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2.1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2.2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2.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管理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2.1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1有关农作制度理论基础的认识,早在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初步论述,如:“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可谓最早的对作物生产和农作制度中作物、土壤、气候、管理相互关系的理论概括;“息者欲劳,劳者欲息”,则是对农业生产中用地与养地辩证关系的经验性概括。
有关农作制度理论基础的认识,早在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2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理论作物生态适应性与合理布局理论§4多熟种植模式理论§5作物轮连作理论等§6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理论农田水分和养分循环与平衡理论§7地力学说与耕层构造理论§7农田防护理论等§8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利用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与配合理论§9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等§9集约高效用地理论多元持续养地理论农作经营管理理论农作制度的基本理论√§2.2√§2.1√
§2.3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理论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理论农3第一节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三、植物生活要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第一节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4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
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谢)
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5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要素按基本来源和依托之所分类特点利用途径光宇宙因素:来自太阳的以光、热辐射为主体的能量形态①难大范围人工调控,世界各农区充裕,非障碍;②时空不平衡,总量稳定,季节分配有规律
作物角度①创造新的植物种群,培育高光效品种;②相宜植物种群,改进种植方式,发展多熟种植(复种、间作套种);环境角度①冷凉地区的温室栽培,以及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技术应用等,提高光、热资源转化效率;②培肥地力,全面改善植物生活条件热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按基本来源和依6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要素按基本来源和依托之所分类特点利用途径水土地因素:来自地壳浅层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元素,以及依托于土壤的水分、空气等物质形态①存在量有限②可有效地进行人工调控,满足植物生长需要;③存在状况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变动,常不平衡
①建立合理的农业整体结构及相应的关联部门的内部结构,促进农业系统物质良性循环,添加矿质营养物质(平衡、补充营养物质),促进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②土壤耕作,良好耕层构造,协调水气矛盾,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肥力条件,提高土壤营养物质转化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发育;③防除农田杂草、控制土壤侵蚀等,减缓土地因素无谓耗损气矿质营养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按基本来源和依7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光热水气矿质营养太阳辐射能的体现,是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能量来源绿色植物生活动能,只有在温度适宜范围内,顺利进行全部生命活动绿色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的媒介大气和土壤中的O2、CO2,都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养料和条件能量的载体,构成有机物质的基础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生理上的同等重要≠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生长发育需要Fe大量--占植物重量70%~90%微量--仅约占植物重量0.0004%植物生理功能方面,两者同等重要生产实践中不易满足易满足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91234567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一德国土壤学家赫尔里格尔的大麦水分试验5%10%20%30%40%60%80%100%1234101234567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一德国土壤学家赫尔里格尔的大麦水分试验5%10%20%30%40%60%80%100%赫尔里格尔据此确定了因素“最低”、“最适”、和“最高”点,亦被称为“最低、最适和最高律”,认为在因素数量为中等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在因素的数量最少(低量)和最多(高量)时,都不可能获得好产量123411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一德国土壤学家赫尔里格尔的大麦水分试验水分增加抑制了分解土壤有机质的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矿化速率下降,大麦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产量降低。--B.P.威廉斯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12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二氮素用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1852~1864)仅改变氮素营养一个因素,增加氮肥施用量增产效果亦是递减的英国洛桑试验站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13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连续地只添加一个生活要素,而不相应地改善其它生活要素,实质是试图以单一因素代替其它因素的作用,从而违反了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的客观规律。(如家庭盆花,往往只浇水不施肥)这一规律启示我们,进行植物生产必须全面、充分地满足它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生活要素。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14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植物生活要素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一因素的不足,限制植物对其它因素的利用,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则该植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这就是通常所谓“最低因素法则”。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15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尽管所有其它养分很丰富,产量可能受到一种单一养分不足的限制。当有限的养分得到供应后,作物的产量就会增加,直到另外的养分变得有限为止。“最小因素”(李比希1840年)有关环境因素如何限制生长的研究李比希提出的最低营养物质,就是指限制因素。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尽管所有其16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当一个过程的速度是被若干独立因子所影响时,这个过程的具体速度是被其“最慢”的因子的步伐所限制。“限制因素”定律(布莱克曼1905年)光强温度CO2浓度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当一个过程17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学说(谢尔富特1913年)生物的生存对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在低限与高限之间称为耐性范围,任何一个因子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剩,均会使生物的生存或生长发育衰退。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1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学说(谢尔富特1913年)由此可见,任何接近或超出耐性限度的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19谢尔福特耐受定理耐受下限生理紧张带不能耐受带最适值适宜范围生理紧张带不能耐受带耐受上限谢尔福特耐受定理耐受下限生理紧张带不能耐受带最适值适宜范围生20Shelford'sLawoftolerance(Shelford1913):Shelford'sLawoftolerance(S21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北方旱作农区南方湿润农区调控或改善限制因素--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任务蓄水保墒防洪排涝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北方旱作农22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农业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动水修渠打井发展灌溉肥料广开肥源合理用肥PK微量元素……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农业生产中23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
植物的生活要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综合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限制因素定律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24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春黑麦盆栽试验(德国沃里尼19世纪)肥力不施肥施肥湿度20%40%60%60%第一组(不遮光)第二组(白纸遮光)第三组(黑纸遮光)强光照中光照弱光照1109588320218185403274208584350223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25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春黑麦盆栽试验(德国沃里尼19世纪)只增加一个生活要素—水分,黑麦的产量呈现抛物曲线,即产量是上升的,效益是递减的;同时增加两个生活要素—水分和养料,产量曲线明显上升,产量效益有了改进;如果改善多数,甚至全部生活要素,例如同时增加水分、肥料、光照强度,黑麦产量的曲线将持续上升,效益有显著的增进。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26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二玉米氮钾肥料配合施用试验(美国伊利诺州)不施钾的玉米在每公顷施入160kg氮时产量最高;每公顷用钾45kg,玉米最高产量时氮的用量上升到200kg;每公顷用钾200kg时,供应的氮肥最高用量270kg/hm2,没有显示出玉米产量回降现象。两种营养元素共同作用于玉米,产量最高。氮的最佳施用量取决于钾肥的用量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二27三、植物生活要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农作制度演进的历史是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调控力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植物生活要素作物其他光热气水肥调控情况原始农业-----耐旱、耐瘠-传统农业---自秦水利开始农田灌溉粪肥(休闲制)生物培肥(轮作制)高水肥作物(越来越高产)品种改良作物布局土壤耕作现代农业地膜/温室(设施农业)节水/智能灌溉化肥+有机培肥三、植物生活要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农作制度演进的历史是人类对28第二节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三、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增进第二节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29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作物生产潜力(CropPotentialProductivity)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1.概念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作物生产潜力(Cro30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对于准确评价农业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科学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选择适宜的作物播期和种植方式,拟定作物灌水和施肥方案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研究作物生产潜力的意义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对于准确评价农业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31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3.层次层次光热0<f2
(T)<1水0<f3(W)<1土0<f4(S)<1劳力、技术、作物光合生产(光能)潜力YL=f(Q)理想值热量(光温)生产潜力YLT=f1(Q)·f2(T)灌溉农田最高产量降水(光温水)生产潜力YLTW=f1(Q)·f2(T)·f3(W)旱田(季节涝田)最高产量气候-土壤生产潜力YLTWS=f1(Q)·f2(T)·f3(W)·f4(S)依次衰减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3.层次层次光热水土劳力、技术32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普遍采用的是数学模型推导的方法。由于生产潜力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不同学者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研究思路各异,因而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和有关参数订正值有明显差异,形成种类繁多的研究方法。早先的生产潜力研究多限于理论推导和公式概算,近期的研究考虑虽较周全,仍以公式概算的多,生产验证的少,虽有相当的理论意义,但较少的应用价值。公式概算、田区定位试验与高产记录值相结合”的方法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普遍采用的是数学模型推导的方法33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method)热量生产潜力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34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method)气候生产潜力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35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模型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西北农业大学蒋骏、王立祥等1998)光合生产潜力估算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36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模型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西北农业大学蒋骏、王立祥等1998)热量生产潜力估算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37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模型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西北农业大学蒋骏、王立祥等1998)水分生产潜力估算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38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方旱区旱作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中广泛采用了“公式概算、田区定位试验与高产记录值相结合”的方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立祥等)研究结果生产应用价值较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20世39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通常多考虑光、温、水等环境因素,较少涉及作物生长发育机理,忽略了产量潜力形成的主体——作物本身计算过程多以作物发育阶段或旬为时间步长,常常掩盖了短时期极端光、温、水条件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胁迫作用通常采用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进行估算,难以获得不同气候年型的作物产量潜力通常未考虑地形和土壤因素对降水有效性的影响公式概算法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通常多40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田区定位试验田区定位试验法受试验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生产潜力试验要求“采用最佳的品种和最佳栽培管理措施,只有光温或光温水为限制因素”的前提条件田区定位试验难以覆盖不同的气候年型和不同的气候类型区代表性不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试验投资较大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田区定41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高产记录值高产记录值调查法只代表了特定气候年型的产量潜力,不能反映不同气候年型(有利、正常、不利年型)的产量潜力,只代表了当时栽培技术条件下的产量潜力,未能反映光温水资源的真实潜力。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高产记42三、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增进当时当地最佳作物管理技术水平下的最高产量…………非匀速的阶跃式上升作物生活要素调控力度不断增强品种三、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增进当时当地最佳作物管理技术水平下的最43第三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管理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四、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利用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管理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44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B.P.威廉斯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P.威廉斯最早认为,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是农业的两大任务,并进一步指出,农业生产是由植物生产、动物饲养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彼此密切相关地成为一个生产体系,称之谓农业工厂的“三大车间”(图2-5)。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B.P.威廉斯植45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食物纤维饲料维护环境提供木材、薪炭、果品、饲料等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低价值→高不宜农→牧排泄(粪肥)31%~49%33%残体废弃物植物生产动物饲养土壤管理食物维护环境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防46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一:--FAO1988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体制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农业能够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动植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能为社会所接受。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一:--FAO198847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定义二:--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和土壤学会1989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4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isdevelopmentthatmeetstheneedsofthepresentwithoutcompromisingtheabilityoffuturegenerationstomeettheirneeds。
资料来源: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49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后果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存在“天命观”对环境的恐惧和依赖,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改造作用较弱主要是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物种减少,但对人类自下而上威胁较小农业文明宣扬“有神论”,但对环境认识有科学萌芽出现农业技术创新,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农业生产大发展,发行自然能力增强人类与环境对搞性大大增强,始出现局部区的恶化,土地沙化、生物资源破坏、物种减少工业文明前期(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妄图征服自然。“征服论”如人定胜天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人类获取能源和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地之间对抗性大大增强,关系呈不协调发展,人地矛盾激化环境急剧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公害,呈全球化发展趋势。构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后期(20世纪60年代)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协调论”形成持续发展的全面认识自20世纪50年代后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可逐渐系统化、科学化,环境科学迅速发展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和重视,环境科学迅速发展。消除污染、改善生态、清洁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后果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存在50《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1962年《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1972年(1968年成立的‘罗马俱乐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的正式挑战1972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19651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次会议简况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heHumanEnvironment)召开时间:1972年6月5-16日召开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参会国家:113个国家派团参加会议成果:(1)《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TheStockholmDeclarationonHumanEnvironment)(2)《人类环境行动计划》(ActionPlanforHumanEnvironment)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召开时间:1992年6月3日-14日召开地点:巴西里约热内卢参会国家:178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3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成果:(1)《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TheRioDeclarat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2)《21世纪议程》(Agenda21)(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The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4)《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The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5)《关于所有类型森林的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开发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商一致意见的原则声明》(Non-legallyBindingAuthoritativeStatementofPrinciplesforaGlobalConsensusontheManagement,Conserv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llTypesofForests)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次会议简况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523.《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召开时间:2002年8月26-9月4日召开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参会国家:191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4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成果:(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TheJohannesburgDeclarationonSustainableDevelopment)(2)《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PlanofImplementationofthe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施目标》召开时间:2005年5月10-5月12日召开地点:中国.江西参会国家:正式代表约150名。其中来自联合国及中、美、德、英、韩、新加坡、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60多人。会议成果:水资源、卫生设施、人居环境和一些交叉问题。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议题进行探讨,研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和政策问题,交流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3.《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orldSummito53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战略目标:(与农作制度一致)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业收入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战略目标:(与农作制度一致)积极54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范畴:(大部分与农作制度重合)各种动植物资源基因库的建立和保存;抗逆性品种的应用和推广、布局;生物和农作措施的综合有害生物防治(利用轮作、生物防治和调整播期等);强化有机与无机结合的培肥体系(通过生态技术和有机体的再循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的依赖);土壤耕作措施(各种保护耕作、覆盖耕作和少免耕等)的正确运用;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混合农作制度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范畴:(大部分与农作制度重合)各55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的4种模式:低投入农业Low-inputagriculture
欧美(农产品过剩和经济发达)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型)低耗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
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试图控制和减少农用化学物质和化石能源的投入,实施多种传统农业技术综合,避免石油农业弊端
有机持续农业Organicsustainableagriculture
西方(标榜持续,忽视发展内涵)
完全禁用现代工业产品
集约持续农业Intensivesustainableagriculture
中国国情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
集约农作高产高效持久发展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的4种模式:低投入农业欧美(农产56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原理使经济效果的评价与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效果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防止掠夺式经营,对于纠正片面追求效益的短期经济行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原理使经济效果的57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2.生产三阶段与边际均衡原理MPP﹥APP,EP﹥
1,资源转化效率高,可以获得资源的最大效用(A点);TPP不断上升;MPP上升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APP上升至最高点(B点);适宜大量投入。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2.生产三阶58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2.生产三阶段与边际均衡原理MPP<APP,0<EP<1,资源转化效率已经下降,但MPP>0,继续投入仍有利可图;APP开始下降,TPP逐渐上升至最高点(C点)。生产资源投入的最适区间,当边际成本(MIS)等于边际收益(MVP)时,可获得最大纯收入,此时的资源投入量即为最适投入水平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2.生产三阶59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2.生产三阶段与边际均衡原理EP<0,TPP、APP均下降,MPP<0。生产不合理阶段,资源投入过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2.生产三阶60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3.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律资源投入OMPPAPPAPPMPPOTPPTPP资源投入报酬递减阶段的前中期还处在适宜农业大量投入阶段,一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达到最大点,以后则渐渐下降。一定范围的报酬递减是允许存在的,因为绝对报酬还是增加的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3.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律资源投入OMP61四、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农业资源组合地域性区域特色农业四、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社会经济发展62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产业协会的组织和带动,将数量大、规模小的农户联合起来,建立相对集中的商品性生产基地,促使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技术互补、信息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体制,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和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63农作制度基本理论为集约用地、持续养地与高效经营相结合植物生活要素学说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概念及其增进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内容农作制度基本理论为集约用地、持续养地与高效经营相结合重点内容64名词解释:植物生活要素限制因素作物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三大车间”学说可持续农业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作制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什么?植物生活因素的基本学说是什么?简述植物生活因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的关系?作物生产潜力的层次包括哪些?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为何说作物生产潜力增进是基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试论发挥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植物生活要素限制因素作物生产潜力65农作学农作制度理论66农作学农作制度理论67农作学农作制度理论68VersionI:我总结了,其实课堂可短暂了,有时一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滴。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嚎~~眼睛再一闭不睁,一上午就过去了,嚎~~你知道人生最痛苦的事儿是啥?就是下课了,但人还没醒;可是你知道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就是人醒了但课还没下~~VersionI:我总结了,其实课堂可短暂了,有时一想,69VersionII:上学其实可短暂了:宿舍一出一进,一天过去了,嚎~~宿舍一出不进,一学期过去了,嚎~~上学这一天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去上课了,老师没点名。上学这一天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没去上课,老师点名了。上学这一天最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第一节课去了不点名,第二节课走了老师点名了~~VersionII:上学其实可短暂了:宿舍一出一进,一70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2.1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2.2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2.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管理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2.1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71有关农作制度理论基础的认识,早在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初步论述,如:“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可谓最早的对作物生产和农作制度中作物、土壤、气候、管理相互关系的理论概括;“息者欲劳,劳者欲息”,则是对农业生产中用地与养地辩证关系的经验性概括。
有关农作制度理论基础的认识,早在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72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理论作物生态适应性与合理布局理论§4多熟种植模式理论§5作物轮连作理论等§6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理论农田水分和养分循环与平衡理论§7地力学说与耕层构造理论§7农田防护理论等§8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利用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与配合理论§9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等§9集约高效用地理论多元持续养地理论农作经营管理理论农作制度的基本理论√§2.2√§2.1√
§2.3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理论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理论农73第一节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三、植物生活要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第一节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74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
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谢)
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75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要素按基本来源和依托之所分类特点利用途径光宇宙因素:来自太阳的以光、热辐射为主体的能量形态①难大范围人工调控,世界各农区充裕,非障碍;②时空不平衡,总量稳定,季节分配有规律
作物角度①创造新的植物种群,培育高光效品种;②相宜植物种群,改进种植方式,发展多熟种植(复种、间作套种);环境角度①冷凉地区的温室栽培,以及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技术应用等,提高光、热资源转化效率;②培肥地力,全面改善植物生活条件热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按基本来源和依76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要素按基本来源和依托之所分类特点利用途径水土地因素:来自地壳浅层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元素,以及依托于土壤的水分、空气等物质形态①存在量有限②可有效地进行人工调控,满足植物生长需要;③存在状况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变动,常不平衡
①建立合理的农业整体结构及相应的关联部门的内部结构,促进农业系统物质良性循环,添加矿质营养物质(平衡、补充营养物质),促进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②土壤耕作,良好耕层构造,协调水气矛盾,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肥力条件,提高土壤营养物质转化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发育;③防除农田杂草、控制土壤侵蚀等,减缓土地因素无谓耗损气矿质营养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2.分类生活按基本来源和依77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光热水气矿质营养太阳辐射能的体现,是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能量来源绿色植物生活动能,只有在温度适宜范围内,顺利进行全部生命活动绿色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的媒介大气和土壤中的O2、CO2,都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养料和条件能量的载体,构成有机物质的基础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7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生理上的同等重要≠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生长发育需要Fe大量--占植物重量70%~90%微量--仅约占植物重量0.0004%植物生理功能方面,两者同等重要生产实践中不易满足易满足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791234567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一德国土壤学家赫尔里格尔的大麦水分试验5%10%20%30%40%60%80%100%1234801234567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一德国土壤学家赫尔里格尔的大麦水分试验5%10%20%30%40%60%80%100%赫尔里格尔据此确定了因素“最低”、“最适”、和“最高”点,亦被称为“最低、最适和最高律”,认为在因素数量为中等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在因素的数量最少(低量)和最多(高量)时,都不可能获得好产量123481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一德国土壤学家赫尔里格尔的大麦水分试验水分增加抑制了分解土壤有机质的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矿化速率下降,大麦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产量降低。--B.P.威廉斯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82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证明试验之二氮素用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1852~1864)仅改变氮素营养一个因素,增加氮肥施用量增产效果亦是递减的英国洛桑试验站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83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连续地只添加一个生活要素,而不相应地改善其它生活要素,实质是试图以单一因素代替其它因素的作用,从而违反了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的客观规律。(如家庭盆花,往往只浇水不施肥)这一规律启示我们,进行植物生产必须全面、充分地满足它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生活要素。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84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植物生活要素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一因素的不足,限制植物对其它因素的利用,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则该植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这就是通常所谓“最低因素法则”。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85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尽管所有其它养分很丰富,产量可能受到一种单一养分不足的限制。当有限的养分得到供应后,作物的产量就会增加,直到另外的养分变得有限为止。“最小因素”(李比希1840年)有关环境因素如何限制生长的研究李比希提出的最低营养物质,就是指限制因素。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尽管所有其86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当一个过程的速度是被若干独立因子所影响时,这个过程的具体速度是被其“最慢”的因子的步伐所限制。“限制因素”定律(布莱克曼1905年)光强温度CO2浓度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当一个过程87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学说(谢尔富特1913年)生物的生存对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在低限与高限之间称为耐性范围,任何一个因子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剩,均会使生物的生存或生长发育衰退。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88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学说(谢尔富特1913年)由此可见,任何接近或超出耐性限度的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耐性定律89谢尔福特耐受定理耐受下限生理紧张带不能耐受带最适值适宜范围生理紧张带不能耐受带耐受上限谢尔福特耐受定理耐受下限生理紧张带不能耐受带最适值适宜范围生90Shelford'sLawoftolerance(Shelford1913):Shelford'sLawoftolerance(S91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北方旱作农区南方湿润农区调控或改善限制因素--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任务蓄水保墒防洪排涝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北方旱作农92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农业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动水修渠打井发展灌溉肥料广开肥源合理用肥PK微量元素……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2.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农业生产中93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
植物的生活要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综合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限制因素定律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94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春黑麦盆栽试验(德国沃里尼19世纪)肥力不施肥施肥湿度20%40%60%60%第一组(不遮光)第二组(白纸遮光)第三组(黑纸遮光)强光照中光照弱光照1109588320218185403274208584350223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95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春黑麦盆栽试验(德国沃里尼19世纪)只增加一个生活要素—水分,黑麦的产量呈现抛物曲线,即产量是上升的,效益是递减的;同时增加两个生活要素—水分和养料,产量曲线明显上升,产量效益有了改进;如果改善多数,甚至全部生活要素,例如同时增加水分、肥料、光照强度,黑麦产量的曲线将持续上升,效益有显著的增进。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一96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二玉米氮钾肥料配合施用试验(美国伊利诺州)不施钾的玉米在每公顷施入160kg氮时产量最高;每公顷用钾45kg,玉米最高产量时氮的用量上升到200kg;每公顷用钾200kg时,供应的氮肥最高用量270kg/hm2,没有显示出玉米产量回降现象。两种营养元素共同作用于玉米,产量最高。氮的最佳施用量取决于钾肥的用量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3.因子的综合作用证明试验之二97三、植物生活要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农作制度演进的历史是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调控力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植物生活要素作物其他光热气水肥调控情况原始农业-----耐旱、耐瘠-传统农业---自秦水利开始农田灌溉粪肥(休闲制)生物培肥(轮作制)高水肥作物(越来越高产)品种改良作物布局土壤耕作现代农业地膜/温室(设施农业)节水/智能灌溉化肥+有机培肥三、植物生活要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农作制度演进的历史是人类对98第二节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三、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增进第二节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99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作物生产潜力(CropPotentialProductivity)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1.概念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作物生产潜力(Cro100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对于准确评价农业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科学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选择适宜的作物播期和种植方式,拟定作物灌水和施肥方案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研究作物生产潜力的意义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对于准确评价农业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101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3.层次层次光热0<f2
(T)<1水0<f3(W)<1土0<f4(S)<1劳力、技术、作物光合生产(光能)潜力YL=f(Q)理想值热量(光温)生产潜力YLT=f1(Q)·f2(T)灌溉农田最高产量降水(光温水)生产潜力YLTW=f1(Q)·f2(T)·f3(W)旱田(季节涝田)最高产量气候-土壤生产潜力YLTWS=f1(Q)·f2(T)·f3(W)·f4(S)依次衰减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3.层次层次光热水土劳力、技术102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普遍采用的是数学模型推导的方法。由于生产潜力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不同学者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研究思路各异,因而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和有关参数订正值有明显差异,形成种类繁多的研究方法。早先的生产潜力研究多限于理论推导和公式概算,近期的研究考虑虽较周全,仍以公式概算的多,生产验证的少,虽有相当的理论意义,但较少的应用价值。公式概算、田区定位试验与高产记录值相结合”的方法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普遍采用的是数学模型推导的方法103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method)热量生产潜力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104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method)气候生产潜力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瓦赫宁根法(Wageni105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模型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西北农业大学蒋骏、王立祥等1998)光合生产潜力估算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106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模型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西北农业大学蒋骏、王立祥等1998)热量生产潜力估算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107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模型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西北农业大学蒋骏、王立祥等1998)水分生产潜力估算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光、温、水逐级订正的阶乘108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方旱区旱作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中广泛采用了“公式概算、田区定位试验与高产记录值相结合”的方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立祥等)研究结果生产应用价值较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20世109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通常多考虑光、温、水等环境因素,较少涉及作物生长发育机理,忽略了产量潜力形成的主体——作物本身计算过程多以作物发育阶段或旬为时间步长,常常掩盖了短时期极端光、温、水条件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胁迫作用通常采用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进行估算,难以获得不同气候年型的作物产量潜力通常未考虑地形和土壤因素对降水有效性的影响公式概算法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通常多110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田区定位试验田区定位试验法受试验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生产潜力试验要求“采用最佳的品种和最佳栽培管理措施,只有光温或光温水为限制因素”的前提条件田区定位试验难以覆盖不同的气候年型和不同的气候类型区代表性不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试验投资较大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田区定111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高产记录值高产记录值调查法只代表了特定气候年型的产量潜力,不能反映不同气候年型(有利、正常、不利年型)的产量潜力,只代表了当时栽培技术条件下的产量潜力,未能反映光温水资源的真实潜力。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3.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高产记112三、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增进当时当地最佳作物管理技术水平下的最高产量…………非匀速的阶跃式上升作物生活要素调控力度不断增强品种三、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增进当时当地最佳作物管理技术水平下的最113第三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管理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四、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利用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管理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114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B.P.威廉斯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P.威廉斯最早认为,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是农业的两大任务,并进一步指出,农业生产是由植物生产、动物饲养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彼此密切相关地成为一个生产体系,称之谓农业工厂的“三大车间”(图2-5)。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B.P.威廉斯植115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食物纤维饲料维护环境提供木材、薪炭、果品、饲料等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低价值→高不宜农→牧排泄(粪肥)31%~49%33%残体废弃物植物生产动物饲养土壤管理食物维护环境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防116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一:--FAO1988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体制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农业能够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动植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能为社会所接受。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一:--FAO1988117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定义二:--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和土壤学会1989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11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isdevelopmentthatmeetstheneedsofthepresentwithoutcompromisingtheabilityoffuturegenerationstomeettheirneeds。
资料来源: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119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后果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存在“天命观”对环境的恐惧和依赖,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改造作用较弱主要是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物种减少,但对人类自下而上威胁较小农业文明宣扬“有神论”,但对环境认识有科学萌芽出现农业技术创新,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农业生产大发展,发行自然能力增强人类与环境对搞性大大增强,始出现局部区的恶化,土地沙化、生物资源破坏、物种减少工业文明前期(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妄图征服自然。“征服论”如人定胜天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人类获取能源和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地之间对抗性大大增强,关系呈不协调发展,人地矛盾激化环境急剧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公害,呈全球化发展趋势。构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后期(20世纪60年代)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协调论”形成持续发展的全面认识自20世纪50年代后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可逐渐系统化、科学化,环境科学迅速发展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和重视,环境科学迅速发展。消除污染、改善生态、清洁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后果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存在120《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1962年《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1972年(1968年成立的‘罗马俱乐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的正式挑战1972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196121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次会议简况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heHumanEnvironment)召开时间:1972年6月5-16日召开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参会国家:113个国家派团参加会议成果:(1)《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TheStockholmDeclarationonHumanEnvironment)(2)《人类环境行动计划》(ActionPlanforHumanEnvironment)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召开时间:1992年6月3日-14日召开地点:巴西里约热内卢参会国家:178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3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成果:(1)《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TheRioDeclarat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2)《21世纪议程》(Agenda21)(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The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4)《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The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5)《关于所有类型森林的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开发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商一致意见的原则声明》(Non-legallyBindingAuthoritativeStatementofPrinciplesforaGlobalConsensusontheManagement,Conserv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llTypesofForests)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次会议简况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223.《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召开时间:2002年8月26-9月4日召开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参会国家:191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4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成果:(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TheJohannesburgDeclarationonSustainableDevelopment)(2)《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PlanofImplementationofthe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施目标》召开时间:2005年5月10-5月12日召开地点:中国.江西参会国家:正式代表约150名。其中来自联合国及中、美、德、英、韩、新加坡、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60多人。会议成果:水资源、卫生设施、人居环境和一些交叉问题。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议题进行探讨,研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和政策问题,交流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3.《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orldSummito123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战略目标:(与农作制度一致)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皮革行业发展趋势与资风险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男士基础护理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电吉他和原声吉他弦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瓦楞纸和纸板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环氧溴丙烷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策略与投资发展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物流软件行业应用动态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优雅形态礼仪培训
- 新手烘焙理论培训课件
- 教育信息化与消除数字鸿沟的策略研究
- 中华大蟾蜍养殖基地技术手册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验收表参考模板范本
-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
- 2023山西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详细)
- GB/T 19889.5-2006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5部分: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
- GB/T 18391.1-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1部分:框架
- GA 1283-2015住宅物业消防安全管理
- midas分析设计原理
- 质量管理手册(隧道)(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 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 出香港货物发票样板样本空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