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法课件_第1页
文言虚词推断法课件_第2页
文言虚词推断法课件_第3页
文言虚词推断法课件_第4页
文言虚词推断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1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1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考纲说明2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一、考

二、命题规律

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其实,还考查文言翻译。

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而”“乃”“其”“之”“为”“因”“于”等。3二、命题规律3三、考点解读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代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的用法。4三、考点解读4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可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

③疑问代词——焉、何。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5代词5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

例如:①公【为我】献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请【以剑】舞。④故燕王欲结【于君】。

6介词6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例如: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与蔺相如》)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77副词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如: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索引8副词索引8助词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两类:(1)结构助词:之、者、所、(2)语气助词:也、焉、乎

例: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9助词9文言虚词中四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等(3)复音虚词:若夫、而后等(4)形容词词尾:然、焉、乎10文言虚词中四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10文言虚词推断5法11文言虚词推断5法11(一)代入推断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下面两个“于”的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①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一)代入推断法12[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13[即时应用]13(二)语法推断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②送孟浩然之广陵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4(二)语法推断法14[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义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果争橹,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5[即时应用]15(三)结构推断法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6(三)结构推断法16[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与”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太祖与袁绍乃相持于官渡(2)失其所与,不知17[即时应用]17(四)句位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表停顿。与之类似的还有“焉”、“乎”。见87页课本练习。18(四)句位推断法18[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用法是否相同?(1)叔孙通者,薛人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9[即时应用]19(五)语境推断法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语境,这里所讲的“语境”主要是指虚词所在句子的上下文。有些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有些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必须连续此句子的上下文才能确定。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20(五)语境推断法20[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下面的句子中的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21[即时应用]21Thankyou!22Thankyou!22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23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1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考纲说明24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一、考

二、命题规律

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其实,还考查文言翻译。

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而”“乃”“其”“之”“为”“因”“于”等。25二、命题规律3三、考点解读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代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的用法。26三、考点解读4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可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

③疑问代词——焉、何。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27代词5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

例如:①公【为我】献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请【以剑】舞。④故燕王欲结【于君】。

28介词6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例如: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与蔺相如》)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97副词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如: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索引30副词索引8助词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两类:(1)结构助词:之、者、所、(2)语气助词:也、焉、乎

例: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31助词9文言虚词中四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等(3)复音虚词:若夫、而后等(4)形容词词尾:然、焉、乎32文言虚词中四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10文言虚词推断5法33文言虚词推断5法11(一)代入推断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下面两个“于”的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①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4(一)代入推断法12[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35[即时应用]13(二)语法推断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②送孟浩然之广陵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6(二)语法推断法14[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义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果争橹,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7[即时应用]15(三)结构推断法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8(三)结构推断法16[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与”字,意义和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