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省吉安市横龙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年江西省吉安市横龙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年江西省吉安市横龙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年江西省吉安市横龙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年江西省吉安市横龙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江西省吉安市横龙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右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建成应在

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文革”十年间参考答案:B略2.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时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早C.最早进行对外贸易

D.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最早创办近代企业参考答案:B3.1978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建议:要根治深圳乃至广东大量农民偷渡香港的问题,可以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由此直接促成了A.经济特区的设立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C.经济开放区的开辟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参考答案:A【详解】“1978年”,“中央的积极回应”要根治深圳乃至广东大量农民偷渡香港的问题,利用区位优势,在“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的建设,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第二年开放深圳,第三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关系密切,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分别是在1984年、1985年和1990年,与本题的时间、地点、解决偷渡问题、“直接”结果等内容不符,所以BCD三项错误。4.新航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世界”由此产生并赋予了新的意义。关于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叙述有误的是A.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根本上催生了新航路B.生产力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可能C.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互不联系D.传播基督教是冒险家们的精神护身符参考答案:C新航路开辟之前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有联系,只有美洲没有联系,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点睛: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5.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宪法,而共和派希望的一院制议会最终被参、众两院制议会取代。这表明当时法国A.各派反对该宪法B.宪法的不稳定性C.面临战争的威胁D.各派之间的妥协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的妥协,体现了当时各派力量的妥协,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当时各派对宪法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5年宪法确立,并未提出其之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5年宪法的特点,没有描述当时法国所面临的环境,故C项错误。6.据《欧洲五百年》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A.原始资本的积累B.圈地运动C.国内市场的发展D.技术革新参考答案:C【详解】从材料的“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可知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国内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排除A项;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圈地运动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技术革新确实带来了产量的迅速提升,但这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排除D项。【点睛】在阅读历史材料时,需要关注材料中出现的关联词,特别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一般说来,其后是考查的侧重点,如本题的“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7.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参考答案:C根据题干“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可知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发展生产力,排除。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8.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下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参考答案: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呼吁“松绑”,题文时间信息是1984年,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要求放权,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A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农业无关,B项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9.“身在长沙农村乡下的王阎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的武昌起义,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洋的手足无措,‘乱了章法’。”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C.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D.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参考答案:A材料说明以王闿运为代表的乡下名士对革命派与清政府的斗争隔岸观火,说明辛亥革命并未深刻影响到农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进程中乡下名士的态度,无法得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否成功,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王闿运为代表的乡下名士对辛亥革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故D项错误。10.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参考答案:B11.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颁布了“解负令”。这一改革措施A.解放了雅典所有奴隶B.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C.缓和了雅典社会矛盾D.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参考答案:答案:C分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缓和了雅典社会矛盾,所以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梭伦改革12.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①傅立叶②马克思③欧文④恩格斯⑤圣西门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⑤

D.①③⑤参考答案:D1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手工的生产方式,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参考答案:D14.进入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A.中山装

B.四合院

C.西装D.花轿参考答案:A15.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A.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B.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C.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D.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参考答案:C。题干信息反映了1950年,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在原有工业分布比较集中的上海、天津等等地,暂时不在建设大规模企业,体现了国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转移的信息,A不正确;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B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政策,不是私人抵制,D不正确。16.“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份颁奖辞赞誉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华罗庚

C.李四光

D.袁隆平参考答案:D17.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

C.进行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参考答案:考点: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分析:三元里反抗的是英国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抗的俄国的侵略,“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反抗的是日本的侵略,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点评】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18.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可知,这一地区人民反对割地。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统称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同时也是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故B项正确;A项是甲午战争期间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淞沪会战和栆宜会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C、D两项;19.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公民大会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参考答案:D20.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立国者53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

D.世袭参考答案:B21.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国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的中国()。①清政府已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经结束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④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2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提到:“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美开始结盟对抗苏联B.国际形势影响美国对华态度C.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D.利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参考答案: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的缓和.题中的关键信息是“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解答:A说法有误,中美没有结盟,只是改善关系.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而此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也试图与美国改善关系.由此可知B项是正确的.C1979年中美才实现关系正常化.D中国在1971年就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选B23.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参考答案:C【详解】材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体现的是封建忠君思想,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封建帝制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无关,故D错误。2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充分发拥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这主要是为了A.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B.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C.推进教育形式现代化进程D.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求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兴办各种职业学校,故D项正确;A项是1986年实施,不符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教育现代化,故C项排除;B项是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故排除。25.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参考答案:B26.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参考答案:D27.近代以来,英国和德国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以下哪项是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点A.内阁首脑都对君主负责

B.君主都为国家元首C.议会都是国家权力中心

D.都带有鲜明的军国主义色彩参考答案:B28.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参考答案:D29.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参考答案:A30.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表:传唤;第二表:审理;第三表:执行;第四表:家长权;第五表:继承和监护权;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权;第七表:土地和房屋;第八表:私犯;第九表:公法;第十表:宗教法;第十一表:前五表的补充;第十二表:后五表的补充。”下列关于该法内容不正确的是(

)A.限制了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的权利

B.量刑有法可依

C.保护了奴隶阶级的利益

D.条纹比较清晰参考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企业的百年发展史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破土而出189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广生钱庄。1902年,在无锡创建保兴面粉厂,开始转向实业。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保证了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全业的创办。材料二黄金时期1912年后,(荣氏兄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而粉厂、茂新面粉厂。……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成长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产量的29%。材料三重生与辉煌1956年1月20日,拥护公私合营的荣毅仁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该厂公私合营前为荣毅仁的私营企业。

1993年,上海棉纺22厂(原申新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荣宗敬幼子荣鸿庆创办)合资,建成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荣鸿庆出任董事长。迄今为止,它是上海棉纺织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产品95%外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兄弟最初成功创办保兴面粉厂的有利因素。(2)材料二反映了黄金时期的荣氏企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企业得以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重生与辉煌的王要原因。(4)纵观上述融资企业发展历程,你认为影响近现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1)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2)成就:规模扩大;成长迅速。有利外部条件:“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主要原因:三大改造(或“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政策(或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等。【详解】(1)从材料“1896年”“190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第一小问,由材料“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产量的29%”,可见规模扩大;由材料“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而粉厂、茂新面粉厂”,可见成长迅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材料“1956年1月20日,拥护公私合营的荣毅仁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该厂公私合营前为荣毅仁的私营企业”,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1993年,上海棉纺22厂(原申新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荣宗敬幼子荣鸿庆创办)合资,建成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反映改革开放时期,荣氏企业走向新的辉煌。(4)从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艰难来看,社会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适时推出的利好的经济政策或经济体制改革对民营企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32.“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材料二:“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这些“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观点:世界分为两个对立阵营,遏制共产主义。措施: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2)“伤痕遗产”: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留存。措施: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3)示例: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1)从材料中“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可以看出杜鲁门认为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而且他对共产主义充满敌意。因此美国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2)从“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可以得出“伤痕遗产”包括地区冲突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留存。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主要围绕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来谈,结合联合国以及中国的外交原则来回答。(3)从护照中国家的变化以及文字形式的发展可以看出,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因此最开始只有俄语;之后发展为与西方国家的建交,因此文字上也出现变化。新时期的外交广泛,因此不再注明适用范围。点睛:回答第三小问的时候要注意仅仅练习所学知识,明确文字变化代表的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