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与文学概述_第1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概述_第2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概述_第3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概述_第4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学概述1文化的定义1.中国传统文化:《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2

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3文化的内核:精神层面即精神文化,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观念,心理模式,宗教信仰,民族习性及人类所创造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艺术。它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潜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4

文化的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物质生产文化制度层面: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层面:精神心理文化562.culture:consistsoftheideas,customs,andartthatareproducedorsharedbyaParticularsociety.Theintellectualandartisticaspectsofasociety.7

Acultureisawayoflifeofagroupofpeople--thebehaviors,beliefs,values,andsymbolsthattheyaccept,generallywithoutthinkingaboutthem,andthatarepassedalongbycommunicationandimitationfromonegenerationtothenext.

8

Cultureissymboliccommunication.Someofitssymbolsincludeagroup'sskills,knowledge,attitudes,values,andmotives.Themeaningsofthesymbolsarelearnedanddeliberatelyperpetuatedinasocietythroughitsinstitutions.9Cultureconsistsofpatterns,explicitandimplicit,ofandforbehavioracquiredandtransmittedbysymbols;theessentialcoreofcultureconsistsoftraditionalideasandespeciallytheirattachedvalues;culturesystemsmay,ontheonehand,beconsideredasproductsofaction,ontheotherhand,asconditioninginfluencesuponfurtheraction.10文化与文明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汉语中“文明”一词出于《易经》,《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文明也。”《书·舜典》:“睿哲文明”。从这两个地方看,“文明”在汉语中的含意是指民族的精神气象。“文化”是一个人为的过程,而“文明”则是一个历史现象和范畴。文化表现为一种社会的运动,体现民族的内在的精神气质,而文明则表现为一种置于某种文化成果之上的风貌。11文明一词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皆为Civilization。这个词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它是由Civil一词发展而来的,Civil一词原意是指在城市享有合法权利的公民。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当时由封建习俗向着资产阶级化的演变称之为Civilizer,它的原意为:“公民化过程”。12到法国大革命时代,人们把体现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新的文化气象称之为Civilization,即“公民化”的文化。它是西方民主政治文化的一种新的气象和新的趋势。事实上,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内涵虽有差别,但根本上都体现了一定社会人们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成果。13中西文化的实质及区别

梁漱溟曾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两条道路,不能用一种价值观比较孰优孰劣。比较文化,应当从其精神实质入手,而非完全体现在器物、礼仪、社会现象上。1415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进一步的引申有: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凶。《易`乾`文言》)为哲学认识论基础,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首先使宗教(原始的)政治化,然后使政治伦理化。16西方文化以天人相分为认识论基础,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讲究的是理性主义。从渊源上讲,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释等为补充。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17两个基础:一是人存在的基础。中国人的生存基础:个人生来是伦理的,非个人化的,是后天教化的。洛克认为在家庭中,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是感情关系,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些权利是天赋的。人生来是自由的,意味着个人对自己负责,个人是存在的基础。18二是心理基础。李泽厚说过一段话:“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重实用轻思辩,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两个主要的表现,一是实践理性,二是乐感文化。19西方,心理基础是以个人自由为价值核心,扩展为对外的平等与对己的自尊与严肃的态度,西方人往往有着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无限的精神,所谓浮士德精神。由于对无限的渴望,对未来的设想,对进化的执著,积极的征服的欲望也较突出。这样的心理基础也有两个主要的表现,一是理性主义,二是功利主义。20终极归宿,既是个人心灵的寓所,也是个人行为的根本动机。西方人一般具有宗教虔诚。认可基督教的原罪信条,从而将救赎自己作为最终的成就。由宗教倾向产生的心境与动机,给一个族群的世俗生活的根本特征,蒙上了一层派生的、微弱的光。21”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体现在伦理自觉上。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其背景是族群的伦理秩序和环境,“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礼运篇》。中国人的终极归宿往往体现为维护血亲民族的荣誉上。22林语堂:“东方主静,西方主动;东方主守,西方主取;东方重安身立命之道,西方重格物求真理之理;东方重直觉,西方重思辩。东方重艺术化人生,西方重科学性生活。东方重天人同一,和谐共处,西方重人天两分,征服自然。”第六章

中西文化比较23

比较文学与文化:

既承认文化的独立存在,又人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商谈,从中达到某种标准和共识;同时还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更新,变异和发展即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原则。24

跨文化的文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