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页/共29页高二期中考试生物科试卷一、单选题1.下图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克隆奶牛的流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通过显微操作去除细胞核B.过程②和过程④所使用的培养基成分不完全相同C.过程③可用电刺激使供体细胞和去核卵母细胞融合D.过程⑤操作前需要用促性腺激素对代孕母牛进行发情处理【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指的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动物细胞核移植可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详解】A、过程①去除牛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可以用显微操作技术,A正确;B、过程②是培养动物细胞的过程,培养基中需要有血清;过程④是早期胚胎培养,不能使用血清,而且还需要加入分化抑制因子,故过程②和过程④所使用的培养基成分不完全相同,B正确;C、过程③供体细胞核植入受体卵母细胞后,通常用电脉冲、钙离子载体、乙醇等使供体细胞和去核卵母细胞融合,C正确;D、过程⑤操作前需要用孕激素对代孕母牛进行发情处理,D错误。故选D。【点睛】2.如图为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示意图,a、b代表两个发育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受精卵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 B.a、b分别表示原肠胚和囊胚C.①~④过程都没有发生细胞分化 D.a时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1、胚胎发育过程:(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2、分析图解:图为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过程,图中a为囊胚,b为原肠胚。【详解】A、受精卵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子,一半来自精子,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子,A错误;B、a、b分别表示囊胚和原肠胚,B错误;C、囊胚期就开始出现细胞分化,C错误;D、a囊胚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试管婴儿、试管动物和体外受精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试管婴儿繁育后代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B.试管牛所采用的技术中包含克隆技术和体外受精等C.试管婴儿能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子的夫妇得到自己的孩子D.从雌性体内采集的卵子或卵母细胞均需体外培养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答案】A【解析】【分析】1、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2、受精前的准备阶段:(1)准备阶段1-精子获能。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2)准备阶段2-卵子的准备。动物排出的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都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详解】A、试管婴儿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在体外受精,经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进行移植产生的个体,因此属于有性生殖,A正确;B、试管牛所采用的技术中不包含克隆技术,B错误;C、试管婴儿能解决部分不孕不育症,但不能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子的夫妇得到自己的孩子,C错误;D、在输卵管获得的卵子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受精,在卵巢内采集的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D错误。故选A。4.以二倍体兰花花药为外植体,经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获得兰花植株。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防止杂菌污染,①②③过程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B.②过程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植物激素以利于再分化C.该育种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经④过程形成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二倍体兰花的花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其中①表示取出花药过程,②阶段表示脱分化,该阶段能形成愈伤组织,其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③阶段表示再分化过程,该阶段能形成胚状体发育成幼苗,④表示移栽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要求无菌、无毒的环境,其中外植体要进行消毒处理,而培养基需灭菌处理,①②③过程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A正确;B、②过程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植物激素以利于脱分化,B错误;C、高度分化的细胞首先经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植株,整个育种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D、该过程使用了秋水仙素,能将花药(配子)中的染色体恢复正常,④过程形成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兰花植株,D正确。故选B。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答案】C【解析】【详解】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需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所以恒温动物同化后积累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要相对低于变温动物,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之比,即③/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动物的呼吸消耗量一般为定值,所以只能尽量提高动物从食物中消化吸收(即同化)的能量,C正确;食草动物的粪便中一般仍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植物纤维),所以③/②值一般低于肉食哺乳动物,D错误。6.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花香引蝶 B.刺猬遇到敌害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①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②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详解】A、花香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刺猬遇到敌害竖起体刺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候鸟的长途迁徙是因为日照长短、温度的变化,迁徙依靠自身电磁场与地球磁场的作用来确定方向和方位,因此候鸟南飞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警犬嗅寻毒品是依靠毒品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C。7.我国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桑基鱼塘”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效率B.“桑基鱼塘”存在的食物链是“桑→蚕→鱼”C.“桑基鱼塘”稳定性的维持需要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D.“桑基鱼塘”的建立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原理【答案】C【解析】【分析】“桑基鱼塘”是典型的生态工程实例。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详解】A、由题意可知,“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桑基鱼塘”存在的食物链是“桑→蚕”,B错误;
C、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离不开人类的干预,需要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正确;
D、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桑基鱼塘”的建立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
8.如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下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③依次为年龄组成、种群数量B.种群密度可以用单位面积杂草的数量来表示C.④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数量还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或者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①③依次为年龄组成、种群数量,A正确;B、种群密度可以用单位面积某一种杂草的数量来表示,B错误;C、④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B。9.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为N3B.图甲中a→b→c段,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鸭子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由图乙可看出二者种群数量呈现同步性变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详解】A、据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种群的K值为N2,A错误;B、鸭子种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总数量一直为增加,故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C、由题图可知,鸭子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到蝗虫数量的变化,因此鸭子的种群数量是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图乙中引入鸭子之后,鸭子数量增加,而蝗虫数量减少,两者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D错误。故选C。10.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能量B.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分解者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N5/N2×100%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固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详解】A、蜣螂同化的能量来自于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而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的能量,A正确;B、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C、据图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N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N5,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C正确;D、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两个明显的特点。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D正确。故选B。11.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链之一可表示为:A→D→E→BC.该生态系中的生物群落可以表示为A、B、C、D、ED.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E、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据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双箭头可以初步确定AC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因此C是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并且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详解】A、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B、捕食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包括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不包括C(二氧化碳库),C错误;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A、B、C、D、E,D正确。故选D。12.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1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D2/(A2+B2+C2)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A表示【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1:W1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1是呼吸作用消耗,B1是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D1是流向下一营养级。分析图2:图2为鲢鱼所摄入能量的去向,鲢鱼摄入量=鲢鱼同化量(B)+粪便量(A),鲢鱼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的量(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分解者利用的量(D)+乌鳢摄入的量。【详解】A、图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D1=A2+B2+C2+D2),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2,A错误;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C表示,C错误;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D错误。故选B。13.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中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λ大于1,并且是一常量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最终演替成的群落类型不同D.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田螺、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布在垂直空间的不同位置,有利于群落中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A正确;B、λ表示增长倍数,是下一年的种群数目与上一年种群数目的比值,“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λ大于1,并且是一常量,B正确;C、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次生演替中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而初生演替中没有,C错误;D、样方法是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因此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田螺、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1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②③⑤⑥ B.②③⑥⑦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⑥【答案】A【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详解】①有氧条件下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进行繁殖,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①错误;②酵母菌培养的方法为: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正确;③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③正确;④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错误;⑤观察和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⑤正确;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⑥正确;⑦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⑤⑥。故选A。15.如下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2、3中的b、c、f点生存斗争最激烈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由于存在环境阻力,1、2、3图死亡率在逐渐增大【答案】A【解析】【分析】1、根据图1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交,表示S型曲线,其中a点表示K/2,b点表示K值;2、根据图2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其中c点表示种群数量为K/2时的增长速率,d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表示种群教量达到K值;3、根据图3分析,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前提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则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其中e点表示K/2时的种群密度,f点表示K值种群密度。【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图1、2、3中的b、d、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A错误;B、由分析可知,图中1、2、3都可表示S型曲线的增长情况,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B正确;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都对应K值,在K值的时候增长速率为0,即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D、1、2、3都可以代表S型曲线的增长情况,由于食物资源、空间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因此1、2、3图死亡率在逐渐增大,D正确。故选A。16.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病原体和寄生物抑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C.降水量属于非生物因素,同时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是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病源物和寄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有关,B错误;C、降水量属于非生物因素,随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故选B。1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
I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I>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温度等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和没有敌害、没有竞争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种群数量其实是呈“S”型曲线增长。【详解】A、由于种群数量的“S”型曲线中K/2时增长率最大,故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A正确;B、由于四个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目不同,因此它们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I=Ⅱ小于Ⅲ,B错误;C、试管Ⅲ和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但接种的菌种数量相同,因此两种群的K值不同,C正确;D、试管Ⅱ和试管Ⅳ的培养液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K值相同,但是试管Ⅳ的起始酵母菌数高,因此先达到K值,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下降,D正确。故选B。【点睛】18.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遵循相关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起来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某农田连年种植单一农产品品种,违背物种多样性原理,易引发病虫害B.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C.可利用整体性原理来改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D.某湖泊引种某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体需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包括: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详解】A、某农田连年种植单一农产品品种,违背物种多样性原理,营养结构简单,易引发病虫害,A正确;B、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B错误;C、改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性原理的应用,C正确;D、某湖泊引种某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体,需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考虑该植物是否适应当地环境,D正确。故选B。【点睛】19.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工程和临床医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应用。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技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B.将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直接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C.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可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生物导弹”中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的结合抗原并杀死癌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细胞来源: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2、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3、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详解】A、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利用了下薄膜的流动性,但没有基因重组,A错误;B、将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不能直接用于生成单克隆抗体,B错误;C、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可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D、“生物导弹”的原理是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单克隆抗体只起定位作用不能杀死癌细胞,D错误。故选C。【点睛】20.下列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腌制时温度过高,食盐量过低可导致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增高B.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情况是逐渐增加的C.盐水入坛前应煮沸冷却,坛盖边沿的水槽中需注满水D.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转化成致癌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泡菜古称葅,是指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它是一种在低浓度食盐液中泡制的蔬菜乳酸发酵加工品。利用的原理主要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详解】A、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可导致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增高,A正确;B、在制作泡菜的后期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是会减少的,B错误;C、盐水入坛前应煮沸冷却,以防杂菌污染,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C正确;D、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可转化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D正确。故选B。21.下图表示利用葡萄汁进行发酵时可能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需要O2参与的过程只有③⑤B.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以直接发生过程⑤C.过程②④所需要的最适温度相同D.酵母菌发生过程①②的场所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细胞,适宜温度为30~35℃,需要持续通入氧气。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题图分析: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两个阶段,过程④表示果酒制作果醋的过程,过程⑤表示糖类和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产生醋酸的过程。【详解】A、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两个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需要氧气参与,过程④⑤表示果醋产生的两个途径,醋酸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因此③④⑤都需要O2参与,A错误;B、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以直接发生过程⑤,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即过程④,B正确;C、过程②为酵母菌发生的无氧呼吸过程,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为18℃~25℃,过程④为醋酸菌发生的过程,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为30℃~35℃,显然二者所需温度不同,C错误;D、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酵母菌发生过程①②的场所相同,D错误。故选B。22.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生产谷氨酸需将pH调至中性偏碱②发酵工程具有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等特点③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及菌体本身④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根瘤菌肥作为微生物农药可以促进植物生长⑤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⑥日常生活中食用酱油的制作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产蛋白酶的霉菌的作用,将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⑦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A.2项 B.3项 C.4项 D.5项【答案】C【解析】【分析】1、细菌通常要求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霉菌要求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生长。2、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等为原料,通过发酵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即单细胞蛋白,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能使家畜、家禽增重快,产奶或产蛋量显著提高。3、微生物肥料利用了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生物活性物质等来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株生长。【详解】①谷氨酸是由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的,而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细菌,通常要求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①正确;②发酵工程以其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产物专一、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小和容易处理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②正确;③发酵工程的产品可以是微生物的代谢物、酶以及菌体本身,③正确;④根瘤菌肥作为微生物肥料,可以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肥量,促进植物生长,④错误;⑤啤酒发酵的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但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在低温、密闭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属于后发酵,因此酒精主要在主发酵阶段的产生积累,⑤错误;⑥产蛋白酶的霉菌的作用,将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赋予酱油特有的风味,⑥正确;⑦单细胞蛋白即微生物菌体,不需要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⑦错误。故选C。23.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微生物的培养都需要提供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缺一不可C.牛肉蛋白胨培养基属于合成培养基,营养全面D.液体培养基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可用于微生物的扩增培养【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培养基的组成及功能,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及氧气的要求。【详解】A、是碳源的物质同时也可以是氮源,如牛肉膏和蛋白胨均可作为碳源和氮源,同时还提供维生素,A错误;B、并非所有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自养的微生物不需要碳源、固氮微生物不需要氮源,B错误;C、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培养基,属于天然培养基,C错误;D、液体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剂,这种培养基的成分均匀,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和利用培养基中的养料,利于微生物扩增培养,D正确。
故选D。
【点睛】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由较大差别,要针对微生物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本题需要考生比较分析,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24.制备各种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关于倒平板的具体描述正确的是()①待培养基冷却至4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完全打开皿盖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⑥等待平板冷却5~10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下,皿底在上A.①③④⑤ B.④⑤⑥ C.③⑤ D.①②④⑥【答案】C【解析】【分析】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这样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分滴到培养基上造成培养基的污染。【详解】①等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防止杂菌污染,①错误;②不能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因为桌面上可能有杂菌,②错误;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高温可防止杂菌污染,③正确;④倒平板时皿盖只需要倾斜出一定角度,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④错误;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并通过酒精灯火焰,⑤正确;⑥等待平板冷却5~10分钟,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⑥错误。因此,只有③⑤两项正确。故选C。25.请选出分离土壤细菌的正确操作步骤①土壤取样;②称取10g土壤,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③吸取0.1mL进行平板涂布;④将菌液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倍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答案】C【解析】【分析】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详解】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的正确的操作步骤:①土壤取样→②制备土壤溶液:称取10g土壤,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④制备土壤样品稀释液:将菌液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倍→③涂布平板分离:吸取0.1mL进行平板涂布。故选C。26.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有氧装置酵母菌培养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也可能有颜色变化B.用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液中分裂1次即可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C.用含刚果红的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透明圈越大说明其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D.植物组织培养时愈伤组织需在一定光照下先诱导生根再诱导生芽,最后形成试管苗【答案】A【解析】【分析】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详解】A、由于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因此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有氧装置酵母菌培养液中也可能有酒精的产生,故加入酸性重铬酸钾会变成灰绿色,A正确;B、用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液中只分裂1次不能证明出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B错误;C、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越大,说明分解纤维素能力越强,C错误;D、植物组织培养中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一般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D错误。故选A。27.下列生物技术的应用实例中,运用的原理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A.将转入贮存蛋白基因的向日葵细胞培育成植株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植物单倍体植株C.悬浮培养人参细胞,提取人参皂苷D.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人工种子并发育成植株【答案】C【解析】【分析】1、把植物细胞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在愈伤组织细胞中可以提取人参皂苷;2、植物组织培养,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详解】A、将转入贮存蛋白基因的向日葵细胞培育成植株,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植物单倍体植株,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利用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人参细胞,提取人参皂苷,利用的细胞增殖的原理;D、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人工种子并发育成植株,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植物细胞全能性;故ABD所用技术手段相同,C运用的原理与其他各项不同。故选C。28.花椰菜易受黑腐病菌的危害而患黑腐病,野生黑芥具有黑腐病的抗性基因。为培育抗黑腐病杂植株,研究者设计如下流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需要使用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来处理两种细胞B.过程②后,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叶绿体的细胞即为融合细胞C.过程③的培养基中需加入植物激素来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D.可借助黑腐病菌接种实验对杂种植株进行鉴定【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的体细胞杂交就是将同种或不同种的细胞经过一定的诱导方法诱导融合形成一个细胞,再将细胞培育成植株的过程。2、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是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标志,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远缘杂种植株。4、杂种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的再分化过程,可选择性表达出亲本细胞的相应性状。5、分析题图:图示为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抗黑腐病杂种植株的流程图,其中①表示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的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详解】A、过程①是去除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A错误;B、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叶绿体作为初步筛选的标志,还需要鉴定是否具有抗黑腐病特性来确定融合细胞,B错误;C、过程③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没有再分化,C错误;D、在分子水平上可通过PCR技术对杂种植株进行鉴定,在个体水平上可以通过对杂种植株进行黑腐病菌接种实验,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D正确。故选D。29.我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诱导产生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并将其注射到无法发育到成体阶段的四倍体囊胚中,最终获得克隆鼠,经鉴定证实克隆鼠确实从iPS细胞发育而来,并可繁殖后代。实验流程见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已分化的小鼠体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恢复细胞全能性B.四倍体囊胚可能因染色体数目变异而无法发育为成体C.本实验使用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技术D.克隆鼠的肝脏移植给黑鼠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多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多潜能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人或者动物都是二倍体,在胚胎发育到2-细胞阶段的时候,可用电融合的方法使两个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这样就获得了四倍体胚胎,四倍体胚胎是不能正常发育的,但是可以形成胎盘,如果将一种多能干细胞注入四倍体囊胚,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动物个体,那证明移进去的干细胞是全能的干细胞。【详解】A、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已被证明可以发育成个体,小鼠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产生多能干细胞,表明其可恢复全能性,A正确;B、四倍体囊胚是由两个二倍体细胞融合发育而来,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无法正常发育成个体,B正确;C、本实验应用了细胞融合、多能干细胞移植、体外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技术,并没有使用到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移植等技术,C错误;D、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可以经过诱导发育成特定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克隆鼠的肝脏移植给黑鼠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故选C。【点睛】30.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技术会将母亲的所有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C.捐献者携带的细胞核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D.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可以直接移植到子宫内【答案】C【解析】【分析】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针对胚胎发育过程)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高等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重点内容包括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目前没有全体外胚胎培养技术,因此受精卵需要在体外培养至一定阶段后移植到母体子宫才能发育成个体。【详解】A、该技术不会将母亲的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A错误;B、三亲婴儿的染色体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精子,B错误;C、捐献者提供细胞质,因此携带的细胞核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正确;D、受精卵还需进行培养,才能移植,一般培养至桑椹胚或囊胚进行移植,D错误。故选C。二、非选题31.杨梅果实风味独特,酸甜适中,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下列是制作杨梅酒和杨梅醋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制取发酵液:向杨梅汁中加入白砂糖,将糖的质量分数调至8%,灭菌冷却→酒精发酵:接种酵母菌,恒温发酵→果醋发酵:加入酒精,接种醋酸菌→取样检测:对发酵产物进行检测(1)传统发酵中,发酵液虽然未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但杂菌却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这是由于果酒发酵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抑制了杂菌的生长。(2)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该阶段应该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_;温度适宜时果酒发酵时间较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杨梅醋的发酵过程中,除去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往发酵液中持续地通入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表示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糖度(葡萄糖的质量分数)和酒精度(酒精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发酵前24h,糖度变化很小,酒精度上升很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5)泡菜也是传统发酵食品,深受大家喜爱。泡菜制作利用的主要微生物是____________。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缺氧、酸性(2)①.细胞质基质②.18-25℃③.此时与果酒发酵相关的酶活性高,发酵速度快(3)①.#无菌氧气##无菌空气#②.C2H5OH+O2CH3COOH+H2O(4)此阶段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5)①.乳酸菌②.在缺氧的环境条件下,乳酸菌发酵可产生大量乳酸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果酒发酵时需要无氧条件,且发酵液pH值会逐渐降低,即发酵液变酸,这种缺氧、酸性条件能抑制杂菌的生长。【小问2详解】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时,应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此温度条件下,酵母菌内与果酒发酵相关的酶活性高,发酵速度快。【小问3详解】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故杨梅醋的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持续通入无菌氧气(无菌空气),此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式是C2H5OH+O2CH3COOH+H2O。【小问4详解】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的糖度逐渐降低,酒精度逐渐升高然后保持相对稳定。发酵前24h,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消耗葡萄糖较少,因此糖度变化很小,酒精度上升很慢。【小问5详解】泡菜的主要微生物是乳酸菌;泡菜是利用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若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可能导致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32.下图是从土壤中筛选细菌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中存在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这些细菌中产生的脲酶催化尿素分解成________和CO2。某同学配置以下的培养基成分:葡萄糖10.0g、蛋白胨5.0g、KH2PO41.4g、Na2HPO42.1g、尿素1.0g、琼脂15.0g、H2O(定容至1L)。分析培养基的成分可知,上述培养基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______作指示剂。(2)在向培养基接种土壤稀释液中微生物时,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3)若在3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35个、33个、34个,则可推测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为________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NH3②.不能③.蛋白胨也能够提供氮源,尿素不是唯一的氮源④.酚红(2)①.稀释涂布平板法②.平板划线法(3)①.3.4×107②.小③.个别菌落可能是由2个或多个细菌形成【解析】【分析】1、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2、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产生脲酶,并分解尿素。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小问1详解】土壤中存在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这些细菌中的脲酶催化尿素分解成NH3和CO2。该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蛋白胨也能够提供氮源,尿素不是唯一的氮源,所以该培养基不能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细菌中的脲酶催化尿素分解成NH3和CO2,会导致培养基的pH上升,所以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酚红作指示剂。【小问2详解】在向培养基接种土壤稀释液中微生物时,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小问3详解】若在3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35个、33个、34个,则可推测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为(35+33+34)÷3×105÷0.1=3.4×107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小,原因是个别菌落可能是由2个或多个细菌形成。33.双特异性抗体是指一个抗体分子可以与两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抗原表位相结合,目前最常利用杂交瘤杂交法来制备。长春花是原产于非洲东海岸的野生花卉,其所含的长春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下图1是科研人员通过杂交—杂交瘤细胞技术(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杂交瘤细胞杂交技术)生产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部分过程。图2是某双特异性抗体作用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图2中过程②特有的诱导融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过程②选用的骨髓瘤细胞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HAT培养基上生长。(2)对③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才能筛选出足够量的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与传统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三点)。(3)图1中①步骤注射癌胚抗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方框内需要经过____次筛选,才能获取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到一定时期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会因为______________、有害代谢物的积累和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而分裂受阻,需进行传代培养。(4)与直接使用长春碱相比,将长春碱与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后给药,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_______________方面的用途。【答案】(1)①.灭活的病毒②.不能(2)①.克隆化培养②.(专一)抗体检测③.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3)①.刺激小鼠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②.2③.细胞密度过大(4)①.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②.治疗疾病(运载药物)【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流程为,先给小鼠注射特定癌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然后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把单克隆杂交瘤细胞与经注射长春碱后从小鼠中获得的免疫的B淋巴细胞再杂交,得到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再培养该细胞,最终生产出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一种抗癌药物)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小问1详解】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化学法(聚乙二醇)、生物法(灭活的病毒),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特有的方法是灭活的病毒。小鼠B淋巴细胞在HAT培养基上可正常存活,但不能繁殖,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上无法生长,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之间形成的融合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上正常生活,并无限增殖。【小问2详解】为选出能产生专一抗体的细胞,要将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液滴入多孔培养板中,使多孔培养板每孔中有一个细胞,然后筛选出专一抗体检测呈阳性的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并且可大量制备。【小问3详解】图1中①步骤注射癌胚抗原的目的是刺激小鼠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图1方框内需要经过2次筛选,先筛选得到对长春碱免疫的B淋巴细胞,后筛选出杂交—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到一定时期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会因为细胞密度过大、有害代谢物的积累和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而分裂受阻,需进行传代培养。【小问4详解】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小,这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疾病,体现的是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治疗疾病(运载药物)方面的用途。34.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白背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其成虫体长4~5mm,趋光性强。白背飞虱刺吸水稻汁液,导致水稻生长发育缓慢、分蘖延迟和穗粒空瘪,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枯死。回答下列问题:(1)白背飞虱与水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可采用______方法调查稻田中白背飞虱的种群密度,以更好地制定防治措施。(2)化学防治常作为害虫治理的应急手段。科研人是为探究不同药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表不同药剂处理对稻田中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时间处理虫口减退率药后1d药后3d药后7d药后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合作社董事长聘用合同
- 有机农业旋耕施工组织方案
- 屋顶光伏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 校园水质监测数据公开制度
- 小学班级团结互助活动方案
- 房车专卖店的账务处理-记账实操
- 学校体育工作的自查报告
- 以名师、名匠为引领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策略
- 城市高层建筑起重吊装施工方案
- 班组建设与班组长管理技巧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4 What can you do Part A |人教(PEP) (共16张PPT)
- 朝鲜半岛局势紧张课件
- 三年级上册生命与健康教学计划
- 小学生量感培养的调查问卷(教师)
- 【高中美术课件】礼仪与教化
- 名著老人与海考题集锦带答案
- 概预算审核实施方案
- 消防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主题教育课件PPT模板宣传PPT动态PPT
- 国四部分重型柴油车排气后处理系统型号
- 对当前矛盾纠纷主要类型、特点及解决办法的思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