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2、3知识点归纳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2、3知识点归纳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2、3知识点归纳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2、3知识点归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2、3知识点归纳1.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①选取了合适的实验材料——豌豆。②在数据分析中应用数学统计分析法,便于找出规律。③运用了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④成功地应用了“假设—演绎”的方法。(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①两大定律比较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位置一对等位基因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遗传实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时间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均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双杂合子(YyRr)自交子代状况分析子代共16种组合,9种基因型,Y_R_∶Y_rr∶yyR_∶yyrr=9∶3∶3∶1。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3.伴性遗传(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遗传;一般为隔代遗传。(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3)伴Y染色体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4.人类遗传病(1)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不是受一个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病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3)如何判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隐性个体做母本,显性个体做父本,进行杂交。如果后代中雌性全表现显性,雄性全表现隐性,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4)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测定人类基因组中DNA的序列,包括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5.基因重组(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2)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生重组(发生于四分体时期)。(3)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其结果是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6.基因突变(1)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等。(2)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7.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1)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2)染色体数目变异①染色体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②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界定:可依据发育起点界定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起点为“受精卵”时,依据“染色体组数”确认二倍体、多倍体,起点为“配子”时,直接认定为单倍体。8.生物育种的原理(1)诱变育种——基因突变;(2)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3)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4)杂交育种——基因重组;(5)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9.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10.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引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的五大因素: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1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即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3.内环境的成分: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废物(氨、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14.内环境的稳态指pH、渗透压、血糖、体温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5.内环境的异常——水肿是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如血浆蛋白减少(长期营养不良、过敏反应、肾小球透性增大),毛细淋巴管受阻,代谢产物积累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造成水肿。16.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一是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适宜的刺激。17.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①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18.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是由突触的结构决定的。19.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单向性:即只能由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20.信号转换:突触前膜处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为化学信号→电信号。21.神经递质有兴奋类和抑制类,当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立即被酶分解掉,否则,将引起持续兴奋或抑制。10.脊椎动物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和高效;二是通过体液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细胞。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是肝脏。23.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24.冷觉、温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器官黏膜上,冷觉与温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平衡是由于产热与散热相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产热是协同作用。25.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水盐平衡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26.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其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27.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若胰岛素浓度过低,葡萄糖进入细胞就受到了限制,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是为了间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28.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尿、多饮及身体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其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29.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30.人体免疫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并且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中,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31.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二次免疫反应快,产生抗体多。32.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33.生长素的发现历程:①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当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在尖端可以产生一种影响传递到下面的伸长区,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②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③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胚芽鞘的下部分布不均,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④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34.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也是主动运输。3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36.茎的负向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原因分析: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茎背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根向地生长(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37.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作用是促进茎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除促进细胞分裂外,还能延缓叶片衰老。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38.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空间特征,后者可分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类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39.几种调查方法: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为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土壤中小动物的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调查方法为抽样检测法。40.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41.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4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使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4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44.①能量的源头——太阳光能;②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③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④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⑥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⑦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45.物质循环的特点:基本元素的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②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4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②化学信息(如狗的尿液、昆虫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等)。信息来源为生物或无机环境。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传递。47.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