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通用16篇)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1
1.用原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2.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a.属国过居延b.萧关逢候骑c.都护在燕然d.都护在燕然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东晋时闻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b.《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和对家乡的眷恋。c.《使至塞上》的是唐朝诗人王维,是他出访边塞时所作。d.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闻名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4.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晨兴理荒秽(野草)b.长河落日圆(长江)c.江入大荒流(宽阔无际的原野)d.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一)语段点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________。所押之韵为:________。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是寓情于景。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①征蓬出汉塞。()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力的强盛,布满着骄傲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亮地勾画出塞外高原上苍茫宽阔而又壮美雄奇的景象。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二)迁移过关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偏僻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奇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商定,“不负言”表示不违反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示意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对隐逸生活的憧憬。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意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答案:1.①大漠孤烟直②柳暗花明又一村③但使愿无违④月下飞天镜。2.c3.d4.b(一)1.边、延、天、圆、然an2.五言律诗记叙描写3.①借代②对偶4.c(二)1.b2.c提示:(二)1.“少邻并”是“少(shǎo)有邻居紧挨作伴”的意思。2.“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对隐逸生活的憧憬”不正确。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尝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同学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同学听读。
2、老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好像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所在。
3、同学朗读背诵。
先老师范背,再同学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移。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斗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沟通。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宽阔宏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独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老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日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宽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涯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丽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旧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沟通。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受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裂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叉,今昔对比。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3
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力量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同学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尝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宝。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美丽,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同学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同学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争论法。同学互动,沟通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熟悉。
【教具预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同学自读《游山西村》,品尝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学问;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头,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日,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同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同学自由读诗,老师提示一些应留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同学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老师提示同学留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同学认真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同学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老师范读,同学跟读。
2、同学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同学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绽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老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其次句说锄草的缘由,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沟通,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同学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老师引导同学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淘气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顺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归隐农村的骄傲之情。
5、同学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什么?
同学争论,老师可供应另外两首田园诗关心同学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同学读诗,老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后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缘由。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似乎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净、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宠爱。最终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舒适舒适,是由于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舒适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闲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同学明确:这里的“愿”详细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同学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同学自读《游山西村》
1、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见坚决抗战,充实军备,始终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许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理想,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剧烈的爱国热忱。《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爽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2、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同学朗读。提示同学留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同学自读诗歌,借助解释,整体感知诗意。
4、老师可设计一些思索题,指导同学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到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
⑵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受,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四周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
⑶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⑷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分组争论,全班沟通。
明确:
⑴诗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富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忱、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四周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喧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假如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到处切“游”。
⑵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言之成理即可。
⑶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沉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忱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闲逛,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曲折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观察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诗人正在欣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难怪村民循俗预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快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难怪诗人如此留恋。
⑷诗人沉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深化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
提问:《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同学争论、沟通。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仿佛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观赏了这难以言状的奇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只要有梦在,盼望就在。
6、同学齐读《游山西村》,背诵。
五、背诵两首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老师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明确: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不同之处在于:《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实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喜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憧憬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由于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同学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拓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今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忱奔放、或清爽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久被后人所牢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同学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背景学问;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日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受仕途挫折之后,他渐渐发觉了.的不平。他晚年对.的恶浊实行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访的情景。
2、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老师范读,要求同学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同学配乐齐读。
3、同学大声读诗,借助解释,整体感知诗意。
⑴老师提示重要词语,关心同学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很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⑵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访边塞的经受。“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似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乎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出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秀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急的战斗生活。
4、引导同学品尝诗歌的诗情画意:
⑴同学朗读诗歌。
⑵要求同学绽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秀丽风光,关心同学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间或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立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特别浑圆、壮美。
⑶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美为“千古壮丽”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熟悉。
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特别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涯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颜色丰富,宽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悄悄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同学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晰这两个字究竟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特别形象,不行替代。
⑷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沉吟品尝,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精确 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心情奇妙地融入宽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同学默写全诗。
三、指导同学自读《渡荆门送别》
1、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老师补充:李白是我国宏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开头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生活,昂扬剧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概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巡游。
2、老师范读,同学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3、同学借助解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老师可设计一些思索题,指导同学自读。
问题如下:
⑴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⑵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⑶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同学四人为一组,小组内争论沟通,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沟通。
明确:
⑴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呈现、变换,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逝,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宽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概。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安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视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纳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安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非常剧烈。
⑵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奇、欣喜、感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家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家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⑶老师提示同学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绽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殊是颔联,要求同学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现其画面的壮丽。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欣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安静,江岸的宽阔;③“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予江水以情意。
……
只要同学谈出一点即是收获,老师当以鼓舞激发为主。
5、同学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同学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受,都展现了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超,均出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丽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尝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六、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依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古典诗歌朗诵赏析会”的活动设想
此活动旨在推动同学对“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形成一种读诗、赏诗的学习氛围。
二、写作活动设计
1、把《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改写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剪影”“山西村纪事”两篇文章。
2、四首诗中任选一首,依据你的理解,用一段文字描绘你的阅读感受。
三、分别绘四幅画表现你对四首诗的理解,要抓美点,抓名句
(可以命名为荷锄晚归、大漠风光、长江壮景、柳暗花明,仅供参考)
四、开放性探究
课外阅读下面几首诗,结合课内所学,进行初步赏析。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提示: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同为诗人出蜀时所作,时间应在《渡荆门送别》之前。诗歌描绘了峨眉秋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依恋家乡山水的真挚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示:这首诗突出表现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里,空山雨后的秋景,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响,浣溪归来的少女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善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爽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使人赏心悦目,沉醉其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提示:这首诗借写一个风雨之夜做梦奔赴战场,戍守边防,表现了至老不衰的反抗金人入侵的顽强决心。诗的头两句说,自己虽然年迈,行动不敏捷,一个人悄悄地躺在乡村,但并不悲观消沉,还在想着去为国家戍守轮台,保卫边疆。后两句是说,深夜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横跨冰河,在北方战场上和敌人拼杀。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
【有用教案】
〖教学创意〗
本创意在指导同学诵读积累后,进一步指导赏析诗歌。诗歌需要吟唱,吟唱必有节奏。同学必需明确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规律,吟唱后把握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诵读积累
1、节奏划分:
古代诗歌吟诵时,都有肯定的节奏划分规律。一般是两字一顿。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也包含两种节奏划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请同学们根据这样的划分规律,结合诗歌内容,划分诗歌节奏。用“/”在语音语义停顿处划开。
归园田居陶渊明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一二。
二二一,二一二。
使至塞上王维
二一二,二一二。
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一二。
渡荆门送别李白
二二一,二二一。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一二。
游山西村陆游
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二二一二,
二二二一,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二二一二,
2、领读:
老师领读,要求同学读得节奏鲜亮。
3、自由读:
同学自由朗读,仔细揣摩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4、齐读:
同学高声齐读,要求读得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5、吟读:
初步有感情地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
6、默写:
要求不写错字别字。
其次板块:反刍赏析
一、诗歌熟读成诵后,还需要反复呤咏,如牛儿反刍,认真揣摩,深化观赏分析其意境意味。本板块老师示范,指导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和内容,同学学会赏析其他诗歌,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明确:诗歌的观赏角度有背景点示、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尝、诗联赏读、画面观赏、景物描述、思路分析、手法理解、情感体会、音韵感受、诵读指导、意境探求、特色概说、文化学问、格律学问、意象阐释、意蕴发觉、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角度中,突显一种,或选择其中的几种,有机组合,指导同学们由面到点、由合到分、由感受到观赏地学习诗歌。
老师示范赏析《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
1、背景点示:
《归园田居》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其次年(406年)。诗人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愤而辞官,欣作《归去来兮》,种豆南山。但不擅长种田。
《使至塞上》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使身份出访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2、全诗概说:
《归园田居》前两句概写隐居后的田园生活。中间四句详细介绍种豆时的状况。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夕露无看法沾湿了诗人的衣服。最终两句谈论抒情,画龙点睛,表达中心,水到渠成。全诗语言平淡自然,“清水出芙蓉,自然 去雕饰”,没有丝毫矫柔造作。
《使至塞上》前两句叙述此次出访的随从、目的、路程。三四两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景中含情,微露被排挤的难言之苦。五六两句是千古名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边关前线,只是要见的前敌统帅还在前方……
3、联意解析:
《归园田居》最终两句写出诗人心底隐秘。衣服沾湿了,不值得怜惜,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什么意愿呢?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归隐后为何能“悠闲”呢?由于此时有“飞鸟相与还”,能“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可见的意愿是只要能远离相互压榨的官场和黑暗的.,衣沾何足惜,由于“此中有真意”啊!
《使至塞上》颈联中每一字无字可替无语可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壮丽风光,即使是一个没见过大漠风光的人,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氛围,有如亲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一个读过这诗的人,脑海中都有一个鲜亮的大漠图景,图中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诗人无愧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誉。
4、思路分析:
《归园田居》在结构和内容上,从概括到详细,从早晨到晚上,从种豆的地方到回家的路上,思维流畅,思路清楚,然后轻轻一转,曲径通幽,醇美的诗意,豁然开朗。
《使至塞上》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中间叙事写景,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尾联言尽意远,回味无穷。
5、诵读领悟:
第一板块的诵读是读得清晰,读得流畅,读出节奏,读出顿挫。现在进一步要求在诗意赏析了之后,领悟意旨,读出情感。
《归园田居》前六句整体可用叙述口吻来读,但中间也有变化。前两句有如老伴侣呼告其事,声调稍高;中间四句如促膝而谈,可用谈话语气,娓娓道来,缓疾偏中,不抑不扬;最终两句有如神奇的耳语,又带有战胜心灵的得意,可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现此时神奇、得意、庆幸、满意等复杂心情,语速变缓,语调先降后升,最终表达出一种心情的释放。
《使至塞上》主要根据表达方式的变化,依据表现情感的需要来支配诵读技巧。首联交代随从、目的、路程,可用叙述口吻来读。颔联、颈联中含有事、景情,“征蓬”、“归雁”要读出无奈的语气,“出汉塞”、“入胡天”要读出心中微苦,且苦不能言之状,可仰头,微摇。颈联描写壮丽风景,可用惊喜的语气读出。诗人在难测的人生征途中看到了悲壮时的心情,非苍茫雄浑的中音读出不行,一般来说,女性是读不出此中情味的,但肯定能体会得到。尾联表现的是诗人“逢候骑”时的坦然,得知“都护在燕然”之后的茫然。上句要读得短促,下句要读成一个语言单位一顿,要能感受到那种诗歌虽嘎然而止,却能令人遐想的韵味。
二、同学们自主选择上面所明确的观赏角度,尝试观赏《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纳诗歌联读法读古诗,纵向分析,横向比较,一次多篇。
〖教学步骤〗
一、纵向分析一首诗歌的以下内容
诗题:
:
背景:
格律体例:
韵脚:
名句分析:
主旨理解:
如分析《游山西村》
诗题:游山西村
:陆游
背景:罢归故里,虽愤愤不平,却喜爱淳朴的乡村生活,也未忘爱国。
格律体例:七言律诗
韵脚:豚、村、存、门(押un韵)
名句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涵生活哲理,比方逆境中只要努力追求,总会生出新的盼望。
主旨理解:描写农村丰年安静喜悦气氛,表达诗人对纯朴民风的喜爱之情。
二、老师部分点拨指导,同学按上一首诗歌纵向分析流程,自主合作探究,横向比较学习其他三首诗歌。
三、将纵向分析,横向比较的内容列成表格。
诗题《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背景格律体例韵脚名句分析主旨理解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4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颜色各异、形象鲜亮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现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挨次,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悟诗的意境美,通过争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育同学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力量;
——品尝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尝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同学学习的爱好)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解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同学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同学个人读,详细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尝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争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沟通。(老师可参加争论,鼓舞同学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留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同学明白这就是品尝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洁渗透对仗的学问)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同学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掌握,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最终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将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由于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奇商住区建筑有限公司的出资关心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胜利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同学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方逆境中也往往蕴含着盼望。
6.引导同学探究争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的身份不同,陶以农夫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团聚的很多农人;陶诗用语朴实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同学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当堂背诵;
2.请同学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其次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宠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方逆境中蕴含盼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同学在七班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同学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同学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当时怎样的心境?(同学说出类似“孤寂”、“荒芜”、“消沉”等即可。)
③体会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会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同学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舞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同学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学问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终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的心情。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绽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学问,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沟通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爱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老师上课时参考。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刘枫
邮箱: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5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同学回答,老师可再做补充)。今日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老师范读。同学听读,留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索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同学争论沟通
a.写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索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挨次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同学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同学对比赏析,四人小组争论沟通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挨次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渐渐消逝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奇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布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概,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宽阔平原时的新奇感受极其真实地写了出来。景中隐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安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异多姿,艺术效果非常剧烈。“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哺育过自己的家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家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更加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长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着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爱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登岳阳楼》
合作探究展现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同学自读诗文
1.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受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际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同学留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同学自读诗歌,借助解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同学朗读诗文。其他同学评介。
三、小组合作争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长,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日最终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丽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
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雄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6
诗四首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同学领悟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同学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观赏古诗的力量。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一)《归田园居》
(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
(2)熟读《归田园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3)同学发挥想象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别的内涵——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A、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刘禹锡《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二)《使至塞上》
A、背景:开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诗歌内容:
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方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特别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好像还要连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其次课时
教学任务:《渡荆门送别》与《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一)《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
首联:叙述,交代起因。叙事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写景
颈联:通过两幅画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写景末联:发出深沉的乡情之叹。抒情
全诗运用古诗深沉豪放的气概于声调格律之中。
(2)同学赏析本诗以“我最喜爱…………这一句诗”为句式说话。
(二)教学《游山西村》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最终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方逆境中也经常蕴涵着盼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接近,农夫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喧闹非凡。诗人希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访问,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沉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绽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与《归田园居》进行比较:《归田园居》流露了归隐田园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纯朴风俗的留恋。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7
学问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表达的思想感情
力量目标:对诗的理解力量
德育目标:培育喜爱生活、喜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解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明显,他不擅长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访的经受,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盼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其次课时
学问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表达的思想感情
力量目标:对诗的理解力量
德育目标:培育喜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游山西村》
1、检查预习
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重点词句:大荒:宽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犹如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绽开、变换。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些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学习《游山西村》
范读课文
朗读课文
重点词句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是暗;花艳,是明。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无时:没有肯定时间。
背景: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找出对偶句山重水复疑无露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思想感情:诗人沉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课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同学体会诗歌的意精致,体会诗歌画诗结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同学的记忆。
人教版八班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
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同学活动和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静、美妙的生活的憧憬。今日,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思索下列问题:
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的是什么?
同学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田园劳作之乐,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这首诗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宠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满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出喜爱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
一、导入: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疆战火不断,许多诗人也参与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本诗意境开阔,气概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2、思索:出访人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出访?出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自由背诵,限时背诵。
三、研读赏析
1、齐背课文,思索:
①“征蓬出汉塞,归燕如胡天”有何含义,蕴含怎样的感情?
自由谈论
比较
回忆自由发言
笔记
齐读
体会感知
背诵
齐背
思索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除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②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芜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特别醒目。“孤烟”两字能壮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终点。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心情奇妙地溶化在对宽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这些诗饱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这又是谁送别谁呢?)
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
2、思索:
①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②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写出浓浓的相思。)
3、自由背诵,抽查背诵。
分组争论
自由发言
体会理解
朗读
背诵
三、研读赏析:
1、齐背课文,思索:①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挨次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由远到近)
②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宽阔平原时的新奇感受及其真实的写了出来。景中隐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安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异多姿。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哺育过自己的家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家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更加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2、齐读背诵
《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轿车短期租赁服务协议与车辆交付明细版
- 2025年度宗教场地租赁合同中的活动安排与宗教仪式规范3篇
- 2024甲乙双方关于砌体工程劳务合作的合同
- 2024年金蝶人力资源报表分析系统订购
- 2024年食品饮料销售合同英文规范文本3篇
- 2024年适用:有机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合同
- 2024许娣与配偶离婚协议书及财产分割协议书2篇
- 2024年股东撤资协议:股权份额转让合同
- 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采购合同3篇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模板】
- SL176-2007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 弱电施工设备表
- 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
- 家长会课件:高三(13)班家长会课件
- 推拿治疗小儿食积腹痛技术
- 你比划我猜搞笑题目你说我猜题目大全
- 成品可靠性测试计划
-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3篇
- 私人抵押借款合同
- 放射治疗技术-常用放射治疗方法-课件
- 曲阜师范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通用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