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规范-课件_第1页
单元教学设计规范-课件_第2页
单元教学设计规范-课件_第3页
单元教学设计规范-课件_第4页
单元教学设计规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规范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郝书香

1单元教学设计规范一、.任务分析1、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解读,初中教材、各版本教材分析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思想(2)开展探究实验的基本活动经验(3)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学校硬件、软件、实验室情况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团队意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性完整性阶段性三、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小体系中的纽带

2四、策略方法教学理念总体策略基本方法选用手段五、、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包括DIS)、学具课件多媒体硬件、软件网络六、、课时结构整体与局部提高与基础概略与详尽四、策略方法3课题:《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一、.任务分析1、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的问题。高考说明解读: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标量是一级,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二级。初中教材:学习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了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测力计、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同一直线的合成、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重力的大小及测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理模型、等效替代、控制变量法等物理思想和方法。各版本教材分析:相互借鉴、去长补短、对教学很有帮助。课题:《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4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本章学习的是力的基础知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判断有无弹力、摩擦力的方法,对物体会进行受力分析,会应用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公式计算有关问题,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进行有关计算,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这些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须的预备知识。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5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矢量与标量的区别,等效替代思想,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作图法和计算法。(2)开展探究实验的基本活动经验会观察分析,推理归纳,会根据科学探究思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会分工合作,具有团队意识。(3)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会应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知道矢量三角形的特点,知道正比例函数的特点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6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提升点需要老师认真研究,一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多体验、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总结。第一节重力:(1)“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和形状改变”,比较抽象,多举生活实例,让学生在鲜活的实例中感知、讨论和总结正确的结论。比如课本的踢足球、守门员接足球,弹簧、橡皮条的伸长等。(2)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想办法把其抽象性帮学生建立其具体的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情景,正确理解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明确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非常重要,比如用手推桌子。。。。。。。用脚跺地面。。。。。。。。用手捏乒乓球。。。。。。。。两个人手对手对推,理解孤掌难鸣。。。。。。。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同时,体会力的方向是相反的,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做准备。。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7(3)“力的图示”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教师应强调力的图示方法和步骤。让多数学生爬黑板画图,把学生的易错的地方暴露出来,不要怕学生犯错,犯错是一种思维,比不思维强的多,老师一定不要批评,否则,学生就不敢做题了,就等着老师讲、喂他们。这样让学生通过犯错达到正确的认识。(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设置一些放置在水平面的、斜面的物体,空中运动的篮球等,让学生画出它的重力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重力的方向在生活中有那些应用?比如建筑工地砌砖要用重锤线、家庭装修吊顶要确定水平线等。(5)重心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重心的位置的同时,体会等效的思想。比如拿一根细棍,利用线悬吊细棍使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二者一定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成作用这一点,这点就叫重心。让学生用悬挂法确定平面薄板型物体的重心位置,以两人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进行,准备的薄板物体有质量分布均匀的薄三角形,铁丝围成的三角形,形状分布不规则的薄板型物体,让学生深刻理解重心的概念、重心的如何确定。(6)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新课标调整意见,作为阅读材料了解。(3)“力的图示”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教8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运动运动状态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判定方法,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理解胡克定律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判定方法,会应用滑动摩擦力公式解决有关问题;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力合成的逆运算,矢量相加的定则有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矢量和标量的含义,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体会体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重心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微小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事和物来学习物理,感受物理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三、重点难点重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判定方法,弹力的方向,弹力的示意图,胡克定律并解决有关问题;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判定方法,滑动摩擦力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及计算。难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重力的方向、重心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判定方法,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判定方法,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及计算。关键点: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单一、变定性为定量。三、重点难点10四、策略方法《教学理念》:(1)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是新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历时15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一项以中国转型时代的学校转型变革为宗旨的研究,叶澜把新基础教育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而这一切力除传统旧习的变革,都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四、策略方法11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有效率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有效率

有效12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基本要求(1):有意义,一节扎实的课。基本要求(2):有效率,一节充实的课。基本要求(3):生成性,一节丰实的课。基本要求(4):常态性,一节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一节真实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

课不13(2)、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要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要点之二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化,表现为课堂教学上,改变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与面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上能逐步得到发掘与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要点之三,是师生互动越来越注重凸现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呈现出多维、积极等一系列特点,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者仅仅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互动效果的现象日益得到消除。要点之四,是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树立整合的观念,用系统、整合、复杂的眼光考察与分析课堂教学的行为以及行为中的诸要素,使教学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点之五,是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定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变化,调整后续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地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4要点之六,是教学内容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等相互关联,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要点之七,是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且将这些策略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呈现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态。要点之八,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表现为教师逐渐树立起资源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将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要点之九,是教学对象个别化,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将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来看到,区分学生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发展。要点之十,是教学评价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运用评价这一杠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学习行为,通过多样化评价手段、标准等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获、有所得。要点之六,是教学内容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15(3)、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他提出:在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与学好,会作出种种尝试与努力,教师通过这些尝试与努力使不想学的学生想学,使想学的学生持续地学。相对学生自学而言,教师的尝试与努力也能使学生学的更多、更快、更好,把教师的这些尝试与努力称之为教学。因此,把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提出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由次可见:有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标准,她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念,是我们追求的一种高尚的教学艺术。(3)、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16(4)教育的本质?在信息社会,人不再是无奈的被制造者;人是自我成长的主体,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有了“成为他自己”的要求和选择,现在我们要说“为学习服务”,教育的本质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教育的塑造功能是有限的,为学习者服务是无限的。

(5)教育的功能?影响=人格修养乘以教学能力,因此,用赏识的目光面对差异,“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承认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结构、智力水平、道德起点是不一样的。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每一个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4)教育的本质?在信息社会,人不再是无奈的被制造者;人是自17(6)教育的眼光:A.不要说孩子笨一次说笨,不相信——我笨吗?二次说笨,不自信——我不如别人吗?三次说笨,不怀疑——我就是笨!然后就背着“笨蛋”的书包走进课堂,开始用自己的言行塑造“笨蛋形象”了B.不要摧毁人的自信、不要催毁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扶助一个人关键的是扶助他的自信,摧毁一个人关键的是摧毁他的自信,摧毁一个人自信是最残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6)教育的眼光:18一篇日记:班主任王老师教语文,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但是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王老师教了我一年,移交给下一任老师时,她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为下一任老师修理我留下了把柄。这位年轻力壮的女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根对我说,听说你红得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我倒也配合,大概是到了发育的年龄,我整天想入非非,经常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右边又指向左边,全班同学的头都左右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她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无误地砸在我脸上。并说,你把全班学生的脸都丢尽了。嗷,全班一片欢呼,几个后进生张开双臂,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队伍。从此我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患上数学恐怖症。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从此再不和数学打交道了。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简直是浪费自来水。有一天我去自由市场买西瓜,人们用手指指点点,这不是《实话实说》吗。我停在一个西瓜摊前,小贩乐得眉开眼笑,崔哥,我给你挑一个大的。一共是7斤6两4,一斤是1块1毛5,崔哥,你说是多少钱?我忽然失去控制,大吼一声,少废话!抱歉!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一篇日记:班主任王老师教语文,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19(7)教育的转变:A.以知识作为教学的根本转变为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B.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为“教”与“学’的师生共同体C.以讲授作为知识传递的途径转变为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口述:三小时后40~50%被记住三个月后0~5%被记住口述+视觉三天后60~70%被记住三个月后30~40%被记口述+视觉+笔记:三天后大约70~80%被记住三个月后40~50%被记住亲身体验:三个月后80%-90%被记住70%-80%会运用所学的东西D.以教师作为专业的权威转变为和谐的师生平等关系E.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的手段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7)教育的转变:20具体教学策略》: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把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体验探究,理解其内涵。力图示法让学生多展示暴露问题,以达到正确作图。第二节:弹力弹性形变和弹力:给每一小组准备直尺、弹簧、橡皮筋、橡皮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体验探究形变的概念、形变的种类,弹性限度。演示平面镜实验让学生观察,体会微小形变,理解只要受力一定发生形变,并让学生做课后第一题再次体验微小形变。教师可自制弹弓,让学生观察物体被射出的原因,总结得出弹力及弹力的产生条件。几种弹力:让学生自学并画出弹力的示意图。胡克定律: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思路进行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分析数据考虑到直观形象,让学生描点画出力与伸长量的图像,总结规律判断有无弹力的方法:直接法、假设法弹力方向的一般规律:点面、面面具体教学策略》:21第三节: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有关计算是教学的重点、难点。A.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比较抽象,因此,多做实验让学生观察非常重要,比如把毛刷放在桌面上,轻轻一拉把手,发现下部的刷毛向相反方向弯曲,弯曲的方向是刷子受到的静摩擦的方向,与运动趋势(拉把手的方向)的方向相反。用力推桌子。。。。。。用弹簧称拉一重物,。。。。。用手捏住笔,让笔杆竖直。。。。。让学生深刻理解静摩擦力是发生在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而不是相对地面静止。B.最大静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实验的方法学生理解更容易,比如用弹簧称拉一重物。。。。可让学生做两人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弹力增大的过程,木块没有动,根据二力平横静摩擦力增大,并等于弹簧的弹力,但当弹力增大到某一数值,发现木块被拉动,这一数值是最大静摩擦力。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在较光滑的桌面上放一木板,上面放一重物。。。。。C.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相互接触、不光滑、有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D.让学生列举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例子,并分析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比如将桌上的台布从餐具下抽出时,餐具也会随之运动一段距离。课本。。。。。。加深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E.判断有无静摩擦力及方向的方法:假设法、直接法,再次加深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比如靠在墙角的梯子。。。。。第三节:摩擦力22(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有关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A.利用控制变量法,先接触面不变,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用弹簧称拉一重物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改变重物的质量做实验,分别记录重物的重力、弹簧秤的拉力,分析总结得到结论;再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秤的拉力,分析总结得到结论。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在较光滑的桌面上放一木板,上面放一重物。。。。。B.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相互接触、不光滑、有相对运动,有弹力。C.让学生列举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并分析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及有关计算和动摩擦因数。加深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运动方向”比如两物体叠放在桌面上都向右运动,上面速度大下面速度小。。。。。。(3)受力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学好物理学的第一步。因此在这里必须加一节,通过实例总结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注意事项,记住口诀:认准对象找重力、遇到多物要隔离、绕物一周找弹力、合力分力不重复、判断有无摩擦力、正确画出三要素、施力不画画受力、多漏错假要分清。同时掌握隔离法与整体法。(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有关计算也是教学的重23第四节:力的合成合力分力概念比较抽象,多举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思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分析总结结果,然后每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结论。合力的计算方法:作图法与直角三角形方法,让学生学会应用。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比较抽象,可用平行四边形教具演示第五节:力的分解: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理解力的分解原则: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思想和方法》:假设法、图解法、整体法、隔离法、等效替代的思想第四节:力的合成24五、教学资源弹簧、橡皮条、橡皮泥、乒乓球、细直棍、不规则的薄板型物体、质量均匀的三角形薄板、铁丝围成的三角形;直尺、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平面镜、激光、钩码、铁架台、微小形变演示器、弹弓、铁夹;毛刷、笔、弹簧、重物;木板、白纸、图钉、细绳套、橡皮条、弹簧秤两只、力的合成演示器;台秤、木块、粗绳、测力计、重物、钩码、力的分解演示器、斜面。六、、课时结构第一节重力:2课时第二节弹力:2课时第三节摩擦力:3课时第四节力的合成:2课时第五节力的分解:2课时五、教学资源25

单元教学设计规范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郝书香

26单元教学设计规范一、.任务分析1、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解读,初中教材、各版本教材分析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思想(2)开展探究实验的基本活动经验(3)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学校硬件、软件、实验室情况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团队意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性完整性阶段性三、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小体系中的纽带

27四、策略方法教学理念总体策略基本方法选用手段五、、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包括DIS)、学具课件多媒体硬件、软件网络六、、课时结构整体与局部提高与基础概略与详尽四、策略方法28课题:《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一、.任务分析1、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的问题。高考说明解读: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标量是一级,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二级。初中教材:学习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了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测力计、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同一直线的合成、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重力的大小及测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理模型、等效替代、控制变量法等物理思想和方法。各版本教材分析:相互借鉴、去长补短、对教学很有帮助。课题:《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29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本章学习的是力的基础知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判断有无弹力、摩擦力的方法,对物体会进行受力分析,会应用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公式计算有关问题,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进行有关计算,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这些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须的预备知识。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30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矢量与标量的区别,等效替代思想,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作图法和计算法。(2)开展探究实验的基本活动经验会观察分析,推理归纳,会根据科学探究思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会分工合作,具有团队意识。(3)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会应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知道矢量三角形的特点,知道正比例函数的特点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31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提升点需要老师认真研究,一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多体验、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总结。第一节重力:(1)“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和形状改变”,比较抽象,多举生活实例,让学生在鲜活的实例中感知、讨论和总结正确的结论。比如课本的踢足球、守门员接足球,弹簧、橡皮条的伸长等。(2)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想办法把其抽象性帮学生建立其具体的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情景,正确理解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明确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非常重要,比如用手推桌子。。。。。。。用脚跺地面。。。。。。。。用手捏乒乓球。。。。。。。。两个人手对手对推,理解孤掌难鸣。。。。。。。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同时,体会力的方向是相反的,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做准备。。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32(3)“力的图示”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教师应强调力的图示方法和步骤。让多数学生爬黑板画图,把学生的易错的地方暴露出来,不要怕学生犯错,犯错是一种思维,比不思维强的多,老师一定不要批评,否则,学生就不敢做题了,就等着老师讲、喂他们。这样让学生通过犯错达到正确的认识。(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设置一些放置在水平面的、斜面的物体,空中运动的篮球等,让学生画出它的重力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重力的方向在生活中有那些应用?比如建筑工地砌砖要用重锤线、家庭装修吊顶要确定水平线等。(5)重心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重心的位置的同时,体会等效的思想。比如拿一根细棍,利用线悬吊细棍使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二者一定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成作用这一点,这点就叫重心。让学生用悬挂法确定平面薄板型物体的重心位置,以两人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进行,准备的薄板物体有质量分布均匀的薄三角形,铁丝围成的三角形,形状分布不规则的薄板型物体,让学生深刻理解重心的概念、重心的如何确定。(6)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新课标调整意见,作为阅读材料了解。(3)“力的图示”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教33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运动运动状态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判定方法,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理解胡克定律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判定方法,会应用滑动摩擦力公式解决有关问题;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力合成的逆运算,矢量相加的定则有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矢量和标量的含义,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体会体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重心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微小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事和物来学习物理,感受物理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4三、重点难点重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判定方法,弹力的方向,弹力的示意图,胡克定律并解决有关问题;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判定方法,滑动摩擦力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及计算。难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重力的方向、重心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判定方法,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判定方法,力相加的规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及计算。关键点: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单一、变定性为定量。三、重点难点35四、策略方法《教学理念》:(1)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是新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历时15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一项以中国转型时代的学校转型变革为宗旨的研究,叶澜把新基础教育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而这一切力除传统旧习的变革,都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四、策略方法36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有效率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有效率

有效37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基本要求(1):有意义,一节扎实的课。基本要求(2):有效率,一节充实的课。基本要求(3):生成性,一节丰实的课。基本要求(4):常态性,一节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一节真实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

课不38(2)、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要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要点之二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化,表现为课堂教学上,改变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与面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上能逐步得到发掘与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要点之三,是师生互动越来越注重凸现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呈现出多维、积极等一系列特点,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者仅仅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互动效果的现象日益得到消除。要点之四,是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树立整合的观念,用系统、整合、复杂的眼光考察与分析课堂教学的行为以及行为中的诸要素,使教学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点之五,是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定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变化,调整后续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地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39要点之六,是教学内容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等相互关联,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要点之七,是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且将这些策略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呈现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态。要点之八,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表现为教师逐渐树立起资源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将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要点之九,是教学对象个别化,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将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来看到,区分学生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发展。要点之十,是教学评价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运用评价这一杠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学习行为,通过多样化评价手段、标准等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获、有所得。要点之六,是教学内容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40(3)、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他提出:在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与学好,会作出种种尝试与努力,教师通过这些尝试与努力使不想学的学生想学,使想学的学生持续地学。相对学生自学而言,教师的尝试与努力也能使学生学的更多、更快、更好,把教师的这些尝试与努力称之为教学。因此,把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提出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由次可见:有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标准,她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念,是我们追求的一种高尚的教学艺术。(3)、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41(4)教育的本质?在信息社会,人不再是无奈的被制造者;人是自我成长的主体,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有了“成为他自己”的要求和选择,现在我们要说“为学习服务”,教育的本质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教育的塑造功能是有限的,为学习者服务是无限的。

(5)教育的功能?影响=人格修养乘以教学能力,因此,用赏识的目光面对差异,“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承认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结构、智力水平、道德起点是不一样的。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每一个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4)教育的本质?在信息社会,人不再是无奈的被制造者;人是自42(6)教育的眼光:A.不要说孩子笨一次说笨,不相信——我笨吗?二次说笨,不自信——我不如别人吗?三次说笨,不怀疑——我就是笨!然后就背着“笨蛋”的书包走进课堂,开始用自己的言行塑造“笨蛋形象”了B.不要摧毁人的自信、不要催毁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扶助一个人关键的是扶助他的自信,摧毁一个人关键的是摧毁他的自信,摧毁一个人自信是最残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6)教育的眼光:43一篇日记:班主任王老师教语文,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但是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王老师教了我一年,移交给下一任老师时,她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为下一任老师修理我留下了把柄。这位年轻力壮的女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根对我说,听说你红得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我倒也配合,大概是到了发育的年龄,我整天想入非非,经常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右边又指向左边,全班同学的头都左右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她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无误地砸在我脸上。并说,你把全班学生的脸都丢尽了。嗷,全班一片欢呼,几个后进生张开双臂,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队伍。从此我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患上数学恐怖症。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从此再不和数学打交道了。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简直是浪费自来水。有一天我去自由市场买西瓜,人们用手指指点点,这不是《实话实说》吗。我停在一个西瓜摊前,小贩乐得眉开眼笑,崔哥,我给你挑一个大的。一共是7斤6两4,一斤是1块1毛5,崔哥,你说是多少钱?我忽然失去控制,大吼一声,少废话!抱歉!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一篇日记:班主任王老师教语文,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44(7)教育的转变:A.以知识作为教学的根本转变为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B.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为“教”与“学’的师生共同体C.以讲授作为知识传递的途径转变为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口述:三小时后40~50%被记住三个月后0~5%被记住口述+视觉三天后60~70%被记住三个月后30~40%被记口述+视觉+笔记:三天后大约70~80%被记住三个月后40~50%被记住亲身体验:三个月后80%-90%被记住70%-80%会运用所学的东西D.以教师作为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