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错误》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5篇)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篇1

一、(课件展现1)导入: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退,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会到她的万千愁情,赐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漂亮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课件展现2)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头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后,一面学习,一面连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高校毕业后,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与“国际写作方案”,1972年在爱荷华高校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高校,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课件展现3)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同学朗读,老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惋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绝望”。

五、研讨新课:

同学思索:

1、中国闺怨诗一向是含蓄不露,不违温顺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中所出现的意想也是传统的、中国的,

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找找看那些是能够唤起你心中亲切联想的中国式的意想?

(课件展现4)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孤独     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青石的街道向晚。

2、这些意向写出了女子的怎样的心绪?

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顺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孤独     ,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独;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但是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说明白她对心上人的感情执着、专一。

3、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盼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盼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布满了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立刻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情愿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立刻过客看到的,依旧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布满了绝望。

5、问:请大家再深化思索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盼”到“惊喜”再到“绝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假如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明显,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争论

1、(课件展现5)问:本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同学争论,老师分析订正)

明确:(1)一方面:女子痴痴的深情,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2)“我”的出现打扰了深院中的女子。

2、(课件展现6)

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漂亮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盼望,虽然最终以绝望告终,但这过程是漂亮的,由于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九争论本诗的特色

1、结构美

(1)大景到小景再到特写:江南——小城——街道——帷幕——窗扉——马蹄;

(2)倒装:开头两句应当是结尾,倒叙式的结构,使得诗歌诗意盎然。从语言运用上来讲,其次、第四个比方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孤独     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绝望的心扉紧掩。

2、语言美

(1)美丽的意境、前后情景的逆转,具有高度的戏剧性

(2)、古典美:讲着一个永恒、漂亮的中国的故事。传达出了深层的中国传统意识十(课件展现8)拓展延长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自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漂亮,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漂亮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由于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心情一—由于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心情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观赏上的满意,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觉,《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漂亮的情诗。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davidluxian

、(课件展现2)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头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后,一面学习,一面连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高校毕业后,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与“国际写作方案”,1972年在爱荷华高校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高校,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我认为这部分可以省略,由于这是垃圾信息!

顶部

yuanlin

你说的是,但是这是我刚上班时候上的第一课所预备的教案。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恳切的借鉴您的建议的!

那么您觉得在上新课的时候是否需要跟同学介绍一下的状况呢?给同学说一些这样的事实,是否有利于提高同学的乐观性呢。特殊是诗歌教学方面,您觉得联系本身的状况是否更有利于教学呢?

[1]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篇2

一:

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一位闻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精确     ,诗句华美,而且肯定是现代的。”他的这首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同学自由读全诗,然后老师范读。

师:请留意本诗中一些特别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ail:

[1]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篇12

管帅中学教学案

第2章(课)1节2课时备课时间2022年9月9日

课题《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3、通过诵读,培育同学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的(学问力量、德育的目标要求)1、通过学习,培育同学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阅读鉴赏,培育同学喜爱自然、喜爱人生、喜爱

生活的情感。

教具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导读争论

教学过程同学活动

一、简介诗歌,导入:

1、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爽婉约,绮思无穷。今日我们学习的《错误》也是如此,它以江南的小城为背景,写思妇希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美丽而深婉,显示的正的婉约的美学特点。

2、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中国.现代派诗人。1933年诞生于河南,1949年去中国.。1955年服役。1956年参加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高校讲师、耶鲁高校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放教学录音)。

2、要求同学齐读课文一遍。

3、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同学把握。

跫音春闱窗扉

4、逐节讲析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1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短短六个字,示意过客之匆忙,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又暗含了诗的主题“漂亮的错误”。“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相思之苦。“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增加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而比方的手法更将亲人远行,独守空闺之人的悠悠等待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若非相爱之深、相思之切,怎会

容颜憔悴如斯。同时亦有自“君去后、首如飞蓬”之意,女为悦己者容,相思之人不在眼前,哪有心思,“日晚倦梳头”。更为妙绝的是“留在季节里”,一个“留”字,韵味全出。

(2)《错误》其次节,是采纳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主要运用两个比方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孤独     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如城,心若道,比方新奇奇妙。城是孤独     的。怎样的孤独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无东风,无飞絮,缺少了日长飞絮轻飘的小城怎不孤独     。有人问,江南小城怎会如此?思妇眼中又怎会不如此。景语,情语也。而柳絮不飞恰又是思妇心中实景,爱人不在,心如死灰。街是向晚的,青石板路,日落黄昏,思

妇目光所及,小巷悠长,空旷孤独     ,恰如其心。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紧掩的窗扉”,着以“小小”二字,自是妙不行言。心中有千般愁苦,百种相思,却无人无处诉说,只得紧紧锁住。三月的良辰美景化若无物,以致

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节比方的精致运用,除表现在喻体选择的匠心独运之外,还在于为了精确     体现思妇相思之情而做的层层渲染,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对“城”的渲染,“三月的春帏不

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这首诗抒发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达达的马蹄”带来了归人的消息,给闺中思妇带来一股东风,应是柳絮飘飞、姹紫嫣红的时令了,应是春风吹起帐幕,纤手打开窗的季节了,但“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打破眼前的梦景,原来这一段漂亮是“错”出来的,是个漂亮的错误。’

这首诗描写的是思妇希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但细细想来,却是归人对思妇的思念,采纳了换位的手法,通过设想思妇对归人思念的情景,来表现归人对思妇的相思之情。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月夜》一诗,明明是身在长安的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儿,下笔时却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鬃湿,清辉玉臂寒。”雾湿云鬃,月寒玉臂。望

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忧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想像中的情景。在这一点上,《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开落的莲花的容颜”,“如小小的孤独     的城”和“小小的窗扉紧掩”的心,以及“达达的马蹄”所带来的那种欣喜,这一切也都是所想的,以“你对我的思念之苦”,来写我对你的思念之切,构思精致。

(4)有人说,这不是一首爱情诗,是游子思念故土的乡愁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诞生于济南,少年时代随当.军官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此诗写于1954年,正20岁,远离大陆,故土之思自会油然而生。而诗人之名郑愁予,正是采纳了辛弃疾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而辛弃疾此词抒发的正是故国、故土之思,以此为名,深意不言自明。

诗中思妇思念游子,实则是游子思念思妇,游子是。思妇是故土、家乡,抒发对故国之思是合情合理的,认为此诗是乡愁诗是有肯定道理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介绍海子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

海子是一位很有特色的孤独的抱负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显示了诗人布满灵性、纯真的创作风格。

读来给人一种清爽暖和的感觉。

二、诵读指导:

同学自由品读诗作,体会诗作表达的心情。

提示:本诗语言质朴明朗,而又隽永清爽,要留意读出诗中乐观、昂扬的情感。

三、同学自由发言,探讨诗人的心情和诗作的内涵。

提示:海于是一个献身诗歌抱负而不惜放弃尘世生活的诗人,他的生活是清苦的,诗中那些温馨幸

福的日常生活都是诗人拟想的产物,’幻想和现实构成了诗人两难的境地。

明确: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勾画了想象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我有一所房子”等。其次、‘

三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要给全部的亲人写信、给河山起名字,祝愿生疏人等等,极富诗意和人情

味。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向读者展现了一片暖和而清爽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心中开头萌生的对幸福尘

世生活的憧憬。

板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2、鲜活的比方和生动的意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教后记

[1]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篇13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郑光程

一、导入: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退,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会到她的万千愁情,赐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漂亮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头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后,一面学习,一面连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高校毕业后,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与“国际写作方案”,1972年在爱荷华高校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高校,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同学朗读,老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惋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绝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同学齐读前奏部分,争论前奏中比方运用之妙。

2、老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熬煎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叉,短句示意过客之匆忙,长句示意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同学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顺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方,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孤独     ,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独;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从语言运用上来讲,其次、第四个比方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孤独     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绝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孤独     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独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其次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同学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盼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盼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布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立刻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情愿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立刻过客看到的,依旧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布满了绝望。

板书:(过客)

绝望

5、问:请大家再深化思索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盼”到“惊喜”再到“绝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假如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明显,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同学争论,老师分析订正)

明确:(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2)“我”的出现打扰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漂亮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盼望,虽然最终以绝望告终,但这过程是漂亮的,由于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漂亮)(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依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同学: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自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漂亮,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漂亮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由于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心情一—由于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心情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观赏上的满意,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觉,《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漂亮的情诗。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孤独     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独

窗扉紧掩

(蹄声)(过客)

等待惊喜绝望

(漂亮)(错误)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篇14

郑愁予的《错误》教学案例

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中国.当代闻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指导同学爱好盎然地鉴赏这首漂亮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亮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同学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同学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争论为主

过程:一:

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一位闻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精确     ,诗句华美,而且肯定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同学自由读全诗,然后老师范读。

师:请留意本诗中一些特别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留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知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依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争论一下。

生:(带着思索和问题进行热闹争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仆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遇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孤独     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飘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老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最终,她听到达达的马蹄,漂亮的马蹄声,以为日夜希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绝望。这“漂亮的错误”戏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戏弄了她一样。(热闹鼓掌)

师:特别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简单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叉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好,假如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支配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闹争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沟通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终的光和热,渐渐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耀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仆人公是个浪迹天际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终点,渐渐走过来一匹马,立刻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仆人公。慢慢落山的夕阳照耀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特别宁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看着这些,“我”好像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假如让你遇见我/在我最漂亮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终点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玩耍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的确是达达的马蹄声。一束绚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识的那个人的。

(合)立刻的人也留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叉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渐渐向上拉升,雾色覆盖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闹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覆盖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争论热闹)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漂亮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盼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漂亮。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有相像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在这里以音响的延长来示意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示意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商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洁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同学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头制造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承袭古典诗词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韵,只是由于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比较出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仆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由于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担心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或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课外扩展:

1、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2、或者阅读郑愁予在1951年18岁时写的的《野店》,写一篇小的诗歌鉴赏。

附:[野店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啊,来了/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有孤独     含在眼里的旅客/是谁挂起这盏灯啊/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微笑着/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漂亮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老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受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同学的爱好。

《错误》教学设计教案篇15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新诗不同的风格。

2.感知优秀的外国诗歌作品,开阔眼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3.深深思索每一位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中新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学问分析:

1.《断章》分析

1.1了解

卞之琳,笔名:季陵,诞生年月:19xx年12月8日。祖籍江苏溧水,19xx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高校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徐不仅将卞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给卞之琳编了一本取名为《乌雅集》的诗集,预备交新月书店出版(1931年徐空难去世后未能出版)。由于这段经受,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还担当了北京高校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讨论员、中国莎士比亚讨论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

1.2熟悉作品

卞之琳是30年月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特别简洁,似乎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好像简洁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示意人生不过是相互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伤。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亮的小诗表现出来,其超群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同学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爱好。

2.《风雨》

2.1了解

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三十年月曾编辑诗刊,解放后从事教学和文艺工作。1935年开头发表作品,出版有《桑野》《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抒情》等诗集。

2.2熟悉作品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识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阅历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心情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将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可怕的心理感觉。

3.《错误》

3.1了解

郑愁予,中国.诗人,中国.“现代诗社”成员。祖籍河北,生于济南,1949年去中国.。其诗作表现手法很现代,而选择的意象,运用的词藻,传达的情感,却多是传统的,于现代精神感受中交织着宋词元曲的遗韵。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燕人行》等。

3.2熟悉作品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斗年月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究。”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斗年月,诗的仆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孤独     地等待着亲人从战场归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仆人公容颜漂亮如莲花,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受了盼望和绝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仆人公在孤独     中等待。孤独     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仆人公孤独     的心情。

结尾一段,“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以“漂亮”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诗人奇妙地使用倒装语句,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明显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希望归人的心情。

4.《回旋舞》

4.1了解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福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歌谣)”,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他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于1896年出版。后多次重版,每次都有所增益,直到1949年还有新版问世。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4.2熟悉作品

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现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解了全世界全部男孩女孩之间的误会、隔阂、卑视,甚至冲突。假如这两个布满童话颜色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四周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漂亮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终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围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5.《在一个地铁站》

5.1了解

庞德(1885——1973),美国诗人,意象派诗人,被文学史家称为“美英现代主义文学的助产士”。他很早就离开了家乡——爱达荷州。15岁入宾西法尼亚高校,19xx年获硕士学位。一度曾在印第安纳州的沃拜士学院任教。19xx年前往英国。19xx年他与友人一起创立了风靡一时的意象派。他的诗论对英美、现代诗的进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庞德乐于助人,他曾以不同方式关心过乔伊斯、艾略特、弗罗斯特、海明威、叶芝等。庞德二战时居意大利。它主要的著作是他花了五十年心血写成的长诗《诗章》。长诗中有很多章节以中国为题材,他特殊喜爱中国诗。他的译诗《神州集》出版后,受到普遍好评,成为意象派诗人学习借鉴的榜样。

5.2熟悉作品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相互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很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方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气,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典型例题】

1.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精确     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查找你

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摆的倒影下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行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呼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心目中美妙的抱负。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行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分析: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纳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示意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迷途》按“追寻—被阻一归宿”的思路绽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妙事物、美妙抱负。“眼睛”具有比方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方,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2.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精确     的一项()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着犁鸢,

古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逼压迫,这是“牛”的仆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冲突、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仆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夫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忱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夫缄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答案:d

分析: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夫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忱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精确     的。

3.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精确     的一项()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淌。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

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

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a.每一诗行有肯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心情。

d.诗句的内在节奏非常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答案:a

分析:新诗,包括两种诗体,即格律诗和自由诗。自由诗“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高中第四册《现代诗歌的鉴赏》)。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白话诗史上第一首长诗”(茅盾),诗行、节拍、语言完全听从表情达意的需要。明显,这首诗是不押韵的,诗行的节拍也不全都。

【模拟试题】

1.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呕吐好征兆令人咋舌

b.谛造急躁大路货独出新裁

c.荏冉山冈刹那间满目创痍

d.浩翰函养棉制品半身不随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