来,而那是我刚刚离开的地方。我疲惫而无奈地转回了原地。远近,依然是深怀诡谲的大山。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41

我坐了下来。很快,我的黑夜降临了。

忽然,青色的崖壁亮了一下。我下意识地抬头望去,那是光。后来回想,我十分感激那个夜晚竟然黑得那么深,不然我是不会注意到那遥远的一星灯火的。我终于看见了我渴望已久也寻觅已久的东西,我很激动,但又很害怕。在空无一物的夜空忽然出现的灯火,远远的,你会以为那是几千年前的一点火光。然而那已是我生命唯一的指引。我浑身发抖地朝那看上去比另一个世界还要遥远的一点火光走去。慢慢地,我平静下来。在宁静的矮林里头冒出一座吊脚楼的轮廓,老屋四周的树木都像与天地万物连在一起了。渐渐地,这树影和吊脚楼的暗影后边又冒出了更多的灯火,揭示了一个隐秘人间的存在。

就这样,我走进了一个瑶人的山寨,我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又看见了树木、溪流、人,又嗅到了热烘烘地扑过来的牲口粪味。我坐了下来。很快,我的黑夜降临了。42

那一刻我感觉就像世界又回来了。

不用我敲门,狗已经报信了。瑶山人听见狗吠就知道有远客上门。一位瑶族大娘用手护着一点儿摇曳的灯光走出来。她替我撵走了狗,然后把半掩的门打得更开了。她没问我从哪里来,她也根本不问我是干什么的,就向一个陌生人,完全敞开了瑶家的大门。也许,她已经不止一次地接待过我这种没头没脑闯进大山里的不速之客。

外面还在下雨。大娘生起火,烘着我那被雨淋湿了的衣服。我闻到了那火焰的香味,像是香杉树枝的香味。大娘的儿子,一个头裹罗帕的红脸汉子过来陪我喝酒,我看见一只壁虎爬到他身上,他也不赶。瑶家人爱惜而敬畏一切生命。那一刻我感觉就像世界又回来了。43

很烈的包谷烧酒,很辣的辣椒,吃着喝着我浑身就像燃起了火苗子。好长时间都没有这种热烈的生命感觉了。我想要寻找一条河的源头,我觉得这可以让我的生命平添某种神圣感,但没想到自己找到的却是这样一间有点贫寒的吊脚楼。大娘掏出针线来纳鞋底,把一根绳线从鞋底的另一面长长地伸出来,又一针扎下去,不紧不慢的,悠闲里透着满足。

寂静地躺在角落里的是一只石缸,整块石头掏空了,不知是怎么掏空的。水缸里的清水,被大娘一勺一勺舀出来,灌进铜壶里,架到柴火上。当我除下鞋袜准备用热水来烫脚时,大娘看见了我满脚的血泡,她心疼得不得了,把那只正纳着的鞋底紧紧地按在了心头。很烈的包谷烧酒,很辣的辣椒,吃着喝着我浑身就像燃起了火44

人生如梦。当我在这远离城市的吊脚楼里沉沉躺下时,我仿佛掉进了人类的最后一个恬静的梦乡。很久都没有这样放下过自己的身体,我愿永不苏醒。但我还是醒了。夜里,一双手摸摸索索地探到了我的脚底,伸过来的还有那针尖大小的一点儿清凉,在我热辣辣的脚板上悄无声息地移动。一张若隐若现的脸,慈祥地,浮现在寂静的月光中。我没醒。我假装没醒。说真的我也怕自己醒过来,怕突然发现又是个梦。直到大娘挑破了我脚底的全部血泡,悄然离去后,我突然感到了我内心的冷酷。那年我三十出头,刚刚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大变故,于是把寻找一条河的源头当成了方向,我希望在艰难的跋涉寻找中体会价值,在别样的自然风景里得到抚慰;说穿了却是为了掩饰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人生如梦。当我在这远离城市的吊脚楼里沉沉躺下时,我仿佛掉45

清早,起来,看见大娘面对上天,口中喃喃着,不知在祈求什么。或许,这个世界是需要有一点信仰的,一个心里有信仰的人,对这个世界会多一些敬畏,肯定也要比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活得踏实。而我,这么多年来,都找不到这样一个可以寄存自己灵魂的角落,只好选择了一条河流的源头作为寄托,我寻找,与漂泊。

又要上路了,天已放晴。空气中散发着湿树叶子的味道。大娘一直把我送到了进出瑶村的那个唯一的山坳。我愣愣地站在一片被风吹得摇曳不止的竹林旁,仰起头来看着山顶的蓝色。我问大娘,这里离湘江口还有多远?大娘指给我一条从竹林里流出来的溪涧。大娘没说那是湘江口。大娘说,伢崽,你顺着这条溪走,就能走回家了。我的大娘,她竟然真把我看作一个迷路的孩子,一个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孩子。清早,起来,看见大娘面对上天,口中喃喃着,不知在祈求什46

我便顺着这条溪走。走了一程,扭过头去看大娘。大娘正在挖竹笋,风吹起她鬓角的银发,扑打着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她活着,辛苦而又安然地活着,只为显示一种顽强、美好的生命。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种潜在的心心相印之感。我不必再去苦苦地寻觅一条河的源头了,我愿意把这样一位母亲作为我的湘江口。

(取材于陈启文同名散文)我便顺着这条溪走。走了一程,扭过头去看大娘。大娘正在挖47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中,“已经”一词暗示了作者此前的跋涉,“到处都是水流的声音,但看不见河流”与后文在大山中的迷路呼应。B.作者在迷路时说“我的黑夜降临了”,一语双关,既是说当时天色已黑,也是说自己的内心陷入了绝望。C.文章描写了大娘家烧柴取暖,以及爬到人身上的壁虎、整石掏空的水缸,意在说明大娘家生活的贫苦落后。D.文章对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受的大量描写,既体现了作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又使得文章细腻丰富、生动传神。【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于文段内容的理解。描写爬到人身上的壁虎是为了说明瑶家人爱惜而敬畏一切生命,而不是意在说明大娘家生活的贫苦落后。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4818.文中的画线句子都有“醒”字,下列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愿永不苏醒”,作者终于可以放松身心俱疲的自己,想享受这恬静的梦乡。B.“但我还是醒了”,尽管来挑血泡的大娘很小心,还是使睡得很沉的作者醒了。C.“我没醒。我假装没醒”,表达前后矛盾,是因为作者在半梦半醒时思绪不清。D.“我也怕自己醒过来”,作者感动于大娘对自己的关爱,很留恋这久违的美好。【答案】C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选项C中的“我没醒,我假装没醒”指的是作者不想醒过来,而不是作者思绪不清。18.文中的画线句子都有“醒”字,下列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不正4919.“湘江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文章是如何围绕“湘江口”展开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明。(6分)19.(6分)

答案示例:

“湘江口”指湘江的源头,曾是作者人生价值的寄托处;也指作者偶然遇到的体现顽强、美好生命的瑶族母亲。

文章从寻找湘江的源头切入;接着写因迷路而夜宿吊脚楼,在感受到瑶族母亲的关爱后开始反思自己寻找湘江源头的价值;最后写离别时的感悟,愿意将瑶族母亲当作“湘江口”,当作自己人生的方向。

【评分参考】含义2分,“如何围绕”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综合概括能力,需结合文章内容,答出表层、深层、情感三个部分,并且说明文章是如何围绕“湘江口”展开的。湘江口是一个作为河流源头的名叫湘江口的地方,象征着作者的精神寄托,作者在瑶寨感受到的顽强美好的生命,对生活的踏实,对生命的爱惜与敬畏就是他最后寻找到的寄托。19.“湘江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文章是如何围绕“湘江口”展5020.一位学者认为,人类“与其看风景,不如看灵魂”。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本文或其他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解析】这道题是一道概括题。题目问“是否同意”,首先要明确态度是否同意。同意的原因作者原本在寻找湘江口,但是后来却因为迷路,寻着火光来到瑶寨,感受到了瑶家人的灵魂,从第9段可以概括出瑶家人的热情好客,第10段概括出瑶家人对生命的爱惜和敬畏,第11段可以看出瑶家人行动中透出的悠闲与满足。作者原本想要把湘江口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但是现在她愿意把像大娘这样的顽强、美好的生命作为自己的寄托。20.一位学者认为,人类“与其看风景,不如看灵魂”。你同意这51同意。看风景只是在追求物质上,外在的寄托,而感悟人的灵魂可以帮助你寻找灵魂的寄托。//文中的我正是找不到灵魂的寄托以及生命的意义便去寻找湘江口,而途中见到了朴实、善良的大娘,感受到大娘灵魂上的对人的友善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从而找到与大娘相遇的经历作为了自己灵魂的寄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湘江口而归。//看灵魂不仅使灵魂有寄托,也使人踏实、有生命的意义,更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去实现人生价值。同意。看风景只是在追求物质上,外在的寄托,而感悟人的灵52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欣赏自然风景与品读灵魂同样重要,其二者对人都有积极的影响。我们看灵魂,是说透过一个人的行为去看他的精神品质,并向他学习。如读史铁生的灵魂,我能读到他对人生苦难的读到见解及顽强坚毅的精神,有助于我们塑造自己。欣赏风景也有同样作用,如欣赏那原是一树枯枝的梅,在一场大雪后凌寒盛开的美丽景色,我可以品到梅的顽强不屈的精神,与品史铁生的灵魂有相似的效果。故看风景与看灵魂同等重要。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欣赏自然风景与品读灵魂同样重要,其二者53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①《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又一个优质文化节目。②服饰是生活的必须品,也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③《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旨在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唤醒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④不仅节目借助了歌、舞、剧等习见的文艺样式,还通过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形式阐释服饰文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⑤《衣尚中国》的成功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既要

,又要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③两句中的“节目”都不可以删掉。B.②句中加点词语“必须”应为“必需”。C.③中画线的两个短语的顺序不能互换。D.④句中“不仅”一词所处位置不正确。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4【答案】A【解析】A选项中,①句若去掉“节目”,《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有一个优质文化,即《衣尚中国》是文化,前后搭配不放,不能删去;③句若去掉“节目”,《衣尚中国》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不影响句意和结构的完整,可以删去,因此A选项错误,选择A选项。【答案】A55(2)在⑤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使语意连贯、完整。(2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①《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又一个优质文化节目。②服饰是生活的必须品,也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③《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旨在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唤醒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④不仅节目借助了歌、舞、剧等习见的文艺样式,还通过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形式阐释服饰文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⑤《衣尚中国》的成功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既要

,又要

。(2)(2分)

答案示例:聚焦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方式【评分参考】2分,每点1分。(2)在⑤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使语意连贯、完56【解析】“既要...又要...”为并列关系关联词,结合所在语境来看,即需要根据《衣尚中国》这一事例,给出两个优秀节目成功的条件。从文本内容来看,③句重点强调节目所蕴含的精神内核,④句强调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因此在⑤句续写时,以上两点均要有所涉及。【解析】57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1)请从《边城》《呐喊》《红岩》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今天阅读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第一道微写作考查名著《边城》、《呐喊》、《红岩》,是2020年试题改革前考查名著的范围,体现考题内容过渡的特点。所以同学们除了要掌握《论语》和《红楼梦》两本名著,还要关注其他高中阶段需要阅读的其他名著作品,2020年前要考察的七本名著作品分别是《论语》、《红楼梦》、《边城》、《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题干与以往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不同,要求写出作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学生需要熟悉名著作品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名著作品的主题和时代内涵、同时关注当今环境下的主流价值观。写作时首先明确所选名著作品,整体给出观点,写出作品的时代意义和具体现实意义。这一部分可以从人物精神品质或作品正能量的主题来进行说明。例如《红岩》中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青年人明白了要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边城》描绘人性善良美好的主题,唤醒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真心待人,加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而不是沉溺在网络世界的漩涡里。中间论述过程可以根据小说三要素来分析。通过直接描写和情节来突出人物品质,或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来突出主题。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表明作品的现实意义。22.微写作(10分)第一道微写作考查名著《边城》、58《边城》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传递了人性之美与道德之善,为人们构筑了一个明丽清澈的精神世界。在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人性缺失,利益雄踞,人性的纯洁与光明在渐渐被玷污。《边城》一座湘西小城,是边缘化的,与工业文明格格不入,它就建筑在人心的一侧,使人不能忘怀。翠翠与爷爷相依相守的踏实,是对人伦的敬畏与呼唤;傩送与天保的彻夜歌声,是对纯粹而飘逸绮丽的爱情的歌颂。人人关怀、相互取暖,守望互助,留在渡船上的馈赠是对友爱邻里、和谐社会的期盼。愿《边城》常在我心。《边城》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传递了人性之美与道德之善,为人59(2)北京市西城区有很多名人故居或其它的历史遗迹。请写一段文字,介绍其中的一处。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第二道微写作考查学生对当地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的了解,题目要求以介绍的形式来呈现写作内容,因此同学们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首先要明确习作选取的名人故居或历史遗迹,直接表明写作目的。例如李大钊故居、谭嗣同故居、龚自珍故居、北京鲁迅故居等。中间需要表明介绍的原因,可以从地理位置、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几个角度进行文字说明,名人故居需要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主要事件,历史遗迹需要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时代意义,注意语言表达流畅。最后总结写作目的。(2)北京市西城区有很多名人故居或其它的历史遗迹。请写一段文60宋庆龄故居坐落在西城中心的一条绿树成荫的胡同中。走进故居,第一眼大概会惊讶于其宽敞而明亮,楼前的花园布局优美、风景怡人。进入主楼,右手边是接待游客与外国友人的餐厅,中间是被四方环绕的几棵老树与文物,左侧便是她生前的住所。房屋内部的书房书香环绕,甚至让这一整栋楼都沉浸其历史的香气之中一般。漫步于其中,虽然外部花园摆设美丽而大方,内部的家具却十分简朴而干净、整洁,无声诉说着宋庆龄美丽优雅的生命故事。宋庆龄故居坐落在西城中心的一条绿树成荫的胡同中。走进故61(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话令人动容。请你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三、第三道微写作属于抒情类微写作,以爱国、奉献为主题,贴合时事。首先要解释“清澈的爱”相关的事件和主要情感,表现相关的人物精神品质。“只为中国”表明战士们对祖国真挚的爱,之后需要联系写作事件和主题来谈事件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写作时不要忘记标题。(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62你披上坚挺的戎装/离开母亲的怀抱/你说你天生是龙的儿子/你呼吸的第一口氧气/是大兴安岭树的精魂/你的左臂是黄河淘不尽的沙/右手是昆仑凝不绝的雪/你有一颗炙热的心/只为中国/你看见新生的孩子在哭泣/垂暮的老者在颤抖/你把他们的那份苦难扛在肩头/只为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的孩子/你说/可你怎么能忘了/你的血也会流尽/泪也会淌干/血肉之躯/怎么做如此神圣的事业/你只挥手走远/留下一串赤色脚印/残阳如血/江河寂静/在澜沧江的波涛声中/写下那警人的话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你披上坚挺的戎装/离开母亲的怀抱/你说你天生是龙的儿子63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1)近几年,人脸识别、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使用这些技术已经成为潮流。

科技潮流给很大一部分人带来了便捷和乐趣:科普爱好者穿梭在各种专业网站之间获取知识、分享智慧;卖瓜菜的小摊贩们都在各自摊位前贴上二维码,无现金交易方便省事;有的老年人戴上VR眼镜玩无人机航拍,享受新时代的退休生活……

然而,科技潮流也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困难:有些老年人在自助银行里无所适从,或者因为不会下载手机APP而无法预约挂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潮流中的多数与少数”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3.作文(50分)64(2)请以“复苏”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