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_第1页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_第2页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_第3页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_第4页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

(TyphoidFever)伤寒

(TyphoidFever)一、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临床症状: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一、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二、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原体: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面抗原)

致病因素:

释放内毒素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方式:消化道感染

含菌排泄物污染水、食物、手、

餐具(苍蝇为传播媒介)

二、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原体: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发病机理伤寒杆菌入胃残存细菌进入小肠繁殖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经胸导管入血(第一次菌血症)胆囊内细菌再次入小肠

细菌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肠道症状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胃酸杀灭细菌在MPS内继续繁殖发病机理伤寒杆菌入胃残存细菌进入小肠繁殖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

1.肠道病变:

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病变分期: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

1.肠道病变: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质软,形似大脑沟回。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

镜下: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周围肠壁炎症反应。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相对缓脉,血白细胞减少,血细菌培养(+)(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质软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2)坏死期:第2周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膜浅层,灰白/黄绿,失去光泽。镜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

周边及底部:伤寒肉芽肿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玫瑰疹,肝脾肿大;(2)坏死期:第2周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膜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

(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肉眼观: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圆形或卵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重者穿孔/出血镜下: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可达肌层、浆膜层甚至穿孔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肉眼观: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4)愈合期:第4周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一般不造成肠狭窄。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4)愈合期:第4周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髓样肿胀期正常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髓样肿胀期正常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其他病变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心肌纤维水肿、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皮肤出现玫瑰疹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发生凝固性坏死胆囊无明显病变其他病变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并发症肠出血结局如无并发症,约4~5周即可痊愈抗生素的应用,使病程缩短,症状减轻,但复发率有所增加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本病的重要死因结局如无并发症,约4~5周即可痊愈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细菌性痢疾一、概述: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特征:大肠黏膜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及浅表溃疡。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多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一、概述: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贺氏)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志贺氏)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经:消化道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发病机制病菌入胃胃酸杀灭残存菌进入肠道释放内毒素释放外毒素水样腹泻肠溃疡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病菌入胃胃酸杀灭残存菌进入肠道释放内毒素释放外毒素水发病经过经口至结肠进入上皮繁殖固有层内繁殖产生内毒素上皮炎症坏死、溃疡发病经过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类型:急性菌痢慢性菌痢中毒性菌痢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1.急性菌痢:病变:

急性卡他性炎(黏液性):早期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假膜性炎:

假膜形成溃疡形成:假膜脱落“地图状”溃疡

较表浅,重者造成穿孔。愈合:很少引起肠腔狭窄大量纤维素粘膜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细菌1.急性菌痢:病变:大量纤维素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临床病理联系:

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脓血便;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病理联系: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结局及并发症:

痊愈:病程1-2W

并发症:少见少数→慢性结局及并发症:痊愈:病程1-2W

病原菌:福氏菌多见病变特点新、旧病灶同时存在慢性溃疡:边缘不规则,形成息肉肠壁增厚、变硬肠腔可狭窄临床特点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慢性菌痢急性发作慢性带菌者2、慢性细菌性菌痢(病程>2个月)病原菌:福氏菌多见2、慢性细菌性菌痢(病程>2个月)病原菌: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易感人群:

2-7岁儿童病变特点:呈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临床特点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重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3、中毒性细菌性菌痢

病原菌: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3、中毒性细菌性菌痢伤寒

(TyphoidFever)伤寒

(TyphoidFever)一、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临床症状: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一、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二、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原体: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面抗原)

致病因素:

释放内毒素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方式:消化道感染

含菌排泄物污染水、食物、手、

餐具(苍蝇为传播媒介)

二、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原体: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发病机理伤寒杆菌入胃残存细菌进入小肠繁殖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经胸导管入血(第一次菌血症)胆囊内细菌再次入小肠

细菌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肠道症状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胃酸杀灭细菌在MPS内继续繁殖发病机理伤寒杆菌入胃残存细菌进入小肠繁殖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

1.肠道病变:

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病变分期: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

1.肠道病变: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质软,形似大脑沟回。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

镜下: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周围肠壁炎症反应。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相对缓脉,血白细胞减少,血细菌培养(+)(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质软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2)坏死期:第2周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膜浅层,灰白/黄绿,失去光泽。镜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

周边及底部:伤寒肉芽肿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玫瑰疹,肝脾肿大;(2)坏死期:第2周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膜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

(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肉眼观: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圆形或卵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重者穿孔/出血镜下: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可达肌层、浆膜层甚至穿孔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肉眼观: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4)愈合期:第4周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一般不造成肠狭窄。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4)愈合期:第4周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髓样肿胀期正常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髓样肿胀期正常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其他病变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心肌纤维水肿、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皮肤出现玫瑰疹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发生凝固性坏死胆囊无明显病变其他病变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并发症肠出血结局如无并发症,约4~5周即可痊愈抗生素的应用,使病程缩短,症状减轻,但复发率有所增加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本病的重要死因结局如无并发症,约4~5周即可痊愈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细菌性痢疾一、概述: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特征:大肠黏膜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及浅表溃疡。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多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一、概述: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贺氏)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志贺氏)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经:消化道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发病机制病菌入胃胃酸杀灭残存菌进入肠道释放内毒素释放外毒素水样腹泻肠溃疡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病菌入胃胃酸杀灭残存菌进入肠道释放内毒素释放外毒素水发病经过经口至结肠进入上皮繁殖固有层内繁殖产生内毒素上皮炎症坏死、溃疡发病经过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类型:急性菌痢慢性菌痢中毒性菌痢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1.急性菌痢:病变:

急性卡他性炎(黏液性):早期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假膜性炎:

假膜形成溃疡形成:假膜脱落“地图状”溃疡

较表浅,重者造成穿孔。愈合:很少引起肠腔狭窄大量纤维素粘膜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细菌1.急性菌痢:病变:大量纤维素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伤寒及细菌性痢疾课件临床病理联系:

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脓血便;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病理联系: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结局及并发症:

痊愈:病程1-2W

并发症:少见少数→慢性结局及并发症:痊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