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课件_第1页
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课件_第2页
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课件_第3页
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课件_第4页
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产业经济学教研室胡秋阳泰达学院12月13日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1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产业间的相互关联2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投入劳动和资本进行生产:Vj=Vj(Kj,Lj)<生产>:增加值(V)的创造≠一般意义上的产品(X)的生产现实的生产函数:

在j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投入各种(i)中间品:Dj=Dj(d1j,…,dnj)Dj:中间品投入Xj=Xj(Dj(d1j,…,dnj),Vj(Kj,Lj))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生产>:现实的生产函数:3

第1产业第1产业产品的投入(种子)d11

第2产业产品的投入(化肥)d21

第3产业产品的投入(商业流通)d31

劳动,资本等增加值投入(基本要素投入)v1

总投入/总产出x1

Dj=Dj(d1j,…,dnj)Vj=Vj(Kj,Lj)Xj=Xj(Dj,Vj)

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

4

第1产业第1产业产品的投入(种子)d11

第2产业产品的投入(化肥)d21

第3产业产品的投入(商业流通)d31

劳动,资本等附加值投入(基本要素投入)v1

总投入/总产出x1

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第2产业d12

d22d32

v2

x2

第3产业d13

d23d33

v3x3

5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供需平衡供给=需求Vj=Fj(=Cj+Ij)<需求>:围绕附加值(V)/最终产品的供需平衡

≠一般意义的产品(X)的总的供需平衡对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各产业(j)的生产活动中对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Hi=Hi(hi1,…,hin)Hi:中间需求Xi=Hi(hi1,…,hin)

+Fi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供需平衡<需求>:对产品的总供6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第1产业d11

d12

d13

f1

x1Hi(hi1,…,hin)=Hi(di1,…,din)FiXi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7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第1产业d11

d12

d13

f1

x1第2产业d21

d22

d23

f2

x2第2产业d31

d32

d33

f3

x3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8产业间的相互关联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总需求第1产业d11d12

d13f1x1第2产业

d21

d22

d23f2x2

第3产业

d31

d22

d23f3x3增加值

v1

v2

v3总产出

x1

x2

x3投入产出产出/供给需求中间投入中间需求基于中间品的相互使用而建立的产业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表产业间的相互关联第1产业第2产业第39产业间的相互关联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关系-中间投入系数aij:

aij

=dij/xjdij=aij·xj

Hi=Hi(d1j,…,dnj)Hi=ai1·x1+,…,+ain·xn第1产业第1产业产品的投入d11

=a11·

x1第2产业产品的投入d21=a21·x1第3产业产品的投入d31=a31·x1第2产业d12

=a12·

x2d22=a22·x2d32=a32·x2第3产业d13

=a13·

x3d23=a23·x3d33=a33·x3Xi=Hi+Fi=ai1·x1+,…,+ain·xn+Fi产业间的相互关联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关系-中间投入系数10产业间的相互关联Xi=Hi+Fi

=ai1·x1+,…,+ain·xn+FiX=AX+F=(I-A)-1F=BFI:单位矩阵,B:列昂替夫逆矩阵。X1=a11·x1+,…,+a1n·xn+F1

··Xn=an1·x1+,…,+ann·xn+Fn产业间的相互关联Xi=Hi+FiX=AX+FX1=a111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单位的F1第1产业的生产活动a11

a21

a31v1中间投入/中间需求直接投入/1次波及a11·a11

a11·a21a11·a31a11·v1···a211·a11

a211·a21a211·a31a211·v1·········b11b21b31······间接投入2次波及··················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单位的F1第1产业的12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00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总产出b11b21b31增加值v1

v2

v3b11

b21b31总产出除1单位作为最终产品满足最终需求外,第1产业的产出中的一部分要提供给中间品产业作为中间品投入到它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故产出大于1。虽然第2产业和第3产业的最终需求为0,但为了维持各产业的生产,它们要生产产品作为中间品投入到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中去。故产出并不为0。对第1产业1单位的最终需求所实现的增加值1在各产业的分配(增加值基准分工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00第13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A和列昂替夫逆矩阵B的联系和区别:投入系数:直接投入,1次波及列昂替夫逆矩阵: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终极波及汽车生产的直接投入汽车的生产钢铁的投入汽车生产的间接投入钢铁的生产铁矿石的投入汽车生产的进口替代本国钢铁投入本国钢铁生产外国铁矿石的进口进口额减少进口额增加有效关税保护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A和列昂替夫逆矩阵B的联系和区别14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和列昂替夫逆矩阵的联系和区别:投入系数:直接投入,1次波及列昂替夫逆矩阵: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终极波及b11

b12b13b21

b22b23b31

b32b33各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第1产业产出合计,感应度。b11+b12+b13··第1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各产业产出合计,影响力。b11+b21+b31··对自身的波及效果从其他产业受到的波及效果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和列昂替夫逆矩阵的联系和区别:b15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中国发展战略

-列昂惕夫体系在贸易结构和区域关联的两项应用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中国发展战略

-16中国的发展战略:贸易结构中国的发展战略:贸易结构17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二次进口替代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产品出口⇒工业化进口替代工业化受挫的原因之一

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诱发了大量中间品的进口。出口指向工业化成功的原因之一引发并实现了对中间品进口的“二次进口替代”。进口与技术进步重要工业中间品依赖进口有碍发展中国家工业技术的提高。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二次进口替代18课题的设定:

定量考察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和贸易产业的生产中间品进口乘数各产业生产活动中对进口中间品的终极使用结构及时序列变动。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贸易主导产业的进口品中间品使用;生产活动中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特征。进口中间品的使用结构的整体观察贸易主导产业的进口中间品使用和生产结合特点。课题的设定:

定量考察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和贸19bm11

bm12bm13bm21

bm22bm23bm31

bm32bm33行要素和:各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第1产业中间品进口合计。各产业的生产活动中较多使用农·矿等进口的1次中间品,该系数上升。bm11+bm12+bm13··列要素和:第1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各产业中间品进口合计。第1产业的生产活动中使用较多的各产业进口中间品,该系数上升。该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1单位增加值中流失海外的份额。bm11+bm21+bm31··b11

b12b13b21

b22b23b31

b32b33bd11

bd12bd13bd21

bd22bd23bd31

bd32bd33中间品进口乘数满足某产业(j)最终需求所需要的各产业(i)直接和间接的产出(未区分进口品和国产品)bm11bm12bm13bm21bm20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1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00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总产出b11b21b31增加值v1

v2

v3b11

b21b31总产出对第1产业1单位的最终需求所实现的增加值1在各产业的分配(增加值基准分工率)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1第1产业第2产业21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对国产品的波及效果增加值中因中间品进口而流失。剩存于国内各产业的部分-增加值基准国产率。对进口品的波及效果-附加值海外流失的部分-增加值基准进口率。(v11/l11)(b11/l11)(v21+,···,+vn1)/(l12+,···,+l1n)(b21+,···,+bn1)/(l12+,···,+l1n)和生产率更高(低)的产业结合在一起生产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对国产品的波及效果22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23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口中间品使用较多的部门集中在工业。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口中间品使用较多的部门集中在工24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对1次原材料依赖较高的产业领域,日本的进口中间品使用水平高于中国。在其他更多的产业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及服务业领域,中国的进口中间品使用水平高于日本。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对1次原材料依赖较高的产业领域25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80年代以后的工业化成熟阶段,除化工部门上升突出以外,日本各产业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普遍下降。包括工业化发展时期水平较高的产业,特别是原油加工·煤炭加工的下降也很明显。进口品使用效率提高。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80年代以后的工业化成熟阶段,26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各产业普遍上升。原油加工·煤炭加工的上升较大。绝对水平较高的机械、其他制造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其生产活动中的2次进口替代有进展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各产业普遍上升。原油加工·煤炭加27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轻工业及1次原料依赖度高的原油加工·煤炭加工、建材·其他非金属矿加工等领域的进口中间品使用水平方面,日本工业化时期的上升高于中国。但在矿业,重工业等领域,中国的中间品进口使用水平的上升高于工业化时期的日本。而日本的化工和金属制品部门有2次进口替代。(暂时不考虑服务业)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轻工业及1次原料依赖度高的原油28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到了工业化成熟阶段,尽管绝对水平低于工业化时期,但是在变化上,日本各产业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水平普遍上升。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到了工业化成熟阶段,尽管绝对水平29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我国,被使用较多的进口中间品主要是矿业产品和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品。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我国,被使用较多的进口中间品主30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样是工业化发展时期,但日本使用较多的进口中间品特别集中与农·矿业等1次进口产品。而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品的进口品使用低于中国。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样是工业化发展时期,但日本使用31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的日本,对进口的1次产品的使用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的日本,对进口32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中国对进口的农产品、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产品的2次进口替代有一定进展。但对进口的矿业产品、化工产品、其他制造业产品的中间使用上升明显。对进口原油加工·煤炭加工及金属制品、机械工业制品的中间使用也有一定上升。重工业品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中国对进口的农产品、金属冶炼·压33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是工业化时期,日本对进口的1次产品的中间使用上升,但对进口的重工业品的使用下降(2次替代)或变化不大。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是工业化时期,日本对进口的1次34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与工业化阶段相比,成熟阶段的日本对进口的轻工及金属冶炼产品及其他制造业产品的中间使用有所上升。说明与国际间的分工出现变化。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与工业化阶段相比,成熟阶段的日本35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1:结合了一些生产率低于自己的产业来进行生产活动-期待渗透效果。生产活动中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水平(=满足1单位最终需求时的增加值中流失海外的份额)。粗字为高数值产业。全国出口总额中的产业份额(由高到低排序)。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1:结合了一些生产率低于自己的36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4个仍是2个。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4个仍是2个。37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全部5个绝对数整体下降。仍是2个。但高数值产业排序靠后。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全部5个绝对数整体下降。仍38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3个。农业、机械的水平过低。2个。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3个。农业、机械的水平过低。2个39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增加到4个。且数值较高。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增加到4个。且数值较高。40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但数值较高仍是4个。数值上没有改善。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但数值较高仍是4个。数41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中国:中国出口主导产业群(出口额前5位)的构成变化特点是-结合比自己的生产率低的产业来完成生产活动的产业从2个增加到4个。同时,该产业群的构成变化中,进口中间品使用较多的产业增多。日本:日本的出口主导产业群的构成变化也存在前一个特点。但是,日本该产业群的构成变化中,进口品使用较高的产业始终只有2个,其水准也中国低。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中国:42

贸易问题小结日本在6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是确立进口一次原材料实施加工出口的生产体制的过程。对矿产品的进口依赖增加。但是,对重工业中间品的进口代替取得了确实的进展。在经历了石油危机以后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日本对进口的一次原材料的使用变得更有效率了。但在各工业领域与海外的分工有所深化。日本的出口主导产业,其生产活动中使用进口中间品的水平低的产业占主体。贸易问题小结日本在6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是确立进口一43

贸易问题小结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出现对矿产品的进口依赖增加。但是,对重工业中间品的使用也同时增加,在对基础性重工业中间品的“二次进口代替”方面,进展不理想。中国在2次进口替代特别是针对重工业中间品的进口替代方面与同样是工业化发展阶段时期的日本表现出不同的作为。中国今后面临和日本工业化之后向类似的外部环境:1次产品的国际价格上升压力;本国货币的上升压力。中国能否实现对基础性工业中间品的“二次进口代替”,人民币升值等外界变化,带来的资金效果是否是基于长远眼光的如开发或购买相关中间品的生产技术,而不仅是基于眼前问题的购买矿产品及重工业中间品,这种不同的战略反应将会是影响到今后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贸易问题小结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出现对矿产品的进口依赖44局限和课题特点:应用列昂剔夫的投入产出体系,量化考察了一般性数据及分析体系无法考察的,包括中间品进口在内的进口诱发结构及进口变动的因素分析。意义:应用投入产出模型量化讨论相关问题的有效性。对认识中国的进口结构及变动特点,特别是针对“二次进口替代”有参考意义,为相关讨论提供了数量基础。问题:由于数据限制没能讨论最近情况。由于数据限制对进口系数没能做更进一步处理。分析体系将需求及进口结构作为外生因素,对此还有扩展余地。局限和课题特点:45中国的发展战略:地域关联中国的发展战略:地域关联46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梯度理论”

⇒开放沿海⇒牵引内陆⇒整体发展“梯度理论”的关键:地域间经济联系的确立技术上的渗透,生产上的波及效果的产生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梯度理论”47课题的设定:

区域间经济关联的定量考察地域间分工结构及生产波及效果生产率不同的地域,生产结合的特点产出乘数(列昂惕夫逆矩阵)通过产业间中间品往来和地域间交易形成的生产波及效果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

附加值基准的分工率,产业间和地域间的分工/结合关系课题的设定:

区域间经济关联的定量考察地481.时点分析(97年)1.时点分析(97年)49生产波及效果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波及效果各沿海地区对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波及效果各地区对地区内产业的波及效果。区域内投入系数高-加工度高-该系数大。南部沿海低。说明其区域内并没有培育出中间品供应产业。内陆对沿海的波及>沿海对它们的波及。中部处于从双方受惠仅以两系数来看,沿海及中部具有成长极的条件。生产波及效果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波及效果50附加值基准分工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增加值流失各沿海地区对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增加值流失各地的生产带来的增加值中流失海外的份额。沿海地区明显高水平。乃至高于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流失。内陆向沿海的流失>沿海向它们的波及。中部处于从双方受惠附加值基准分工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增加值51结合结构结合了低于自身生产率的区域的产业来生产。可期待渗透效果(期待≠实现)。结合结构结合了低于自身生产率的区域的产业来生产。可期待渗透效52时点分析小结沿海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沿海发达地区对海外中间品的分工程度高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结合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地域的产品来组织生产,具有带动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对内陆的牵引机制有待改进沿海对东北及西部等内陆地区产品的分工程度尚且不及对海外产品的分工程度。从沿海与内陆的相互关系来看,沿海向东北及西部等内陆地区在生产及附加值上的“流失”程度,反而低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的“流失”程度。时点分析小结沿海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53时点分析小结内陆地区如何利用来自沿海的“流失”通过与发达地区的生产结合,改善当地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可实现中间品移入代替,一方面可实现对他地域分工结构的渗透。促进实现“高加工度化”的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紧密的地域内产业间及与其他地域产业间的联关结构,更有效地利用来自其他地区的有限的流失,是向更多的地域内生产和收入形成。时点分析小结内陆地区如何利用来自沿海的“流失”542.时序列考察(87-97年)2.时序列考察(87-97年)55中间投入结构生产活动中对北部、中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的中间品的使用上升幅度最大。东北产品的中间投入则减少。投放的各地中间品都集中于自身区域内。而投放到区域外的实际上在减少。并非大规模参与国内区域间分工。中部沿海产品最突出。体现区域生产活动的独立倾向。海外中间品的投放在沿海地区明显增加。中间投入结构生产活动中对北部、中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56终极波及效果对东北地区产品、中部沿海地区产品及西南地区产品的波及效果下降。上述地区产品被其他地区的生产活动所疏远。对中部地区产品、北部地区产品、南部沿海地区产品的波及效果上升。上述地区产品越来越参与到其他区域的分工体系之中。终极波及效果对东北地区产品、中部沿海地区产品及西南地区产品的57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我国整体的1次分工结构中内陆地区的份额较小沿海地区的份额较大,内陆地区对整体分工结构的参与明显不足。并且在时序列变动上看这种结构反差被进一步拉大。同时,我国部分地区的1次分工不是与国内其他地区产品的联系更紧密而是相对更独立了。相对发达地区的海外分工增长幅度较大,而对国内外地产品则疏远。这对于希望通过部分发达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不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政策意图来说有警示意义。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58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就中部沿海地区来说,虽然其自身的投入系数上升较高,实现了当地生产的高加工度化,但是,其分工结构中外地产品的比重降低幅度大。同时,该地产品在外地的分工结构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特别是在中部,北部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下降幅度较大。就是说,中部沿海地区在其分工结构疏远了外地产品的同时也被外地的分工结构所疏远。该地域属于长三角地区,被期望能通过其发展而带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T字形整体发展,但如果仅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长三角纵深位置的中部地区之间分工结构的变化结果来看,这种期待不得不打一些折扣。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59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就南部沿海地区来说,其产品最广泛地渗透于各地的分工结构中,将享受到来自各地的波及效果。但自身的分工结构大幅度向海外转移,仅与国内的中部产品的关系有所深化。这意味着该地域的发展所产生的生产波及效果将更多地流失海外而更少地波及国内其他地区。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60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本应处于通过更多地参与生产而为我国的工业化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并由此享受各地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但正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实施所反映的现实一样,东北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实现上述情形。以上关于东北地区产品从各地乃至我国整体的分工结构中退出,并且对自身的使用增长幅度也低于平均水平的结果,即令人深思亦似乎在意料之中。这一结果既是东北地区之所以没有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中享受到利益的原因之一,也可认为是给东北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61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就内陆西南地区来说,虽然本地产品在当地的分工结构中的使用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除中部沿海地区产品以外的各地区产品都对该地区的分工结构有一定渗透,反之,该地产品并没有渗透到其他地区的分工结构中去而是被疏远。这种分工结构变化意味着该地区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获得当地产品产量提高的机会减少,而当地的发展会对其他地区的产出增长有一定的波及。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62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中部地区本是我国整体分工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地区。但相对停滞不前,在整体分工结构中的比重增加非常有限。由于本文的地域划分限制,北部地区包括了北部和西北部两个地区,所以,对相应结论还有更进一步考察的必要。时序列分析小结小结:63区域发展的悖论区域发展的悖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多种侧面。仅就上述视角来看,越落后地区,生产率越低,越难以参与到区域外分工,难以通过享受波及效果而提高生产增加增加值。相反,自身的区域内分工体系反而被发展地区的产品渗透,造成生产和增加值的流失。区域发展的悖论区域发展的悖论:64局限和课题这是基于本文的地域划分标准所得到的结果。如果划分得更细致,或者采用其他的划分方法则有可能获得不同结果。比如将时序列分析中北部地区细分为北部沿海和西北两个地区,则会获得更具体的认识。又比如辽宁省在本文中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山东省是北部地区的一部分,如果把包括辽宁和山东在内的部分地区以“环渤海经济圈”来划分,则显然“环渤海经济圈”与其他地区的分工结构会有所不同。不过,由于数据限制,目前仅能实现本文的地区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此意义上,也热切希望社会和有关机构对于地域间投入产出表给予更多重视,充实和丰富有关数据,令我国的地域经济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果。局限和课题这是基于本文的地域划分标准所得到的结果。如果划分得65局限和课题部分地区的率先发展所产生的地域间波及效果体现在很多侧面。除分工结构所产生的生产波及效果及生产结合结构以外,比如人员或资本的流动也会产生相应的波及效果等,本文仅仅是诸多侧面之一,其结果在本文限定的侧面上具有警示意义,但显然不能以此下完全的结论。本文仅就分工结构的变化做量化考察,而非探求分工结构变化的内部机制及原因,也没有能力探讨注入技术“渗透”效果的实际等。所以,虽然从本文的考察结果中能够考虑到上述政策启示,但无法触及能否实现乃至如何实现上述结构上的变化。这既是本文的局限,也恰是今后进一步分析的课题。局限和课题部分地区的率先发展所产生的地域间波及效果体现在很多66参考:

投入产出分析体系的扩展参考:

投入产出分析体系的扩展67

地域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地域均衡地域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地域均衡68各地域均衡产出投入产出分析-地域均衡:移入额:移入系数对角矩阵:移出额可用来讨论什么问题?有什么拓展设计?不同地域的不同影响、地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地域差问题等。各地域均衡产出投入产出分析-地域均衡:移入额:移入系数69

分企业规模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按企业规模可用来讨论什么问题?有什么拓展设计?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影响、不同规模企业间的相互影响等分企业规模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按企业规模可用来讨70

金融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资金/货币循环横向:资产形成/资金流入纵向:借贷支出/资金流出可用来讨论什么经济问题?有什么拓展设计?不同部门对资金的不同影响、各部门间的资金联系等。金融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资金/货币循环横向:71

废弃物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物资循环动脉部门:物资使用及废物排放部门。静脉部门:物资再利用、废品回收及处理部门。可用来讨论什么环境经济问题?有什么拓展设计?不同使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对各部门间的联系及物资利用的影响等。废弃物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物资循环动脉部门:物资使72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产业经济学教研室胡秋阳泰达学院12月13日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研究-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73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产业间的相互关联74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投入劳动和资本进行生产:Vj=Vj(Kj,Lj)<生产>:增加值(V)的创造≠一般意义上的产品(X)的生产现实的生产函数:

在j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投入各种(i)中间品:Dj=Dj(d1j,…,dnj)Dj:中间品投入Xj=Xj(Dj(d1j,…,dnj),Vj(Kj,Lj))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生产>:现实的生产函数:75

第1产业第1产业产品的投入(种子)d11

第2产业产品的投入(化肥)d21

第3产业产品的投入(商业流通)d31

劳动,资本等增加值投入(基本要素投入)v1

总投入/总产出x1

Dj=Dj(d1j,…,dnj)Vj=Vj(Kj,Lj)Xj=Xj(Dj,Vj)

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

76

第1产业第1产业产品的投入(种子)d11

第2产业产品的投入(化肥)d21

第3产业产品的投入(商业流通)d31

劳动,资本等附加值投入(基本要素投入)v1

总投入/总产出x1

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第2产业d12

d22d32

v2

x2

第3产业d13

d23d33

v3x3

77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供需平衡供给=需求Vj=Fj(=Cj+Ij)<需求>:围绕附加值(V)/最终产品的供需平衡

≠一般意义的产品(X)的总的供需平衡对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各产业(j)的生产活动中对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Hi=Hi(hi1,…,hin)Hi:中间需求Xi=Hi(hi1,…,hin)

+Fi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供需平衡<需求>:对产品的总供78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第1产业d11

d12

d13

f1

x1Hi(hi1,…,hin)=Hi(di1,…,din)FiXi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79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第1产业d11

d12

d13

f1

x1第2产业d21

d22

d23

f2

x2第2产业d31

d32

d33

f3

x3生产的产出/供给-需求关系第80产业间的相互关联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总需求第1产业d11d12

d13f1x1第2产业

d21

d22

d23f2x2

第3产业

d31

d22

d23f3x3增加值

v1

v2

v3总产出

x1

x2

x3投入产出产出/供给需求中间投入中间需求基于中间品的相互使用而建立的产业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表产业间的相互关联第1产业第2产业第381产业间的相互关联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关系-中间投入系数aij:

aij

=dij/xjdij=aij·xj

Hi=Hi(d1j,…,dnj)Hi=ai1·x1+,…,+ain·xn第1产业第1产业产品的投入d11

=a11·

x1第2产业产品的投入d21=a21·x1第3产业产品的投入d31=a31·x1第2产业d12

=a12·

x2d22=a22·x2d32=a32·x2第3产业d13

=a13·

x3d23=a23·x3d33=a33·x3Xi=Hi+Fi=ai1·x1+,…,+ain·xn+Fi产业间的相互关联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关系-中间投入系数82产业间的相互关联Xi=Hi+Fi

=ai1·x1+,…,+ain·xn+FiX=AX+F=(I-A)-1F=BFI:单位矩阵,B:列昂替夫逆矩阵。X1=a11·x1+,…,+a1n·xn+F1

··Xn=an1·x1+,…,+ann·xn+Fn产业间的相互关联Xi=Hi+FiX=AX+FX1=a183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单位的F1第1产业的生产活动a11

a21

a31v1中间投入/中间需求直接投入/1次波及a11·a11

a11·a21a11·a31a11·v1···a211·a11

a211·a21a211·a31a211·v1·········b11b21b31······间接投入2次波及··················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单位的F1第1产业的84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00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总产出b11b21b31增加值v1

v2

v3b11

b21b31总产出除1单位作为最终产品满足最终需求外,第1产业的产出中的一部分要提供给中间品产业作为中间品投入到它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故产出大于1。虽然第2产业和第3产业的最终需求为0,但为了维持各产业的生产,它们要生产产品作为中间品投入到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中去。故产出并不为0。对第1产业1单位的最终需求所实现的增加值1在各产业的分配(增加值基准分工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1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00第85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A和列昂替夫逆矩阵B的联系和区别:投入系数:直接投入,1次波及列昂替夫逆矩阵: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终极波及汽车生产的直接投入汽车的生产钢铁的投入汽车生产的间接投入钢铁的生产铁矿石的投入汽车生产的进口替代本国钢铁投入本国钢铁生产外国铁矿石的进口进口额减少进口额增加有效关税保护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A和列昂替夫逆矩阵B的联系和区别86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和列昂替夫逆矩阵的联系和区别:投入系数:直接投入,1次波及列昂替夫逆矩阵: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终极波及b11

b12b13b21

b22b23b31

b32b33各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第1产业产出合计,感应度。b11+b12+b13··第1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各产业产出合计,影响力。b11+b21+b31··对自身的波及效果从其他产业受到的波及效果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投入系数和列昂替夫逆矩阵的联系和区别:b87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中国发展战略

-列昂惕夫体系在贸易结构和区域关联的两项应用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中国发展战略

-88中国的发展战略:贸易结构中国的发展战略:贸易结构89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二次进口替代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产品出口⇒工业化进口替代工业化受挫的原因之一

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诱发了大量中间品的进口。出口指向工业化成功的原因之一引发并实现了对中间品进口的“二次进口替代”。进口与技术进步重要工业中间品依赖进口有碍发展中国家工业技术的提高。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二次进口替代90课题的设定:

定量考察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和贸易产业的生产中间品进口乘数各产业生产活动中对进口中间品的终极使用结构及时序列变动。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贸易主导产业的进口品中间品使用;生产活动中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特征。进口中间品的使用结构的整体观察贸易主导产业的进口中间品使用和生产结合特点。课题的设定:

定量考察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和贸91bm11

bm12bm13bm21

bm22bm23bm31

bm32bm33行要素和:各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第1产业中间品进口合计。各产业的生产活动中较多使用农·矿等进口的1次中间品,该系数上升。bm11+bm12+bm13··列要素和:第1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各产业中间品进口合计。第1产业的生产活动中使用较多的各产业进口中间品,该系数上升。该产业1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1单位增加值中流失海外的份额。bm11+bm21+bm31··b11

b12b13b21

b22b23b31

b32b33bd11

bd12bd13bd21

bd22bd23bd31

bd32bd33中间品进口乘数满足某产业(j)最终需求所需要的各产业(i)直接和间接的产出(未区分进口品和国产品)bm11bm12bm13bm21bm92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1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最终需求00第1产业第2产业第3产业总产出b11b21b31增加值v1

v2

v3b11

b21b31总产出对第1产业1单位的最终需求所实现的增加值1在各产业的分配(增加值基准分工率)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1第1产业第2产业93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对国产品的波及效果增加值中因中间品进口而流失。剩存于国内各产业的部分-增加值基准国产率。对进口品的波及效果-附加值海外流失的部分-增加值基准进口率。(v11/l11)(b11/l11)(v21+,···,+vn1)/(l12+,···,+l1n)(b21+,···,+bn1)/(l12+,···,+l1n)和生产率更高(低)的产业结合在一起生产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对国产品的波及效果94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95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口中间品使用较多的部门集中在工业。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口中间品使用较多的部门集中在工96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对1次原材料依赖较高的产业领域,日本的进口中间品使用水平高于中国。在其他更多的产业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及服务业领域,中国的进口中间品使用水平高于日本。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对1次原材料依赖较高的产业领域97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80年代以后的工业化成熟阶段,除化工部门上升突出以外,日本各产业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普遍下降。包括工业化发展时期水平较高的产业,特别是原油加工·煤炭加工的下降也很明显。进口品使用效率提高。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80年代以后的工业化成熟阶段,98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各产业普遍上升。原油加工·煤炭加工的上升较大。绝对水平较高的机械、其他制造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其生产活动中的2次进口替代有进展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各产业普遍上升。原油加工·煤炭加99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轻工业及1次原料依赖度高的原油加工·煤炭加工、建材·其他非金属矿加工等领域的进口中间品使用水平方面,日本工业化时期的上升高于中国。但在矿业,重工业等领域,中国的中间品进口使用水平的上升高于工业化时期的日本。而日本的化工和金属制品部门有2次进口替代。(暂时不考虑服务业)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轻工业及1次原料依赖度高的原油100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到了工业化成熟阶段,尽管绝对水平低于工业化时期,但是在变化上,日本各产业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水平普遍上升。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到了工业化成熟阶段,尽管绝对水平101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我国,被使用较多的进口中间品主要是矿业产品和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品。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在我国,被使用较多的进口中间品主102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样是工业化发展时期,但日本使用较多的进口中间品特别集中与农·矿业等1次进口产品。而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品的进口品使用低于中国。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样是工业化发展时期,但日本使用103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的日本,对进口的1次产品的使用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的日本,对进口104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中国对进口的农产品、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产品的2次进口替代有一定进展。但对进口的矿业产品、化工产品、其他制造业产品的中间使用上升明显。对进口原油加工·煤炭加工及金属制品、机械工业制品的中间使用也有一定上升。重工业品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中国对进口的农产品、金属冶炼·压105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是工业化时期,日本对进口的1次产品的中间使用上升,但对进口的重工业品的使用下降(2次替代)或变化不大。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同是工业化时期,日本对进口的1次106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与工业化阶段相比,成熟阶段的日本对进口的轻工及金属冶炼产品及其他制造业产品的中间使用有所上升。说明与国际间的分工出现变化。结果和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与工业化阶段相比,成熟阶段的日本107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1:结合了一些生产率低于自己的产业来进行生产活动-期待渗透效果。生产活动中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水平(=满足1单位最终需求时的增加值中流失海外的份额)。粗字为高数值产业。全国出口总额中的产业份额(由高到低排序)。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1:结合了一些生产率低于自己的108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4个仍是2个。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4个仍是2个。109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全部5个绝对数整体下降。仍是2个。但高数值产业排序靠后。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增加到全部5个绝对数整体下降。仍110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3个。农业、机械的水平过低。2个。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3个。农业、机械的水平过低。2个111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增加到4个。且数值较高。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增加到4个。且数值较高。112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但数值较高仍是4个。数值上没有改善。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仍是3个。但数值较高仍是4个。数113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中国:中国出口主导产业群(出口额前5位)的构成变化特点是-结合比自己的生产率低的产业来完成生产活动的产业从2个增加到4个。同时,该产业群的构成变化中,进口中间品使用较多的产业增多。日本:日本的出口主导产业群的构成变化也存在前一个特点。但是,日本该产业群的构成变化中,进口品使用较高的产业始终只有2个,其水准也中国低。结果分析-贸易主导产业的生产中国:114

贸易问题小结日本在6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是确立进口一次原材料实施加工出口的生产体制的过程。对矿产品的进口依赖增加。但是,对重工业中间品的进口代替取得了确实的进展。在经历了石油危机以后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日本对进口的一次原材料的使用变得更有效率了。但在各工业领域与海外的分工有所深化。日本的出口主导产业,其生产活动中使用进口中间品的水平低的产业占主体。贸易问题小结日本在6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是确立进口一115

贸易问题小结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出现对矿产品的进口依赖增加。但是,对重工业中间品的使用也同时增加,在对基础性重工业中间品的“二次进口代替”方面,进展不理想。中国在2次进口替代特别是针对重工业中间品的进口替代方面与同样是工业化发展阶段时期的日本表现出不同的作为。中国今后面临和日本工业化之后向类似的外部环境:1次产品的国际价格上升压力;本国货币的上升压力。中国能否实现对基础性工业中间品的“二次进口代替”,人民币升值等外界变化,带来的资金效果是否是基于长远眼光的如开发或购买相关中间品的生产技术,而不仅是基于眼前问题的购买矿产品及重工业中间品,这种不同的战略反应将会是影响到今后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贸易问题小结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出现对矿产品的进口依赖116局限和课题特点:应用列昂剔夫的投入产出体系,量化考察了一般性数据及分析体系无法考察的,包括中间品进口在内的进口诱发结构及进口变动的因素分析。意义:应用投入产出模型量化讨论相关问题的有效性。对认识中国的进口结构及变动特点,特别是针对“二次进口替代”有参考意义,为相关讨论提供了数量基础。问题:由于数据限制没能讨论最近情况。由于数据限制对进口系数没能做更进一步处理。分析体系将需求及进口结构作为外生因素,对此还有扩展余地。局限和课题特点:117中国的发展战略:地域关联中国的发展战略:地域关联118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梯度理论”

⇒开放沿海⇒牵引内陆⇒整体发展“梯度理论”的关键:地域间经济联系的确立技术上的渗透,生产上的波及效果的产生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梯度理论”119课题的设定:

区域间经济关联的定量考察地域间分工结构及生产波及效果生产率不同的地域,生产结合的特点产出乘数(列昂惕夫逆矩阵)通过产业间中间品往来和地域间交易形成的生产波及效果单位构造系(UnitStructure)

附加值基准的分工率,产业间和地域间的分工/结合关系课题的设定:

区域间经济关联的定量考察地1201.时点分析(97年)1.时点分析(97年)121生产波及效果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波及效果各沿海地区对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波及效果各地区对地区内产业的波及效果。区域内投入系数高-加工度高-该系数大。南部沿海低。说明其区域内并没有培育出中间品供应产业。内陆对沿海的波及>沿海对它们的波及。中部处于从双方受惠仅以两系数来看,沿海及中部具有成长极的条件。生产波及效果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波及效果122附加值基准分工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增加值流失各沿海地区对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增加值流失各地的生产带来的增加值中流失海外的份额。沿海地区明显高水平。乃至高于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流失。内陆向沿海的流失>沿海向它们的波及。中部处于从双方受惠附加值基准分工中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对各沿海地区的增加值123结合结构结合了低于自身生产率的区域的产业来生产。可期待渗透效果(期待≠实现)。结合结构结合了低于自身生产率的区域的产业来生产。可期待渗透效124时点分析小结沿海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沿海发达地区对海外中间品的分工程度高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结合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地域的产品来组织生产,具有带动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对内陆的牵引机制有待改进沿海对东北及西部等内陆地区产品的分工程度尚且不及对海外产品的分工程度。从沿海与内陆的相互关系来看,沿海向东北及西部等内陆地区在生产及附加值上的“流失”程度,反而低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的“流失”程度。时点分析小结沿海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125时点分析小结内陆地区如何利用来自沿海的“流失”通过与发达地区的生产结合,改善当地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可实现中间品移入代替,一方面可实现对他地域分工结构的渗透。促进实现“高加工度化”的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紧密的地域内产业间及与其他地域产业间的联关结构,更有效地利用来自其他地区的有限的流失,是向更多的地域内生产和收入形成。时点分析小结内陆地区如何利用来自沿海的“流失”1262.时序列考察(87-97年)2.时序列考察(87-97年)127中间投入结构生产活动中对北部、中部沿海、南部沿海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