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汉语史 第四讲课件_第1页
王力 汉语史 第四讲课件_第2页
王力 汉语史 第四讲课件_第3页
王力 汉语史 第四讲课件_第4页
王力 汉语史 第四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上古到现代的语音发展第十二节上古声母的发展(一般了解)

一、ɣ的分化:云母(喻三)归匣母。直到《切韵》时代,云母(喻三)仍属匣母,但在唐末守温三十六字母里,云已归喻,可见从这个时候起,云母已从匣母分化出来。

ɣɣj从上古的史料上看,云匣也是同一声母的。从谐声偏旁来看,云匣常常是互谐的。云母字也和见溪群疑互谐,更证明它在上古是属于喉音一类的,再加上《玉篇》和《经典释文》反切中云匣未分的情况来看,就可以确信上古云匣同属一个声母了。

上古音中,匣母[ɣ]从汉以后分为匣、云两类,从晚唐开始,云又和上古的余(以)母合并为喻母。即:匣〔ɣ〕<(一二四等)-匣〔ɣ〕

(三等)-云〔ɣj〕

余〔dj〕(四等)-以〔j〕>喻〔j〕“云”母即“喻”母的三等字,所以“云”母又称“喻三”。“余”母是“喻”母的四等字,所以“余”母又称“喻四”。曾运乾先生在他的著名文章《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的论点,前者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后者仍有不同看法。曾先生证明“喻三归匣”的例子如:

古读“于”如“乎”,古读“域”如“或”,古读“王”如“皇”等。

曾运乾“喻三归匣”的结论是可信的。不仅上古音云(喻三),匣合一,就是在《玉编》和《经典释文》中云、匣的反切也还没有分开。除了曾先生所举的古读的例子之外,谐声字、现代方言也可以为证。例如:谐声偏旁属“云”母而被谐字属“匣”母:云魂爰缓被谐声属“云”母而谐声偏旁属“匣”母:完院华烨同一谐声偏旁而中古分属“云匣”两母:垣桓运浑现代粤方言广州话合撮两呼的“云匣”两母的字相混:圆玄越穴“云匣”分化的原因,是由于最高部位的韵头i影响到声母ɣ的失落,同时这个i更加高化,变为辅音j加韵头i。到晚唐,云(喻三)和余(喻四)逐渐没有区别,到宋代就完全合而为一了,并为喻母.反切、异文、声训等方面的佐证材料读若:《说文》:“冲,读若动”,反切:《书》:“惟予冲人。”《释文》:直忠反。异文:《诗》“蕴隆虫虫”,《尔雅》作“爞爞”,郭“都冬反”,韩诗作“烔”,音徒冬反,是“虫”与“同”音不异。声训:《诗》“陟其高山”笺:“陟,得也。”钱大昕对于“古无舌上音”的论证是可信的,谐声字和现代方言里可以提供更多地证明:

谐声字

端知:都猪點沾

透彻:汤畅他池

定澄:途除涛筹

同声符的字表现出“知、彻、澄”和“端、透、定”相通。

现代方言

厦门话,许多舌上音读作舌头音:

知张竹——知母,念[t]

彻痴抽——彻母,念[t]

澄直丈——澄母,念[t]到了唐代,舌上音从舌头音分化出来,分化的情况是这样:端[t]端[t](一、四等)答打多知[](二、三等)折卓知透[t’]透[t’](一、四等)他拖贴彻[](二、三等)耻抽畅定[d]定[d](一、四等)度达地澄[](二、三等)择郑除舌上音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原因,是由于韵母的不同,即受韵头i和e的影响。一四等字保持舌头音不变,二三等字受介音影响分化成舌上音。声母受了舌面元音的同化,本身也就变成了舌面辅音。三、d的失落馀母(喻四)的字,绝大部分和端透定相谐,小部分和邪母等相谐,可见它的上古音是d。上古的d到中古失落了,剩下来是些以半元音j起头的字,例如“怡”,dǐə—jǐə,“阳”dǐɑŋ—jǐɑŋ。(喻四归定)。

二、四、十五世纪北方话的声母二十个到了十五世纪,北方话的声母变为20个。明代兰茂《音略易通》(1422年)中有一首字母歌叫《早梅诗》代表20个声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t)(f)(p’)(ts)(m)(x)(n)(o)(tʂ)(k’)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p)(s)(v)(ʐ)(k)(tʂ')(ts’)(t’)(ʂ)(l)

(与《中原音韵》相比较,十五世纪北方话所没有的,是ʧ,ʧ‘,ʃ,ʒ四个声母,后来变了tʂ,tʂ‘,ʂ,ʐ。与现代北京话相比较,现代北京话所没有的只有一个声母v;现代北京话所特有的,也只有三个声母,即ʨ,ʨ‘,ɕ。)

五、浊音清化

1.声母简化规律。2.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3.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入声变阳平不吐气)。(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甲)平声(吐气)

b—p’婆排培旁

d—t’台桃头谈(乙)仄声(不吐气)

b—p罢败抱病

d—t大特道淡(丙)入声变阳平(不吐气)

b—p拔渤白别

d—t达敌独夺如果这个声母是一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吐气不吐气的分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v—f(平)肥凡坟房(仄)吠犯愤父

r—x(平)和孩胡红(仄)害汗恨后(入变平)活

六、浊声母在现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1.现代北京话里有一个浊摩擦音ʐ,不是从全浊声母来的,而是从次浊声母(日母)来的。2.闽南有全浊声母,但是不完全和中古的全浊声母相当。3.只有吴方言和一部分湘方言所保存的全浊声母最为完整。七、轻唇音的产生上古无“非、敷、奉、微”四个声母(清钱大昕:“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音韵问答》)例证:1.异文如“匍匐”又作“扶服”;“伏羲”又作“庖羲”,“汾水”又作“盆水”,“文水”又作“门水”。2.声训如“负,背也”;“房,旁也”;“邦,封也”;“望,茫也”3.读若如《说文》“娓,读若媚”。《周礼》注引郑司农云:“纷,读若豳”。4.直音如“苻音蒲”、“闽音文饰之文”、“蔓音万”、“繁音婆”。5.反切如“冯,皮兵反”、“方,蒲郎反”、“卑,府移切”、“眉,武悲切”。钱氏“古无轻唇音”的结论是可信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谐声字、外语借词中得到证明。谐声字:从“甫”得声的字:“浦、匍、捕、铺”为重唇,“辅、黼”为轻唇;“畐”声的字:“逼、偪”为重唇,“福、辐”为轻唇;“非”声的字:“排、徘”为重唇,“诽、菲”为轻唇。外语借词:从古代借自梵文的音译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轻唇音读为重唇的例子。例如Buddha译为“浮屠、佛”(说明“佛”当时读重唇音)Puchya译为“弗沙、富沙”(意译为“慧星”),pundavika译为“芬陀利、芬利”(意译为“白莲花”),punyatara译为“弗若多罗”(意译“功德”)。“浮、佛、弗、富、芬”都是轻唇音字,古人用它们来翻译原文中的重唇音,是因为它们在古代都读重唇音。(“房”韩语也读pang)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守温三十字母里唇音也只有一类,到三十六字母里才明确地分为轻唇音、重唇音两类。那么,轻唇音产生于什么时候呢?笼统地说是产生于唐代.具体说,从初唐到中唐轻、重唇声母有分化的趋势,晚唐以后才彻底分化。分化的情况是这样:帮[p]帮[p]

非[f](合三)

滂[p‘]滂[p’]

敷[f‘](合三)

並[b]並[b]

奉[v](合三)

明[m]明[m]

微[ɱ](合三)重唇音的一部分字分化为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凡是合口三等的重唇音字到了后来一律变成了轻唇音。到了十二、三世纪浊音清化的时代,奉母[v]变为非母[f];而读送气的敷[f’]是根本不存在的,与非[f]母没有区别,[f]是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分,也就是说,帮[p]和滂[p’]的合口三等字分化出来后都读非[f]。这样一来,非敷奉合流了;同时,微母由ɱ变为v。由此看来,现代普通话的p、p’、m是从中古合口三等以外的帮[p]、滂[p’]、明[m]来的,现代的f是从中古合口三等的帮[p]、滂[p’]、並[b]来的。二、现代t,t‘的来源:1.中古的t(端)到现代仍是t;中古的t‘(透)到现代仍是t‘。中古的d‘(定),到了现代,原平声字变为t‘,原仄声字变为t。三、现代tʂ,tʂ‘,ʂ的来源:1.现代tʂ,tʂ‘,ʂ的来源很复杂,它们是从知彻澄,章昌船书禅,庄初崇山这十二个声母逐渐演变合并而成的。

第十九节现代声母k,k‘,x;ts,ts‘,s;ʨ,ʨ‘,ɕ的来源

一、现代k,k‘,x的来源:1.由于浊音清化的发展规律,中古的浊音ɣ不能再维持了,它发展为x;因此,匣母(云母除外)和晓母合流了。到了后来,齐齿字和撮口字的舌根音变了ʨ,ʨ‘,ɕ,而开合口不变。

xkkk‘k‘xɣ三、现代ʨ,ʨ‘,ɕ的来源:1.现代北京话的ʨ,ʨ‘,ɕ有两个来源:(甲)来自齐撮呼的k,k‘,x;(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s。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于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ʨ,ʨ‘,ɕ)。2.在十八世纪以前,不但齐撮呼的见溪群晓匣已经变了ʨ,ʨ‘,ɕ,连精清从心邪也变为ʨ,ʨ‘,ɕ了。舌根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广;舌尖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小。在京剧界,见系字被称为团音,认为应念ʨ,ʨ‘,ɕ;精系字被称为尖音,认为应念ts,ts’,s。第二十节现代声母n,l,ʐ和零声母的来源(重点)

一、n,l,ʐ的来源:1.从中古到现代,n始终是个n,没有起什么变化。现代北京话里的n,基本上是由中古的n变来的。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字有着不同的来源。一部分疑母齐齿,本来念ŋ的,现在变了n了。2.现代北京话和大多数北方话于n,l分别很严,不像湖南和四川等处n,l不分。只有一个“弄”字的白话音是nəŋ,但它的文言音是luŋ仍然合于来母的读音。3.声母l和n一样稳定,或者可以说更稳定,因为从上古到现在没有发生过变化。4.声母ʐ的基本来源是nʑ(日),也是相当单纯。现代北京话里,有几个uŋ韵喻母字转入了日母,如“荣”、“容”、“镕”等都念ʐuŋ(不念juŋ)。这是非常晚起的现象。

第二十一节中古韵母发展的一般叙述(重点)

一、塞音韵尾的消失

[-p]、[-t]、[-k]是塞音,而且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或“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又称“促声”;与此相对,其他各种音节听起来舒缓,所以又称“舒声”[-p]、[-t]、[-k]韵尾何时消失的呢?元代黄公绍的《古今韵会》(1292年以前)已经没有收[-p]尾的入声字了。到了十四世纪,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时,入声就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话里,韵尾[-p]、[-t]、[-k]就已经消失了。[-p]、[-t]、[-k]消失以后,闭音节成了开音节。例如“哭”k‘uk→k‘u。有些韵类在促音尾消失后,又发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kua→kuo。

二、鼻韵尾-m的消失

《中原音韵》基本上还保存着[-m]尾。其中“侵寻”、“盐咸”、“廉纤”三个是闭口韵,即[-m]尾。那么[-m]尾何时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写于十七世纪初叶(1626)的《西儒耳目资》(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著)里已经没有[-m]尾韵了。但是,[-m]并入[-n]并不是从十七世纪才开始的。唐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呼‘十’却为‘石’,

唤‘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注】十[-ap]、石[-ak]针[-əm]、真[-ən]因[-iən]、阴[-iəm]在胡曾看来,“针、阴”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闭口韵才算“正”,而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说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经把[-m]尾字读成[-n]尾字。可见,[-m]尾的消失从唐代已经开始了。

但语音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韵》时代以后。《中原音韵》仅存的三个闭口韵:“侵寻”并入了“真文”,“盐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后来,“桓欢”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m]尾字并入[-n]尾后,十九韵部减为十五韵部,基本上能代表现代普通话的韵部。韵尾为[-m]的字,韵尾一律变为[-n].这样本来不是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了:烦[-n]饭[-n]牝[-n][-n][-n][-n]

凡[-m]范[-m]品[-m]

语音学上称这种音变为异化。如果声母是唇音,韵尾[-m]也是唇音,在发音上不是十分便利所以韵尾很容易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话仍保留有[-m]尾。(2)开口与合口的交替:韵头u的插入和失落a.韵头u的插入,即开口呼→合口呼多ta→tuo拖t’a→t’uo

作tsak→tsuo昨dz’ak→tsuob.韵头u的失落,即合口呼→开口呼内nuɒi→nei雷luɒi→lei

嫩nuən→nən本puən→pən此外,还有撮口向开口、合口的转化(韵头y(ǐw,ǐu)的失落或转化为韵头u,又全韵为y(ǐu)者,也可以转化为u),齐齿向合口(只是有关江阳两韵的问题

)、撮口(这种情况只出现觉药两韵里)的转化,不过它们只是一些特殊情况,只涉及个别几个韵,不去细说,可参看教材P164-168。第二十九节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

古汉语的“四声”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有三大规律:1、浊上变去2、平分阴阳3、入派三声4、去声不变1、浊上变去(教材227页)浊上变去,是指古代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全浊声母:並、奉、定、澄、从、床、群、邪、禅、匣10个)浊上变去,从八世纪即唐代就开始了。韩愈《讳辨》说:“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韩愈认为“杜度”同音,“杜”是全浊上声。“度”是全浊去声.2、平分阴阳“平分阴阳”是指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种调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的第一部书。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浊是有对应关系的,清音平声字发展为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即声调分化为阴阳,是受声母的影响。例如:“通,他红切”“同,徒红切”。中古“通”和“同”本是属于同一声调的,都属平声。但“通”是透母字,清声母;“同”是定母字,浊声母;由于清浊音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两个调类:“通”读阴平,“同”读阳平。3、入派三声“入派三声“有以下三条规律:①全浊入声归阳平

《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并、定、群、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