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_第1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_第2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_第3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_第4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才是风,人才是雨,有了人才,就能呼风唤雨;

人才是天,人才是地,有了人才,就能顶天立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了解春秋时期郑国的人才烛之武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人才是风,人才是雨,有了人才,就能呼风唤雨;

人才是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3.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目标:3第一课时第一课时4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5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6内容概括请按照故事情节发展自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内容概括请按照故事情节发展自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秦晋围郑,7问题探究(1)听课文朗读,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烛之武退秦师》素材朗读.mp3(2)听读课文后,讨论:①你觉得秦晋围攻郑国的理由合理不?②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佚之狐在故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请分别说明理由。③他们三人间的对话,有哪些信息是心里明白却没说出来的?请说说你的判断思路。问题探究(1)听课文朗读,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8①对侯而言,是很合理的,毕竟晋侯在郑国确实受过屈辱,在外交上来说有损晋国的大国威严,同时郑国和楚国保持亲密关系,对晋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秦伯而言,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为秦郑之间隔着晋楚,两国并未接壤,而且这次行动是晋国拉着秦国参与的,两家是翁婿关系,秦国亦不便拒绝;此外,秦国和楚国历来处于敌对状态,郑国和楚国交好,对秦国而言也有一定威胁——郑国历来是拱卫周天子都城的国家,国家不大但地位很高——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吕氏春秋》),除掉郑国也相当于剪掉楚国的羽翼。因此秦国参与围郑也是合理的了。①对侯而言,是很合理的,毕竟晋侯在郑国确实受过屈辱,在外交上9②A.佚之狐是郑伯的近臣。B.郑伯是决策者,是郑国的领导人。C.烛之武是佚之狐的擅于外交的门客。②A.佚之狐是郑伯的近臣。10③A.佚之狐:烛之武是我信赖的人,并且外交能力和口才出众。B.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实际上是对郑伯态度的试探。C.郑伯:郑伯对烛之武是先利诱再威逼: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③A.佚之狐:烛之武是我信赖的人,并且外交能力和口才出众。11(1)从课文前两段可知,在这个事件中,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他们的决策都是围绕着什么因素而行?三、小结利

益(1)从课文前两段可知,在这个事件中,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个12(2)由我们这堂课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思路,大家学到了读书的什么方法?①注意隐在信息。②隐在信息是通过对文本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而来。(2)由我们这堂课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思路,大家学到了读书的什么13(1)《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文学常识(1)《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14(3)我国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③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⑥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整体感知(3)我国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整体感知15(1)下列各句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失其所与(yù)

亡郑以陪邻(péi)

舍郑(shě)B.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焦、瑕(xiá)

秦伯说(yuè)C.共其乏困(ɡōnɡ)

夫晋(fú)

朝济(zhāojì)

杞子(qǐ)D.逢孙(pánɡ)

以鄙远(bǐ)

阙秦(quē)

肆其西封(sì)A课后作业(1)下列各句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课后作业16(2)指出省略内容及其句子成份或词性。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②()辞曰:“臣之壮也……”③()许君焦、瑕④敢以()烦执事⑤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主语省略介词“于”省略“之”字,代词,代指灭亡郑国烛之武,主语晋君,主语在(2)指出省略内容及其句子成份或词性。烛之武,主语省略介词“17(3)请翻译下列句子。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因为它(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依附于楚国。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做什么了。我没有早点起用你,现在因为(情况)紧急来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3)请翻译下列句子。因为它(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18第二课时第二课时19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第三、四段,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知识。(重点、难点)2.暗示并逐步树立学生的训诂意识。3.梳理第三、四段内容、情节。(重点)4.积累文中与爵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第三、四段,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知识。(20整体感知一、复习旧识(1)背诵第三、四段。(2)简要讲评作业情况。整体感知一、复习旧识21二、自独梳理(1)自读第三、四段,勾画重要信息,圈出自己翻译不好的难点字词句。(2)小组合作,用三分钟翻译第三段,重点标注出仍翻译不好的字词句。(3)学生提出翻译难点,老师解答。二、自独梳理22知识梳理:夜缒而出: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用绳子拴住身体向下放。已经。文言文中,“既”普遍表示副词“已经”。把……当作边邑。厚,多。常引申为“好”“善”。薄(bó),少。另指两墙无隙,引申为接近,接触,如“日薄西山”,“潜弱年薄官”谦词,冒昧(课文注释有误)。知识梳理:用绳子拴住身体向下放。已经。文言文中,“既”普遍表2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唯君图之:合成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借代,带着行李的人,指商人、使者等。渡河(同舟共济)。版,本义为城墙,这里泛指防御工事。满足。扩张,扩大。同“缺”,减少。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此处译为“希望”。图,图谋,谋取。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合成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借代,带着行李的24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在文言文中有诸多义项,常见用法有:(1)表原因(名,介)(2)表“依靠”“凭借”(3)表“趁机”(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表“沿着”“沿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5)顺应(因其固然《庖丁解牛》)(6)于是,就(因以讽谏《张衡传》)敝:有害;伤害,此处引申为“攻打”。因,依靠。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25失其所与:以乱易整: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共其乏困:秦伯说: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夜缒而出:焉用亡郑以陪邻:结交,同“游”。代替;交换(以物易物)。陪通倍,增加。共通供,供给。说通悦,高兴,愉快。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夜里。使动用法,使……增加。失其所与:结交,同“游”。代替;交换(以物易物)。陪通倍,增26朝济而夕设版焉:东封郑:若不阙秦:所字结构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失去所与: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在傍晚。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它)成为疆界。使动用法,使……减少。你也没有什么坏处(受害的事情)。这是你所知道的(事情)。失去和他(秦国)的交好。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在傍晚。27问题探究(1)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的理由有哪些?①越国以鄙远——难。②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③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还可以供给乏困。④晋无信、无厌,必阙秦——阙秦利晋问题探究(1)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的理由有哪些?①越国以鄙远—28(2)晋侯(晋文公)说的“三不”理由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①晋国正如烛之武所言是无信无厌之国,所谓“不仁”只是给自己退兵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②“不知”和“不武”是晋文公在综合考虑全局形势后作出的准确判断,在秦国背叛、秦郑两军联合的情况下,晋国仍然一意孤行只能自讨没趣,还会伤害秦晋之好,所以就此打住才是晋文公最佳选择。(2)晋侯(晋文公)说的“三不”理由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29(3)假如秦王拒不撤军,郑国的结局又会如何?①假如郑国被打败,秦晋在瓜分郑国的问题上定会起矛盾,郑国就能在矛盾中找到一线生机。②郑国是拱卫周天子都城的国家,其地位是其他诸侯国无法相比的。郑国最坏的结果就是臣服于秦晋,脱离与楚国的关系。③楚国更不会坐视秦晋将郑国吞并,所以楚国亦会发兵救郑,最终这场闹剧也会不了了之。(3)假如秦王拒不撤军,郑国的结局又会如何?①假如郑国被打败30总结:由此看来,课文中的各个势力都是围绕着“利益”二字在进行博弈,所以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利益的取舍。总结:31文化常识五等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春秋五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文化常识五等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32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它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晋文公(晋侯)重耳流亡时途经秦国,秦伯(秦穆公)将五位女儿嫁给重耳,希望由此控制晋国。秦晋联姻史称“秦晋之好”,后来渐渐被用于称作男女之间的婚姻。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它33(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所通何字。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课时作业(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所通何字。“已”通“矣”34(2)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古义和今义。①以为东道主()②行李之往来()

③今急而求子()④敢以烦执事()⑤微夫人之力()(

)古: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活动的举办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携带的东西古:您。尊称。今:儿子。古:敬称。管事的人。今:从事工作,主管其事。古:无。今:小古:那个人,读作阳平。今:对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读作阴平。(2)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古义和今义。35(3)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①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与郑人盟②A.越国以鄙远

B.共其乏困A.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B.名词活用为动词,结盟。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代指郑国。B.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乏的东西。(3)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A.名词活用36③A.既东封郑B.阙秦以利晋C.烛之武退秦师④A.夜缒而出B.朝济而夕设版焉A.使动用法。使郑国成为封地。B.使动用法。使晋国得利。C.使动用法。使退却。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A.既东封郑B.阙秦以利晋37(4)指出红色字的部分在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并指出其倒装类型。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⑤夫晋,何厌之有于晋无礼。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于楚贰。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于郑伯言。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于君有益。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有何厌。宾语前置句。“之”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4)指出红色字的部分在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并指出其倒装类型38(5)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词性及意义。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连接两个谓语,表顺承,不翻译连词。表修饰连词。连接两个谓语,表顺承连词。表因果关系。(5)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词性及意义。连词。连接两个谓语,39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语气词。可译为“啊”。疑问词。何,什么。疑问词。哪里。语气词。可译为“啊”。焉语气词。可译为“啊”。疑问词。何,什么。疑问词。哪里。语气40之①公从之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子犯请击之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夫晋,何厌之有?代词。代指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指佚之狐。代词。代指秦军。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4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以乱易整,不武⑤越国以鄙远⑥阙秦以利晋连词,因为介词,拿,用。后面省略了“之”字介词,拿,用,把。后面省略了“之”字介词,用。连接两个谓语,可译为“用来”。连接两个谓语,可译为“用来”。以连词,因为介词,拿,用。后面省略了“之”字介词,拿,用42其①以其无理于晋②共其乏困③又欲肆其西封④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可译来“还是”。代词,它,代指晋国。代词,它,代指郑国。代词,您,代指秦国。其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可译来“还是”。代词,它,代指晋国。43第三课时第三课时441.背诵课文第三段。2.请学生再复述一遍烛之武的游说内容。复习旧知1.背诵课文第三段。复习旧知45①晋代杜预的《春秋左氏传序》说《左传》“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意思是《左传》著文常常以局部事件来反映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本文表面上是叙述烛之武以说辞智退秦晋两军,实际上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义”与“利”的思考,通过描写一场局部纷争就表现了春秋时诸侯国之间重利轻义,尔虞我诈的时代景象。行文特点①晋代杜预的《春秋左氏传序》说《左传》“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46②刘熙载言“《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说的是《左传》叙事条例紧密,逻辑谨严,言简意赅地将人情风貌充分地展现出来。这种谨严在烛之武的说辞和晋文公的“三不”分析中体现得非常鲜明。②刘熙载言“《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说的是《左47(1)演绎论证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直接推理是推理的基础,而三段论是推理的核心。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间接推理,它的主要形式有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和选言三段论。如烛之武先阐明郑国现状“是什么”(既知亡矣),再用假言三段推理说明“为什么”秦国不能灭亡郑国(秦国亡郑如何,不亡郑又如何),最终的结论就不言而喻(亡郑无益于君)。学习论证(1)演绎论证法学习论证48(2)举例论证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直接推理是推理的基础,而三段论是推理的核心。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间接推理,它的主要形式有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和选言三段论。为了强调亡郑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举晋文公“朝济而夕设版”的故事来说明晋国是言而无信之国;再以“夫晋,何厌之有”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得出“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结论,离间秦晋,取得了游说任务的实质性突破。(2)举例论证法49小结:演绎法的使用方法为:①明确观点,设定好论证基础。②就观点对情况进行正反假设。③根据假设来推理事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④排除掉不可能的趋势和结果,留下的就是正确的推理方向和结论,由此来证明观点是正确的。小结:501.假如晋国攻打秦军,结果又会如何?请尝试用演绎推理就这个问题写300字短文。课时作业1.假如晋国攻打秦军,结果又会如何?请尝试用演绎推理就这个问51再见!再见!52

人才是风,人才是雨,有了人才,就能呼风唤雨;

人才是天,人才是地,有了人才,就能顶天立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了解春秋时期郑国的人才烛之武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人才是风,人才是雨,有了人才,就能呼风唤雨;

人才是53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54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3.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目标:55第一课时第一课时56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57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58内容概括请按照故事情节发展自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内容概括请按照故事情节发展自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秦晋围郑,59问题探究(1)听课文朗读,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烛之武退秦师》素材朗读.mp3(2)听读课文后,讨论:①你觉得秦晋围攻郑国的理由合理不?②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佚之狐在故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请分别说明理由。③他们三人间的对话,有哪些信息是心里明白却没说出来的?请说说你的判断思路。问题探究(1)听课文朗读,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60①对侯而言,是很合理的,毕竟晋侯在郑国确实受过屈辱,在外交上来说有损晋国的大国威严,同时郑国和楚国保持亲密关系,对晋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秦伯而言,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为秦郑之间隔着晋楚,两国并未接壤,而且这次行动是晋国拉着秦国参与的,两家是翁婿关系,秦国亦不便拒绝;此外,秦国和楚国历来处于敌对状态,郑国和楚国交好,对秦国而言也有一定威胁——郑国历来是拱卫周天子都城的国家,国家不大但地位很高——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吕氏春秋》),除掉郑国也相当于剪掉楚国的羽翼。因此秦国参与围郑也是合理的了。①对侯而言,是很合理的,毕竟晋侯在郑国确实受过屈辱,在外交上61②A.佚之狐是郑伯的近臣。B.郑伯是决策者,是郑国的领导人。C.烛之武是佚之狐的擅于外交的门客。②A.佚之狐是郑伯的近臣。62③A.佚之狐:烛之武是我信赖的人,并且外交能力和口才出众。B.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实际上是对郑伯态度的试探。C.郑伯:郑伯对烛之武是先利诱再威逼: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③A.佚之狐:烛之武是我信赖的人,并且外交能力和口才出众。63(1)从课文前两段可知,在这个事件中,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他们的决策都是围绕着什么因素而行?三、小结利

益(1)从课文前两段可知,在这个事件中,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个64(2)由我们这堂课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思路,大家学到了读书的什么方法?①注意隐在信息。②隐在信息是通过对文本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而来。(2)由我们这堂课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思路,大家学到了读书的什么65(1)《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文学常识(1)《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66(3)我国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③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⑥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整体感知(3)我国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整体感知67(1)下列各句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失其所与(yù)

亡郑以陪邻(péi)

舍郑(shě)B.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焦、瑕(xiá)

秦伯说(yuè)C.共其乏困(ɡōnɡ)

夫晋(fú)

朝济(zhāojì)

杞子(qǐ)D.逢孙(pánɡ)

以鄙远(bǐ)

阙秦(quē)

肆其西封(sì)A课后作业(1)下列各句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课后作业68(2)指出省略内容及其句子成份或词性。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②()辞曰:“臣之壮也……”③()许君焦、瑕④敢以()烦执事⑤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主语省略介词“于”省略“之”字,代词,代指灭亡郑国烛之武,主语晋君,主语在(2)指出省略内容及其句子成份或词性。烛之武,主语省略介词“69(3)请翻译下列句子。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因为它(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依附于楚国。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做什么了。我没有早点起用你,现在因为(情况)紧急来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3)请翻译下列句子。因为它(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70第二课时第二课时71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第三、四段,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知识。(重点、难点)2.暗示并逐步树立学生的训诂意识。3.梳理第三、四段内容、情节。(重点)4.积累文中与爵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第三、四段,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知识。(72整体感知一、复习旧识(1)背诵第三、四段。(2)简要讲评作业情况。整体感知一、复习旧识73二、自独梳理(1)自读第三、四段,勾画重要信息,圈出自己翻译不好的难点字词句。(2)小组合作,用三分钟翻译第三段,重点标注出仍翻译不好的字词句。(3)学生提出翻译难点,老师解答。二、自独梳理74知识梳理:夜缒而出: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用绳子拴住身体向下放。已经。文言文中,“既”普遍表示副词“已经”。把……当作边邑。厚,多。常引申为“好”“善”。薄(bó),少。另指两墙无隙,引申为接近,接触,如“日薄西山”,“潜弱年薄官”谦词,冒昧(课文注释有误)。知识梳理:用绳子拴住身体向下放。已经。文言文中,“既”普遍表7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唯君图之:合成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借代,带着行李的人,指商人、使者等。渡河(同舟共济)。版,本义为城墙,这里泛指防御工事。满足。扩张,扩大。同“缺”,减少。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此处译为“希望”。图,图谋,谋取。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合成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借代,带着行李的76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在文言文中有诸多义项,常见用法有:(1)表原因(名,介)(2)表“依靠”“凭借”(3)表“趁机”(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表“沿着”“沿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5)顺应(因其固然《庖丁解牛》)(6)于是,就(因以讽谏《张衡传》)敝:有害;伤害,此处引申为“攻打”。因,依靠。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77失其所与:以乱易整: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共其乏困:秦伯说: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夜缒而出:焉用亡郑以陪邻:结交,同“游”。代替;交换(以物易物)。陪通倍,增加。共通供,供给。说通悦,高兴,愉快。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夜里。使动用法,使……增加。失其所与:结交,同“游”。代替;交换(以物易物)。陪通倍,增78朝济而夕设版焉:东封郑:若不阙秦:所字结构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失去所与: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在傍晚。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它)成为疆界。使动用法,使……减少。你也没有什么坏处(受害的事情)。这是你所知道的(事情)。失去和他(秦国)的交好。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在傍晚。79问题探究(1)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的理由有哪些?①越国以鄙远——难。②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③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还可以供给乏困。④晋无信、无厌,必阙秦——阙秦利晋问题探究(1)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的理由有哪些?①越国以鄙远—80(2)晋侯(晋文公)说的“三不”理由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①晋国正如烛之武所言是无信无厌之国,所谓“不仁”只是给自己退兵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②“不知”和“不武”是晋文公在综合考虑全局形势后作出的准确判断,在秦国背叛、秦郑两军联合的情况下,晋国仍然一意孤行只能自讨没趣,还会伤害秦晋之好,所以就此打住才是晋文公最佳选择。(2)晋侯(晋文公)说的“三不”理由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1(3)假如秦王拒不撤军,郑国的结局又会如何?①假如郑国被打败,秦晋在瓜分郑国的问题上定会起矛盾,郑国就能在矛盾中找到一线生机。②郑国是拱卫周天子都城的国家,其地位是其他诸侯国无法相比的。郑国最坏的结果就是臣服于秦晋,脱离与楚国的关系。③楚国更不会坐视秦晋将郑国吞并,所以楚国亦会发兵救郑,最终这场闹剧也会不了了之。(3)假如秦王拒不撤军,郑国的结局又会如何?①假如郑国被打败82总结:由此看来,课文中的各个势力都是围绕着“利益”二字在进行博弈,所以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利益的取舍。总结:83文化常识五等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春秋五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文化常识五等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8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它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晋文公(晋侯)重耳流亡时途经秦国,秦伯(秦穆公)将五位女儿嫁给重耳,希望由此控制晋国。秦晋联姻史称“秦晋之好”,后来渐渐被用于称作男女之间的婚姻。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它85(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所通何字。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课时作业(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所通何字。“已”通“矣”86(2)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古义和今义。①以为东道主()②行李之往来()

③今急而求子()④敢以烦执事()⑤微夫人之力()(

)古: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活动的举办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携带的东西古:您。尊称。今:儿子。古:敬称。管事的人。今:从事工作,主管其事。古:无。今:小古:那个人,读作阳平。今:对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读作阴平。(2)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古义和今义。87(3)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①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与郑人盟②A.越国以鄙远

B.共其乏困A.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B.名词活用为动词,结盟。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代指郑国。B.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乏的东西。(3)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A.名词活用88③A.既东封郑B.阙秦以利晋C.烛之武退秦师④A.夜缒而出B.朝济而夕设版焉A.使动用法。使郑国成为封地。B.使动用法。使晋国得利。C.使动用法。使退却。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A.既东封郑B.阙秦以利晋89(4)指出红色字的部分在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并指出其倒装类型。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⑤夫晋,何厌之有于晋无礼。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于楚贰。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于郑伯言。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于君有益。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有何厌。宾语前置句。“之”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4)指出红色字的部分在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并指出其倒装类型90(5)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词性及意义。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连接两个谓语,表顺承,不翻译连词。表修饰连词。连接两个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