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合集15篇)_第1页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合集15篇)_第2页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合集15篇)_第3页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合集15篇)_第4页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合集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3页共53页《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合集15篇〕篇1:《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内容简析】这是一篇写人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便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表达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保护。【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心保护和谆谆教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教学难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心保护和谆谆教诲。【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查阅陶行知、蜻蜓等相关资料。【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1、蜻蜓美丽、得意,像一只只精灵,在夏日的天空中飞行。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放了呢?〔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2、出示第六自然段: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蜻蜓的幼虫吃蚊子的幼虫。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⑷、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三、精读课文,理解蜻蜓的知识过渡:陶行知先生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还带孩子们欣赏蜻蜓;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蜻蜓的知识了。学习课文8—10自然段。1、读读课文,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说还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2、出示表格。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3、陶行知先生不仅带孩子们认识了蜻蜓,还介绍了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点以及作用了。他的知识可真丰富啊!4、理解“据说”一词。师:蜻蜓饿极时,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你从哪个词看出的?学生讨论后,再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师:对,陶行知也不太确定这个说法是否科学,所以用了“据说”,他说话又是多么严谨啊!师:那“吃尾巴”终究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说,老师作适当地补充。〕5.学生对照图片介绍蜻蜓的有关知识。陶行知先生仅仅介绍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的知识吗?〔找出省略号〕你知道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对照图片,学生介绍自己理解的关于蜻蜓的知识。6.小结:蜻蜓的知识太有趣了!齐读第10自然段。【设计意图】对照图片,让孩子介绍蜻蜓。这样既可以检测孩子对蜻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积极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应用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p事物,在理论中揣摩遣词造句方法,进步语言表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四、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1、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出示:陶行知爷爷不仅,而且。〔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仰的教育家。〕3、交流体会:在交流每一局部的时候,都要关注课文中孩子们的反映,体会陶行知爷爷引导的效果,并适时指导朗读。⑴、“慈祥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和蔼可亲。⑵、“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心地仁慈、有爱心。⑶、“用商量的口吻”“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民主平等、尊重孩子。【设计意图】找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陶爷爷爱孩子、爱动物词句,反复揣摩体会,联络之前的“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的介绍,获得爱的感动,受到心灵的陶冶。五、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1、师:多得意的孩子啊!当陶行知用商量地口吻说——〔引读〕孩子们纷纷说——〔引读〕篇2:《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设计理念】1、教学过程紧扣一条“线”。本文以课题为文眼,本课教学遵循文路,形成教学板块,把认识蜻蜓和感悟人物作为教学重点,并以课题为媒,将二者融为一体。2、课堂拓展突出一个“悟”。立足文本实况,联络学生实际,将学生的观、读、听、说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蜻蜓的同时,感悟语言的美和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教学重点】1、细读课文,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教学难点】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教学准备】电子白板卡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导:1、师:同学们,很快乐能与大家成为朋友,通过上节课与杨老师的学习,你们都有了哪些收获呢?指名说。2、哦,同学们学得还真不少呢!这些词还会读吗?出示:慈祥抚摸商量七嘴八舌放飞入神构造复杂保持平衡掌握方向①从每排词中你想到了谁呢?②那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出示: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就引导他们认识,最后,孩子们。〔设计意图:这样的检查熟悉了关系,理清了脉络,既是对上节课的回忆,又很好地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3、师:看来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确实收获不少,那又有了哪些新的疑问呢?指名说。过渡:是啊,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蜻蜓,最后又怎么把它放了呢?陶行知终究跟他们谈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陶行知,走进那帮得意的孩子们。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慧学指导:聚焦品悟1、出示:自由读2-10节,考虑:你对蜻蜓有了哪些理解?用笔在书中画一画。指名说适时板书:吃食尾巴眼睛过渡:这么有意思的蜻蜓,孩子们怎么不喜欢呢?2、默读2-6节,考虑:当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时,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说的?出示要求〔1〕、出示:他停下脚步,慈祥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①师:你有被慈祥地抚摸过吗?是谁?从他慈祥的抚摸你感受到了什么吗?板书:慈祥〔是呀,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关心保护。〕师:那怎样才能把这种关心保护读出来呢?指导朗读。②师:那蜻蜓吃什么呀?面向大家,引导学生“七嘴八舌”说。出示卡片适时理解“七嘴八舌”。〔设计意图:新课标早已不再提倡单调直白地理解词语。由课堂自然地生成,情境式的理解更能润物细无声。〕分角色〔翠贞,一个男孩,孩子们〕表演朗读“我“与孩子们的对话。〔2-5节〕〔设计意图:课堂需要一种和谐、一种气氛、一种走进文本深处的情感体验。〕过渡:面对孩子们的七嘴八舌,陶行知又是怎么做的`呢?〔2〕、出示课文第6节〔最后一句有意改为陈述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①体会“拉着”,亲切的语气②比拟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区别师: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过渡:既然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陶先生为什么没有让孩子立即放了呢?3、出示:自由读课文7—10自然段,画出描写蜻蜓样子的语句并读一读。〔师行间巡视〕。〔1〕、指名读,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①师:“一闪一闪”的,你们想到了什么?②尾巴“一撅一撅”,是个什么样子?指名表演,他的表演给你的感觉怎样?全体表演。师:多得意多顽皮的小蜻蜓啊!能把这种得意顽皮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师:这么美的眼睛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地方吗?出示:“它的眼睛很大,构造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补充介绍蜻蜓眼睛的相关知识。师:你看,蜻蜓的眼睛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指着“……”说〕〔3〕、师:是呀!多神奇的眼睛啊!那条小尾巴又有什么用呢?指名说。根据学生的答复出示:蜻蜓点水,掌握方向〔蜻蜓图片〕。师:蜻蜓点水是它在干什么呢?〔产卵、生宝宝〕过渡:尾巴就像舵一样保持平衡、掌握着方向。嗯!你看它成天飞呀飞呀,要是肚子饿极了时会咋办呢?〔会吃自己的尾巴〕根据学生答复出示课件。〔4〕、师:你们见过它吃自己的尾巴吗?我也没有,所以这就叫:出示卡片“据说”。那么它到底吃不吃呢?〔师:不吃〕想知道详细为什么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相关的资料,一定有你要的答案。〔设计意图:教者的任务不应是全盘灌输,适当创设悬念,留下遗憾,更能激发学生对于文本核心的汲取和发扬,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师:你看,陶行知先生是多么严谨的一个人啊,没有经过证实的事情就不会轻易下结论。板书:严谨过渡:是呀!这么有趣的蜻蜓,早已让孩子们听得〔引出“入神”〕。陶行知说得好吗?孩子们听得多认真啊,你们也听明白了吗?师:这么得意的蜻蜓,你们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引出生:“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小组讨论:为什么陶行知一开场不直接叫他们放了蜻蜓,难道就只是多让他们知道蜻蜓的一些知识吗?过渡:看着蜻蜓又飞向了天空,此时,它会说些什么呢?三、固学辅导:1、个性表达出示:我想对说:“。”2、拓展升华谈收获:课文学到这里,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呢?〔设计意图:这既是对学生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稳固,又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四、小结全文,放飞思想:同学们,蜻蜓是我们的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从放飞蜻蜓开场,放飞爱心,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家园吧!篇3:《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课时目的: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问题导入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回忆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终究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3、老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络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1〕陶行知的语气:“慈祥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承受他的教育〕〔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构造。〔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理解?〔学生读议〕〔3〕孩子们的答复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4、练习分角色朗读。〔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5、小结。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大家谈谈。〔老师点评〕布置作业:设计“保护动物”的公益用语。板书设计:陶行知捉————————→放篇4:《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略〕二、导入,揭题。1、同学们,如今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21、放飞蜻蜓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三、自由朗读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出示课件〕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2、谁能说得详细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3、课文第一段也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四、放蜻蜓,学习有关蜻蜓的知识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快乐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快乐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3、出示句子第六段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化。〔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构造〔很复杂〕是……”同学们,蜻蜓的眼睛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奇怪、神奇、奇特〕“神”在它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四面八方所有的方位。“奇”在它的小眼可达几万个。这两个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你还能说说含有数字的成语吗?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没有,课文里也有一个含有数字的词哦。〔七嘴八舌、五颜六色等等〕这些都是成语,我们要学会积累,用了这些词,会使句子更生动。〔3〕我们再把句子读一遍6、小结: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构造特点,让孩子们明白蜻蜓身体构造独特,是捉虫的能手,要保护好蜻蜓。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五、再读课文,认识陶行知这次要求静静地读,找出有关语句来。〔默读〕请各小组讨论交流。1、汇报:〔1、〕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第六段、第十段〕你能用“他知道……,他还知道……”来说话吗?〔2〕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出示句子〕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看出来他和蔼可亲?〔慈祥、抚摸、商量〕第1句边读做动作读、范读,齐读,赛读。第二句用商量的口吻来读。2、小结:陶先生尊重孩子,保护孩子,对人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六、放蜻蜓,想象说话1、经过陶行知的'谆谆教诲,此时孩子们愿意把蜻蜓放了吗?〔愿意〕从哪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纷纷说……〕伴动作朗读2、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它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又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会说:小蜻蜓你飞吧,我们不会再伤害你了……蜻蜓会说“小朋友,再见,你们真是好孩子……〕四、小结:通过陶行知孩子们的对话,让我们懂得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的大教育家。大家来找找他们的对话。1、请各小组先练读〔指导朗读〕2、分角色朗读七、总结全文,体验人性自然美: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吗?〔陶和孩子、孩子和蜻蜓、蜻蜓和陶,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是呀,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好朋友〔如蜜蜂、青蛙、蚯蚓、七星瓢虫等等〕,他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奉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保护这样的朋友。这样我们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那样我们的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妙!八、作业;1、熟读课文;2、查找有关蜻蜓的资料或观察蜻蜓,进一步理解蜻蜓的特点。板书设计21、放飞蜻蜓陶行知好朋友孩子们蜻蜓篇5:《放飞蜻蜓》第二课时之一陶行知捉放篇6:放飞蜻蜓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放飞蜻蜓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心保护和谆谆教诲。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1、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2、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理解?边读边考虑,并画出相关内容。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指名交流〔2〕评议,补充完善〔3〕完好地、有条理地表达蜻蜓的相关知识〔4〕老师总结4、感悟朗读〔1〕自读〔2〕指名读〔3〕学生评议〔4〕练读〔5〕感情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1、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2、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3、朗读感悟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1、自读考虑: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2、讨论交流3、老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祥、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四、课后调查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板书设计:20、放飞蜻蜓陶行知捉————————→放篇7:《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泰山庙街小学语文老师张晓红自我反思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工程里头有一个工程,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展分析^p,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到达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可以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打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详细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在理论中培养才能学生语文才能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理论活动。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理论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展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展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绘。篇8:20《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心保护和谆谆教诲.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理解?边读边考虑,并画出相关内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指名交流评议,补充完善完好地,有条理地表达蜻蜓的相关知识老师.总结感悟朗读自读指名读学生评议练读感情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朗读感悟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自读考虑: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祥,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四、课后调查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板书设计:篇9:20《放飞蜻蜓》第二课时陶行知捉放篇10:放飞蜻蜓第二课时说课稿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保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设计理念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根底上渐次深化探究。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测,相机亮出故事构造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化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仰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进步思想认识。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和谆谆教诲。3、培养学生擅长发现问题,擅长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和谆谆教诲。教学准备1、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3、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详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开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重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妙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二、朗读、交流、感悟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祥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表达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妙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场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根底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考虑、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老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考虑,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至于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三、拓展、延伸在学完好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老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化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祥和蔼和谆谆教诲。四、演一演这个故事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开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才能。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那么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假设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擅长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篇11:《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1、在读文的根底上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2、学习多种途径搜集、处理资料。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1、启发猜测: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测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3、初读,理清脉络:〔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2〕第二遍读,联络上下文或、词典弄清词语意思。〔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1、指名读第一段,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2、读第三段〔11自然段〕〔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3、激起悬念。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终究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三、指导写字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3、老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展提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回忆,问题导入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回忆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终究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3、老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络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1〕陶行知的语气:“慈祥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承受他的教育〕〔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构造。〔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理解?〔学生读议〕〔3〕孩子们的答复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4、练习分角色朗读。〔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5、启发小结。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刚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学生小结。篇12: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才能目的: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目的: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情感目的: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保护。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保护。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问题导入。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2、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3、过渡: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陶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今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吧!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一〕学习课文第二局部。1、自由读〔2―10自然段〕,考虑: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用“”画出他问的话。2、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理解蜻蜓的?〔二〕学习〔2―6〕自然段。1、在这一局部中,你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2、引导学生抓住“慈祥”、“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3、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4、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陶先生热爱孩子。5、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6、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三〕学习〔7―10〕自然段。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理解?指导他们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老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3、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只有更多地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4、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5、在这一局部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6、交流:说,又说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还给翠贞7、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那么,充满爱心。〔1〕取过蜻蜓,高高举起〔2〕小心地翻过去〔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2、朗读感悟。3、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4、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五〕整体感悟,角色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六〕启发小结。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刚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老师点评〕〔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保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承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2、假如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展社会宣传和呼吁?四、作业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篇1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一.简析首尾,聚焦“放飞”1.指名读第一段,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2.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1〕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2〕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3〕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4〕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3.激起悬念。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1.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假如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2.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3.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1〕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2〕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A.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B.不摆架子,尊重孩子。C.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4.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容许放飞蜻蜓。5.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6.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归纳总结1.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2.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篇14:《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提醒课题,启发猜测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得意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齐读课题:放飞蜻蜓。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板书: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词语:慈祥、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后来他和孩子们,最后,孩子们。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一〕学习1――6自然段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自由读1―6自然段。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4、刚刚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二〕学习7――10自然段1、看来,如今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重点交流:〔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B、出示图片。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D、你还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F、通过“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2〕它的眼睛很大,构造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B再读这几句话。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3、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4、陶行知和孩子们议论蜻蜓,让我们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保护蜻蜓〕〔三〕学习11自然段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如今想对蜻蜓说些什么?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如今你知道原因了吗?小结:如今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2、作业:〔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2〕查阅资料,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3〕查阅资料,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板书: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喜欢、保护有益昆虫篇15:《放飞蜻蜓》教学设计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保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设计理念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根底上渐次深化探究。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测,相机亮出故事构造“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化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仰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进步思想认识。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和谆谆教诲。4、培养学生擅长发现问题,擅长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教学准备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2、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4、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2、师:同学们,这些忙繁忙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得意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详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开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重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妙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二、朗读、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