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功能 06 消化和吸收 feng课件_第1页
正常人体功能 06 消化和吸收 feng课件_第2页
正常人体功能 06 消化和吸收 feng课件_第3页
正常人体功能 06 消化和吸收 feng课件_第4页
正常人体功能 06 消化和吸收 feng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六节吸收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特性:1.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为敏感2.紧张性收缩3.自动节律性运动4.伸展性5.兴奋性较低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有两种方式:1.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2.化学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第一节概述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消化管小肠空肠回肠盲肠大肠阑尾升结肠结肠横结肠直肠降结肠肛管乙状结肠小消化腺消化腺唾液腺大消化腺肝胰腺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一、自主N系统(除口腔、食管上段、肛门外括约肌外)1.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盆神经)乙酰胆碱+M受体→促进胃肠运动和分泌此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少部分副交感N:肽类物质(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P物质、生长抑素等),抑制性2.交感神经:NE+β2受体、α受体→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二、肠神经系统

(局部反射系统)1.肌间神经丛:位于纵形肌与环形肌之间(欧氏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2.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环形肌与粘膜肌层之间(麦氏丛)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由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合成与分泌的生物化学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3.营养作用

部位

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口腔唾液咀嚼、吞咽胃胃液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小肠胰液、胆汁分节运动小肠液紧张性收缩、蠕动大肠大肠液分节推进运动、蠕动、袋状往返运动、集团蠕动消化方式一览表一、口腔(oralcavity):(一)界限:前壁:唇(人中、唇红)后壁:咽峡上壁:腭硬腭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侧壁:颊(腮腺管开口)下壁:口腔底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第一节概述(三)牙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2.组成: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4.牙的种类和排列:第一套牙称乳牙20个,可分为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类。第二套牙称恒牙共32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5、牙式

二、咽(pharynx)

(一)位置:颅底至第六颈椎体下缘,颈椎椎体的前方(二)形态:上宽下窄、漏斗状的肌性管道。(三)分部:以腭帆后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咽隐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2、口咽部: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咽淋巴环:围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存在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具有防御功能。3、喉咽部:梨状隐窝,异物易存留。三、食管(esophagus)上端在第6颈椎替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端在约平第11胸椎高度,于中线左侧,与胃的贲门相接。(一)分部:1、颈部T6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气管后方,约5cm2、胸部胸骨静脉切迹至膈的食管裂孔,长约18~20cm3、腹部膈的食管裂孔与贲门之间,长1~2cm。狭窄位置距中切牙距离距鼻前孔距离第一狭窄

在食管的起始处

15cm20cm第二狭窄在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的左前方处25cm30cm第三狭窄在穿膈的食管裂孔处40cm45cm(二)狭窄: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

意义: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亦是食管肿瘤的好发部位。四、胃(stomach/gaster)(一)形态:两口入口:贲门,上接食管出口:幽门,下接十二指肠两缘上缘:胃小弯,凹向右上,最低点称角切迹下缘:胃大弯,凸向左下,食管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称贲门切迹。两壁前壁后壁贲门部(二)分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窦)幽门窦幽门管(三)位置: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部(四)毗邻:(五)构造:1、粘膜:幽门处的粘膜形成环状的皱襞,称幽门瓣。2、粘膜下层3、肌层:内斜、中环、外纵,环层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4、外膜:浆膜五、小肠(smallintestine):长约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一)十二指肠(duodenum):全长约25cm,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紧贴腹后壁。全部围成“C”字形包绕胰头,分为以下4部分1、上部:位于第1腰椎平面正中线右侧,与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壶腹(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的一段,肠壁薄,粘膜光滑平坦,无环状襞,称为~,是溃疡的好发部位。2、降部:垂直下行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中份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肝胰壶腹的开口。名称位置管径管壁淋巴滤泡粘膜环状襞空肠近侧2/5较粗较厚孤立淋巴滤泡高而密丰富回肠远侧3/5较细较薄集合淋巴滤泡低而疏不丰富(二)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鉴别点:血液供应六、大肠(largeintestine):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腹部手术中,鉴别大、小肠主要依赖大肠的下述3个

特征(直肠、肛管和阑尾除外):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一)盲肠(c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左侧接回肠,上接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和回肠为界,一般位于右髂窝内。(四)直肠(rectum)1、位置: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终于盆膈平面。2、弯曲:矢状位上2个: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冠状位上3个:中间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3、直肠横襞(Houston瓣):直肠壁上常有2~3片由环层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状皱襞,称为~,其中一个大而恒定的横襞存在于直肠的右前壁上,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标志。直肠壶腹:直肠下段扩大,称为~。(五)肛管(analcanal)1、肛管内主要结构: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肛梳、白线。2、概念:(1)齿状线(肛皮线):连接个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上下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和淋巴引流等方面都不相同。(2)肛梳: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区域,称为~,外观浅蓝色,光滑。(3)白线(Hilton线):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形线,称为~,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知该处有一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两面四个缘脏面膈面镰状韧带肝左叶右叶裸区肝门肝蒂肝圆韧带裂静脉韧带裂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胆囊窝腔静脉沟第二肝门方叶尾状叶前缘胆囊切迹肝圆韧带切迹(脐切迹)肝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左季肋区

肝的位置和毗邻底、体、颈、管、螺旋襞胆囊三角(Calot三角)(二)肝管与肝总管胆囊管、肝胰壶腹(Vater壶腹)、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三)胆总管肝外胆道系统(一)胆囊胰腹上区左季肋区L1,2前:胃后: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腹主动脉右:十二指肠左:脾门胰的位置与毗邻胰头、颈、体、尾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胰的分部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食物→食团一、唾液分泌(舌下腺、下颌下腺、腮腺)二、咀嚼和吞咽(二)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副交感N(Ach+M)——分泌大量稀薄的唾液交感N(NE+β2)——分泌少量粘稠的唾液(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唾液淀粉酶作用:湿润、清洁保护和化学消化化学消化作用:淀粉

麦芽糖唾液淀粉酶一、唾液分泌(舌下腺、下颌下腺、腮腺)二、咀嚼和吞咽蠕动:指由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它是消化道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食管下括约肌:其舒缩活动使食物顺利通过和防止胃内容物返流。食管失弛缓症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

食团→食糜一、胃的分泌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四、胃运动一、胃的分泌

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喷门腺外分泌腺:幽门腺粘液颈细胞:粘液泌酸腺壁细胞:HCL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

1.引起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迷走神经→G细胞

促胃液素:由G细胞合成、释放

组胺:由肠铬样细胞分泌,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2.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盐酸:直接或间接作用(生长抑素)

脂肪: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

高张溶液:肠-胃反射、胃肠激素生长抑素:D细胞分泌,直接作用于壁细胞、G细胞等3.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1.胃酸(HCl)

●盐酸排出量(mmol/L/H)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最大排酸量:进食或有药物刺激(20-25)

●胃液的分泌:主动分泌(质子泵),餐后碱潮。

●胃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2)杀菌

2.胃蛋白酶原

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

PH

2活性最强——PH>5失活3.内因子-VitB12复合物:保护Vit.B12并促进其吸收标和胨4.胃的屏障:a.胃粘膜屏障b.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⑴头期(神经调节)●是条件反射过程●作用机制:Ach直接作用迷走神经:GRP间接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30%

⑵胃期(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机制:迷走神经和壁内神经丛:直接和间接作用食物中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60%⑶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作用机制: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1/10四、胃运动(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容受性舒张:

⑴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⑵是迷走-迷走长反射⑶意义:大量食物摄入,而胃内压保持不变2.紧张性收缩:

3.蠕动:推动食物由胃中部进入十二指肠(二)胃排空及其控制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控制:胃运动是促进胃排空的动力。1.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神经:迷走-迷走反射

体液:促胃液素2.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神经:肠-胃反射

体液: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在同时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后,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小肠吸收。不能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一、胰液分泌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小肠的分泌四、小肠运动一、胰液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透明、无味碱性液体胰腺外分泌部:导管细胞——水、碳酸氢盐、多种离子腺泡细胞——多种消化酶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

NaHCO3的作用:中和胃酸、为小肠内各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pH。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1)胰淀粉酶:对生的或熟的淀粉水解率都很高。2)胰脂肪酶

脂肪酸胰辅脂酶甘油三酯甘油一酯

胆盐

甘油3)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蛋白质

小分子多肽、氨基酸

由于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类主要营养物的消化酶,因而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

食物→迷走神经兴奋Ach——直接作用于胰腺促胃液素——间接作用于胰腺*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

酶的含量较丰富。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体液调节Ⅰ.促胰液素—由S细胞分泌,特点:H2O和HCO3-大量分泌,而酶的含量很低Ⅱ.促胰酶素(缩胆囊素)—由I细胞分泌,特点:促进酶的分泌,对H2O和HCO3-的作用弱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胆汁→肝管→胆总管→十二指肠

胆囊管→胆囊(胆囊胆汁)第四节小肠内消化(肝胆汁)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味苦透明,偏碱性成分:无机物:H2O、HCO3-、Na+、K+、Cl-、

有机物: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与消化功能有关的是胆盐。胆盐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二)胆囊的功能胆囊收缩:胆汁流入十二指肠,胆囊舒张:容纳胆汁(二)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运载工具(胆盐参与形成微胶粒)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中和胃酸;(胆盐)促进胆汁自身分泌(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食物进入消化道是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1.神经调节食物→迷走神经兴奋

Ach胆汁分泌

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体液调节a

胆盐—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利胆作用最强(肠肝循环)b.促胰液素—H2O和HCO3-含量增加,胆盐含量不增加c.促胃液素:作用于肝细胞、胆囊d.缩胆囊素:强烈收缩胆囊,促进胆囊胆汁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小肠腺(李氏腺)(一)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肠致活酶●寡糖酶,肽酶(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四、小肠运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指以环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3.蠕动:慢速,0.5~2cm/s,

短距离推送小肠食糜

蠕动冲:快速,2~25cm/s,

肠鸣音的强弱可反映肠蠕动的状况。

远距离推送小肠内容物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二)小肠运动的调节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