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有关秋天的诗句凄凉愁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孤独悲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壮丽

激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乐观豁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故都的秋

———郁达夫原名:郁文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籍贯:浙江富阳头衔:现代著名小说家短篇小说:《沉沦》、《薄奠》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中篇小说:《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散文家《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三岁丧父,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母亲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很容易受伤。小学毕业后,到外地求学,少小离家,使他性格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缠绵、眷顾和痴迷,眼中所见,充满凄清和忧伤。(郭沫若《论郁达夫》)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是黑暗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经济是凋敝的。他想改变现实可又无能为力,正如他自己书庵的一幅对联所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课

义故都的秋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切的眷念之情。描写的内容是秋景题目暗含着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混混沌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扫帚平平仄仄颓废不能自已廿四桥普陀山鲈鱼hùndùnzhèchuánxùnruǐsàozhǒuzètuíyǐniàntuólú文章的文眼是哪句话?“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日佳果秋蝉残声清晨静观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清晨静观清晨静观图房屋:残破的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牵牛花:蓝色或白色为佳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且细长写出了环境的“静”,以动衬静冷色调,营造一种冷清的氛围让人感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给人以历史沧桑感、营造荒凉的氛围宁静、悲凉、落寞

视觉、听觉秋槐落蕊秋槐落蕊图槐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帚的条纹:一条条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境的宁静心的宁静清闲而落寞寂寞、清冷秋蝉残鸣图秋蝉: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人生短暂、生命将终悲凉秋雨话凉图秋雨话凉图都市闲人: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缓慢悠闲的语调凄清悲凉天:灰沉沉→青秋雨:息列索落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尽管他们没有多少身份和地位,也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体现生活的平淡和闲适,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秋日胜果图秋日胜果图枣树:生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子: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北国清秋的佳日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尘沙灰土冷色调,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悲凉之感。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也就是五幅秋色图。以及多样的表达方式。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第十二段最后,作者说:“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写了什么地方的秋?请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喻体比喻南国之秋对比衬托13段:北国之秋——南国之秋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北国之秋味淡味浓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平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1934年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悲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以静为美,以淡雅、悲凉为美。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悲秋、颂秋?小结:本文情感基调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是一曲对秋的悲凉的颂歌!开头:“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向往、眷念之情。)主体:描绘秋“清、静、悲凉”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在秋槐的

;在

;在

;在

;也在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每一朵落蕊里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天净沙·秋思》故都枯草残垣,破屋漏光碧天,枣树鸽声鸣蝉,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深院。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3)清晨静观(4)秋槐落蕊(5)秋蝉残声(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