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娄底市茶园乡茶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娄底市茶园乡茶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娄底市茶园乡茶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娄底市茶园乡茶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娄底市茶园乡茶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娄底市茶园乡茶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己未年

D.戊午年参考答案:D2.关贸总协定属于“临时协议”,而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这一点有损其法律效力。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这说明世贸组织的成立A.使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性和法制性减弱B.使贸易争端的解决有了法律性的强制措施C.使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性和法制性增强D.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参考答案:C3.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A.使政权趋向严密

B.易导致权力纷争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有利于社会稳定参考答案:B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权利之争夺,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C项说法明显错误;A项使政权趋向严密本身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4.与隋唐相比,宋元科技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

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C.影响且促进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D.传统科技开始衰落参考答案:C5.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分裂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潜力相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北约是美国为首建立的旨在遏制共产主义、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联盟,主要功能集中在政治和军事的对峙上,与“技术革命”、“世界道德”等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欧洲联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其基本出发点以保障自身安全为主,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独立、反帝反殖而形成的国际组织,缺少内部的统一体系和深层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6.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1911——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

1912—1920年13.4%

1921—1926年-4.5%

1927—1936年8.7%

1937—1945年-2.45%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剧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内战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参考答案:B7.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B.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C.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知,战国时期与西周相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瓦解,“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选C。材料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中用“渐渐摆脱”来形容宗法制的逐渐瓦解,而选项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能准确理解题意,故排除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8.有人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发表独白”的“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不管是联邦议会还是帝国议会,召集权和宣布休会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说明德国A.政治的发展违背历史趋势 B.帝国议会是皇帝喉舌C.代议制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D.国家机构设置不健全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召集权和宣布休会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的议会并没有真正掌握国家的确立,形式大于内容,故选C项;德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项;BD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排除;9.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10.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A.建立北约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组建欧洲联盟

D.成立欧共体

参考答案:B11.亨利·基辛格博士指出,“外国评论家提出美国谋求统治地位问题,而美国这样做常常是对国内施压集团所做出的反应”。由于这些的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单边政策和霸道行为”。在此,基辛格强调的是A.美国政府被特殊利益集团所操纵B.美国外交单边主义政策遭到国际社会反对C.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在国内不得人心D.美国外交反映了特殊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参考答案:D由材料中的“外交政策倾向单边政策和霸道行为”“这样做常常是对国内施压集团所做出的反应”可知,美国外交政策服务于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D项符合题意;材料仅涉及外交,A项说法过于夸大;B项不是基辛格强调的重点;C项与材料无关。12.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参考答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由材料“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可知,这种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布哈林的论述不仅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集中人力、物力等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需要,而且认为此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并确立了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即“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以上认识体现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故选C。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随着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材料反映即使是在党内有较高威望的布哈林也有此错误认识,故B项错误。13.苏联某领导人在其回忆录中说:“美国用军事基地包围我们,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着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现在正是让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到威胁是什么滋味的时候了。”下列对该领导人的改革分析准确的是A.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 B.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C.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D.对农业改革有所突破参考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从材料“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着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现在正是让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到威胁是什么滋味的时候了”可知,这个领导人应是赫鲁晓夫。他的改革侧重于农业,所以D项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A项错误,不选。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B项不选。斯大林时期,苏联就已成为工业强国,C项错误,不选。14.开皇五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其目的是(

)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

C.抑制土地兼并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人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隋朝的赋役制度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585年,此时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流动大,原有的赋役制度遭到了破坏,所以,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的检查,并采用官民奖罚并举的方式,力求做到检查的准确和真实,以保证赋税的征收,据此D正确。材料的人口检查,起不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A错误。B是检查要达到的效果,不是目的。C项同材料无关。故选:D。15.“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参考答案:B16.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参考答案:C1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辉煌。下列图片反映的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①水排是冶铁工具,是由东汉太守杜诗发明的;②司母戊大方鼎属于青铜器,出现于商代;③彩瓷出现于明清时期;④素纱禅衣出现于西汉时期;先后顺序应该是②④①③,故C项正确;故A、B、D三项错误。18.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指(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参考答案:A19.下列人员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有(

)①英国下议院议员②美国众议院议员③英国内阁成员④德国联邦议会议员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参考答案:C略20.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参考答案:D21.“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参考答案:C22.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不正确的看法是()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参考答案:ABD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故A项错误而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故B项错误而符合题意;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故C项正确而排除;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而符合题意。23.二战后美国政府在处理“公平”和“效率”这一两难悖律时,大致出现了民主党政府更加注重“公平”,共和党更注重“效率”的规律。那么在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等共和党政府执政期间,最可能实施的是A.赤字财政、扩大福利

B.通货膨胀、扩大投资C.削减开支、平衡预算

D.货币紧缩、增加保障参考答案: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公平”即政府强力干预经济,秉承“大政府”的理念,完善各种社会福利和医疗改革,照顾下层民众,“赤字财政、扩大福利”“扩大投资”“增加保障”都是这一理念的表现,故A、B、D三项错误;“效率”即主张小政府,保持预算平衡,主张减税来刺激生产,故C项正确。24.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易导致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B.可以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C.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

D.易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参考答案:B25.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参考答案:A从材料中美国避免使用民族这个词汇,说明它对民族这个词是反感的,想避开民族直接讨论国家,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回避”二字,美国并没有回避,而是换用其它方式;C选项错在“消磨民族意志”;D选项说法本身就有问题,故排除。26.下列反映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根源的观点是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B.“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C.“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参考答案:D27.构成“凡尔赛体系”的条约,除对德和约外,还包括协约国与下列哪些国家签订的和约?(

①奥地利

②保加利亚③匈牙利④土耳其⑤罗马利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参考答案:A28.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A.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参考答案:C29.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说“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B.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C.分封制度后期造成分裂动荡D.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大意是说作者认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如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但是后期造成分裂动荡,因此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0.反腐倡廉是当今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归田录》记载:真宗问(鲁肃简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这个记载说明宋朝(

)A.遏制官吏横征暴敛

B.注重防止官员腐败C.草市有完善的饮食服务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参考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10岁到15岁的少年,在

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迭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材料二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80年代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愈30万人。

材料三200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唐纳荷的采访时说到:“中国在爱尔兰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萧伯纳,他说过:‘我们是朋友,如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开放、学习会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问题:(1)材料一中提到的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一事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运动中的举措?(2分)(2)清政府为何派青年才俊出国学习?中途为何又召回?对此你有什么感受?(6分)(3)材料二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2分)(4)读完整段材料后,你是如何理解“开放、学习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的。(3分)参考答案:(1)洋务运动。(2分)(2)为了办理洋务的需要,培养工程、机械、铁路、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2分)中途召回是因为当初派幼童出国学习只想让他们学习知识、科学而不想让他们接受西方的思想。(2分)当发现幼童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令他们惊愕的变化时,于是就勒令召回。(2分)清政府的这项留学计划虽最终因顽固派的破坏而中途夭折,但毕竟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举措。(2分)留学计划的夭折也再次证明了封建统治阶级顽固派的封闭、无知和落后。(2分)

(3)材料二中数字说明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举国上下,重视知识、尊重人才,深刻意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而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又为我们的开放,为求学的学子创造了良好的机遇。(2分)

(4)中国的近代化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从那时向国门外迈出的第一步,到现在走向世界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们毕竟在痛苦中进步了。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绝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它的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开放、学习,学习一切人类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3分﹚32.(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8分)(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7分)

参考答案:(1)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削弱苏联的影响;便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国际上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任答4点,8分)(2)史实: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之一。(1分)1943年,中美英三国召开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1分)1945年,中苏美英等51国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1分)说明:1944年,中国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2分)1947年,中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2分)

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加以评价。参考答案:(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矛盾尖锐;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特点:①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②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币;③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④实行铸币立法;⑤未真正实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货币改革。第(1)问,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输入、社会矛盾、外商不法行为三方面概括历史背景。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用机器试铸银币”得知铸币方式;根据材料中“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得知铸币权从地方到中央统一;根据材料中“‘两’‘元’之争”得知改革伴随文化和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中“颁布《币制则例》”“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得知实行铸币立法,但未真正实行。“评价”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消极方面可从改革态度和结果回答,积极方面可从对中国金融起步的角度回答。34.材料一: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业农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表1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依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