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管理工作总结课件_第1页
学院管理工作总结课件_第2页
学院管理工作总结课件_第3页
学院管理工作总结课件_第4页
学院管理工作总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化工学院

2004和2005学年工作总结

化学化工学院

2004和2005学年工作总结

1

通过充分论证,在学院教代会上通过了我院在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努力向研究型学院转型,为达到全国同类学院的一流水平而奋斗”。

通过充分论证,在学院教代会上通过了我院在新时期的2基础性环节的调整和加强:

加强新观念教育,统一思想,激发热情,凝聚力量。建立“院史展室”,设立“筚路蓝缕”作为院训,大力弘扬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精神和魏可镁院士奋力拼搏精神。第二轮分配制度初步实现了评聘分开,按需设岗,加强岗位职责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改革方案获得院教代会的高票通过。完成了学科布局调整,在国家工程中心之外,建立5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形成依托化学和化学工程二个基础学科,向材料、环境、生命三大前沿学科渗透的学科发展格局,突出了理工结合的特色。

基础性环节的调整和加强:加强新观念教育,统一思想,激发热情3本科教学工作:

2004年通过了国家理科基地建设现场评估,确立了我校化学教育在全国的先进地位。认真组织校内第五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我院在此次学校评估中获得三等奖。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现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立项建设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本科教学工作:2004年通过了国4本科教学工作:

积极配合新校区化学化工实验大楼设计和施工工作,完成了本科实验台面共400万元的招投标和安装工作,精心部署完成了新校区本科实验室搬迁任务,目前理科实验课已全面开始。强化实践教学,立项建设《福建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第二期建设改造工程》项目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项目,获得中央财政部投入300万元,省配套资金300万元。认真编制《新校区化学化工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利用一年时间达到我校首家省级实验室示范中心的要求。

本科教学工作:积极配合新校区5研究生教育:

目前全院硕、博士生总数已超过500人,是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生力军。

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管理条例”,从04级研究生开始实施。组织了多场研究生、导师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将制定导师聘任制度和年度考评制度。

研究生教育:目前全院硕、博士生总数已超过5006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05年成功申报了化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为我院在化学和化工两大一级学科上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创了学院发展的新局面。05年获得了药物分析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学科的外延开了好头。05年“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学”被确认为新一轮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05年成功申7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05年我院的国家科技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教育部“食品安全检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立项论证。工业催化、光催化、分析化学3支科技创新团队发展势头强劲。明朗物理化学中的结构化学方向和电化学方向队伍整合方案,正在组织落实中。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05年我院的国家科8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有机化学方向从比利时引进1位教授,生物制药方向引进了1位教授,对化学学科的均衡发展和药物方向新增长点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来共引进博士9人。高层次人才队伍中新增“闽江学者”1人、省优秀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贴2人、兼职教授3人。目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有24人,已取得博士学位43人,两类人员总数占青年教师总数的76%。今后2-3年里,45岁以下博士的比例将达到近80%。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机化9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两年来有32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其中1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获省杰出科技人员称号、1人获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导师奖、1人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人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合作达11人次,学院与企业联合设立奖教金每年奖励十位为学院做出贡献的优秀教职工。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年来有32人次获得校级10科研工作:

200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0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04年和05年新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4项和9项(含重点1项),国家“十五”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1项。

05年在研项目104项,总经费3623万元。

科研工作:200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11党建工作:

总支树立围绕中心搞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扎实工作统一全院师生思想,鼓舞斗志,优化育人环境。在本学期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总支采取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动静结合等方式开展各种活动。

党建工作:总支树立围绕中心搞党建,促发展的思路,12党建工作:建立院领导每月一次的接待日制度,解决学生热点问题。组织全院教工为学院贫困生捐助18000多元现金购置冬衣棉被。组织党员和部分党外积极分子到漳州参观女排训练基地、谷文昌纪念馆。和万利达总支建立共建关系。积极支持做好工会工作,05年院工会被评为校模范教工之家。加强院班子建设,热情地为全院师生服务。

党建工作:建立院领导每月一次的接待日制度,解决学生热点问题。13党建工作:

04、05两年,学院共发展学生党员170人,教工党员2人,本科生党员90人,占学生总数比例的8.1%。在04年底全校党建三级评估中,总支整体工作获得校考评组的好评。

催化中心党支部被评为省优秀基层党支部,王绪绪教授被评为省优秀党员;学生03级党支部获2004年度校开展“支部立项”工作优秀单位三等奖。

党建工作:04、05两年,学院共发展学生14学生工作:

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政工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院团委坚持以党建带团建,连续二年,我院新生写入党申请书人数均在70%以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以“诚信、感恩和责任”等主题链式教育为主线,以年级或班级“爱心”项目活动为平台,开展“三爱活动,母校八闽行”、“建设节约型校园,人人有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邀请10名教授开展每月一讲的“我与化学化工”主题讲座,开展“优秀科学家成长道路”教育;创办以卢嘉锡先生曾经题写的“筚路蓝缕”为刊名的学院简报;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申请SRTP科研项目等。

学生工作: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的15学生工作:

组织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实地感受名牌大学学习和科研气氛。近二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的考研上线率都在30%左右。其中理科化学基地考研录取率都在80%以上。注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这二年我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

学生工作:组织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6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高端人才的引进仍是我们的瓶颈,某些学科学术带头人梯队有断层危机。全体教师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高水平科研工作观念还待加强。化学化工学科的高速发展,前沿领域的高科技激烈竞争,突显我们的科研设施不足。多学科的交叉和社会力量的利用有待加强。

存在的困难和不足:高端人才的引进仍是17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本科实验室的投入还有很大缺口。研究生培养水平需要加强。教工福利偏低,学院创收水平亟待加强。

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本科实验室的投入还有很大缺口。18解决的思路与措施:

高度重视和发挥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杠杆调节作用,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积极性。建立责任教授和系主任岗位成效学年考评述职制度。以院实验中心为本科教学改革突破口,辅以4个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解决的思路与措施:高度重视和发挥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杠杆调节19解决的思路与措施:整合结构化学、电化学、生物质能3支科研团队。整顿研究所,作为科研团队建设的依托行政实体。建立研究生导师聘任制度和业绩考评制度。力争使2-3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解决的思路与措施:整合结构化学、电化学、生物质能3支科研团队20欢迎批评指正!欢迎批评指正!21化学化工学院

2004和2005学年工作总结

化学化工学院

2004和2005学年工作总结

22

通过充分论证,在学院教代会上通过了我院在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努力向研究型学院转型,为达到全国同类学院的一流水平而奋斗”。

通过充分论证,在学院教代会上通过了我院在新时期的23基础性环节的调整和加强:

加强新观念教育,统一思想,激发热情,凝聚力量。建立“院史展室”,设立“筚路蓝缕”作为院训,大力弘扬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精神和魏可镁院士奋力拼搏精神。第二轮分配制度初步实现了评聘分开,按需设岗,加强岗位职责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改革方案获得院教代会的高票通过。完成了学科布局调整,在国家工程中心之外,建立5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形成依托化学和化学工程二个基础学科,向材料、环境、生命三大前沿学科渗透的学科发展格局,突出了理工结合的特色。

基础性环节的调整和加强:加强新观念教育,统一思想,激发热情24本科教学工作:

2004年通过了国家理科基地建设现场评估,确立了我校化学教育在全国的先进地位。认真组织校内第五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我院在此次学校评估中获得三等奖。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现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立项建设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本科教学工作:2004年通过了国25本科教学工作:

积极配合新校区化学化工实验大楼设计和施工工作,完成了本科实验台面共400万元的招投标和安装工作,精心部署完成了新校区本科实验室搬迁任务,目前理科实验课已全面开始。强化实践教学,立项建设《福建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第二期建设改造工程》项目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项目,获得中央财政部投入300万元,省配套资金300万元。认真编制《新校区化学化工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利用一年时间达到我校首家省级实验室示范中心的要求。

本科教学工作:积极配合新校区26研究生教育:

目前全院硕、博士生总数已超过500人,是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生力军。

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管理条例”,从04级研究生开始实施。组织了多场研究生、导师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将制定导师聘任制度和年度考评制度。

研究生教育:目前全院硕、博士生总数已超过50027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05年成功申报了化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为我院在化学和化工两大一级学科上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创了学院发展的新局面。05年获得了药物分析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学科的外延开了好头。05年“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学”被确认为新一轮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05年成功申28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05年我院的国家科技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教育部“食品安全检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立项论证。工业催化、光催化、分析化学3支科技创新团队发展势头强劲。明朗物理化学中的结构化学方向和电化学方向队伍整合方案,正在组织落实中。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05年我院的国家科29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有机化学方向从比利时引进1位教授,生物制药方向引进了1位教授,对化学学科的均衡发展和药物方向新增长点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来共引进博士9人。高层次人才队伍中新增“闽江学者”1人、省优秀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贴2人、兼职教授3人。目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有24人,已取得博士学位43人,两类人员总数占青年教师总数的76%。今后2-3年里,45岁以下博士的比例将达到近80%。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机化30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两年来有32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其中1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获省杰出科技人员称号、1人获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导师奖、1人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人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合作达11人次,学院与企业联合设立奖教金每年奖励十位为学院做出贡献的优秀教职工。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年来有32人次获得校级31科研工作:

200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0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04年和05年新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4项和9项(含重点1项),国家“十五”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1项。

05年在研项目104项,总经费3623万元。

科研工作:200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32党建工作:

总支树立围绕中心搞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扎实工作统一全院师生思想,鼓舞斗志,优化育人环境。在本学期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总支采取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动静结合等方式开展各种活动。

党建工作:总支树立围绕中心搞党建,促发展的思路,33党建工作:建立院领导每月一次的接待日制度,解决学生热点问题。组织全院教工为学院贫困生捐助18000多元现金购置冬衣棉被。组织党员和部分党外积极分子到漳州参观女排训练基地、谷文昌纪念馆。和万利达总支建立共建关系。积极支持做好工会工作,05年院工会被评为校模范教工之家。加强院班子建设,热情地为全院师生服务。

党建工作:建立院领导每月一次的接待日制度,解决学生热点问题。34党建工作:

04、05两年,学院共发展学生党员170人,教工党员2人,本科生党员90人,占学生总数比例的8.1%。在04年底全校党建三级评估中,总支整体工作获得校考评组的好评。

催化中心党支部被评为省优秀基层党支部,王绪绪教授被评为省优秀党员;学生03级党支部获2004年度校开展“支部立项”工作优秀单位三等奖。

党建工作:04、05两年,学院共发展学生35学生工作:

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政工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院团委坚持以党建带团建,连续二年,我院新生写入党申请书人数均在70%以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以“诚信、感恩和责任”等主题链式教育为主线,以年级或班级“爱心”项目活动为平台,开展“三爱活动,母校八闽行”、“建设节约型校园,人人有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邀请10名教授开展每月一讲的“我与化学化工”主题讲座,开展“优秀科学家成长道路”教育;创办以卢嘉锡先生曾经题写的“筚路蓝缕”为刊名的学院简报;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申请SRTP科研项目等。

学生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