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试卷第页,总47页即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逆向,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6]实验中的不足:只测量了一组入射角及对应的反射角的大小, 因此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改进: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1)平板玻璃,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或看到A的像的同时也能看到B) (2)大小(3)不能,虚(4)3点【解析】试题分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由于玻璃板既能反射成像,又能透光,可以看见玻璃板后面的物体.(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点, 就是我们看到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称为虚像.(4)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此时A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B手表的指针应调至3点才能与A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30.同一高度9向左缩小照相机不CDB【解析】【详解】(1)①[1]为使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心,需调节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②[2]蜡烛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时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的蜡烛的像,所以此时 u=2f,即2f=18cm,f=9cm;(2)[3][4][5]把蜡烛放在0刻度线处时,u=50cm2f,此时像在1倍与2倍焦点之间,即在59cm到68cm之间,故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⑶[6]在(2)已经成清晰像的基础上,如果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不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4)[7]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下面是实验更方便操作,更合理是操作是把蜡烛升高,或凸透镜和光屏同时调低,故选 CD;[8]若用黑纸遮掉光源的上半部分,则光源的上半部分发出的光照不到透镜上,光源上半部分不能成像,光屏上只出现光源下半部分的像,故选Bo.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倒立放大实像; 2f>u>f; 物距与焦距; 近视。【解析】【详解】⑴②[1]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成的像要用光屏来承接,所以要调整凸透镜、烛焰、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以保证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2)[2][3]由图甲知道,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次成像物(蜡烛至凸透镜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 2f>u>f;⑶[4]实验中发现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经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取决于物距与焦距;(4)[5]如图乙,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 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 说明该眼镜使光线延迟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近视眼的。.点燃f<u<2fu<f向上 将凸透镜向下移动适当的距离(或将光屏向上移动适当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适当的距离【解析】【详解】(1)[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2][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v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4]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物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5]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⑶[6]把焦距10cm的凸透镜换成焦距5cm的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这是光线提前会聚,若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你采取的具体办法是: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适当距离。.玻璃板竖直大小A不能虚像玻璃板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详解】[1][2]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所以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应将玻璃板竖直的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 A和B,分别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1)[3]选用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看像和物体上方能够完全重合,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2)[4]因为像和物分别在平面镜的两侧,所以眼睛应该在在蜡烛 A这边观察;[5][6]由于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 A烛焰的像。(3)[7]最后用刻度尺测出蜡烛A和B到玻璃板的垂直距离,由此得出结论: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薄前面大小相同虚不变3.6不变【解析】【详解】(1)[1]实验时应选较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面上, 这是因为较厚的玻璃板会成明显的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2)[2][3]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这是为了能够看到蜡烛 A所成的像;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而蜡烛B和蜡烛A是相同的,那么蜡烛A的像和蜡烛A大小相同;(3)[4]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4)[5]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5)[6]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灯的像到玻璃转盘的距离等于该灯到玻璃转盘的距离,可知灯的像距离该灯距离是L1.8m1.8m3.6m口灯的位置不变,那么即使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灯的像的位置也不变。.空气入射角强.【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判断入射角; 由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声音的大小来判断海绵和玻璃板的吸收声音能力的大小。【详解】(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3)人看见机械表,是机械表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光线 AO是入射光,所以/AOB是入射角;(4)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同一高度 投影仪右大于【解析】【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详解】(1)[1]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2)[2]由图可知,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为50cm-35.0cm=15.0cm,光屏到透镜间的距离为80.0cm-50.0cm=30.0m,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制作原理;[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因此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更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同时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3)[4]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故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点睛】稍难题.失分原因是:(1)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注意事项不清楚;(2)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掌握不熟练;②不知道凸透镜的物距和像距,导致物距与像距大小关系判断错误;③没有理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动态规律;(3)对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不清楚。.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实【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上方,没有成在光屏的中央,是因为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未在同一高度处的缘故. 因为像可以成在光屏上, 所以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是实像.故答案为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实.【点睛。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且要掌握实像的概念,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成在光屏上.知道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同一高度 放大幻灯机左【解析】【详解】(1)[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上;(2)[2][3]从图中可以看到,物距小于像距,而且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实际应用是幻灯机,把图片放大;⑶[4]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蜡烛向左移动,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左移动。.光屏30.0放大20.0小于【解析】【分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实验时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高度.(2)利用图示的凸透镜蜡烛的位置去,确定物距,然后结合告诉的焦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此时的成像性质.(3)图乙中,根据凸透镜成像情况,用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凸透镜B焦距的取值范围.和凸透镜A的焦距进行比较.【详解】⑴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因此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高度,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注意不是同一直线。(2)凸透镜的A焦距是20厘米,此时所示的物距为30.0厘米,所以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蜡烛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⑶如图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0cm>2f',所以凸透镜B的焦距:15cm>f'.凸透镜A焦距是20cm,凸透镜B焦距是小于15cm,透镜B的焦距小于透镜A的焦距。故答案为:光屏;30.0;放大;20.0;小于。.光的反射竖直大小不能虚平面镜无法确定像的位置【解析】【详解】。1)平面玻璃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2)为了用蜡烛B准确确定A的像的位置,应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 如果不竖直,无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移去蜡烛B,在其所在位置上放置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 A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透明玻璃板既可以成像,又可以透光。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实验用一透明玻璃板而不是用平面镜。【点睛】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同一高度 10cm虚【解析】试题分析:(1)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2)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u=v=2f=20cm,则f=10cm.(3)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从距蜡烛一倍焦距处向蜡烛移动 2cm时,uvf,蜡烛在焦点之内,会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点评:(1)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实验中的细节问题,比较简单,但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课堂上应边做实验边强调一些.(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知道物距、或知道像距、或知道物距和像距的和,求凸透镜的焦距是一种常用的方法..(1)40。见解析所示 (2)将纸板B向后折,观察纸板B上有无折射光线.(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解析】【解析】(1)如图:(2)将纸板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转动后,若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 .(3)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本题答案为:(1)40。见解析所示 (2)将纸板B向后折,观察纸板B上有无折射光线.(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 主光轴上 多次实验时,每次都需要调节器材高度 放大投影仪65.0近视眼【解析】【详解】(1)[1]实验中,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或没有使得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2)[2]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3]如果按照小龙的方法进行实验,进行多次实验时,每次都需要调节器材高度,不方便;⑶[4][5]由图可知,物距u=50.0cm-35.0cm=15.0cm,2f>u>f,v=80.0cm-50.0cm=30.0cm,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应用此原理;[6]根据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0n时,即凸透镜移动至35.0cm+30.0cm=65.0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4)[7]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说明眼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眼镜是凹透镜,静怡同学的眼睛为远视眼。.10cm同一高度A:40B:倒立缩小实像C:20D:40远离大像变暗(淡)上下右左小【解析】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调节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即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 f=60.0cm-50.0cm=10.0cm。为了使像正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由图可知,第一次实验中物距 u=50.0cm-10.0cm=40.0cm。故A:40物距u=4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空填:倒立、缩小的实像第二次实验中,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 C应填:20第三次实验中,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 u等于第一次实验中的像距v,根据折射光路是可逆的,此时像距为v=40cm。D:40。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应远离凸透镜,此时相比之前的大。。晓雯做到第2次实验时,如果用手挡住透镜的下半部分,烛焰的光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仍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变,像是完整的,只是折射光线减少,像变暗。。晓雯做到第3次实验时,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由于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此时,像会成在光屏上半部分。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透镜向下移动。。第4次实验中,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晓雯应该在透镜的右侧观察,看到的像在透镜的左侧。o如果把物距调节到5cm,由于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变小像变小,看到的像比第4次实验小。.NOBAON等于会 光路可逆 同一平面内 不能 得到普遍规律【详解】(1)[1][2]由图甲可知,ON是法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反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所以此时反射角为 NOB;入射角为 AON;[3]由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4][5]若光线沿BO入射,会观察到反射光线会沿 OA的方向射出,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⑶[6][7]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把纸板F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4)[8]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可以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光反射的普遍规律。.前面 反射B确定像的位置4.00应测量A的右端到NN'的距离0.30【解析】【分析】(1)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不能成在白纸上,只能在玻璃前观察;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2)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3)根据表格2、3、4、5次的数据计算第一次的lB.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像的大小分析;(4)根据平面镜成像物距等于像距分析即可解答。【详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 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2)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第一次测量B左侧到NN,的距离为4.30cm-(5.70cm-5.40cm)=4.00cm;因为蜡烛有一定体积,所成的像有一定的大小,实验中发现 %总是小于1a,出现差别的原因可能是从 A的右端到MM'的距离,正确做法是: 1A应测量A的右端到NN'的距离;(4)玻璃的厚度是4.30cm-4.00cm=0.30cm。故答案为:(1)前面;反射;(2)B;确定像的位置;(3)4.00;lA应测量A的右端到NN'的距离;(4)0.30。.同一高度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上上将蜡烛向左调节,然后向左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较粗糙【解析】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2)如图,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3)由于此时成倒立的实像,蜡烛变短,则成的像向上运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调节;。4)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则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将蜡烛向左调节,然后向左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5)只有光屏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光在上面发生漫反射,才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烛焰的像.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倒立、缩小的实;照相机;(3)上;上;(4)将蜡烛向左调节,然后向左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 (5)较粗糙.【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让学生根据图象得出此时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变化关系,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1)刻度尺位置(2)2大小(3)不能平面镜所成的彳t是虚像(4)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解析】试题分析:(1)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与测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越薄越好,因为玻璃板前后面都反射成像,玻璃板越厚像越不清晰(看到两个像) ;(3)由于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对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光屏是无法承接的;(4)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的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就无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同一高度上能【解析】【详解】(1)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2)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3)当烛焰离凸透镜20cm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烛焰的像,所以2f<20cm,因此f<10cm;当移动蜡烛,使烛焰离凸透镜 10cm再移动光屏,此时物距u满足:f<u<2f,因此,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烛焰的像。.同一高度15 75右【解析】【详解】[1]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2]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时, 光具座的长度大于凸透镜的 4倍焦距。光具座的长度是100cm,所以只有15cm焦距的凸透镜可以使用;[3][4]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如图物距:u45cm22cm23cm即:2f>u>f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所以光屏要在75cm刻度线的右侧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乙 倒立缩小的实像【解析】。1)由图知,若光沿直线传播会聚到 b点,经过甲会聚到c点,说明甲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经过乙会聚到 a点,说明乙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所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应选择乙透镜.。2)当物体距离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清晰放大的实像, 所以f。8cm。2f得4cnif。8cm;又把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 2cm,此时物距为10cm,屏上又成一清晰缩小的实像,所以10cm>2f,得f。5cm若物体距离透镜11cm,则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乙;倒立缩小的实像.【点睛】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二:①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②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甲乙透镜的类型。.10放大幻灯机光屏【解析】【详解】(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一点,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即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如图所示,焦距为10cm;(2)[2][3]当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35cm亥ij线处时,物距为:50cm-35cm=15,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 此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幻灯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⑶[4]要想在光屏上得到完整的像,蜡烛火焰、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蜡烛因燃烧变短,高度下降,所以应该将凸透镜和光屏一起向下调整。.4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解析】【详解】(1)[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二次反射角为 40。,所以入射角大小也为 40。;(2)[2]分析表格中数据,每次实验,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所以可以得出,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⑶[3]分析三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法线的位置特征,可以看出,每次实验时,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但始终位于法线的两侧,而不会跑到同一侧,即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垂直 完全重合 等效替代法不能虚像【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才能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所以要用三角板检查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是否垂直;(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利用了等效替代法,当物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说明物像大小相等;(3)平面镜成虚像,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详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所以要用三角板检查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是否垂直;(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此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实验中用蜡烛B来代替A的像,是等效替代法的应用;;(3)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此操作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10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蓝【解析】(1)根据图甲知道测得的焦距为f=40cm-30cm=10cm;(2)根据表中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凸透镜的材料相同,凸起程度不同,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故得出的结论是: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偏转角度不同, 即红光最弱,紫光最强。当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时,红色光的焦距会比蓝光大,故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蓝光入射时焦距小些。10.0同一高度倒立、缩小的实像远离照相机上【解析】(1)由图1可知,当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凸透镜的焦距即为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所以焦距为10cm.(2)组装器材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让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a、物体在2倍焦距外,应呈倒立、缩小的实像.b、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所成的像距变远,所以光屏应远离透镜.c、这次的实验情景,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d、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中不断缩短,像会向上移动.点睛:简记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体靠近凸透镜,实像变远且变大,虚像变近且变小.玻璃板甲大小位置不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详解】[1]实验虽是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但是要用玻璃板进行实验,目的是方便确定像的位置。[2]图中观察成像的是甲同学,而且平面镜成像是在镜的后面,所以由甲同学观察蜡烛的位置。[3][4]实验中所选的两根蜡烛要大小相同。原因是在探究过程中,若像和未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则能说明蜡烛与像的大小相同,而未点燃的蜡烛的位置便是像的位置。[5]用白纸当成光屏来承接蜡烛所成的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是看不到的。【点睛】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要注意的地方是: 一,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目的是便于观察像的位置;二,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乙与甲的像重合大小相同使人看到甲的像更清晰 在甲的像的位置上放光屏,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甲的像 没有从玻璃板靠近物体的一侧测量物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0.4【解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是为了在观察像的同时能看到后面的物体,从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将蜡烛甲放在玻璃板的左侧,则蜡烛乙应放在玻璃的另一侧。人眼应在点燃蜡烛的一侧观察,故沿 A方向才能看到甲的像:移动蜡烛乙,直到乙与甲的像重合,此时乙的位置就是甲的像所在的位置:要说明平面镜成等大的像,对蜡烛甲、乙的要求是大小相同:操作过程中蜡烛乙不点燃,否则乙放出的光干扰观察甲的像,故好处是使人看到甲的像更清晰。 判断像是否为虚像的依据是看像能否用光屏来呈接。写出判断平面镜所成像是否为虚像的做法和观察方法在甲的像的位置 (蜡烛乙的位置)上放光屏,不通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甲的像。 某同学在白纸上记录的蜡烛和玻璃板的位置,正确的测出了蜡烛甲、乙的中心到玻璃板中间的距离, 并记录了下表,他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 分析数据发现每组数据相差值相等, 故其中的原因没有从玻璃板靠近物体的一侧测量物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玻璃板的厚度为数据的差值0.4cm。到透镜的距离 物体和像的大小 不能虚平行光源刻度尺透镜光屏烛焰【解析】(1)实验中用直尺测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2)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使用两等长的蜡烛;(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根据焦点与焦距的定义来测量焦距,刻度尺是用来测量焦距长度的,故答案为平行光源、刻度尺;又因实验要求,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故答案为凸透镜、光屏、烛焰.放大不能【解析】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2f>u>,f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靠近凸透镜7cmi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薄垂直玻璃板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不能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逆时针偏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掌握水平。【详解】(1)[1][2]因为玻璃板前后对光都进行反射,从而物体会有两个像,为了让两个像几乎重合,实验应选择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玻璃板与纸面垂直,才能在纸面上移动另一物块 b,使物块b与物块的像完全重合;(2)[3[4][5]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 CD,此时,便可透过玻璃板观察到物块 a正立的像;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因为玻璃板中的像是光的反向延长会聚而成, 并不是光直接会聚而成,所以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3)[6]将白纸沿玻璃板所放的位置对折,发现物体放置的位置 CD刚好完全压住像的位置表明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关于镜面对称;(4)[7]因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小明将物块 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 b应绕C,点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5)[8]因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蜡烛 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偏局。下7.5左缩小变暗【解析】(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如图可知,应将光屏向下调整.(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 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此时u2f15cm,即u7.5cm.(3)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的像距变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4)用硬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时,光仍能从下半部分透镜发生折射,所以在光屏上仍能看到完整的像,但是由于光线变少,所以像变暗了 ^点睛:此为考察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作用 .玻璃板重合不能虚相等相等【解析】。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因为玻璃板既可以透光又可以成像,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此在桌面上竖一块玻璃板,然后前后各放一粒相同的棋子 A。B,移动棋子B,使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2)如果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B的位置,在纸上不能出现棋子 A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放在同一高度上 倒立等大放大镜30远离【解析】解答:(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如不能得到完整的像,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放在同一高度上, (2)①实验2,u=v=2f=2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f=10cm.实验5,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②实验 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为 30cm时像距为15cm,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实验 4中,物距是15cm,像距是30cm.(3)像能呈现在光屏上是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所以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点睛:(1)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为了使像能完全的成在光屏的中央.(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II照相机远离凸【解析】。1。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即在区域H,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o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由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像远离凸透镜,所以应该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 近视眼的会聚能力强,近视眼患者的晶状体比正常人的晶状体要凸一些 。1122放大远离B【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位于距凸透镜左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 2倍焦距,因物距u=22cm,故可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1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2cm.(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此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在二倍焦距以外,像距大于物距,故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3)凸透镜成像时,以凸透镜为参照物时像和物移动的方向相同,故若调节三者位置,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则光屏应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4)凸透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没有关系,但因直径大的凸透镜通光量较大,直径较小的凸透镜通光量较少, 可知凸透镜直径越小,所成的像越暗,故蜡烛的火焰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用不透明的纸片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屏上的像大小不变,但比越来暗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较薄未点燃相等不变 测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寻找普遍规律 能45。【解析】【分析】⑴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 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2)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 B与蜡久A的像完全重合;掌握等效替代法,为了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用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3)平面镜成像特点:像距等于物距,物像等大;(4)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要用刻度尺来测量;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 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 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5)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并不能影响到原有的光路及成像情况;(6)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详解】(1)[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 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较薄玻璃板;(2)[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4]蜡久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5]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4)[6]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要用刻度尺来测量;口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以得到普遍规律;(5)[8]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并不能影响到原有的光路及成像情况,则小明能看到蜡烛 A的像;(6)[9]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连接 A、Ai,做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移动后平面镜位置,如下图,可知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 45。.本题为初中物理光学实验的典型题, 对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结论分析及注意事项都有相关要求,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竖直透过棋子B 完全重合 相等棋子AB不能虚见详解【解析】【详解】(1)[1][2]实验时,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 A(如图所示),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这个棋子的像;[3]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在观察到 A棋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棋子 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4][5]实验中,小心地移动B棋子,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可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6]物体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物体(棋子)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清晰的像,所以用手电筒对着棋子A照。(3)[7]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 B操作。(4)[8][9]因为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故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10]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不用再进行测量,从而使实验步骤更加简单。.(1)凸透镜,(2)下,照相机,(3)>f,>2f,(4)右【解析】试题分析:(1)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出射后会聚而成的, 所以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则B位置上应放凸透镜;(2)做实验时,应将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这样所成的像就承接在光屏的中央.图中,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方,说明来自凸透镜的光线有些偏上,所以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这样光线向下移动,成像在光屏的中央;由图可知,物距比像距大,这种情况属于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3)当物距U>f时,成的像都是实像;当物距U>2f时,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光屏的右边,此时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垂直相等B刻度尺直到看到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用刻度尺测出蜡烛B到玻璃板MN间的距离为了使蜡烛B的像更清晰【解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成的距离相等,像与对应物点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2)在本实验中,不能通过移玻璃探究,应通过移动蜡烛的位置,然后与所形的像的位置和大小进行比较,故应选 B;(3)由于需要测量蜡烛到右侧的距离,所以还需要刻度尺;实验步骤为②移动蜡烛 B,直到看到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③用刻度尺测出蜡烛B到玻璃板MN间的距离,由于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此距离就是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点燃蜡烛 B是为了使蜡烛B的像更清晰,便于进行对比。.C 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减少0(1)[1]为了方便在纸板上观察到光路,应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 。点,故选C;(2)[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两侧的角度都相等,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3]平面镜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也减少;[4]当入射角垂直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则反射角也为0。;(4)[5]连接AB,则AB为反射光线,然后作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为法线,画出平面镜垂直与法线,如图所示[6]当太阳升高,太阳光与水平面角度为 30°,要使光线射到B点,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增加30°,则入射角和反射角分别增加 15°,则平面镜应转动15°。.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在白粗糙【解析】如图甲,当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垂直于镜面时,让入射光线 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并用量角器测出。AON=NOB,因。AON是入射角,。NOB是反射角,故是为了得到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接下来,将硬纸板和镜面 M不垂直,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时,此时纸板不在法线所在的平面内, 故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R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竖直放置的纸板向后缓慢旋转,发现F上反射光线消失,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在此实验中为了更好观察到光线,光照到纸板上时尽可能的发生漫反射, 纸板最好吸收光的能力差,故硬纸板的表面最好做成白色的、粗糙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的大小应与介质有关;介质越疏松,则折射角越大【解析】【详解】(1)分析图(a)(b)或(a)(c)可得出的初步结论: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2)同样的入射角入射时,光在水中,折射角也大,故说明折射角的大小应与介质有关;介质越疏松,则折射角越大。.大小A不能虚【解析】。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由于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因此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 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结论应改写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靠近将纸板F沿ON向后翻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还有反射光线【解析】解:(1)因为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或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 ,所以光反射时的规律”,结论应该是: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只有一组数据无法得出结论,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至少三组或以上才能得出结论.(2)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若将AO向ON靠近,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故反射光线 OB将靠近法线.(3)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 F沿ON向后翻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还有反射光线,即可得到结论.故答案为(1)。结论应改写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2)靠近;(3)将纸板F沿ON向后翻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还有反射光线.【点评】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要掌握定律的内容及探究的方法,要验证一个现象是否必须在在某一条件下才能成立,实验时只要让这一条件不满足,观察是否出现这一现象即可..见解析所示 太阳的位置 时间变小 点光源的高度 短木条的位置(或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解析】【详解】(1)[1]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太阳与杆顶两点作直线,线与地面的交点与杆子和地面接触点间的线段便是杆子的影”,如图所示.(2)[2][3]从图可看出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古代的日思就是以此来粗略测量时间的.(3)①[4]光源高度每增加10cm后,影子长度的变化量分别为 15cm;5cm;2.5cm;1.5cm,所以点光源高度增加量相同时,则影子长度 L的变化量减小;②[5][6]根据控制变量法知,要研究影子长度 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S的关系,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同一高度10左缩小照相机【解析】【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当物距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 2f,根据其结合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得出结论;(3)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根据以上知识点即可解答。【详解】(1)实验前,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按图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为了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所以,需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当物距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f,由图知道,像距与物距的关系是:u=v=20.00cm,即2f=20.00cm,所以,焦距是:f=10.00cm;(3)由图知道,当小明同学把蜡烛移动到 A处时,即物体处于2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所成的像应]^在凸透镜另一侧的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当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时,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特点应用在了照相机上。【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作用,难
度不大。78.(1)度不大。78.(1)如下图所示;(2) A(3)不能【解析】试题分析:(1)光路图如上图所示;(2)多测几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应选A;(3)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面,所以若把纸板B向后折,则在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考点:光的反射.大倒立缩小照相机15不可以【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知,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逐渐增大,成的像距在增大.(2)根据实验序号1的数据分析,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3)由图可知,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测得该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是 15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凸透镜保持不动,如果在光屏的位置换上点燃的蜡烛,再把这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左边并调整距离,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将得到平行光,在光屏上不可以得到蜡烛的像.故答案为:(1)大;(2)倒立;缩小;照相机;(3)15;不可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像与物大小相等 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不转向自己玻璃板太厚薄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一个光屏(白纸),看看屏幕上是不是有蜡烛A的像【解析】试题分析:(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2)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研究像与物大小关系.(3)该实验步骤是要研究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的距离是否相等,所以,应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来(4)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玻璃板沿 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没有改变物到镜面的距离,所以,镜中的像相对于 A不移动;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改变物到镜面的距离,所以,镜中的像转向自己.(5)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都能反射成像,所以,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选择薄的玻璃板做实验,两个像几乎重合,就不会出现两个像.(6)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虚像不是实际光斑的汇聚,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在蜡烛 B的位置放置一个光屏(白纸),看看屏幕上是不是有蜡烛 A的像.考点:平面镜成像向左移动 会烟雾(或水雾)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减小0【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详解】⑴[1][2]水槽内无水时,激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往水槽中注入水后,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且此时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水槽底部的光斑会向左移动。[3]激光在均匀空气中传播路径并不清晰,在水上方喷一些烟雾(或水雾) ,一部分激光遇到烟雾会发生漫反射,于是有光进入眼睛,故此时可以明显看到光的传播路径。(2)[4]在探究中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因为当光屏未折转之前,三线是共面的,但折转之后,即两面光屏不在同一平面,便不能在光屏上同时看到三条光线了。⑶[5]在探究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4)[6]当光沿NO方向射入,即入射光线竖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故光线会沿ON方向射出,故折射角为0度。光屏缩小照相机凹近视【解析】。1)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如图所示,光屏有些高了,所以要调整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此时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大约为 12cm,像距大约为9cm>u。v,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成像特点是照相机的原理;。2)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不变,像距增大了,也就是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这只眼镜是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视。15高度小缩小【解析】。1。为了方便验证成像的各种情况,应在焦距适当的 15厘米的透镜。。2。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先调节透镜、光屏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若在实验中找到一个等大的像后,保持蜡烛与透镜的位置不变,再调换另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直至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则所选透镜的焦距比原来的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规律。此时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变化规律。焦距高度实【解析】(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使之在光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与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2)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 ^将蜡烛放在焦点以外时,都可以在光屏上成实像 ^点睛: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了焦距的测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考全全面,又t度适中.eaa或bc或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可知( 1)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2)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3)投影仪成像成倒立放大实像.(4)照相机成像成倒立缩小实像.解:如图,e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a,b在二倍焦距以外成侄立缩小实像, a较远,所成的像最小.投影仪成像成倒立放大实像,所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c,d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照相机成像成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大于二倍, a,b在二倍焦距以外.答案为:⑴e,(2)a,(3)a或b,(4)c或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及运用并与实际相结合.ADB【解析】试题分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偏折能力增强,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成像情况的是A图;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需戴凹透镜调节.。若在图甲实验中取下”近视眼镜,如同近视眼成像情况,使物体成像靠近凸透镜.所以,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应将光屏靠镜透镜.考点:近视眼及其矫正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见解析所示【解析】【详解】(1)表格中告诉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已及成像的性质,可以确定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像的性质;利用表格中告诉的此时的物距为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体成的是虚像;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虚像是正立放大的。答案见下表:几种情况物距像的大小像的倒正俅的虚实1大于2倍焦距缩小真像2大于1倍小于Z倍焦距放大倒立实像3小干焦距放大正立虚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可知: 物距为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片,是表格中的第二种情况;投影仪成像时,按照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
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88实验次数123人射角i/°304560折射角r/°法线斜射30° 45° 60°【解析】【详解】[1]用激光手电发出的光线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入水中,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即可画出表格如图:实验次数123人射角i/。304560折射角r/°①[2]因为光线进入水中,光线发生了偏折,所以要在白色塑料板上画一条线代表法线;②[3][4]光线要斜射入水中,所以要使光线沿塑料板斜射入水中;使入射角为 30,画出进入水中光传播的经迹③[5][6]依次改变入射角为45、60分别画出进入水中传播的经迹。89.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 不能【解析】试题分析:(1)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既能确定了像的位置又能验证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2)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而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
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尤其要注意等效替代法的应用.90.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没有能量光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等于物距)观察到小宇的手摸到烛火,小宇的手的位置就是烛火的像的位置 观察到玻璃板后的蜡烛与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玻璃板后蜡烛的位置就是玻璃板前蜡烛像的位置【解析】小文认为小宇摸到烛火,小字并没有感到灼热,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没有能量。此场景中,小宇的手相当于 研究凸透镜成像”时所用的器材是:光屏在某一位置小宇所拿的蜡烛与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据此可确定像与物的关系是: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到像与物的关系是: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3)在整个实验中, 小文用到两个方法确定了像的位置:① .观察到小宇的手摸到烛火,小宇的手的位置就是烛火的像的位置。 ②观察到玻璃板后的蜡烛与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后蜡烛的位置就是玻璃板前蜡烛像的位置。91.完整的像 前面75放大【解析】【详解】(1)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还是完整的像;只是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亮度会减弱;(2)近视眼不戴近视眼镜时,由于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111…口⑶由图可以看出,u=25cm,v=17cm,凸透镜成像的公式一―一得凸透镜的焦距是:fuv(uv25cm17cm425小什旺的”8一小乩,f ——cm,蜡烛移至33cm刻度线处,u=17cm,则425 /——cm17cm_j42 425 /——cm17cm_j42 42517cmcm4225cm,所以光屏应移至50cm+25cm=75cm处,此时像距fuv-25cm,所以光屏应移至50cm+25cm=75cm处,此时像距uf大于物距,故成放大的像。.C漫不能在【解析】试题分析:(1)蜡烛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射在半透明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像的大小与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有关,若像距大于物距,像大于物;若像距小于物距,像小于物.(2)此题要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要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解:(1)小孔成像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像,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实像;像到小孔光的距离b小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a,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由于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当E、F两块板共面时,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当E、F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在光屏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此时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故答案为(1)C;(2)漫反射;不能;在.【点评】该题考查了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光的反射特点,是一道基础题..降低不变【解析】分析:要解答好本题,首先记住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英语课《This is my home》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个人股权委托代持合同
- 个人自建房质押贷款合同
- 临时劳动合同安全免责约定
- 个人房产转让合同A
- 事业单位临时工劳动合同
- 2025年城市公共交通燃油供应合同
- 上海销售合同范本
- 个人房产变更所有权合同
- 交通管理局智能交通系统采购合同
- 屋面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方案及方法
- 2024年1月山西省高三年级适应性调研测试(一模)理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 110kv各类型变压器的计算单
- 双减政策之下老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 5A+Chapter+1+Changes+at+home+课件(新思维小学英语)
- 安徽省2023年中考数学试卷(附答案)
- 护工(陪护)培训教材(完整版)资料
- 机械加工生产计划排程表
-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生殖系统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 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